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战在持续了4年后,人们依然看不到一丝停战的曙光。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赢得了喘息之机。他们组建了红军,经过残酷的内战最终赢得了胜利。而德国则得以将兵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从3月21日的米夏埃尔行动计划开始,孤注一掷的德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进攻。

而大洋彼岸美国援军的到来,让协约国联军很快便在兵力和物资方面全面占优,亚眠战役拉开了他们反攻的序幕。在协约国的坦克和飞机面前,德军遭遇了惨重失利,这让德国的盟友们再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们开始人心浮动。此时德国国内厌战情绪高涨。

11月3日的基尔港水兵起义,成为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的信号,德皇被迫退位,新的政府成立。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胜败双方都对所签订的和约心怀不满,仇恨也并未散去。

战争进入到1917年,各主要参战国的国民厌战情绪高涨。

俄国的一系列革命相继爆发,沙皇被迫退位,前线的士兵开始大规模投降或成为逃兵,而那些希望不惜代价继续作战的军官,则成为了士兵们宣泄怒气的出口。最终,俄国新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为了增加工资和减少工时,大量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欧洲乃至全球的大多数参战国的民众纷纷响应,他们不愿再对饥饿和极差的工作环境保持沉默。

而在法国,严苛的军纪和一味的正面猛攻,让军队内部爆发了大规模骚乱,最终迫使军方做出让步。

而此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让利益受损的美国最终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阵营。随后,这支生力军便来到了欧洲,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势的重要力量。

战争残酷的真面目随着战争的继续逐渐被揭开。战火蔓延,前线与后方、军队与平民之间的界线也已消失。

占领区的人们被敌军不断地压榨、掠夺,甚至被强迫为敌军工作。而非占领区也并不太平,物资短缺,食不果腹,却依然倾尽所有为国家服务。原材料的持续供给能力直接关乎这场战争的胜负,从最初民众的自发捐赠到后来的强制性上缴,军方的需求越来越大。

战争后期,劳动力成为了一种重要资源,战俘们被运往各地强迫参加劳动。人们看不到未来,只剩下挣扎求生。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