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邵逸夫

    邵逸夫

  • 中国
  • 别名:六叔,邵仁楞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天蝎座
  • 人气:0°
  • 介绍: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2011年正式退休,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详细资料

  • 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2011年正式退休,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人物经历

邵逸夫的父亲育有5男3女。1907年11月19日 ,邵逸夫出生,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8-9]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此后,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其他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围剿“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到1937年抗战前夕,天一影业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战后,二哥邵仁棣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时,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发展不顺,遭“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所以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 

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同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73年邵逸夫举办首届香港小姐选举,该选举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选美盛会。 

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JamesE.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N.Cohen、HerbertW.Boyer、简悦威和Richard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2010年1月1日,102岁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从这天起,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TVB,开始由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79岁的方逸华正式执掌大旗。 

2011年12月31日,时年104岁的邵逸夫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的职务,由时任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主席一职,任期两年,邵逸夫妻子方逸华则继续留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邵逸夫则获委任为荣誉主席。 

2014年1月7日6时55分,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追思会

社会活动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邵逸夫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逸夫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出现在内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台湾台风八八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学捐赠2亿元港币,建设“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这是邵逸夫及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捐赠的单笔资金最大的捐赠项目。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妇,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22-23] 

人物评价

邵逸夫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成为历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邵逸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SB)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对华语影视圈,邵逸夫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邵氏家族也进军电视业,入股香港无线电视(TVB),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国际,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 

很多人认为邵逸夫是商业奇才,他在各种身份的转变上游刃有余,他的思维、策略、胆识在当时的电影市场没人比得上。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邵逸夫制片相当严谨,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

邵逸夫的成功还在于他从步入电影业时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闯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晚年时,邵逸夫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变化,他曾经每周四次打高尔夫球,每天早上要做45分钟气功。他的养生之道是“三不做”:第一不赌钱,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邵逸夫晚年开始着手慈善事业,20多年间,他共向内地捐赠了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全国各地的逸夫楼见证着他的卓越功勋。邵逸夫拥有包括娱乐业大亨、TVB创办人、慈善家、爵士等在内的多重身份,这些头衔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在娱乐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他对于慈善事业的付出和努力功德无量,他的人生在世人眼中堪称传奇。同时,这位大佬也有着世人不甚熟悉、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另一面。他慷慨做慈善,经营却极为节俭;他90岁高龄迎娶第二任妻子,多情却长情;他早立遗嘱,曾与儿子断绝关系,显得不尽人情;他也有太保守“看走眼”的时候,正是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的碎片拼凑出最为真实、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作为凡人,也是传奇。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他一生爱国爱港,艰苦创业,慈善济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担任港事顾问,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加坡总统陈庆炎:虽然邵逸夫先生后半生定居中国香港,但实际上他也为新加坡作出了很多贡献。邵逸夫曾在1985年来新加坡,参加经济委员会会议的讨论,为新加坡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制定经济政策贡献自己的意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电影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看过他们的影视剧。邵氏基金也为新加坡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不仅对香港,也对东南亚以及更广泛的区域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汪明荃:邵逸夫对香港的电影业及电视业发展付出很多,很值得尊敬。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顷悉邵逸夫先生逝世,深感悲痛。邵老一生富有传奇,始终秉持爱国报国情怀和不懈奋斗精神。尤其关心国家发展,慷慨捐助内地教育、科技、医疗、影视、赈灾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备受尊敬。其创建的事业长在,其垂立的风范长存。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