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影评

138131443
  • 涅朵奇卡
    2021/5/24 21:05:08
    《野梨树》:伊万的路途

    13565172
  • Chihyang Chang
    2021/4/1 22:37:15
    野梨樹(Ahlat A?ac?,2018)

    1、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六十八談「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有一部電影,是土耳其的電影,導演曾經導過冬日甦醒(K?? Uykusu,2014),這部電影得了坎城的金棕櫚獎,現在又再以這一部野梨樹(Ahlat A?ac?,2018)去參加競選,並代表土耳其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的故事講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是土耳其的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一個想

    1、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六十八談「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有一部電影,是土耳其的電影,導演曾經導過冬日甦醒(K?? Uykusu,2014),這部電影得了坎城的金棕櫚獎,現在又再以這一部野梨樹(Ahlat A?ac?,2018)去參加競選,並代表土耳其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的故事講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是土耳其的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一個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他已經在大學寫好了一本關於自己家鄉的書,想要發表,他寫這個家鄉的書,不單純是旅遊的介紹,或者不單純是一種單純的風俗民情的介紹、風景的介紹。他這本書是從他家鄉的最突出、最真真實實的當地的各種各樣的不同於外在的風貌講起——奇怪的老人,吃梨的行為,賣著水果,做出各種令人不能理解的動作,但是卻具有某種戲劇化的特質。已世俗化的教長,信仰不再是最神聖的依歸,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跟常人一樣的觀點、行為,成為一種有趣的特殊性。還有,頹廢沉淪的教師們、老師們,以及各種古怪有趣的鄉村儀式。這種奇奇怪怪、各有各自特質的人,卻都生存在、生活在那美麗絕倫的家鄉的山村之中。

    這一個青年人,土耳其大學畢業生,他把這些奇奇怪怪、各種各樣,其實雖有特質,卻都世俗化的人作了紀錄,同時進而將他們寫在那美麗絕倫的鄉下山村之中。他家鄉在舒緩的山脈包圍底下,那發紅的土地,滿山的翠林綠樹,尤其散散落落插在其中古古怪怪的野梨樹,他能夠結出歪七扭八的果子,可是這些難看極了的果實卻甜美多汁,可口極了,特別在清晨早餐的去吃的時候。在整個的陽光下,他們的村落總展現出驚人的色彩。這一切,在家鄉的人看來,簡直不足提,一切都稀鬆平常,可是他認為這是最迷人的地方了!當然,其中還有各家所養的牛羊獵狗,還有山中的各種小動物,包括狐狼。他認為這一切都是最值得與人分享的,可寫給別人看到的事物,可介紹給別人,去認識這個世界中有這樣的村子——他認為這是最值得書寫出來介紹給別人的村子了。

    不過他缺少出版的資金,畢業後他就直接回家,想回家籌錢。也就在這籌錢的過程中,他看到鎮長的嘴臉,鎮長說一切為了家鄉,然後他所說的不在這些事物的介紹,卻是如何發展出企業,為這個家鄉賺錢。企業家呢?也同樣的認為只有企業能為家鄉帶來財富,才是唯一的工作。即使成了企業家,仍保有好讀書而且成為成名的作家,也都只是認為唯有發財才是真實的價值。包括了教長,包括了成名的作家……,他去一個個的訪問,問這些在上位者的意見,看見他們對自己周遭的生活的環境全不以為意,開砂石的開砂石,挖礦的挖礦,抓石頭的抓石頭,同時他們都不同意年輕人對家鄉人物的介紹,覺得那樣好像在揭瘡疤一樣,甚至於他和成大名的作家討論什麼是寫作,什麼是作品,其藝術性會是什麼,而成名的作家直接就告訴他:「只要投讀者所好就行,你只要強調出日常生活,大家都經驗到的,這一切,讀者就覺得你寫出了他們的心聲了,不必要有任何理想的陳述,這就有讀者,就能販賣,也就有出版社替你出版。」

    就在這籌錢的過程,導演的重點,也就是電影本身最精要而充分的一個社會性的討論——他反映出整個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物對現實的各種各樣的看法。也就是,在現實中,在利害中,侵蝕了所有的人際的關係——夫妻間既相愛又無法相擁;信仰失去了神聖性,只是一種生活的以及批判別人的規範依據;教育只是不得已的一個工作;至於國家社會也只不過是無可奈何的拘束;還有人生的問題……。在這些種種的限制且大家都在講求利益的觀點中,人生反而走不出去了,也無利可圖了,一切都被困住了!在他不斷的質疑中,像個鬥雞一樣,最後讓人全拒絕了他。不過他不退讓,就如同長在這山坡地上的那一棵棵顯得疏落而孤獨的野梨樹。他深深的自覺到自己的孤獨,不過也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無法放棄的堅持,那種對自己生存環境提供生活的大地、山村,那種美麗山野的情趣,他情不自禁的關注在大自然,關注在這些大自然生命的展現中。而他慢慢開始發現這一切對大自然的愛戀,也是對生命的愛戀和肯定、生命本質的肯定,全來自自己父親的啟迪和影響。

    他慢慢深入到自己的內心,看見自己對大自然、對生命的關注與愛戀,這全來自自己父親的啟迪和影響,而父親其實是被自己,以及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妹妹,甚至於全村的人都認為是個怪胎,甚至於是個失敗者的。這名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雖然大學畢業,不過只在小學教書,沒有人真正的認同他,肯定他,甚至於喜歡他,包括他的祖父——也就是他父親的父親。所以,這個父親在退休後,一個人退隱到山上牧羊生活——因為這個怪胎父親對大自然的愛,對動物的愛,使他無法生活在一個人的社會中,他無法忍受全以人為中心的那種社會,尤其是以世俗價值為最高價值的社會,他在那樣的一個以世俗價值為高的生活中,他只有頹靡,他只有不振,他覺得被窒息,甚至於到最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向而賭起馬來。即使他愛著妻子、子女,他都無法從賭馬中振作;他賭盡了一切,甚至於讓家庭蒙羞。可是他對大自然的愛,卻堅持不顧一切人的反對!

    年輕人開始看到他父親這特殊的一面,似乎也就在自己的特殊性格之中了!他想起他原本對父親的憎恨,曾恨父親迷上賭馬,欠下了巨額的賭債,賠上了他們整個家庭的命運,他詛咒他的父親。當他在詛咒他父親、責罵他父親的時候,這個時候說也奇怪,對他父親幾乎已放棄希望的母親竟然嚴厲的責備他:「你不可以這麼去咒罵你的父親,你要知道,你父親是個君子!在這麼一個視家暴為常態的社會裡與村子中,你父親這一輩子都沒有打過我,他連舉起手來揮一揮都沒有。他只是做不到我的要求,承擔不起那些來自社會、來自家庭要他完成的責任。」而後母親敘述出何以愛上他父親的原因,說他英俊,他會說話,他會說故事,他會說出許多令人迷醉的雋永語言,他會打開人的眼睛,讓人看到周遭的美景。他母親說:「他打開了我從來沒有見到的世界。」

    年輕的作家非常驚奇,因為這是他不知道的,沒有意識到他父親的另一個特殊的部分。不過,這個作家秉承著他父親的堅毅與不顧一切的性格,終於還是走上寫作的路。同時似乎在他的回想裡,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從小父親不知不覺的教導,讓他看見了家鄉的美,與這特有的環境下特有的人情風俗。整個大自然其實就是自然鮮活的巨大載體,是一切生存、生活、生命的來源,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視而不見了,都只一味的追求著實用的以及商業的價值,以至於使生活淪落為平淡無奇。只有他的父親,最後幾乎放棄一切現實中整個社會的一切,回歸到山林,回歸到自然,酣然無憂的沉睡在帶著寒風的山坡的院子地上:周遭,都是翠綠的松林;鮮紅搖曳的楓葉在冷風中襯映出夕陽下鮮紅的太陽;而這鮮紅的太陽,更染紅了鮮紅的大地泥土塊——而這一切,是永恆的;而這一切,是真實、能傳承的。

    他翻閱父親放在旁邊空無一物的皮夾——一毛錢也沒有,可是裡面卻深深的藏著關乎於他出版了書,在報紙上的報導剪報,上面還打著圈圈。他一時真是感動!等到父親醒過來,他才知道父親已經把它的書看得滾瓜爛熟,同時記住他很多的金句。父親甚至於告訴他哪些金句自己非常的喜歡,因為他陳述出大自然最真實的部分。

    在這部三個鐘頭的電影中間,導演似乎想用詳細的事件、日常事件、景物,透過鏡頭,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也似乎讓我們看到,唯有在這自然,也就是在這道中,才具有真實性,才具有傳遞性,才具有繼承性,人的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傳遞,能繼承;而當人們能看得見,加以記錄,人世之間才具有能傳遞、能繼承的文化——然後,文化,也就是道的展現和陳遞了。

    我藉著一部土耳其的電影野梨樹來說明人世間的傳遞與繼承,這裡頭包含了文化的傳遞與繼承,而這也是道的傳遞與繼承。在這人世間的傳遞與繼承中,我們或是可以體會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含義,也就是任何能久的事一定是不失其所,一定以道為基礎,依道而行的事。而也唯有在這基礎上所完成的事,才能讓人脫開了私己,真正打開了屬於人性——人的眼睛、智慧的心靈,而涵蓋著天下人類、國家民族共同需要的事。由此才合乎道,同時能傳遞、繼承下去,然後成為不朽的事業,所以,「死而不亡者壽」。這部野梨樹雖沒有老子所說的這個道理那麼深邃,可是也傳達了類似的這樣的訊息。這部電影似乎透過了實際現實生活的形象,表達出另一種所謂合乎道的真實狀況。

    整個村子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就是商業利益的價值觀,就是合乎商業利益才具有實用性的價值觀,而這種具有商業利益實用性的價值觀才是人生命最真實的價值。這從人的現象世界看來,似乎是一種最具普遍性的價值了,因為人人這麼看。可使這商品實用性的普遍價值,唉呀!卻不是一個真正可以繼承、傳遞的事物。這奇怪吧?雖然這樣子的價值觀也會在現實的社會中一代代的傳遞,可是他何以卻無法成為那一個永恆性的繼承和傳遞的事物呢?原因是,他不是道,以至於他無法完成不朽。如此就不可能久,也就不可能壽。為什麼呢?因為凡是只求私利,一味的指在利上打轉,凡是私利,在心理上,在感情上,在意識上、知覺上,其實都圍繞著自己,這種圍繞會形成封閉的個體,一個孤絕的個體,跟外界無法真正相通的個體。封閉的個體就像地上一塊塊的石頭,雖然多,卻缺少真正的聯繫,他那裡面沒有生命的發展性、創造性、綿延性,所以他自然就沒有了傳遞與繼承的可能性。人只有開放了自己的心靈,開放了自己的意識,提升了自己在人性上的位階,不再在生物性上的限制,而到達了真正人性的開展裡,人才看到了生命的整體性,或者說人才能從生命的整體性看到了道。人能看到道,同常是從生命的整體性、相關性、通透性,才會意識到道,然後才會意識到道的生生化化的那一分創造和流轉。由此,而進入到道,然後與天下萬物一體,與道一體;由此所創造所做出的事物,就自然具有道的傳承性、不朽性,而達於永恆了。

    這部電影如果去看的話,是需要一點耐心的,同時需要細心的品嘗。這部土耳其電影的導演,他拍製的手法,從和伊朗的名導演阿巴斯的手法滿類似的,不知是不是和在那樣的一種特殊環境下的生存、生活、生命發展有關,或者還是和中東回教的信仰有關,他們看事情都如同仔細的環顧周遭種種平常的事件,然後逐漸呈現出他們所要陳述的生命真相和主體。他們在這個敘述中特別喜歡展示周邊的大自然的環境,而這都是這一部電影中極其出色的表現,那個光影、光色之美,清亮、純粹、精緻。我一面看一面想,天哪,真有這樣光影的地方嗎?美到了一點渣滓都沒有,清晰到一點渣滓都沒有,翠綠就是翠綠,鮮紅就是鮮紅,清朗就是清朗,整個的大地非常非常的明細而清楚。喜歡看藝術電影的朋友不妨前去看看。

    【详细】
    133594511
  • 思飏
    2020/4/25 18:34:53
    《野梨树》对白分析:爱却回不去的故乡

    三个小时的影片,优美的摄影镜头和哲学思辨的对白让这段旅程充满了文学般的体验。在欣赏土耳其诗意的乡村景色同时,也需要时不时细细品味人物对话,我惊讶于导演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也渐渐沉浸到主人公锡南写书出书的这一段艰辛的旅程中,并开始审视故乡与自我,与文学的联系。

    全片主要围绕着有作家梦的毕业大学生锡南回到家乡的几段经历和对话展开,每一段对话都有着或明或暗的

    三个小时的影片,优美的摄影镜头和哲学思辨的对白让这段旅程充满了文学般的体验。在欣赏土耳其诗意的乡村景色同时,也需要时不时细细品味人物对话,我惊讶于导演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也渐渐沉浸到主人公锡南写书出书的这一段艰辛的旅程中,并开始审视故乡与自我,与文学的联系。

    全片主要围绕着有作家梦的毕业大学生锡南回到家乡的几段经历和对话展开,每一段对话都有着或明或暗的主题,我只能粗浅地谈谈我对于这几部分的理解,应该说理解了这些有浓厚文学和哲学意味的对白,可以更理解影片想表达的主题。

    第一部分是锡南找到市长商量资助出书。由于锡南个人化的写作并不能像旅游书籍一样对当地有实际利益,因此市长把他推给了一个读书很多的赞助商。

    12540508
  • 山嵐落風
    2019/12/9 21:22:27
    關於本片三點感悟

    關於電影談三點:(1)小鎮的封閉性與青年的開放性之間的矛盾,目前是當今優秀導演普遍關注的話題,這與賈樟柯以小鎮青年為背景的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的文化全球化,青年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攜帶著開放思想難以融入當地的封閉、保守文化之中,這造就了他們思想上的焦灼與孤獨感。在這部頗具錫蘭自轉色彩的電影中,以父親為代表的理想主義者在夢想破滅後沉淪於賭博的

    關於電影談三點:(1)小鎮的封閉性與青年的開放性之間的矛盾,目前是當今優秀導演普遍關注的話題,這與賈樟柯以小鎮青年為背景的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的文化全球化,青年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攜帶著開放思想難以融入當地的封閉、保守文化之中,這造就了他們思想上的焦灼與孤獨感。在這部頗具錫蘭自轉色彩的電影中,以父親為代表的理想主義者在夢想破滅後沉淪於賭博的刺激感中,以此來反抗著荒謬的生活。以錫蘭為代表的大學生畢業生,身上仍帶著人類與生俱來的還未被消磨的理想主義,在困難重重之中努力踐行著成為小說家和出版小說的夢,但難以被守舊的小鎮所理解,因此電影中攜帶著一股濃郁的憂傷,象征著青年內心的掙扎與夢想的幻滅。世界上或許只有同病相憐的人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彼此,比起言語上表達著如何為兒子出版小說而歡心卻沒有讀過小說的母親,這位一無是處的賭徒教師父親不僅收集了報刊上對這個籍籍無名的兒子的介紹,而且認真閱讀了兒子這本叫《野梨樹》的處女作。這種慰藉的力量宛如炎炎夏日的一抹清泉一般。(2)關於在土耳其國內伊斯蘭教是否需要改革的爭論,特別是阿拉伯之春以來,阿拉伯世界所產生的激烈的動蕩。這種爭論在電影中主要集中在以保守派為代表的Suleyman與改革派為代表的Nazmi的對談中。Nazmi認為穆斯林在世界劇烈的變化中已經落後了,因此需要變革來適應時代的潮流。他認為《古蘭經》在本質意義上沒有否定變革,相反變革的意義會促進《古蘭經》中的理想世界的築建。在宗教信仰自由上,他含蓄地表達出了對人為規定的一種宗教信仰自由的質疑。Suleyman則認為世界並沒有改變,穆斯林群體也並未落後,《古蘭經》對今天世界的解讀仍然適用,穆斯林的使命仍然是追隨著先知的聖典、行為以及諺語,因此不需要進行宗教改革。同時他指出宗教一旦改革勢必會為人們打開一扇幻想的大門,引發信徒們對伊斯蘭教的曲解,因此他認為與其進行冒險、瘋狂的變革,不如毋庸置疑地遵循著傳統的和平模式里。在宗教信仰自由上,在給定的宗教信仰中,他認為先知的智慧已經夠智慧有限的人們去領悟,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遵循這些準則。多樣化的人類族群因而宗教信仰應該多樣性在他看來是荒謬的,這可能基於他的一些認知:對人類是否清晰的認識自己表示質疑,以及深諳人類天生追求自利性遠離宗教信仰的神聖性的自身缺陷。這樣充滿思想激蕩的對白是我所喜歡的,辯論雙方都是彼此的魔鬼代言人,這樣的討論容易把握彼此論點的優勢以及缺陷,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3)關於真理之信仰與宗教之信仰之間的矛盾。這個問題是我所困惑的。解答這個問題目前水平不夠,原則上需要思考幾個詞的意涵:宗教的含義、真理的含義、信仰的含義、信仰宗教與迷信宗教的聯繫與區別、信仰真理與信仰宗教的聯繫與區別。目前我的態度是不排除宗教信仰,但是缺乏深入的認知而迷信宗教,此舉違背對理性的追求,不會這樣做。(? 今年看世界各國的電影繼續,願我能挖到更多國家的電影資源,雖然不能去諸國旅行,看他們的電影就當去旅行一番啦。?? )

    【详细】
    120861269
  • 安尘
    2019/9/4 16:15:19
    时隔三个月后的追加影评

    为了给上海电影节翻译才看的片子。第一遍直接跑神,感觉唠唠叨叨抓不住主线,后来一边翻译一边看,居然越看越有味道,简直欲罢不能。男主角大学毕业回乡后,各种自命不凡,看不起有赌博史的父亲,看不起爱上这样父亲的母亲,看不起畅销书作家,倒是对自己的超现代意识流元小说充满自信,为此甚至没有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好高骛远,谈玄务虚,暗恋高中同学但是不敢开口,鄙视父亲却偷了父亲心爱的猎犬。种种言行充满既视感

    为了给上海电影节翻译才看的片子。第一遍直接跑神,感觉唠唠叨叨抓不住主线,后来一边翻译一边看,居然越看越有味道,简直欲罢不能。男主角大学毕业回乡后,各种自命不凡,看不起有赌博史的父亲,看不起爱上这样父亲的母亲,看不起畅销书作家,倒是对自己的超现代意识流元小说充满自信,为此甚至没有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好高骛远,谈玄务虚,暗恋高中同学但是不敢开口,鄙视父亲却偷了父亲心爱的猎犬。种种言行充满既视感,我膝盖感觉都快被射穿了…

    然而父亲也曾经是一代有志青年,也曾满腔热忱,也曾经赞美过雪白的羔羊和大地的气息,是什么把他变成了这个沉迷赌博,在家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只能以尴尬笑容遮脸的男人呢?尽管影片拍摄的是土耳其家庭,但是人性的共通令影片的感染力跨越国界。

    但是一方面我本人翻译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土耳其转英文再转中文难免流失大量信息量,最终成果说是差强人意都有过分夸耀的嫌疑。如果上海电影节观众的观影体验不佳,这都是我翻译水平欠佳的缘故,片子本身是非常出色的。另外也希望能有出色的译者提供更好的翻译版本。

    【详细】
    10461467
  • 抛开书本
    2019/6/2 1:28:39
    锡兰这部新片,美到令人窒息!

    文/铃鼓先生

    公众号:抛开书本

    土地

    <

    文/铃鼓先生

    公众号:抛开书本

    土地

    10216290
  • 摄影师柳丁
    2019/5/27 1:07:59
    与孤独在一起,共存共生

    你的心

    它怎么说

    我的心?

    我的心它什么时候说过

    不讲事实 只做诠释

    引用大师的话

    因为我相信感受

    感受和本能是我生活的指南

    你真行

    你今天学的明天就没用了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被打脸

    因为无法适应

    人应该识时务点

    好的坏的都应该并存

    你的心

    它怎么说

    我的心?

    我的心它什么时候说过

    不讲事实 只做诠释

    引用大师的话

    因为我相信感受

    感受和本能是我生活的指南

    你真行

    你今天学的明天就没用了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被打脸

    因为无法适应

    人应该识时务点

    好的坏的都应该并存

    年轻人应该批评老人

    这是进步的方式

    我有时候在你和爷爷身上

    看到了我们都

    像野梨树一样

    畸形、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性

    《大明宫词》里,李治临死前对太平公主说:“人一辈子要经历好多好多的不如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其中有自己的原因,可是好多时候,它是别人铸就的。你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想过要当皇上,是先帝的选择。于是就有了后来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对待它们,是原谅,还是不原谅。有的人一辈子都靠原谅生活。比如说我吧,就没什么出息,但是内心快乐。可有的人,一辈子都靠不原谅生活,会很有出息,可内心不会安宁。你也会碰上同样的问题,选择时,一定要慎重。”

    每个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的选择

    会越走越孤独

    也会去接受它

    与它共生共存

    【详细】
  • 10205596
  • ショボ爺
    2019/5/20 2:12:17
    被剥夺的幸福思辨

    结尾泪崩,锡兰处理结尾的手法细腻优雅,最后一定给你内心重击。对于主题的探讨,不在于成长或是完成某种思辨,它在探讨生活本身的剥削性质,存在的既定。你和你的土地、家庭、国家、学历深深绑定,要如何面对它们对你的限制。“被忘记的梦想也很美”真的扎心。写一本家乡的书并感谢家人是自己的私心。它反射的城乡结构和内心困境同中国当代高度相似,锡兰是怎么和青年人站在同一阵线?只有佩服锡兰是真正关注每个人尊严的导

    结尾泪崩,锡兰处理结尾的手法细腻优雅,最后一定给你内心重击。对于主题的探讨,不在于成长或是完成某种思辨,它在探讨生活本身的剥削性质,存在的既定。你和你的土地、家庭、国家、学历深深绑定,要如何面对它们对你的限制。“被忘记的梦想也很美”真的扎心。写一本家乡的书并感谢家人是自己的私心。它反射的城乡结构和内心困境同中国当代高度相似,锡兰是怎么和青年人站在同一阵线?只有佩服锡兰是真正关注每个人尊严的导演。突然发现,所有泪崩都是在资料馆。

    原本觉得概念和概念的思辨是文科的灵魂,但惊奇于还有那么多疑问没被提出。锡兰通过人物的行走,尽可能展现记忆的风貌。不得不感叹一个老导演还能如此清晰地还愿二十出头的状态。二刷反而有了更多的疑点:狗是怎样一种幸福?父亲是那个掌握幸福秘密的老人吗?是我们自己选择忽视幸福吗?为什么父亲故意提起300元?为什么没有办法选择参军以外的生活?为什么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却只能选择原样?为什么中国无法有平民关于形而上的探讨?为什么结尾一开始阳光绿草,归途却大雪纷飞?参军的一个镜头,就时间来看是怎样的区间?这部片子可以看无数遍,每次都可以让人思考自己的真谛。另,片中男主和父母,祖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方式和自己太像了。

    【详细】
    10191528
  • 苏黎世的列车
    2019/4/17 20:57:04
    短评写不下了,nara刚回国打电话打断了思绪,下一场快开始了,然后就这样吧

    这一下午都没从《野梨树》中回过神来,三个最喜欢的话痨型导演中,伍迪艾伦喜欢聚焦中产阶级和上流酸腐、侯麦擅长捕捉扑朔迷离的男女关系和情感、锡兰则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互不相容的灰色地带,阐释着生活的本质。从影像风格上来说,侯麦像是巴黎街头喜欢谈论哲学和革命的画家,伍迪艾伦是四处游历创作的剧作家,而锡兰,则是愤世嫉俗的小镇青年,与周遭格格不入,跟故乡无法对话、对未来充满茫然,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和家庭人伦

    这一下午都没从《野梨树》中回过神来,三个最喜欢的话痨型导演中,伍迪艾伦喜欢聚焦中产阶级和上流酸腐、侯麦擅长捕捉扑朔迷离的男女关系和情感、锡兰则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互不相容的灰色地带,阐释着生活的本质。从影像风格上来说,侯麦像是巴黎街头喜欢谈论哲学和革命的画家,伍迪艾伦是四处游历创作的剧作家,而锡兰,则是愤世嫉俗的小镇青年,与周遭格格不入,跟故乡无法对话、对未来充满茫然,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和家庭人伦爱恨交加、像极了贾樟柯描摹的时代变迁中精神无处安放、徘徊在都市与故土之间的当下这一代人,唯一不同的是,土耳其的小镇青年在乡下的田野上谈论的是信仰的价值、宗教的意义,而处在经济野蛮飞跃国度的小镇青年,谈论的是去哪飙车K歌、抖音吸粉、或者野心勃勃的互联网新贵。野梨树里绵密不绝的台词,富含哲理和思辨的对白、剪不断理还乱的细碎日常,复杂的代际关系、雾气氤氲的田野、广袤苍凉的土地、抽象的主题,都在浇筑锡兰成长轨迹里不断迭代不断破碎和重建的认知,就像那口井,明知没有水源,却还要挖下去

    【详细】
    10119442
  • 来去一山
    2019/1/9 17:19:44
    野梨树的倔强

    有些电影看完之后你会意犹未尽,觉得哪里没看懂却又异常吸引着你二刷,《野梨树》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寓言是需要反复咀嚼的。

    主角锡兰非常像我在美国读书时曾经的室友,底色善良却愤青而自负,对于不相信的事情会轻蔑的撇嘴讥笑,毛躁而孤独,不同的是他是波斯人不是土耳其人。

    在父子关系的剧情里,我们看多了纯真的儿子和少年面对酗酒暴躁的父亲,比如《四百击》,导演锡兰这里给我们颠倒了角色

    有些电影看完之后你会意犹未尽,觉得哪里没看懂却又异常吸引着你二刷,《野梨树》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寓言是需要反复咀嚼的。

    主角锡兰非常像我在美国读书时曾经的室友,底色善良却愤青而自负,对于不相信的事情会轻蔑的撇嘴讥笑,毛躁而孤独,不同的是他是波斯人不是土耳其人。

    在父子关系的剧情里,我们看多了纯真的儿子和少年面对酗酒暴躁的父亲,比如《四百击》,导演锡兰这里给我们颠倒了角色,毛躁悲观对世界充满挑衅的年轻人和他历经世事赌博却扔抱有童心的父亲。

    开场,一个年轻人目光呆滞地凝视着什么,看了看手表和边上的行李都在暗示这不是一个悠闲的下午,要去哪里呢?航拍镜头将我们带到辽阔美丽的土耳其相间,一辆客车在乡间蜿蜒驶向远方。之后也多次出现车在路间的镜头,代表了锡兰几次的离开和返回。路,这一充满象征意义的表达。

    回到家乡的锡兰,下了汽车第一个“迎接”他的是一位看似问候实则“讨债”的老乡,这也给全片定了了冲突的伏笔,这个文艺家庭现实与理想间的折磨。

    还没进家门,就看到家里红色的自家车后面写着“老师家的车卖”,一切都是贫困的阴影。(多说一句电影翻译的问题,到比较晚才翻译这个卖车的细节其实是个误导,好像是锡兰要卖车筹备书款,其实一开始他父亲就要卖车,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

    在父子关系和卖书生存的两条主线下,其实是土耳其现实时候方方面面的折射。市长口口声声讲大道理却不肯帮助一笔小钱给年轻的作者,当然这也是有理有据他要遵守程序;煤矿商人鄙视那些读书无用的年轻人,你们今天学的明天就没用了;锡兰的朋友,在一通电话里,告诉她如何作为暴力警察欺压民众并得到快感,“在任何看不到的地方我都会狠揍他们一顿,为什么不呢,这就是生活的哲学,每个人都把压力垃圾倾倒给别人。”“这世界就是一个婊子。”

    行走中大段的长镜头,内容却是那么沉重,穿过乡间、铁桥、街道,电话那边是一个已经彻底放弃了“当老师”而努力“融入这个社会”的锡兰的同学。

    唯一的温情来自野梨树下和旧情人的邂逅,除了旧梦重温得到的只是残酷的现实,她决定嫁给一个有钱的中年人。哪里都是一样,在现实面前爱情太虚无缥缈了,还是“坐在宝马里哭”比较安稳。两个同样受伤年轻人湖边的厮打,是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愤怒。

    一个人的贫穷还可以忍受,一家人的贫穷就是一种罪过。锡兰母亲被现实折磨的交不起电费要把冰箱里的食物寄存到邻居家,一家人只能在晚上点蜡烛。而尽管这样面对赌马的老公,仍然说出“如果让我再选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嫁给他。”

    咄咄逼人自以为是的锡兰,话里有话暗含讥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的假设”,书店里对前辈的不敬,躲进特洛伊木马里被人追赶,车上的惊醒,究竟哪个是梦境?那种深深的焦虑,源自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我们是否也都有这种被追赶而无处藏身的梦?

    “时间像一把无声的锯,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对你做什么。”

    锡兰也许有一种“被害妄想症”,家里丢了300块,觉得所有家人都是小偷,他不仅在社会上,在家里也孤立着自己。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这场出色的镜头调度,缓慢退后的镜头渐渐隐现出每一个家人。

    不断爬上家后面的山头,远处穆斯林的祷告声回响,就像《小城之春》里人们需要爬上那段旧城墙,对远方的凝望那是他们唯一舒缓透口气的方式。

    究竟谁“偷了”那300块钱?

    偷食禁果的伊玛目,像一则寓言,宗教与世俗,宗教在现代是更被强化的神圣的连接还是已经沦为敛钱的工具?(这一大段三个人的对话密集而需要大量伊斯兰教背景知识,看起来非常累却营养丰富)有人说“如果能证明伊斯兰教是存在于真理之外,那么我宁愿选择伊斯兰教而不是真理。”难以理解吗?这还是证明了“信仰无关乎真理”?

    走投无路的锡兰,起念卖父亲的狗,镜头交待的干净而紧凑,首先是在开车门时候院子外对狗的凝视,然后马上切到郊外一个晚上在别人家里数钱,离开时候狗已经拴在别人家里。之后若干次出现狗,其实是一种若隐若现的幻觉和现实的结合,是锡兰睹物思情的自我责备愧疚,他偷了父亲最心爱之物而父亲却是唯一一个除了他自己读过他书的人,他一直诋毁恶意揣测父亲可父爱一直没有计较和改变于他,尤其是他偶然发现父亲钱包里他出书的一张剪报被珍藏,泪如雨下。

    不得不对现实低头,服兵役的锡兰,在冰天雪地里茫然地在边疆端着枪,未来一片茫然,这段的画面非常塔可夫斯基,雪地里淡出转换为远景汽车行驶在乡间,再到晨雾里孤独回家消散的背影。

    漫天飞舞的雪,一个没有经历过严冬和飘雪的民族是深刻和浪漫不起来的。

    年少的时候我们谈道理,等真正明白了,我们却只道“天凉好个秋”。父亲唯有邀请儿子一起聆听自然的交响乐,没有什么道理好给讲了。

    锡兰的那种愤怒和阴暗让我想起来胡波,想起了“席地而坐的大象”,不同的是胡波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一种和自我的“和解”而锡兰是幸运的,至少有一个浑浊世上仍然纯真爱他的爸爸。

    我们身边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锡兰,或者我们自己就曾经是一个锡兰,对一切都习惯性的负面评价,满满的负能量,但他们其实本质里并不坏,只是对这个世界仍然心怀理想,他们不接受混沌试图寻找真理,希望他们都有与自己和解的一天而不是渐渐变得油腻,希望永远内心如少年。

    片中若干“超现实主义”的段落,所有的“超现实”都不过是为了逼近“现实”,只是我们凡人视而不见才称其为“超现实”,就像我们自己看不见而否认存在的那些“神迹”:

    1.躲进特洛伊木马被人追赶,内心究竟和恐惧,是一场潜意识的梦。

    2.赌马店里,锡兰说这里都是白痴,回头望去却空无一人,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白痴”。

    3. 家里自己打开的门,独自抖动的吊灯。是风?还是神秘的感应?

    4. 枯树下,垂下一根绳子,半裸上身横在下面的人,是死是活?空旷的田野上唯一的一切。这是在隐喻锡兰和所有人命运吗?

    5. 投河自尽的狗?锡兰究竟看到了吗?

    6.蚂蚁爬满脸庞的婴儿寓意锡兰的重生。

    7. 被吊死在井里的锡兰,每个人都有两次生日,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重新发现自己。

    注:原文公号“来去一山”

    【详细】
    98842619
  • 大白狗
    2019/1/9 16:31:57
    《野梨树》的散文诗:风景自有大于人的力量

    有人把《资本论》拍成了一部电影,这种想法很神奇,这种抽象的东西怎么对应影像。最近接触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像冬眠、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有这部,野梨树。毕赣的电影像碎片化的诗歌,锡兰的电影像叙事的抒情散文。《野梨树》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有人说锡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贯穿着相似的敏感又沮丧的情绪。电影里大量的对话,空镜还有演员的表情动作,对应成一本书的话,都是作家的随想,大师作品里必有

    有人把《资本论》拍成了一部电影,这种想法很神奇,这种抽象的东西怎么对应影像。最近接触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像冬眠、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有这部,野梨树。毕赣的电影像碎片化的诗歌,锡兰的电影像叙事的抒情散文。《野梨树》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有人说锡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贯穿着相似的敏感又沮丧的情绪。电影里大量的对话,空镜还有演员的表情动作,对应成一本书的话,都是作家的随想,大师作品里必有闲笔,写成文字是很实的存在,但要转换成影像就难免有一些抽象,导演把这种抽象用最容易理解的对话形式呈现,但看多了也会觉得单调,或许这就是一个天生的弊端,证明了“视觉”承载的抽象信息永远没有“文字”那么丰满、确切。

    9884475
  • 嘟嘟熊之父
    2019/1/2 20:33:21
    锡兰的自我怀疑与反省

    伟大的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在固执的自我欣赏中实现逻辑自洽;一种在严苛的自我怀疑中修正逻辑谬误。在《野梨树》之前,我深信锡兰是前者,因为他创造的幻境太具辨识度,有时像一首隽永的诗,有时像一部危险的小说,他独有的造梦体系可以容纳一切介质。

    但若把《野梨树》看成锡兰对自我人生的投射,会发现他其实是后者。恰是源于他深刻的自我反省,才能在保持如雷霆万钧般深厚人文思考强度的同时,以极致的克制

    伟大的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在固执的自我欣赏中实现逻辑自洽;一种在严苛的自我怀疑中修正逻辑谬误。在《野梨树》之前,我深信锡兰是前者,因为他创造的幻境太具辨识度,有时像一首隽永的诗,有时像一部危险的小说,他独有的造梦体系可以容纳一切介质。

    但若把《野梨树》看成锡兰对自我人生的投射,会发现他其实是后者。恰是源于他深刻的自我反省,才能在保持如雷霆万钧般深厚人文思考强度的同时,以极致的克制力避免表达的赘余。而这,恰是他此前作品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来源。

    《野梨树》确是他作品序列中的异数,它不再具备显性的叙事牵引力,而是将素材打散了遗落在各处,形成俯首即拾的错落感。影片中的“锡兰”以异乡人自居,却不得不选择归乡。他怀才不遇、自命不凡;桀骜不驯、格格不入;他竭力以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尝试与他人进行深层的沟通,却因缺少对旁人的体察而落得鸡同鸭讲的难堪局面。

    无论是与少时旧爱深情一吻后被咬破嘴唇,在大雨中狼狈窜入台球室无人理睬;还是被妹妹识破穷酸的窘境大肆争吵,与知名作家话不投机遭受斥责,都让他的存在成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影片里他多次站在山坡上俯瞰低处星星点点的屋舍,幻想高处不胜寒,却不想真正被流放的其实是自己,他既无力腾空,又无法落地。

    “锡兰”的父亲貌似是他的反面,也曾才华横溢雄心勃勃,却终究在现实的挤压中寻得最具可行性的生存策略。他懂得何时插科打诨、何时自我嘲讽、何时佯装愤怒、何时真情流露。而相较“锡兰”的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他更像是“锡兰”在在时间洗刷作用下必然会进化成为的复刻翻版。

    《野梨树》中依然有锡兰标志式的“冻结”时刻,以往的作品中大多是在漫长的求索与消耗后,通过人物的静默与凝视对过去时进行消化与思考,并完成对未尽困境的释怀。而本片“冻结”时刻的诉求却不同以往,隔着栅栏目睹故人婚礼,在桥上将雕像断臂投入河中,望着父亲在树下沉沉睡去时被蚂蚁覆盖的脸,每一次的冻结都让“锡兰”离被唤醒仅有一步之遥,但他却依然陷入梦中无法清醒。影片并未挑明他究竟是因为不自知而不觉醒,还是因为他仍对理想主义怀有梦想,情愿赌上自尊与前程。

    此时,一个以自我怀疑与反省为训时刻警醒着的作者形象呼之欲出。他本我的表达欲是充沛甚至满溢的,他对信息的吸收与分解程度以光年计算,但他担心自己远离人群而丧失与周遭的共情力,他时刻要求自己仅以极小的切口释放必要的能量,因此他对“锡兰”的傲慢既是鄙夷的,又是豁达的;既是同情的,又是珍视的。

    这便是锡兰在自我创作之路上需要面对的矛盾与抉择。是选择做一个哲学家?文学家?画家?观察家?还是梦想家?而他决定在《冬眠》斩获金棕榈后拍摄《野梨树》,这个时点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在创作方法上,他以自我解放为名行使了自我反省之实,也许从根本上,他是怀疑自己的,毕竟在功成名就的巅峰时期,有谁会要求他进行自我反省?除了他自己,别无他人。而这一切,也恰是锡兰成为真正被影史铭记大师的必经之路。

    【详细】
    98671252
  • 木卫二
    2018/12/29 13:49:39
    他山之树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这几年,写书,卖书。马上结束的2018年,最后几个月,跑许多地方,也与人起争执。

    于是乎,对《野梨树》的感触,像那口挖不出水的老井,人挖得还挺深。碰了石头,打不出水……电影里的写作话题,一脸不爽讨人嫌的文学青年,不过是人生困境的比喻。

    如果你觉得它眼界有限,花三个多小时,讲了太少的事。那我不免想要说: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这几年,写书,卖书。马上结束的2018年,最后几个月,跑许多地方,也与人起争执。

    于是乎,对《野梨树》的感触,像那口挖不出水的老井,人挖得还挺深。碰了石头,打不出水……电影里的写作话题,一脸不爽讨人嫌的文学青年,不过是人生困境的比喻。

    如果你觉得它眼界有限,花三个多小时,讲了太少的事。那我不免想要说:人生,你的、我的、他的,充其量,加起来,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对吧?

    许多观众经过迷糊、犯困、昏睡、走神,迎来了结尾的父子。原来同名书写的野梨树,父亲对孩子所描述的野梨树,它们的模样,它们的长成,是那样的孤独和扭曲,永远留在土耳其的乡间土地上,风霜雨雪,一年四季。

    野梨树与周围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就像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的品性。你如何去接受,并喜欢上它呢?你知道的,这真的很难,就像很难无条件去敞开拥抱,接受至亲之人的缺陷不足。

    回说杰兰做出改变,拿下了金棕榈的《冬眠》,我观感一般。当杰兰想承担更大的,知识分子对家国,乃至人性至深处的莫名责任感。他的电影形式,也跟着变得艰涩,沉重。

    我对“如何看电影”有点个人偏见。如果有些话不是非说不可,电影里却滔滔不绝,那么,这无疑是不高明,或者比较笨,比较吃力的表现方式。我理解很多人说的,《冬眠》不好看,因为我也觉得“不好看”。杰兰拍的,都可以归为闷片,但我偏偏喜欢寡言少语,索性不说话的闷片。毕竟有些话,并不是非要开口。同样话多的《野梨树》,我的偏爱,更多是来自一名小镇青年的失落。他的人生,一团困顿迷惘。他的家庭,一通胡里纠缠。

    9857902
  • 记忆中的一棵树
    2018/12/16 12:19:53
    坚持理想没有错

    这是我看过《冬眠》之后的,导演锡兰又一部长篇,足足三个小时多一点,仍然冠以文艺标签的土耳其剧情电影。2014年凭借《冬眠》拿下金棕榈后,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带着新作《野梨树》再次杀回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尽管这部影片被排片在竞赛单元21部参展影片的最后,虽终不敌《小偷家族》未能斩获任何奖项,但是它依然不负

    这是我看过《冬眠》之后的,导演锡兰又一部长篇,足足三个小时多一点,仍然冠以文艺标签的土耳其剧情电影。2014年凭借《冬眠》拿下金棕榈后,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带着新作《野梨树》再次杀回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尽管这部影片被排片在竞赛单元21部参展影片的最后,虽终不敌《小偷家族》未能斩获任何奖项,但是它依然不负期望地给人留下了压轴好戏的印象。记得看《冬眠》时,自己一个人裹着棉被坐在床上,也是熬过了三个多小时,体验的是一种坚持到最后的美丽回味。

    《野梨树》影片的拍摄地是连接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东岸的土耳其恰纳卡莱市,该地也是距古代特洛伊遗址最近的现代城市,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都是大学毕业生。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果树满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岸典型的农村风光。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思南就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男主疲惫的步履下,衬托着久违的家乡海峡两岸景色,码头边伴着盘旋飞舞的海鸥,转乘上归家的汽车,行驶在秋色渐浓的乡村田野,一个航拍广角镜头立刻带来一股浓浓的怀乡之愁。下了汽车男主第一个遇见的家乡人是镇中心小店的老板,一阵寒暄后,店老板告之他的父亲借钱忘还的事实,这样的消息让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是多么扫兴啊。影片的开端就交代了父子矛盾冲突的伏笔,此时的父亲在乡村小学任教即将退休,竟不知何时起染上了博彩赌钱的恶习,并到处借钱欠债,母亲无业在家看电视剧消磨时光,偶尔打工挣些零钱,妹妹仍在读中学,爷爷一个人住在乡下老宅。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与这样的家境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有什么出路呢?

    9830909
  • 罗宾汉
    2018/11/18 16:30:39
    诗意的影像为文学化的叙事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层次感

    【香港亚洲电影节观影】可能是错过锡兰导演金棕榈作品《冬眠》的缘故,我印象中他的电影从没出现过如此多绵绵不绝的对白,而且很多场景是长达数十分钟角色侃侃而谈或彼此争论的长镜头。虽然这部新作长达近三个小时,但是锡兰处理人物关系线索有条不紊,在男主角毕业返乡的叙述里贯穿着父子情这条线索,尽显大师功力。虽然没能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任何奖项,但是作品的感染力与反思力度丝毫不弱。

    导演从家庭

    【香港亚洲电影节观影】可能是错过锡兰导演金棕榈作品《冬眠》的缘故,我印象中他的电影从没出现过如此多绵绵不绝的对白,而且很多场景是长达数十分钟角色侃侃而谈或彼此争论的长镜头。虽然这部新作长达近三个小时,但是锡兰处理人物关系线索有条不紊,在男主角毕业返乡的叙述里贯穿着父子情这条线索,尽显大师功力。虽然没能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任何奖项,但是作品的感染力与反思力度丝毫不弱。

    导演从家庭亲情关系,尤其是难以调和的父子关系出发,不断折射出土耳其城乡的差异所在,更巧妙地囊括了诸如知识分子、女性地位、伊斯兰宗教信仰、官僚主义,甚至是对当下土耳其政府的批评,都在洋洋洒洒的叙事过程中娓娓道来。大学毕业返乡的男主角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刚愎自用的他一心只想当作家去大城市不想留在家乡,但是当他涉足社会,跟政府官员等人打交道时,又遭遇到现实的挑战,并感到前途艰难陷入迷茫。尤其是剧中有一幕讲述他昔日读文学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做了防暴警察,用痛击抗议者作为宣泄压力的手段。一方面呈现出土耳其当下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似乎也影射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独裁统治倾向。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甚至是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宿命,都在父子关系这条线索中逐渐浮现出来。男主角并不想成为自己父亲那样一事无成的人,终日沉迷赌博而忽略家庭。父亲脱离现实在山上凿井取水,车站送行时骗取零钱买彩票等等行为令他困扰难堪。然而,从另外的角度去反思,父亲好歹也曾经是知识分子,他也是一位体面的教师,何尝没想过有宏伟大志?他之所以会沦落至今,究竟要归咎命运,还是社会和家庭环境的错?这似乎是导演引发观众对土耳其社会问题思考的有趣方式。

    照常理说,知识分子自怨自艾的宿命感会令影片坠入到沮丧消沉的结局。幸好地,导演全程采用幽默风趣的对白来冲淡这种压抑感,而父子二人关系从最初对抗,转为误解,到最终全面和解,导演在这条线索上的用心铺垫,先抑后扬的处理方式,令故事变得感染力十足。尤其是前后对父亲的刻画:满脸爬满蚂蚁的婴儿、被儿子误认为是彩票的寻狗启示,以及山上的老井,尽显导演对人物的精准把握。最后一幕,父亲翻出报纸上的新闻,以及井中幻想/现实的互换处理,更是催人泪下的意外手笔,这对于跟自己父亲有着复杂关系的观众(譬如我)来说,相信是全片最感人的一刻。

    尽管这是一部以对话叙事为基础的文学改编作品,但是锡兰在影像方面丝毫没有丢弃掉以往的作者标签。土耳其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摄影镜头里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长镜头的运用更娴熟,用手提摄影调动对话气氛。男主角跟两个伊玛目边走边谈的一段,镜头跟随着三人灵活自如地运动,不停的焦距变化以及将周遭环境带入画面中,令观众不会对枯燥的宗教内容感到无聊。而梦幻段落的处理(特洛伊木马、婴儿的脸、结尾的井)更眼前一亮,影像传递出诗意的美态,为文学化的叙事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层次感。

    【详细】
    97691211
  • LORENZO 洛伦佐
    2018/5/24 11:47:17
    《野梨树》:青春的困境和无解的乡愁

    在2011年凭借《小亚细亚往事》拿下评审团大奖、2014年凭借《冬眠》拿下金棕榈后,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带着新作《野梨树》再次杀回戛纳主竞赛。尽管最终无缘奖项,但它已然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一部锡兰。作为最后一部放映的主竞赛片,《野梨树》毫不逊色于之前放映的电影,在爆款频出的第七十一届戛纳电影节展示出压轴的气度,获得了媒体的一致赞誉。

    在2011年凭借《小亚细亚往事》拿下评审团大奖、2014年凭借《冬眠》拿下金棕榈后,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带着新作《野梨树》再次杀回戛纳主竞赛。尽管最终无缘奖项,但它已然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一部锡兰。作为最后一部放映的主竞赛片,《野梨树》毫不逊色于之前放映的电影,在爆款频出的第七十一届戛纳电影节展示出压轴的气度,获得了媒体的一致赞誉。

    939034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