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影评

63181421
  • @手艺人老纪
    2013/10/6 3:08:08
    大众不喜欢曹操式的英雄!
    首先电影截取的时间段我很认同,从混沌初开到国王归来,乔布斯一生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都在这一段。

    在表演上,演员在可以模仿乔布斯的走路,眼神等等。感觉怪怪的,总是出戏。

    这部电影最失败的地方,在于试图在90分钟内,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在90分钟之内,多角度的认识一个人,对观众来讲,是有障碍的。所以,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我想也是电影得分太低的主要原因。大众不喜欢曹操式的
    首先电影截取的时间段我很认同,从混沌初开到国王归来,乔布斯一生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都在这一段。

    在表演上,演员在可以模仿乔布斯的走路,眼神等等。感觉怪怪的,总是出戏。

    这部电影最失败的地方,在于试图在90分钟内,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在90分钟之内,多角度的认识一个人,对观众来讲,是有障碍的。所以,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我想也是电影得分太低的主要原因。大众不喜欢曹操式的英雄。

    不过,如果这部电影拍成纪录片,倒是不错。尤其是人物性格塑造,比较完整。乔布斯的极客性格,不单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他对团队成员的评价,以及对待女人的态度。

    苹果电脑之前,乔布斯明明接到了一个5000刀的项目,他告诉沃兹700刀。为什么?沃兹既然对钱没有贪婪,350对他就够了,既然350刀能搞定,为什么要多花2150刀?创业初期不给那个小屁孩工钱也是这个道理,乔布斯以及付给他……激情。

    而当沃兹设计不了电源的时候,乔布斯找来一个很吊的工程师,丫张口就200刀,乔布斯一口应下,都不跟他还价。我相信只要他能做得出来,300刀,乔布斯也会给他。为什么?值!乔布斯为什么不给一块去印度那兄弟股份,跟上面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值。

    乔布斯不认lisa是自己的女儿,是因为他从印度回来,看见lisa的妈妈在开party。女朋友不在的时候,他也会跟别人的女人嘿咻。推己及人,lisa的妈妈一定跟别的男人搞过。为什么要让我来吃死猫?当然,这是莫须有的罪名。乔布斯需要女人的绝对忠诚。

    就算他重回苹果,也要把董事会干掉再重掌CEO,董事会就是他眼中的沙子。

    这厮像一个有洁癖的混蛋。把自己和身边的人的都搞得精神紧张。但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得以进化。


    在产品上,乔布斯追求的极致是什么呢?主要就是设计和工艺,在原始创新上,乔布斯就是个渣渣。他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告诉员工:我的顾客希望这个电源的音量再小一点,我的顾客喜欢屏幕的角度再圆一点,我的顾客……

    然后,他开除没有自信和热情的人,保证顾客的期望可以被满足。

    这样讲,并非是在低估乔布斯的价值。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上的原始创新很多,但大多数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做到凑合能用的阶段就够了。

    工艺,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举个例子说吧。写汉字,不是原始创新,但把字写好看这个工艺,不是谁都能掌握的,所以写字好的人被称为书法家,而几千年来,称得上是书法家的人,不超过100人。

    是的,乔布斯是在做产业升级。没有被顾客显著感知的质量,升级就会失败——垫高了成本,却没有获得购买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布斯追求极致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详细】
    63141166
  • Phil
    2013/10/6 0:53:18
    谢谢你,Steve
    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是一个周五的上午,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电影院似乎忘记了这个人少的场次,以至于当电影开演之后我不得不跑出去提醒他们关掉大灯。

    这部电影最直观的问题便是电影里 1972-2001 这三十年的关于 Steve 的故事虽然可能跌宕起伏,可这并不是叙说 Steve 一生的最好时间跨度。从 1997 年重回 Apple 到 2011 年去世,Steve 一生的这最后十五年时间
    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是一个周五的上午,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电影院似乎忘记了这个人少的场次,以至于当电影开演之后我不得不跑出去提醒他们关掉大灯。

    这部电影最直观的问题便是电影里 1972-2001 这三十年的关于 Steve 的故事虽然可能跌宕起伏,可这并不是叙说 Steve 一生的最好时间跨度。从 1997 年重回 Apple 到 2011 年去世,Steve 一生的这最后十五年时间里所做的可谓传奇:iMac, iPod, iPhone, MacBook Air, iPad, iTunes Store, App Store. 这些产品这些服务以惊人的速度从美国加州的发布会上出现到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里。Apple 这个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公司,却自己亲手结束了个人电脑时代——这些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不在于此。除了时间跨度的选题不佳,以及一些小的史实问题之外(比如 Apple 的名称来源其实是 Steve 当年经常去「思考人生」的一个苹果农庄;iPod 发布会被离奇的缩短和篡改以至于 Steve 甚至看起来像是一个推销保险的;),这部电影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把 Steve 神化成了一个有着「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永远都正确,而且反对 Steve 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形象的圣人。

    Steve 并不是这样的。

    从 1970 年代直到他去世,他的确有着不曾改变过的固执,以及那出了名的「现实扭曲力场」。他面对众人时所特有的气场——我每次回想起他做 keynote 的时候不经意间穿插进去的小片段都会再次被逗笑,比如六年前第一代 iPhone 推出时给 Starbucks 打电话说 "I'd like 4000 lattes to go please",后来投影片卡住的时候像个小孩儿一样很温馨地回忆起高中时和 Woz 一起恶作剧。

    不过他有时候可能真的像一个小孩儿。在第一次被 Apple 赶出门前,他掌管 LISA、Machintosh 项目的时候,他是个难以合作的团队领导者,是个一味追求完美效果而不管市场反应的人,他爱憎分明认死理以至于死心塌地地固执——当他的第一个女儿 Lisa 出生时,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女儿却死活不认,最后还放弃探视权,完全不像一个负责任的父亲,这种在今天的眼光看来甚至可以用「中二」来形容的人,真的是电影里面那样永远「伟光正」的形象吗?

    Steve 在很久以后的一场给斯坦福的毕业生演讲里坦白,被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开除,对他的改变至关重要,他的原话是: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Walter Isaacson 写的那本乔布斯传里,Steve 是一个很爱哭的人。我相信在刚离开 Apple 的那几个月里,他也一定哭过,这种痛苦甚至伴随了他多年。还好,在重头再来的日子里,他把 Pixar (玩具总动员!)变成了世界最一流的动画公司,他创办了 NeXT ——这家公司最终成为后来 Apple 很重要的技术资本。在这段痛苦的岁月里,他依然没有忘记他之前所热爱的所执念的,他还是那个 Steve Jobs,不过他也改变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那么不负责任难以合作的人了。在工作上有没有改变我们很难确认,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当年连自己亲生女儿都不要了的男人,在这段岁月里遇到了 Laurene Powell 并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最后还把当年的那个女儿 Lisa 接回来抚养成人。

    我敢说,正是这一段痛苦的重生经历,才造就了之后的 Steve Jobs。

    所有 Steve Jobs 的 keynote 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iPad 2 发布会,那是他最后一次发布新硬件,7 个月之后他便去世了,这场发布会的最后最后,他似乎是在缓缓对众人道告别语一般地意味深长地说: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 that makes our heart sing."

    有人说 Apple 的哲学是极简主义,"Less is more",固然不错,可在我看来上面的这段话才是 Apple 40 年来的核心哲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总是要普惠众生才有意义的。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新科技是持一种面对陌生事物的怯诺甚至是恐惧的,因为新科技总是意味着人们需要去学习去适应新的事物。而很不凑巧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缺乏人文关怀的科技公司是把所有用户当成专业人士来看待的,以至于使用电脑、使用 PowerPoint 制作幻灯片都成为了一门手艺一门难以精通学问。科技本不该如此。所以当屡屡有新闻出来说 3 岁小孩能熟练操作 iPad,甚至连小狗都能无师自通玩 iPad 上的游戏的时候,我并不吃惊,because it just works.

    上面的那段话,以及当年的那段 "Crazy Ones" 广告独白,我都背得出来。我一直以为,相比 iPhone, iPad 那些产品,这两段话才是 Steve 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谢谢你,Steve。
    【详细】
    63142622
  • 飞老湿
    2013/10/5 13:51:50
    当乔布斯还是“人”的时候
    关于乔布斯的书以及故事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近十年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每年2次的WWDC苹果发布会,直接就是乔布斯的个人秀,全球果粉像看世界杯一样不分昼夜的在家看直播。我们已经对这个只穿黑色T恤、牛仔裤、跑鞋的人太熟悉了,并且一直把他往神坛上供,以致于对这部在他离世后的首部传记电影充满了太多期待。

    对于一个资深果粉,我最期待的原本也是乔布斯一次次改变世界的产品发布与演讲,而电影《乔布斯》却
    关于乔布斯的书以及故事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近十年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每年2次的WWDC苹果发布会,直接就是乔布斯的个人秀,全球果粉像看世界杯一样不分昼夜的在家看直播。我们已经对这个只穿黑色T恤、牛仔裤、跑鞋的人太熟悉了,并且一直把他往神坛上供,以致于对这部在他离世后的首部传记电影充满了太多期待。

    对于一个资深果粉,我最期待的原本也是乔布斯一次次改变世界的产品发布与演讲,而电影《乔布斯》却选择了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开始,直到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成立苹果公司,再到在苹果高层权力斗争中离开苹果,最后重回苹果接任行政总裁为止这段时期的乔布斯的经历来拍,正是普通影迷最不熟悉他的一个阶段,仔细一想这样的选择也是对的,电影是想让我们看到天才是怎样成为天才,不是要讲他最辉煌的成就,而是他到今天这个位置前,是怎样想怎样一步步来的。

    乔布斯的扮演者阿什顿·库彻,之前曾因《蝴蝶效应》在年轻一辈男星中脱颖而出,后来消失得也快,慢慢被好莱坞遗忘。这次在影片《乔布斯》中一个人撑住全片,连乔布斯走路的姿势都有去研究,只是稍嫌用力不够自然。其他的配角也是用心了的,扮相和人物性格都对,在选角、化妆上,《乔布斯》是绝对的合格。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平淡得到最后影片结束时以为2小时的铺垫终于迎来了高潮,电影却结束了。对于这一点,正是我之前提到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编剧和导演刻意为之,或许也是怕出错,干脆平铺直叙,就尽量还原吧,把这段时期的乔布斯还原到尽量的真实,反正他的成就已经体现在一件件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产品上了,它可能是你每天起床摸的第一个闹钟,在路上为你导航的地图,你随时拿起来的相机,你睡前刷微博玩游戏的平板。影片中出现了几个苹果曾经重量级的产品,也许在如今看来64k的内存的电脑甚至变得可笑,但这些产品的理念——它不只是一部机器,它将是人的一部分延伸,它不是科技控才会去买的东西,它将会是一个住在地球另一端的70岁老太太也会买的电器一样实用的简单、易用的产品——这不正是iPod、iPhone、iPad、Macbook吗?

    电影把乔布斯作为“人”的阶段通通表现了出来:他学生时的印度之行、他在树下冥想打坐——可能带给他更多的是幻灭以及对宗教、哲学该在人生中起什么作用更现实的思考;他选修的字体设计课、因为团队中有人认为字体设计不重要而发飙炒人、他认为产品内部的电路板也要“好看”——这正是后来我们拿到设计上、甚至是字体选择上近乎完美的产品前他的坚持;他的没有什么家具的家,这个我们曾在他的自传《乔布斯传》那本书里知道,这是因为他并没有买到真正中意的家具,所以宁愿不要,包括他家壁炉上的爱因斯坦像,电影里在这些细节上也有体现;影片最后,也就是即将问世的iPod发布前,他正在使用sony的Walkman听音乐,他想停下来,就用手指去狂点外壳,音乐并没有停下来,然后他说了一句“垃圾”,然后真的就把它当作垃圾丢掉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一个可以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的音乐播放器;还有一些惊喜,就是大家熟悉的小游戏“打砖块”,竟然是乔布斯设计的,这个影片并没有放多少笔墨的细节,却让我这个资深果粉都感到分外吃惊。

    影片中乔布斯作为“人”的阶段他众叛亲离,他不择手段,但是有一点,他坚持自己是对的,他说:“你不把产品给人看,他们怎么知道他们要不要?”,“你不知道的我来告诉你!”,即使是在这个阶段,他本人也从来都有野心,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改变世界”。


    《乔布斯》电影严格来说,它是一部《乔布斯》前传,如果你只是用着苹果产品甚至还没有用过,看到身边有人对于他的狂热一直不屑,只想通过这部电影来看个究竟的话,那这部电影并不会让你有“WOW”的感觉,但如果你跟我一样,已经对乔布斯的一生,对苹果的产品了如指掌并感觉到它已经改变了你和你的生活的话,那你可以来看看,“神”一样的乔布斯,是怎样成为“神”的。
    【详细】
    63141650
  • toxicat
    2013/10/4 23:17:25
    如果这个片子真的好,乔布斯应该能活过来
    首先我很无耻的买了盗版的碟片回来看,4块钱1张,后来买了3张10块钱,首先看的就是 《JOBS》。

    刚刚看完,整体觉得这个片子很空洞,故事进展的太快,而且貌似中间还没有提炼出来最精彩的部分,就已经进展到了结尾。

    可能是盗版的原因,字幕做的超级烂,用我有限的英语,还是好好的看完了。吐嘈不是我的强项,只是有一种感觉,这个片子的核心是宣传苹果公司是怎么由乔布斯创立的,其实乔布
    首先我很无耻的买了盗版的碟片回来看,4块钱1张,后来买了3张10块钱,首先看的就是 《JOBS》。

    刚刚看完,整体觉得这个片子很空洞,故事进展的太快,而且貌似中间还没有提炼出来最精彩的部分,就已经进展到了结尾。

    可能是盗版的原因,字幕做的超级烂,用我有限的英语,还是好好的看完了。吐嘈不是我的强项,只是有一种感觉,这个片子的核心是宣传苹果公司是怎么由乔布斯创立的,其实乔布斯真实有内容的东西,反而被这个片子忽略了。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和他最初的经历是非常有关系,如果这个片子真的按照他的名字《JOBS》来走的话,到印度修行和之前乔布斯如何了解精神磁场,这种东西才是他最核心的经历。他追求的一种灵魂上的东西,这种追求的意识,通过他的磁场从虚无幻化成了各种相,他不穿鞋,他敢于冒险,他选择调脱出已经习惯的惯性,他创造了苹果,有创造了在这个品牌下的各种产品。佛的精神不注于相,但是世人能通过色、身、香、味、触、法等了解精神本体。本篇就恰恰找到了那个最小的部分来说相。

    乔布斯的磁场最初是怎么搭建起来的,他如何开悟,他在印度收到的灵性的东西才对他以后的选择和做的事情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如果紧紧是局限于苹果公司这么一个阶段,为什么不把名字改为《APPLE COMES》,而乔布斯的精彩远不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这个片子作为苹果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教材还是蛮合适的,若要真的用这个片子来定义乔布斯,还是太LOW了。

    如果按照另外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个片子,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创新、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我也觉得这个片子不够专业,创新需要的精神力量和执行力量,在这个方面的体现,片子只是出现了乔布斯对设计员工对一些产品指手画脚的镜头,而在乔布斯上课的时候,看到美丽的字体、各种衬线字体和非衬线字体对他的震撼,电影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创新来自于反复的推敲和细节,所以电影把乔布斯塑造的更想一个销售经理而对于产品的研发和执着、灵性的开悟过少的渲染,反而把乔布斯的形象塑造的过于物质和商业。

    总体而言,这个片子很没有味道,折射出来的是公司而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乔布斯。或者,哪怕拍个3部也没有关系,否则片子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说不清的方式、还真让人觉得此片只是把殡仪馆里面给逝者放的人生小电影从3分钟拉伸到有专业的演员、对话、灯光、后期、音效的1、2小时而已。
    【详细】
    63131006
  • JoeyLu陆柏宇
    2013/10/3 13:21:29
    影评
    ?乔布斯?,讲述苹果创始人一生传奇之路的故事。实际上本片只描写了乔布斯创立苹果电脑这一段的经历,但不惑之年的事也只是惊鸿一瞥。虽然影片的篇幅有限,但能将他的伟大事迹搬上银幕就很了不起了,而且比另外两部创业故事个人认为要好看的多。配音,上译又一部既惊喜又意外的佳作。总之,值得一看。
    ?乔布斯?,讲述苹果创始人一生传奇之路的故事。实际上本片只描写了乔布斯创立苹果电脑这一段的经历,但不惑之年的事也只是惊鸿一瞥。虽然影片的篇幅有限,但能将他的伟大事迹搬上银幕就很了不起了,而且比另外两部创业故事个人认为要好看的多。配音,上译又一部既惊喜又意外的佳作。总之,值得一看。
    【详细】
    6311140
  • 大熊猫
    2013/10/2 23:24:55
    影片很真实,遗憾的是iPhone未登场
    “你下半辈子想靠卖糖水度日,还是想和我一起Change the World ?” —— 影片中这句乔氏名言让John Sculley亲自来讲更显得气势十足!

    由于我是Mac和iOS的重度用户,更是Geek + 果粉儿,所以必须给五颗星!

    也许,不了解Apple、不热衷IT的普通观众会觉得这部传说中的片子像"The Social Network"一样乏
    “你下半辈子想靠卖糖水度日,还是想和我一起Change the World ?” —— 影片中这句乔氏名言让John Sculley亲自来讲更显得气势十足!

    由于我是Mac和iOS的重度用户,更是Geek + 果粉儿,所以必须给五颗星!

    也许,不了解Apple、不热衷IT的普通观众会觉得这部传说中的片子像"The Social Network"一样乏味无趣。但是,影片真实的再现了乔布斯重返Apple前的那段故事,跟《乔布斯传》中所描述情节的吻合度高达99%。甚至几个主要演员的长相和气质都与当年的原著人物非常相似(乔尼除外)。所以本片更像一部带情节的纪录片。

    唯一不完美的是iPhone和iPad始终未能出现在片子里,这让电影院里的那些不了解Apple发展史的观众们很难找到共鸣,他们不明白为何乔布斯掏出iPod可以让全场掌声雷动?为何乔布斯第一次看到Woz的那堆电脑主板会满眼发光?为何乔布斯在公司内部展示关于Macintosh的《1984》广告片时会让在座同事如此振奋?因为苹果这个品牌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之大的名气都是从iPhone开始。在大家眼里,苹果除了可以吃之外,再就是一部能拿来上上网、聊聊微信、打打游戏、装装土豪的触屏手机罢了……

    PS:推荐IT创业者们看看,相信大家可以获得共鸣。
    【详细】
    6310588
  • Parker6
    2013/10/2 22:32:00
    你还没有死去,因为你的梦想
    《乔布斯》这部电影,豆瓣上评分不高,大概只有5分吧,这让我蛮惊讶的。看了几篇影评,大抵都是从艺术的角度分析的,比如剧情平缓,缺乏节奏感,演员表演无亮点等等。我觉得电影只不过是一个扳机,真正的爆炸并不是在银幕上,而是在每个人的脑中产生的,电影需要的是解读、感受,这就不难解释了,我想大多的观众并没有创过业或是接触过创业家精神,自然在“看”这部电影,眼中当然除了画面并无其他。
    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只
    《乔布斯》这部电影,豆瓣上评分不高,大概只有5分吧,这让我蛮惊讶的。看了几篇影评,大抵都是从艺术的角度分析的,比如剧情平缓,缺乏节奏感,演员表演无亮点等等。我觉得电影只不过是一个扳机,真正的爆炸并不是在银幕上,而是在每个人的脑中产生的,电影需要的是解读、感受,这就不难解释了,我想大多的观众并没有创过业或是接触过创业家精神,自然在“看”这部电影,眼中当然除了画面并无其他。
    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只要想想他的存在就会让你心潮澎湃,更不用说有人和你娓娓道来他的传奇人生。在咖啡馆里,我听了无数的创业者的故事,其中不乏不善言辞者,透过平实语言,遥想他们起步时的艰辛痛苦,绝望无奈,峰回路转,苦尽甘来,我都会感慨万千,更不用说极富创业家精神的乔布斯的故事。共鸣和感动,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去感受这个人物的经历和故事。

    乔布斯,或者说这些创业者的故事,之所以让我动容,不仅仅是创业中的商业和money making的成分,而是不屈不挠追求一个梦想并为之竭尽全力的偏执。乔布斯的梦想是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mac、pixar、iphone、ipad是一个又一个载体,这点从他在车库里捣鼓电脑主板开始就已有体现,尽管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到电脑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和古人所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相比,乔布斯更像是不知道但相信其可为而为之的状态。乔布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对那个时代的需求的判断正确,这里我不否认有一些巧合的因素和运气成分。抛开成功论英雄的维度,那种I have a dream and I'll do的胆气和偏执,就算最后失败了、撞墙了,我依然会为之鼓掌喝彩。At least,you don't give up and try your best。

    乔布斯最后说的那段台词,是apple的一个著名广告的广告词,大抵是对疯狂的人、天才的解读的那段。从PR的角度理解,这段话所透露出的对精英的另类解读是很容易带来认同感的,尤其是对那些性格乖张的技术天才而言。但我觉得与众不同、想法与众不同绝对不是天才的特权,而是人性的本质。Man is born to be different, with indiviual dreams。看看每个人的成长史,童年的我们,都有自己的各自理想,尽管很多事外部环境的折射,比如在70-8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都有科学家的梦,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的印迹,但至少幼年的你我有“做梦”的胆量,并会煞有介事的把这个梦想写进日记里、放在桌前,那时有偶像、有想成为的人,总有一个“I wanna be"的念想。你可以嘲笑这是年少无知、被社会洗脑的产物,但”做一个自己的梦“,是一种如此强烈的本能和冲动,就和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般,上帝赋予我们能够高速运转的大脑同时,还慷慨的赋予了智慧的灵魂——想象力和创造力。那时的你,涉世未深,敢想敢做,充满激情,活力十足。

    这种与生俱来的梦想的能力,带有了草莽的、原始的、野性的魅力,虽然漏洞百出、拙劣可笑,但只要善加引导、加以打磨,在激情之上注入稳定的元素、务实的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可能成为dream follower and make it happen的乔布斯。只可惜这似乎不是现代教育所在乎的状态,究其原因,世界是不需要太多的dream follower的,action taker或是machine类的人就足够了。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世界是趋于保守的,时代的进步也是点滴的渐进状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种子,但并不需要这些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向,大多的种子只能长出低矮的树叶,在极少数的大树下寻求庇护。每次想到这个,总是充满了讽刺的矛盾,虽然人生而平等,但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上,很多人很早就被迫放弃了,这是最大的不平等;但不可否认某些人放弃是对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方式。

    技术的手段似乎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不论是唯心的网络游戏,还是放大个人身音的社会化媒体,追求个性化梦想似乎有了更多的渠道。但明智的人,很快就能看到这些方法的虚伪和饮鸩止渴。拥有和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分享给别人听、把梦想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充其量是一种调剂和补充。梦想的产生,是一个人人格在客观世界的延展和物化,而梦想的成长,是一个坚持的过程。那些时不时萌芽的幻想,最后只有极少数的一个有可能坚持下来,在岁月的历练和打磨中脱颖而出,变成你为之奋斗的梦想,并最终超越一个人的肉体,成为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印迹。对于苹果产品的follow,部分源于对乔布斯的follow,对他的梦想的follow,尽管斯人已逝,但无数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在分享、印证他的梦想,并乐在其中。从这个角度上说,乔布斯怎么是死了呢?

    我prefer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分享他人的梦想,世界像一张网,彼此交织;但实际很难,大多的人甚至会自愿放弃做梦、守梦的天赋,甘愿活在其他人的梦想中担当配角。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没有梦想,怎么还能说是活着呢?
    【详细】
    63102088
  • 2013/9/29 15:32:35
    库彻已尽力,编剧很操蛋
    看过很多库彻的喜剧电影,很多人认为库彻演的还不够好,其实我倒是认为库彻应该是最适合演乔帮主的人了。但是库彻失败在居然选择这样一个不知名导演和不知名编剧的电影情况下演乔布斯 。

    说说编剧,我们从小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前后要呼应,故事要有主线骨,开头老乔发布ipod,结尾直接是小乔扫清非志同道合者,重新执掌苹果。这哪里呼应,让人看得莫不着头脑,稍微了解乔布斯的,还能说出个道道,不了解的,还
    看过很多库彻的喜剧电影,很多人认为库彻演的还不够好,其实我倒是认为库彻应该是最适合演乔帮主的人了。但是库彻失败在居然选择这样一个不知名导演和不知名编剧的电影情况下演乔布斯 。

    说说编剧,我们从小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前后要呼应,故事要有主线骨,开头老乔发布ipod,结尾直接是小乔扫清非志同道合者,重新执掌苹果。这哪里呼应,让人看得莫不着头脑,稍微了解乔布斯的,还能说出个道道,不了解的,还以为这是第一部,还有三部曲要上映。

    故事上,就像流水帐,没有小高潮,也没有大高潮。一看这个编剧就是刚入行,好歹选个对乔布斯了解的人写好不?

    就拿乔布斯第一次获得订单开始,编剧就开始瞎搞,要知道乔布斯当年可不是带着一代的原型,随便展会上逛了一圈,就拿到了订单。为了推销一代,乔布斯四处奔波,联系各种经销商,就在大家快绝望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笔订单。这应该是展现乔布斯执着,勇不放弃的第一个小高潮,却被描写的毫无感觉。故事大量的消耗在乔布斯带着一帮技术钓丝搞研究上,让人看得想睡觉,一点创业要失败的紧迫感都没有。

    第二个高潮应该是乔布斯发布麦金塔电脑时候的傲气,称自己为麦金塔之父,这个故事高潮就要出来的时候,突然笔锋一转变成了董事会在下面开始准备暗算乔布斯。

    好吧,终于要到第三个高潮乔布斯被赶出苹果,乔布斯在悬崖上苦苦挣扎,被流放到小黑屋子的最后挣扎,都没有体现出来,编剧想搞成商战片制造紧迫感,却搞得一塌糊涂。

    第四个高潮是乔布斯重回苹果,如何力挽狂澜,拯救苹果。最后变成了裁人游戏,还没让大家开始有点感觉,就突然完了,硬是给你憋回去了。

    传记电影难就难在如何把控住一个线索,侧重一个视角的重点,将故事整理的有序,并吸引人。这部电影想要说的太多,最后把自己给憋死了。
    【详细】
    6306776
  • davekozg
    2013/8/16 14:41:20
    吃力不讨好的教主纪传电影
    电影评分:3.5/5;08/15/2013 USC Pre-screening

    人物纪传类电影向来都是吃力不讨好而又不得不拍的类型电影。做得差强人意的比如东木爷爷2011年电影《胡佛》,原本意在给小李子顺水人情送一个影帝头衔的片子拍成了幻灯片组成的流水账;又比如2011年菲利达劳埃德的《铁娘子》,若不是梅姨逆天演技救场,整个片子真的就像夹生米饭一样难以下咽;再比如2012年斯皮尔伯
    电影评分:3.5/5;08/15/2013 USC Pre-screening

    人物纪传类电影向来都是吃力不讨好而又不得不拍的类型电影。做得差强人意的比如东木爷爷2011年电影《胡佛》,原本意在给小李子顺水人情送一个影帝头衔的片子拍成了幻灯片组成的流水账;又比如2011年菲利达劳埃德的《铁娘子》,若不是梅姨逆天演技救场,整个片子真的就像夹生米饭一样难以下咽;再比如2012年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导演不可谓不严谨工整制作精良,丹尼尔戴刘易斯演技不可谓不惊为天人,但观众看着总觉着看着磕磕绊绊不舒服。一个绕过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小处着手:比如西蒙柯蒂斯的《我与梦露一周》那样就拍一小段,但也就自然失去了纪传电影本来的意义。由此可见,人物纪传电影除非主演演技逆天,否则拍着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纪传电影的对象通常都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角色。“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带着自己的既定观点去看那个像是自己心中形象的人物,自然总觉着对不上,这和导演水平无关。除非演技如梅姨和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样惊为天人,否则即便化妆师再努力,观众难免出戏。

    《乔布斯传》就又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教主传奇一生在去世后仍为人所津津乐道。Walter Isaacson所著的656页(英文版)大部头的自传也风靡全球。于是教主如何刚出道时候不厚道得黑了Wozniak一把,如何在创业之初抛弃怀孕女友不认女儿,如何被董事会扫地出门之后又逆袭成功成为CEO种种事迹,很多果粉和若干非果粉也都如数家珍。那么导演如何该把这些事情都影像化呢?还有创立Pixar推出一系列经典动画片,被迪斯尼收购成为迪斯尼第一大股东怎么讲述?还有惊天地泣鬼神的iPhone横空出世相比也要大书特书了吧?

    对啊,都得说是么?电影长度就两个小时,塞进去这么多内容,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无意出演,考虑到梅姨没有演过男人,阿什顿库彻又是个很面的男主,那怎么办?没办法,那就只能砍内容:教主被扫地出门创立Pixar,支线内容无关主干,砍掉;教主重新掌门CEO,推出iPod广受好评,开头一提就好,后面的,砍掉;教主07年拖着病体,推出划时代的产品iPhone,改变了智能手机行业,内容太多说不完,砍掉。于是,观众就看到了这样一部没有iPhone,简单提了iPod一下的乔教主的人物纪传电影。

    电影导演在前半段过于沉迷于光线和影像的营造而显得过于自high,比如教主在Reed College那段,和女友基友一起草坪上晒太阳自己突然如顿悟一样high起来了,期间穿插了教主游历四方的场景,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和桥段,但导演在处理中明显过于煽情且沉溺于光线的运用。又比如教主从见到女友到睡了女友一共花了两个镜头大约50秒的时间:人物纪传电影时间是宝贵,但这个情节对没有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合适么?整体上看,电影叙事节奏刚开始略微有问题,20分钟后大约就很舒服非常顺了,演员表演上,阿什顿库彻刚开场展示iPod时十分惊艳,非常像教主本尊,但表演一阵子后就开始呈现自己“面”的本质了;配乐方面,非常合适但有时候可能略微抢戏喧宾夺主;最后片尾走字幕有彩蛋,就像《逃离德黑兰》一样。

    黑了这么多,要说跟电影内容心有戚戚的几句好话:米帝立国至今二百余年。The chief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商业繁荣至今,有种东西居功至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偏激、疯狂、固执、冷静、不顾一切、毅然决然。企业家精神没有固定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一代代薪火相传从勒克菲勒、卡内基梅隆到杰克韦尔奇直到乔教主,以至于现在最火的真人版钢铁侠Elon Musk。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自己努力的一切有着近乎宗教式的狂热,他们执着于冒险,疯狂开拓,无所畏惧。用教主自己给苹果广告配音的话就是,

    献给疯狂的人、不合群的人、反叛的人、制造麻烦的人,那些方形孔里的圆形钉子们......那些看待事物与众不同的人们,他们不喜欢规则,他们厌恶墨守成规。你可以引用他们,反对他们,神话或者妖魔化他们,但你就是不能无视他们,因为他们能够改变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就算别人把他们当做疯子,我们看到的是天才。因为只有那些足够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人类精神。他们的伟大,依然让观众热血沸腾。



    PS1:如果是果粉熟知教主轶事,这个片子难免会鸡肋之感;如果只闻教主之名不知教主之事而且还用着苹果产品,那这部片子一定不会失望。

    PS2:楼主真的对阿什顿库彻无好感要黑一下:这个男生实在太面了。
    【详细】
    6221256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