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8
黄春明

    黄春明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浮崙仔」,為台灣當代重要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
    1983年,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
    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



详细资料

  • 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浮崙仔」,為台灣當代重要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
    1983年,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
    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



人物生平

1950年,于罗东中学初中期间,黄春明遇到了文学上的启蒙老师-王贤春,王老师教授国文,亦是他的级任导师,她除了鼓励黄春明多为文练习,亦介绍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沈从文与巴金的小说等书,给黄春明阅读。(1998年,黄春明荣获第2届国家文艺奖文学类,黄春明特别写下《王老师,我得奖了》一文,作为得奖感言,以感谢启蒙恩师王贤春。)黄春明的求学路颇为曲折,他天生反骨、个性冲动、好打报不平,中学时期,先后被罗东中学、头城中学退学,而后曾到台北当过1年的电器行学徒,后来凭著自学考上台北师范学校,又被退学;转学至台南师范学校,再遭退学;最后终于顺利自屏东师范学校毕业。

黄春明做过多种的工作,诸如电器行学徒、小学教师、广播主持人/记者、广告企划、卖过便当、拍过记录片、做过电影及儿童剧的导演/编剧,各式各样的工作经验成为了他小说创作的丰富素材。

195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清道夫的孩子》于救国团幼狮通讯第63期

1957年,发表《小巴哈》于新生报南部版

1958年,屏东师范毕业,分发到宜兰的广兴国小,当了3年的国小老师

1962年,在宜兰通讯兵学校役期间发表《城仔落车》于联合报副刊,随后还有《北门街》《玩火》等小说,受联副主编林海音女士大力提携

1963年,发表《胖姑姑》《两万年的历史》《把瓶子升上去》《请勿与司机谈话》《丽的结婚消息》《借个火》于联合报。退伍后,至中国广播公司宜兰台担任记者、编辑,及“街头巷尾”、“鸡鸣早看天”节目的主持人,开风气之先把广播现场带到棚外,现场采访收音

1966年,与中广的同事林美音结婚,婚后迁居台北,进入联通广告公司。加入《文学季刊》。发表《男人与小刀》于《幼狮文艺》、《照镜子》于《台湾文艺》,《跟着脚走》于《文学季刊》

1967年,进正丰广告公司,历任国华广告公司、清华广告公司。发表《没有头的胡蜂》于《文学季刊》第2期,《他妈的,悲哀!》于台湾文艺第15期、《齐桓公的故事》《神、人、鬼》于《文学季刊》第3期,《溺死一只老猫》于《文学季刊》第4期、《看海的日子》《相像》于《文学季刊》第5期

1968年,发表《癣》于草原杂志第2期,《儿子的大玩偶》于《文学季刊》第6期,《鱼》于中国时报,《阿屘与警察》于仙人掌杂志

1969年,发表中篇小说《锣》于《文学季刊》第9期。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

1971年,发表《甘庚伯的黄昏》于现代文学45期,《两个油漆匠》于文学双月刊第1期

1972年,发表《苹果的滋味》于中国时报。策划中视“贝贝剧场-哈哈乐园”90集,并担任编剧,首次引进日本杖头木偶,创造了深受大小朋友喜爱的戏偶“小瓜呆”

1973年,发表《莎哟娜拉.再见》于中国时报。拍摄中视纪录片“芬芳宝岛”系列,开创纪录片与报道文学的新纪元。小说《鱼》入选国民中学的国文课文。

1974年,发表《下消乐仔》《小琪的那一顶帽子》于中外文学,《往事只能回味》《屋顶上的蕃茄树》于中国时报。出版《锣》《莎哟娜啦,再见》小说集,远景出版

1975年,出版《小寡妇》小说集,远景出版

1976年,出版《乡土组曲》-台湾民谣记事,远流出版,并于中国时报连载

1977年,发表《我爱玛莉》于中国时报

1978~1982年间任职爱迪达公司,统筹商品行销企划

1980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1983年,发表《大饼》于文季文学双月刊第1期。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改编为《儿子的大玩偶》三段式电影,中影公司出品,吴念真编剧,分别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导演。《看海的日子》改编为同名电影,由黄春明编剧,王童导演。

1984年,小说《莎哟娜拉.再见》《两个油漆匠》改编成电影,《莎哟娜拉.再见》由黄春明编剧,叶金胜导演;《两个油漆匠》由吴念真编剧,虞戡平导演

1985年,发表《愕然的瞬间》于皇冠杂志。出版【黄春明小说集】:《齐桓公的故事》、《锣》、《莎哟娜啦,再见》皇冠出版

1986年,发表《现此时先生》《瞎子阿木》《打苍蝇》于联合报,《从“子曰”到“报纸说”》于皇冠杂志

1987年,发表《放生》《琉球印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于联合报

1988年,发表《我爱你》《小三字经,老三字经》《战士.干杯!》于中国时报。出版“瞎子阿木-黄春明选集”,葛浩文编,香港九龙文艺风出版

1989年,发表散文《夜市》《地震》于中国时报。任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特聘讲师。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出版“黄春明电影小说集”皇冠出版

1990年,出版《王善寿与牛进》文学漫画集,皇冠出版。发表散文《一票》《解严》《地震》《恒春一号》于中国时报。发表“毛毛有话”系列于皇冠杂志

1991年,推行本土语言复育,担任宜兰县推行本土语言教学召集人。

1992年,主编语言教材“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河洛语教学手册、录音带”、“本土语言-河洛语系注音符号简介”宜兰县政府出版

1993年,出版【黄春明童话】,包含《我是猫也》《短鼻象》《小驼背》《爱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共5本撕画童话,皇冠出版。出版“毛毛有话”,由皇冠出版。为抢救日渐流失的本土文化,在家乡宜兰创立吉祥巷工作室;着手进行“宜兰县通俗博物志图鉴”田野采访记录。担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艺术教师。编导《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于国立艺术馆

1994年,发表散文《罗东来的文学青年》,童诗《停电》《我是风》于中国时报,剧本《战士,干杯》于联合文学。创立黄大鱼儿童剧团,推出“周末剧场”说故事给小朋友听;演出《土龙爱吃饼》创团戏;《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全台巡回,由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指导《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林老师说故事儿童剧团演出,于台北市图书馆

1995年,发表《SOS,请救救小孩子吧》《先做一个好读者》《不感动的不写》《那一股冲动还在》于中国时报。发表散文《罗东味》于中国时报、《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于仰山会讯、及《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剧本。出版绘本《儿子的大玩偶》格林文化出版,杨翠玉绘图。编导《挂铃当》儿童剧由人和布偶同场表演,北台湾巡回,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编导《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大型儿童歌舞剧,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于国家戏剧院

1996年,发表诗作《菅芒花》于中国时报。编写《共享丰收喜悦》-水稻文化活动,北投农会出版。与省立交响乐团合作《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新桃花源记》儿童剧,全台巡回,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承办“宜兰县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宣导”,参与宜兰县梅花社区、天送埤社区总体营造的规划,推办“1996茅仔厝研习营”。

1997年,承办宜兰县“让旧地名重见天日”立碑与立传系列活动。协助梅花社区推动“憨猴总动员”系列活动及第2届“1997茅仔厝研习营”。策划第1届罗东嘉年华“萌芽、茁壮、向未来”活动,以太平山伐木史为主题。创作《来去宜兰》撕画、《宜兰有礼系列-金枣有晴、日日有鱼、鸭子呱呱叫》撕画

1998年,发表散文《王老师,我得奖了》及“老人系列”短篇小说《九根手指头的故事》《死去活来》《银须上的春天》《呷鬼的来了》于联合报。出版绘本《儿子的大玩偶》韩文版,格林文化出版,杨翠玉绘图。获第2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文学类。于北京举办【黄春明作品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台联及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主持超级电视台的社教节目“生命.告白”。编写《粒粒皆辛苦-台湾旧农业的背影》罗东镇农会出版,策划出版“十个旧地名的故事”,李赖主编,宜兰县政府出版;制作宜兰县《桃花源在那里?》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宣导录像带

1999年,以《锣》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小说类。发表小说《最后一只凤鸟》于联合文学、《售票口》于联合报;散文《用脚读地理》《老人写真集》于联合报,《陶渊明先生,请坐》于中国时报,《和萧萧一起玩现代诗》于自由时报;诗作《一位在加护病房的老人》《一个老人的中秋记忆》于自由时报;发表《爱吃糖的皇帝》儿童剧剧本。与省立交响乐团合作《爱吃糖的皇帝》儿童剧,台湾省第7届音乐艺术季系列,演出6场,全台巡回,黄大鱼儿童剧团宜兰分团演出。3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演出9场,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于国家戏剧院。出版《放生》小说集,联合文学出版。《放生》小说集获联合报【读书人1999年最佳书奖文学类】及【1999年台湾本土十大好书】。小说《儿子的大玩偶》获香港亚洲周刊入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创作《龟山朝日》撕画

2000年,发表《文化生活不等于艺术活动》于民生报、《大便老师》于联合报、《大地上的三炷香》于联合报、世界日报、《写作有时也不那么寂寞》于中国时报;诗作《有两种宜兰人》《怅然大物》《相约武昌街》《一则无聊得要死的故事》《记得昨日》《想呻吟》《我好寂寞》《清风无罪》《吃斋念佛的老奶奶》《那一个小孩站在那里唱歌》《黑夜》于联合报,《诗人把诗写在大地上》于台湾日报。发表散文《路边拾珍》《苏桐先生.您好》《菜园》《学习》《菅芒花》《新娘的花冠》于国立台湾交响乐团-乐览杂志。出版【黄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哟娜啦.再见、《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放生》小说集获2000年金鼎奖“推荐优良图书”及第23届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出版小说集德译本“HuangChunming.Sayonara-AufWiedersehen”由文建会与德国卫礼贤翻译研究中心合作.ArcusChinatexte。与大爱电视台“希望工程”合作演出说书版《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义演4场,巡回921南投及嘉义灾区,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3度推出《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演出3场,于罗东镇展演厅,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指导《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演出2场,于宜兰演艺厅,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承办“新桃花源运动”社区绿化营造示范区乙案,参与宜兰县天送埤社区、三民社区绿美化规划工作。任公共电视台形象大使,巡回台澎各地监狱演讲、三民社区;佛光大学驻校作家

2001年,于中国大陆北京召开“新世纪再读黄春明研讨会”。出版【黄春明文集】三卷本,中国大陆,九州出版、“黄春明小说集”中国大陆,解放军文艺(昆仑)出版。任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发表首部歌仔戏剧本《杜子春》。指导《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演出5场,宜兰县内巡演,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

2002年,编撰《众神的停车位》,师生联手创作,为任教东华大学外文系创作研究所的教学成果结辑,远流出版。发表小说《众神,听着》《金丝雀的哀歌变奏曲》,最短篇《灵魂招领》于联合报,《买观音》《棉花棒.紫药水》于世界日报。发表政治诗《杀风景》。编导《杜子春》歌仔戏,演出12场,于宜兰演艺厅,兰阳戏剧团演出。指导《我不要当国王了》儿童剧,演出11场,于兰阳女中、宜花东正式剧场、宜兰县内国小,由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改编《爱吃糖的皇帝》儿童剧为歌仔戏剧本。获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

2003年,发表诗作《向日葵》《凤凰花》《玉兰花》于联合报。发表散文《我知道你还在家里》。编导《爱吃糖的皇帝》歌仔戏,演出3场,于宜兰演艺厅,兰阳戏剧团演出。编导歌仔戏《新白蛇传I—恩情、爱情》,演出4场,于宜兰演艺厅,兰阳戏剧团演出。编导《挂铃当》儿童剧,演出2场,于宜兰文化局,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指导闽南语版《稻草人与小麻雀》儿童剧,演出7场,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指导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演出《挂铃当》儿童剧。发表剧本《外科整型》于中国时报

2004年,发表诗作《夜幕》《冷气团》《臭头香》《酢酱草》《白花婆婆针》《含羞草》于中国时报,《天回天》《国峻不回家吃饭》于联合报。与日本HITOMIZA人形剧团技术合作,推出大型现代人偶剧《外科整型》,由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宜兰演艺厅演出2场后,受邀至日本饭田市国际偶节演出。歌仔戏《杜子春》《爱吃糖的皇帝》《新白蛇传I—恩情、爱情》,全台演出十余场,由兰阳戏剧团演出。指导《爱吃糖的皇帝》儿童剧,演出5场,于宜兰演艺厅,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编导读剧版《战士干杯》舞台剧,应邀于第2届国际读剧节,演出1场,于台北红楼,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后受邀至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演出。

2005年,发表诗作《战士干杯!》《一把老剪刀》《飘飘而落》《圆与直的对话》于自由时报。发表散文《龙目井》于自由时报。于自由时报,开辟《九弯十八拐》杂文专栏,发表《打一个比方》。创办宜兰人的文学杂志《九弯十八拐》双月刊。编导歌仔戏《新白蛇传II—人情、世情》,演出4场,于宜兰演艺厅,兰阳戏剧团演出。编导读剧版《杜子春》歌仔戏,应邀至歌仔戏读剧节演出,于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兰阳戏剧团演出。编导《小驼背》儿童剧,巡演11场,于宜兰演艺厅、宜兰县内偏远校园、金瓜石社区,并受邀至南投县演艺厅为原住民小朋友演出两场,回程至内政部中区儿童之家义演1场,由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

2006年,获第13届“东元奖”人文类-社会服务;获第7届“噶玛兰奖”。第6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演出4场,于宜兰演艺厅,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校园巡演版《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于宜兰县内校园巡回演出12场,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并受邀赴花莲东华大学、台南国家文学馆演出。指导《小驼背》儿童剧,演出3场,于兰阳女中,复兴国中少年剧团演出

2007年,担任佛光大学兼任教授,台湾艺术大学驻校作家。《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演出2场,于罗东镇公所展演厅.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并受邀赴台北市私立复兴实验小学演出。指导《稻草人和小麻雀》儿童剧,礁溪国小儿童剧团演出,于礁溪国小

2008年,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参加“重返现代:白先勇、“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国际研讨会”。参加于中正大学,所举办的“黄春明国际研讨会”,当中有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加拿大、美国的世界各地学者与会,并于研讨会期间,演出《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佛光大学颁授黄春明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9年,应“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之邀,参与“思沙龙”活动,演讲“清贫,卑微,挣扎著长大──台湾的城乡成长”。《挂铃当》儿童剧,于宜兰、罗东演出。《我不要当国王了》儿童剧,于新竹巡回演出。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黄春明作品集”,共8册。参与“九弯十八拐”文学杂志的2009悦听文学活动,亲自朗读自己的文学作品。

2010年1月,书画家张光宾、文学家黄春明及版画家廖修平荣获第29届行政院文化奖。6月,黄春明透过罗东圣母医院的联系,拜访了正在住院的资深书迷-官义福,官义福现年56岁,罹患食道癌,30几年前就开始阅读黄春明的作品。在现场黄春明表示,这是对作家最大的鼓励,比得大奖更荣幸,强调“一个人到了生命末期还想见我,是身为作家的光荣!”黄春明说,是官点醒他要继续写文章,准备写新书,感动其他人,新作品写好就会拿到病房,鼓励官勇敢活下去。8月中,趋势教育基金会于台北市中山堂举办“向大师致敬-黄春明来一碗拾锦黄春面”活动,活动期间除了邀请黄春明演讲、座谈,还有黄春明的撕画作品展及放映由黄春明小说改编的电影-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并由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我不要当国王了》与《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儿童剧。

2011年5月24日,黄春明因文讯等单位举办“百年小说研讨会”的邀请,前往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进行专题演讲〈台语文书写与教育的商榷〉,论点是反对全台语文写作及阅读(不管是汉字或罗马字)。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蒋为文,以预先准备的标语讽刺黄春明:“台湾作家不用台湾语文,却用中国语创作,可耻!”。黄春明当众脱掉上衣,并朝蒋为文出秽言、比中指,场面一度难以控制。最后在工作人员抢下标语后收场,没有爆发肢体冲突。

创作历程

作品《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锣》《溺死一只猫》《我爱玛莉》等小说创作,代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亦颇负盛名。

陈水扁政府曾许以高官,拉他进入政权核心,都被他回绝了。所以他的这个题辞,颇存深意,令人感动。

代表作有《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哟娜啦再见》等。

黄春明六十年代之代表作有《溺死一只老猫》《看海的日子》《锣》《儿子的大玩偶》等,内容以农村乡土为创作题材,以他所熟悉的卑微乡土小人物为主角,藉由刻划描写其个性与遭遇来呈现对土地、家园的热爱,以及深刻的父子祖孙之情及夫妻男女之爱。

七十年代之作品如《两个油漆匠》《苹果的滋味》《莎哟娜啦?再见》《小寡妇》《我爱玛莉》等小说,所关怀之对象则转向都市中之小人物,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不满与无奈,以及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

黄春明多才多艺,在小说、散文之外,也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的创作。一九九0年出版文学漫画《王善寿与牛进》,一九九三年出版《黄春明童话》系列。近年更创立黄大鱼儿童剧团,巡回全省演出儿童舞台剧;并於宜兰设立吉祥巷工作室,进行《宜兰县通俗博物志图鉴》采访纪录,积极参与社区营造、田野调查,足见其对台湾土地与人民历久不衰的关爱。

黄春明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初中时因受不了继母的虐待,在一个夜晚爬上由宜兰开往台北的货车,开始了他独立奋斗的生涯。

后来他考取了台北师范,却因他有时情绪不安而影响了学业。他撕过学校的布告,用椅子砸过教官,用拳头打过校工,因此他再也呆不下去,便转到台南师范,又转到屏东师范,总算勉强完成了学业。他做过小学教员、电器行学徒、通信兵、电台编辑、广告企划、电影编剧、爱迪达公司经理,也卖过便当(快餐饭盒)、拍过电视纪录片。目前担任丰泰关系企业文化基金会董事。

1962年3月开始向《联合报》副刊投稿,当时该副刊主编为林海音。后陆续发表小说。

1966年4月在《幼狮文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处女作《男人与小刀》浸渍着存在主义哲学,宣泄生存的荒谬感,认为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

黄春明还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作品多反映农民、小市民生活,同情与关怀卑微的“小人物”命运,揭露殖民经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问题。到为《文学季刊》写稿时,他已挣脱现代主义的苍白和孤绝,面向台湾社会的底层,怀着同情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贫困凄苦无告的处境进行艺术的揭示,以关切的心情描写为保持做人尊严而奋斗的“小人物”,相继写出了《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锣》等作品。

《看海的日子》中的白梅,因为家境贫困,14岁就沦落风尘,但她不甘于污泥般的生活,把自己献给一个老实的渔民以后,抱着新生的希望与过去诀别。

《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坤树,忍受着充当“广告人”的种种艰辛,把准备堕胎的儿子生养下来,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锣》是黄春明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憨钦仔原来有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打锣告示。由于时代的前进,打锣被淘汰了。憨钦仔陷入了困顿,但这时他仍不忘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甚至以谎言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卑贱的“小人物”,自有其美好的心灵,黄春明珍视而细心地挖掘这一点。

个人荣誉

黄春明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小说《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等曾被改编拍成电影,1985年由他自编自导的《莎哟娜啦?再见》尤引人瞩目。曾获“吴三连文教基金会文艺奖”、“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以及“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人与自然、社会”系列讲座获教育部奖励教学卓越计画补助,由副校长林振东教授召集、中文系许建昆副教授主持,旨在引领学生于跨学科的多元关怀中,重新领会人文、社会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人物评价

黄春明是一个生长于台湾兰阳平原的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描绘,无人能出其右。农村的价值观、农民的作息及俚语、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节气的变化等等,他永远能描写得最准确、自然、细腻。后来他到了台北。他写去台北打天下的农民,写去台北找色情的外国人,写台北年轻人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迷失……。在一些诙谐对白的后面,黄春明总让读者忘不了一串在心里打转的眼泪。黄春明小说中最为鲜活的是乡土小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坚韧、有尊严地活着,这是黄春明所赞扬和尊敬的;另一类是昏昏噩噩混日子,这是黄春明所否定的。乡土小人物的死,有的是以生命抗议工商文化,有的是被工商社会的异己力量逼上绝路。黄春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表达出对台湾社会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家庭

黄春明妻子为林美音(尤弥),育有2子,长子黄国珍,次子黄国峻。

黄国峻亦是作家,2003年6月20日自杀身亡,得年32岁。黄春明老年丧子,1年之后写下短诗《国峻不回来吃饭》,广为流传。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洪兰更为文注解,呼吁各界珍惜生命。

2008年底,黄春明喜获金孙。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