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
王星泉

    王星泉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四川国际实用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家。最早知道王星泉先生的名字是20多年前在《十月》杂志上读他写的中篇小说《白马》。这篇小说生动曲折,文采飞扬,淋漓尽致地写出白马飞飞的忠诚和英勇不屈,似乎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寓意。我当时被深深地吸引,遂向《十月》杂志编辑打听这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得知,王星泉并非专业作家,而是四川的一位工艺美术师。不久,《白马》荣获了全国中篇小说奖,被改编成电影《白马飞飞》,广受好评。

详细资料

  • 四川国际实用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家。最早知道王星泉先生的名字是20多年前在《十月》杂志上读他写的中篇小说《白马》。这篇小说生动曲折,文采飞扬,淋漓尽致地写出白马飞飞的忠诚和英勇不屈,似乎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寓意。我当时被深深地吸引,遂向《十月》杂志编辑打听这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得知,王星泉并非专业作家,而是四川的一位工艺美术师。不久,《白马》荣获了全国中篇小说奖,被改编成电影《白马飞飞》,广受好评。

人物生平

1930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出生

1945-1949就读四川省艺专(四川美术学院前生)

1957-1965主办成都市美术学校教务主任

1965-1981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1-1984德阳市科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4四川国际实用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6至2002年四川现代装饰艺术公司董事长

2004年12月4日,与世长辞。

王星泉先生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艺专,他本学西画,画的油画和国画都很出色,如果他一直做个画家也不是不可。但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艺术道路,去搞工艺美术。王星泉先生从小饱读诗书,学遍中外艺术史,在他知识渊博的头脑里有着先进的现代意识,他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知道它们的价值,他要打破轻视工艺美术的传统旧观念,身体力行地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他心中的艺术和审美理想,他宁愿吃苦受累。做漆画、漆器,漆会伤皮肤,做木雕,铁器也会伤手,这些他全然不顾。他虚心向民间工匠学习,钻研技艺,最终成为当代杰出的漆画家和木雕大师,他制作的一批高超精美的作品,提升了漆画、木雕这些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

王星泉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他的老师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在他小时就鼓励他研究神话,使他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老师告诉他:“神话是一个民族人格的展示,心灵的表白,对待客观事物的精神准则。”从1944年到1966年王星泉先生钻研中国神话20多年。他查找古籍、文献,在民间收集传说,访问700多人。但“文革”中他记下300万字的笔记被抄没了。王先生心痛极了、悲愤极了?但他没有灰心,一切从头再来,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使他将收集的中国神话通过回忆一个个整理出来。并且把其中45个故事刻成91幅木浮雕,每幅木浮雕1.5米×1.35米,总展线在380米,从1989年做设计和制作,他和他的几位助手整整用了9年时间完成,1998年7月,这些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民族精神的精湛艺术品终于挂在中国美术馆里,后来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了王星泉先生将中国神话和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传达给世人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对中国神话情有独钟?王星泉先生有这样一种认识:中国神话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等西方神话,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体现着一种人类崇高的奉献精神。从中国神话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大公无私、思维峻极、境界高远的民族,有一种宽厚、和平、人道、讲信、崇礼的国风。这些神话充分展示了祖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性格、品德、素质和灵魂。王星泉先生感到,中国现代文明远离神话,现代人不能从祖先那里感知“灵性”,这个损失太大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艺术家的良知让王星泉先生自觉承担起抢救中国神话的重任。王星泉先生告诉我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本元文化的书,最近要出版。我想,这可能是王星泉先生对中国神话研究的又一成果。

艺术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王星泉先生那活跃开放的意识、年轻智慧的头脑是从祖先那里感知了“灵性”,还是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晶?我常想,他怎么会游刃有余地驰骋在诸多艺术领域并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勤奋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王星泉先生谦虚地说他是“笨鸟先飞不歇脚,比常人多花成倍的精力和时间”。还说:“生命不息,创造不止。”72岁的他仍在写作,搞设计,正为天水伏羲庙做四周满墙的木雕壁画。

王星泉先生没有说他这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很多累。但我知道“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饱尝磨难。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他对艺术始终孜孜以求,痴情不变。这使我想到,电视剧《风雨一世情》中的徐畏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不懈追求,历经坎坷,虽九死犹不悔,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王星泉先生不也是徐畏这样的人吗?他在塑造徐畏这一形象时不也寄寓着自己的理想吗?风雨一世情,这也是王星泉先生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1930年12月4日,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7个月的王星泉出世了,还未满月时,厄运便早早来临,一个比脑袋还大的恐怖包块在他头上出现,如心脏一般频频跳动。当时王星泉的父亲在外服役,六神无主的母亲,赶忙把他送往医院,医生对这种怪病束手无策,拒绝收治。正当母亲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人自荐为王星泉开刀。几个小时后,血水浸透了几百张黄裱纸,婴儿得救了。后来王星泉才知道,挽救他生命的老人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医孙慈。王星泉虽被救回一命,但因颅骨受损,头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坑。

人物轶事

1942年,时年94岁的著名学者赵申乔老人隐居成都梨花街,在王星泉父亲的宅院的“文公祠”讲学。他的近百名弟子如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国学大师蒙文通、张默生,川大教授谢文炳、杨兰生、吴伟娄等都在这里听他讲学和答疑。王星泉的父亲让他住在“文公祠”,一来可以帮仆人干些杂事,一来可以受些学术氛围的熏陶,让“资质低”的王星泉变“灵光”一些。

12岁的王星泉对学者们谈论的学术话题丝毫提不起兴趣,每逢周三赵申乔老人讲学的时候,他都悄悄溜走,溜不掉也充耳不闻。可是,一旦学者们在引经据典中讲出一些神话故事,他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杂事,竖起耳朵仔细聆听。

与此同时,王星泉又跟随父亲的挚友、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学习英语,所用的教材是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他觉得这些神话中充满一种浪漫而豪迈的美,并为此感动不已。一次,饶孟侃表情凝重地对他说:“孩子,这些神话很美吧,其实中国也有神话,更有一种壮丽的美,但是散失在民间了。希望你长大了能以毕生精力去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本源神话。”

此后,王星泉跟随饶孟侃学习了8年之久,在饶孟侃的影响下,他开始埋头于《述异记》、《山海经》等记载有中国神话传说的古书典籍,从中找寻线索。光是一部《红楼梦》,他就翻来覆去地读了27次,书中每首诗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王星泉曾说:“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女娲补天的‘本源’神话,可谓瑰丽奇异,我从中获益颇丰。”

渐渐地,“本源文化”(本源文化是本土的,不是外来的文化;它源于万年前祖先的传承,故称本源)的概念在王星泉心中越来越清晰,他认识到: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精神,从远古传承到今日,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想要得到答案,就得从“本源”神话中去寻找。

寻访20年行万里路

1944年,14岁的王星泉立下宏愿:到民间去,把散失其中的神话传说收集起来!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民间寻访之路。

很难想象,光凭信念也能够从容地走遍中国各个角落,但王星泉做到了。从东北的松花江河畔到西南的峨眉山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无数次的身无分文、缺粮断水、险象环生,他都一一化险为夷。这也为王星泉的人生添上了几分传奇色彩。

上世纪50年代,王星泉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车票,来到了传说中的伏羲故乡──甘肃天水寻访民间人士。当地人对他说,离天水40多公里的麦积山一带,有许多能讲神话故事的老人,不过一路上都是荒郊野岭,没有人家,最好多带些干粮。

王星泉把水壶灌满水,饿着肚子,顶着西北地区毒辣的日头上路了。到麦积山的路崎岖不平,又要翻过许多小山丘,王星泉饿得胃一阵阵痉挛,还要手足并用地爬坡上坎。走了20多公里,他便吃不消了,坐在一棵树下喝水歇息。坐了半晌,王星泉一站起来,顿时觉得眼前天旋地转,身子也软了下去。也不知过了多久,王星泉悠悠醒来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脸孔。一位到天水赶集的农民在回麦积山的路上发现了昏倒在树边的王星泉,便把他唤醒,还给了他一个馍。王星泉狼吞虎咽地吃下这救命的干粮,跟着这位农民顺利到达了麦积山附近的村落。

还有一次,王星泉在贵州的偏僻山区寻访,他天不亮就从半山腰的旅店出发,想要在天黑之前到达下一个村落。走了12个小时后,天色渐渐暗了下去,他也有粮无水了,嗓子如同火燎。忽然,他眼前一亮,借着月色,他发现路上竟然有牛蹄印,里面还蓄积了一小口浑浊的泥水,他立刻趴在地上,贪婪地喝了起来。他还循着牛蹄印找到一户人家,但山民夫妇家中只有一张木床和一床烂棉絮。王星泉拍拍身上的尘土,径直走到了屋后的牛圈,靠着黄牛躺下,把圈里的干稻草往身上一盖,沉沉睡去。

在1944年到1966年的20多年间,王星泉寻访了学者、说书人、讲圣谕者、旅行家、建筑师(包括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教授)、高僧、道长等700多人,访问笔记做了300万字,收集到近300个神话故事。不幸的是,文革中,王星泉研究“本源文化”的宝贵资料毁于一旦,这让他万分痛心,但那些神话故事,都永久地保留在他的脑海中。

执着勤奋

1989年,王星泉准备开始一项“疯狂”的“巨人工程”──用木雕的形式表现中华“本源文化”精髓。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许多精力。王星泉的女儿回忆道:“当时家里人都很反对,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了。”而王星泉又做出了一个更惊人的举动: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创作,他辞去了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难了,只有靠借钱度日。但后来王星泉的执著感动了所有人,子女都拼命工作来赚钱支持他搞木雕。

1998年,耗费王星泉9年心血的《大型木浮雕──祖先的传说》大功告成,同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艺术界名家、普通市民、高校学生等都蜂拥而至,把美术馆挤了个水泄不通。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成群结队地来到美术馆,带着一壶水和几块面包,一呆就是一天。他们一幅幅地欣赏,再把所有的文字说明都一字不漏地抄在笔记本上。展出的木浮雕共91幅,每幅长1.5米,宽1.35米,反映了45个神

话传说,总展线在380米以上,规模极其罕见。《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台湾《世界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事做了详尽的报道,并引起了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人士的注意。来自日本的参观者还用尽一切办法把相机偷偷带入美术馆,想要把木浮雕一幅一幅地翻拍下来带回日本,幸好被工作人员及时制止。木浮雕展出后,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邀请他举办作品巡回展览。

雪夜上金顶

1945年,王星泉在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教授李有行、雷圭元、郭乾德、沈福文、白征明等学习西洋画。他从祖国山河的壮美中体会到了汉字的形态变化,又从汉字的美感中触摸到了美术的“神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他对绘画的热爱到了极度痴狂的程度。1972年除夕,正是千家万户在家团聚的时候,王星泉忽然兴致大发,拖着他的挚友画家黄开儒到峨眉山金顶写生。峨眉山上大雪纷飞,坚冰满路,一不留神就会滑落到万丈绝壁下,一路上两人相互搀扶着,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终于到达了金顶。金顶华藏寺的主持见到这两个除夕雪夜登峨眉的“狂客”,惊叹连连,赶忙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天,整个金顶被大雪覆盖,寂寥空旷,只有他们两个游客。

他的画豪放大胆,恣意纵横,画是如此,人亦如此。他曾经放言:“张大千等名家的画,能够临摹,所以有赝品出现。我的画,没有人能临摹出来!更不要说做赝品!”他在艺术上是个“狂夫”,但却不求名利,他叮嘱家人:自己的作品不能拿来卖钱。

清贫恬淡的王星泉画作声名远播,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赞誉。1975年,他的《刘备出巡》参加法国蒙彼利埃艺术大展并被该市收藏,1981年,他在成都漆器工艺厂和同伴们花一年时间创作的大型漆画《珙桐白鹇》被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1999年6月,美国希尔顿集团总裁邀请王星泉到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演讲,并将其作品在当地美术厅展出。王星泉本来不愿意去,但想到可以借机弘扬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就和妻子飞赴美国举办画展并作演讲,没想到这一去就引起了轰动,王星泉也获得了美国全国艺术节(堪萨斯城)艺术金奖。

在美国演讲时,王星泉儿子曾对他说,美国人自尊心很强,不要说些“刺激”他们的话。王星泉没有理会,在演讲中他说:“我看见你们美国人去参观所谓的古迹,是一口有几百年历史的小钟,这样的东西在我们中国成千上万!虽然你们科技发达,但历史文化远不能同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相提并论!要了解中国,就得知道中华‘本源文化’……中华‘本源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全场近600人忽然全体起立,掌声雷动。

“卖”画

据王星泉妻子曾蜀丽回忆:画展从6月一直持续到11月,天天门庭若市,不断有人来求购画作,他都不卖。有个美国人从早等到晚上苦苦求购《精卫填海》,出价8000美元。王星泉说:“这个美国人对体现‘本源文化’的《精卫填海》这么感兴趣,好,送给他。”这是王星泉平生“卖”出的惟一画作。隐者安贫乐道独善其身

王星泉返回成都后,继续过着隐逸的生活,但是美国办画展的“影响”还没有消失。经人介绍,一位美国小伙子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敲开了王星泉的家门,他是在堪萨斯城看了画展之后慕名而来。他在王星泉家里住了两个多月,成为王星泉最后一名关门弟子。接着又有很多个美国人都想拜他为师,但因为这时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王星泉没有同意。

爱马

王星泉属马,也爱马,他小时候听二伯父讲过一匹叫飞飞的战马的故事,很受感动。他为了画马,专门到军队养马场研究马的习性。一次,一个骑兵外出巡逻,被滑落的石头砸伤了,受伤的马儿流着血回养马场报信,最后战士得救马却牺牲了。1980年,王星泉以此为题材的小说《白马飞飞》问世了,1986年在《十月》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小说不仅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四个大奖,还被拍成电影,全国公映。此外,他的另一部小说《漆圣》也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风雨一世情》在全国播出。

2004年12月4日,王星泉病逝于成都西区医院,终结了其传奇的一生。

人物评价

●他8岁尚不能从1数到20,被医院诊断为“弱智”;

●他痴迷于本源神话,用20年时间寻访民间奇人异士,几乎丧命途中;

●他为了写生,在除夕雪夜登上峨眉金顶;

●他为创作大型神话木浮雕《祖先的传说》,辞去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一职,一生清贫,拒绝出售任何作品;

●他的两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并研制出成都首个模拟人;

●他淡泊名利,不接受采访,不参加笔会和宴席,但他在海外享有盛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