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15468
  • 结果呢
    2015/5/1 6:42:10
    浅论《黄飞鸿》(二)

    《黄飞鸿》年代:在我心中,徐克加李连杰创造的黄飞鸿才是广东十虎,民团总教头,佛山城南大街8号,专医刀伤跌打,赠医施药,发扬国术精神,长驻候教,儆恶锄奸的宝芝林第二代传人黄飞鸿!在很多观众心目中李连杰就是黄飞鸿。较之以前各个版本,这个系列电影涉及的情节、武术打法、思想意识,都非常宽泛,设计繁复精巧。据说为了写活感情戏,剧组还特地请了的女编剧助阵。可以肯定的是拍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不惜工本,不惜精

    《黄飞鸿》年代:在我心中,徐克加李连杰创造的黄飞鸿才是广东十虎,民团总教头,佛山城南大街8号,专医刀伤跌打,赠医施药,发扬国术精神,长驻候教,儆恶锄奸的宝芝林第二代传人黄飞鸿!在很多观众心目中李连杰就是黄飞鸿。较之以前各个版本,这个系列电影涉及的情节、武术打法、思想意识,都非常宽泛,设计繁复精巧。据说为了写活感情戏,剧组还特地请了的女编剧助阵。可以肯定的是拍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不惜工本,不惜精力,精益求精的!这里想根据拍摄的顺序陈述要义。(一)心如鹿撞,纠结无奈:《壮志凌云》的横空出世令所有电影观众眼前一亮。大银幕上新一代黄飞鸿就此产生。扮演黄飞鸿的李连杰成为当时的焦点。刘德华那句话最一针见血:“别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豪气面对万重浪,热血象那红日光。这位黄师傅儒雅刚毅,风度翩翩。面对强敌从不畏惧,智勇双全,看着他都会觉得自己充满勇气。然而面对一个叫十三姨的女子,这位英雄也不免心如鹿撞。记得这样一幕,灯光中十三姨趁黄飞鸿出神地想象外国到底为什么先进时,用手的影子轻轻抚摩他的影子。飞鸿转身问:“外国什么都好,还回来干什么?”十三姨即刻收手羞怯地俯身装做写东西说:“这里有的东西外国没有。”飞鸿:“外国没有什么?”十三姨转过脸看着他,急于表白的心思跃然于眉梢眼角到:“人呐。”一句话引得黄飞鸿倒吸一口气,即刻转回身望着墙上。他看到十三姨的影子靠近过来,好似在背后要亲吻自己,马上再次慌乱的转身,却发现她是要给自己量衣服。看到这里我不禁抚掌而笑,黄飞鸿,你也进退维谷,春心动矣!可是温馨到令人心跳的感情戏非常短暂,因为镜头一转只见黄飞鸿把手中扇子打开,这把扇子横在了他跟十三姨之间,上面赫然写着“不平等条约”。电影在用扇子提醒观众,飞鸿家国天下的荣辱感使他无法全然放松去接受小儿女的恋情。看到满目山河在风雨中动荡,看到外国的侵略和朝廷的无能,而身边这个身着洋服摆弄洋玩意的女子又时时触碰着他的忧国之心。十三姨觉得西洋的东西要学“不然人人都会就我们不会。”照相机、铁路、蒸汽机...早晚都会来避无可避,所以她积极甚至迷恋地触碰“洋玩意”。这是她爱国的方式,也是她天真的体现。她看到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可以使国家进步,却没意识到这些“洋玩意”是随着外国的枪炮鸦片一起进入国门的。而这另外的一面却是黄飞鸿所看到的,他的抵触最终在十三姨顾着照相,使扇子上的"不"字被火烧掉时爆发了。这是我所见的黄飞鸿发的最厉害的一次火。这比他在被人挑衅或迫害时的反应都更强烈。如果十三姨长辈的名分,是使他对她尊敬、保护又望而却步原因;那么她思想的洋化和对西洋事物的喜爱,就是飞鸿忍而难发的愁苦。他爱着她,却要一肩担义、一肩担愁,真真“深情博爱两为难。”十三姨是个天真又柔情似水的女性。一腔柔情倾注到这样一个刚毅、内敛的英雄身上时,就注定了她的无奈。不过,她的可爱也恰恰体现在对这份感情的执着追求。这部戏里人物繁多,如初到省城的梁宽,飞鸿的几个徒弟,戏院老板和沙河帮。而我最想说的是铁布衫严振东。这是个有心争名夺利,却又为自己开脱的武师。他说,等站住了脚就可以做侠义之事,分明就是借口。从功夫上看,他已经够强。多次比试之后相信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然而个性让他不容有人强过自己。于是一路打下去。据说徐克当初写到他时有收不住的感觉,我觉得编导是真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才会如此。严师傅是个为名利而战的人,初看起来没有大的过错,可编导告诉我们他会为了名利抛弃尊严。到了洋人的船上做沙河帮的师父,实则是助纣为虐的鹰犬。另外,他的铁布衫功夫是武术中刚猛的代表。如此的好功夫却死于洋人的枪炮中;“黄飞鸿,你我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他的这句台词,伴随飞鸿愤怒悲情的眼神撞击着我的视听,震撼着我的心灵。香港的制作群体在这个系列电影中体现出来强烈的民族意识让国人慨叹!(未完,后续见黄飞鸿系列其他电影的评论)

    【详细】
    74591611
  • 桑卡卡夫
    2015/2/15 11:22:11
    我看《黄飞鸿》——时代剪影与民族根性
    大概是文化太过早熟的关系,中原华夏五千年历史读下来,令人扼腕叹息处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却委实不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像是按照早已写就的剧本,按部就班的走出一条平平无奇的直线。
    所以乱世出英豪,只有礼崩乐坏的时代,才能出那么几个不循规蹈矩,却创下不世功业的人。而所谓之“侠”,也常常诞生于这个时代。君不见金庸小说中,无论是郭靖、杨过也好,张无忌、袁承志也罢,无不是是生活在国破之际,存亡之秋
    大概是文化太过早熟的关系,中原华夏五千年历史读下来,令人扼腕叹息处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却委实不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像是按照早已写就的剧本,按部就班的走出一条平平无奇的直线。
    所以乱世出英豪,只有礼崩乐坏的时代,才能出那么几个不循规蹈矩,却创下不世功业的人。而所谓之“侠”,也常常诞生于这个时代。君不见金庸小说中,无论是郭靖、杨过也好,张无忌、袁承志也罢,无不是是生活在国破之际,存亡之秋。
    但中华历史和的儒家伦理惯性之大,偶尔波澜壮阔一番,也很快平息下来,继续死水无波的天地君亲师下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除了留下史书一章“游侠列传”,便也无迹可寻。只有船坚火利的欧洲列强,用大炮轰出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有旧的东西被打碎重新糅合,每个有识之士都在重新定位着自己和这个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同时在这片古老大地上龙卷风一般呼啸而过。虽然没能在短期内改变中国被人鱼肉的羸弱,至少孕育出了一整个人才辈出的中国近现代史。
    这样的大时代,按理说可以诞生多少文艺作品,用来梳理回顾也好,借鉴学习也罢,都大有文章可做。但限于意识形态之争,这段并不太久远的历史又有了太多不可明说之事,不辨对错之争。所以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影视改编,都颇有掣肘。《走向共和》的前车之鉴还在,后来者更加谨小慎微,所以到今天,这段历史慢慢竟被文艺主流所遗忘。
    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三地对这个时期的描写,都很是出过一些精品。其中笔者最喜欢的,还是徐克的《黄飞鸿》系列。
    在拍摄东西方文化碰撞题材上,香港导演无疑具有独到的优势。百年开埠,华洋混杂,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比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强烈得多,也要早得多。
    实际上,简单的一句文化碰撞,远远不能概述“黄飞鸿”系列的真髓。就像电影的英文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国往事。整个黄飞鸿系列,特别是李连杰所主演的前三部之所以经典,在于电影全方位展示了一个支离破碎和万象更新的时代里,各阶层中国人的生活剪影与精神根性。
    作为主角的黄飞鸿,虽然是武夫,但却是一代宗师做派,举手投足沉着儒雅,处变不惊,兼之医术精通,允文允武,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代表。巨变到来,他们是最先受到冲击的那群人。数千年的伦理道德在坚船利炮面前化为齑粉,老大帝国的迷梦一朝而碎。但他们却也是最先觉醒的一群。从林则徐到魏源,再到同治中兴一帮重臣,图变之思开始在上层蔓延,直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虽然他们本身作为一个过时的旧阶级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但开风气之先、思救国之始的功劳,却是无法磨灭的。
    正如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一样,电影中的黄飞鸿也经过了思想转化的过程。一开始的他是保守的,甚至不无顽固。但随着叙事的开展,他一方面为留学归来的十三姨所感化,一方面被中国积贫积弱的不争现状所震惊,开始心向变革。这样一来,儒家或者说中国文化身上那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盔甲就出现了裂痕——要知道,儒家所推崇的,正是祖宗成法不可易,圣贤之言不可违。
    当然,作为传统中国人的黄飞鸿,在大时代中也有着他个人的局限性。对待残破的国家和羸弱的国民,他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无法寻找到救国救民的法子。医术救不醒国人,拳脚更打不醒国人,他只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退到家乡独善其身。
    而十三姨和牙擦苏等人,代表的是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全盘接受西化,却与这个古老国家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自己也成为了某些激进爱国分子的革命对象。他们的那一套不能拯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垂老帝国,只能去证明,所谓华夏礼仪之邦、皇天后土之地,距离世界,已经有了多么令人恐惧和绝望的距离。
    剩下诸形诸色的各色人等,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级、阶层代表性。他们之中,既有以反派出场却令人心生同情的,如严振东、纳兰元述,也有道貌岸然却心怀鬼胎的,如一干白莲教与义和团。乱世显乱象,众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鬼胎。
    严振东带有旧秩序的隐喻——拳脚过人、武勇无敌。但在这个变幻的时代,他的那一套已经过时,所以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贫困潦倒英雄末路,要么犬附恶徒助纣为虐。他的死是自作自受,却也是一场命数的悲剧。拳脚永远无法低过枪炮,而他,不过是一个错误的时代中的悲情英雄。
    而纳兰元述则更加充满着古希腊式的悲情色彩。他武艺不凡、又学贯东西,原本应该是这场大变革中最精英和最有用的人才。但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无法背弃自己所代表的满洲贵族的利益,所以哪怕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哪怕他对黄飞鸿早有英雄相惜的情分,还是不得束布成棍,以卵击石般的迎来自己宿命般的死亡。
    如果说这两种人是因为顽固、守旧而成为变革阻力的话,那么白莲教、义和团一类人,就更加体现出中国人愚昧无知的劣根性来。愚昧的人最容易被煽动,哪管那个在台上慷慨激昂、刀枪不入的教主、坛主或是其他什么人,肚子里抱着什么野心和黑心。一代又一代草民山呼万岁成为炮灰,用鲜血枯骨堆砌出一将功成……
    “治人容易,治国却难”,时至今日,中国人尚且民智未开,遑论百年之前。其实不止是白莲教与义和团,一个个见死不救的市侩小民,一堆堆不分黑白的围观群众,一群群点赞叫好的“自干五”……怪不得陆皓东万念俱灰,这百年以来,哪怕有了辛亥炮响,有了天安门城楼的振臂一呼,可事到如今,又何曾变了模样?
    更加上不了台面的,便是赵天霸与沙河帮之流。他们一个是地痞土霸,一个是买办汉奸,前者不论谁坐江山、谁得天下,永远是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后者则巴不得内忧外患,才能大发国难之财。但这些人不过跳梁小丑、肌肤之疮,真正让这个国家迷路的,却不可能是他们。
    所以黄飞鸿明白,百年来的有识之士也明白,中国首要,在开民智。且看黄飞鸿一番话语:
    “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中,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举办的这场狮王大赛,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眼里,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更重要的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这才是国富民强之路。 区区一块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就留给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虽然不无说教,但整个《黄飞鸿》系列之精髓,尽在于此。
    看懂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年新上映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为人诟病,甚至一文不名。
    说是少年黄飞鸿,但其实彭于晏的年纪比当年初饰黄飞鸿的李连杰还要大上两岁,但偏偏剧中的他却像个毛头小子,哪有一派宗师的架势?说到底,这不过是“阿飞”为主角的一个三流黑帮故事,虽然最后彭换上了李连杰版黄飞鸿的经典扮相,可如果将故事主角换上另外一个名字,也丝毫不影响叙事的进程。再加上动作既虚华难看,主题亦空洞无趣,唯一剩下的看点只有男明星的卖肉和女明星的秀脸,自会寡然无味。
    而回想李连杰,虽然当年还有些青涩,但那份稍带羞涩的表演,正配合了黄飞鸿的宗师风范和君子气度,再加上他不苟言笑中不时爆发的冷幽默和极其华丽的动作风格,让黄飞鸿成为他演艺生涯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也让“黄飞鸿”成为中国荧幕上最后一个伟大的传统英雄形象。
    徐克抛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却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答案。黄飞鸿保住了革命的星火,可革命后的中国依旧乱象丛生,又要何去何从?他提出了开民智的诉求,但统治阶级如何舍得放权,启蒙怎样执行?他打跑了装神弄鬼的邪教,但一代代以爱国为名的愤青们依旧热血上脑,邪端乱教依旧横行,僵局如何破?徐克不管那么多,佛山无影脚下从无三合之敌, 正义者恒胜,不义者必毙,他用这样充满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简单手法,解决了电影中的矛盾与戏剧冲突,却也留下了一个个问题,让人思考,让人深省。
    黄飞鸿系列最为精彩的第一到第三部,拍摄于1991年至1993年之间,而那段时间,正是徐克才气最为外露,也是创作欲望和艺术野心最为旺盛的时候,也是大陆和香港刚刚和即将迎来重大事件的时候,徐老怪在电影中加入了多少对现实的隐喻和期许,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说得清楚。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整个系列都充斥着香港电影的一些通病——对历史和地理细节的不尊重,刻意无厘头情节的喧宾夺主和部分配角的过于扁平化。但那时的香港电影,却比现在的华语大片多了些恣意挥洒的奔放,和不拘一格的气象,孰优孰略,就见仁见智了。
    现在徐克醉心于电影技术创新,意图将华语电影特效水平向好莱坞靠拢。这样的徐老怪自然也十分重要和值得敬重,但我们却依然更怀念那个童心未泯、天马行空、妙笔天成的他。
    就像,我们更怀念那个白衣胜雪、翩若游龙的黄飞鸿。

    【详细】
    73803591
  • 电影档案室
    2014/8/14 8:51:49
    再看《黄飞鸿》系列——黄飞鸿不是大侠

    最近重看了徐克执导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以现在的年龄再次看它,已经少了当年喜看“打闹”的情绪了,看着看着便会陷进深入的思索,才焕然觉悟,原来这人世间还有一种艺术叫徐氏电影,当年太小,没看懂,没看懂。

    最近重看了徐克执导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以现在的年龄再次看它,已经少了当年喜看“打闹”的情绪了,看着看着便会陷进深入的思索,才焕然觉悟,原来这人世间还有一种艺术叫徐氏电影,当年太小,没看懂,没看懂。

    【详细】
    6821132
  • 行川
    2012/12/13 22:28:39
    民族认同话语的形成、淡化与重构——浅析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时代演进

    [这是《认同与国际关系》的课程论文,鉴于老师是武术爱好者,我也是,加上功夫电影的民族性,本文的主题应运而生。鉴于本文着意提倡的是徐大导演《黄飞鸿》中的民族主义叙事方式(反思的,多面向的),因此放在《黄飞鸿》的影评下。]摘 要:功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片,从其诞生早期就开始从20世纪初“体育强国”思想中汲取养料,将以“东亚病夫”为代表的民族认同话语内含的冲突结构作为电影表达的惯用主

    [这是《认同与国际关系》的课程论文,鉴于老师是武术爱好者,我也是,加上功夫电影的民族性,本文的主题应运而生。鉴于本文着意提倡的是徐大导演《黄飞鸿》中的民族主义叙事方式(反思的,多面向的),因此放在《黄飞鸿》的影评下。]摘 要:功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片,从其诞生早期就开始从20世纪初“体育强国”思想中汲取养料,将以“东亚病夫”为代表的民族认同话语内含的冲突结构作为电影表达的惯用主题。但随着华人文化圈政治氛围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民族认同话语逐渐被淡化。到了21世纪,更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异质话语的双重挑战,面临被重构的可能性。关键词:功夫电影 东亚病夫 自我东方化 民族主义表达古老的中国功夫之所以至今能有广泛的影响力,同它与现代电影艺术的结合是分不开的。功夫电影是华语影坛最具国际影响的类型片。而在众多功夫电影中,那些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国恨家仇”故事,也成为最常用主题之一。而且,功夫电影作为承载近现代中国民族认同话语的一个重要文本,不仅显示出中国民族主义是近代殖民危机产物的历史语境,还忠实记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对民族主义态度的变化。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数据库,笔者发现,对功夫片和民族主义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近代中国人将体育竞技与民族主义情绪表达联系在一起的现象(“东亚病夫”心结)的分析,主要有两条路径:国内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压迫,代表性的著作有高翠编著的《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但近年来一些台湾学者开始尝试从“身体史”研究的角度和重读文本的方法,重新回顾这种与身体相关的民族主义认同的发展脉络,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杨瑞松先生探源“东亚病夫”概念的相关论文与专著,以及东海大学黄金麟教授对“身体史”的一些研究著作。第二类是对众多功夫电影剧情架构、文化内涵以及市场反应的评论。这类文献多见于不同时期国内各种期刊杂志,观点也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但在研究功夫电影的社会影响方面,可以算作是第一手资料。第三类是将功夫电影与民族主义叙事联系起来的学术性研究。国内在这个主题上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较丰富的是对一部或同一系列电影中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的研究,这一主题也散见于一些功夫电影发展史的专著中,如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等都有涉猎,相关译著也有一些,例如英国学者里昂?汉特的《功夫偶像》。综上所述,虽然关于功夫片和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研究国内已经有比较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基础研究,但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旨在理清20世纪华语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发展脉络、探究背后变化动因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旨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一、危言:“东亚病夫”、“体育救国”与中国民族主义功夫片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传统中国功夫,之所以能够从平凡的民间技艺跃升为“国术”甚至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寄托,与20世纪初兴起的“体育救国”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东亚病夫”这个概念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反复言说并成为后来功夫片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民族认同话语。“东亚病夫”一词现在常被视作列强对中国人身体普遍孱弱的侮辱。西方称中国为“病夫”据信在国内最早见于1896年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所转载的政论,但在这篇政论中 “病夫”(Sick Man)仅仅是对甲午战败的清王朝积弊丛生、欲振乏力现象的一种客观描述。事实上中国人用“病夫”一词甚至更早:严复在1895年3月发表的《原强》中就用“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来比喻变法的迫切性和从根本入手的必要性。因此“病夫”最初并非源于西方列强的侮辱,而是在民族存亡之秋一种忠言逆耳的大声疾呼。但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要救亡不仅要变法,还要开启民智民力;同时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剪除国民“劣根性”、与白人争夺种族优势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而“病夫”作为一种所指范畴不明确的日常语言,易作扩大解释。由是,“东亚病夫”的意涵在20世纪初逐渐发生了改变。1903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发表《尚武论》一文,开始从卫生习惯、传统道德等方面反思,发出“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的悲叹。 到了陈天华的《警世钟》里,开始出现“外洋人不骂为东方病夫,就骂为野蛮贱种”这种将“东亚病夫”界定为外人耻笑辱骂中国人的用语的描述,配合上前述把“病夫”比喻转化为针对中国人体质羸弱的形容用法的流行,使中国人逐渐将“东亚病夫”理解成西方人对中国人“挂在嘴边的嘲讽之语”。为了改变受辱的“东亚病夫”状态,不少人开始仿效日本维新中鼓励尚武精神的做法,将体育作为救国的重要方策之一。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就明确表达了学习日本尚武强国的观点。 于是,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旨在强种救国的的武术团体,其中民间比较重要团体的有1910年创立的“精武体操会”,官方的武术团体则有1928年建立的“中央国术馆。然而,民间武术团体的资金和影响力有限,官方的团体不仅困于内部门派纷争,还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因而在中国“体育救国”的思想最后仅流于空谈。但是,“东亚病夫”概念的变化并导致“体育救国”思想的产生的过程完整地体现了一个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过程,是中国民族主义在外来侵略压力下产生的一个侧面。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通过对原始文本碎片有意无意的扩大解释和剪切组合,臆想了与国家同样受辱的、孱弱的中国人群像,然后意图用相应的耻辱感激励全民族奋发的精神,实现对西方世界的反抗。虽然“体育救国”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失败了,但这种要在身体上战胜东西方列强的思维方式却遗留在中国的各种小说、传奇等社会记忆之中,这也成为后来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表达的源头。二、形成:李小龙电影中复仇式的民族主义叙事1930年国民党当局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拍武侠片后,上海一部分电影制作者开始向香港转移。1937年抗战爆发、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和1949年共和国成立,分别造成了三波大陆电影制作人才、资金向香港的迁移。内战结束后,大陆和台湾都有较严格的电影制作和审查制度,相较而言港英当局的审查要宽松得多。加上广东本来就是武术之乡,各类南派拳术在民间流传极广,而且不乏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等近代英豪的传奇故事,香港成为功夫电影制作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功夫片 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的标志是1949年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的上映。《黄飞鸿传》不仅开创了从1949到1994年间长达77部的电影系列,其中一些基本元素更被后来的功夫电影所广泛继承和反复再现:硬桥硬马的真实武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谦虚守礼的传统道德……但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叙事仍然不是功夫电影的常见主题,民族情感在片中仍然处于一个非“彰显”的阶段。上一部分所论述的那种“自我东方化”的民族认同话语与功夫电影明确结合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从李小龙在香港拍摄的三部电影 开始的。李小龙影片在香港的火爆,既有其自身功夫精湛和电影拍摄手法革新的因素,也有三部影片共同反映出的高昂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尤其是《精武门》完美地将“复仇”这个传统武侠片的主题与民族冲突结合在了一起,陈真打破“东亚病夫”的匾额和踢飞“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更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镜头。就影片结构来讲,《精武门》的前半段——从陈真归家参加葬礼,到忍受日本人的上门侮辱——是一个民族仇恨的积聚过程;而后半段则是仇恨的激烈释放过程,一是陈真带着“东亚病夫”牌匾主动上门搦战并击溃众多日本空手道门徒,并发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宣言,二是后来他凭着巧妙的易容术潜进日本道馆,击杀俄国大力士和日本空手道馆主,正面肯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武力,完全粉碎“东亚病夫”的侮辱,同时将全片的民族复仇情绪推到了极点,也塑造了陈真这个虚幻的银幕 英雄形象。通观这个叙事结构,日本空手道馆作为侵略者代表的加害者形象分明,而陈真的愤怒、反抗与最终的胜利则,正是前述近代史上“东亚病夫”概念转移和“体育强国”思想内所隐含的反抗逻辑的银幕体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一种“好战的”中国特性:“永恒的、本质主义的与理想化的……绝对的民族主义者与种族主义者;强烈地反日本”。 可以说,《精武门》借用了“东亚病夫”这个的民族主义符号,套用了“复仇”这个传统江湖故事的剧情,再树立起日本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侵略者作为民族主义情绪发泄的“他者”,将陈真幻化成智勇双全的中华民族的银幕代言人,从而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功夫电影的民族主义叙事确立了一个标准参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电影中的民族认同话语表达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当时香港社会集体认同缺失的一种反映。这是“李小龙电影”流行的时代背景。由于内战结束后两岸对峙的局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外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着“左”与“右”的对立,尤其是香港社会,还存在着左右两派与港英当局的“三足鼎立”。当时的香港,一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左右两派也争斗不断,港英当局采用高压手段进行统治,政府内部腐败严重。这一时期,香港的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而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台湾的“戒严”也令生存在意识形态夹缝中的香港和海外华人群体感到空前的压抑和归属感的丧失。在现实中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人们转而在虚构的影像世界寻求身份的确证,而《精武门》这部电影恰恰就为这种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民族情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发泄渠道。这是《精武门》成功的外部因素。以《精武门》为代表的李小龙式的民族主义叙事仅仅是功夫电影与民族认同华语结合的一个开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民族主义表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三、淡化:徐克黄飞鸿系列中包容式的民族主义叙事徐克是80年代香港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导演的武侠电影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徐氏功夫电影的代表作首推他与功夫巨星李连杰合作的前三部黄飞鸿系列 。作为90年代拍摄的新黄飞鸿系列,对近代中国这个不变的时代背景,徐克一反李小龙电影中的那种华洋抽象对立的简单世界观,而选择了一种更宏大的广角镜头,力图将一个清末社会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徐克的世界观因此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庞杂和矛盾:以舞狮、粤剧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与迷信愚昧的白莲教的同时存在,中国人里既有投靠洋人拐卖同胞的帮会头目和欺行霸市的京城恶霸,也有孙文、陆浩东这样的革命志士。影片中对清朝官员形象的处理也不是“脸谱化”的,虽然顽固不化但也有保境安民、反抗洋人的一面;同样,影片中的洋人也并不全部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第一部中有勇于替黄飞鸿作证洗脱罪名的神父;第三部中的俄罗斯杀手虽然狂妄地认定中国必定要遭受异国统治,但他对十三姨的感情也显示了他尚存人性。总之,百姓、官员、洋人——徐克镜头下的清末中国社会,似乎每种人都有两个面孔,这种对背景人物群像多元化的处理,使得传统功夫片中以身体侮辱为主的“东亚病夫”的话语言说难以成为系列的主题。而且整个系列也反映出导演对国民劣根性、革命者的对外依附性、学习西方和维护传统之间的张力等等众多的问题的思考。这些多元价值观的有序的掺杂不仅让影片呈现一种万花筒般的精彩,也让不同观众能够各取所需。徐克全景式的叙事在凸显微观历史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李小龙电影中昂扬的民族主义激情。徐克镜头下的黄飞鸿是个徘徊在中西之间的矛盾混合体:黄本人是个遵守伦常的旧派人物,是功夫和中医两大传统技艺的继承者,但他的爱人十三姨却有着留洋背景;黄在十三姨的影响下被迫接触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科技时,既表现出接受的一面(有时会戴墨镜、礼帽),也有不理解的一面(对学英语、照相等表现得不耐烦),在遭受打击时甚至也会偶尔露出排斥的一面(在宝芝林被烧毁时愤怒地命令不准再使用“洋玩意儿”)。不同于李小龙塑造的那个情绪化的、反抗的、能安慰华人失落民族认同感的陈真形象,徐克对黄飞鸿的设定让他显得更为富有历史的真实感。然而在面对无法抑制的列强蚕食和现代科技对传统的破坏时,黄飞鸿也表现出身为一介平民和一名传统继承者的无奈——他不是李小龙式的中华民族的暴力能力在银幕上的代表,而是在高速现代化/西化的中国社会中仍然顽强生存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之相伴的自强精神。这种民族主义表达的变化,应该与90年代初香港、台湾和大陆社会经济发展和两岸政治空气的缓和有着内在的联系。当华人所代表着的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时,“东亚病夫”式民族认同话语和复仇式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失去了外部市场,徐克更加包容的民族主义叙事手法,对近代屈辱史采取一种更富沧桑感的、略带忧伤的史诗化 处理,显得更贴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公众的心理需求。如果说70年代初的观众能够从李小龙电影的民族主义叙事中找到确认民族认同归属感的激情,90年代初的观众则能从徐克黄飞鸿系列中唤回对民族历史的遥远记忆,并从包容的民族主义叙事中对纯粹的“东亚病夫”式的民族认同话语进行一定的反思。四、重构?新时代背景下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表达的变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大陆连续十几年的稳定经济发展,华人社会变得更加强大自信。功夫电影从90年代末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创作低潮后,随着甄子丹等新老功夫演员的活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随着中外交流的逐步增多,功夫电影这一传统的华语电影类型也开始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如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大量借助中国功夫增强表现力,华裔导演李安拍出了《卧虎藏龙》这样奥斯卡获奖武侠片,还出现了大量借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功夫熊猫》等。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对于长期潜藏在功夫片惯用主题中的民族认同话语而言,也存在着更多的变数。其一是个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民族主义叙事方式的挑战。叶问系列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对传统功夫电影的演绎。但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电影,在剧情安排上,导演叶伟信对两部叶问电影都采用了两段式的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叶问的居家生活和他与其他中国武师之间的较量,第二部分才是叶问与东洋西洋对手间的搏杀。而且,甄子丹所诠释的叶问是个谦和、护家、爱老婆的传统中国男子形象,武术仅仅作为他早年的兴趣爱好(第一部)和中年养家糊口的工具(第二部)而存在,并不是有意识作为一种实现正义目的的工具(在陈真和黄飞鸿处均是如此)而存在的。而叶问之所以会出手挑战东西方拳师,在第一部中,一半是不忍朋友被杀,一半是日本人的强逼下;在第二部中,也是出于对同道中人被活活打死的义愤,还有对中国武术被侮辱的不平。这里虽然重新引入了被徐克淡化掉的“东亚病夫”概念,但银幕英雄反抗的原因却更加个人化了,与李小龙主动的、明显与所受伤害不对称的民族主义复仇不同,叶问的反抗更加被动,也更加有限度,而且其战斗目标也不是实现民族整体而更多的是主角个体的正义。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叶问2》的后半段在描述洪震南与叶问先后同西洋拳王进行“龙卷风”搏斗时,本来是非常传统的复仇式民族主义叙事方式,但导演却背离“惯例”的剧情发展,在结尾处安排了一段叶问的讲话,居然把这一传统的、复仇式的、黄种对白种的反“东亚病夫”式的胜利,扭转为呼吁种族平等、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西式人权宣言 ,并得到了英籍观众的鼓掌欢呼,使之前渲染起来的民族情绪消失殆尽。这种剧情处理所体现出的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暧昧态度,折射出日前在香港社会,后殖民主义的怀旧情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思潮。 这种个人主义的和后殖民主义的表达方式,是传统功夫电影叙事逻辑在当前时代发展的最新形态,也对传统的民族认同话语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其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与西方的再遭遇和文化误读的挑战。如前所述,《黑客帝国》、《卧虎藏龙》和《功夫熊猫》是这些年来融入了中国功夫元素后取得成功的3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除《卧虎藏龙》外,其余两部均在华语文化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卧虎藏龙》的票房在北美地区却是一路高歌。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黑客帝国》和《功夫熊猫》两部影片仅仅是借用了中国功夫的元素作为一种推进剧情的“道具”,但剧情讲述的依然是纯粹美式的超级英雄科幻片和励志卡通片,这种西方内核与东方外表的简单拼合,在让中国观众在享受西方大片的时候找到了熟悉事物的同时,也让西方观众发现了能满足他们对“东方”想象的“异国情调的(exotic)”之物,其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对于《卧虎藏龙》这部由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而言,由于李安致力于还原一个外观上尽可能真实的清代社会(事实上他这一点做得确实比国内大多数导演要好),并用最武侠的动作演绎这个武侠故事(袁和平的武术指导),但却在剧本上选用了一个西化的角度去诠释夫妻、师徒、父子这几对中国传统伦理关系 。西方观众可能会简单地走进这个充满了“东方”式想象的武侠世界,但对于华语文化圈的观众而言,被完美的武侠外表所引入的却是一场纯粹西式的文化命题讨论,就容易产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就难免会感到困惑和诉诸排斥。功夫电影的好莱坞化所反映出来的功夫元素“零碎化”和功夫内涵被替换的现象,正是西方对东方文化误读的结果,也是最原初意义上的“东方主义”特点。当功夫电影中的民族认同话语正面遭遇强势的好莱坞电影对其解构和重构的挑战时应如何做出应变,也是需要深省的。总而言之,以洋人对华人身体侮辱为标靶的功夫电影中的传统民族主义叙事,在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中不断发生演变,到了21世纪初,更是遭到了内部个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和外部西方主义话语的再次挑战。同之前的民族主义叙事形态的变化一样,现在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认同观念的变化。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这一主题是会继续发展、被重构还是逐渐消失,还要看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华人民族认同变化的趋势。参考资料:I. 专著:1.[英]里昂?汉特:《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蹇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II. 论文1.杨瑞松:《想像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载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3期2.蔡振丰:《中国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检讨》,载于《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10年12月3.谭畅:《百年霍元甲的真实与影像》,载于《小康》,2010年12期4.吴匀:《通俗叙事与喻象符号——〈黄飞鸿〉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考察》,载于《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5.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载于《当代电影》,1997年3月6.唐宏峰:《叶问2:民族激情的被观看与被化解》,载于《中国报道》,2010年第6期7.符鹏:《香港功夫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书写——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载于《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8.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载于《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9.傅睿纯:《一次继承与变革的武侠片试验——评〈卧虎藏龙〉》,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III.影片:1.《精武门》,罗维,香港,19722.《黄飞鸿》,徐克,香港,19913.《黄飞鸿:男儿当自强》,徐克,香港,19924.《黄飞鸿:狮王争霸》,徐克,香港,19935.《叶问》,叶伟信,香港,20086.《叶问2》,叶伟信,香港,20107.《黑客帝国》,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美国,19998.《卧虎藏龙》,李安,香港/台湾/美国,20009.《功夫熊猫》,马克?奥斯本/约翰?斯蒂文森,美国,2008

    【详细】
    56977925
  • 少时无惑
    2012/4/5 5:24:33
    仁者黄飞鸿
    何谓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曾借裘千仞之口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武功高强,就有权利断人生死。这是每个人心里的武侠情结走到瓶颈时都会发出的疑问,就像今天我们再看电影中用武术痛击外国人场面,会疑问这到底是扬我国威,还是在意淫挫列强威风。
    金庸自己用洪七公给出了一个答案,一个嫉恶如仇,从不错杀好人的道德标尺。不过我疑惑如果有天洪七公遇上比他武功更高,道德洁癖更严重的人怎么办
    何谓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曾借裘千仞之口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武功高强,就有权利断人生死。这是每个人心里的武侠情结走到瓶颈时都会发出的疑问,就像今天我们再看电影中用武术痛击外国人场面,会疑问这到底是扬我国威,还是在意淫挫列强威风。
    金庸自己用洪七公给出了一个答案,一个嫉恶如仇,从不错杀好人的道德标尺。不过我疑惑如果有天洪七公遇上比他武功更高,道德洁癖更严重的人怎么办。毕竟洪七公自己有盗窃(嘴馋偷御膳)、失职(身为帮主却在帮里内斗的时候离开丐帮)的小毛病,那是否别人也可以因这个理由把他给杀了。

    好在,有一天我看到了徐克的黄飞鸿。
    黄飞鸿这个人深受儒家思想浸淫,他扬善,却不惩恶,他扶弱,却不锄强,无论是沙河帮头目,还是赵天霸,他只想我抓住你,然后交给衙门处置。他有过人的胸襟和气量,无论是面对官府的猜忌,敌人的挑衅,还是徒弟闯出来的祸,他都一意排解,消除误会。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遇到了层层阻力,他抓到了坏人,乡民却不肯替他作证;他救了无辜被打伤的百姓,官府却把得罪美国人的帐算到他头上;他被官府软禁监视,却还有企图一战成名的武师上门踢馆;好不容易打发走武者,自己的爱徒却因自己的无能为力决意退出。一路看下来,胸口闷得真想帮黄师傅吐口血出来。
    但就算在这重重压力下,黄飞鸿的人格魅力却越发鲜明。与严震东在雨里一战是全剧最扣人心弦的一场戏,什么叫先礼后兵,什么叫后发制人,全在黄师傅一招摊手吊马里。李连杰拳脚干净利落,收势停顿之间尽显一代宗师之风。

    黄飞鸿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侠客,因为他不在江湖之中,而在民间。在过去的武侠作品中,江湖是一个远离庙堂的存在。黄师傅却一直单方面试图跟官府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最后打败美国人救出被人贩子抓去的妇女之后,也把功劳全归功于提督大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据理力争,什么时候该给官府面子,他是一个通人情的武者。另一方面,官府来抓人的时候他自己没有反抗,却要求徒弟反抗,拖延时间,给十三姨和从人贩子手下逃出来的华工逃跑的机会,他又是一个不拘泥小节的儒士。他知轻重,识大体,具有中华传统的美德,虽然痛恨侵略者,却又有包容并试图了解西方文化的赤子之心。在乱世之中,严震东迷失了自我;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牙擦苏迷失了方向,然而黄飞鸿虽有迷茫,却不迷失,执于守旧,却不失变通,好一个黄飞鸿!

    影片最后,黄飞鸿和一直与他为敌的提督大人终于并肩站在炮船上看着落日余辉,是非恩怨,一笑随风。“我们拳脚虽利,也敌不过洋枪洋炮”。是啊,古往今来,只有仁者,才能无敌!
    【详细】
    53751087
  • 朱偉麒
    2010/9/14 17:32:41
    热血似日光、铁胆并钢骨
    《黄飞鸿》的英文片名是《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和内地投拍的电视剧《中国往事》相比,《黄飞鸿》来的更像是往事的追寻,其中带有着更多飘渺的侠气与显性的民族伤痛。故事的年代决定着故事的气质,而《黄飞鸿》的气质,就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代文明的展望接纳。武功再好,也抵挡不过洋人的枪炮,而“金山”是不是早就在自己的脚下?变革,应该从自己开始。正是这些思索,通过台词或者镜头,一
    《黄飞鸿》的英文片名是《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和内地投拍的电视剧《中国往事》相比,《黄飞鸿》来的更像是往事的追寻,其中带有着更多飘渺的侠气与显性的民族伤痛。故事的年代决定着故事的气质,而《黄飞鸿》的气质,就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代文明的展望接纳。武功再好,也抵挡不过洋人的枪炮,而“金山”是不是早就在自己的脚下?变革,应该从自己开始。正是这些思索,通过台词或者镜头,一点点的铺陈出来。
    《黄飞鸿》之中。有阴谋,有政治,有爱情,有家国,有道义,拳打脚踢甚是热闹,喜剧元素恰如其分。在当时的年代,徐克以此开创了“笑傲江湖”之后的新一轮武侠热。如果说“笑傲江湖”系列还有着更多文人江湖气,并交织着古味的浪漫情绪,那么到“黄飞鸿”系列,更为人所熟知的家国史引来更多的认同。黄飞鸿所带有着的个人魅力与英雄气节,是民众更乐意看见的。
    影片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改编自古曲,雄壮辽阔。热血似日光、铁胆并钢骨这些比喻让人心潮澎湃,“我是男儿当自强”的唱词事隔多年仍令人肃敬。主题曲的强势也使“黄飞鸿”的故事更便于他人的认知。在香港电影已知的岁月里,“佛山无影脚”仅是“黄飞鸿”虚化的代称,“男儿当自强”却是“黄飞鸿”现实的意义。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语境,尤其在汉语文化之中,会承载太多历史的重量,而“黄飞鸿”做的很好,由“家”而“国”,个人的转变对应时代的洪流,而且点到即止,不惹人厌烦。
    【详细】
    3683638
  • Vincent
    2009/3/30 9:32:23
    坏人都不是被黄飞鸿干掉的。
    3月29日中午,打开电视发现北京台正在播《黄飞鸿》这部电影,熟悉的《男儿当自强》曲调,勾起了英难、侠义的回忆,于是从中间开始看起来。

    1. 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好人,编剧用了多大的心思。

    结局时我们看到,剧中的几个坏人都被顺其自然地料理了生命。但除了美军首领被黄飞鸿手指弹出的子弹射入脑门外,其他人,如沙河帮首领,是被广大受压迫的妇女群众抱着脚撂进了火炉里,严振东,冲出来则
    3月29日中午,打开电视发现北京台正在播《黄飞鸿》这部电影,熟悉的《男儿当自强》曲调,勾起了英难、侠义的回忆,于是从中间开始看起来。

    1. 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好人,编剧用了多大的心思。

    结局时我们看到,剧中的几个坏人都被顺其自然地料理了生命。但除了美军首领被黄飞鸿手指弹出的子弹射入脑门外,其他人,如沙河帮首领,是被广大受压迫的妇女群众抱着脚撂进了火炉里,严振东,冲出来则被美军乱枪打死,他牛逼的铁布衫面对子弹也没有起到作用。由此看出,编剧为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在剧情安排上不肯让他随意地杀死一个敌人,与现在的英雄风格电影大不符。现在的安排大多是让主角最终手刃仇人,观众也觉得过瘾,大快人心。

    2. 官与民的平衡,配合中的默契与心照不宣。

    结局时提督大人被人二层上扔下,黄等见势赶紧把十三姨拖走,以防被砸,待他刚刚落地,黄便说:“提督大人真是英勇,那么高都敢跳!”提督大人更是毫不含呼:“雕虫小技!”紧接着爬起来就发布官方声明:“黄师父与官兵里应外含,成功破获了一起企图贩卖妇女的国际刑事犯罪事件。”云云…

    在群众生存抗争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给官方的面子时候给足面子,该正义喝斥的时候大声喝斥,该呼吁的时候呼吁。现在更有网络平台可用,寻找民意或以网络民意为名的时候更加方便。
    【详细】
    1934577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