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影评

100281530
  • Handle
    2019/3/3 19:53:17
    《绿皮书》院线字幕和实际台词相比,有哪些差异?

    我倒是要说几句,《绿皮书》院线字幕和实际台词相比,有哪些差异。

    1)首先电影第一部分时,Tony以及他们一家子一开始都以为Shirley是“医生”,所以字幕对“doctor”统一译为“博士”是显而易见的不妥,如果都知道他是搞音乐的博士了,为什么大家还要一副诧异的表情呢?

    2)面试司机一职时,Shirley问Tony以前做些什么,Tony答“public relatio

    我倒是要说几句,《绿皮书》院线字幕和实际台词相比,有哪些差异。

    1)首先电影第一部分时,Tony以及他们一家子一开始都以为Shirley是“医生”,所以字幕对“doctor”统一译为“博士”是显而易见的不妥,如果都知道他是搞音乐的博士了,为什么大家还要一副诧异的表情呢?

    2)面试司机一职时,Shirley问Tony以前做些什么,Tony答“public relations",字幕翻译为“研究人际关系”,好像也不能说错,但是没有表达出重点,有一版预告片翻译的是“危机公关”,个人认为这个更贴切。

    3)比赛吃汉堡那段,在旁边给Tony打气的老哥说“He just hit 19!“,意思是“他已经吃第19个了(你还不快点吃)!”,字幕居然是“他才吃了19个”。

    4)两人被关在警察局里,Shirley跟Tony说(大意)“你做错了所以被关进来,但我‘did nothing‘却也被关了进来”,字幕把时态都改了,“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5)quote @王大根:两个男主被关在警局的那一段,有一句 I wouldn't touch that mattress 被翻译成了什么“我再也不这么做了”……

    6)quote @王大根:把弹得和钢琴家Liberace一样好翻译成了“弹得和自由女神一样好”

    想到再更。

    补:

    7)Tony去到卡耐基大厅找面试的地点,管理人员说音乐厅还没开门,叫他“but you are welcome to buy tickets to tonight's performance",翻译成了“但我们很高兴你买了晚上演出的票“,我勒个去……

    8)Shirley在庄园里演出时,Tony在外头跟一群闲人掷骰子赌钱,被Shirley喊回去了,Shirley说“They didn't have a choice whether to be inside or not, but you did“,应该是字面意思“他们没法进来庄园里面,但你可以“,字幕译为了“他们没法选择出身,但你可以“,请问Tony怎么就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了?

    【详细】
    10019972
  • 木Mu
    2019/3/2 23:54:41
    Shirley 博士在剧中的同性恋人设。挖掘多处细节

    男二Doc.Shirley在剧中的性取向设定,除了最明显的“I'm not man enough”之外,还有多处细节明暗示。国内院线字幕翻译对其中一处关键台词的隐晦处理给大部分观众造成了误导。

    男二Doc.Shirley在剧中的性取向设定,除了最明显的“I'm not man enough”之外,还有多处细节明暗示。国内院线字幕翻译对其中一处关键台词的隐晦处理给大部分观众造成了误导。

    【详细】
    10017129
  • 大海里的针
    2019/2/28 10:30:48
    《绿皮书》拿了奥斯卡奖,但美国黑人并不喜欢?

    《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不服憋着!

    说的就是你——斯派克·李!

    让我们先了解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91届奥斯卡的获奖名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绿皮书》拿下了

    《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不服憋着!

    说的就是你——斯派克·李!

    让我们先了解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91届奥斯卡的获奖名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绿皮书》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大奖,成为颁奖礼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

    10010433
  • 云袖舞
    2019/2/26 23:38:17
    《绿皮书》有哪些有趣的设定?

    个人微信公众号:咸鱼小橘 以后的影评会首发于该微信公众号

    1、接地气的炸鸡梗。Tony向Shirley强势安利黑人爱吃的炸鸡,刚开始Shirley一脸嫌弃,后来翘着兰花指吃得超享受(这一幕绝对名场面),再后来有一站巡演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端出来Shirley最爱的食物居然是炸鸡。高雅的氛围和亲民的炸鸡,反差萌。

    2、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一站Tony遇到了纽约的朋

    个人微信公众号:咸鱼小橘 以后的影评会首发于该微信公众号

    1、接地气的炸鸡梗。Tony向Shirley强势安利黑人爱吃的炸鸡,刚开始Shirley一脸嫌弃,后来翘着兰花指吃得超享受(这一幕绝对名场面),再后来有一站巡演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端出来Shirley最爱的食物居然是炸鸡。高雅的氛围和亲民的炸鸡,反差萌。

    2、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一站Tony遇到了纽约的朋友,用意大利语聊天,朋友诋毁黑人还说要给Tony介绍工作,他们都以为Shirley听不懂。结果晚上Tony出门去酒吧的时候,却被Shirley拦住。Shirley用意大利语夸奖了Tony还承诺要给他升职加薪。原来他都听得懂,是害怕Tony离开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挽留。Tony一下看穿他的心思,让他放心自己不会走。这算确认彼此的心意了么,这一段超有爱。

    3、警察蜀黍的反转。有一站的坏警察,因为歧视黑人扣押了Shirley和Tony。在平安夜他们回纽约的路上,又遇到了警察,本以为又遇上了麻烦,其实人家只是想提醒他们轮胎没气了,那句圣诞快乐的祝福在寒冷的雪夜显得格外温馨。

    4、酒吧内外的反差。在最后一站的酒吧,Shirley一曲惊艳众人,又和黑人们默契配合演奏了流行音乐,打成一片,其乐融融,深处底层的黑人们貌似都接纳了这个身穿燕尾服的高雅“兄弟”。然而,一出门Tony的鸣枪却让人惊愕,原来不经意的露富被人盯上,两个黑人在撬车偷窃。朋友还是敌人,好人还是坏人,不能用肤色判断。

    5、枪之迷。Tony有次假装有枪帮助Shirley脱离险境,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没有枪”。最后一站酒吧外,Tony鸣枪,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有枪”。

    6、迟到的贵宾。Tony在平安夜终于赶到家,在热闹的家里却心不在焉,应该是在担心Shirley一个人太孤单吧。之后镜头切换到Shirley,他让管家回家过节后果然很孤单……然后观众朋友们就热切地期盼,在一起在一起,要团圆要团圆!当Tony家的敲门声想起,大家都眼含热泪搓着手手期待看到Shirley,然而看到的却是当铺夫妇,大家跟着Tony一起失落,谁知后面居然站着羞涩的Shirley。编剧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团个圆还那么一波三折。

    7、爱的代笔。Shirley帮Tony“润色”家书之后,Tony的妻子每每看得热泪盈眶,还超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幸福感爆棚。然而最后她见到Shirley时,却悄悄在他耳边说了句感谢他的代笔。原来她一直知道,不过,虽然那些浪漫唯美的句子不是Tony的原创,其中流淌的情意却是真的。而且Tony耳濡目染,最后也掌握了写出浪漫家书的技巧。

    对于这部佳片,除了反种族歧视的厚重话题,这些精心设置的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偏见。看似不卫生的炸鸡却特别美味,总给人找麻烦的警察也有天使的一面,刚还一起嗨皮的“兄弟”暗地里却觊觎你的财产,表面粗放不羁的伙伴却有担当有责任感,只会写流水账的大老粗经过熏陶也能风花雪月。所以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职业取人,不要以地域取人,别动不动给人贴上撕不掉的标签,用心去感受,用时间去证明,才能真正感知他的温度,评判他的为人。

    3.18更新:关于对炸鸡梗的说明

    关于第一点的炸鸡梗,有不少豆友反映,豪华餐厅里的炸鸡并不是反差萌,而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确不知道在美国文化中请黑人吃炸鸡是一种歧视符号,只是比较主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首先要感谢各位热心豆友的纠正,也对自己在背景知识上的欠缺表示抱歉。

    以前美国南部的黑奴被禁止拥有猪或者牛,但是可以养鸡,而且鸡肉很美味,久而久之炸鸡就成了黑人的专属食物,很多人用炸鸡来羞辱他们,逐渐成了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但是,在影片中的那一幕,我认为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给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庄园的接待者有说,“这周早些时候我们求助,Shirley晚餐会想吃些什么,所以准备了特别的餐点招待贵宾”,说明他们有照顾到Shirley的口味,而且很可能有问过的,至少不存在恶意。Shirley有点惊讶和尴尬的表情证明不是他本人回应的。最后端出炸鸡的结果有两个解释,一种他们认为Shirley作为黑人就喜欢吃炸鸡,还有一种是Tony安排的,因为Shirley之前在车上吃炸鸡吐槽过都没有餐盘和刀叉,而Tony在庄园里又吐掉了难吃的三明治,宴席上Tony神秘兮兮的耸肩笑似乎就在说“嘿嘿,是我安排的”。究竟是哪种,见仁见智,我更倾向于后者。

    最后我想说,大家对影片细节的看法不同很正常,互相探讨也是乐在其中,没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因为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别人,我想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有这种倾向的朋友,这部电影没真正看懂哦。

    5.27更新:

    非常感谢各位豆友对本人影评的喜爱和支持。因为大家的鼓励,我本来今天想重启自己搁置已久的公众号“咸鱼小橘”。可是当我精心编辑好页面准备群发时,却发现我的文章已经被公众号“海猫创作”抢去了首发,而且该公众号之前并未与我联系,也未注明转载。而我自己却因为他人的抄袭,无法推送我自己原创的文章,这使我非常愤怒!如果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以后的影评都会第一时间在该号首发,以此守护自己的原创,捍卫自己的权利。

    【详细】
    100072294
  • 私享史
    2019/2/25 22:50:43
    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为什么奥斯卡持续沉迷于种族和谐的幻想之作?》。倒是《洛杉矶时报》准备充分,率先刊出了一篇事先写好的长评,用的就是本文的标题。它的作者是曾任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委的知名影评人Justin Chang。

    不过我还是更同意Ira的看法,《绿皮书》不是自《撞车》以来最逊,而是比《撞车》更逊。注意,我们说的不是这两部影片本身质量的好歹,而是它们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名不副实。我自己都毫无保留地承认这两部电影是好看的,但是它们拿到最佳影片是缺乏说服力的。

    拿一些数据来说话。第一,《绿皮书》的Metascore分数(代表权威影评人的评价)是自《撞车》以来历年最佳影片里最低的,两片同为69分,其他13部的平均分为90分;第二,《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两部)第三部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拿到的最佳影片,另外两部分别是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与本片主题相似)和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被普遍认为是遗珠);第三,《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几部)获得提名奖项数量最少的最佳影片,与1977年的《安妮·霍尔》和2006年的《无间行者》一起垫底。

    此外,虽然两片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但《撞车》有包括BAFTA和编剧公会在内的12项大小最佳剧本奖的加持,可谓实至名归;而《绿皮书》只有包括由几十名好莱坞外籍记者评选的金球奖在内的4项最佳剧本奖,跟《宠儿》还有《第一归正会》的战绩比差远了。

    我无意搜集更多的数据,光是把上述几项数据合在一起,《绿皮书》作为一部影评人评价相对很差、拿到奥斯卡提名奖项数量很少且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而其获得的最佳原创剧本也根本不能打、如果跟那些获奖大片比票房也无法望其项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只能说它是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退一万步说,其实这些数据都不重要。《绿皮书》的获奖真正让人感到不快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主题本身。《撞车》当年再怎么被吐槽,它探讨道德冲突的主题是无可指摘的,只是跟反映禁忌的牛仔同性之爱的《断背山》比起来,太“安全”了。而《绿皮书》不仅是“安全”的,借《后种族的黑人绿皮书》作者Jan Miles前两天在《华盛顿邮报》上所发表评论的用词——它更是“危险”的。他认为,这种通过一个好心白人的视角来讲述种族主义历史的影片,比伤害造成的危害还大。

    即便到了2019年的今天,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也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保守南部?那时候的氛围比现在要恶劣许多,事实上南部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及做派也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残酷和黑暗。但编剧却有意弱化了黑暗面,用喜剧的形式化危险于无形,让整个故事有惊无险,最后来个白黑一家亲的美好结局。说好听点,这是一种艺术创作,说难听点,这就是在粉饰太平。

    如果创作者要追求和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可以全然地虚构一个故事,可偏偏本片最大的宣传点就是——它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此,Donald Shirley的后人站了出来,说这个故事有太多不真实的地方,现实中的Don压根就没有把Tony当朋友。本片的第一编剧是Tony的儿子,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他自己的采访,而所有的解释也都只有他的一面之辞,两位当事人都已经去世,谁知道呢?

    大概正是因为制片和编导的主创团队都是白人的缘故,本片非常自然地讲述了一个“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内核的故事。历史地来看,“白人救世主”是好莱坞常用的一种故事设定,作为配角的黑人(或者任何非白人的族群,参考张艺谋的《长城》)受到作为主角的白人的拯救。奥斯卡一贯青睐这种题材,远的不胜枚举,近的也有2009年的《弱点》和2011年的《相助》分别获得一座小金人。还有很多电影会在剧情中部分地涉及“白人救世主”,比如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种情况不在讨论之列。而《绿皮书》则是彻底以“白人救世主”作为内核,这非常令人皱眉。

    即便没看过电影,从海报上的人头大小和位置关系,已经明确了这是一部白人主角加黑人配角的对手戏。整个故事正是以白人主角的视角展开的。明明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雇佣一个白人司机的“主仆”关系,在电影里反客为主地讲成了一个白人司机带领一个黑人音乐家“闯关”的故事。观众明明对这个一反往常影视形象的优雅黑人音乐家更感兴趣,结果故事卖力地在塑造一个逐渐让观众爱得不得了的好心白人司机。当然,两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纵观全片,正是在白人司机Tony的引导下,黑人音乐家Don开始放飞自我,走下云端,接纳肯德基,接纳爵士乐,接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最后在圣诞节,孤身一人的他走进了白人司机Tony的大家庭感受节日的温暖。必须承认,Tony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变,他从一个彻骨的种族歧视者变成了一个友好的种族共融者,可是这种改变主要并非来自Don(准确地说是编剧)的有意引导,更多是他的自我觉醒与救赎。嗯,白人才不需要黑人来拯救,哪怕设定是低俗的白人与高雅的黑人。

    在我看过的无数篇美国媒体、影评人和匿名奥斯卡会员对《绿皮书》的评论中,出现过如下高频词:old-fashioned(老派的)、out-dated(过时的)、crowd-pleaser(取悦观众)、cliche(陈词滥调)、stereotype(刻板印象)。我同意这里的每一个词,它们都指向了本片在叙事上的要害。

    说它老派过时,既是指它“白人救世主”的内核,也是指它讲故事的手法和方式。本片导演Peter Farrelly一直以来拍的都是些爆米花类型的喜剧片和爱情片,无论是IMDb的观众评分还是影评人的Metascore,大部分都在及格线以下。当本片故事进行到一半,架子完全搭好之后,后面的剧情基本上可预测了,缺乏张力或冲突,比如我就直接猜中了Don会请R. Kennedy出马。本片从头到尾的视听语言,没有一处让人感受到高级,反而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笨拙或不适,比如开头对Tony嫌弃杯子的处理,比如硬塞进来的底层黑人在种植园干活那段画风,比如中途解救全裸的Don那场戏的调度,比如结尾家庭群戏的繁冗。

    说它取悦观众,其实也跟导演拍惯了爆米花类型片一脉相承。最典型的就是预告片里出现过,正片里大概让每位观众都会心一笑的学习吃鸡块、倒车捡垃圾那场戏。这是每一秒都精确算计好来咯吱观众笑的桥段,实则非常刻意。本片大量通过背景乐还有各种道具来营造怀旧氛围,很多套路化的处理,过犹不及。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需,让我们逃避复杂的现实,在电影里好好梦一场哟。那你又为什么要宣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说它刻板印象,既指Tony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意大利裔大老粗的初始形象本身就非常刻板,更指片中出现的各种白人及其种族歧视言论或行为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典型场景里典型人物的典型反应,一个两个人是这样还行,多了就令人乏味,也是编剧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一个接受过良好教养的黑人何以对本族群的流行文化(蓝调)和本国的俗文化(炸鸡)一无所知,这里实际上在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制造出了另一种刻板印象。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中美的普通观众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在意料之中也无可非议。但是代表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最高水平的奥斯卡竟然把它选为最佳影片,是不得不予以批判的。特别是在今年这样少有的奥斯卡“大年”——八部最佳影片提名里有三部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得主、还有三部是本土票房均超过两亿的大片,八部提名片占据了一多半的提名奖项(占比是史上第三高)且最终每部都至少获得一项——最终竟然选出了它,可以说是一夜回到三十年前。

    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由占全体会员大多数的一群又老又白的男性会员主导的奥斯卡,仍然钟情于主旋律和正能量,而回避创新、激进与开放性,其中根本就不存在中国观众热衷谈论的子虚乌有的“政治正确”,那些真正反映少数族裔的生活与困境、现实与彷徨的佳作,想要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仍然是阻力重重。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请带着审慎的、批判的眼光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而不是被它的叙述给迷惑了、遮蔽了,在感动中一笑而过。

    【详细】
  • 100054049
  • 夜第七章
    2019/2/8 9:16:24
    喧嚣与孤独,构成人生的全部迷局
  • 水木丁
    2019/1/30 21:43:36
    能走出去的才叫心理舒适区,走不出去的叫监狱

    读者群这周一起看的新片是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绿皮书》,讲美国六十年代初期,一个中年社会人儿大叔托尼和人称谢利博士的黑人钢琴家一起公路旅行的故事。钢琴家优雅有格调,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涵养,自我要求也十分严格。因为要到南方腹地去巡回演出,所以雇佣大叔做自己的司机兼保镖。大叔是意大利人,完全是个老江湖,标准吃货,小偷小摸,喋喋不休,香烟不离手,脏话不离口。这部电影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读者群这周一起看的新片是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绿皮书》,讲美国六十年代初期,一个中年社会人儿大叔托尼和人称谢利博士的黑人钢琴家一起公路旅行的故事。钢琴家优雅有格调,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涵养,自我要求也十分严格。因为要到南方腹地去巡回演出,所以雇佣大叔做自己的司机兼保镖。大叔是意大利人,完全是个老江湖,标准吃货,小偷小摸,喋喋不休,香烟不离手,脏话不离口。这部电影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看完之后我们群里讨论的时候我说,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倒是非常有有奥斯卡相,因为几乎占了双重政治正确,一是谢利不仅是个黑人,而且他还是个同性恋。

    但是抛开这些政治正确外的因素不谈,这部电影依然打动人心的,是这一路陪伴他们走下来,观众所感受到的人性的温暖。是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有政治正确没关系,最怕的是没有人性。一场旅程,改变了两个成年人,让他们成为了终身好友。这样的故事,总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力量感。

    不过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倒想起的是另一件事。就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大家讨论,是否需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问题。可能是现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之下,让更多人内心渴望求一个安稳。恰好在这部电影中,钢琴家谢利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处境。在电影中,有一个让托尼一直困惑的问题,他问了好几遍,谢利到底为什么要接这种演出合同,作为一个黑人钢琴家,他大可以留在纽约,那里对他更友好,更尊重,他在大剧院上面,有自己豪华的安乐窝,温暖,舒适,安全,有佣人伺候。但是他放着好好的纽约不呆,非要往南方跑。六十年代的美国,虽然不致于还有3k党,黑人的地位也有所改善,但南北方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大不相同。在南方,歧视一直都存在,并且一不小心卷入针对黑人的纠纷,还可能出各种状况,不说是否有生命危险,至少也是无法完成演出合同。所以托尼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得到了一本绿皮书,这也是这部电影片名的由来。这是一本旅行手册,专门指导北方的黑人如何在南方腹地旅行,哪些旅馆黑人可以住,哪些酒吧黑人可以去。

    谢利显然是读过这本旅行指南的,当托尼把他送到黑人可以住的旅馆,而自己去住白人住的旅馆时,托尼看到粗陋的坏境,怀疑自己是不是送错了地方,但是谢利说,就是这里。显然,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将遇到什么,他一方面不断的遭受白人的各种歧视和刁难,另一方面又被黑人视为怪物,异类,他非常孤独,但又非常坚定,即彬彬有礼,又有原则,有涵养的的处理和应对所遇到的问题,面对各种尴尬的场面,都能忍让,从来没有失态过。

    直到电影的最后,钢琴家的同伴告诉托尼,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仅靠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可以说,了不起的人,真的从开始就是了不起的。谢利博士当然可以选择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但是他想做更有意义的事,他深入南方腹地,在无数对他的皮肤心怀偏见的人白人听众面前弹奏钢琴,他走出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同时,也勇敢的走到别人的心理舒适区去,把对方揪了出来。这样的冒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胆识。

    这就是差距吧。 毕竟你的天地有多宽,取决于你自己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永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内。看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期许。但了不起的人,是会主动选择走出心理舒适区的,这是他们的特质,也是他们的格局。当然,我说谢莉绝不是盲目的走出心理舒适区,他不仅有能力,有经济实力,甚至是有政治上的后援,从个人角度,他也显然为此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建设。包括在挑选司机的时候,他做了托尼的背景调查,并且一眼就相中了托尼,甚至愿意答应托尼提高的价格,这说明他的看人的眼光也是非常准确的。而在后来的日子里,托尼也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

    这真是给我们示范了,一个真正成熟的人,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正确方式。每次有年轻的朋友问我,他们想到北京来发展,需要什么?我说至少要带上你们的梦想和你们的钱吧。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在毫无思想准备和实际准备,就凭着头脑发热的走出心理舒适区,然后在外面碰到头破血流,发生状况时仓皇逃窜,怨天尤人,那个就真叫作了。但偏偏就有好多人,是在不具备条件,也不作思想建设的情况下,盲目的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然后在受到挫折时就仓皇逃回去,怨声载道,这种就叫做又作又怂。

    当然了,谢利博士也并不是神人,他的身份认同的困境比别人更复杂,也更艰难,因此他十分内向,不能轻易敞开心扉,活得也十分沉重紧绷,他既孤独又痛苦,在与人交往方面,他非常懦弱,根本不像他在事业上那样的勇敢。他不想改变自己,别人也不知道怎么改变他,直到他遇到了托尼。托尼自信,热情,常常至他的鄙视和反对于不顾,非要把他从他的“心理舒适区”里拽出来。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说许多内向的人会和外向的人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想要一个砸门的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封闭世界里拽出来。而托尼的性格外向粗俗,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为人的底色是善良,真诚和仗义的人,在这部电影中,他就是在谢利博士门外一直砸门,把他拖出所谓的心理舒适区的人。

    所以最后,他们的友情一直保持到生命的终点。

    这部电影还有许多可以讨论的层面,这里只讲了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要不要走出心理舒适区,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能像谢利博士那样,有能力作出选择走出去,然而却还是决定了留下里,那是真的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了选择,这种才能称得上是心理舒适区。而不是为自己找一个借口,说得好像是自己不想走出去一样,毕竟走不出去的,应该叫监狱才对。

    【详细】
    99272291
  • George
    2019/1/26 11:48:53
    精英与底层的旷世绝恋

    底层与精英、白人与黑人、异性恋与同性恋这三对矛盾,大概是美国在川普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了吧。但《绿皮书》却精致到让身负这三种矛盾的两人成为人生挚友,颇似一段旷世绝恋。

    唐博士和大嘴托尼在三这个维度的属性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维度一 首先唐博士是黑人,托尼是白人。

    维度二 唐博士世界顶尖的钢琴家,拥有多重学历、会好几国外语,14个月以内在白宫演奏两次;而托尼

    底层与精英、白人与黑人、异性恋与同性恋这三对矛盾,大概是美国在川普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了吧。但《绿皮书》却精致到让身负这三种矛盾的两人成为人生挚友,颇似一段旷世绝恋。

    唐博士和大嘴托尼在三这个维度的属性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维度一 首先唐博士是黑人,托尼是白人。

    维度二 唐博士世界顶尖的钢琴家,拥有多重学历、会好几国外语,14个月以内在白宫演奏两次;而托尼,则失业,甚至要靠打赌和当铺维持生计。

    当然《绿皮书》不只展示了精英与底层最表层的属性。唐博士在“下一盘大棋”,希望通过在南部巡演,而提升黑人地位。这是典型的精英思维。而托尼,则基本上靠暴力和社会经验,这也是他被唐博士选中的原因,也是典型的底层属性。

    唐博士事儿多、矫情、自负;托尼好赌、爱贪小便宜、暴饮暴食。这也是阶级属性的典型特征。

    9919550
  • 韩唳
    2019/1/24 15:47:07
    《绿皮书》有哪些爆笑的细节?

    一、地狱中的俄耳甫斯

    一、地狱中的俄耳甫斯

    9915183
  • 破词儿
    2019/1/23 9:57:25
    你不知道的“绿皮书”背后的故事

    1956年,爵士音乐人纳金高尔(Nat King Cole)受邀在美国南部的伯明翰地区为观众作表演。

    下的观众都是全白人,而纳金高尔是第一个受邀在白人机构演出的黑人,结果,他刚开始演出,就被3K党的人推下了舞台、遭到了暴烈殴打。

    1956年,爵士音乐人纳金高尔(Nat King Cole)受邀在美国南部的伯明翰地区为观众作表演。

    下的观众都是全白人,而纳金高尔是第一个受邀在白人机构演出的黑人,结果,他刚开始演出,就被3K党的人推下了舞台、遭到了暴烈殴打。

    [绿皮书]里,当白人司机好奇唐谢利(Don Shirley)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去南方表演时,另一个乐手讲了这个故事。

    在[绿皮书]里,已经是此事的6年后了,但当唐谢利和他的三重奏团队在南方演出时,同样遭遇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阻力和歧视。

    9913545
  • Heilger
    2019/1/18 9:53:52
    《绿皮书》和真实的事件相比,有哪些差异?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真实的Don Shirley,并没有跟家人疏远。电影里面说他只有一个不联络的兄弟。事实上,当时的他有三个来往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真实的Don Shirley,并没有跟家人疏远。电影里面说他只有一个不联络的兄弟。事实上,当时的他有三个来往密切的兄弟,在其中一个兄弟的妻子死后,他几乎是抚养了两个没有母亲的侄儿。

    据Don Shirley的家人所说,Don Shirley和Tony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Tony也没有为Don Shirley工作很久便被解雇了。事实是,Tony的儿子Nick Vallelonga是这部电影的写作人之一,电影只选择了一个人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另一个的人的叙述。不过,这只是一部电影,并非纪录片,没有还原事实也许并不很重要。

    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过采访,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想要了解更详细,更准确的内容,请参考以下的链接(内有采访的详情)https://shadowandact.com/the-real-donald-shirley-green-book-hollywood-swallowed-whole

    不过后续也有Green Book导演回应Don Shirley家人指责的事情,到底真相如何,因为两位当世人的去世,可能根本无法确认了。是非对错,只能由各自决定了。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9/01/green-book-director-peter-farrelly-defends-movie-against-criticism

    【详细】
    99021127
  • 影探
    2019/1/14 16:34:53
    绿皮书:外国人出行活命手册

    冲奥热门,奥斯卡内定绝不选他?

    冲奥热门,奥斯卡内定绝不选他?

    【详细】
    989548
  • Herring
    2019/1/13 2:01:44
    DO and DO NOT List 关于真实的Donald Shirley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1/15/2019已更新

    ------------------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1/15/2019已更新

    -----------------------------------------

    5/9再更新:

    本文诸多资料均来自外网,我没有翻译的义务,我的义务是陈述我的观点。所以本文有多处英文,如果你看不懂英文,或者不习惯看英文,请不要继续阅读,直接关掉。不要看完了还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写中文。

    9892607
  • WBGT197F
    2018/12/19 22:36:14
    只谈美国南方

    看评论有人吐槽说对南方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政治正确。但是生活在南方的我想说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遗秽在南部历历在目。电影里有些细节真的扎在我心上,尽管没有情节里那样极端,但是很多很隐晦的事实,真是像极了某些人和事的本质。

    就例如密西西比警察的傲慢自大,且不会读Toni的last name和嘲笑姿态;和伯明翰那个waiter虚伪的友善面具下的尖酸邪恶的真面目。在南方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

    看评论有人吐槽说对南方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政治正确。但是生活在南方的我想说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遗秽在南部历历在目。电影里有些细节真的扎在我心上,尽管没有情节里那样极端,但是很多很隐晦的事实,真是像极了某些人和事的本质。

    就例如密西西比警察的傲慢自大,且不会读Toni的last name和嘲笑姿态;和伯明翰那个waiter虚伪的友善面具下的尖酸邪恶的真面目。在南方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自己在白人主流居民眼中永远像个“Alien”。南方,deep south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好像这里荒蛮未开并不像是电影里的美利坚。黑人爱吃炸鸡爱喝西瓜汁这是很隐晦的种族歧视梗。但是你去chikenfla、tenda chick看看那排队的哪里有几个黑人。种族隔离在阿拉巴马竟然还是合理存在的。甚至有些亚裔或是中国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在大学里的一个白人教授,上课点名时不会读亚裔和印度同学的名字,他便开玩笑说难道你们不能选个美国名字吗之后强行给自己的学生取英文名。你走在大街上稍微去了个保守的社区白人就爱盯着你个小黄人看;这些南方大学生并不怎么爱和有色人种打交道,他们也不关心世界发生着什么,只听自己的country music办自己人的tail gate。南方人接待外来者像极了伯明翰的那个waiter,彬彬有礼,貌似热情亲切,请你告诉我任何你的需要,但是请你be reasonable。

    要么做一个脱敏者,可以假装一切不存在的生活。要么就逃离。

    【详细】
    9838636
  • Zzzxueying
    2018/12/17 8:08:31
    你看起来像是个爱吃炸鸡的人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 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9832479
  • 饮歌
    2018/9/26 22:15:04
    今年的黑马,就是它了。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967156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