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
王金声

    王金声

  • 中国
  • 别名:字振远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王金声,男,曾在安徽电影制片厂任导演、负责人。

详细资料

  • 王金声,男,曾在安徽电影制片厂任导演、负责人。

人物简介

王金声(1920~1974)字振远,河北省盐山县后王庄人。生前是北京什刹海体校的武术教练,北京市武术协会成员。

王金声先生自幼从父学习八极拳,受到严格的训练,精心的培养,具有深厚的功力,深得八极拳精髓。八极门中的拳械,他无所不习,拳法、枪法尤工,是八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的拳法传承正统、脉络清晰:其父王锡庆有“神拳”之绰号,是八极拳第四代传人李贵章、杜凤元之徒。李贵章是八极拳一代宗师李大忠之子,杜凤元是李大忠之高足。李大忠师承吴永、丁孝武,而丁、吴二位的老师就是大家公认的八极拳一世祖——吴钟。

王金声先生十六岁赴唐山谋生,当时在唐山国术馆执教的八极拳名家李树森(李大忠之曾孙)很喜欢这个功底扎实的兄弟,又给以点拨指导,使其技艺更上层楼,不久其拳术与各项器械就更是小有名气。解放后,他来到北京打零工,等待机会谋求事业发展。不久他作为北京代表队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评奖大会”、“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一系列比赛表演,获奖章奖状若干。他还有幸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过表演。此后他曾到在公安部当过武术教练;在北京医院教住院疗养的高级干部练拳。1959年他三十八岁时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会上他与门惠丰练“对扎枪”获得一等奖。会后他留国家体委参加了国家武术规定套路(甲组、乙组、丙组、初级)的编排工作。总之,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他在武坛上大展身手的一段时间。再后他调到什刹海体校(体校武术班曾一度分出另立“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武术学校”)当武术教练,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文革中,王金声先生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1973年国家体委筹建武术代表团准备访美,毛伯浩同志深谙王金声先生的深厚功力,亲点他作为最老的运动员入集训队参加集训,是年他五十三岁。当年作为热身武术集训队参加“春季广交会”表演时,他演练的一趟八极拳广获好评,被当地报纸赞称为“宝刀不老”。未几,王金声先生不幸身染沉疴,於1974年1月溘然辞世。他的英年早逝使其弟子痛失良师,也是北京武术界的一大损失。

成长经历

王金声先生所习练的八极拳,原称把计拳,以动作朴拙,注重实战,外具刚猛而内寓柔巧名世;以制敌手法路更近、速更快、招更简、效更佳见长。八极拳套路有二:即八极架和八极拳,还有“六开”“八招”等散手训练。此拳中用不中看,因为它不追求动作美观,而是以实际效用做为动作标准,动作怎么练就怎么使用,可要想练好,不是很容易。王金声先生于此拳自幼下过大功夫。他与人比手较艺,反应快,出手快,变化快,打招严谨,发力刚猛且用力分寸得当,从不伤人,故而声名远播,叹服者众。他练起拳来身法活、劲力整,凡动以腰运作,发力出自丹田,刚中寓柔,柔中带刚,身体张弛吞吐得法,四肢纵横捭阖得宜,宛如点睛之龙、生翼之虎,威风凛凛,风韵独具。他于技击方面的功力,你若不是亲身尝试,是无法体会到的。他若一掌砸在你的手臂上,能震得你麻及肩背,霎时不用说还手之力,就连招架之功也会顿失。在体校工作,常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有意无意地和他动动劲儿,他都是点到为止,既护住自己,让你无从进攻,同时点击你的破绽,让你觉出已有所失而罢手。他的徒弟也多有年轻气盛者,出其不意地和老师动劲儿搞突然袭击,都因不能成功而折服。五十年代曾和他同一运动队的某某,功夫相当不错。一次,他心血来潮,要试试王金声先生的功夫,遂摆好架势,抱定门户,让王先生进招。此位先生自忖凭自己的功夫,身材不高的王金声一定撼己不动,不料一声震脚响罢,他被王先生一招“拥撞满怀”打起离地,落在床上,把铺板都砸折了,自此心折。他曾说,我用同样的招法连续撂倒你三次,让你当事者稀里糊涂倒地,也摸不清我的手法,此决非虚言。他把人放倒在地还不算,还要看人倒地后的位置、方向,因为这标志着这个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由此可见王先生对此拳研究的精细程度。王金声先生于武术注重实用,这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说他重视实战,当然不是说可以随便打人,他一生也没和谁打过架,结下仇,而是说他认为拳的用法是拳术之根本,也是练拳人的兴趣之所在,是最可宝贵、最不应丢弃、不能忽视的东西,没有它,拳就没有了灵魂。他于技击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武术界的许多知名老前辈还都健在,但只要是了解他的功夫和技术的,即使是那些比他大二、三十岁的很有名望的老拳师,如吴斌楼、吴子桢等,也都对他很钦佩,相互以兄弟论。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