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
阿兰·罗布-格里耶

    阿兰·罗布-格里耶

  • 别名:阿兰·罗伯-格里耶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狮子座
  • 人气:0°
  • 介绍:阿兰·罗布-格里耶,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出生于法国西部菲尼斯泰尔省(Finistère)港口城市布雷斯特(Brest)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统教育。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坦克厂做镟工,1945年在法国国立农艺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国家统计局和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类研究所” 供职。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特德鲁普和马提尼克。
    他最为轰动的作品是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描写一名少妇在某休养地遇一男子,男子说他们曾相识并去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会,最后说服少妇承认此事并与之一同出走。该作品由阿兰·雷奈(阿伦·雷乃)拍摄成电影后于196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得路易·德吕克电影奖。1969年因《撒谎的男人》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编剧奖。格里耶的作品以他独一无二的品质和他崇高的影响而荣获1998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饮誉“新小说派领袖”、“新小说教皇”、“午夜魔王”等多称号。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stanbul Film Festival)获得终身成就奖。2003年3月25日,罗布-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士院(Institut mémoires de lédition contemporaine),成为40位终身院士中的一员(坐第32号位),跻身法兰西学士院“不朽者”行列。
    2008年2月18日,法兰西学士院宣布,罗布-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卡尔瓦多斯省(Calvados)西部城市卡昂(Caen)逝世,享年85岁。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详细资料

  • 阿兰·罗布-格里耶,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出生于法国西部菲尼斯泰尔省(Finistère)港口城市布雷斯特(Brest)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统教育。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坦克厂做镟工,1945年在法国国立农艺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国家统计局和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类研究所” 供职。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特德鲁普和马提尼克。
    他最为轰动的作品是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描写一名少妇在某休养地遇一男子,男子说他们曾相识并去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会,最后说服少妇承认此事并与之一同出走。该作品由阿兰·雷奈(阿伦·雷乃)拍摄成电影后于196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得路易·德吕克电影奖。1969年因《撒谎的男人》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编剧奖。格里耶的作品以他独一无二的品质和他崇高的影响而荣获1998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饮誉“新小说派领袖”、“新小说教皇”、“午夜魔王”等多称号。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stanbul Film Festival)获得终身成就奖。2003年3月25日,罗布-格里耶入选法兰西学士院(Institut mémoires de lédition contemporaine),成为40位终身院士中的一员(坐第32号位),跻身法兰西学士院“不朽者”行列。
    2008年2月18日,法兰西学士院宣布,罗布-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卡尔瓦多斯省(Calvados)西部城市卡昂(Caen)逝世,享年85岁。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人物简介

“今天也许要感谢上帝,让我卖出了那么多的书。但我确实不是为了卖书而写书。”

“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了。”

“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视界,所以我写作。”——阿兰·罗布-格里耶

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电影大师。

1949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1950年,由于身体原因被迫从安的列斯群岛返回法国,在回国的船上开始创作《橡皮》,回国后辞去工作以便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并于三年后发表其成名作《橡皮》,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部新小说作品。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而获当年法国“批评家奖”。同年,担任巴黎午夜出版社文学顾问,并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

作品

格里耶的论文《未来小说的一条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建立新的小说体系。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人则是处在物质包围之中,因而主张打倒巴尔扎克,反对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要把人和物区分开,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按照其创作理论写出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连贯的情节,人物没有思想感情,而作者更不表现自己的倾向和感情,只注重客观冷静的描写,取消时空界限。他的作品描写十分细致,甚至流于繁琐。他此后的小说还有《嫉妒》、以香港为背景的《幽会的房子》、《纽约的革命计划》等。20世纪后期,他创作了称作“传奇”的自传性三部曲:《重现的镜子》(1984)、《昂热丽克或迷醉》(1987)和《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4),后来他以“幻想式自传”称之。

2008年2月18日,法兰西学士院宣布,罗布-格里耶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因心脏病在法国卡尔瓦多斯省(Calvados)西部城市卡昂(Caen)逝世,享年85岁。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而这名文坛“坏孩子”的辞世,让中外文学人士哀悼“法国新小说时代结束了”。

人物年表

1922年8月18日

生于法国布雷斯特。父亲加斯东·罗布-格里耶是小学教师之子,曾就读于克吕尼的工艺美术学校,后与人合办了一家小型纸板厂。母亲伊冯娜·卡努是一个海军士官的女儿。

1928年——1933年

就读于巴黎十四区布拉尔街的市镇小学,与父母和姐姐安娜—丽兹居住于同一区的加桑迪大街。

1933年——1939年

就读于巴黎布封中学直至高二。

1940年——1942年

在巴黎圣·路易中学就读农艺学预科。

1942年——1945年

在国立农艺学院攻读农艺师学位。

1943年7月至1944年8月

作为镟工在纽伦堡豹式坦克工厂受强制劳动,结识克洛德·奥里埃和贝尔纳·杜弗。

1945年——1948年

任国立统计与经济学院特派员,参与由阿尔弗雷德·索维创办的《行情与分析》杂志的工作。

1947年8月

作为国际重建旅的志愿者,在保加利亚参加修建佩尔尼克至沃鲁伊克的铁路。

1949年

离开国立统计与经济学院,开始从事写作。隐居在塞纳—马恩地区布瓦—布德朗的一家人工授精与荷尔蒙研究中心,制作受阉雌鼠阴道组织的涂片。工作间隙,在一幅荷兰公牛的系谱树示意图背面写作《弑君者》。手稿后来交到伽利玛出版社,但被退回。不过稿子受到了让·波朗的注意,由多米尼克·奥利将其转到当时任午夜出版社顾问的乔治·朗布里奇手中。

1950年——1951年

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类研究所”任农艺师。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1950年,由于健康原因从安的列斯群岛返回法国,在回国的船上开始创作《橡皮》。回国后辞去工作以完成小说创作。

1952年

将《橡皮》的手稿带给朗布里奇。极受赞赏,手稿转给了午夜出版社社长热罗姆·兰东。在以极大的热情阅读完书稿后,兰东约见了罗布-格里耶,并向他提出了签订出版合同的建议,他们之间的友谊自此开始。第一部分注释登在《批评》杂志上。由于让·皮耶尔的帮助,进入农业会常务理事大会工作。

1953年

《橡皮》由法国午夜出版社(以下简称午夜出版社)出版,反应普遍平淡。新闻界表现出敌视态度或者保持沉默。然而罗兰·巴特和让·凯洛尔则表示出了兴趣。罗布-格里耶失去他在农业会的职位。

1955年

1月1日起成为午夜出版社的审读员。出版《窥视者》,印行的一万册直到1957年才售完。由于巴塔耶、波朗和布朗肖的推荐,作品获批评家奖。这次评奖引发了一场著名的争吵: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大发雷霆;亨利·克洛阿怒冲冲辞去评委一职;埃米尔·昂里奥威胁罗布-格里耶要查禁作品,并在《世界报》上声称该书更应该交给轻罪法庭而不是给文学奖的评委会;而罗兰·巴特和布朗肖则分别在《文学批评》和《新法兰西杂志》上撰文赞扬该书,加缪和布勒东也向获得戴尔·杜伽基金会资助的罗布-格里耶表示了鼓励,《快报》则为他开辟专栏,以“今天的文学”为题刊登了他的九篇文章。这些发表于1955年10月至1956年2月的文章先是作为系列宣言转载于《新法兰西杂志》,后来又以《为了一种新小说》为题汇集成册。当年盛夏,罗布-格里耶结识了布鲁斯·莫里塞特,由于后者的推介,他在60年代的一些美国大学里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

1957年

《嫉妒》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第一年只卖出了746册。此前不久罗布-格里耶成了兰东的文学顾问,与卡特琳娜·赫斯塔季昂结婚,他们相识于1951年夏天一次为大学生组织的土尔其之旅。另一说是当时法国政府组织青年团去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在去捷克的路上,罗布-格里耶和卡特琳娜相识并结为连理。那时的卡特琳娜还是一个学生。

1959年

《在迷宫里》由午夜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第一次得到了主要报刊略带好感的分析评论。相反,罗兰·巴特批评它使用了太多的形容词来形容白雪。

1960年

在“121人宣言”上签名。时值对签名者的迫害愈演愈烈之际(午夜出版社后来甚至被人安放了一枚炸弹),马尔罗向罗布-格里耶表示了半官方的支持,允许他一个月之后获得了执导其第一部影片所必须的预支款。

1961年

在影片《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脚本和对白基础上开始撰写同名电影小说,由阿兰·雷奈执导的该片在慕尼黑外景地拍摄。在一次小范围看片时,布勒东反应强烈,认为影片在属于他的超现实主义领地犯了渎君之罪。该片被威尼斯电影节选作法国代表片,目的在于嘲弄法国当局,因为它刚刚禁演了由意大利人拍摄的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表示出敌意的《你决不会杀人》。经过评委会一个星期激烈的争论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得了金狮奖,风行一时。尽管一些人在背后将其戏称作“马里安巴胡子”,影片还是立刻赢得了所有报刊的长篇评介文章,其中不仅有《世界报》,而且也包括《费加罗报》、《巴黎竞赛画报》和《女士快报》,等等。与这些报刊相反,《现代》杂志对影片进行了猛烈攻击,而萨特则在一次小范围看片时向罗布-格里耶表示了完全的支持。同名电影小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1961)。

1962年

唯一的短篇小说集《快照集》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3年

《为了一种新小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罗布-格里耶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不朽的女人》上映。该片在伊斯坦布尔外景地拍摄,获路易·德吕克奖,但在商业上遭到失败。同名电影小说当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5年

《幽会的房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6年

执导《横跨欧洲的快车》。该片在巴黎和昂维尔外景地拍摄。没有获奖但取得了巨大成功。

1968年

执导《撒谎的男人》,该片在斯洛伐克上塔特拉斯山区拍摄,1969年获柏林电影节编剧奖,但在商业上遭到失败。

70年代

在美国的几所著名大学任访问教授。

1970年

《纽约革命计划》由午夜出版社出版。巴特称赞它具有莱布尼茨式的完美但又变幻不定。

1971年

影片《伊甸园及其后》上映,1969年拍摄于布拉迪斯拉瓦和德耶巴。《年轻姑娘的梦》由拉封出版社出版,配有大卫·汉密尔顿的摄影作品。

1972年

《汉密尔顿的贵妇们》由拉封出版社出版。

1974年

在巴黎和卡特莱外景地执导《欲念浮动》。影片由于有伤风化和淫秽的罪名在意大利遭到起诉和禁映。在巴黎,有“特殊爱好”的观众先是被广告的诱人性质所吸引,后来很快意识到那是个花招(并非有意的),于是就把电影院让给了“知识分子”。同名电影小说当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75年

执导《玩火游戏》。《建设瓦娜戴女神破败的神庙》由洗衣船出版社出版,配有保尔·戴沃尔的蚀刻插图。《N.已经掷了骰子》作为拍摄于1972年的《伊甸园及其后》的另一剪辑版本在FR3播出。

1976年

配有马格利特所画插图的《漂亮的女俘虏》出版(艺术出版社),《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朴学结构》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77年

《镜中的礼拜堂》由瑟盖尔斯出版社出版,配有伊利娜·尤奈斯戈的照片。

1978年

出版配有劳申伯格所作石板画的《表面的可疑痕迹》。《金三角的回忆》和《弑君者》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罗布-格里耶谈自己》在正式出版前先行登载于《午夜》杂志第31期。

1981年

与美国大学女教员伊沃娜·勒纳尔合作的《约会》出版,这一教学性质的著作最终以《吉娜》为书名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82年

执导《漂亮的女俘虏》。

1984年

《重现的镜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昂热丽克或迷醉》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92年

被沃尔兹堡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6月)。“罗布-格里耶在70年代”国际讨论会在华盛顿大学举行(10月)。

1994年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95年

影片《蓝色别墅》上演。该片在西德拉岛外景地由罗布-格里耶与迪米特里·德·克莱尔克合作导演,成为柏林电影节正式评选影片,但在商业上遭到失败。

1997年

筹划执导影片《要塞》,按照设想,让—路易·特兰迪尼昂将在该片中扮演一个腿部受伤的龙骑兵军官的角色。

......

2003年3月25日

81岁的罗布-格里耶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语文学院院士。

2006年5月11日

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纽约大学2006年毕业典礼上,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将荣誉学位颁发给罗布-格里耶。

2008年2月18日

阿兰·罗布-格里耶因心脏病在法国西部城市卡昂的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5岁。

创作

小说作品

《弑君者》UnRégicide(Minuit午夜出版社,写于1949年,出版于1978年)

《橡皮》LesGommes(Minuit,1953)

《窥视者》LeVoyeur(Minuit,1955)

《嫉妒》LaJalousie(Minuit,1957)

《在迷宫中》Danslelabyrinthe(Minuit,1959)

《幽会的房子》LaMaisonderendez-vous(Minuit,1965)

《汉米尔顿的贵妇们》LesDemoisellesd'Hamilton,avecdesphotographiesdeDavidHamilton(Minuit,1972)

《欲念浮动》Glissementsprogressifsduplaisir(Minuit,1974)

《建设瓦娜戴女神破败的神庙》Constructiond'untempleenruineàladéesseVanadé,avecdeseaux-fortesetdespointessèchesdePaulDelvaux(LeBateauLavoir,洗衣船出版社1975)[后收入《幽灵城市》和《金三角的回忆》]/为女神瓦那代建造一座废墟庙宇

《漂亮的女俘虏》LaBelleCaptive,avecdespeinturesdeRenéMagritte(LaBibliothèquedesArts,etCosmosTextes,1975)配RenéMagritte画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朴学结构》Topologied'unecitéfantôme(Minuit,1976)【“拼贴画”小说】

《镜中的礼拜堂》Templeauxmiroirs,avec85photographiesd'IrinaIonesco(Seghers瑟盖尔斯出版社,1977)/镜子庙宇

《我为什么喜欢巴特》(非商业版,1977,2002重版)

《金三角的回忆》Souvenirsdutriangled'or(Minuit,1978)【“拼贴画”小说】

《吉娜》LeRendez-vous,与美国大学女教员伊沃娜·勒纳尔YvonneLenard作(Holt,RinehartandWinston,1981)【“教学”小说】

《金姑娘,地砖缝里的红洞》Djinn.Untrourougeentrelespavésdisjoints(Minuit,1981)

《重现的镜子》LeMiroirquirevient(Minuit,1984)

《昂热丽克或迷醉》Angéliqueoul'Enchantement(Minuit,1987)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LesDerniersJoursdeCorinthe(Minuit,1994)

《反复》LaReprise(Minuit,2001)

《旅行者,杂文,谈话和对话集(1947-2001)》LeVoyageur.Textes,causeriesetentretiens(1947—2001)(ChristianBourgois克里斯蒂安-布库瓦出版社,2001,2003袖珍版)

《伤感小说》UnRomanSentimental(Paris:Fayard,法亚尔出版社2007)

短篇小说

《快照集》Instantanés(Minuit,1962)包括有6篇小说:《三个反射视象》、《归途》、《舞台》、《海滩》、《在地铁的走廊中》、《密室》

理论著作

《新小说阐明》Pourunnouveauroman(Minuit,1963)/为了一种新小说。包括八篇文章:《理论有什么用》、《未来小说的一条道路》、《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自然本性、人本主义、悲剧》、《一部现代文选的因素》、《新小说,新人》、《今日叙事中的时间与描述》、《从现实主义到现实》

导演作品

《不朽的女人》L`Immortelle(1963)

《横跨欧洲的快车》Trans-Europ-Express(1966)

《撒谎的男人》L`HommeQuiMent(1968)/说谎的人

《伊甸园及其后》L`EdenetAprès(1970)

《N.已经掷了骰子》N.aprislesdés...(1971)

《橡皮》LesGommes(1971)

《欲念浮动》Glissementsprogressifsduplaisir(1974)影片中直接借用伊夫·克莱因的人体印痕画。又名(快感的逐渐滑动)

《玩火游戏》LeJeuAvecleFeu(1975)

《毛之陷阱》PiègeàFourrure(1977)

《漂亮的女俘虏》LaBelleCapitive(1982)/美丽的女俘

《蓝色别墅》Unbruitquirendfou(1995)

《格拉迪瓦在叫我们》C'estGradivaquivousappelle(2006)WilhelmJensen参与创作

演员作品

《横跨欧洲的快车》Trans-Europ-Express(1966)扮演JeantheDirector/欧洲快车号/欧洲快车/跨越欧洲的快车

《我爱你,我爱你》Jet'aime,jet'aime(1968)扮演L'attachédepresse

《欲念浮动》Glissementsprogressifsduplaisir(1974)扮演一个行人

《那些法国电影院的历史》Histoireducinémafrançaisparceuxquil'ontfait(1974)Himself

《追忆似水年华》Letempsretrouvé(1999)扮演Goncourt/重拾逝去时光/追忆似水流年

《TheBattlefor'IAmCurious-Yellow'》(2003)

电影小说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éedernièreàMarienbad(1961)/去年在马伦巴/去年在马里昂巴

《纽约革命的计划》ProjetpourunerévolutionàNewYork(Minuit,1970)

《格拉迪瓦在叫我们》C'estGradivaquinousappelle(Minuit,2002)

电影剧本集

《粉红与黑色剧本(1966-1983)》Scénariosenroseetnoir(Paris:Fayard2005,包括《欧洲特快列车》、《撒谎的男人》、《伊甸园及其后》、《N.已经掷了骰子》、《玩火游戏》、《漂亮的女俘虏》等作品的提纲、剧本、文字说明等)

艺术作品

《年轻姑娘的梦》Rêvesdejeunesfilles,avecdesphotographiesdeDavidHamilton(RobertLaffont拉封出版社,1971),与摄影家大卫·汉密尔顿合作的照片配文的书

《表面的可疑痕迹》Tracessuspectesensurface,(UniversalLimitedArtEditions,1978),与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Rauschenberg的一套限量印刷的作品

随笔作品

《克洛德·西蒙》Claude·Simon(1986)

序言作品

画家乔治·西格的一本画册

评论研究

《Robbe-Grillet.Paris:Éditionsuniversitaires》(Miesch,Jean,Paris:Éditionsuniversitaires,1965)

《«LaMaisonderendez-vous»d'AlainRobbe-Grillet:pourunephilologiesociologique》(Dhaenens,Jacques,Paris:Lettresmodernes,1970)

《LesRomansdeRobbe-Grillet.PréfacedeRolandBarthes.Nouvelleéditionaugmentée》(Morrissette,BruceArcher,Paris:Minuit,1971)

《AlainRobbe-Grillet》(Gardies,André,Paris:Seghers,1972)

《AlainRobbe-Grillet:anannotedbibliographyofcriticalstudies,1953-1972》(Fraizer,DaleWatson,Metuchen,N.J.:theScarecrowpress,1973)

《Robbe-Grillet,analyse,théorie.ColloqueduCentreculturelinternationaldeCerisy-la-Salle,29juin-8juillet1975》(Ricardou,Jean,Paris:Uniongénéraled'éditions,1976.2vol.446)

《Lecturepolitiqueduroman:«LaJalousie»d'AlainRobbe-Grillet》(Leenhardt,Jacques,Paris:Minuit,1977)

《Nouveaucinéma,nouvellesémiologie:essaid'analysedesfilmsd'AlainRobbe-Grillet》(Chateau,Dominique;Jost,François,Paris:Uniongénéraled'éditions,1979)

《AlainRobbe-Grillet》(Vareille,Jean-Claude,l'étrange,Paris:Nizet,1981)

《Structuresetcommunicationdans«LaJalousie»d'AlainRobbe-Grillet.Sherbrooke》(Fortier,PaulA.,Canada:Naaman,1981)

《Pratiquesdelectureetd'écriture:Ollier,Robbe-Grillet,Simon》(Calì,Andrea,Paris:Nizet,1981)

《LeParcoursmoebiendel'écriture:«LeVoyeur»d'AlainRobbe-Grillet;suividel'extraitinéditd'undébatpublicavecAlainRobbe-Grillet》(Goulet,Alain,Paris:Lettresmodernes,1982)

《«LesGommes»d'AlainRobbe-Grillet:indexverborumettabledesfréquences》(Allott,Ken,Genève:Slatkine,1985)

《Lire,enfin,Robbe-Grillet.Berne:PeterLang》(Brock,RobertR.,Berne:PeterLang,1991)

《Duplicationsetduplicitédansles«Romanesques»d'AlainRobbe-Grillet》(Allemand,Roger-Michel,Paris:Lettresmodernes,1991)

《Robbe-Grilletandmodernity:science,sexuality,andsubversion》(Ramsay,RayleneL,Gainesville:UniversityPressofFlorida,1992.XII)

《AlainRobbe-Grillet,autobiographe》(Houppermans,Sjef,Amsterdam:Rodopi,1993)

《AlainRobbe-Grillet》(Allemand,Roger-Michel,Paris:Seuil,1997)

《Inventingtherealworld:theartofAlainRobbe-Grillet》(Hellerstein,MarjorieH.,Selinsgrove:Susquehannauniversitypress,1998)

《Entreleslames:lecturesdeRobbe-Grillet》(Migeot,François,esançon:Pressesuniversitairesfranc-comtoises;Belleslettres,1999)

《新的电影,新的符号学──论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影片》(弗朗索瓦·若斯特Jost,François与多米尼克·夏托合著,1999)

《UnderstandingAlainRobbe-Grillet》(Smith,RochCharles,Columbia: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2000)

《Robbe-Grillet,romancieralchimiste》(Milat,Christian,Paris:l'Harmattan,2001)

《AlainRobbe-Grillet,levoyageurdunouveauroman:chronologieillustrée,1922-2002》(Corpet,Olivier,Paris:IMEC,2002)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研究》(张唯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Robbe-Grilletcinéaste》(Prédal,René,Caen:PressesuniversitairesdeCaen,2005)

《AlainRobbe-Grillet》(Domecq,Jean-Philippe,Paris:Espritdespéninsules,2005)

《新娘日记》JeuneMariée,Journal,1957-1962((法)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译者:余中先/赵丹霞/孙圣英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多媒体

《一种作家生活的序言》Préfaceàunevied’écrivain(含一份CD-MP3,瑟伊出版社与法兰西文化电台联合出版,2005)

文学

格里耶在文学世界中选择孤独,却被世界奉若神明,虽然大部分人并不能将自己的耐心坚持到书的一半,而格里耶也乐意享受这样的名声。罗布-格里耶承认自己的命运“出乎意料”。“在文学中我所感兴趣的是布朗肖和雷蒙·卢塞尔。他们的作品在所谓的文学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位置,然而,我欣赏的正是这些作品。当我开始写作时,我感到自己注定处在这沉默的、严肃,而艰苦的以及半秘密的状况中。然而,所发生的一切却完全相反。我的书确实引起了震动,致使我立即出了名。不过人们并不怎么读我的书,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这类文学很难懂吧。”罗布-格里耶说。

格里耶的小说对于小说艺术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挑战,反叛、思考和建设,具有英勇强悍的新英格兰极端个人主义传统和坚强的艺术开拓精神,强有力地显示出伟大的艺术家在短暂的数十年的文学生命历程中的艺术自觉和尼采艺术哲学当中艺术家享有的奴隶主道德。

“世界没意义也不荒谬,只是存在着”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罗布-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克洛德·西蒙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其中,罗布-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挑衅

“小说被贬为次要的艺术只是因为它固守过时的技巧。”罗布-格里耶在评论集《未来小说的一条道路中》开头这样惊世骇俗地挑战巴尔扎克们,这遭到同行和整个评论界口诛笔伐。

1963年,罗布-格里耶最重要的文学评论集《新小说阐明》出版,格里耶运用其异类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了非难,试图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出一条新路。这部评论集后来被誉为法国先锋艺术圣经,罗布-格里耶因此跨入左岸知识分子群星的行列。

对来自各方面的非难,罗布-格里耶在《自然本性、人本道主义与悲剧》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艺术观点。他首先挑战“世界,是人”这种艺术创作观念,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新见解。罗布-格里耶孜孜不倦地反对传统的镜子说,也反对“物我交流”或“物我中心”。罗布-格里耶这种“物本主义”是他的独特主张,也是贯穿他小说的主要观念。以往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见了,作品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小说的情节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

小说

“新小说”派释义

二战以后,作家对描写现实有了全新的观念和理解。一方面他们明显受存在主义影响,主张文学以现实为主,以存在为主,现实生活与人生成为文学描述的中心,提倡介入生活。但同时又认为文学不应编制现实、编造生活,而应客观真实地表现世界本来面貌,所以新小说派又被称为窥视派,摄影派、拒绝派,新现实主义,反传统小说派等。

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文坛异军突起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运动,当时与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小说戏剧鼎足三立,三分法国文学,其势尤盛。

法国的新小说运动是和巴黎的午夜出版社密切相关。新小说派以及新一代小说派作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因此它被誉为文学创新的摇篮。1945年,当时才20岁的热罗姆·兰东开始担任这家出版社社长。在其后的55年里,他像一名鉴赏家更像一名斗士般保护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出版他们四处碰壁无人问津的作品,而后来这些人中许多都成为了文学大师。同时,他坚持家庭式管理和小型化生产,创造了当代出版史上的奇迹。

所谓的“新小说”派,指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放弃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新的写作尝试的文学流派。这些“新小说”作家在写作中力图打破线性情节、故事的时间顺序,并且淡化人物的心理感觉。新小说派与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传统文学大师“离裂”,“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经历而是一种叙述的探索冒险”。他们的小说,更像纯粹的风格练习,或是无动机的文字游戏,尽管仍然有戏剧性,有生活经验,但却放弃雄心和想象力,尽量无差别地对所有细节进行叙述,不夹杂任何主观性。在无形中,也就抛弃了传统小说给予读者的阅读愉悦。真正的新小说应该是从午夜出版社出版了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SamuelBeckett)的《莫洛伊》开始。

新小说派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胡塞尔E.EdmundHusserl的现象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识流派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及其某些创作方法。新小说派否定小说艺术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进入自我的意识中寻求"真实"。新小说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

“新小说”的创作在70年代后渐趋消退,作为文学流派逐渐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

与“新小说”派

在新小说派作家中,以罗布-格里耶和布托尔等表现最为突出的“视觉派”强调纯客观,客观到不允许作者赋予客观存在以任何主观上的感情色彩。罗布-格里耶提出: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运用非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客观地、冷静地、准确地描绘事物世界。在他看来,“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他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应由作家通过人物来赋予意义。罗布-格里耶的作品中多是幻觉、几何图案似的景物、行尸走肉般的一个个活人……。一切真实的也似虚幻,周围的景物也只是一个个无生命的图案。这些特点在他的小说《橡皮》、《嫉妒》和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提到格里耶,我们往往会想到“纯客观叙述”、“非人格化语式”、“物化环境的展示”的“新小说”手法,这些都是作为“新小说”代表作家的格里耶在探索和实践全新的小说叙述手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表面上重视客观冷静叙述、重视写物的格里耶,他的小说叙述内涵的道德形态恰恰是激进主义的。只不过这种激进被表层的冷漠所覆盖。反之,正由于有了文本的表层冷漠,这种激进主义实质非常炽热。因而,他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智倾向从道德形态看,也证明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较为强烈的。

电影内容

1961年,格里耶被邀请加入编写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电影摘取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后,格里耶开始投身于电影界,他不仅编剧,也自己导演了《不朽的女人》、《撒谎的男人》、《伊甸园之后》等影片,他极力在影片中体现“新小说”的反叛精神和哲学意境。

格里耶分别于1966年和1983年执导的《横跨欧洲的快车》与《漂亮的女俘虏》更是让他在电影界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前者可能是他最易懂的电影,交织着现实与幻想,且充满了幽默。

电影小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小说领域完成了10年实验的罗布-格里耶将目光瞄准了电影小说,开始为影坛和文坛培育新型的电影小说品种。电影小说问世后,始终保持着小说文学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它也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着眼点,以构建故事情节为重心,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罗布-格里耶在他的实验过程中,对电影小说的这种文学性特征作出了新的诠释。格里耶认为电影小说的中心是影像而不是形象,电影小说应该“用影像构思故事”,他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物”构成的。在电影小说实验文本中,格里耶则将实验小说中的“物”聚焦于电影艺术中的影像,使影像替代形象成了电影小说的中心。

格里耶的电影小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占据文本中心位置的“形象”,这一形象的确立既受制于故事文本所依赖的背景,又是他自身保持独立性的结果。说他受制于文本背景,是因为他是在故事文本的大环境中逐步成长、成熟的;说他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这样,格里耶就将一个本处于辅助地位、常常被忽略的角色大胆地推向前台,并毫不吝啬地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构成电影小说形象塑造方面的突破。格里耶电影小说对生活的反映也颇具特色。以反映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有特征。尽管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索反映在文本中的状态不尽相同,但像格里耶这样突现现实情境的虚幻性和象征性,在以往的电影小说中,还是罕见的。

格里耶在文本中是非常注意处理摄像机运动中的距离构成和角度变换的关系的。我们知道,距离构成依赖于摄像机立足一固定的角度作推拉升降等运动,角度的变换则立足于摄像机位置的移动。距离构成更多的在同一分镜头的情境中,角度变换往往在不同分镜头的情境之中,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者往往又是相辅相成的。以活动着的画面去展现故事是电影艺术运动性特征的又一表现。摄影机和胶片共同作用所构成的影像,当然蕴含着电影艺术的运动性特征。

在接受主义美学中,接受者的期待往往成为各种文本创作过程中明确的或隐含的关注对象。我们知道,在叙事作品中,文本提供的审美经验与读者的审美经验发生碰撞形成的差异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文本成功率的关键。引申到电影小说文本,影像内含的种种审美经验与向未知开放的可能前景之间必然产生的碰撞的结果,当然决定着影像自身的前景。因此,内部张力的设置需要考虑接受者的期待视野的构成。罗布-格里耶显然考虑到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中先入为主,因而注重打破期待以引起注意和兴趣。然而,审美经验之间的碰撞如果过于激烈,会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这恰恰是叙述者和他虚拟世界的接受者都不愿面对的。当文本内含的审美经验偏向于离传统无限远时,专业人士身份的叙述者便出面用他权威的话语提示和引导接受者,以带来双方的融合。这种对期待视野的处理方式与文本叙述张力的设置与消解,实际上有着相当明晰的对应关系。只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考虑的对期待视野的满足,显然是建立在把握他的实验小说的基础上的。

“新浪潮”电影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还包括杜拉斯和诺贝尔奖得主克劳德·西蒙,其风潮影响深远,促进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展。这类小说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小说派作家虽然同被公认为属于同一个流派,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彼此间相差也很大,其中有些甚至长期否认自己属于新小说派。他们除了在文学观念上的共同点以外,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这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和电影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的创作受到电影艺术的启发,并且其中许多后来对电影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有些在晚期干脆就专门从事起电影这个行当来了。

法国新小说主将罗布-格里耶对新浪潮的介入,使电影进一步佐证了其小说美学:反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摒弃古老的文学神话,拒绝描绘社会、心理或记忆的经验,转而崇尚客观的物主义。而雷乃请他编剧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乃是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跟新小说类似,新浪潮实为一场激进主义的艺术电影运动。或者可以这样说,低成本小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新浪潮导演们就经常客串出演)、文艺片、片断故事、边缘人物、内心独白、手摇摄影、MTV拍法、交叉文本拼贴……这都是新浪潮留给世界电影的遗产。

在反好莱坞商业大片话语霸权方面,法国新浪潮提供了永久的美学动力,因而居功至伟。

著作译介

湖南美术出版社:

·《格里叶作品选集》(共三卷),(1998)

《第一卷:《弑君者》,邓永忠译;《在迷宫里》,孙良方、夏家珍译;《不朽的女人》,徐枫译;《幽会的房子》,周家树译。

《第二卷:《欲念浮动》,徐普译;《金三角的回忆》,张容译;《纽约革命计划》,郑益姣译。

《第三卷:《重现的镜子》,杨令飞译;《昂热丽克或迷醉》,升华译;《科兰特最后的日子》,余中先译。

·《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2001.10.1)

·《反复》,余中先译,(2001.10.1)

译林出版社:

·《窥视者》,郑永慧译,(1999)

·《去年在马里安巴嫉妒》,李清安、沉志明译,(1999)

·《橡皮》,林秀清译,(1999)

·《格里耶作品集》,(2007.7.1)(《窥视》,郑永慧译、《嫉妒》,李清安译、《橡皮》,林秀清译、《去年在马里安巴》,沈志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吉娜嫉妒》,南山译,(1997)

·《橡皮》,林肯译,(1999)

·《窥视者》,郑永慧译,(1999)

安徽文艺出版社:

·《幽灵城市金姑娘》,郑永慧译,(1994)

北岳文艺出版社:

·《重现的镜子》,杜莉/杨令飞译,(1993)

在中国

1984年、1998年和2005年,罗布-格里耶曾三次来到中国。

1980年代初,中国翻译研究界对法国“新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翻译介绍。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最早在1979年出版,可以说是法国“新小说”在中国最早的出版物。1984年罗布-格里耶来中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罗布-格里耶的《橡皮》,西蒙的《佛兰德公路》是中国创作界、评论界后来每每谈到“新小说”时必定要引述到的两部作品。蓦然接触到那些“崭新理论”的中国读者和作家纷纷有“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的小说也触动了不少中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对中国许多年轻作家产生影响,先锋作家余华也是其中之一。

1980年代中后期,多家出版社陆续翻译出版了“新小说”派四大干将的小说,尤其是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几乎是有一部就译介一部,有些译本还不止一种,以至于连作者本人都大为惊讶自己在中国的名气竟会那么大,居然赢得了跟巴尔扎克差不多的声誉。

1998年,他到了广州、桂林、香港等八个城市,并分别在广州中山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做了两场小型的讲座。

2005年格里耶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在中法文化年之际,他应邀在北京参加第12届国际图书博览会,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并在湖南展场出席“湖南出版与法国文化”揭幕仪式。随后去云南旅行。

评价

“上世纪(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国之外最知名,却最不得法国人喜爱的作家”——法国《世界报》

“有两类作家能被人记住,一类是如卡夫卡、马尔克斯他们这些伟大作家;一类是独特的作家,罗布-格里耶称不上伟大,但他非常独特。”——余华

“我可能不能说他是电影大师,但他的电影无疑显示了极高的文化高度。”——崔卫平

“毋庸置疑,法兰西学院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反叛色彩的成员,随着罗布-格里耶的去世,法国的知识分子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在表达私密的幻想和进行流畅冷静的概念分析时同样拿手”——法国总统萨科齐办公室在一份官方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