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5
叶韵

    叶韵

  • 别名:叶音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传家的本事》第二季导演。

详细资料

  • 《传家的本事》第二季导演。

简介

叶韵又称叶音。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方便会感到不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晋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读之例,而南宋吴棫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大成。这种改字一般是主观的,像《诗经·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谷”、“空”,大为人所诟病。这种叶音法,跟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现代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而构拟出古音,这才是科学的方法。不过,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分合的,如“下”叶音“户”,此二字在上古确实都在匣纽鱼韵。南京大学刘晓南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音者当时的方音,可参看其论著。

网友见解

【诗词漫谈一】“叶韵”与“协韵”之异同

查《康熙字典》:

叶xié

①《玉篇》古文协字。

②《後汉·律历志》叶时月正日。馀详十部六画。

③又《集韵》同旪。《前汉·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纪。《注》师古曰,旪读曰叶。

④又《正韵》同汁。《张衡·西京赋》五位相汁,以旅于东井。《注》汁、叶同。

⑤叶yè

叶韵(叶韵)xiéyùn

1.

南北朝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宋代而大盛。

明陈第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参阅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

2.

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点化故事》:“借君衔以叶耳。”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

协韵(协韵)xiéyùn

(1).押韵,符合韵律。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安禄山亦好作诗,作《樱桃诗》云:‘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或请以‘一半寄周贽’句在上,则协韵。”清俞樾《茶香室三钞·蜀音押韵》:“然则顾亭林谓《毛诗》有以方音协韵者。如《小戎》之‘参’‘中’。”鲁迅《集外集·通讯(复张逢汉)》:“译诗就更其难,因为要顾全音调和协韵。”

(2).音韵学用语。一种因不知古今音异而随意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的作法。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宋朝,朱熹是代表。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反对这种不科学的作法,认为所协之音实即古本音,每字只有一个古音,而不应随文改读。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协韵,《楚辞》及《选》诗,多用协韵。”郭绍虞校释:“盖由时人不知古音,故创为协韵之说。《楚辞》及《选》诗犹合古音,故沧浪谓‘多用协韵’。”清钱大昕《音韵问答》:“《邶风》:‘宁不我顾。’《释文》:‘徐音古。’此亦协韵也,后放此。陆元朗之时,已有韵书,故于今韵不收者,谓之协韵。”参见“叶韵”。

------可见“叶韵”与“协韵”不同之处在于:叶韵,只是音韵学用词一个意思。而协韵,除了含有“叶韵”意义外,还有“用韵协调”之形容词意义。即“协韵”比“叶韵”含意更广。

注意

在繁体字中,“叶韵”的“叶”不能写作“树叶”的“叶”的繁体(葉),而是简化字中的“叶”,因为此字在古时为另一字,和“葉”(叶的繁体)不同音(读xie二声)且也不同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