145211872
  • momo2333
    2022/6/22 22:00:17
    感受食物本真
    14470196
  • Chen&
    2022/6/21 14:04:36
    第二期第三期观后感

    最开始点进这个纪录片 是因为半夜很饿 但是我不想养成半夜天天吃夜宵的习惯 那样不太健康 就想找关于食物的纪录片看 随意点的

    点进去的是的第三期 陈建太郎 麻婆豆腐的那期 虽然我不吃辣 关于那一期现在看起来印象最深的几个点 一个是陈建太郎去给爷爷扫墓的时候 说了爷爷我来了 希望保佑饭店生意兴隆 还有陈建太郎在

    最开始点进这个纪录片 是因为半夜很饿 但是我不想养成半夜天天吃夜宵的习惯 那样不太健康 就想找关于食物的纪录片看 随意点的

    点进去的是的第三期 陈建太郎 麻婆豆腐的那期 虽然我不吃辣 关于那一期现在看起来印象最深的几个点 一个是陈建太郎去给爷爷扫墓的时候 说了爷爷我来了 希望保佑饭店生意兴隆 还有陈建太郎在中国学厨的那部分 在后厨炒的菜一点点进步 从最开始自己都说不好吃 到后来受到认可 还有他四川话比普通话好 看的以后去日本真的想去四川饭店试一试

    这期看完以后 又熬夜看了第二期 被刘禾森开头采访的有点反差笑到 开始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就很禅意 他在讲去求签 解签 父亲给他指引两个不同方向 结果他继续讲 现在看来 有可能只是为了省钱 因为第二期的外景地点 好多都是拍摄的自然风光 航拍的不同地貌 包括他每一道菜品 都是根据当地的食材 当地的自然风光 还有考察中的感想 精心设计过的 最后呈现的都很完美

    因为我本身是学设计的 最开始就会被这个纪录片的很多镜头的构图吸引 一些厨房的镜头 还有讲到厨师本人故事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厨房的时间之外 更多的是在于留白 把厨师和环境融在一起

    至于第一期 打算第四期出了之后一起看

    【详细】
    14467635
  • 聪仔
    2022/6/3 1:21:56
    唯物的此岸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厨房里的哲学家》,和这部片子名字类似,当时我给出的评分并不高,应该只有三颗星,评论写的大概是“毕竟时代还是不同了”。

    关注到这部纪录片,也与那本书有关,正是因为名字几乎完全的近似,在Bilibili看到央视纪录片的推送,自然点了想看,并在昨天看完了第一集。

    前五分之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厨房里的哲学家》,和这部片子名字类似,当时我给出的评分并不高,应该只有三颗星,评论写的大概是“毕竟时代还是不同了”。

    关注到这部纪录片,也与那本书有关,正是因为名字几乎完全的近似,在Bilibili看到央视纪录片的推送,自然点了想看,并在昨天看完了第一集。

    前五分之一,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恐怕代表不了央视9套一贯的水准了——主人公罗朗用邪恶的狼和善良的狼做开篇,让我觉得厨房里的主角,恐怕是鸡汤。

    我评价的转变出现在托尼的出场,他的好朋友,一个美籍华人后代,在大火的意外中离世,罗朗清晰地记得发生意外的日子,他用英文说:“为什么是他不是我?”——英语是美国人罗朗的母语,即使在镜头前,我依然相信这是罗朗来自内心最真诚的表达。(这里还有个小伏笔,连接此后在水边的一场获得内心平静的葬礼。)

    “真实”是这部纪录片在容易被误解为鸡汤的外表下,最难能可贵的东西。纪录片的理论恐怕永远都围绕着真实、客观、平衡来展开,但对着镜头,摄像机那边的人,可能都会进入一种不自觉的演出状态。第二个让我难忘的片段是罗朗说,他去唐人街上海参观学习,主人约法三章,着重说了“离我女儿远一点”,导演在此处唯一一次以画外音的方式突然提问:“Did you? ”,罗朗也用英语回答:“I did. ”——哑然失笑,欧,美国人。我也能确信,罗朗在片中用英文来表述的,恐怕都是内心最真实的。

    第三个打动我内心的片段,是罗朗和那位小喇嘛的对话。罗朗即将远行,小喇嘛问他,你还会回来吗?罗朗说会的,但我回来是你还在吗?小喇嘛说,我在的,我这辈都在,下辈子也在的。我无法特别准确地描述我的内心,但似乎又有一周巨大的满足感充盈了我的内心——我一直对下辈子是否存在持“不可知论”,但当这辈子与下辈子一起被少年喇嘛表达出来时,真是应证了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啊!我内心的充盈,恐怕来自于我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的缺失,小喇嘛和罗朗在此刻,是我的医生。

    第四个片段,与第一个片段有关联,在水边,罗朗似乎也找到了自己执拗的原因,他依从了内心,不作过多的剧透,新鲜感留给你们。

    既然是有关美食的纪录片,菜必然是不可少的,我对装盘精美的菜无甚兴趣,但对那个土法面包却念念不忘,导演在面包那段穿插了不少拾牛粪的镜头,我很好奇,面包是牛粪烤出来的吗?不管是不是,我都很想吃。

    我要收回刚看纪录片时给出的“鸡汤”评价,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真正展现自信的纪录片。自信倒不是体现在美国人做中国菜,而是体现出了我们在纪录片中可以涉及到的话题,我们并不再片面强调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菜,我们可以听到宗教的声音,我们尊重餐饮商业化的价值,我们能对美国人追求中国姑娘时会心一笑。

    罗朗,一个美国人,他是个厨师,精通并热爱中国文化,于他或者于我们,这都是一种带着浪漫的国际主义精神。中美的关系在近期有目共睹,王毅在前天说,中美关系不能再恶化下去了。怎么不恶化下去呢?公民外交也一定是有用的手段与方式——比如9套在这个时候,向我们介绍的这位游历中国、有美籍华人和小喇嘛好友、将中国菜与中国精神内涵一起推向国际的美国人。

    【详细】
    14434149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