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2699
  • 星星湖
    2020/8/24 22:43:17
    又是带着滤镜看谢晋的一天

    1、

    影片开始不久,我以为导演要把一个女战士按回母亲位置上。在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2020,这种规训女性的倾向好像容易被骂。但是,“规训”这个词太紧张了,我不愿意这么去理解。

    在渡河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表情冷漠的李楠偶尔不自觉对孩子们露出笑脸。显然,冷漠狠心的战士

    1、

    影片开始不久,我以为导演要把一个女战士按回母亲位置上。在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2020,这种规训女性的倾向好像容易被骂。但是,“规训”这个词太紧张了,我不愿意这么去理解。

    在渡河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表情冷漠的李楠偶尔不自觉对孩子们露出笑脸。显然,冷漠狠心的战士身份只是她的有意防御。没有人在意她的本性与本意。为了摆脱封建男权的梦魇,她选择放弃母性、变成男人来逃脱。而本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试图告诉李楠们,不需要抛却女性身份,不需要成为男人,也能从“非人”变成“人”。

    既要看到李楠选择重新成为母亲,也要看到罗大叔点到为止的劝说。对李楠们“不勉强”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称道。不管异性或同性,谁都没有立场强求另一独立个体的生活。

    看得出来,对罗桂田、丁大勇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是有意在反拨对保育员职业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男人能上前线,也不是只有女人能带孩子;上前线的女中豪杰固然可敬,带孩子的男人也闪闪发光。强行抛开zz至上的背景来说,故事里呈现的性别平等、职业平等的状态,还挺理想的。

    2、

    感觉琼花有些变油腻了,但是谢晋没有。每次我快要嫌弃谢晋作品永远一个味道的时候,就会有某个场景让我泪流满面地打脸。这一次是罗桂田去世。

    罗大叔躺在厨房的草堆上,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们,渐渐闭眼。孩子们顾着玩面团,玩够了才发现“爷爷睡着了”。小孩奶气地说“爷爷累了”,大家不忍吵醒,自觉保持安静。他们又发现“爷爷哭了”,轻轻帮他拭去眼角的泪。在这个脏乱的厨杂角落里,逝者获得了天使的祝福,和天堂一般的静谧。

    谢晋善用配乐来煽动情绪,这一场却很安静,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当然,不包括李楠出现之后的内容。)少即是多。

    3、

    孩子在这个片子里几乎是最高价值的象征。孩子是永恒美好的,大人才是要成长的。虽写着献给“国际儿童年”,对妇女的真诚关怀却一分不少。

    关怀妇孺、珍视生命,是谢晋一贯有之的精神。在阴影远未消散的徘徊时期,这很珍贵。今天又是带着滤镜看谢晋的一天啊!

    【详细】
    128241114
  • Eigagann????
    2018/3/27 15:22:07
    啊!摇篮
    2017-2-11 19:26
    #老电影# 《啊!摇篮》(1979)。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9年,由谢晋执导,祝希娟、张勇手、马晓晴、张瑜、方超等主演的战争剧情影片。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影片剧本原名《马背摇篮》,片名的这一改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谢晋的创作意图
    2017-2-11 19:26
    #老电影# 《啊!摇篮》(1979)。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9年,由谢晋执导,祝希娟、张勇手、马晓晴、张瑜、方超等主演的战争剧情影片。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影片剧本原名《马背摇篮》,片名的这一改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谢晋的创作意图。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剧本的两位作者还未能从传统创作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曾打算把这部片子搞成惊险样式,上有飞机,下有炸弹,前有洪水,后有追兵……谢晋告诉两位作者,我不拍战争片,我要表现的是人的感情,我要让中国电影有点“人”的味道!
    影片人物众多,一共有7个大人7个孩子,还有一个马晓晴演的湘竹,只能算半个大人半个孩子。小演员中,最大的6岁,最小的是方超,当时只有2岁。
    【详细】
    9252395
  • 千寻亿选
    2015/10/28 16:09:56
    啊!摇篮

    1、谢晋的电影总是有自己的风格,马背上的摇篮,从保育院这个特殊的侧面放进战争的大时代。不仅有儿童的天真,还有战争的残酷,还有女主角李楠心态的转变,当然还有老红军罗桂田的正直和善良。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电影阐述了人性之美,还有一众小朋友高超演技2、那首“爷爷为我打月饼”,旋律优美动情,而且也是小学必唱曲目。还有几首插曲罗天婵的睡吧孩子,李谷

    1、谢晋的电影总是有自己的风格,马背上的摇篮,从保育院这个特殊的侧面放进战争的大时代。不仅有儿童的天真,还有战争的残酷,还有女主角李楠心态的转变,当然还有老红军罗桂田的正直和善良。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电影阐述了人性之美,还有一众小朋友高超演技2、那首“爷爷为我打月饼”,旋律优美动情,而且也是小学必唱曲目。还有几首插曲罗天婵的睡吧孩子,李谷一的马背上的摇篮,胡松华的翻山越岭上路程。不过三位大歌唱家的作品远远不如那首童声合唱。3、细节不错,比如那个红玻璃片4、有一场戏非常不能忍,逃亡途中路过敌军哨卡,保育员的小孩哭了,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保育员把孩子的嘴给蒙上了,小孩几乎被蒙死。最后逃脱敌人追捕,小孩在苦苦救助下才活了下来。

    【详细】
    7641354
  • swasaasa
    2014/11/5 13:18:38
    美和性格的体现
    在谢晋导演的《啊,摇篮》里,一群孩子对保育院阿姨李
    楠说:“阿姨,我要撒尿1"接着果真一个个解开裤子,面向大自
    然撇起尿来了。观众看到这里都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这是
    一颗颖未凿的童心散发出的稚嫩而又清新的气息。
        同是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中,还有成年人撒尿的镜头:
    那是在公社革委会办公室外,郭偏子对着贴有“文化
    在谢晋导演的《啊,摇篮》里,一群孩子对保育院阿姨李
    楠说:“阿姨,我要撒尿1"接着果真一个个解开裤子,面向大自
    然撇起尿来了。观众看到这里都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这是
    一颗颖未凿的童心散发出的稚嫩而又清新的气息。
        同是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中,还有成年人撒尿的镜头:
    那是在公社革委会办公室外,郭偏子对着贴有“文化大革命,
    标语的墙根(背向观众),把尿撒在一张“勒令”上……
        如果说,“孩子们撒尿”很容易使人想起比利时可爱的雕塑
    《撒尿的孩子》,那么,“郭骗子撒尿”则使我想起文艺复兴时期
    尼德兰著名画家勃吕盖尔的一幅题为《绞刑架下的舞蹈》的名
    画:画面上一群尼德兰老百姓在林中空地的绞刑架下翩翩起
    舞。这些纹刑架是当时西班牙侵略者为了威胁人民设置的。人
    民用跳舞以示蔑视。但是这幅画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的左下
    角竟有一个脱下裤子在解大便的人!这个外形粗俗的动作,对
    干侵略者的嘲笑和讽刺,比之舞蹈这一外貌优美的姿态显然要
    尖刻得多。
        罗丹认为,“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自然中认为丑的,往
    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性格就是外部
    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态和动作,天空
    的色彩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罗丹艺术
    论)))。
        《啊1摇篮》里的孩子们撒尿的镜头,既表现了这一群孩子的夭真、任性、可爱,也使观众感到李楠肩上担子的分量,
    要养育好这一群孩子可真不容易呢。
        《牧马人》里“a编子撒尿”,是他豪爽、粗奋、耿直的性
    格的表现,这一动作也只有出现在郭偏子身上才是可信的。它
    是他的美的心灵的表现。这一个“撒尿即镜头包含的内容是丰
    富的,带有象征意味,使人看出包括郭偏子在内的广大牧民对
    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的不满。有这种不满,借助于郭偏子
    将尿撒在大字报上这一外形看来粗俗的动作表现出来,其鞭答
    是独特而又幽默的,令人过目不忘。
        艺术就是这样奇妙。一些看似.丑,的生活现象,经过艺
    未家的点化,却能放出‘美”的光采。不过,要修得这番功
    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2015最新电影www.diemin.cc
    【详细】
    71791197
  • 意览
    2012/10/20 23:28:19
    最最动人心弦的呼唤
       最纯真的脸庞,最干净的嗓音,不需要矫揉造作,孩子就能打动太多太多的人。应该,有很多的爸爸妈妈,在听到自己孩子叫第一句“爸爸妈妈”的时候都是欣喜儿激动的;而当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孤儿对着自己喊“妈妈”,那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是惊讶,还是感动,或者是悲哀?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渴望用我的力量去保护那些幼小的孩子们。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在孩子们眼里,她是大人,而在大人们
       最纯真的脸庞,最干净的嗓音,不需要矫揉造作,孩子就能打动太多太多的人。应该,有很多的爸爸妈妈,在听到自己孩子叫第一句“爸爸妈妈”的时候都是欣喜儿激动的;而当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孤儿对着自己喊“妈妈”,那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是惊讶,还是感动,或者是悲哀?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渴望用我的力量去保护那些幼小的孩子们。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在孩子们眼里,她是大人,而在大人们看来,她只是一个孩子!这样子的大爱不应该只存在战争年代,在现在,在我们的社会,我们同样或者更需要这样的爱!
    孩子们,你们的每一句喃喃细语都是牵动我心弦的呼唤!
    【详细】
    5624282
  • 小鱼
    2010/8/4 10:29:37
    终于知道这部电影叫《啊,摇篮》
    周一下班回家,偶然在中央六台重新看到了这部片子,心里有股莫名的激动。记得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只是个小孩子,看到那些为了保护孩子们冲出包围圈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令我肃然起敬。

    战争让这些孩子们远离甚至永远失去了父母,稚嫩的脸庞,清澈纯洁的眼神,孩子们不需要任何演技就已经深深感染了我。片中有段很著名的曲子——《爷爷为我打月饼》,至今都朗朗上口,打完月饼后爷爷牺牲了,为此我哭得稀里哗啦
    周一下班回家,偶然在中央六台重新看到了这部片子,心里有股莫名的激动。记得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只是个小孩子,看到那些为了保护孩子们冲出包围圈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令我肃然起敬。

    战争让这些孩子们远离甚至永远失去了父母,稚嫩的脸庞,清澈纯洁的眼神,孩子们不需要任何演技就已经深深感染了我。片中有段很著名的曲子——《爷爷为我打月饼》,至今都朗朗上口,打完月饼后爷爷牺牲了,为此我哭得稀里哗啦。当片中的孤儿亮亮对着李楠阿姨叫了声“妈妈”时,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或许这就是大爱吧!

    写下这段评论,就是为了永远记住这个电影的名字《啊,摇篮》。
    【详细】
    3503289
  • 回忆旧时光
    2009/12/11 20:39:16
    八月十五月儿圆
    "八月十五月儿圆,我为爷爷做月饼."红军爷爷在做月饼的时候死了,一直都记得.记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驴子背上左右两个筐,一边一个,一整队的孩子,躲避着轰炸,躲避着袭击,有些会在袭击中永远的离开.还有那些像护雏的母鸡的保育员,满脸皱纹的慈祥的爷爷,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小大人,等等,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想想以前的那些革命先烈,想想那些被迫骨肉分离的战斗者,觉得我们的幸福的确得来不易.它是
    "八月十五月儿圆,我为爷爷做月饼."红军爷爷在做月饼的时候死了,一直都记得.记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驴子背上左右两个筐,一边一个,一整队的孩子,躲避着轰炸,躲避着袭击,有些会在袭击中永远的离开.还有那些像护雏的母鸡的保育员,满脸皱纹的慈祥的爷爷,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小大人,等等,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想想以前的那些革命先烈,想想那些被迫骨肉分离的战斗者,觉得我们的幸福的确得来不易.它是少数不管我看了几遍都会哭的战争年代的国产电影.
    【详细】
    284622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