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瓦尔泽:通过《花腔》和《红高粱》认识中国文学

时间:2021/11/28 3:31:30 阅读: 0
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日前来到中国。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大作家,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与中国文学的渊源,“我通过李洱先生的《花腔》和莫言先生的《红高粱》,认识了中国文学。那是两部真正伟大的作品。那是两部真正伟大的作品。”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东西方作家皆感纠结的问题。马丁·瓦尔泽对此的警觉超过绝大多数作家。

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日前来到中国。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大作家,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与中国文学的渊源,“我通过李洱先生的《花腔》和莫言先生的《红高粱》,认识了中国文学。那是两部真正伟大的作品。那是两部真正伟大的作品。”

马丁·瓦尔泽:通过《花腔》和《红高粱》认识中国文学

马丁·瓦尔泽发表演讲。(歌德学院供图)

2008年,受歌德学院(中国)之邀,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首度访华,其间,他与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就文学创作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激烈讨论。银发、白眉、身材高大、思维敏捷,是人们对马丁·瓦尔泽的第一印象。2009年,马丁·瓦尔泽因其小说《一个恋爱中的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次造访中国。今年九月,这位89岁高龄的作家将携其新著《一个寻死的男人》第三次来到中国。

马丁·瓦尔泽1927年生于博登湖畔的瓦瑟堡,1957年发表处女作《菲城婚事》,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在德国,他的文学地位在君特·格拉斯之上。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惊马奔逃》(1978年)、《进涌的流泉》(1998年)和《批评家之死》(2002年)等。其作品以对伟人及反英雄形象的内心矛盾的塑造而著称。他曾获得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包括著名的德国书业和平奖(1998年)、毕希纳奖(1981年)等,长期以来也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歌德学院(中国)前院长米歇尔·阿克曼说:“马丁·瓦尔泽出版了22部长篇小说,得了德国所有的文学奖。他除了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发言人。他在德国公众中的影响,仅次于德籍教宗本笃十六世。”

马丁·瓦尔泽对中国当代作家持公允态度。2009年,马丁·瓦尔泽与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主席迪特波希迈耶尔共同提议并推动莫言当选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莫言也因此成为唯一具有德国院士头衔的中国人。马丁·瓦尔泽认为,莫言可以与福克纳平起平坐。而对于李洱,马丁·瓦尔泽认为,李洱小说中的反讽达到了极高境界。

在德国比较受欢迎的中国作家有莫言、北岛、余华、李洱、阿来、阎连科等。这也是欧洲文学界和出版界较为关注的几位中国作家。作为欧洲在世的最重要作家的马丁·瓦尔泽对莫言与李洱的推崇,即是一例。

18日晚上,马丁·瓦尔泽与北大与师生对话时,再次提到他对《红高粱》与《花腔》的激赏。“莫言在一场土匪劫亲的场景中对祖母和孙女因为传统而裹紧的小脚的描写,是历史之中的细微笔触。”马丁·瓦尔泽说,“而《花腔》用三段不同故事来展示个人在历史中的细微感受,其方法、视野和思辨力,令人望尘莫及,德国作家也不具备此种能力。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轻,我会妒忌他。”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东西方作家皆感纠结的问题。马丁·瓦尔泽对此的警觉超过绝大多数作家。马丁·瓦尔泽对奥斯维辛的“被工具化”表示不满。他反对在柏林市中心修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的计划,认为这无异于“把耻辱化为巨型艺术”。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犹太人协会主席伊格纳茨·布比斯说瓦尔泽是“精神纵火犯”。这次事件给瓦尔泽戴上了“排犹”的帽子,最终导致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马丁·瓦尔泽,与诺奖渐行渐远。

事实上,时常与马丁·瓦尔泽发生歧见的君特·格拉斯也曾为瓦尔泽鸣不平。今年已是89岁高龄的马丁·瓦尔泽,或许已参透了人世间的迷雾,摆脱了声名之累。被称为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的马丁·瓦尔泽至今依然创作力旺盛,他还将给人们提供怎样的惊喜,怎样的思考?

相关资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