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影评

13379927
  • 星无旁骛
    2018/8/19 22:42:03
    星火

    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平凡中也会带着点诗意。堆叠的长镜头切换的速度并不快,机位设计的点也不多,注定了这个片子节奏不会快。

    叙事缓慢而行,娓娓道来,人物形象却饱满分明,高下立见。康宜懂事泼辣;阿基半分失智;大哥知恩图报,尊重他人,不同于其他小弟,知道阿平不擅长闽南语后开始对他说国语;阿平年轻有棱角,但是最后他走上前给组长敬酒的时候代表他已经屈服,他也只不过是个普通

    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平凡中也会带着点诗意。堆叠的长镜头切换的速度并不快,机位设计的点也不多,注定了这个片子节奏不会快。

    叙事缓慢而行,娓娓道来,人物形象却饱满分明,高下立见。康宜懂事泼辣;阿基半分失智;大哥知恩图报,尊重他人,不同于其他小弟,知道阿平不擅长闽南语后开始对他说国语;阿平年轻有棱角,但是最后他走上前给组长敬酒的时候代表他已经屈服,他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想生存的小青年罢了,最后却难逃一死。

    全篇我最欣赏的镜头有三个,第一个是康宜从船上背倒入水中,代表着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向往自由,充满勇气。

    第二个和第三个则是一对呼应的镜头。阿平死的时候,拼了命向海边走去,他爱海,因为他的家在海边,他最后,也不过是想要回家罢了。远开的货船和远方灯塔闪烁的红灯,代表着他生命的消逝,但是他的灵魂已经回家。后来阿修爸爸死了,康怡和家人在阿平死的那个海岸看风景,远方的灯塔还在闪……

    最后的结尾,才是真正的黑暗之光。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一家人共同度过,即使负重前行,白夜里也会有星辰。可惜对很多底层小人物来说,这一点点奢望,也不过是烟花罢了。

    在看之前,我也并不知道这个片子得了那么多奖,这是张作骥早期的作品,确实优秀。

    【详细】
    9603551
  • GoodNightIrene
    2014/5/14 23:14:09
    黑暗之光,女性之光
    《黑暗之光》是我看过的张作骥的电影中最近的一部,第一次看到他的电影是《当爱来的时候》。巧的是这两部电影就像一身一影,不单是这两部电影中都有片头片尾两条走廊的时光隧道体现,也有我看张作骥从《当爱来的时候》(2010)到《黑暗之光》(1999)目前为止总的体现。这就是他的特点,有头有尾,也是我爱不释手的地方。
    关于《黑暗之光》我对片名的理解是,世界本是光明的,因为它充满了阳光的照耀,即阳性的光辉
    《黑暗之光》是我看过的张作骥的电影中最近的一部,第一次看到他的电影是《当爱来的时候》。巧的是这两部电影就像一身一影,不单是这两部电影中都有片头片尾两条走廊的时光隧道体现,也有我看张作骥从《当爱来的时候》(2010)到《黑暗之光》(1999)目前为止总的体现。这就是他的特点,有头有尾,也是我爱不释手的地方。
    关于《黑暗之光》我对片名的理解是,世界本是光明的,因为它充满了阳光的照耀,即阳性的光辉。一旦太阳消失,黑夜降临,人们开始害怕便在黑暗中寻求点滴光芒,原本并不发挥作用的微弱星光成为了希望,尽管它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
    台湾,或者应该说是大部分中国传统家庭,都是以男权为主,一切宗族家庭大事的处理权、决定权都掌握在男性手里,他们是太阳,支撑着整个世界的运转。而女性是家中的蜡烛,她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照料好家中一切大小,无须照亮外面的世界。在片子的前半部分就能看见这些影子的存在。康宜在家里习惯性的帮忙大小事,对大人吩咐的事情亲力亲为,可以看出她是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片中唯一一个健全的中年男性即老大成为了康宜家盲人按摩院唯一的帮助来源,当一个家庭唯一的男性关怀来源于与外人的交情时,片子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了悲哀的情绪。跟着阿姨和阿平在三菱车上的对话也体现了导演对于女性之光的关注。阿姨问阿平说,我听别人说星星和月亮的颜色时不一样的。阿平说他平时并没有注意这些。在这简短的两句台词后面隐藏的潜台词就是,像阿平这种生活在以男性力量为主的环境中的人,他对女性力量的理解就是,哪个女的都一样,贤惠就好。就像星星月亮一样,不能没有,但是仅仅有就好了。而康宜的爸爸其实在前面部分,是有在竭力发挥自己的男性力量的,面对康宜的彻夜不归,他想好好管教,充当好自己父亲的角色。在这个上面令康宜多多少少感受到了父爱的存在,无奈父亲给予她的最多也只有这些了。在康宜及众多女性的的心中其实也是存在着对父权的强大渴望及依赖。
    中国家庭以这样的家族式的生存方式生存了几千年,直到现代生活的来临,那种四代同堂的大家族逐渐分解成只有两代甚至同代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因此原本的生存理念便开始受到冲击发生转变。还相互依靠生活在一起的几代人在这个时代潮流中也多少受到冲击。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这个意思,但我觉得98、99这个特殊的年份多多少少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他们这代人的思考,在这个时候人们面临的不是简单自己的衰老,而是时代的变迁,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男性力量没落与死亡时候,事情变成似乎接近完蛋的局面。这就是片子中的“黑暗”之处。康宜家里的男性,弟弟是智力残障儿童,爸爸多年以前发生车祸变成盲人,阿公年老体衰。这三个男人,三代人本应是撑起一个家的力量,结果他们在这个家中不约而同都变成了只会一直念叨的角色,这难道还不够悲剧,不够黑暗么。
    但整个剧的悲剧并不止于此,当家中所有的责任似乎都压到康宜的身上时,康宜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阿平的出现像是一道光,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咦,这片子中还有让人期待的部分,观众们都变成了康宜,张康宜,李康宜,所有的康宜都在期待这个年轻男子可以给这片黑暗带来光明,所有的康宜在经历了楼道之吻后都觉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片中有一段情节,就是家中停电,大家都很着急忙着找蜡烛的时候,只有康宜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幻想阿平就站在楼下,自己很开心地和阿平在一起,她在黑暗中找到了依托。结果阿平马上被人砍死了,而且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而死,唯一的一道光变成闪电劈下来,轰鸣雷声随之而来。黑暗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显得更加漫长。
    题外话就是现时代人们都习惯了快餐文化,喜欢节奏快,视觉鲜明刺激的电影,像张作骥这一派的电影叙事模式已经有太多人不能接受,如果有看得进去的人,在那一刻的感受应该就是,如果我是康宜,我就去死。
    虽然片子一开始男性就已经没落,家庭事业都由女性主导,但按摩院的经营是不显生机的,她们处于被动状态。康宜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大人叫她做事,她才去做,也是一个被动状态。当康宜作为监护人站出来寻找弟弟的时候,女性之光就开始突显了。她从一开始对男性关怀的追求,到自己站出来保护弟弟,独自与男生们面对面解决问题甚至挥拳相向,这才是真正的转变。虽然这个举动差点让她被强奸,但这个女孩到这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自己的家人挺身而出已经超出了原本传统道德对女性的限定,她成了整个家唯一一个对外抗争的人。虽然这点烛光显得那么份量不足,摇摇欲坠,随时随地都会被掐灭的样子,但是她就是没有死而且在黑暗里站出来了,这是这个电影表现出来关于女性成长的东西。
    在经历了阿平的死,和男生的抗争之后,康宜又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帮爸爸拔掉了呼吸管。看着自己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依赖的人,在自己的帮助下停止呼吸,那种感觉简直不是光靠想象就能感觉得到的。相似的情节我在近几年里的一部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里看到,这个影片唯一让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最后那几分钟男主要帮女主按下停止供应氧气的按钮,还要跟女主说“不要怕”的情节,看到这里眼泪就可以喷出来了。我觉得当这样的事情换成是一个女生将自己的父亲,原本是该受他保护的人抱在怀里帮助他停止呼吸更加让人不能接受。这点没被踩死的光让人觉得强大得心痛。
    张作骥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很有意思。像这部影片,开头只有两人在拍照的时候是阿姨坐在椅子上,爸爸站在旁边。阿姨是弱势的代表,爸爸相对处于守护的位置,而康宜则是在站在画外只听到了她的声音。到了结尾,全家都站进去了,椅子上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男人,女性们都站了起来。
    所以最后很明显,康宜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她和阿姨、阿公像大人一般坐在一起交谈,一家人还是和平常一样坐在一张圆桌上吃饭。当基隆港的烟花升起,她注视着这一切,目光已经变得不一样。那些发出微弱光芒的星星月亮和烛火,在一时间仿佛都变成了爆开的烟花,在黑暗中开得灿烂。最后对爸爸和阿平回归的幻想,我的理解是她的心中依旧渴望着男性关怀,黑暗之中虽有烟火,但还是期盼光明的到来。
    我一度认为《当爱来的时候》是翻拍《黑暗之光》,因为相似度太高了。但是从性别主义的方面去看的话,我觉得张作骥在拍这部片的时候,是本着男性主义的思考方式去拍的。而2010年的《当爱来的时候》完全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在这两部之间,导演对父亲一角的失落感已经跨越了两种性别的思考。相比《黑暗之光》,我会觉得《当爱来的时候》的制作更加成熟,但是在个人成长与大环境发展的联系的突显上,《黑暗之光》是很难被超越的,而它也刚好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应该更加让人深有体会。
        
    【详细】
    66692732
  • DannyOne
    2010/12/11 12:21:11
    如果还有什么遗憾的话
    大概是第四次还是第五次看了,终于进化到DVD,清晰度还是不够。但是看完以后还是很高兴,心里满满的。
    康宜是活的,兼做按摩院的家是活的,窗外的海、烟花,基隆的夜市、天桥,都是真的。

    如果还有什么不满足,那就是还不够长。要是能拉到3个小时该多好,我们可以跟着康宜发呆,仰头看着楼顶泄下的天光和打着走廊边晾起的盆栽的雨水;烟花冲上夜空时,可以停留的更久一些,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呼
    大概是第四次还是第五次看了,终于进化到DVD,清晰度还是不够。但是看完以后还是很高兴,心里满满的。
    康宜是活的,兼做按摩院的家是活的,窗外的海、烟花,基隆的夜市、天桥,都是真的。

    如果还有什么不满足,那就是还不够长。要是能拉到3个小时该多好,我们可以跟着康宜发呆,仰头看着楼顶泄下的天光和打着走廊边晾起的盆栽的雨水;烟花冲上夜空时,可以停留的更久一些,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呼吸海边潮湿的空气。
    阿平背着大包,走廊上两人第一次遇见之间,可以让康宜和阿基多斗斗嘴,分享一下零食和家长里短小八卦什么的,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坐着,看走廊上来往的人。
    但片子却凝聚到1小时45分钟,片商不会同意它加到3小时而不能多挣多少钱;当然,从第一个镜头移动开始,片子的节奏就已经被确定。

    另一个凝聚就是细节。按照一种说法,戏剧里头,要是墙上有一颗钉子,那钉子在往后的情节里一定会派上用场:挂衣服,或引起一场谋杀案。
    片子里,康宜有三次拿出假发:第一次是在房间里和阿基试戴着玩;第二次就是在走廊上,刚好再次见到阿平;第三次是夜里跟阿平出去瞎逛,天桥上,高高地望向大海,阿平说你好像每次出去玩都会带上假发,康宜说心情好就会戴,阿平问那你现在心情呢,康宜说:“超级好!”
    第一次只是把假发拿出来玩玩,第二次用戴上假发的好心情遇见阿平,第三次简直欢天喜地了,却也只有“超级好”加上这么一个道具。
    假发的道具,一层一层,跟着康宜的喜悦。
    但如果试想一下,不那么专心,编剧本的人走走神,让康宜第一次用的是假发,第二次吹起气球,第三次掏出弹弓,会有什么不同?
    1、剧情不能层层递进深入;
    2、但可以让我们捅开更多的窗口,看见康宜的不同面向;
    3、这样也许各个方面都很表面,且扰乱康宜这个人物;
    4、但无端生出的枝丫也许会让观众有按照自己的方向自由想象的空间;
    5、也许这样才更贴近生活本身,让人相信是真的。
    凝聚还是让它自行散开,孰利孰弊,真难取舍。也许本片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好例子。

    康宜和阿平的三次见面很有意思。第一次都用固定镜头完成,阿平基本没露脸;第二次镜头终于动了起来,让我们看着阿平,两人有了视线的交流和正反打,却两次越轴,让两人的关系还不是那么亲密;第三次是舒服的长镜头,长辈们的寒暄过后,留出了他们说话的空间,终于正式说上话。
    康宜眼睛定定的,喜欢,却不怕羞,能找到各种话来填补尴尬的时间。用左脚的一个滑步,探头去看阿平走掉,实在很妙。

    阿平有四次一个人的场景,前三次都是在海边挥动球棒打石子,最后一次是负伤,拖着步子倒在码头。对于康宜的描写每每落到实处,都是家常;而阿平这部分却像他打出的石子一样,空落落的,纯粹是抒情,接不上地气。

    一些场景的人物关系很奇怪,譬如阿姨和阿平坐三菱车,聊起了星星月亮的颜色,但后头阿姨和阿平再没有发生关系。这样一来,好像这一场戏只是为了交待阿姨盲人的眼光和阿平的身世似的,人物关系并没有有效的利用和连接(好吧我这部分在打上一部分的巴掌)。

    康宜缺失的那块不知是导演故意还是没有注意:暑假回家,见过的初中同学只有那个阿麟,居然完全没有女伴。无聊时只是在走廊发呆,有心事只能写进日记。爸爸在她牵到拐杖时候骂她都十几年了还弄错,算下来很小的康宜就已经能够领着按摩院的叔叔阿姨出门散步了,大概也失去了童年和玩伴在大街上闲散的时光。

    又及:连阿平都有跟阿姨单独的戏,康宜却似乎跟这继母一句话也没说过,只是吃饭的时候挨坐在一起。

    又及:多希望能看到胶片,把康宜房间的布置瞧清楚。墙上满满的挂饰海报,大多数家庭会堆积很多无用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但康宜是真正的喜欢热闹的。
    【详细】
    45181589
  • 郑核桃
    2009/7/22 15:46:54
    雨天
    张作骥,“有一天当兵放假,从桃园坐车回台北。应该四十分钟的车程,但那天不知怎么回事,作了快三个小时。你会感觉你坐错了车子,中间停了好几站,可是不想下车,到了台中。想了很久,便决定去考电影系。然后再从台中坐车回台北,告诉我的朋友、同学我要转学,我要考试。大家都反对,尤其我的家人,反对得最厉害。但那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做这一行了,因为没有别的退路。”

    也是这个人,电影处女作的制片人是张之亮
    张作骥,“有一天当兵放假,从桃园坐车回台北。应该四十分钟的车程,但那天不知怎么回事,作了快三个小时。你会感觉你坐错了车子,中间停了好几站,可是不想下车,到了台中。想了很久,便决定去考电影系。然后再从台中坐车回台北,告诉我的朋友、同学我要转学,我要考试。大家都反对,尤其我的家人,反对得最厉害。但那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做这一行了,因为没有别的退路。”

    也是这个人,电影处女作的制片人是张之亮。在张之亮授意下,123分钟的片子剪成 67分钟,拉掉了完整的十二场戏,拿去参展。张作骥写信给他,要求三场戏一定要放回去,否则观众看不懂。张之亮说好。结果在香港电影节上,张之亮声称:“ 我非常感谢两岸三地这么多导演,在我没有干涉他们的创作自由……” 张作骥站起来破口大骂台语,“干你娘!” 结果放映的还是没有把三场戏放回去的版本。

    今天看《黑暗之光》,张作骥1999年的作品。潮湿,昏暗,粗糙。外面下着大雨,得反复调节音量,因为收音不好。李康宜戴上假发后有些像婴儿肥版的舒淇,穿着膝盖上破了大洞的宽松牛仔裤,约阿平出去逛街。他们在桥上站了一夜,什么也没发生。第二天是个大晴天,软磨硬泡说服船老板,兜了二十分钟的风。康宜背对水面站在船头,对阿平妩媚一笑,张开双臂倒躺进水里。回家的楼梯上,她拍拍阿平的背,在他脸颊上留下永远的一吻。

    康宜因为与阿平走得近,被不爽的前男伴的男伴关在黑屋子里打,上衣差点撕烂。阿平因为与康宜走得近,也被借机挑事的另一帮派小混混打死。康宜抽噎着站在楼梯角,只看到属于阿平的东西被塞在大箱子里,准备寄回家乡大陆。后来,父亲发病,也去世了。

    又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康宜照例凶弟弟不帮自己摆碗筷。她听到放烟花的声音,失魂一般缓缓走到窗前。烟花散开,映到她微笑的脸上忽暗忽亮。就在这个时候,爸爸跟阿平一起回家来了。爸爸照例分发着礼物,大人们簇拥着走到饭桌前。而康宜还是跟阿平面对面站着,互相取笑对方的头发,气氛柔软了许多。张作骥在访谈里说,观众抱怨看不懂,说人不是都死了么,奇怪,怎么又度假回来了?

    那些看不懂的人,一定也没有看懂康宜的心事。这一幕简单的幻想,就同片中一以贯之的粗糙剪辑一样,直接、毫不修饰。如果你记得她托着下巴,凝视站在楼下街边的阿平那一幕,一定也记得她在幻想中奔下楼,奔到阿平身边,两人甜蜜的亲吻起来。这次在烟花下,她又实现了自己的幻想。这是她的黑暗之光。

    我没有办法不掉眼泪。死亡是最大的陷阱,像《朱丽叶与梁山伯》里,轻生的吴君如被吴镇宇及时阻拦,她给自己一个最后的希望,等吴镇宇回家吃饭。夜晚的时光慢慢流逝,饭菜早就冷掉,她不知道他已经流尽鲜血死在外面了,她只知道这个刚给过她承诺的男人没有回来兑现承诺。她跪在二楼过道的地板上,攀着楼梯扶手,望着一动不动的家门。月光透过窗落在她脸上,有柔和优美的弧度和目光。她闭上眼睛,吴镇宇便回来了。当她睁开眼睛,眼泪继续流。她也是这样子,实现了自己的幻想。但是我们却不能。
    【详细】
    21571259
  • 子夜
    2008/9/24 2:11:06
    去爱
    她叫康宜。
    爸爸阿姨爷爷康宜阿基,就是一个家了。
    那年夏天,她自台北的学校回基隆过暑假,时间多得好像不知道怎么打发,人却照旧有点懒懒的。康宜家爸爸因为车祸变成了盲人,亲生妈妈在车祸里死掉了,爸爸娶了另外一位盲人阿姨来当妈妈。康宜阿姨阿姨地叫着,却是从里到外的和顺。并没有抵触。
    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弟弟阿基半真半假地拌嘴。阿基憨憨的,问她,姐姐,你能给我看你的日记吗?康宜娇嗔,干嘛给
    她叫康宜。
    爸爸阿姨爷爷康宜阿基,就是一个家了。
    那年夏天,她自台北的学校回基隆过暑假,时间多得好像不知道怎么打发,人却照旧有点懒懒的。康宜家爸爸因为车祸变成了盲人,亲生妈妈在车祸里死掉了,爸爸娶了另外一位盲人阿姨来当妈妈。康宜阿姨阿姨地叫着,却是从里到外的和顺。并没有抵触。
    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弟弟阿基半真半假地拌嘴。阿基憨憨的,问她,姐姐,你能给我看你的日记吗?康宜娇嗔,干嘛给你看。心里并不动气。阿基高兴了,调皮着又问了一句,“那我能偷偷看你日记吗姐姐?”“偷看怎么还会给我知道啦。” 笨问题。她好笑地想。
    有时候还做做领头羊这样的事情。带领爸爸的若干盲友去到街市上,应当都是些盲人按摩师傅,康宜走在最前面,爸爸把他的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后面一排的叔叔阿姨们同样这样做着,排成一条小长龙。康宜当向导,这个桥是蓝色的,那里有什么风景,一路人高高兴兴听着,并没有觉得不妥。
    那日她照旧坐在家门口,照旧同阿基不知在说些什么,有个年轻的板寸头来问路。他头发可真短。康宜想。后来阿基从姐姐的日记本上知道了那天来问路的新搬来的哥哥叫做阿平。他同朋友用念的,从日记里面知道姐姐这回“Fall in love”了,他不太清楚什么是“Fall in love”,不过他知道拿这个取笑姐姐是个很好的选择。
    阿平是台湾的外省人。爸爸是军人,自己跑回到大陆去,他还在台湾,只是托给从前的战友照顾着。士校肄业,今年18岁,以前住在花莲。真是青春得让人发指,连身家历史都能够三两句完全交代。只是这个阿平,会拿着一根长棍子去到浪潮汹涌的海边,拾起小石块抛到半空,再用棍子将它打到海里去,就像玩棒球那样。我初初看他,还以为是一个拿着长棍打海的愤青,反复颠倒看了几遍,无端端觉着寂寞了。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反着说,我们却也是一起孤独的呢。不然,怎么将将就被你知晓了?
    总算在不经意间撞上了。无非是吃小吃看夜景,就已经满心欢喜了。俩人拖赖着从夜里玩到天明,在晨间讨饶着一同上了一艘小汽艇看海景。阿平抓着船上的铁栏杆,看着这个叫做康宜的女孩子,背对着他,阳光从她的发间穿过来,黑亮柔顺,心中或许是有东西在发酵的。康宜就这么,背对着他,噗通一下将自己倾倒,当真是“倾倒”在水中,惬意地游起泳来。当真万丈光芒青春霹雳。
    初次的亲吻是在楼道。他们相互试探,让后放心地亲吻——呵,那么刚好,他(她)也是爱我的呢。
    看得我掉下泪来。
    居然曾经我们都是这么真诚的么?
    去爱或者死。
    别惊,我只是打个比方。
    换作现在大概只得瞠目结舌。偏生当时就是这样豪放的,我爱的人刚好也爱我,理直气壮,爱就是全部,就是全部了。

    而后麻烦就来了。莫名其妙地阿平得罪了警察,那个同样喜欢着康宜的阿麟也是个大麻烦。阿麟是有背景的。他不懂得表达,别别扭扭喜欢着康宜。
    可是,到底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呢?我想不明白。一直到那场械斗之后阿平满身鲜血地走在基隆的港口的岸边,颈项上,插着一把像是铁镐一样的利器,眩晕,然后瘫倒,死掉。像做梦一样。这一幕真像梦一样,我下意识拿双手捂住自己的脖颈,好像被伤到的是我自己。脖颈处锋利地疼痛。用手摸了又摸,才反应过来不过是电影。
    所有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刚才他们不是还在楼道上亲吻,他还站在海边狠狠吸香烟么?
    对于阿平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未来了。他是永远的18岁,青春放肆,却也寂寞得紧。
    后来,康宜的爸爸也去世了。康宜轻轻地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帮你拔掉了。是指呼吸器。那呼吸器的是个白色的球体,护士一按一按,我听着只觉得是一阵阵的呜咽与喘息。
    对于康宜来说,也就不过是一个暑期。
    所有的事情都改变。
    遇到伤痛一定成长?不不不,或者只是不再做梦或者做更多的梦了吧。就像那夜她自厨房被听到的烟火绽开的爆裂声牵引着,去到自己的房间,基隆港的夜或许因为海的关系,清澈无敌。烟火在黑的天空里爆裂开来,清幽妩媚地矛盾着。
    有人在敲门呢。她跑过去看,原来是爸爸,他同阿平一起回来了。爸爸直叫累,阿平眼睛一直瞄着她。她同爸爸嘘寒问暖好一会,才要同阿平讲话——总归有些女孩子的害羞吧。
    真的好奇怪。不过就是她点着脚趾触到他的头说,你的头发长得像乌龟。他好笑地说,没有啦,我长高了。我却伤心得简直要弯下腰来。
    只因为我知道,爸爸同阿平,当真已经死去。
    这一刻的幻象,就是黑暗之光。好歹给自己找个理由继续走下去罢。
    我们好像都是这样,走着走着,情愿不情愿地遇到一些人碰到一些事情,然后就长大了,然后就老了。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详细】
    15041929
  • seymour
    2008/8/11 23:15:44
    黑暗是真实的一束光
    一切都是黑暗的,旧小区,潮湿脏乱的楼道,充满木味的房间楼阁。一个部很生活的电影,真实到我以为我的真实是虚假的。当女孩再一次带上假发的时候,当智障的弟弟拿起玩具电话自言自语的时候,当那一把刀看在阿伟的背上的时候,一切真实才开始娓娓道来。
    一切都是黑暗的,旧小区,潮湿脏乱的楼道,充满木味的房间楼阁。一个部很生活的电影,真实到我以为我的真实是虚假的。当女孩再一次带上假发的时候,当智障的弟弟拿起玩具电话自言自语的时候,当那一把刀看在阿伟的背上的时候,一切真实才开始娓娓道来。
    【详细】
    1468117
  • 范小奚
    2008/8/1 12:05:28
    我们是黑暗中盛开的花
    01
    开始之前,我觉得一切都那么琐碎,但是很平常,平常得没有缝隙可以让自己离开。那就像潜入黑暗之中的地层。潮湿的空气,滴答的水声不断。班驳的墙壁,铁门哐当琐住。一些自然而然的植物,被移植在花盆里。少数的,开小花,但不结果。
      
    我的触觉突然很淡。而一场有关青春年少的故事,发生在十七岁少女与十八岁少男身上。他们纵然是爱,也没有场面话,或者说过场来的悄无声息。点点滴滴,都是生
    01
    开始之前,我觉得一切都那么琐碎,但是很平常,平常得没有缝隙可以让自己离开。那就像潜入黑暗之中的地层。潮湿的空气,滴答的水声不断。班驳的墙壁,铁门哐当琐住。一些自然而然的植物,被移植在花盆里。少数的,开小花,但不结果。
      
    我的触觉突然很淡。而一场有关青春年少的故事,发生在十七岁少女与十八岁少男身上。他们纵然是爱,也没有场面话,或者说过场来的悄无声息。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磨砺。
      
    片头之后,她便进入画面,转身,走进昏暗狭小的走廊,从自己的卧室穿过客厅,去到饭厅。她的步子缓慢,光影交替的段落里,她仔细观察着家里的一切,地板、墙壁、房门、布帘……。她淡然而青春的眼神,没有疑惑。仿佛一切都是被她决定好了的。从开始到结束。
      
    02
    康宜是一个生长在基隆盲人院的十七岁女生,小时候,父亲即因车祸双眼失明,母亲也意外身亡。后来父亲再娶,并开了一间按摩院,于是康宜和父亲、阿姨、阿公、弟弟、以及三个活泼爱谈唱的盲人按摩院员工,组合成一间“纯”按摩院。
      
    生活平静而细微。在走廊上与弟弟阿基玩耍的康宜,遇见了一位问路的陌生人。简短的交谈,没有寒暄,只是过往一瞬。你甚至只能看见陌生人的背影,你猜想他的年龄,以及容貌。还有他身背的编织大口袋,仿佛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他就是男主人公。但是她与他的相遇,出奇的平淡。你看不出来彼此之间将有何发展。你可以认为,这只是导演表现康宜生活的一场画面而已。简短的一个侧面罢了。
      
    康宜也只是通过弟弟才得知阿平这个名字的。阿平初来基隆港,心中是带着希冀的。作为一个外省老兵的儿子,母亲早亡,在军校打架被退学的他,因父亲决定独自回大陆定居,遂送交给昔日军中好友,现在的黑道大哥代为照顾。他时常站在黑大的岸边岩石上,面对大海冲击而来的波涛,挥动手中的细长木棒击打被抛出的石子。头发以及双混淆着海水与汗水。你知道他的苦闷,却无法判断他到底是借以消除对母亲的思念,还是期盼与父亲的团聚。而日子中充满零碎的事情,大部分只与自己的大哥有关,无关自我。
      
    03
    盲人院日复一日般吵吵闹闹,并不觉得其中会有多少值得悲伤的事情在孕量。生活在相同的楼宇中,因各种小事牵扯而见面。康宜终于在自己的主动邀约下,有了与阿平单独相处的机会。他们一起逛夜市,在天桥上等待日出,坐驳船。青涩而微甜的爱情,被海风吹了出来。萦绕彼此心间。
      
    然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屋顶上被日晒的白色床单,遭遇到大风,便会猛烈的摇荡。自认是康宜男友的国中同学阿麟,死缠着康宜不放。现实无比残酷。阿平因年轻气盛而得罪警官,又因与康宜恋爱而得罪属于另一帮派的阿麟。阿平在一场兄弟间的争执混乱中被刺死,康宜也差点被阿麟的友人强暴。爱情来不及度过属于彼此的第一个立秋。哑然而止的命理中,只能留给康宜被剪断的回忆。匆匆如此。
      
    父亲中风送医,最后竟仍回天乏术。接踵而来的死亡,终让康宜流下了泪水。
      
    04
    观看中,无法摆脱的灰色气息,一直从影片的开始直至结尾。你忽而记起影片名字的时候,便是结尾。因为那样的结尾,从实质上,升华了导演的主旨。当康宜从客厅寻着屋外的热闹穿过走廊走向自己房间的窗台(和片首的镜头刚好相反),配着动人的主题音乐,你会看见康宜的脸上竟然带着如此美丽的微笑。你会猛然发觉到,这部影片的名字,那么恰如其分。一刹那,在那个昏暗走廊中,你一定会看到“黑暗之光”。
      
    正如同所有可以被演说出的动人台词一样,在《黑暗之光》里,生活化的便是自然且容易接近的最好表达方式。语言用于交流。基隆这地球上一小角落里,多数人用的是台语。但是康宜与阿平却用国语,仿佛他们的爱情与环境不合时宜。康宜本是基隆人,却讲国语,且时常换戴着假发,这些展示出她内心想法——改变命运。阿平本是外省人,只会讲国语。他的身份是另类的,他的人格是无奈的。真实的他并不适合这个地区的潮湿温度,也许军校更加适合。但是他还是来到了这里,当起小混混,想出人头,也是为了——改变命运。
      
    所以,当他们相遇,延伸的故事长度就会被压制。就像俩株纠缠的藤草,要想独立突破森林的参枝密叶,一睹顶端最明媚的阳光,就要历经许多磨难。也许到死也不能实现。
      
    但是这两颗完整而青春的心,被导演精心安排进这样一个病弱体残的群体中,就突兀得鲜活而明亮起来。他们就是光,就是这漆黑黯淡的世界中一点微弱的光芒。
      
    他们的爱情,是小小的在黑暗中盛开的花。
      
    05
    还有一些细节是值得回味的。
      
    康宜那可爱的弟弟,总是缠着他的姐姐。康宜和阿平恋爱过程中,有一次受到父亲斥责,站在旁边的阿基有说:“姐姐在fall in love,阿爸你不要再骂她了。”你看,阿基的心智多么善良,他仿佛知道这里面所存在的不容易。另一次,阿基让姐姐陪着去换存了很多的保特瓶,换来的钱便买了冰糕,他愿意与姐姐分享。可见,阿基非常依恋他的姐姐的,他是毫无保留那份对姐姐的关爱。
      
    康宜与阿平玩耍的那夜,两人上了一艘驳船,船开行的途中她站在船头,背对着水面,整个人直挺挺地从船上倒进了水中。康宜知道她的恋爱来到了,康宜的心就那么的欢欣雀跃起来,但是她不能急于表现出来。就是这般可承受之重的感情,她的行为便是倒跳进水中。
      
    另外就是父亲,他在女儿康宜的搀扶下,去到寄托着他一切有关于光明的回忆的台北地下通道。他摆脱了康宜的手臂,敲敲打打手中的盲棒。摸到墙壁的冰冷,触到流水的冰凉,可是他的心却是欢喜的。他的记忆一定在那一刻回到了过去。那些深处的记忆带领着他去了光明的昨天。
      
    当阿平死去,接下一个画面,康宜在楼梯口看着那些人处理阿平的东西,她顿了几秒,便转身离去。好似平淡的行为,却掩盖不了心中的痛。这痛,疼得以至于掉不出眼泪了。
      
    06
    还有许多可以细微体会的情节,然而这些情节被感触感知,进而被感动。
      
    但是对于女主人公,我并不认为康宜以后的生活中会时刻记住这些事情。我相信随着基隆港时时鸣放的烟火,那些快乐与悲伤,终会耗尽她年华青春中最初的憧憬。就像冬季不小心丢到户外的纸张,一夜之后,被水汽浸润,白天如果艳阳也褶皱不堪。
      
    然而前夜那平展的面容,是不可遗忘的美好。但美好虽然不可遗忘,却会遗失。保存不了的东西,终会淡化在生活奔波的步履下。一切曾经走过的路,即使再次踏上,也时过境迁。就像一杯水冲泡的绿茶,茶叶展开之时也只能渡过时间的韧度之后才会被细微品尝。因为我们终会长大,然后老去,最后死亡。可是只要心中的光不灭,希望就会存在。
      
    影片结尾,康宜看着窗外烟火,听到门铃声,转身跑去。进门的却是父亲与阿平。大家如平常般闲谈,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是假想,这才是真实。也许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只要偶尔去在记忆中幻想即将到来的美好,那么希望就存在,我们依然拥有在黑暗中行走的勇气。
      
    我们是黑暗中盛开的花,我们同样拥有光。
    【详细】
    14583003
  • ipanema
    2008/7/31 21:48:01
    抬头朗月,举目繁星
    基隆港口,康宜家开着盲人按摩社。父亲和继母都是盲人,弟弟轻度弱智,进出的按摩师也都是盲人,爷爷年迈,康宜是活泼健康的。她像那黑暗中耀眼的光,扑闪着大眼睛,眼神明亮而坚定。“康宜怎么这次回来就呆呆的?”她不经意地在窗上画着乌龟,乌龟下是两个小人,一男一女,少女的梦。

    任性而勇敢的女孩,对不要的生活和人任性而倔强地拒绝;对想要的幸福勇敢表达不怕被人知道不畏去做。一个轻轻的仰身倒入水面的场
    基隆港口,康宜家开着盲人按摩社。父亲和继母都是盲人,弟弟轻度弱智,进出的按摩师也都是盲人,爷爷年迈,康宜是活泼健康的。她像那黑暗中耀眼的光,扑闪着大眼睛,眼神明亮而坚定。“康宜怎么这次回来就呆呆的?”她不经意地在窗上画着乌龟,乌龟下是两个小人,一男一女,少女的梦。

    任性而勇敢的女孩,对不要的生活和人任性而倔强地拒绝;对想要的幸福勇敢表达不怕被人知道不畏去做。一个轻轻的仰身倒入水面的场景,船荡开的涟漪,她在水中呼吸,自由自在,在楼道亲吻心爱男生的脸颊,就是这样的青春,才会有这样的故事。

    生活中有美好的梦,每一个都在黑暗里落下彩色的雨,滋润着心田,也给明天带来希望。日记记载的是心情,还有回忆,像阿修不能忘怀的台北地道的水声一样,铭刻在心。

    阿平也有黝黑的眼睛,沉默而迷茫的。他没有方向,由不得自己,被推搡地横冲直撞,直到流尽最后的血。

    海浪无情搏击岩石,幽深的看不见边际,像一切不安的宣泄,阿平挥舞手中的木棒,想把它们击走,一下两下,可惜它们太强大,他太弱小。他想逃开学校的束缚,想摆脱黑道无形的控制。他也想打下天上的星星,那些希望之光,给自己幸福,给爱的人幸福,只是星星没有落下,最后他倒在清晨的码头,气轮抛弃他扬长而去,他在还没有得到一切之前失去一切。如果说他的生活是无边的黑暗,没有亲人,无良的黑社会,那他就是黑暗中微弱的光,分了一束给康宜,自己的也就灭了。

    船驶出港口,不再受纤绳的羁绊,康宜和阿平兴奋得都有点不能自己,欢乐短暂,稍纵即逝,天桥是蓝色的,海也是蓝色的,生活却没有那么多蓝色。月亮是什么颜色,太阳给月亮光亮,星星只能靠自己,有时会暗淡无光,做流星也是一瞬间的明亮,却要幻化成更大的力量,继续生活,就能期冀更多人生的奇妙。

    最后康宜和家人坐在港口边笑了,烟花在港口点燃,映红了康宜的脸庞。莫笑烟花的短暂,至少它曾经美丽,生者继续生活,生活里有爱,有回忆,即使有黑暗,也不会没有光芒。
    【详细】
    1457850
  • Nico
    2008/2/11 11:11:47
    光照在黑暗里 黑暗却不接受光
    题目是《约翰福音》中的,其实只是自己懒,不想再去碰触那些呈怪异形象的事物,暧昧在生活的表皮下蔓延,撕开善良的蜘蛛网,内心黯淡。

     

      这是关于电影《黑暗之光》的话,这和雷光夏的音乐无关,这是导演张作骥1999年的作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考试间隙,阴冷的寝室里,那些镜头模糊的画面让人有着时光错乱的感觉,而里面时不时蹦出来的幻想和近乎超现实
    题目是《约翰福音》中的,其实只是自己懒,不想再去碰触那些呈怪异形象的事物,暧昧在生活的表皮下蔓延,撕开善良的蜘蛛网,内心黯淡。

     

      这是关于电影《黑暗之光》的话,这和雷光夏的音乐无关,这是导演张作骥1999年的作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考试间隙,阴冷的寝室里,那些镜头模糊的画面让人有着时光错乱的感觉,而里面时不时蹦出来的幻想和近乎超现实的现实主义,则被勾勒出看似简单却无法抹开的乱痕。

     

      康宜生活在基隆,家里有同为盲人的父亲和继母以及弱智但善良的弟弟,父母和其他盲人在家里办了一个盲人按摩院,日子虽然不宽裕,但很安宁。康宜一到学习假期就会回到家里帮父母打打下手。

     

      如果没有阿平的出现,这个暑假和往常没有区别,和追求自己的男生拌嘴,和邻居们聊聊天,或者整天在窗台发呆。直到那天,阿平背着行李,问她路,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心动了。她每天就等待着下一次和阿平的相会。可是尽管有过几次碰面,但始终没有机会更多的接触。终于有一次,阿平帮她扔垃圾的时候,两个人开始聊天,并且约好下次活动。

     

      阿平原是士官学校里的学生,后来因为打架而被开除,被他父亲介绍到基隆混黑帮。然后邂逅康宜,再然后他们相爱。可是由于他帮康宜摆脱纠缠她的男生,结果由于那个男生是另一个黑帮里的,结果两帮以此为由火拼,最后阿平死在械斗中。

     

      故事结束了,可是这些却支撑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两条不丰富也不复杂的叙事线索。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台湾,留给了基隆,留给了平实普通草根真实苍白的台湾现状。那些镜头下的夜色,掩盖不了的是慌乱和迷茫。

     

      康宜父母都是盲人,母亲早逝,弟弟弱智,这一切本事就给康宜足够大的压力,尽管如此,康宜仍然笑得很灿烂,她那时的世界还有着幻想和天真。她会每天记日记,那些岁月和人,她碰到了阿平,她甚至在阳台上都能幻想阿平吻她的情形,这是一道光,照耀她并不灿烂的日子。有时是悲哀的,可是起码还有个盼头,第一次正式和阿平约会时,他们靠在破游轮的栏杆上,这是这两个小时中最欢快的时刻,这时的他们和悲剧无缘,掩盖不了的是画面的摇晃,是过往的伤痕把这两个年轻人压得那么累。爱情缓解了这些,但不能解决这些,甚至是爱情本身结束了这一切,当康宜的第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些就无济于事了。由于原来追求她的男生被她甩掉了,那个男生找了一帮人准备强奸她,而康宜的反抗,虽然充斥着尖叫和拳脚,可是这种无奈最终却是靠施暴者的放弃才得以中止,这才是最大的痛楚。因为我们和康宜一样在为这样的结果而侥幸,我们都麻木了。但是生活没有放过她,虽然不是她直接导致的,但是阿平的死不可否认的有她的原因,如果不是她的任性,或许事情还不至于恶化到这种地步,只是连爱情都被死亡所湮灭,对于康宜来说,最后的光也被夜吞噬了,紧接着父亲的病逝,则不过是在黑幕上多添加一笔黑色的悲伤,看不透,品不出。让人想起伊莲娜在《云上的日子》里说的那句话:在明亮的房间点上蜡烛。而承担这一切的康宜,我们只能通过弟弟得知,他说,阿姐一直哭一直哭,不陪我玩,一直哭。但康宜终究是乐观的,她搭在阳台上,外面烟火璀璨,恍惚中,她仿佛看到阿平和爸爸都回来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团圆饭,但终归无法逆转现实。

     

      阿平很帅气,却老是带着阴郁的表情,关于他的过去只有一个被开除的士官生,暴躁的性格大概是因为父母离异,而童年缺少关怀引起的。当父亲把他一个人留在台湾跟着黑道的大哥混后,这种真实的孤寂感却愈加深化,在一次黑帮纠纷中,他的冲动使他得罪了对方的老大,从那一刻开始,整个基调就定下了,我们可以猜到悲剧的结果。但阿平最终还是慢慢试着接受适应这些,嘈杂混乱的世界,互相欺骗,然后是毁灭。大哥指着灰蒙蒙天空中的海鸥说对阿平说,我们要团结一心,否则就要会和那只落单的海鸟那样。我们以为这是善的,但是当被爱情温暖的阿平,平静的看着基隆的夜色,对未来有了所谓憧憬的时候,剧情被删改了,举起刀,举起酒杯,妥协了又能怎样。阿平最终跌跌倒倒浑身血迹的出现在镜头里,跌进海里,可是杀戮并没有停止。

      

      无厘头的生活充满了严肃,可是大家又都把他当闹剧,所以当我们看到这部电影都是由现场收音而不是经过后期音效处理过的粗砺时,我们说这是文艺片,说他闷,说不够激烈,说镜头切换不够,说为什么爱为什么恨,没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现实,认为这些粗糙和简单的故事里的爱反而不真实,当我们迷恋精致时,却丢掉了生活。《教世神棍》里梁朝伟站在立交桥上大吼,再见了法拉利,再见了钞票。而还没有富裕的中国人则把这些张扬的话语寄存在十五年前纽约街头醉酒的姜文。

     

      那么,看完这一切后再说吧,电影的英文名并不是黑暗之光的意义,而是黑暗和光,真实的黑暗和光,不是虫师里面吞噬和被吞噬的银蛊和永暗,或许相反,光仅仅是焰火,很快就在夜空里散尽。黑暗永在,Darkness.and.Light,来自张作骥,晚安,全世界。
    【详细】
    13012305
  • nadia
    2007/12/16 19:57:38
    寻找黯淡生命里的那些光
    光 在电影里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出现 阿平和康宜在桥上看到基隆海港的灯火 停电夜里的蜡烛和康宜手里的电筒 照相馆里失明父母看不见的闪光灯 新年时康宜在窗口凝视的焰火
    这些光都给当时黯淡的气氛带来了希望 孤独木讷的阿平和试图从枯朽的家庭生活中挣脱出来的康宜 海港的灯火给了他们暂时逃离现状的一点慰藉 照相馆里睁不开眼睛的爸爸和继母 在摄影师的指点下想象着新加坡的星星月亮 在听到咔嚓一声时摆了半天已
    光 在电影里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出现 阿平和康宜在桥上看到基隆海港的灯火 停电夜里的蜡烛和康宜手里的电筒 照相馆里失明父母看不见的闪光灯 新年时康宜在窗口凝视的焰火
    这些光都给当时黯淡的气氛带来了希望 孤独木讷的阿平和试图从枯朽的家庭生活中挣脱出来的康宜 海港的灯火给了他们暂时逃离现状的一点慰藉 照相馆里睁不开眼睛的爸爸和继母 在摄影师的指点下想象着新加坡的星星月亮 在听到咔嚓一声时摆了半天已经僵掉的笑容终于再度绽开

    而康宜两次在窗口遇见的光 都带给了她幻想中的美好景象 停电的夜里她吹熄阿基送来的蜡烛晃了晃手里的电筒说 我有光阿 康宜的光是fall in love 是眼前似幻似真的与阿平的拥抱 是她倒向船尾的海水里的巨大的欢喜 是她戴起假发坐在走廊的扶手上等待阿平路过的满心期待

    这时的康宜 与同龄的城市少女相比 是荒凉和孤寂的 她要守着那间小小的纯盲人按摩诊所 守着智障的弟弟 守着一头直发一样纯净却了无生趣的青春 她不能整个儿拥有光亮的世界 可她懂得去找光 寻找可以带给她短暂辉煌的时间 地点 人物 康宜很勇敢 她努力的带给自己和阿平一个明亮的夜晚 从夜市热闹的霓虹灯到星夜海港的点点渔火 康宜浑身都充满了巨大的幸福感 这是被日常繁芜琐碎暗无天日的生活所克扣下来的幸福感 她如释重负 终于在天亮起来的时候 向着翻腾的船尾海水倒下去 这一刻的康宜 我觉得特别美好
     
    而第二次的焰火 是康宜经历了她十几岁的人生里最重要的两场死亡之后 从沉默的挣扎里又有些微茫的希望 带着礼物旅行归来的父亲 和在楼下碰到的阿平一起进了家门 一大家人张罗着吃饭 阿平长高了 他笑着问康宜 你头发长长了 你想我了吧

    我很幼稚的以为 这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异曲同工 光总是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对生活的幻想 因为除了明亮 它还温暖 也转瞬即逝 不管生命再怎么黯淡 人们也仍然对光有着最原始的敬畏和感激 好在影片很快结束了 结束在这幻想破灭之前 这是导演给观影者的一线光亮 也是康宜留给自己的继续寻找光的勇气和力量
    【详细】
    1261882
  • 言由
    2007/12/11 15:28:39
    星光泯灭,只剩烟火
    原来,即使你不留连,你不感伤,你不歌唱,季节都会不经意的流转。人间那么多的琐碎,有时,我们只不过奢求一个保暖。手冷有杯沁心的热茶;天冷有件舒心的棉衣;心冷有位知心的伴侣。如此,冬天来了,终究是百分之百幸福的事情。是等待着寒风还是初雪,显得并不重要。更多,是让寒冷衬起温暖的可贵可惜。

    犹如黑暗的时候,怜惜本有的光明。曾几何时,我们都不过是生活的盲人。那时,我们专注文字,我们专注声音,我
    原来,即使你不留连,你不感伤,你不歌唱,季节都会不经意的流转。人间那么多的琐碎,有时,我们只不过奢求一个保暖。手冷有杯沁心的热茶;天冷有件舒心的棉衣;心冷有位知心的伴侣。如此,冬天来了,终究是百分之百幸福的事情。是等待着寒风还是初雪,显得并不重要。更多,是让寒冷衬起温暖的可贵可惜。

    犹如黑暗的时候,怜惜本有的光明。曾几何时,我们都不过是生活的盲人。那时,我们专注文字,我们专注声音,我们专注生的意义。那时,我们是多么会用脑子思索的人类。后来,我们看简单的图画,看粗糙的视频,我们渐渐忘了思索本身。懒惰,也就忘了生命本身。即使是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那么在新的交流介质里,我们要让它们使人们恢复思索的本能。

    《黑暗之光》是台湾导演张作骥1999年的作品。他的作品还有94年的《暗夜枪声》、96年《忠仔》、02年《美丽时光》。在西方人的主观视角里,东方各地区的电影大抵都有个类型。比如,香港的武打枪战,日本的残酷青春,而台湾则是受新浪潮影响深刻的反乌托邦现实主义。显然不能如此轻率的盖棺定论,然而是有依据的。

    片子继承了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的一贯风格,尽量将电影还原到生活最初的面貌。长镜头、非职业演员、即兴表演等许多元素都似曾相识。就如我们迷恋生命本身,我们亦因此迷恋着这样的台湾电影。它让你感到电影与生命同样深不可测的厚度。让你凝神静气,让你屏住呼吸,它让你思索叹息。

    美丽的基隆港,海风吹拂,夜色撩人。女主角康宜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父亲因车祸失明;母亲早逝;弟弟智障。由一黑道的老大帮忙开了一家盲人按摩院。暑假来临,在外求学的康宜又回到基隆按摩院的家中,在长廊上遇见阿平。阿平是一个外省老兵的儿子,母亲早亡,因老爸决定独自回大陆定居,在军校打架被退学的他,被父亲送交给昔日军中好友,现在的黑道老大(也就是帮助康宜家办起按摩院的人)代为照顾。故事就在人和人之间微弱的关怀而维系起来的关系下辗转发生。康宜和阿平的爱情,在强大的控制力下显得卑微而狼狈。阿平只不过是连闽南话都不会讲的刚入道的小混混。所以,这注定是一段只有片断的爱情。阿平在因己而起的帮派内部混战中被刺身亡。他趔趄前行的脸部特写镜头,他缓缓倒下的主观镜头,用了升格——星夜全然被港口的灯火覆盖,星星点点划出流星般华美而易逝的效果——这是他最后的光明么。就如他生命一样卑微,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悲伤。就连康宜的反应导演都吝啬给予。不多日,父亲在康宜的陪同下,回到台北一个地下通道,和康宜母亲有过故事的地方。回到基隆的几天后,便因病不治辞世。影片最后,康宜趴在窗台看基隆港的烟火,灿烂如常。镜头对准她被照亮的脸颊时,她突然笑了,回过头去,毫不惊诧的领进站在门口的父亲和阿平,走到客厅一起吃晚饭。这是整部片子最后的一道暖光。

    片子的剪辑保留了大量的黑屏,空镜头,画外音。节奏沉稳而不沉闷。构建起无限想象的空间。那些空间引发思索。这是电影作为情感交流媒介不输给出色的文学作品的良好方式。侯孝贤总喜欢谦逊的说,自己的长镜头是因为懒,不想挪动笨重的机器。看来他是不想别人学到他的绝招。

    http://www.mtime.com/my/fall1114/blog/186823/
    【详细】
    12571450
  • Lucaz
    2007/6/10 20:09:29
    黑暗之光
    如果不是雷光夏5年后又出这张叫 黑暗之光 的唱片,我大概要忘记他们了。

    黑帮少年而已,若有若无的情愫而已。
    雨水和月亮。
    两个人在路上走,夕阳在天上走。可是就要不见了。

    张作骥真是狠毒。已经是作爸爸的人了,还是让两个黑帮少年死于非命。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的错。我们都是宿命手中晚弄的木头人。
    安静的木头人,是不应该有任何怨言的。

    如果还
    如果不是雷光夏5年后又出这张叫 黑暗之光 的唱片,我大概要忘记他们了。

    黑帮少年而已,若有若无的情愫而已。
    雨水和月亮。
    两个人在路上走,夕阳在天上走。可是就要不见了。

    张作骥真是狠毒。已经是作爸爸的人了,还是让两个黑帮少年死于非命。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的错。我们都是宿命手中晚弄的木头人。
    安静的木头人,是不应该有任何怨言的。

    如果还有那样一场大雨,像乱世里的一场奇迹的大雨,落在兵荒马乱的心里。
    我想他们是在寻找的,找一个神。希望他轻轻地随便的说一声:要有光。
    这样的简单的梦,有没有实现?
    【详细】
    1165285
  • jj73浅之
    2006/11/6 16:55:05
    请别来打扰我的幻想
    有段时间没有看到这样不动声色的片子了。片子的开首确实有点闷 致使我在半年前看到大约20分钟时便没有再继续下去 只是当初就打算要看过这片子 张作骥和范植伟的缘故。事实是 李康宜的角色也是相当的出色

    描述康宜家里的情况时 看的出来是不用灯光的 就这样把真实的黑暗表现出来。即使家里情况特殊 失明的父亲与继母 以及心智不全的弟弟 貌似对正青春的康宜没有太大影响 她梳妆、戴漂亮的假发、写日记。
    有段时间没有看到这样不动声色的片子了。片子的开首确实有点闷 致使我在半年前看到大约20分钟时便没有再继续下去 只是当初就打算要看过这片子 张作骥和范植伟的缘故。事实是 李康宜的角色也是相当的出色

    描述康宜家里的情况时 看的出来是不用灯光的 就这样把真实的黑暗表现出来。即使家里情况特殊 失明的父亲与继母 以及心智不全的弟弟 貌似对正青春的康宜没有太大影响 她梳妆、戴漂亮的假发、写日记。再后来与阿平“Fall in love”

    弟弟的话总让我发笑。“姐姐 我可以看你的日记吗?”“不可以!”“那我可以偷偷看你的日记吗?”“偷偷看还问我?”。。。可是这个弟弟却十分谦让与关爱姐姐 时常在父亲的面前为姐姐开脱 处处维护她

    主动的康宜请喜欢的男孩去逛夜市吃东西 整整一个晚上就这样想要呆在男孩的身边。最幻想的举动是笑着从船舷上仰身倒进河水。然后是昏暗的楼道中的亲吻。爱情就是这样开始的么。有一晚停电 康宜拿着手电倚在阳台 看到阿平在楼下徘徊 便幻想自己这时跑下去 然后两人互相拥吻。只是这美好幻想被举着蜡烛跑出来不知情的弟弟打断

    阿平时常出现的镜头是在海边和着浪潮用木棍击打石子。在他与康宜继母的交谈中知道 他常用这种方法取乐自己的母亲 说要打下天上的星星送给她 而她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病逝。阿平是个让人感觉压抑的角色 年轻的躁动与被打磨的内敛 为自我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 这朵被无情掐灭的还未真正绽放的火苗 便静静又不甘地隐没在基隆最黑暗的黎明之前

    康宜默默看着自己喜欢的男孩的遗物被一群没有感情的成年人胡乱折腾 无言地离去。她是否能体会一点父亲坚持要回台北感受死去的母亲的气息的感触 所以她把阿平被扔掉的衣服检回来 洗过 留下。有一天 她也需要缅怀 需要再次感觉阿平存在于自己的幻想

    父亲也随之中风 离去。弟弟对着玩具电话喊阿平哥 说你什么时候回来 姐姐一直一直在哭泣。。。

    最让人意外的结尾。康宜穿过黑暗的过道 抵达自己卧室的窗口看新年的烟火 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这笑似曾相识 仿佛就像停电的那个夜晚看到阿平站在路口的时候。门铃响起 一阵热闹的寒暄 康宜走出去 看到的是从夏威夷旅行回来的父亲和从花莲回来的阿平。他们的欢笑 仿佛死亡是从未发生的幻觉。而这次 导演再未安排什么人来打断康宜的幻想 就如片子的开头一般 康宜放暑假回家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即使它再平淡甚至不堪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 恰恰因为理想主义的情结感动着我
    【详细】
    10881071
  • 薇拉在场
    2006/7/11 0:21:50
    光影之间,虚实之间
    电影开场不久,康宜从明亮的饭厅,穿过黑暗的走廊,来到明亮的门口迎接出远门满载礼物回来的父亲。这段走廊体现了张作骥电影写实观。因为完全没有照明设备的黑暗才是真实生活中遇到的。而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在电影的黑暗中拥有的红外线眼睛。
    这段完全是真实的。

    然后是片尾。康宜穿过走廊回到自己房间看窗外的烟火。随后门铃响起,弱智弟弟阿基开门,声音嘈杂:父亲和阿平仿佛再次出远门回来了。其实
    电影开场不久,康宜从明亮的饭厅,穿过黑暗的走廊,来到明亮的门口迎接出远门满载礼物回来的父亲。这段走廊体现了张作骥电影写实观。因为完全没有照明设备的黑暗才是真实生活中遇到的。而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在电影的黑暗中拥有的红外线眼睛。
    这段完全是真实的。

    然后是片尾。康宜穿过走廊回到自己房间看窗外的烟火。随后门铃响起,弱智弟弟阿基开门,声音嘈杂:父亲和阿平仿佛再次出远门回来了。其实我们知道这2个人已经死了。这些都是康宜假想出来的。问题是幻觉从哪里开始的呢?我猜测是从她进入房间那段开始。在穿过走廊这个过渡时,片头的吉他声又响起了。其实这是预示后来与片头相似的剧情。康宜看到烟火的同时,幻觉中他们回来的门铃叮当作响,所以烟火可能也是幻觉的一部分。另外从康宜看烟火房间到迎接的门口也并没有过渡,说明在房内看烟火和门口迎接父亲和男朋友是整体的,不是两个段落。所以段落是从走廊开始的。
    张作骥很神奇地把一个那么虚幻的剧情连在一个全黑的那么写实的镜头后面,效果也自然。

    每部电影都有省略的部分,有些喜欢省略经过直接表露结果,有些讲经过省结果留悬念。张作骥很明显省略了康宜在失去亲人后的痛苦。这个“抑”的做法在电影最后会有“扬”的效果。她怎么难过的呢?有个画面是康宜雨天收衣服,男人的衣服,仔细看才发现是已经死了的阿平的衣服。可以猜测是帮派小弟随手仍掉阿平的生前衣物,康宜悄悄收了。还有后来阿基玩电话说,阿姐一直哭一直哭都不跟他玩。张作骥和侯孝贤不但都喜欢在饭局上浪费镜头,<美丽时光>里也很很多一大家子吃饭的镜头,而且他们对煽情都有天生的敏锐的克制力。
    表达痛苦最强烈的当然是片尾的幻觉。试想下,仅仅穿过走廊那断断几十秒,一个女孩子都要靠幻想来稀释生活中的悲哀,那是因为她已经毫无寸铁没有半点实力和现实抗争,她只好另谋出路给自己安慰。尤其是片尾和阿平的哈拉,晓得为阿平连日的失踪编排理由:阿平去花莲了。一段可能刻骨铭心的感情其实已经被死亡草草收场了。

    另外也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对话部分,象是阿麟和康宜的争吵是反复性。
    “你为什么不接我电话”“不想接啊”“为什么不想接”“我不在啊”“你不在?”“对啊我不在啊”“阿基说你睡觉,你不在喔”“就是不想接嘛”“为什么不想接”……………………
    这段其实挺好笑的。现实生活中的吵架就是无里头,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现在想想,很多电影里很有条理很华丽的吵嘴其实挺失真的。




    【详细】
    10571057
  • 2006/5/26 0:53:00
    .....
    阿爸离开前一定要康宜带他去台北的一条地下道..听到从顶部渗透下来的水滴答声触摸到周围潮湿的墙壁..阿爸觉得很开心.."一切都没有变"..黑暗成为储存光照下记忆的一个优良容器..长长的房间走廊通向的是温馨的饭桌..生者与逝者现实与虚幻只是明暗光线调节下一对比邻的住客..如同印刻在菲林上同时存在过的影像..为什么照相迷人呢?连同电影在内的影像记录..我觉得..都是现实寡淡晚宴中邀请
    阿爸离开前一定要康宜带他去台北的一条地下道..听到从顶部渗透下来的水滴答声触摸到周围潮湿的墙壁..阿爸觉得很开心.."一切都没有变"..黑暗成为储存光照下记忆的一个优良容器..长长的房间走廊通向的是温馨的饭桌..生者与逝者现实与虚幻只是明暗光线调节下一对比邻的住客..如同印刻在菲林上同时存在过的影像..为什么照相迷人呢?连同电影在内的影像记录..我觉得..都是现实寡淡晚宴中邀请幻象入席的好借口...
    【详细】
    1047215
  • 木卫二
    2006/4/1 3:13:16
    港都夜雨寂寞时
    张作骥自己说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人生一个过程,《黑暗之光》是去旅行。死去的亲人只不过是去很远的旅行却不回来而已,你想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

    对于身陷底层的人们来说,在没有其他愿望和追求时,最大的希冀莫过于希望身边人平安在世。这也正是康宜在窗口看烟花时的美好希冀。底层的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生计本身又只能是生计本身。很多梦想对于他们都是不可遥及的,到新加坡、夏威夷旅游又或者是某一天的出
    张作骥自己说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人生一个过程,《黑暗之光》是去旅行。死去的亲人只不过是去很远的旅行却不回来而已,你想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

    对于身陷底层的人们来说,在没有其他愿望和追求时,最大的希冀莫过于希望身边人平安在世。这也正是康宜在窗口看烟花时的美好希冀。底层的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生计本身又只能是生计本身。很多梦想对于他们都是不可遥及的,到新加坡、夏威夷旅游又或者是某一天的出人头地、腰缠万贯。

    对于康宜父母来说,星星、月亮只是两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名词。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期待光明,在黑夜中渴望见到光芒。像父亲这个角色,他关爱着康宜,但知道康宜和男孩子跑出去玩后,依然很生气,说不管她想什么事,其实他都知道。当似乎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想回台北重走那条地道,也是女儿扶着他一起去台北,追思着往事。继母是个落笔不多的人物,除了在车上和阿平有过一段对白,基本没什么刻意的着笔,因为是个盲人,因为是继母的身份,她始终没有怎么去干涉这个特殊的家庭,在丈夫训斥康宜时,出来打圆场。而弱智的弟弟,虽然老是发一些傻话,但也处处维护着姐姐。

    来自台南花莲的阿平,不会讲闽南话,也不懂太多的世故,只能独自翻转着内心的酸苦,捱着大哥们的关照;因为几分少年血气,难免开罪了强势人物,难逃命运的玩转;也因未韵世事,感情乍来时,对于康宜的亲吻还那样木讷。

    康宜和阿平一起逛夜市,吃东西,走过彩灯点缀的天桥,看海。康宜若无其事地问起阿平很多生活小事,言语中掩饰不了对阿平的爱慕喜欢。万家灯火,倒影在水面上,摇曳得模糊。夜幕降临再到晨光拂晓,都市喧嚣散去,几经变幻,依然是静静的基隆港。夜空里星光稀疏,被都市灯火离散后,星月光辉无法像记忆里那样迷人。

    基隆港,经历过半个世纪的夜雨洗礼,依然在不休的海浪拍岸中,默默注视着受到保佑的一群人,驻守的几代人,或欢笑、或哭泣。在一种不带任何批判审视的注视中,这群人反复被侯孝贤们搬移到了银幕上,并且永远吸引着很多人的迷恋。基隆,也接纳了很多来自台湾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们,不管他们带着什么目的而来,又什么时候悄悄远去或者生命消逝在了它怀里。

    总是期待着会有一场夜雨来助长主人公心头的无限惆怅。但是只有在阴晴不定的天气,白昼的大雨和夜晚低沉的天空把这样的希望扑灭,这种期望渐渐隐为一种情结。

    港都夜雨,港都是为基隆,离台北不过几十里之遥的海港;夜雨,飘洒不停,或倾泻而下,都让人沉寂。

    《黑暗之光》在很长的一天里占据了混沌的大脑。一个压抑中隐隐透露着希望的片子,虽然希望是那么虚无。《Darkness and Light》,直译为黑暗和光明,光明作为黑暗的另一面而存在,让人向往,但光明又是那么难以追求。张作骥,因为《黑暗之光》,成为把持这个尺度的使者。

    怀念康宜和阿平一起外出走过的天桥,逛过的闹市,还有那片宁静的港湾,基隆港的万家灯火。感慨康宜和父亲重走过的地道,父亲颤抖地抚摩着墙壁,去迎触那渗落的水,还有一家人穿戴整齐去照相,围坐着一起吃饭。


    2004.11
    【详细】
    10351314
  • 苏比
    2005/12/13 13:41:02
    最动人的楼道一吻
    找到这张DVD的时候心里一阵激动,想看着部电影想了很久。听说导演张作骥是台湾20世纪最后一个大师,对于一个台湾电影迷来说当然是不容错过了。海报很漂亮,是我很喜欢的朴素风格,开始看时有点沉闷,然后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在导演的讲述中。安静的女孩,内向孤僻的外乡男孩。青春的主题一向最合我的胃口。当然影片所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对于复述影片的情节一直是我最怕的——这也是我一直影评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因为我觉得情
    找到这张DVD的时候心里一阵激动,想看着部电影想了很久。听说导演张作骥是台湾20世纪最后一个大师,对于一个台湾电影迷来说当然是不容错过了。海报很漂亮,是我很喜欢的朴素风格,开始看时有点沉闷,然后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在导演的讲述中。安静的女孩,内向孤僻的外乡男孩。青春的主题一向最合我的胃口。当然影片所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对于复述影片的情节一直是我最怕的——这也是我一直影评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因为我觉得情节都在电影里,是没有办法复述的。电影里能让我记住的片断很多,开盲人按摩院的父亲,有一点傻的弟弟,一群被人拉着过马路的盲人什么的,这仍旧没法讲出来,因为语言终归是凌乱而不连贯的。但一个镜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人在楼梯的拐角处的深情一吻,我想青春的动人就在于此吧,生活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如意,但是这些小幸福已经足够了——这么积极的话不像是从我的口中说出来的。
    《黑暗之光》(Darkness and Light, 1999)的结尾是张作骥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当康宜重新走过从房间到餐厅的走廊的时候,死去的人又重新出现,让我一时间摸不到头脑了,后来非常赞赏这种美丽独特的表现方式。
    范植伟横死的镜头总觉得有点突兀,并不太喜欢这样的手法。或许是因为戏份有点少的原因,整部电影给范植伟的表现的空间也不大,其实我后来发现除了《地下铁》之外范植伟所有的戏特点就是角色的相似,内敛而自我,表面沉默而内心热情。总的说来有点压抑,让人误以为真实的他也可能是这样。我猜他不是,现实中的他应该是有点活泼的,但我相信他一定也是个内心丰富的人。
    《黑暗之光》是范植伟的早期作品,那时候他的知名度还不高,其实直到现在也不能算高。有时候甚至坏坏的希望他还是不要太出名,那样有时还可以拿出一些他演的电影来炫耀一下。要是红成了周杰伦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可算不上什么好事。

    2004-4
    【详细】
    101478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