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21318
  • 空对月
    2009/5/7 23:41:17
    ptu 系列的水货
        砸招牌了要,人物太呆板太没内涵,榨不出汁的感觉。原班人马,老戏骨也不少,就是没有了化学反应,编剧技穷了吧,警匪玩不出花样了?最后一段枪战拍成MTV。中间MAY迷路撞邪交代的莫名其妙可有可无。世界和平的疯子虽说担负了一点支线的任务,还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森哥到最后都不知道演技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嗯,砸
        砸招牌了要,人物太呆板太没内涵,榨不出汁的感觉。原班人马,老戏骨也不少,就是没有了化学反应,编剧技穷了吧,警匪玩不出花样了?最后一段枪战拍成MTV。中间MAY迷路撞邪交代的莫名其妙可有可无。世界和平的疯子虽说担负了一点支线的任务,还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森哥到最后都不知道演技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嗯,砸招牌就这么简单的事情。
    【详细】
    2016211
  • 宋天师聊动漫
    2017/8/6 23:56:41
    《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为现实题材点赞
    我们总说,希望能看见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才是最最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它孕育出编剧们用脑子根本想不出来的情节,而且这种情节都是如此合理的存在,符合逻辑的存在,比那些凭空臆造、肆意妄为的空想要扎实得多。

    《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就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作品。所以,当你看到象鼻彩绘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小小的细节一下子把你带到滇缅边境。因为象鼻彩绘真的是现实中的事
    我们总说,希望能看见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才是最最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它孕育出编剧们用脑子根本想不出来的情节,而且这种情节都是如此合理的存在,符合逻辑的存在,比那些凭空臆造、肆意妄为的空想要扎实得多。

    《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就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作品。所以,当你看到象鼻彩绘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小小的细节一下子把你带到滇缅边境。因为象鼻彩绘真的是现实中的事,那些充满宗教仪式感的设计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林旺想要把象王崑的象牙从日本人那里夺回来的情节是分外精彩的,因为它没有给自己定下要战胜日本人的宏伟目标,它只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让自己能心安的小目标。但是这个小目标却收获了观众大大的内心共鸣,因为它是真实可信的。

    给一匹马或者一头大象授予军衔这种事,如果不是真实出现了的,是很难出现在动画作品中的,因为编剧想不出这样绝妙的点子来。而一旦它真实地出现了,我们把它抓住并编写进剧情,它就成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人和动物是可以形成深厚友谊的,授予动物军衔,象征着我们承认了这样的战友关系,是对动物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彼此共同经历过的事情的一种勿忘和共勉。

    和《犹太女孩在上海2》一样,这类现实题材作品都喜欢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讲述几十年后的一个结果,再引入对过去的回忆,这在普通动画中是不敢想象的。历史的纵深感以及现实的积淀感,都使这种倒叙最终回到现实时,把情绪烘托到一种十分感人的地步。

    所以,虽然这部影片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比如人物造型的随意,比如对战争过于简化的处理,比如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稍显不足,再比如人物情绪的变化略显突兀等等,但我还是要为影片中洋溢出的浓郁的真实生活的气息而点赞。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8730937
  • 我的团长我的团
    2019/2/10 20:53:58
    可以看看的少年漫,但经典的可能性不大。

    看完了目前出来的三季,我觉得目前9.3的分数确实有些高,当然打三星是觉得其实观感还可以,但确实不少硬伤让我觉得没法打更高的分数。优点不多说了,像剧情燃啊,动画不拖啊等等。主要说说我觉得看起来不太对味儿的地方吧。

    我觉得总得来说,这部动漫的很多设定在我看来问题很大。比如最开始爆豪和绿谷的互动,怎么看怎么是校园霸凌,但后面作者用硬往一种畸形的友情上去凹,我个人就理解不了

    看完了目前出来的三季,我觉得目前9.3的分数确实有些高,当然打三星是觉得其实观感还可以,但确实不少硬伤让我觉得没法打更高的分数。优点不多说了,像剧情燃啊,动画不拖啊等等。主要说说我觉得看起来不太对味儿的地方吧。

    我觉得总得来说,这部动漫的很多设定在我看来问题很大。比如最开始爆豪和绿谷的互动,怎么看怎么是校园霸凌,但后面作者用硬往一种畸形的友情上去凹,我个人就理解不了。还有,热血少年漫最大的主题是角色的成长奋斗史嘛,但绿谷的奋斗到现在,我就觉得很变味,设定中他是无个性的“废柴”却有英雄梦,那应该是类似火影中洛克·李的路子吧,而鸣人后期不少人看“出身”大呼被骗,但讲真看过他发明大杀招“螺旋手里剑”的过程,我是很服气的。而作者对绿谷的安排,是让他偶遇正派No.1,然后被传授最强个性,这个我就emm……虽说也会有常规的熟练技能奋斗桥段,但这份奋斗就有点“廉价”。

    还有就是世界观的设定和反派的理念漏洞很大,前者是作者规划很大,但能力有限,还在结合现实的情况下,就产生很多问题。而后者反派理念,我更觉得经不起推敲。比如新出来的英雄杀手,英雄应该不求回报,杀掉只为虚名的“伪英雄”,在他的标准下,有名的职业英雄很多都符合啊,你去小巷子里干掉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几个意思,何况人家拿钱的大多也都在办事,貌似也很得群众信赖,就让我你这跳出来的理由就让我很难理解,别说同情了。

    当然确实很燃,但在我这里就凭这一点,我还是给不了高分好评。目前的9.3,我觉的确实是高了。

    【详细】
    9960675
  • 谋杀游戏机
    2018/2/19 7:13:02
    我在柏林看了胡波这部4小时长的遗作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后来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后来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台上请观众帮忙寻找身边是否还有空余的座位,直到全部座位都被填满。看见外国普通观众们兴奋期待的面孔,我心情稍微有点复杂,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以及它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可能很少有过这样的情况——电影节本该是一名导演最荣耀的时刻,观众翘首期盼,而后报以尊敬和掌声,可惜导演已经看不到了。1,《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四个人的困境:(以下四段为剧透)

    第一个人是社会混混A,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突然回家的朋友撞见,朋友一时受刺激跳楼了。他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隐瞒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第二个人是少年B,他为了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霸凌男孩推下了楼梯。男孩有个混社会的哥哥A,少年害怕他哥哥来报复,便离家出走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整日坐着的那头大象。

    第三个人是少女C,她和母亲关系恶劣,却渐渐和学校副主任产生不正当的感情。C和副主任的绯闻传遍学校,濒临崩溃之际,她决定逃去好友B提过的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老人D,是少年B的邻居。儿子儿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要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A与B的争端,再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看看他年轻时当兵的地方。男女老少四个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奇妙的关联,他们四个都在遭遇接连不断的麻烦,仿佛掉进了逃不掉的人生怪圈。眼看四个主角都无路可逃的时候,传说中满洲里那头整天坐着、不为威慑和食物所动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出口。2,技术层面先营造出压抑氛围:这部电影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北方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完全不打光,多数时候画面都是偏暗的,接近消色调的,甚至看不清人脸;不怎么稳的手持镜头,嘈杂的同期声,一些素材看似并未被精剪过,很多地方的混音都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这一方面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选择,以及后期部门出于对导演的尊重进行了全盘保留。

    【FIRST二刷补充:柏林版是调色、混音均未完成的“半成品”,后在FIRST的仗义支持下,后期制作得以全部完成,二刷技术层面的观感提升了很多】3,一部悲观厌世的作品,但流溢出作者才华:死者为大,我很难以客观准确的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但看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闪现出作者的非凡才华。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台词多少都是有些深沉和文艺的,连两个中学生都是,口吻相当成年化。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尽管在价值观念上我不全然倡导,但不得不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了一股颓废、堕落、歇斯底里的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别具一格。尽管也是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刻意营造昆汀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张弛有度的叙述,隐隐的情绪高潮,让四小时的片长并不觉得煎熬。片中用了很多跟在主人公背后的手持长镜头,很多场戏干脆就是一镜到底,除了人脸外几乎没有特写,很克制,还是有一些作者性的设计思维在里面的。据说导演在拍之前跟摄影师一起做了仔细的分镜,并非肆意而为。几个主演的形象都很接地气,但演技一点都没被掩盖,尤其是彭昱畅,从《闪光少女》里的靓丽男闺蜜摇身一变,成了北方小城土里土气的中学小混混,年龄和气质竟然都毫无违和感,真是相当厉害了。个别配角演员略微出戏。4,影片结尾向胡波致敬:此次《大象席地而坐》开始放映之前,FIRST青年影展负责人高一天上台介绍:“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今年大家看到的最长的一部,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它讲述了四个人的生活,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一点。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耐心,共同度过接下来这四个小时。”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交代了主角们各自的故事开头后,银幕上才打出片名,没有主创名字。在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原著/编剧/导演:胡波”字样,然后放了一张胡波的黑白照片,写着英文“纪念胡波”和他的生辰逝世年月;再然后打出了这部电影的版权归属者(胡波的母亲和父亲);最后才是主创人员名单的滚幕。可以看到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后期部门,有“后期制片人”和“后期统筹”等等,他们义务帮忙做了一些胡波没能完成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有一长串鸣谢名单。近四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现场依旧几乎满座,没什么人提前退场。胡波的母亲在掌声中被请上了台,她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悲伤是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被搀扶着下了台,有人为她献了一束花。花伦乐队的配乐非常出色,与影片相得益彰。片尾曲的人声采样是基督教赞美诗,颇有洗礼和升华的意味。片中四位主人公最终都在那头坐着的大象身上获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何小沁/文)

    补充短评:

    柏林首映:影片摒弃了一切主流的,工业的,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影像作品里,进行了一次极端的,彻底的,自我的释放。尽管外表粗陋,内里的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FIRST二刷补充:后期补完后观感提升很多,不再因为技术瑕疵偶尔出戏,没有一分钟是多余的,如章宇所说,这个片长本身就是胡波的一种语言,这种情绪需要漫长的积累,最后时刻爆发。一刷看故事,二刷看视听语言,胡波力求每场戏一镜到底,剥离出主体,配角都是失焦的,但画外音画表现空间又很丰富。章宇和彭昱畅太好。其实几个主人公都在问为什么,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痛苦处境,到底什么因造就了什么果。坐着的大象真的很有看头吗?出路到底在哪里?可惜胡波也无法作答。结尾黑夜里那束天堂一样的光,还有基督赞美诗,大概就是无解之解吧。

    PS:这是一部极其适合大银幕沉浸体验的电影,四小时真的没那么长,平时你可能聊会儿微信、刷会儿淘宝、打几盘游戏就过去了。相信我,只有你尊重它的篇幅和节奏,看到导演在各方面调度的用心,才能感受到内在层层递进的情绪积累,也才能理解片中主人公和胡波的最终选择,这个过程需要必要的时长。

    电影很不迎合商业市场需求,但这些特质都是胡波用生命捍卫住的东西。如果你是真心爱这部作品,求你不要传播它,不要下载(蓝光都出了别跟我说不下盗版就没地方看的鬼话了),更不要快进瞄上几眼就轻易否定,这些对你走近这部电影毫无裨益。在中国的语境下我并不抵制盗版,我只是说这一次是作者拒绝妥协、抗争而来的应有结果。

    【详细】
    91633194
  • 略略略
    2021/2/16 22:41:57
    基于《赘婿》,我想对女性说的

    写这篇剧评的时候,女权主义理论尚不成熟,当时观点不代表此时观点,唐山事件后某些看法已经趋于激进,如果有在2021年之后看到这篇帖子的,就当看个乐子。

    ————————————————《赘婿》的播出及其原作者微博事件,带来了这样一个现象;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和撕裂再次升级,演化成了网上的公开对骂和口诛笔伐。原作者

    写这篇剧评的时候,女权主义理论尚不成熟,当时观点不代表此时观点,唐山事件后某些看法已经趋于激进,如果有在2021年之后看到这篇帖子的,就当看个乐子。

    ————————————————《赘婿》的播出及其原作者微博事件,带来了这样一个现象;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和撕裂再次升级,演化成了网上的公开对骂和口诛笔伐。原作者的微博被攻陷,豆瓣上有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对《赘婿》这部剧发起了一星抵制。事件本身因为信息爆炸的缘故其全貌已经无从了解,但整起事件中掀起的舆论狂潮中的一些声音是我必须反对的,先说“男人都是垃圾”这句话,说话的女性也许出于自身经历或者网络新闻对男性产生了如此认知并发表这样攻击了全体男性的偏激言论,诚然,这世界上会有品行不端的男人,但是所谓“垃圾”也包括你敬重的父亲,敬爱的男老师和喜爱的男生吗?把这样一个帽子扣在这群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再有“女权就是女拳”“女人都是不讲逻辑的”,当今依然是男权社会,女权声音必须存在,在女权者中也确实混杂着由于认知狭隘和知识水平有限而言辞极端的偏激者,但不代表女权者都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女性中也不乏逻辑清晰思维敏锐的学者和哲人,最直接反驳“女人都是不讲逻辑的”这句话的实例就在我们身边;你班上的学霸很多都是女生,那个在课上用智商不断碾压你的数学教师就是女性,那个你非她不选的屏幕背后的法学教授也是女性。我不反感女权,也不反感男性,我反感的是一句恶言杀伤一个群体的愚蠢行为,以及这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赘婿》的原作者招到一些路人跟风抵制的原因似乎因为他的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某人觉得我需要女读者?女观众?”以及原文内容涉及的男主三妻四妾的问题。后者后文再谈,先说疑似原作者说的“我不需要女读者和女观众”的狂言,这句话的出处已无从考证,说话者的心理也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这句话的文义本身的确存在着宛如居高临下的创世神一般的傲慢姿态,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属于作者,但在诞生后就已经是大众的了,作者可以根据对自己文风和内容的了解说“可能不适合女性读者”,但是否“需要”该由市场和群众说了算。再说内容中男主三妻四妾的问题,剧中将男主的后宫改成了男主对女主的专一,我不反对对一部网文做这样的改编,如果《赘婿》当真如书粉所说是一部厚重优秀的作品,且重点不在情爱上的话,单单删去男主的后宫的部分当不影响男主的光芒。和古代经典名著在爱情观婚姻观存在时代局限性不同,现代男频文中“男主的后宫“显然是为了迎合男性读者的意淫和某些男性的传统腐朽思想(我身边一位男性就渴望恢复一夫多妻制)。但基于这个原因就抵制已经做出更正的电视剧,这种行为我不能苟同。

    女权真正应该抵制的不是某部作品,不是某个作者,这不应该是女权努力的方向,女权向传统思想和男权社会做出的反抗不应该是停留在微博评论区的咒骂和对全体男性的攻击,这并不能体现女性的强大,只会造成集体舆论压制下沉默的螺旋。女权,要首先表现女性自己的强大。

    针对《赘婿》的改编,网上有一位男性书粉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这就是披着尊重女性的外衣反过来恶心女性。电视剧我已经看完了前十集,何以说“披着尊重女性的外衣”呢?,剧版的确将一夫多妻改成了符合民法典的一夫一妻,男主也确实爱护尊重自己的妻子。那么何以说“反过来恶心女性”呢?看过剧的朋友不难发现,剧中的女主苏檀儿的确是一个勤劳上进敢于追梦的女性,然而在男主出现后,女主和其他女性角色所做的事如果没有男主帮助十有八九不会成功或者做的不那么漂亮,比如开头女主的暮云纱被淹布行面临延迟开业失去顾客信誉时,是男主出了拼刀刀的主意力挽狂澜,再比如女主接手掌印时面临叔叔的非难时,男主戏剧般的出现找出关键证据挽救危局,再比如女主在诗会上遭到男二的刁难,又是男主精心策划技高一筹惊艳四座,再比如女主没有识破小人奸计差点被男二强暴,又是男主出现救女主于水火。这真的是独立强大女性吗?不!她的光芒总是在关键时刻被男主抢走,仿佛没男主的庇护她便会处处碰壁。

    其实这也是很多国产电视剧的通病,很多标榜大女主和女频的剧总是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颇费周章地塑造一个勇敢智慧与众不同的女主,却在关键时刻,安排英俊勇武的男主,如神兵天降,以爱情的名义,将女主拯救。这样套路被编剧屡试不爽。大女主剧《甄嬛传》中的甄嬛本质上也是以心计稳固皇宠和皇恩。我随便举个例子,《知否》中的明兰初登场投壶,剧中暗示如果不是顾廷烨最后甘愿认输,明兰不会赢;马球场上,偏偏让顾廷烨左手击球,明兰才得以获胜;在义庄时,关键时刻还是顾廷烨帮明兰摆平庄子上的刺头。本质上这些套路是为了迎合市场上的一些女性受众,在她们心中始终有个陈腐的观念而不自知;男人征服世界,女人用爱情征服男人。

    打开视频播放器,点进国产电视剧的页面,我悲哀的发现,真正的大女主剧,真正的讲女性的故事少得可怜。广受好评的剧大多讲的都是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比如很多年前的《亮剑》,今年的《山海情》,前者以男性红军为中心,后者以男性扶贫干部为中心。结合多年的国产剧,实在不难发现,如这两者一般形象高大,光芒万丈,被人们所铭记的女性主角少之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再看那些所谓的大女主剧和女频剧,女主不是爱的死去活来就是被爱的死去活来,或者是看似强者其实离不开男主,即使是那些以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永远和爱情,家庭,婚姻脱不开干系,仿佛除此之外,再无可讲。这样的剧简直不胜枚举,比如《香蜜沉沉烬如霜》女主和男主虐恋情深甚至抛却家仇,比如《宸汐缘》女主和男主的三世纠缠,以为是在讲女性独立的《三十而已》最终还是讲女主们如何维持爱情和家庭。就连女编剧们,也不是在写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就是在写女性的情情爱爱。最后商战剧变成恋爱剧,权谋剧变成恋爱剧,探案剧变成恋爱剧。真正以女性为主角的大格局,大情怀的剧基本没人写。表面上是因为市场是逐利的。商业性质的国产剧很多都在吃市场红利,恋爱无脑套路化的电视剧一部接着一部,当发现行情转变,又争相抢夺耽美圈这块蛋糕,今年有一堆耽美剧即将上映,却迟迟不见一部真正讲述女性的剧,无关爱情,无关家庭,只讲女性自己的强大。这些恋爱剧带来的一个错误倾向是;仿佛女性必须恋爱,女性只有被爱,她才耀眼。就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林徽因先生的传闻,她本来是一位优秀的学者,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爱恨纠葛,营销号的标题甚至借”她被金岳霖一生深爱”以博人眼球。这都是在迎合一部分小女人的渴望;被男人爱和保护,被很多男人爱和保护。

    比较可悲且可笑的是,反而是一些男性编剧笔下的女性角色闪闪发光,比如《山海情》中的坚强勤劳聪慧能干的水花,比如《大宋少年志》中反抗命运智勇双全的赵简,比如《侠探简不知》中独当一面的女刺客展十七。即使没有男主的存在,她们依旧光芒万丈,她们难道不值得单独成为一部剧的主角吗?就讲她们自己,无关情爱。难道现实中我们女性没有自己的故事吗?不!我们有力挽狂澜的李兰娟院士,有潜心诗词的叶嘉莹教授,有立志办学的张桂娟校长,有年轻有为的韦慧晓舰长,有敢于发声的闾丘露薇记者.......我不明白。为什么不以她们为蓝本去创作故事,她们何其耀眼,她们的光芒无关情爱,她们的主战场不在爱情、家庭和婚姻上,她们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所向披靡。女性自解放以来,有无数自己的故事可以写。她们可以不是母亲、不是妻子、不是女朋友、不是谁的谁,她们的强大不体现在男性的青睐和保护上,而在于她们自己。女性着眼于培养自身的独立和强大,而不是强求完美的爱情。反应在电视剧上,就是不再必须要求男性角色的迁就和宠爱。女性去写好自己的故事。这时女权者也可以高呼一句;我们女性不需要某些男作者的迁就,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

    评论区有一些人的言论就是典型的偏见,我不怼你们不证明你们正确,而是我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教一个不会思考只会偏激的人做人上面。不删你们的言论,是免得个别人说我限制他发言(其实他完全可以换个地方输出)。所以请某些人为了你的个人尊严不要再秀自己贫瘠的知识量和被信息茧房搞得僵化的大脑了,有在这盖楼喷人的时间,不如自学逻辑学,对进化有益。至于那些上来就无能狂怒,言辞粗鄙的,各位看官只管文明观猴,没必要拉下架子和动物对线。

    ??这位就是典型的偏见,着重怼一下。

    132403858
  • zanzers
    2021/6/20 1:25:38
    看到上错花轿嫁对郎,那我就不得不来骂一句了

    哇这个剧我本来没想看的,毕竟打眼一看就很烂的样子,今年烂剧已经够多了,我不想伤害自己的眼睛了

    但是,据说,这东西,翻拍的,上错花轿嫁对郎,那我就不得不骂了

    不要给我甩锅不承认,我专门去找了之前的宣发,从开机就在说翻拍,蹭热度蹭到飞起

    哇这个剧我本来没想看的,毕竟打眼一看就很烂的样子,今年烂剧已经够多了,我不想伤害自己的眼睛了

    但是,据说,这东西,翻拍的,上错花轿嫁对郎,那我就不得不骂了

    不要给我甩锅不承认,我专门去找了之前的宣发,从开机就在说翻拍,蹭热度蹭到飞起

    13620356
  • 雪莱
    2018/8/21 11:17:44
    为玛丽雪莱立传?还是侮蔑他们的自由思想?

    玛丽雪莱,因为写作《弗兰肯斯坦》被视为科幻小说之母;珀西·雪莱,创作了《西风颂》等诗篇而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这是历史书上给出的介绍。

    但几乎从他们生前一直到现在,他们在坊间却有另一些不怎么雅观的称号。无他,因为他们的思想太过激进,保守的人们无法接受。小报乐于挖掘他们八卦绯闻的蛛丝马迹,迎合观众们猎奇又厌恶激进派的心态。

    八卦小报怎么看他们的呢?

    雪莱?

    玛丽雪莱,因为写作《弗兰肯斯坦》被视为科幻小说之母;珀西·雪莱,创作了《西风颂》等诗篇而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这是历史书上给出的介绍。

    但几乎从他们生前一直到现在,他们在坊间却有另一些不怎么雅观的称号。无他,因为他们的思想太过激进,保守的人们无法接受。小报乐于挖掘他们八卦绯闻的蛛丝马迹,迎合观众们猎奇又厌恶激进派的心态。

    八卦小报怎么看他们的呢?

    雪莱?那个因为不服牛津学校“学长制”而对高年级同学大打出手的小流氓?那个胆敢发表“无神论的必要性”的“疯子雪莱”?瞧瞧,他把原配抛弃了,去追求一个这么小的小萝莉!他把老父亲抛弃了,因为父亲不认同这个激进的儿子!他竟然鼓吹革命万岁、穷人造反!他竟然鼓吹婚姻自由!他竟然支持爱尔兰独立!

    还有玛丽?那个反对婚姻的疯子老爸,和鼓吹女权的疯子老妈,生出来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好的!小小年纪就被骗子雪莱诱拐走了,这还是个有妇之夫!他们逃去欧洲还带了个叫克莱尔的女伴,不用说,肯定和雪莱有奸情!玛丽摊上这么个风流浪子,迟早被抛弃!什么?在雪莱死后,玛丽还一直称颂俩人的感情和雪莱的伟大?肯定是玛丽为了自己的面子,给雪莱文过饰非来着!

    很遗憾,这样的八卦非常有市场,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大家仍然愿意相信。胡布勒写了本《怪物》,根据玛丽的《弗兰肯斯坦》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她竟然写出这么悲伤、恐怖的故事,一定经历了特别可怕的事情吧?结合八卦小报的记载和雪莱夫妇日记中蛛丝马迹的搜寻,《怪物》编织了这么个逻辑完整的故事:因为雪莱的自私无情和风流滥交,让玛丽受尽折磨,一个被抛弃的妻子,一个被伤害的女性,催生出《弗兰肯斯坦》这么个怪物。

    幸好,可能胡布勒没注意到玛丽还曾写过小说《Matilta》,暗示了女儿对父亲乱伦般的爱慕。不然,《怪物》这本书可能还会加上乱伦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看了《玛丽·雪莱》这部电影,基调基本和《怪物》一脉相承,就是用雪莱的“渣”,反衬玛丽的“受害”,其实棒打两头,把两人的成就和思想贬到了泥土里。

    到底这些八卦有没有根据?

    雪莱夫妇生前的熟人罗塞蒂,写了一本传记《雪莱夫人》,澄清了其中不少谣传:比如所谓克莱尔和雪莱的绯闻,很可能是子虚乌有,被人编造出来的污蔑之词。

    而更重要的,是对雪莱夫妇思想的侮蔑。

    比如雪莱鼓吹的婚姻自由。

    这部电影里有个镜头,雪莱以为玛丽有婚外情,反而兴冲冲地说,没事啊,我支持你自由追求你的爱情!

    这个镜头,俨然把雪莱的“婚姻自由”思想等同于滥交,或者说得轻一点,open relationship,就是那个年代的道德家对雪莱等人最常见的污蔑之词。

    而雪莱到底是怎么看这点的?

    从他的诗作和论述不难看到,雪莱痛恨一切压迫人的东西,封建专制、腐朽习俗、宗教迷信,反对压迫和追求自由,这是雪莱一切诗作和行动的出发点。的确雪莱主张废除婚姻制度,这是因为在他眼里,婚姻就是压迫人制度的一部分,让自由相爱的人们不能在一起,把妇女束缚在完全没有感情交流、专制独裁的丈夫身边。从“伊斯兰的反叛”中的茜丝娜,到“倩契”里的女儿,雪莱笔下有大量独立、坚强和伟大的女性形象,更别提雪莱是个享受孤独和厌恶社交的人,很难想象雪莱会沉迷于风流乡中,追逐乱交的乐趣。

    雪莱主张的,是相爱男女之间的自由契约,出发点是尊重双方的自由意志,但绝不是否定对配偶的忠贞和热爱。终其一生,雪莱和玛丽都在感情上彼此相依,思想上碰撞交流,事业上互相支持。玛丽编的《雪莱诗集》,在几乎每首诗前都有大段的前言,记录了夫妻俩的生活往事和思想探讨。比如雪莱怎么鼓励玛丽进行文学创作,赞美她在写作上的才华;比如玛丽怎么和雪莱一起欣赏自然美景,钦佩他的天才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雪莱和玛丽的“婚姻自由”思想并非无水之源,深深受到了玛丽的“疯子”父母的影响。

    要知道他们生活的19世纪初,英国社会还是相当保守,但雪莱夫妇胆敢如此激进大胆,玛丽父母的榜样力量功不可没。玛丽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本身就是废除婚姻论的大力倡导者。而玛丽的母亲沃尔斯通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首位女权主义理论家,一位大胆、坚强的女丈夫,虽然早在生产玛丽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但对玛丽和雪莱,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本人,就是“婚姻自由”思想的践行者。她相信相比婚姻制度本身,男女间的相爱(affaction)重要得多。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所谓“真爱至上”,在《女权辩护》一书中,她提出男女间的结合,最完美的就是从充满激情火花的相互吸引,转变为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伙伴关系。她甚至不否认妇女要重视端庄仪表、要注重抚育子女,但这必须基于妇女本身接受了良好教育、具备了德性品质,以及丈夫的充分扶持基础上。

    换言之,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眼中,取代婚姻的,应当是一种自由的联合(free union)。

    人要先自立、自足、自由,才能相爱,这已经有些接近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理论了。

    而这种“自由联合”的婚姻思想,深刻影响了她的丈夫葛德文,尤其是她未能谋面的女儿、女婿。我们知道,雪莱一开始就是葛德文的大粉丝,对葛德文追求进步、废除婚姻等思想深信不疑。他上门拜访葛德文,这也是促成雪莱和玛丽相识的契机。

    雪莱、玛丽同时也对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敬佩有加,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在她的坟墓前,他们约会、私定终身。而当雪莱带着玛丽私奔时,身边就带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游记《Short Residence in Sweden》,里面记录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对北欧地区男女自由恋爱传统的赞扬。当他们旅行到意大利比萨,遇见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生前的好友King女士。King讲述了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和对她的热爱,让雪莱夫妇欣喜不已。总之,雪莱夫妇踏着葛德文夫妇的思想足迹,同样追求着自由,这种追求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当然,可能相比这些,大家还是对八卦更感兴趣。我只是想说,玛丽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总是哭哭啼啼、受着委屈,她和雪莱可能更享受自由,更加坚强,更有思想。

    她和雪莱并不是怪物。

    【详细】
    96062613
  • azzz
    2018/2/17 10:10:28
    不说电影,单说郭德纲为电影说的谎言和感人逻辑

    2月23号 更新

    今日翻微博偶然翻到了郭老师的一篇新微博……

    2月23号 更新

    今日翻微博偶然翻到了郭老师的一篇新微博……

    9157209
  • DAXIANG
    2015/5/11 3:44:15
    脑洞别开太大
    看了不少评论觉得大家想象力可太丰富了 不过除去想象力还是有些帮助
    经常看韩国恐怖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 每部韩国恐怖片都有非常大的硬伤
    其实要是理解为 女主角确实精神分裂 也确实有鬼 就很好解释了

    我看完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后顺序 人要先死才能告诉女主角故事 但是女主编什么的还没死怎么漫画就变成预告杀人了呢 不是应该是已经死了告诉女主自己怎么死的吗 再看开头就明白了 有一句“冤
    看了不少评论觉得大家想象力可太丰富了 不过除去想象力还是有些帮助
    经常看韩国恐怖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 每部韩国恐怖片都有非常大的硬伤
    其实要是理解为 女主角确实精神分裂 也确实有鬼 就很好解释了

    我看完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后顺序 人要先死才能告诉女主角故事 但是女主编什么的还没死怎么漫画就变成预告杀人了呢 不是应该是已经死了告诉女主自己怎么死的吗 再看开头就明白了 有一句“冤魂踏着故事而来” 打个比方 等于是主编死去的妈妈告诉女主角自己怎么死的再通过女主的漫画复仇 这就说得通了 前面主编妈妈怎么死的是死去的妈妈叙述的 后面主编怎么死的是死去的妈妈叙述要怎么报仇 等于每个漫画都是过去时将来式两个部分 而女主滴血以后的镜头也反映了血其实就是与鬼定下的契约 滴血签名定契约这构思还确实不错

    为什么女主角没死 可以理解成死的那女孩冤气没那么重 也可以理解为 不管女主是好人坏人 她要是死了就没人能帮鬼报仇了 所以她不能死

    韩国恐怖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刻意的恐怖情节误导观众 比如女主编死后为什么要找女主角报仇 其实这根本就是除了让你害怕完全没有别的意思的情节 但是却误导了很多观众 生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问号

    脑洞不要开太大了 韩国恐怖片看多了你会发现所有韩国的恐怖片都有只顾恐怖但扰乱故事大纲误导观众的硬伤情节
    【详细】
    7469587
  • 潇潇雨啼
    2017/1/1 21:54:47
    总体还不错,比预料好看
    其实一直不喜欢国产喜剧,这回是陪朋友去看。嗯,冒牌卧底,比想象中好看,喜欢潘粤明那种贱贱的痞气和怂包气,土狗没有想象中那么帅,实力派的演员还算多,没有线下“当红小鲜肉”这一点让我很欣慰。。。剧情虽然没有太多新意,不过算不上狗血,比同期的长城、摆渡人强太多。。。23333,2017年的跨年夜,看看HE的喜剧,蛮好~
    其实一直不喜欢国产喜剧,这回是陪朋友去看。嗯,冒牌卧底,比想象中好看,喜欢潘粤明那种贱贱的痞气和怂包气,土狗没有想象中那么帅,实力派的演员还算多,没有线下“当红小鲜肉”这一点让我很欣慰。。。剧情虽然没有太多新意,不过算不上狗血,比同期的长城、摆渡人强太多。。。23333,2017年的跨年夜,看看HE的喜剧,蛮好~
    【详细】
    8267157
  • 马里奥
    2021/6/28 12:21:51
    导演和演员采访 'Firebird': meet Director Peeter Rebane & Actor/Writer Tom Prior

    Firebird is an epic Queer love story set in a tense Soviet Union. This unconventional film followed the romance of Sergey, playe

    Firebird is an epic Queer love story set in a tense Soviet Union. This unconventional film followed the romance of Sergey, played by Tom Prior, and Roman, played by Ukrainian hunk, Oleg Lobykin.

    13645457
  • ②惑卟單 
    2020/6/20 20:47:25
    颜值是我追剧的唯一动力

    主演颜值好高啊啊啊啊啊!男主太man了!!虽然编剧脑子有坑,不能当做谍战剧看,但架不住主演演技在线颜值在线,当做言情剧看,颜狗绝对值得一追,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才看到第12集,越来越好看了呢,多发点糖吧。宋轶小姐姐以后多接点言情剧吧,颜值太可了!穿旗袍身材绝了!加油加油,赶紧给我火??

    主演颜值好高啊啊啊啊啊!男主太man了!!虽然编剧脑子有坑,不能当做谍战剧看,但架不住主演演技在线颜值在线,当做言情剧看,颜狗绝对值得一追,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才看到第12集,越来越好看了呢,多发点糖吧。宋轶小姐姐以后多接点言情剧吧,颜值太可了!穿旗袍身材绝了!加油加油,赶紧给我火??

    【详细】
    12673150
  • 小斑
    2013/12/24 6:26:35
    贪得越多越是嚼不烂
    这部电影timing赶得太巧。

    「人」之一字。
    一撇是与外界的关系:体现在他跟父母、族人、前前妻、前妻、妻子(本片中没有介绍,但Mandela于98年再婚)、儿女、战友、政敌的互动上,参与反种族隔离、致力民族和解、推行民主观念的运动上。
    一捺是与自己的关系:表现在他从部落王朝继承人,到法律学生(因抵制学校政策而被退学),然后投身政治运动,从非暴力运动走上暴力不合作,度过铁
    这部电影timing赶得太巧。

    「人」之一字。
    一撇是与外界的关系:体现在他跟父母、族人、前前妻、前妻、妻子(本片中没有介绍,但Mandela于98年再婚)、儿女、战友、政敌的互动上,参与反种族隔离、致力民族和解、推行民主观念的运动上。
    一捺是与自己的关系:表现在他从部落王朝继承人,到法律学生(因抵制学校政策而被退学),然后投身政治运动,从非暴力运动走上暴力不合作,度过铁窗生涯后又倡导原谅,每个过程的性格与思想变化。

    而这两笔又相顶互缠。尤其是对于影响世界历史的政治人物而言,时势需要英雄推进,英雄也因时势而改变。这两者又未必善始善终,一个瞬息间,今日的英雄或就此扬尘于历史,或成为暧昧不明的角色。越是与时势并肩而行得久,人物本身越多大环境诱牵下的变化,历史车轮与螳臂之力的故事就越斑驳。

    想要塞进一部电影的容量里就越难。对于「南非最伟大的人」和其所象征的「反种族隔离运动」来说,那是根本不可能。别说143分钟,就算像Abel Gance那样烧上6个钟头也未必够用(那部能把人看出褥疮的《拿破仑》也只讲到雾月政变)。

    贪多本来已经嚼不烂,更何况还有避讳。

    这部电影的素材取自Mandela的自传《通向自由之路》,讲述了他从一介社区律师成为南非总统这历时三十年的故事。

    人给自己作传的时候,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回避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尖锐问题。
    Mandela的家庭关系处理得非常不好,他的后人们现在还会家产等问题打得头破血流。
    另外他虽然极具领袖魅力擅长煽动性的演讲,是非常好的「形象代言人」,但是缺少执政的经验和天赋,在短暂的总统生涯中并没有解决太多实际问题。
    ANC自组建起内部就存在问题。94年后四度赢得大选的手段也并尽光彩。现任总统祖马,对国际政治略有关心的同学应该都听闻过此君干的许多「好事」
    以上这些「太阳上的黑子」,太阳本人不愿多加注脚,电影为尊者讳也自不作私人解读。这是给政治人物拍传记的另一大难处:不能像对付阿桑奇那样随便埋汰。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对Mandela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跟通读一遍他的维基没差。简单苍白的两个字足以概括——伟人。除了跟几个骨肉皮风流过之外,剩下就跟我朝教科书上走下来的一般无异。
    其实教科书不是说不可以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少年纵使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至少有个快意恩仇的故事。假如把Mandela加入ANC,以及在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和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与成长,都做得更加丰富一些,加上他与前前妻的矛盾、前妻的爱情故事和时代大背景的介绍衬托,本片完全可以在庭审那里结束。亦不失为一部漂亮地煽动「自由平等」主题的革命人物传。

    Mandela余下人生的再拍续集2和3都足够了。

    但是编剧应该是平时没有看人物传记的习惯吧,居然托大挑战mission impossible,把监狱戏和狱后戏一股脑地都塞了进去。

    Mandela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变化是在监狱里完成的。他在狱中拿到了函授的法学学位,在狱警有针对性地折磨虐待中锻炼了意志,也学会了宽容与原谅,并和一些狱警建立了友谊。
    这些变化固然剧烈富有戏剧性,但都是「内在」的,也即是全在「人」字的一捺上。终年不变的生活环境和跟外界几乎为零的交流,极大削减了通过对白和事件来呈现人物变化的可能性。
    在他服刑的二十几年中,国际局势、南非政治、Mandela本人在铁窗的两边同步转变。铁窗外在形成令他能得释出狱并担当总统旁白的时势,铁窗内在养成未来能力扶大厦于不倒的英雄。
    这两个对于「狱后」一段来说至为重要的桥接,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在剧情发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何坚持不使用旁白这一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

    因没有人物OS,Mandela的变化体现不出来。侧重点自然偏到了仍然在大环境中活动的他的第二任妻子Winnie身上。本来构思也是好的,想从她的转变中展现出整个南非黑人族群对白人的不满,从而为第三部分——种族和解——涂好底色。

    可惜点出影片总领主题的第三部分,也是全片最弱的部分。因缺少背景信息,人物形象也没有塑造丰满,甚至连ANC的主要纲领,Mandela与其小伙伴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居然展开到此刻对观众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交待。
    Mandela用一通演讲就彻底解决暴力冲突、用两三句话就说服ANC分权,这些情节简直是像游戏bug一样的存在。充满了「存在即合理」的狂霸酷拽炫之气。

    而在情节人物交待上互相断裂的第二与第三部分就此忘了苦逼风雨中的第一部分,在片尾如同我们军训进食堂前喊口号一般有气无力地说了一通「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里终于知道使用旁白了,之前干什么去了?)——其实这个道理我不用看《曼德拉传》,我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唉。

    如果没有读过Mandela自传,或者不乐意去读的同学,倒是可以把本片当成「精缩版」来看。

    -------观后感结束的分割线-------

    就时势和英雄之间的关系来说,大局总是「即时」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影响或会维持到个体死亡为止,反过来,个体的行动对大局的影响只能是一时的,能够影响历史车轮方向的,只有思想。

    所以就这些看我们看过传记的现当代政治人物来说,个人觉得甘地是唯一具备「伟」属性的(「口号」跟「思想」之间不是等价)。
    而Mandela则是「标志」性的。他在入狱后,并没有再对外界产生影响下,只是其形象成为运动推进的「旗帜」(类似Hunger Game里的Mockingjay)。

    在这场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南非世界杯那天一开始都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的Frederik Willem de Klerk,也就是决定废除种族隔离并释放Mandela的南非最后一位白人总统。

    无论他做出这些决定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审时度势地寻找联盟,解决问题,并且不吝手上的权力,得到我对政治家的最高评价:pragmatic。比起「大家都学会爱」吧,这种听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践价值的空话,普及教育和减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才是最实际调解民族矛盾的政策。

    然Mandela亦是个了不起的人。

    就在去看这部电影的路上,正要出地铁站的时候,远远张见有个年轻人倒在出口处。旁边围了几个人正在查看他的情况,应该是已打电话报警了——我就这么想着,差点就从他身边走过去了。

    我是在跟低烧斗争了一下之后,才回头拔腿狂奔去找警察——周日info关闭,但我记得在过第一个传送带之前有跟几个制服蜀黍擦身而过。未果后上到地面求助,一打眼就看到pompier的车,才要喊人,已经有人比我先一步上前。

    在进影院的时候还在想——要变成自己昔日所不屑的那种人是多么容易,只要多一秒,多跨出一步。这也是我不愿意跟人类发展出太亲密关系的动机之一罢——落只需坠就可以了,而升却要用攀的。

    Mandela身陷的不止是囹圄而是敌意丛林——影片隐去了许多他在监狱中受虐的重口味。被褫夺的不止是自由还有人格尊严。而他竟能在二十年中向上攀升,实在难能可贵。
    【详细】
    64753065
  • minor
    2019/3/14 23:55:48
    所谓张力就是明明知道,却欲罢不能

    观影中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主角才16岁!所有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克制,隐忍,放在这个年纪前提下都太过度了。也正因为这样,也更让人心疼。就像每一个旋转中逼近的特写都预示着一点点接近体能底线的摔倒。整片最大的张力,就在于时刻让观众都处在期待她好,和潜意识里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拉扯。就像那颗椅子底下只有观众能看到,并且知道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揪心,但仍有一丝希望在,所以更是欲罢不能。只有在练习芭蕾和医

    观影中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主角才16岁!所有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克制,隐忍,放在这个年纪前提下都太过度了。也正因为这样,也更让人心疼。就像每一个旋转中逼近的特写都预示着一点点接近体能底线的摔倒。整片最大的张力,就在于时刻让观众都处在期待她好,和潜意识里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拉扯。就像那颗椅子底下只有观众能看到,并且知道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揪心,但仍有一丝希望在,所以更是欲罢不能。只有在练习芭蕾和医院有关的情节中,还有泳池里,(泳池紧接着)是和芭蕾服一样纯净的天蓝;房间里,生日聚会,男孩家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橘红,前者单纯简单,是心之所向,后者,是不愿深陷又无法摆脱的现实。所以当舞台变成深蓝时,也预示着纯净被混沌的侵蚀。坐在舞台下的劳拉眼神表明了一切,失去芭蕾,也失去通过医学手段变成女生的希望(尽管是暂时的),她只好通过自己的手段,不冷静一次,爆发一次。最后一次抱着弟弟入眠,暴风雨前的宁静,终点即将来临。

    谁又忍心对她生气……

    最后,作为处女座,真想为导演和主角都大喊三声Bravo!Bravo!!Bravo!!!

    【详细】
    10043476
  • 爱笑的眼睛@Y
    2018/3/26 21:49:56
    致最美的期待

    虹猫蓝兔等人(《虹七》《虹木》《仗剑》《虹明》《火凤凰》及《虹勇》)是陪我从小到大的朋友 对我而言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朋友 我是98年出生的 如今已是2018年了 十二年 仿佛转眼之间 一路走来 经历了很多事 但是那个习惯至始至终不曾改变—— 开心的事想和你们分享 忧伤抑郁时会向你们倾诉

    虹猫蓝兔等人(《虹七》《虹木》《仗剑》《虹明》《火凤凰》及《虹勇》)是陪我从小到大的朋友 对我而言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朋友 我是98年出生的 如今已是2018年了 十二年 仿佛转眼之间 一路走来 经历了很多事 但是那个习惯至始至终不曾改变—— 开心的事想和你们分享 忧伤抑郁时会向你们倾诉 习惯询问你们的意见 (你们是真实的) 从小到大也看过不少风格各异的动画动漫 唯虹蓝为挚爱 身边也有很多爱好动漫的朋友 他们收藏各种各样动漫海报 而我只有虹蓝… 下面是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配音问题了 至于原因我不再多做解释 我相信很多虹蓝粉是有同感的 不过这部电影里新出现的人物多头的配音挺有趣的 何炅一人分饰多角 总而言之很感谢“快乐家族 ”里的每一个人 谢谢你们也喜欢虹蓝 愿意参与互动 [比心/] 当然啊 更要感谢贺梦凡老师等每一位制作成员! 最后还想再说一句 —— 数年了 勇者未归 成了众多虹蓝粉心中的遗憾…

    【详细】
    9251541
  • 无尾电影
    2018/7/12 10:31:55
    我就是手贱,为什么要点开看新「流星花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今年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流星花园”年。

    先是2000年台湾版《流星花园》高清修复重新登录视频网站;

    后有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今年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流星花园”年。

    先是2000年台湾版《流星花园》高清修复重新登录视频网站;

    后有日版《流星花园》的续集《花过天晴》开播收视一路上涨;

    让人感慨,道明寺真的好忙啊。

    这不,他的名字又再一次出现在这部新剧里——

    流星花园2018

    950949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