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
汤化达

    汤化达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狮子座
  • 人气:0°
  • 介绍:汤化达,著名演员、导演。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熟读古文,广泛涉猎优秀古典名著,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在文工团里,他既编剧又演戏,能歌舞会奏乐,充分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副导演。在《上饶集中营》中担任男主角,该片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的二等奖。1952年他又在《南征北战》中扮演政委,1954年在影片《伟大的起点》中演党委书记。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演工地书记。1960年,他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同时还参加了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导演工作。同时是汤晓丹导演的入党介绍人。1972年任导演。拍摄了《等到满山红叶时》、《石榴花》等影片,充分显示了他导演的艺术才华和对质朴美的追求 。2011年11月9日,著名导演、演员汤化达老师病逝,享年91岁。

详细资料

  • 汤化达,著名演员、导演。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熟读古文,广泛涉猎优秀古典名著,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在文工团里,他既编剧又演戏,能歌舞会奏乐,充分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副导演。在《上饶集中营》中担任男主角,该片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的二等奖。1952年他又在《南征北战》中扮演政委,1954年在影片《伟大的起点》中演党委书记。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演工地书记。1960年,他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同时还参加了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导演工作。同时是汤晓丹导演的入党介绍人。1972年任导演。拍摄了《等到满山红叶时》、《石榴花》等影片,充分显示了他导演的艺术才华和对质朴美的追求 。2011年11月9日,著名导演、演员汤化达老师病逝,享年91岁。

简介

汤化达1920年8月出生在江苏沭阳县的一个农村里,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熟读古文,广泛涉猎优秀古典名著,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他有着极大的艺术魁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汤化达参加了县自卫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在文工团里,他既编剧又演戏,能歌舞会奏乐,充分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

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副导演。在《上饶集中营》中担任男主角。很少接触电影的汤化达第一次站在摄影机前,感到文工团时的表演经验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银幕,凭着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他表演得朴实自然。该片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的二等奖。1952年他又在《南征北战》中扮演政委,1954年在影片《伟大的起点》中演党委书记。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演工地书记。

1960年,他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同时还参加了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导演工作。同时是汤晓丹导演的入党介绍人。

1972年任导演。拍摄了《等到满山红叶时》、《石榴花》等影片,充分显示了他导演的艺术才华和对质朴美的追求。

2011年11月9日,著名导演,演员汤化达老师病逝,享年91岁。

作品

获奖情况及作品:

表演

《上饶集中营》(1951)《南征北战》(1952)

《伟大的起点》(1954)《护士日记》(1957)

《沉默的星》(1959)

导演

《渡江侦察记》(1974,与汤晓丹合作)《大刀记》(1978)

《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石榴花》(1982)

《不平静的旅程》(1983)《姑娘今年二十八》(1984,艺术顾问)

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奖

逝世悼念

文/汤晓丹(著名导演,102岁)

报载汤化达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后,他的音容一直反复出现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新上影成立后第一批从部队来的骨干。当时他是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领导我们学习。只见他作风正派,不苟言笑,说话做事很有分寸,给我们印象极好。后来,我们有了三次合作,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是拍摄《南征北战》的时候。虽说是我与成荫联合导演,我的内心想法还是向成荫学习,向部队来的同志学习。成荫很大度,他把已经分好的导演镜头本和大堆群众意见记录都给我细读。在所有记录资料中,我感到汤化达提的意见特别有分量、很有说服力,因为他是针对剧作和大家的看法概括提炼的。我便开始暗中关注汤化达,认为他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部队生活的导演,首先就要依靠像汤化达那样有实力、有水平、有生活的人。当时我想过,如果我继续导演解放军题材,一定要与汤化达合作。可是当时身不由己,只能接受组织分配。

第二次合作是在《红日》剧组。汤化达以副导演职务进组后找我谈过一次话,有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他说组织叮嘱《红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第二,在《红日》摄制期内,我一定要交出入党所必需写的详细自传和对文艺思想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电影事业服务。在谈这些的时候,汤化达尖锐地批评了我,说我从《南征北战》拍摄结束,组织安排上党课学习开始,已十多年了,自传为什么还交不出来?要我提高对党的认识等等等等,对我触动很大。

我在进入工作前提出由导演、副导演、制片和编剧到中央军委和文化部听取有关领导对《红日》搬上银幕的看法和指示时,名单中就有汤化达的名字。我一直依靠他的判断力,他也诚心诚意付出心血。《红日》摄制历时三年,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摄制主创人员中没有汤化达,后果很难预料。我多次向厂里提出在片头字幕上的署名是汤晓丹、汤化达联合导演。虽然没有被批准,但我心里默默地牢记,是汤化达的无私合作,才有了这个拥有经典影片美名的《红日》。

让我终身难忘的是,在《红日》剧组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汤化达安排时间听我读自传的身影。在他认真严肃亲切的帮助下,我终于在1962年通过了组织审查成为中共党员。而今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党的教育下才有了我的今天,但比我年轻10岁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汤化达与世长辞了,我内心深处的疼痛别人无法理解。我相信汤化达会明白我的,因为他在创作上帮助我,在政治上相信我,我们之间内心深处的大爱是国家繁荣昌盛高于一切。

第三次合作是在新《渡江侦察记》摄制组。那还是“四人帮”统治文艺舞台的残酷年代,我在被九死一生“死去活来反复数次”后,命大地活过来到了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汤化达接受了重拍《渡江侦察记》的导演任务,不知遇到什么阻力工作进度不顺,经批准把我从五七干校调到了摄制组。我当然小心谨慎工作。

正在这时,上海音乐学院招收工农兵学员。我的小儿子汤沐海自幼热爱音乐,本来部队文工团点名召他正式参军,去了不到半年就碰到十年动乱,我的《红日》在部队被批是“反党大毒草”。沐海人在部队,心在上海,苦熬四年后被安排退役后在上海锻压二厂当工人。三班制轮转,他触摸琴键的双手只能开关机器搬送大铁块,心里很不适应。沐海看见音乐学院招生,第一个就去报名,第一关就是政审。父亲汤晓丹都出了牛棚,儿子汤沐海当然也可跨进上音大门。通过严格的考试,汤沐海被录取作为作曲指挥系学员接受正规音乐专业训练,总算走进了音乐殿堂。后来汤沐海走上国际指挥台,这些成就既有汤沐海的个人努力,也有环境和政策的给力推助。如果没有汤化达让汤晓丹走出牛棚,卸下“特嫌”黑包袱,那汤沐海就会错过最佳机遇,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关照在送汤化达花圈的名字上要有全家人的名字,表达我们全家的虔诚哀思。

涌泉之恩,思念回报。汤化达同志安息吧。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