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陆锦花

    陆锦花

  • 中国
  • 别名:学名柯纹祺,小名柯秀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双鱼座
  • 人气:0°
  • 介绍:

    陆锦花是一名女演员,因为作品枕边书 (1996)而被大众所熟知。

详细资料

名人近况

陆锦花是曾蜚声剧坛的陆派艺术创始人,于1983年退休后旅居美国十余年。她经常回国小住,目睹上海万象更新,恋乡之情益浓。在2006年返沪探亲的日子里,她欣然与戏迷们会晤,为刚出版的记叙她艺术人生的新书《海外游子陆锦花》签名,还真切地关注着陆派传人的成长……

越剧名家傅全香与陆锦花是情同手足的舞台姐妹,经典名剧《情探》就是这对黄金搭档的传世杰作,1958年拍成电影,影响深远。陆锦花这次回沪,两人再度相聚。傅全香回忆往事动情地说:“我是‘陆迷’啊!记得有一次演《情探》,阿妹在‘伴读’时唱一段‘黄卷青灯两年以上’尺调腔,声声入耳,非常好听,我听得如痴如醉,等她唱完,我竟忘了自己要接唱两句,只得让乐队伴奏糊过去了。”傅全香拿到新书《海外游子陆锦花》,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通宵看完了,隔天早上就兴奋地打电话告诉陆锦花:“这本书写得很真实很好看。”

流派传人

越剧《盘夫索夫》饰曾荣1954年

解放后上海的有:曹银娣、许杰、沈伟、陈东文、黄慧(上海越剧院)、徐标新、张宇峰(上海越剧院)。

外省市的有:王梨芳(香港)、夏赛丽(南京)、廖琪英(浙江越剧团)、裘巧芳(浙江)等。

其中,以黄慧、夏赛丽、许杰、廖琪英、徐标新最具代表性。 

人物生平

陆锦花13岁进越剧四季班学艺,改用母姓为陆,拜男班演员张福奎为师。四季班解散后,到金门大戏院唱三肩小生。1942年进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唱二肩小生,因身材瘦小,多演童生戏。1946年与邢竹琴合作演出。1947年秋与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任团长,演于皇后大戏院。演过《礼拜天》《天伦之乐》《金蝉记》《女伶受辱记》等不少时装戏。之后曾与张茵、许金彩、张云霞、筱月英等搭档。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扮演《盘夫索夫》中的曾荣,获表演二等奖。其唱腔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提高,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自具特色,被称为“陆派”。擅演穷生和巾生,代表作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情探》中的王魁、《盘夫》中的曾荣等。傅全香和她主演的《情探》,在1958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电影。40年代,大中华、百代、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一缕麻》《孝女心》《香妃》《黑暗天堂》《礼拜六》《义》等剧唱片多张。解放后,中国唱片社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盘夫》《情探》《劈山救母》等剧唱片多张。

艺术特色

陆锦花最擅演穷生戏,演“鞋皮生”和“破巾生”堪称一绝。她表演潇洒儒雅,含蓄大方,动作简练传神;她的嗓音清亮,音质纯净,音调朴实流畅,行腔松弛舒展,尤其讲究吐字清爽,声声送听,听她的唱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人的心田,清新柔美,耐人寻味。譬如《珍珠塔》这出戏,田汉曾称赞她把方卿演活了,该剧“前见姑”中的“君子受刑不受辱”唱段,通过多种板式的转换和细腻多变的唱法处理,细致而有层次地唱出方卿遭姑母奚落后的复杂心理,是陆派代表作之一。唱段开头六句先以平缓含蓄的[尺调腔·散板]起唱,随着心情的激动转入紧打散唱的[嚣板],转入[中清板]。虽然短短六句,但陆锦花运用三种不同板式和精心的唱法处理,把方卿的感情变化表达得十分细致。接着唱腔转入[中清板],陆锦花凭借熟练的吐字喷口技巧及特有的善用后鼻音共鸣的润腔方法,把对穷困家境的回忆,表现得扣人心弦。末句“不忘姑娘栽培恩”的甩腔音调起伏回落,气宇轩昂,感情真切饱满,韵味浓郁,富有陆派特色。

陆锦花的唱腔有鲜明特色,但她不是仅仅从形式、技巧上着眼,而是始终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行腔、润腔都是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陆锦花在《情探》中塑造了王魁这一人物,陆锦花在该剧中的唱腔,体现了她风格的进一步成熟。如剧中的一段净场独唱的“说不尽水晶帘下脂粉媚”,开始时用[尺调腔·慢板]十字句起唱,前两句轻松得意,柔情似水人物思绪沉醉在温柔富贵乡中,第四句由眼前梧桐勾起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人物情绪突变,接下来转入[中板],回忆起当年与敫桂英心心相印的生活,缠绵沉稳,感情色彩却冷漠、呆滞;从“谯楼上,初更起”转入[慢清板],运腔中多次采用小气口处理,使曲调若断若续,揭示王魁恐惧、不安、心虚的精神状态,最后一句甩腔中夹入说白,情绪又回到前面的得意。这段唱把王魁这个负心汉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冷酷的性格揭示得相当充分。

代表作品

越剧《孟丽君》饰元成帝1957年

20世纪40年代,大中华、百代、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一缕麻》《孝女心》《香妃》《黑暗天堂》《礼拜六》《义》等剧唱片多张。

建国后,中国唱片社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盘夫索夫》《情探》《劈山救母》等剧唱片多张。 

活动年表

《珍珠塔》饰方卿傅全香饰陈翠娥

1942年,进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唱二肩小生,因身材瘦小,多演童生戏。

1942年10月28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十九日:袁雪芬开始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沈月凤等,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

1946年与邢竹琴合作演出。

1947年秋,与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任团长,演于皇后大戏院。演过《礼拜天》《天伦之乐》《金蝉记》《女伶受辱记》等不少时装戏。之后曾与张茵、许金彩、张云霞、筱月英等搭档。

1947年8月16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一日:以陆锦花为首的少壮剧团成立于上海皇后大戏院,头肩旦是王文娟,主要演员还有周瑶姬、陈金莲、屠笑飞等。首演时装戏《礼拜六》。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54年2月,陆锦花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一团。

1954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扮演《盘夫索夫》中的曾荣,获表演二等奖。

1957年7月与吕瑞英主演《孟丽君》中饰元成帝。

1957年10月28日,由上海越剧院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田汉、安娥编剧,陈鹏导演的《情探》,首演于大众剧场。

1958年4月20日,年与傅全香主演的《情探》开拍,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电影。

1959年4月9日,上海越剧院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观看由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的《情探》和学馆学员张国华等演出的《碧血扬州》选场,观后到后台与演员见面,对《情探》的剧本、导演、表演、舞台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1960年4月20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改建成北京越剧团。

1961年1月18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北京越剧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一团)。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索夫》《挡马》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恩来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83年,陆锦花老师旅居美国。 

人物逝世

2018年1月10日晚,陆锦花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纪念

2019年1月29日,“恰是故人来”——纪念陆锦花系列演出在上海圆满举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