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
彼得·谢弗

    彼得·谢弗

  • 英国
  • 别名:Peter Levin Shaffer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金牛座
  • 人气:0°
  • 介绍:

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1954年,彼得回到伦敦,为一家音乐出版社工作,在这期间,他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盐地》(TheSaltLand)在BBC播出,这是一部讲述两个移民兄弟在以色列集体农场中矛盾冲突的电视剧本。

1955年,他还写了一出广播剧《浪子父亲》,于是他决定开始全职创作。

2016年5月15日,他刚刚度过90岁的生日。

当地时间2016年6月6日早上5:30,彼得·谢弗在前往爱尔兰的旅途中去世。 

主要作品

《五指练习曲》(FiveFingerExercise,1958)

《皇家猎日》(TheRoyalHuntoftheSun,1964)

《黑色的戏剧》(BlackComedy,1965)

《循规蹈矩的骗子》(TheWhiteLiars,1967)

《恋马狂》(Equus,1973)

《上帝的宠儿》(Amadeus,1979)

所获荣誉

给彼得·谢弗带来“剧作家”声望的作品是1958年的《五指练习曲》(FiveFingerExercise),导演正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莎剧演员”的约翰·吉尔古德,该剧在英国获得了“标准晚报戏剧奖”。隔年,该剧在纽约上演,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圈奖最佳国外戏剧。 

剧作影响

他的剧作丰富多彩,内容严肃,思想深刻,又具有戏剧张力,既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获批评家的好评,这样两面讨好的剧作家实在不多。但是,他在英国战后那一代剧作家中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他不处于戏剧潮流的中心。他甘于寂寞,始终埋头创作,在公共场合很少抛头露面,很少谈及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作品中也很少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人们很难把他划派归类,他本人也反对这种总想通过结党纳派来表明自己极端立场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性。看来他一贯坚守着这一艺术原则。因此在被人们称为战后英国戏剧“新浪潮”的五、六十年代,他没有成为像约翰·奥斯本、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和阿诺德·威斯克那样的弄潮儿。

彼得·谢弗说他很喜欢剧作家这一称号,因为它意味着要有技巧,对某种东西进行推敲,为它付出辛劳,使它达到完美。他也无愧于剧作家这一称号,在《上帝的宠儿》问世之前,他的七部戏就有五部被改编成电影,六部在国外演出过,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马》剧1973年由美国国家剧院首演,1977年获得“托尼最佳剧本奖”。《上帝的宠儿》于1979年在伦敦首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后来由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扎特传》也在1984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引起世界各国观众的巨大反响,看来剧作者几十年来好像有一种能弹拨到观众心弦的诀窍。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