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意大利
  • 别名: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19] 
  • 外文名:
  • 身高:167cm
  • 星座:双鱼座
  • 人气:0°
  • 介绍:中文名: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外文名: Pier Paolo Pasolini 国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5日 职业: 导演

详细资料

  • 中文名: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外文名: Pier Paolo Pasolini 国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5日 职业: 导演

早年经历

1922年3月5日,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童年是在他母亲的故乡弗留利的乡村度过的,14岁时,他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并开始与教会公开对抗。帕索里尼在博洛尼亚上完中学,1945年从博洛尼亚大学文学系毕业。二战时曾被征入伍,战后他随家人到弗留利避难,并在当地中学任职,期间他以该地方言发表了诗集《格伦姆西的遗骸》《我们这时代的宗教》,还参加了抵抗运动和雇农暴动。1947年,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同时开始阅读意大利共产党精神领袖葛兰西的著作。1949年,因为同性恋和恋童癖,他被意大利共产党开除党籍,并因此丢了教师的工作,他与母亲一同离开弗留利来到罗马生活。1950年代初,他任教于罗马郊区的贫民窟学校,在此其间,他先后写了《生活的年轻人》《激动的生活》等反映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此后,他还从事过新闻、政论、文学评论等工作[3-4] [6-7]  。

演艺经历

1958年3月12日,参与编剧的剧情片《年轻的丈夫们》上映,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凭借该片获得了第1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

195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暴烈的生命》 。1960年2月3日,参与编剧的剧情片《甜蜜的生活》上映 。1961年,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根据自己的小说拍摄了个人首部电影《寄生虫》 。

1962年8月31日,编导的剧情片《罗马妈妈》上映,该片由安娜·玛格纳妮、EttoreGarofolo领衔主演,获得了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意大利电影俱乐部奖 ;9月19日,担任编剧的悬疑电影《死神》上映 。

1963年2月19日,执导的剧情片《软奶酪》上映,该片是帕索里尼与让-吕克·戈达尔、乌高·格莱格莱蒂等合作的集锦片《罗戈帕格》的一部分 ,但该片仅上映一次便被罗马检察官没收拷贝,随后被永久禁映,帕索里尼因“渎神”和“反耶稣”被判入狱四个月[2-3] ;4月13日,与GiovanniGuareschi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狂暴》上映,该片是用大量历史事件的新闻片剪出的 。

1964年9月4日,自编自导的剧情片《马太福音》上映,该片获得了第2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 、评审团特别奖 。1965年5月5日,自编自导的纪录片《幽会百科》上映。

1966年5月4日,拍摄的寓言电影《大鸟与小鸟》上映 ,该片获得了第1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同年,发表了电影理论著作《诗意电影》 。

1967年9月3日,执导并出演的剧情片《俄狄浦斯王》上映 ,该片改编自古希腊神话,获得了第3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1968年11月27日,自编自导的悬疑电影《定理》上映,该片由特伦斯·斯坦普、劳拉·贝蒂等共同主演 。

1969年9月10日,编导的剧情片《猪圈》上映,该片由皮埃尔·克里蒙地、让-皮埃尔·利奥德等联袂主演 ;12月27日,编导的剧情片《美狄亚》上映,该片改编自欧里庇得斯创作的同名悲剧 。

1971年2月16日,拍摄的纪录短片《萨那的城墙》上映 ;8月25日,执导的爱情冒险电影《十日谈》上映 ,该片获得了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

1972年7月2日,执导的剧情片《坎特伯雷故事》上映,该片改编自杰弗雷·乔叟的同名诗体故事集 ,获得了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1974年6月20日,执导的奇幻爱情冒险电影《一千零一夜》上映,该片与《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统称为“生命三部曲”,获得了第2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1975年11月22日,执导的剧情片《索多玛120天》上映,该片改编自法国性作家萨德侯爵的同名小说 。

个人生活

家庭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父亲卡洛是一名迷恋权力的法西斯军官,出身于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母亲苏珊娜来自农民家庭,是坚定的反纳粹者。帕索里尼和父亲关系紧张,却非常恋母 。

去世

帕索里尼站在自画像前摆出同样的Pose合影

绘画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是一名业余画家,他给自己画过不少肖像画,也给很多朋友画过肖像 。

主张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是一名同性恋者,他生前一直在为同性恋者的平等地位而奔走;他视堕胎为法西斯主义行为 。

人物评价

总起来看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电影,可以总结为三段式的:第一阶段为现实主义时期,到《马太福音》为止,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宗教先知的传道活动也俨然是公元初年的纪录片;第二阶段为超验主义,至《猪圈》达于顶点,寓言、象征和反剧情、反现实得到集中的发挥;第三阶段以《生命三部曲》为代表,是一种写实风格的超验主义,通俗的剧情片手法将思想挤压到真空状态,但又潜藏着引人索解的内涵,他的真实意图在不动声色之下令人无法判断,可以视为他艺术的返璞归真之境。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但帕索里尼的基本追求是始终未变的:首要的是天主教教义与共产主义思想交互辩驳,构成其作品思想主脉与精神基础。他不信神,但他又感到没有神的信仰就没有灵魂;他向往穷人的革命,但他又对穷人的本性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感到沮丧失望。在天主教和共产主义两极之间,他找不到中间出路,自由主义的电影艺术探索成为他思想论证的途径。

其次,他作品的主角通常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或知识分子的象征者。从第一部《寄生虫》开始,他的电影主角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无论是罗马贫民区的浪荡儿,还是阿拉伯街头的自由民,基本都是社会底层人物;无论是传教的基督,布道的小鸟、给中产阶级家庭带来波澜的青年,还是被男人背叛而又复仇的美狄亚,都是罪恶社会无可幸免的殉难者,用自我牺牲唤起民众要求社会正义的斗争,但由于群众的劣根性,或由于他们所信奉的理念并不适合于群众,这些殉难者大都失败了,白白地做出了牺牲。

最后,他的作品真实性与象征性、文学性与美术性交触在一起。表面上,他第一阶段作品的写实很符合现实主义的标准,不留神就能把他划到共产党批判现实的文艺阵营中去。可实际上,他的写实流于自然主义,暴露多于分析,表现出意大利文艺传统“真实主义”的特征。第二阶段的作品形式十分前卫,对电影表现手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后期作品细节的真实与整体的不确定性更显示出,主宰他创作的是自由主义,也就是主宰西方知识分子主流的思潮。他的作品多出自经典,几部超验色彩甚浓的小品也极像是先锋文学,与文学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此说来,帕索里尼尽管是一个狂判的异端,但其实并未也不会脱离传统的西方文化环境,他的本质和西方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对被压迫与歧视者怀抱深切的同情,负有变革社会不合理现状的责任感,同时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他的思想和创作,是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编影,他身上把知识分子的一些特征集中化也极端化了,正因如此,他才被追随者奉为精神教父 。(《电影画刊》评)

人物争议

对于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之死,官方给出的解释是,17岁的男妓朱塞佩·佩罗西因为帕索里尼对他提出性要求,他表示拒绝后反应失控,才用木棒将其击打致死,还开着帕索里尼的车对尸体碾压了数次。最后,佩罗西以少年犯身份被判处9年零2个月徒刑。然而,故事还有无数种版本在流传。帕索里尼的友人都表示不相信帕索里尼之死只是一起简单的“桃色事件”,而是一起“政治谋杀”,因为就在帕索里尼去世前一周,他就曾宣称自己将要被黑手党谋杀。此外,现场诸多证据表明,仅凭佩罗西一己之力,不可能使帕索里尼受伤如此严重。当时的意大利少年法庭庭长阿尔弗雷德·卡洛·莫罗也表示:“陪审团认为诸多证据表明,当晚出现在谋杀现场的不只佩罗西一人。”

2005年,凶手佩罗西翻供,称对帕索里尼棍棒相加的另有其人,他并没有参与谋杀,只是因为受到惊吓仓皇开车离开现场时没注意到躺倒的帕索里尼,才使得汽车从他的尸体上轧过。不过,当时罗马检察署表示,由于缺乏具体的证据,仅凭佩罗西一家之言,无法重新开展调查。2010年3月22日,前罗马市长瓦尔特·维尔特罗尼发表公开信,向意大利政府施压,要求重审帕索里尼谋杀案 。

后世纪念

2014年9月6日,由阿贝尔·费拉拉执导,威廉·达福领衔主演的传记电影《帕索里尼》在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映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