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972820
  • Eve Zhan
    2022/3/22 7:37:40
    沉重话题下涌现的勃勃生机

    (老师上完鉴赏课过来假装自己很厉害)经典邪典电影之一,据说是很多人越看越喜欢的电影。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少年的设定吧,痴迷死亡的少年和集中营的幸存者慕德(住在火车里以及手臂上的刺青)大家讨论对老少恋的不同观感,但我觉得就是很romantic 啊。且最重要的是电影探讨的是用力生活,尽情热爱生命的主旨,谁会不爱慕德呢?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生与死的对比反差。慕德代表生命 不断出现的树即是生命 ,??即生

    (老师上完鉴赏课过来假装自己很厉害)经典邪典电影之一,据说是很多人越看越喜欢的电影。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少年的设定吧,痴迷死亡的少年和集中营的幸存者慕德(住在火车里以及手臂上的刺青)大家讨论对老少恋的不同观感,但我觉得就是很romantic 啊。且最重要的是电影探讨的是用力生活,尽情热爱生命的主旨,谁会不爱慕德呢?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生与死的对比反差。慕德代表生命 不断出现的树即是生命 ,??即生命,黄色的雨衣和雨伞即生命,跑步的人,游行的队伍也是生命的象征。而哈洛则代表死亡,墓地、灵车也是死亡。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墓地的一角,然后more and more,不断扩大,像茫茫的海洋。而镜头又从一束小花回到rows of flowers和广阔的绿色原野。一直记得慕德涂着粉紫色的眼影,住在鲜花中的仙女,穿过蓝色,黄色,戴过围粉色的围巾,喜欢飙车,喜欢画画,藐视权威。她将哈洛送给她的定情之物,扔进了水塘然后说这样我永远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慕德坚持要救的小树就是她坚持要拯救的哈洛。

    慕德一直都在尝试教哈洛L-I-V-E的真谛,教他five senses打开自己的感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音乐即生命,哈洛在她的带领下也学着弹奏古琴和跳舞。最终哈洛摔烂了他的灵车,意味向死亡告别,并在山岗上弹奏起快乐自由的音乐。

    【详细】
    14291587
  • 昊子
    2019/9/14 10:22:10
    坏怂的逻辑

    你们越不想看到什么,我们越坏给你看。

    社会大舞台,成了我们纵情表演的起跑线。

    只不过这一次男女1号的年龄差距大了一点,达到了60岁。而且在他们刚刚对上眼的时候,神经兮兮的女主就选择了自杀。像是抑郁症晚期的最后一次爆发。这个老傻逼偷车,栽树,闯红灯,跟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特别讨厌这一对傻逼的原因是,他们和我的深度距离十分遥远,看的时候完全不烧脑。

    你们越不想看到什么,我们越坏给你看。

    社会大舞台,成了我们纵情表演的起跑线。

    只不过这一次男女1号的年龄差距大了一点,达到了60岁。而且在他们刚刚对上眼的时候,神经兮兮的女主就选择了自杀。像是抑郁症晚期的最后一次爆发。这个老傻逼偷车,栽树,闯红灯,跟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特别讨厌这一对傻逼的原因是,他们和我的深度距离十分遥远,看的时候完全不烧脑。

    女朋友说,我偷吃卤肉饭和警察玩猫捉老鼠,我天天都在干,玩的非常顺溜。

    是时候考虑自己拍一个电影啊,我的名字不叫哈罗德,我叫差评二人组。

    倒霉的想干嘛就干嘛的主题曲,放了一遍又一遍。

    我其实最喜欢哈洛德的妈妈,非常镇定的看着他玩自杀,还买新车送给她。

    我也非常同情她来的三个女朋友,我发现英国人真有文化,动不动就玩莎士比亚。

    所以导演20笔想告诉我们,这两个傻逼不值得同情,他们就是一对坏怂。

    【详细】
    10494432
  • 弓谷所長
    2018/6/12 8:49:11
    那个迷恋死亡的少年,爱上了比他大60岁的老人

    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通过视觉的感官体验,给人展示天马行空和奇思怪想。

    比如怪诞的故事剧情、另类的人物洁癖、神奇的物种超能力,甚至一些不知所云的意象画面……只要导演敢想,就能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品。

    《哈洛与慕德》的故事题材就足够让我眼前一亮,它在讨论人的死亡,但却并没

    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通过视觉的感官体验,给人展示天马行空和奇思怪想。

    比如怪诞的故事剧情、另类的人物洁癖、神奇的物种超能力,甚至一些不知所云的意象画面……只要导演敢想,就能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品。

    《哈洛与慕德》的故事题材就足够让我眼前一亮,它在讨论人的死亡,但却并没有过于沉闷的哲学性阐述,而是从哈洛和慕德两个忘年之交的怪诞癖好入手,去诠释一种对死亡的认知。

    哈洛和慕德都是怪癖的人,年龄差距相差快60岁的他们有着共同迷恋着一件事:死亡。

    哈洛是个上流社会的富家弟子,生活宽裕,但却沉默寡言,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尝到死亡的滋味。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说过:“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哈洛是死亡的拥戴者,他享受死亡过程中带给他的美好,他也用死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态度。

    人生仅此一次的死亡,和无数次死亡的尝试,那就是他的愿望。

    9428805
  • Special
    2018/5/5 21:15:00
    一份“心动”指南,请收好
  • 大白狗
    2018/3/11 14:59:37
    但请告诉我,孩子们在哪玩儿

    我一直想知道我为什么是我,你为什么是你。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之一,它将黑色喜剧的形式发挥到极致,哈洛德的妈妈,在泳池边,打开收音机,面带微笑,跟着音乐节奏优雅地脱掉浴袍,慢慢步入池中,钢琴还在继续,镜头跟随他妈妈逐渐拉开,池中,哈洛德穿着西装漂浮在水面,模拟着溺死,他妈妈游过,看了看“溺死”的儿子,翻了个白眼,继续往前游。其次是将车胡乱停放在人行道中的慕德,在街边跟哈洛德商议如何拯救快窒息的

    我一直想知道我为什么是我,你为什么是你。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之一,它将黑色喜剧的形式发挥到极致,哈洛德的妈妈,在泳池边,打开收音机,面带微笑,跟着音乐节奏优雅地脱掉浴袍,慢慢步入池中,钢琴还在继续,镜头跟随他妈妈逐渐拉开,池中,哈洛德穿着西装漂浮在水面,模拟着溺死,他妈妈游过,看了看“溺死”的儿子,翻了个白眼,继续往前游。其次是将车胡乱停放在人行道中的慕德,在街边跟哈洛德商议如何拯救快窒息的行道树,交警走到车边,慕德面不改色走到他们面前打了个招呼,问道前面那辆车是否停放正确,警察微笑着答是,慕德优雅地走到前面那辆车,打开车门便坐进去,临行时向后边的警察挥挥手,警察也友好地向这位优雅的老夫人挥手回礼,但突如其来的引擎轰鸣,紧接着是一个漂移拐过街角,远远地又传来轮胎磨地的刺耳声,那位Officer,笑容渐渐凝固……慕德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不相信她计划了自己的死亡从而肆意张胆,她也绝非糊涂——哈洛德和慕德再次在葬礼上相遇才是真正的揭示,哀悼的人排着队离开。队列中,慕德,一身米白的风衣,撑着亮黄色的雨伞,大步流星走在最前面,与黑色的葬礼氛围格格不入,唯独慕德身后的那个小女孩,也是一身米白,一位大限将至,一位不谙世事,但同有一颗赤子之心。她是那种即使拥有了一切,也可以活得一无所有的人。她很自由,她的灵气来源于一花一木,不必要为了什么理由割断与自然连接的脐带,她的出生,她的死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循环,我希望她来世便是那棵被拯救的即将窒息在城市里的行道树,站在森林深处,被生命包围,连接大地的心脏,有所灵犀。“你想变成什么样的花?”“我不知道,可能是这其中的一朵吧”镜头中是满满一地的小雏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们都一样吧”“瞧,有的瘦小,有的胖一些,有的朝左,有的朝右,有的甚至丢了一片花瓣,各种差异都看得出来,Harold,你看,我觉得是世上的悲剧太多了,明明这样不同,却要忍受毫无差别的对待。”我也会爱慕德,恰好是这个时候的慕德,我不会希望她青春永驻,或许是她即将拥有全部的时间,才会有现在的想要自由就放手一搏吧。毕竟她也知道,这个世上悲剧太多了,个性有成千上万种,有的尖锐,有的温润,有的向左理性,有的向右敏感,有的甚至被叫做病态,明明这么不同,却要忍受毫无差别的对待。

    “你不反抗了吗?”

    “但我不需要反抗了,我拥抱他们,还在为大事儿奋斗,但现在是以我个人的小方式。”

    我觉得这样很好啊

    造一架巨型飞机

    乘着宇宙列车四周游走

    用自动贩卖机开始一个夏天

    我知道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

    一天一天地在改变

    但请告诉我

    孩子们在哪玩儿

    【详细】
    92161147
  • 阿佳
    2018/2/21 11:59:09
    L-I-V-E live!

    桶童推来的.... 她前两天在ig分享了“i like u Maude”的截图,“我喜欢你”是我觉得现如今最浪漫直接纯洁的表白了,不管她分享的意义何在,我还是决定来看看这部电影。

    最直观的感受是Maude活着的样子实在让人羡慕,在80岁的时候能活的如此精彩,她做着不寻常甚至反道德的事,随便在路上开一辆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做裸模,她有奇怪的收藏,爱音乐,她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收获了

    桶童推来的.... 她前两天在ig分享了“i like u Maude”的截图,“我喜欢你”是我觉得现如今最浪漫直接纯洁的表白了,不管她分享的意义何在,我还是决定来看看这部电影。

    最直观的感受是Maude活着的样子实在让人羡慕,在80岁的时候能活的如此精彩,她做着不寻常甚至反道德的事,随便在路上开一辆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做裸模,她有奇怪的收藏,爱音乐,她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收获了爱情,一份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丝毫没感觉奇怪的爱情。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Harold逃过兵役之后,他们相依躺在草坪中,Harold想要翻跟头,但是又说“it's too embarrasing.” Maude若有所思的给Harold说:每个人都允许自己有时候犯傻,两个人在草坪中自由的呐喊 翻跟头,多么自由!释放天性的时候是最令人羡慕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所以在80岁的时候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收获了爱情,一份让我觉得丝毫不奇怪的纯洁爱情,多么悲伤,最终Maude还是离开了人世,她活着的时候带给Harold无限乐趣,去世之后更是影响了Harold,她教给Harold生活的模样,告诉他要embrace life,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后一幕,Harold让自己不喜欢的那辆车从悬崖坠下,他拿着那把Maude给他的琴,自由自在的弹着,摇摆着,唱着,感受生命的色彩。

    非常羡慕Harold,我多么希望身边能有个人,告诉我生命的绚烂。

    【详细】
    9169664
  • 糖果魔法师。
    2017/6/19 21:15:36
    哈洛与慕德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虽然看的是无字幕版,但是剧情非常有趣,忘年恋也基本上是电影剧情很少触及的一个类型,况且是少男老女的题材,不过本片有两点非常讨巧,一是男主人公的各种恶作剧,其次就是女主的阳光和乐观的人生感悟。
    作为那反抗年代的一个表征,如果仅仅把此片看作一部奇异的爱情故事那就太浪费了,去年还看过一部Vanishing Point也是类似的作品。甚至在今天看来都异常激烈以致无法理解的外衣包裹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虽然看的是无字幕版,但是剧情非常有趣,忘年恋也基本上是电影剧情很少触及的一个类型,况且是少男老女的题材,不过本片有两点非常讨巧,一是男主人公的各种恶作剧,其次就是女主的阳光和乐观的人生感悟。
    作为那反抗年代的一个表征,如果仅仅把此片看作一部奇异的爱情故事那就太浪费了,去年还看过一部Vanishing Point也是类似的作品。甚至在今天看来都异常激烈以致无法理解的外衣包裹下,这些创作由内而外地彻底颠覆了所谓正统,成为1968年后这个现代世界的一个注脚。
    【详细】
    8613241
  • c. velasquez
    2016/2/22 20:22:51
    短评写不开 一些感想 给自己留作纪念
    男主爱玩那种喜感的的死亡崇拜仪式的根源大概在于其在充满条条框框的权贵家庭成长和在寄宿学校上学让他滋生了孤独缺爱的心理和好奇心爆棚的倾向,与其说是出于中二无知觉得死亡很酷很有趣,是闲出来的富贵病,不如说是他对于“生命是虚无的”这一残酷真理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在后天冷漠刻板环境的强化下越发不可收拾。 他从开始的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死会有什么反应,想从他人的悲痛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到之后演变为习
    男主爱玩那种喜感的的死亡崇拜仪式的根源大概在于其在充满条条框框的权贵家庭成长和在寄宿学校上学让他滋生了孤独缺爱的心理和好奇心爆棚的倾向,与其说是出于中二无知觉得死亡很酷很有趣,是闲出来的富贵病,不如说是他对于“生命是虚无的”这一残酷真理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在后天冷漠刻板环境的强化下越发不可收拾。 他从开始的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死会有什么反应,想从他人的悲痛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到之后演变为习惯,躲藏在虚假的死亡中,逃避现世生活的虚无痛苦,其不断上演的死亡之剧是一种对无意义的现世生活的模仿和戏谑,也是对奢侈腐朽教条的贵族式生活的消极反抗。

    Maude则让他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要人们自己去创造出来的,她用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视角看待和对待生活,所以她既不怕生活,也不怕死亡;既不迷恋死亡,也不迷恋永生。她崇拜的是生成变化着的历万劫而永存的世界意志,个体现象的消亡无损于丰沛的世界生灵。有一段男主问她是在祈祷吗,她说是在“交流”,男主问"to God?"她回道,"No,to life." 这种对生命而非上帝的虔诚不能不让人想起尼采。还有Maude践行的那种"aim above morality"的价值观,同样尼采味十足,不愧是民间高人~

    少年最后从老奶奶的死亡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他会继承她的生命意志活下去—— 像歌里唱的,"I have drunk your wine,you have made your work mine."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Harold像Maude
    那样自由随性地过好每一天,Harold与Maude就会永远在一起。
    【详细】
    7785738
  • 扎扎木
    2012/12/31 12:55:42
    道德是“反道德”的
    在这部电影荒诞不经的外表下其实有很多意识形态上的观点,说直白一点影片想努力打破循规蹈矩的人生观。
      
      有这么几个细节的问题很容易被注意到:
      1、这位年近80的疯癫活泼的老妇人是一个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这一点从她手臂上的数字烙印就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来说,她经历了直逼死亡的灾难,她的人生观会因为这种遭遇而重建,她对于很多规矩的蔑视正是来自她对
    在这部电影荒诞不经的外表下其实有很多意识形态上的观点,说直白一点影片想努力打破循规蹈矩的人生观。
      
      有这么几个细节的问题很容易被注意到:
      1、这位年近80的疯癫活泼的老妇人是一个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这一点从她手臂上的数字烙印就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来说,她经历了直逼死亡的灾难,她的人生观会因为这种遭遇而重建,她对于很多规矩的蔑视正是来自她对于真正生命意义的渴望。
      
      2、少年被他母亲介绍的3位相亲对象的工作分别依次包含这样几个因素:第一个是政治(时政与家政专业)、第二个是经济(处理发票)、第三个是文化(演员)。
      
      第一个代表政治的姑娘,你从他身上看到政治就是一个三姑六婆的八卦兴趣,这种严肃的话题突然变得很无聊,好像玩政治关心政治就跟热衷八卦的闲无聊行为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个代表经济的姑娘,你从她话里带这明显骄傲自吹自擂的表面谦虚的那种做作的言谈中就能看见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那种在场面上夸夸其谈的缩影。那种看到这样的言谈就想在心里一阵冷笑的感觉。
      
      第三个代表文化的姑娘是一个演员,她没有被少年的自杀表演所吓倒,而是跟他一起表演投入,所以她的表现颠覆了前面两个姑娘。但是她还是走了,为什么呢?看看她到音乐室里的夸张表现吧,那就是对文艺界人的爱慕虚荣的夸张表演的一个脸谱,你要是接触过这样一类人你就能在电影里感到共鸣。因为他们无比的虚伪,不仅如此他们总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其实又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虽然是搞文化文艺的人,但是却比其他人更加趋炎附势。
      
      这三个姑娘在这里不仅代表她们本人,也代表了制作这个电影的人想表达的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讽刺,对于这些意义存在的讽刺。
      
      3、电影的开场曲和结尾曲是同一首歌曲,而且这个歌曲在电影里也有贯穿,它表达的是这个电影的中心。歌词大意是说,世界上有千万条路,你想走什么路都可以,你什么时候想走都可以。它告诉我们,人想怎么生活是人自己的事情,你只要想这样去做,你活着就可以做,无论你是少年还是老朽,这完全不妨碍你面对生活选择你要的生活。
      
      4、这个老妇人说了一段话非常引起我的共鸣,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每个人都可以做点犯傻的事情用来自娱自乐。像这一类的话,老妇人还说了很多,比如要想过真正有意思的生活就要打破道德。所以这些话都听的少年心驰神往,目光闪闪发亮。老妇人被指控偷车,其实就是她每次出门都在路边随即开动别人的汽车上路,这个行为看起来当然是违法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老妇人根本没有要把别人的车占为己有的意思,她从来也没有想把什么占为己有,她说她这么做就是要提醒其他人让他们知道:你并不真的拥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就好比那棵小树,那车,那斧头,那个多年来老人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少年送给老人一个游戏币,她把它投进了水里)。你要记得,你活着并且到死的时候没有什么是你的,你是赤条条来去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在于这些外界的俗物上。
      
      5、老妇人储存气味,比如某某大道上的雪的味道,她把那些气味都用罐子收集,还自己制造了一个奇形怪状的装置用来将气味发散出来。老妇人又探索触觉,那造性怪异的木制品活生生让人联想到一个女性,而中间的洞甚至能让人感觉是女人身上的那个洞口,但实际上它与女性差距非常巨大。可是老妇人让少年去爱抚它,在少年爱抚这个木制品的时候呼吸越来越粗,当他把头埋进那个洞的时候,那分明的就是一种性欲上欢快感。假如你对木头都能产生性欲,那么对那乳房下垂皮肤皱褶满身的老妇人当然也可以。当少年看着80岁老妇人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种所谓白头偕老的穿越的爱情,就是当她已经如此衰老的时候我还是爱她,就好像她的年龄完全不是问题。她是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一定是从幼年到老年的,这么一个过程,你是在老年遇到她还是在少年遇到她,她都是那一个女人。而从老妇人看少年的感觉中,我们看到老妇人返老还童了,我们会 感到老妇人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在爱与生死中年纪变得不再有什么意义。
      
      6、少年的叔叔是一个参加过对德战争的美国军人,他的好大喜功的热血爱国之情在少年的对对对之中引伸出了一个荒谬的错误结论就是我们喜欢杀人。所以这又跟老妇人的一次谈话对应上,那就是国家、民族、爱国精神什么的都是狗屁。她曾经也为了什么权利、公正、自由之类的宏伟的概念去斗争,参加示威游行,但现在她用她个人的小方式去改变她能改变的东西。是德国人也好,是美国人也好,是犹太人也好,什么国家,什么国王,又有什么关系?历经苦难的老妇人,怀着丧亲丧国,从宫廷生活到集中营生活的这种巨大反差,从纳粹杀虐犹太人,到美国军人与德国军人打仗这些事情讽刺出战争是国家这种毫无意义的分类导致的灭绝人性的变态东西。
      
      整个故事以少年与老妇的相识相爱为荒诞的外表,实质上要表达的却是超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种严肃的宏大的社会问题,而回归到人如何度过人生的这么一个最微小却最深邃的信仰层面的问题。
    【详细】
    57212146
  • 小小农
    2011/8/30 20:27:07
    《哈洛与慕德》迟到的灵魂伴侣
    无论写什么,我动起笔来,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绪迫入便秘的羊肠小道。也会不自觉地板起脸,任严肃的细胞传递至指尖,把心情中活跃、幽默、无需认真的欢快打捞出来,从我的喋喋不休中滤出,最后写出有悖于我最初“无知且快乐”的死文。如果说娱乐至死,也算符合。

    当然,我也问自己,写完后,可以扔进回收站,但我又不愿删除,从头再写也不见得可以领悟所谓的“前车之鉴”。或许,我珍视的还是那些呆板模糊自
    无论写什么,我动起笔来,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绪迫入便秘的羊肠小道。也会不自觉地板起脸,任严肃的细胞传递至指尖,把心情中活跃、幽默、无需认真的欢快打捞出来,从我的喋喋不休中滤出,最后写出有悖于我最初“无知且快乐”的死文。如果说娱乐至死,也算符合。

    当然,我也问自己,写完后,可以扔进回收站,但我又不愿删除,从头再写也不见得可以领悟所谓的“前车之鉴”。或许,我珍视的还是那些呆板模糊自恋的思想触觉,所低吟的无论有无道理,既然且生且灭,我又异常留恋,不如刻个碑,做个纪念。

    而我的这番絮叨,是特别为电影《哈洛与慕德》所述的。仿若耸肩摊开双手表示没辙,这电影令我思绪万千,语无伦次。我那一刻在想,怪诞与幽默是这部电影致命的魅力,这一刻却觉得这部电影时刻流露出召唤爱与自由的严肃面孔,它才是生命力。

    那么,让我用老少恋(18岁与79岁)的看点先把读者扣留在这儿。继而告诉你它的与众不同,关键之处也在这与众不同上,爱情什么的不过是配菜,真正的主菜还是展现60年代末至70年初美国的社会剪影,你不会不感兴趣,因为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将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下的生活。

    在此进入有关电影《哈洛与慕德》的话题。我要打乱了秩序来说,循着等待80岁新生的慕德的思维,从死亡说到爱情,再说向自由。吟诵着尘归尘,土归土,落叶归根,孤树归林的诗歌;去寻找诗人歌手Cat Stevens演唱的自由世界——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在同路的旅途中,遇到生死契阔的灵魂伴侣,一起朝前走。直到用或长或短的生命领悟出自由与爱的真谛——抛掉一切羁绊快乐的身外之物,让自由载着躯体飞翔。

    而这样神圣的精神跋涉恰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种信仰,贯穿全片。慕德用80年的生命守护它,并等来了被灵魂召唤来的信徒——哈洛。她借用“爱情”告诉了哈洛:哈洛爱慕德,慕德也爱哈洛,他们此生唯一的爱恋,不仅是可见的物质的生理欲望,更是可永恒不灭的精神生命,如此,便要超脱生与死的俗世,如此,便要打破物与欲的桎梏。

    这在影片的结尾表达再直白不过了,慕德扔掉刻有“爱情宣言”的钱币,她把那拥有“爱之具象”的实物抛弃了,因为哈洛的爱将永存在慕德的心里,并不为一枚钱币的存在与否而生或灭。说远一点,这也是现代国人衍生无限烦恼与忧愁的所在,我们把爱刻在了实物上,所以那些爱都是明码标价的,自然,得与失已不再珍贵,却充满着占有的欲望与失去的愤懑,何谈幸福快乐。

    谈什么,想了解真相,便要探究时代背影。要提及这部电影的拍摄时代,六七十年代可是美国历史中一段相当复杂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种恐慌迷茫萧条的状态中,人们反对越战,要求社会变革,减少环境污染,呼喊逆城市化,价值观混乱,人心慌乱而迷茫等等。作为具有战前导演特质的哈尔.阿什比,他的内心诉求,抑或是同时代大多数人的渴望,几乎在《哈洛与慕德》的故事中淋漓尽致地袒露了。

    他的两个主角都担负着他赋予的存在的使命,慕德,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是个反战、反对城市化的无政府主义者,独居,无依无靠。哈洛十八岁,富家公子哥,是彻头彻尾的迷茫的一代,用各种各样假装自杀的方式吓唬母亲以此找到活着死去的存在感。所以,二人的相遇很值得玩味。他们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但都热衷于同样的“爱好”。参加陌生人的葬礼,感受死亡的气息。喜欢看工人用打桩机拆毁建筑物,从毁灭中麻醉社会狼藉的悲凉。他们一同把生存于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小树,放回到大森林,寻求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的自由。用“爱情”把一老一少捆绑在一起,不如说他们是自由女神拣选的使者,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他们被爱交织在了一起,由少的续接上老的遗志,延续了自由精神的长度。

    或许有人说,慕德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的“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我不这么认为。这里的自由不该是及时享乐的自由,慕德或许没有哲学家的口才,把她的生活理念做成套娃,但在我看来,她是睿智的普通人的代表。而且也有人解读电影旨在讽刺安逸于现状的精神状态,或许电影过于干净的画面给了看客一丝细微的暗示,但放置当时的大环境,不满与彷徨应该是主调。当对政府改变社会丑陋面貌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时,慕德选择了以身作则的“对抗”,让自己活得充实快乐,影响身边的人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不能否认,是慕德的精神拯救了哈洛的迷茫,而哈洛是那个时期少年、年轻人的代表,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给予慕德如此高评价,虽是我的一厢情愿,但影片确实在塑造她生动悦心的性格特征时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了她足够多的亮点。她“疯狂”驾车透露出的不羁与自由也成为了全剧一条有形的线索,那种弯弯绕绕疾驰的画面,也对应了导演哈尔.阿什比的镜头里貌似零散的连续不断的切割画面,突显了他独有的剪辑技术,这时是70年代初,现在看来都是令人刮目相待的。

    而回到故事的风格上,有人定义为喜剧,或许称之为社会讽刺剧更为形象。黑色幽默的招牌便是讽刺,这也是《哈洛与慕德》这部电影的令人开怀的笑点。显然,一切秩序与常规都使人碍眼时,反常规反秩序便正好能营造十分巧妙的喜剧意境。慕德随意偷车,是反秩序的,哈洛用灵车做代步的车子,是反常规的,但我们把这样的场景放置脑海中,却能产生令人玩味的震撼效果。所谓的普通人,其实也是黑色幽默的素材,哈洛的叔叔,那位在战场上失去左手臂的好战的将军;夸夸其谈照本宣科的心理医生;为逝者超度的,却心怀歧视的道貌岸然的牧师;他们在慕德与哈洛的眼里,都成了伤痕累累的疾患社会的一部分。

    这自然不是绝对的,多少有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味道。总之,归因的话,这都是一种痛斥人生价值观物化的表达,慕德影响哈洛寻求自我精神解放,不再迷茫的解药,便是放弃一切“身外之物”,认识自身的独一价值。正如阿瑟.米勒的传记作家比格斯比描述阿瑟.米勒所言:“他明白了一切都可能逝去,生活就是如履薄冰。我们以为脚下的支撑很牢固,但它却可能突然破裂。”如是,这便是寄托生存希望于物质欲望的悲哀。而我之所以引用比格斯比的话,是我自认为慕德用80年感受到的颠沛流离与欣欣向荣或许正是阿瑟米勒所感悟到的,在当时,这位天才剧作家同样是反对越战,鄙视美国不正视历史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管怎样美国已经向前走去了,而且走得很远了。而这样使人彷徨的心境,有些人恐怕在此刻也能体会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人是一面镜子,这些都不是空话。

    又说了一大堆可说可不说的废话。最后解释我的标题“迟到的灵魂伴侣”。我们还是说回到爱情吧,感性地说,很为慕德与哈洛难过,多么希望慕德晚出生半个世纪,抑或哈洛早出生半个世纪,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伴侣,令人艳羡。两个人相爱,年龄的确不是问题,可是无法相守到老,却是不能回避的遗憾。幸运的我们渴望拥有一份彼此相亲相爱的姻缘,可是很多的情侣结合到一起,却也有最终劳燕分飞的,那大概是一场错误的缘迷蒙了两个人的双眼。总之,你若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爱情,你们灵魂相知相惜,那么真心恭喜你,这样的爱情世间最美!





    【详细】
    50822995
  • 刀叢中的小詩
    2009/6/29 22:04:19
    哈罗德与莫德

    在你一次次夸张地模仿
    死亡的基本动作
    一定不会看见死亡
    潜行的清晰脚印

    黄昏的海边你把车
    停在高高的悬崖上面
    你说,她死了
    八十岁和着你的十八岁

    接下来的那些琴声
    和着垂钓黄昏的人
    早已埋在了地下
    还有她不曾青春的容颜

    从此不再有人恸哭
    也许仅仅剩下一只鸟
    你总该懂得些什么了

    在你一次次夸张地模仿
    死亡的基本动作
    一定不会看见死亡
    潜行的清晰脚印

    黄昏的海边你把车
    停在高高的悬崖上面
    你说,她死了
    八十岁和着你的十八岁

    接下来的那些琴声
    和着垂钓黄昏的人
    早已埋在了地下
    还有她不曾青春的容颜

    从此不再有人恸哭
    也许仅仅剩下一只鸟
    你总该懂得些什么了
    好似从未有过的秘密
    【详细】
    2103209
  • 寒号鸟RaY
    2008/3/4 14:23:10
    死亡是不是跟爱一样,都是诞生的先决条件。
    再一次重现我熟悉的杜拉斯和雅恩的爱情经历,不过这一次更加彻底与决绝。18岁的哈罗德和80岁的莫德相遇在墓地。
    实在抱歉,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更好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于是只能如此平淡无奇的开头。
    世间的任何一例爱情在他人都是平淡,哪怕当事人觉得早已水深火热不可自拔。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恐怕很多人会以为这又是一种变态的情感,18岁的孩子和80岁老人的忘年恋。
    18岁
    再一次重现我熟悉的杜拉斯和雅恩的爱情经历,不过这一次更加彻底与决绝。18岁的哈罗德和80岁的莫德相遇在墓地。
    实在抱歉,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更好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于是只能如此平淡无奇的开头。
    世间的任何一例爱情在他人都是平淡,哪怕当事人觉得早已水深火热不可自拔。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恐怕很多人会以为这又是一种变态的情感,18岁的孩子和80岁老人的忘年恋。
    18岁的哈罗德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厌倦一切,一心沉湎于死亡的快感中,无时无刻都在演绎死亡,在这个过程中逃避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给他介绍的女朋友们。他参加葬礼,只是因为喜欢死亡的气息。
    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了生的勇气和力气。他假自杀,并乐此不疲。哈罗德悬而未决的生命遭遇到了莫德,必定是一场最快速的飞行。
    电影故事的戏剧性注定了80岁的老人莫德必定是一个很HIGH的人,影片中的老人,超越年龄感的身体素质与优良的精神面貌让人惊愕。她也喜欢参加葬礼,但是目的却在于提醒自己生之快乐。她的脸上永远写满了
    少女般憧憬。当然只是建立在她近距离经历过死亡(曾为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所了解到的生的困难及珍贵。



    当年的杜拉斯和雅恩,始于雅恩对杜拉斯的崇拜。他熟读她的每一个作品,知道怎么样说话才会让她觉得开心。就算他是一个同性恋,也不再去看任何一个漂亮的男侍应一眼了。
    而哈罗德和莫德,则是出于另一种感情的依赖。并不是每一个老少恋,都是恋XX(xx代指一切可以替代的长辈)情节,这部影片中,哈罗德并没有把莫德当作自己母亲或者祖母或者任何一个女性角色的化身。
    他爱的是她的精神抖擞,她所特有的年迈的青春。
    影片在讲述他们之间的恋爱过程时,和任何一对情侣一般,是互相的不确定开始,终于真心的爱恋。如果仅仅是讲这一些,那这部影片就只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而已。没有任何的人文关怀价值。事实上,在整部影片
    莫德扮演了哈罗德灵魂导师的作用。这个倒是在很多影片中有所表现,女性作为精神拯救的一方出现在男性身边,积极的劝慰其振作起来。
    哈罗德沉迷在毁灭的快感中,喜欢废墟的破败,而莫德喜欢看绿色植株在温室里面,多么美好,可以看到他们出生,成长,开花,结果。哈罗德拒绝一切外界,和母亲的关系疏离陌生,而莫德自然的融入这个社会自由自在。哈罗德喜欢灵车,喜欢灵车的颜色,而莫德喜欢高而且简单的向日葵。



    “即使在你生命中最坏的时刻,你都可以看到诸如海鸥这样自由的美丽象征。”

    这是一个18岁年龄的老人,和一个80岁年龄的孩子所发生的故事。

    这个诞生。是说的重生。自我的重生。
    《泰坦尼克》之所以让所有人热泪盈眶,就在于杰克死去的一刻,若丝并没有一同殉情。她勇敢的活下去了,在爱人的死亡面前,她继续爱着,获得了重生。这是勇敢者的事迹,有几个人敢于在爱人消失后还能孤单活下去。我想。或许我做不到。很多人都做不到。在这一个瞬间,我倒是更加宁愿我先死去。比他先死去。在时间的名义之下,死比爱容易百倍。
    影片的结尾,是莫德在80岁生日的当天,自己吃下了安眠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哈罗德在知晓莫德死去后,一个人开着车狂奔在黄沙飞舞的路上,一个远景,看到他的车席卷一阵风沙冲下悬崖,海浪拍打黑色的礁石。从观影习惯来讲,观众们大都以为哈罗德也自杀身亡。可是镜头在这时慢慢推近,上摇,在一个长长的心理停顿之后,依然一个远景,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人影站立在悬崖边上,慢慢拉近镜头,瘦弱的哈默德怀抱莫德给他的琴看着脚下的大海,然后边弹着歌不成调的曲子跳着走掉了。

    有人说,这是个悲剧结为,不过处理尚有瑕疵。不知道他说的这个悲剧是指莫德的死去还是哈罗德的孤单一人。
    我却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温情的结尾,哈罗德在真爱死去的时候,感知到了真正生存的意义。他要勇敢的活下去,哪怕是一个人。影片结束在他一个人的背影上,这样一个疯狂的爱人死去后,他们之间隐忍美好的爱情才刚刚步入正题。

    这样的一个结尾,让一个简单的爱情,变成了一个讲述生命的故事。死亡与爱。重生与自我意识的苏醒。生命的稀疏平常与弥足珍贵。真挚的热爱一切。
    这样的一个结尾,让我如此感动。

    最后。用一句我喜欢的词结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爱就爱吧,哪管爱比死更冷。
    【详细】
    13181824
  • 东门捷径小V
    2008/2/27 1:54:01
    You Cannot Let the World Judge You Too Much!
    第一次看着这中规中矩的封面实在是与Cult联系不起来,因为在这里面,老Maude是镇镇定定正正常常的严肃老妇,小Harold是标标准准迷迷瞪瞪的惘然少年,这样的组合能产生什么CULT的效应呢?除了那句非常没劲的“涉及小男孩与80岁老妇的情欲”。
      看到三分之一就明白了,其实只是部暖暖的如向日葵般的关于live电影。
      一切的惊世骇俗都只是个象
    第一次看着这中规中矩的封面实在是与Cult联系不起来,因为在这里面,老Maude是镇镇定定正正常常的严肃老妇,小Harold是标标准准迷迷瞪瞪的惘然少年,这样的组合能产生什么CULT的效应呢?除了那句非常没劲的“涉及小男孩与80岁老妇的情欲”。
      看到三分之一就明白了,其实只是部暖暖的如向日葵般的关于live电影。
      一切的惊世骇俗都只是个象征,一个巧合罢了,最后的一切都化成了那句“Give me an'l',Give me an'i',Give me a'v',Give me an'e','L-I-V-E,live!"
      我喜欢看Harold自杀装死,喜欢看他们俩无所事事,喜欢被人告知“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make an ass of themselves",谁能拒绝与一朵向日葵相爱呢?You can't let the world judge you too much!

    PS.看的过程中我一直都觉得演Harold的Bud Cort与铁皮鼓里的那个让人无比担心他日后心理健康的小男孩David Bennent要命的相像,大得几乎成正圆形的眼珠和又呆气又邪气的永远像惊讶的表情,更绝的是两人角色的相似,导演们有“幼稚男孩反差诱惑”的嫌疑,有点日本色情文化里“甜美Lolita情结"的意思~
    【详细】
    1313630
  • 植物牛
    2008/1/24 10:23:35
    伟大电影,简单爱:Harold and Maude(1971)
    看到一部伟大的电影“Harold and Maude”,三十多年前的片子。

    开始就有两个世界:哈洛德的世界,和玛德的世界。

    哈罗德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母亲戴假发出场,暗示着她的诸多表里不一,她喜欢应酬,自以为是,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还有超强的控制欲。她拥有物质的一切,却没有灵魂,当然,她不会喜欢一个有灵魂的哈罗德。

    哈罗德备感无聊,他深深地厌倦了这生命
    看到一部伟大的电影“Harold and Maude”,三十多年前的片子。

    开始就有两个世界:哈洛德的世界,和玛德的世界。

    哈罗德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母亲戴假发出场,暗示着她的诸多表里不一,她喜欢应酬,自以为是,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还有超强的控制欲。她拥有物质的一切,却没有灵魂,当然,她不会喜欢一个有灵魂的哈罗德。

    哈罗德备感无聊,他深深地厌倦了这生命,这世界,太无聊虚假,太不值得去存活,他恶作剧,一次次地装死,上吊,溺水,枪击,一切都几可乱真,但骗不了他的母亲,她知道他没有最后的勇气。

    他唯一喜欢的是葬礼。也许,是因为他喜欢死亡。他渴望另一个世界是真情的,真实的。

    在葬礼上他第一次遇到了玛德,一个将近80岁的疯老太太。她在葬礼上,在教堂里,衣着鲜艳,大啃苹果,频繁偷车,一切有悖常人的举动,吸引了哈罗德的注意。

    于是,他们相识了。老太太偷车,驾轻就熟,在警察眼皮下偷了一辆换一辆;飙车,疯狂无比,气得警察吹胡子瞪眼。哈罗德逐渐走进她的世界,她似乎不遵守很多规则,已经到了老不逾矩的境界:她偷回宠物店的小动物,把他们放掉;她偷市区的小树,种回森林;她教给哈罗德唱歌,跳舞;她穿日本的和服,头上插银色的簪子;她给一个老人做裸体模特,她自信自己的美丽。她说她最喜欢向日葵。在一大片雏菊花丛里,她告诉他没有两朵花儿是相同的,每一朵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她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她只要真实,自我地活着。她激情燃烧,纵情歌舞,不在乎那些规则,甚至法律,道德,在她,都已经不算什么了,唯有一颗赤子之心。

    她对生命的热爱强烈地吸引、影响着哈罗德。她说她每天都要尝试些新的东西。Give me the "L" 、Give me the "I" 、Give me the "V" 、Give me the "E", GIVE ME THE LIVE

    她张扬生命,她是生命的象征,嗅觉,听觉,视觉,她一点点地给男孩打开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美丽的,虽然有痛苦,却丰富,值得我们活一次,再活一次。

    在一个明媚的清晨,哈罗德内心充满快乐,I think I see the light coming to me,coming through me giving me a second sight.So shine, shine, shine,shine, shine, shine,shine, shine, shine.我想我看到了光,那么闪亮,那么闪亮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让哈罗德爱上一个年龄相当的真诚质朴的女孩,但是,有谁能比一个经历了诸多苦难的80岁的老人更明白人生? 又有什么让哈罗德爱上这个牧师说的“干瘪的”“松弛的”“下垂的”却充满生命力的她,更有震撼力?

    这部1971年的作品太棒了,没有时代的界线。

    男主角长着张娃娃脸,却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两个人表演张弛有度,把握精准。

    我一度以为玛德是个鬼魂,出来为哈罗德指路,然后离去。但是她竟然真的是一个现世的人,以死亡告终。

    她走掉,他重生,继续生活的美好,活着的美。

    电影的配乐也是无以伦比。开头有一段《绿袖》配乐。后面常有小片的大片的背景歌曲出现。后来知道大部分为Cat Stevens捉刀。是我喜欢的那种乐曲,我喜欢的歌和乐手都在那个年代啊,鲍勃迪伦,保罗西蒙,西蒙与加芬克尔,-------迷人的,民谣,吉他。

    And if you want to be me, be me
    And if you want to be you, be you
    'Cause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to 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详细】
    12881682
  • 不在过去和未来
    2007/10/29 17:46:34
    爱就是这么简单
    找了很久这电影的同好,也找了很久对这电影配乐的同好
    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吴冠中。吴冠中说:“我怎么办?我虽然已经七十岁了,可我的心还和二十岁的时候一样。”
    人生的痛苦其实总是这样,当你年轻时你的心却衰老不堪,而当你精力不济时心里却还揣着青春的梦想。
    很多人把这电影拿来和洛丽塔相提并论,是很奇怪的事情。虽然同样涉及两个年龄悬殊可惟“不可逾越”的人的爱。
    找了很久这电影的同好,也找了很久对这电影配乐的同好
    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吴冠中。吴冠中说:“我怎么办?我虽然已经七十岁了,可我的心还和二十岁的时候一样。”
    人生的痛苦其实总是这样,当你年轻时你的心却衰老不堪,而当你精力不济时心里却还揣着青春的梦想。
    很多人把这电影拿来和洛丽塔相提并论,是很奇怪的事情。虽然同样涉及两个年龄悬殊可惟“不可逾越”的人的爱。
    不可逾越,其实本来就是一个谎言,只不过是用来安慰那些喜欢放弃不愿意争取的人的。
    爱情从来就没有标准,如果有,那么“爱”难道还不足够吗?
    少年的精神终于获得了拯救,于是老妪的生命的消逝,反而令这部“不伦恋曲”的电影,一直充满着阳光与希望。从电影一开始一直在试验以自杀的方式换来母亲关爱的冷漠与惨淡,一步步向美好向温暖向甜蜜进发。而人生,因此而完满并永远充满希望。
    电影配乐不急不躁不装腔做势不故作姿态,又在传统中拒绝老态,在阳光中拒绝轻浮。初一听,以为全是老歌,再一听才知道全是重新创作。美好的电影配乐总是能让一部电影获得升华。
    爱很简单,美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
    那些总是喜欢赋予其意义的人们啊,你们真是烦人呢。
    【详细】
    1230521
  • jie
    2007/4/20 20:51:38
    HAROLD AND MAUDE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少年和年近八十的老妪的恋情 你会怎么看
    看上去 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似乎有些古怪 似乎饱含着阴谋

    我们已是越来越多的看到 这世界上 各种各样的爱
    不管它是出于物质的 精神的 亦或肉体的
    不能说 哪一种比哪一种 更为高尚
    他们都是一种需要 都只是一种感受

    而在一段邂逅形成的感情里 重要的不在年龄 财富 情欲
    而是 两个相遇的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少年和年近八十的老妪的恋情 你会怎么看
    看上去 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似乎有些古怪 似乎饱含着阴谋

    我们已是越来越多的看到 这世界上 各种各样的爱
    不管它是出于物质的 精神的 亦或肉体的
    不能说 哪一种比哪一种 更为高尚
    他们都是一种需要 都只是一种感受

    而在一段邂逅形成的感情里 重要的不在年龄 财富 情欲
    而是 两个相遇的人 对彼此心灵的影响 慰籍和改造

    因此 对于他们 我一点儿也不觉的奇怪
    整部电影中 也丝毫没有令人感到不适的地方
    只觉的 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他爱她 她爱他

    电影的名字 是 HAROLD AND MAUDE 七十年代初的电影了
    配乐也是极好 来自绿袖子乐队 一听 整个身体便想跟随着一起摇摆起来

    HAROLD 是那个少年 富家子弟 瘦削的身材 蓝色的眼睛 苍白的面容
    他年纪不大 却已厌倦于世 着迷于自杀 他说 他享受死亡的过程
    他开着一辆黑色的灵车奔赴于一场场陌生人的葬礼
    凄凉而美丽的墓园 总是望不到尽头

    墓园里 在黑色的人群里 撑着一把黄色的伞 袅袅走来的
    便是 MAUDE 她再过几天就八十岁了 她可爱极了
    象一个吉普赛女人一样 行走如风 风情四顾
    她自由的象天空中的一朵云 她说 她每天都要尝试些新的东西
    她的来生 要想变成葵花 要在阳光下热烈开放

    可那个男孩呢 HAROLD 你想变成什么样的花
    他郁郁寡欢的看着成片的白色雏菊说 也许就是其中的一朵 因为他们长得一样
    他们不一样 MAUDE对他说 你仔细看 就能看到他们有的花瓣多一点 有的少一点
    有的朝向左边 有的朝向右边 有的开的正好 有的花瓣落了一些

    她享受着世间一切的美好 用激情燃烧掉生命的最后美妙
    在她八十岁生日的那天 他给她过生日 他说爱她 她也爱他
    可是 她告诉他 她要走了 她已经吃了安眠药
    她曾经说过 她要在最美好的时刻死掉

    那一段 是整部电影里唯一悲伤的部分
    奔跑于医院 流下泪的男孩 告诉我们 她实现了她的愿望

    在MAUDE死去以后 他开着车冲向悬崖
    只有车落在悬崖底下摔的粉碎 而HAROLD 出现在了山顶

    他独自弹着她送他的吉他 在旷野里 轻快的舞动起身体 离开
    他已经懂得了生与死的道理 他会象她一样享受这世间美好的一切

    是她 教会了他
    爱与生命

    如若不是他
    一切 仍在虚空

    沉和 和 憬
    意象 又开始漂浮 。。。
    【详细】
    11471164
  • 桃桃林林
    2006/11/21 16:30:43
    《哈奥德与茂迪 》
    哈尔·艾希比(Hal Ashby)也是美国70年代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了,早年是好莱坞著名的剪辑师,因《恶夜追辑令》还拿过奥斯卡最佳剪辑金像奖。之后转行做导演,因其独特的喜剧片风格,在70年代的美国电影圈也是屡有佳作。
        与简-方达合作的《返乡》由于剧本出色,在很多剧本写作书上都有介绍。而另一部与著名演员彼得-塞勒斯合作的《在那边》,凭借彼得塞勒
    哈尔·艾希比(Hal Ashby)也是美国70年代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了,早年是好莱坞著名的剪辑师,因《恶夜追辑令》还拿过奥斯卡最佳剪辑金像奖。之后转行做导演,因其独特的喜剧片风格,在70年代的美国电影圈也是屡有佳作。
        与简-方达合作的《返乡》由于剧本出色,在很多剧本写作书上都有介绍。而另一部与著名演员彼得-塞勒斯合作的《在那边》,凭借彼得塞勒斯精彩的幽默冷处理,得到了异常神奇的效果,为个人心中最爱的佳作之一。

    而这次的这个《哈洛德与茂德》拍摄于1971年,为其早期作品,也是美国著名的一部CULT。并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电影开头,镜头一直控制不拍演员的头部,只是随着演员的走动移动而已,通过演员的动作,可以了解到这是一个十分有教养的人。镜头规则,对称,甚至有些刻板,也应是在烘托这个家庭的沉闷和守旧。以及孩子所受的一些相对刻板的教育,这对观众之后了解人物的性格成因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作为CULT片,电影一定不会如此普通的,年轻的哈洛德当着母亲的面上吊,吊得口吐白沫,而母亲却无动于衷,继续忙着自己的事,。之后,每天哈洛德都会用这种方法去自杀,常常是弄得一身是血,但却丝毫不会引起母亲的注意。

    哈洛德是需要被拯救的,他对死亡异常的迷恋,除了每天用各种方法自杀,还有就是非常喜欢参加葬礼。他母亲也尝试通过一些方法治疗他,可无论是心理医生,神父,还是他那个当军官的叔叔,都改变不了他。终于,他遇上了老太太茂德,茂德是个即将80岁的老太太,不过这个老人的心态却并不很老,她会去偷汽车,跟警察飙车,更多的疯狂,倒是更像比哈洛德还年轻。

    哈洛德用各种恶作剧的方法吓跑了来相亲的女孩,最终他和老太太相爱了,虽然他们年龄相差60岁。老人选择了自杀,哈洛德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属于很搞的电影,很多恶搞段落,加上极品老少恋,还是可以看看的。不过影像上比较阴暗和朦胧,而且镜头稍显刻板。也许有些人不喜欢
    【详细】
    1092869
  • 妖怪的小妞妞
    2006/9/17 20:34:21
    爱无边界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这部1971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电影绝对是陌生的,片名也不很吸引人,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到的力量。偶尔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知道这部片子,然后就很想能够找来看,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完了它,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温暖是感动。感动于一个十八岁少年与一个八十岁老太婆之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于生命在绚烂时所焕发出的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这部1971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电影绝对是陌生的,片名也不很吸引人,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到的力量。偶尔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知道这部片子,然后就很想能够找来看,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完了它,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温暖是感动。感动于一个十八岁少年与一个八十岁老太婆之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于生命在绚烂时所焕发出的光彩。
        Harold是一个生活在富有家庭的小小少年,可是他却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他唯一有兴趣的就是死亡。从中学时代开始Harold就不止一次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爆炸、上吊、溺水、自焚;手枪、匕首、长刀;一次比一次逼真,一次比一次恐怖。他的脸上没有表情,苍白忧郁,眼睛里是绝望的寒光,尽管他才十八岁,但从他身上散发的气味恐怕比垂暮的老人还有腐朽。他的母亲从最初感到崩溃到后来完全习以为常,这个可怜的母亲一点也不明白自己的儿子到底想要什么。Maude就完全不一样了,她是一个即将年满八十岁的贫穷老太太,但她的活力却让人觉得她还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青春美少女。她随意地偷车,在高速路上奔驰,她高声地唱歌,纵情地舞蹈,她说她希望自己是一株向日葵,她热爱所有的生命。Harold和Maude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喜欢参加葬礼,他们也是在葬礼上相识的。只是他们一个是因为厌倦生命,一个是因为热爱生。就是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产生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恋。Maude的活力将Harold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里花香鸟语,那里浪漫温情。于是少年开始爱了,他要和这个可爱的女人永远在一起,他要娶她,毫不犹豫。少年把他的决定告诉他的母亲,她的母亲错愕得几乎要疯掉,自己的儿子竟然要娶一个即将腐烂的身体。影片的最后,是最为华美的也最为悲伤的。在Maude八十岁生日那天也就是二人结婚的当天,Maude告诉Harold,自己已经服药了,午夜之后就要离开,她要在生命最为绚烂的时候幸福地投奔死神。因为她曾经说过,她要在最美好的时候死去。可少年无法接受,他尽全力挽救这个他已经挚爱的生命,但是医生没能留住女人的生命,两个相爱的人永远的分离了。少年擦干眼泪驾着自己心爱的葬礼车,飞奔在远离城市的道路上,,他将车驶进了大海,那个厌弃生命的从前他要亲手埋葬掉。最后我们看到少年拿着女人送给他的琴,一路弹奏着,一路歌唱着,走向远方……
        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如何会爱上一个就要走进坟墓的老女人?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会问。但当你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再有疑问,因为爱无边界。



        
    【详细】
    10741174
  • apple0622
    2006/9/9 12:18:50
    Harold and Maude
    偶尔在TCM频道看了一部老片Harold and Maude(1971). 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关于一个沉迷于尝试各种自杀方式(但只是假的)的少年Harold,和一个决定在八十岁时死去的热爱生活的老太太Maude 的故事。我不想说它是爱情故事,虽然结尾有些Love Story和Titanic的感觉。他们的共同爱好是参加葬礼,也是在墓地相识。不同于Harold仅热衷于死亡,Maude也对生命充满
    偶尔在TCM频道看了一部老片Harold and Maude(1971). 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关于一个沉迷于尝试各种自杀方式(但只是假的)的少年Harold,和一个决定在八十岁时死去的热爱生活的老太太Maude 的故事。我不想说它是爱情故事,虽然结尾有些Love Story和Titanic的感觉。他们的共同爱好是参加葬礼,也是在墓地相识。不同于Harold仅热衷于死亡,Maude也对生命充满热情,对于她来说,生死轮回才是生活,她想要在下辈子变成一棵向日葵。也许她曾经面对过死亡,片中有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少年拉着老妇的手,而她的手臂上刺着的一连串数字暗示她曾经在纳粹集中营呆过。大概因此她才会如此不羁,“最好不要太有道德感。你会因此在生活上过多地欺骗自己。超越道德。如果你把道德施加于生活上,你会无法彻底地感受生活。”“每个人都有权犯傻。你不能太在意这个世界对你的评价”。她曾经为一些“大事”斗争过受伤过,而现在她仍然在为“大事”而斗争,不过是以自己的“小方式” ,例如偷偷进入宠物店把一些动物放回到野外,把一棵要死的行道树用偷来的卡车和铁铲重新种回到森林里….写了这末多发现一直在写Maude, 也许Harold有些乏善足陈,象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少年”。虽然Maude也象个“问题老年”。最后Harold在Maude八十岁生日时要向她求婚,而她说她已服了药片,会在午夜时死去。整个影片有种超现实的喜剧的基调,很多另人发笑的对话,虽然在讨论生和死这些很沉重的话题。
    【详细】
    107264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