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1799
  • 鱼为
    2020/5/12 11:07:15
    任程伟首任导演“爹味”十足,《有你才有家》剖解中国原生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父爱如山深沉内敛亦好,不善表达脾气暴躁亦好,甚至于曾经多数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每个父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这个家庭的血脉、传统以及爱。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父爱如山深沉内敛亦好,不善表达脾气暴躁亦好,甚至于曾经多数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每个父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这个家庭的血脉、传统以及爱。

    12587295
  • 弯弯
    2020/3/2 2:23:35
    一般般吧
    毫无新意。不知道用过多少次的题材,老爸是特工,救儿救妻,以及内部误会,这都是好莱坞用了多少次的故事。打斗不狠,枪战不狠。连笑点都是韩国电影用过多少次那种。比如车里误会车中“咬”,以及喷口水这种所谓笑点,我不记得几部电影用过了。如果导演觉得一部特工漫画就能让...  (展开)
    毫无新意。不知道用过多少次的题材,老爸是特工,救儿救妻,以及内部误会,这都是好莱坞用了多少次的故事。打斗不狠,枪战不狠。连笑点都是韩国电影用过多少次那种。比如车里误会车中“咬”,以及喷口水这种所谓笑点,我不记得几部电影用过了。如果导演觉得一部特工漫画就能让...  (展开)
    【详细】
    12329214
  • 花滑宝贝
    2022/6/16 21:18:01
    编剧做个人

    又是一个想让我打人的编剧

    男主从头到尾只有一套节目,最后我终于看明白了这是套自由滑。问题在于,这套自由滑得分是100分左右,两项总和260.哈哈我笑了你是短节目160吗??先不提比世界纪录高了多少,你这个短节目分数低于自由滑是常识是吧??

    最后几集最让人无语。考斯滕抄袭天天,剧情抄袭羽

    又是一个想让我打人的编剧

    男主从头到尾只有一套节目,最后我终于看明白了这是套自由滑。问题在于,这套自由滑得分是100分左右,两项总和260.哈哈我笑了你是短节目160吗??先不提比世界纪录高了多少,你这个短节目分数低于自由滑是常识是吧??

    最后几集最让人无语。考斯滕抄袭天天,剧情抄袭羽生结弦。离谱。运动员相撞之后不会状态这么好的我谢谢你!尊重一下事实。没有运动员受伤后上场没有绷带没有胶布结果滑到一半血还流下来的!你以为是脑溢血吗!

    我知道这是爱情剧但你不能离谱过头。剧里各位的实力一个国家定的上现在全世界的水平。你以为你是大俄女单吗??还有!不要误导观众了!速滑的练习方式和花滑有本质不同,对花滑没有任何作用没有任何提高效果!不要为了谈恋爱连脑子都不要了好吗??做个人吧。

    比赛和选拔都不会关灯!不要为了凸显男主的帅气就乱来!还有,编舞给我出来。这些油腻的动作有些甚至是扣分项。为什么会出现?能改掉吗?

    小细节我都无力吐槽了。实在太多。总之,我看的血都吐干净了。

    【详细】
    14459554
  • 蔡粘粘
    2020/6/11 17:35:23
    一部敢说真话的娱乐圈“纪录片”

    很久没有追电视剧了,疫情期间看了很多电影,几乎每天一部,疫情让我们放空,让我们更好的面对自己,也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前几天无意间刷到从前认识的一个女孩的朋友圈,她是一个还在编剧路上打拼的小白,她的朋友圈天天刷屏《怪你过分美丽》这部电视剧,我就给她留言问“这是你写的吗?”她回复我说不是,是她工作室的老师写的。怪不得力推呢,我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打算看看,毕竟也很久没看

    很久没有追电视剧了,疫情期间看了很多电影,几乎每天一部,疫情让我们放空,让我们更好的面对自己,也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前几天无意间刷到从前认识的一个女孩的朋友圈,她是一个还在编剧路上打拼的小白,她的朋友圈天天刷屏《怪你过分美丽》这部电视剧,我就给她留言问“这是你写的吗?”她回复我说不是,是她工作室的老师写的。怪不得力推呢,我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打算看看,毕竟也很久没看电视剧了。

    12655389
  • 瓜瓜
    2023/1/7 15:21:51
    碎碎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是四五年前在纽约用filmpass看的(充了三个月filmpass只看了一部电影??)。一直想重新看一遍,因为它这几年一直stay in my mind. 时隔几年再看有一些新的感悟。 在第一次quit的时候,真的一切会回到原来normal的轨道吗?不一定,这时候他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是四五年前在纽约用filmpass看的(充了三个月filmpass只看了一部电影??)。一直想重新看一遍,因为它这几年一直stay in my mind. 时隔几年再看有一些新的感悟。 在第一次quit的时候,真的一切会回到原来normal的轨道吗?不一定,这时候他们的心态变了,而有的时候心态...  (展开)
    【详细】
    14871274
  • 木霊
    2022/6/24 2:28:12
    很期待虐男主,斯哈斯哈
    古偶受众是女性居多,为了让女性产生代入无助感,经常配置是:女主忍辱负重+懂事男主+痴情男二。 看了6月的预告,应该是:忍辱负重痴情的男主+任性潇洒的女主+真·反派男二。 男主又是被电又是吐血又被杀,肖战好会哭,真诚又楚楚可怜:“我死了,你会难过吗?”看得我虐狂基因...  (展开)
    古偶受众是女性居多,为了让女性产生代入无助感,经常配置是:女主忍辱负重+懂事男主+痴情男二。 看了6月的预告,应该是:忍辱负重痴情的男主+任性潇洒的女主+真·反派男二。 男主又是被电又是吐血又被杀,肖战好会哭,真诚又楚楚可怜:“我死了,你会难过吗?”看得我虐狂基因...  (展开)
    【详细】
    14472218
  • 格格快驾到
    2022/7/7 7:19:33
    成也1988,败也1988,难得的高立意被拍成了披着治愈外衣的爽剧(长文预警)

    (22.07.31,22.08.21在文末分别更新了「对评论区质疑的统一回复」和「对此剧社会意义的反思」)

    【说在前面】

    面对负面评价,不在少数的此剧剧粉们都有出奇一致的想法:“实际什么样重要吗?我们觉得可爱和赏心悦目就够了。我们更多关注了、努力做到不歧视了不就很好了?”格格不入并不赏

    (22.07.31,22.08.21在文末分别更新了「对评论区质疑的统一回复」和「对此剧社会意义的反思」)

    【说在前面】

    面对负面评价,不在少数的此剧剧粉们都有出奇一致的想法:“实际什么样重要吗?我们觉得可爱和赏心悦目就够了。我们更多关注了、努力做到不歧视了不就很好了?”格格不入并不赏心悦目,它往往因为歧视而显得满目疮痍。

    所以这句辩解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倘若我们所有表达的主语都是「我们」,倘若我们仅仅用「我们」自以为存在却压根不合理的标准(可爱)去衡量和理解自闭症,那「我们」表面上的关注,带来的只会是更加深刻的误解、更加困难的沟通。

    那么,歧视又怎么可能不随之加重?在少数群体试图沟通时,最让他们无助的莫过于,你一面以自以为懂为由张开了原本闭着的嘴巴,一面以你不关心为由捂上了原本打开的耳朵,并为这种全新的状态自我感动和满足。

    -----

    22.07.07初评:

    我在上一篇剧评里提到,最近的韩剧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儿,客观来说,这部作品的水平只能达到7分上下。(考虑到它描绘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恶劣影响,我现在甚至觉得这个分数都太宽容,具体见22.08.21更新。)

    其实,如果把这部剧的前两集做成电影,再稍加修饰,我倒觉得不失为一部佳作。不过电视剧的分量时长不同,用后面的14集稀释内容,反倒让这部剧的节奏变得拖沓,注水剧情也缺乏紧凑合理的逻辑,整体略显拉胯了。剧情中最大的败笔在上一篇剧评里也稍有提及。其实从观众的反响中,也能够看出,男主和男二的设置也是一个很大的bug。

    戏剧性,向来是确定人物在一个故事中重要性的核心因素。戏剧性何以体现?看的就是人物所背负的戏剧冲突的丰富性。而戏剧冲突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人物的心理成长曲线。

    这部剧中,女主的成长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周围人因为她的出现,逐渐消除偏见的过程,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看点和泪点。倘若两条线都兼顾到了,这剧的治愈指数肯定爆棚。

    所以,这部剧的理想配置是,除了自闭症女主之外的另一个主角(无所谓男女),最好是冷血且自恋的天才型律师,或是不学无术的降落伞型人才(总之应该在律所里有相当的话语权),从完全不理解女主,阻碍女主的律师之路,到逐渐认可、钦佩她,消除偏见,不但用自己看似毒舌、但其实中肯的批评挖苦帮助女主逐渐融入真实的社会,也让自己也变得更加包容、更加谦逊。由此,两人的经历形成互文。

    而主角三号,则承担起爹妈系宠溺任务,得益于过去的一些自身经历,可以设身处地理解女主的难处,随时呵护女主强大的内心,推动剧情,也保证人物类型多元化。但是由于这种人物,在电视剧所展示的故事主线上,是不存在成长空间的,除了回忆中可能有一些让ta懊悔的小故事,也就没别的太多亮点了,所以注定不能是核心主角。

    其他配角自然可以分为两类,理解女主的和不理解的,且后者理应多于前者。这样才能照进现实,表达少数群体的不易,制造泪点,感化观众,增进大家对于少数们的理解。

    然而此剧败就败在,不但人物设置完全跑偏(几乎全员大好人),而且主要的冲突都用前30分钟全部讲完了。。。

    原本最具戏剧冲突的设置,也就是对少数群体的偏见,被主要安排在了男二身上,(这就解释了为啥大家反而狂舞女主男二cp,理由就是男二其实承担了此剧的主要戏剧冲突,更有看点,吸引眼球)。

    可要命的是,男二从拒绝到妥协,只听了上司的几句话,前后用了不到2分钟。随后为了导入第一件案例,直接以试用的名义开始实操。普通律师进入律所以后,尚且还要有数月甚至数年的实习和打杂经历,一个沟通存在问题的女主,居然进来就直接上手接案子了?这真的是一个所谓的国内数一数二的律所的运作模式吗?

    正是因为剧情过于悬浮,所以其中的很多真正打动人的细节,比如,女主怎样在成长路上被人无端取笑,怎样经历了无数次的面试失利,怎样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沟通不便造成误解,怎样在最初的几次案件中(因为既无经验又太特别)被委托人嫌弃拒绝,全都被略去不表。偶尔穿插的一丢丢回忆,完全是杯水车薪,整部剧的泪点仍旧大打折扣。

    比如我泪点这么低的人,看到现在只有第一集的旋转门有一丝感动,但都没有掉泪。其实这个旋转门情节,我也觉得编剧把它放错了位置。

    我倒觉得这个情节放在最后一集的结尾不错。在此之前女主始终只会走侧门,甚至可能会因为拒绝走正门而耽误工作(戏剧冲突就又有了)。而当两位主角真正消除了隔阂、真正彼此认可后,也在两个人都变成更好的自己之后,用共同跨过正门这样一个委婉的方式,暗示她们未来也合着彼此的节拍,共同进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过为什么编剧要把这个放在第一集呢?很明显,他在偷懒。电视剧虽然是艺术品,但也同样是商品。编剧自然希望开局有利,所以把卖相最好的情节赶紧全都祭出来了。(换句话说,他能想出来的高光情节也就那么几个。)

    编剧的偷懒,也可以从男二这个真·男主快速妥协里看出来。男二很快就同意给女主安排案件,可以用他在律所的话语权不高来解释。但是从剧情设置来说,这本身就消解的戏剧冲突,冲淡了剧情的浓度。

    倘若他话语权多一些,就可以让女主经历更多的委屈,也能更好地体验骨感的真实社会。毕竟现实有多残酷,是不是全员皆善人,看剧的社畜们心里明白得很。

    但是,如果剧情要这样编,就需要有更加严密的前后逻辑和人物关系网,难度自然变大。这显然不如十几分钟交代剧情,随后写十几个松散的、彼此没什么关系的、每次一小时都绰绰有余的法律小故事来得轻松。

    因为编剧的偷懒,这本来很好的立意,就被编成了四不像。既没有深刻写实性的感染和教化意义,也所讲的案件也完全达不到真正的政律水准,案情同质化严重,全都以温情为导向。三个案件下来,我都是在案情讲述阶段就已经猜到结局,毫无悬念可言。一方面,观众看到第三集已经略显审美疲劳了,另一方面,还是那句话,顶级律所的律师能力就这?难道还赶不上观众这些外行?

    比如,第三集,男二需要和自闭症被告沟通,竟然主要依靠新手律师的知识。我一个法律小白都知道,律师都分不同领域,而他作为一名相关领域的身经百战的老手律师,既没接触过类似的被告、原告和涉案人员,也并未通过自主学习,对这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做到基本认识和了解,甚至在手下招到这样一个员工之后都不知道搜搜百度百科,居然连名字都说不全(男二第三集里的原话),这样的学习能力,是怎么在顶级律所生存到30多岁没被辞退的?

    最后,为什么要提1988呢?因为1988是申氏爽剧模式的鼻祖,是韩剧量产肤浅的温情的开始。申氏爽剧的一大特点是用“人间有真情”包装高度同质化的内容。

    其实申导演的特点,我一开始并未发现,甚至一度十分享受这份感动。这把温情牌逐渐把申导演推向成功,让韩式温情彻底火了一把。

    不过因为他几部作品拍下来毫无进步,所以在不断他炒冷饭的过程中,短板便逐渐暴露了出来。

    申的作品,概括起来无外乎是“有一个地方(无所谓胡同,监狱或者医院),有很多好人,偶尔还有一两个坏人,但是这些坏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人都相互帮助,也不会变坏,而是越来越好,大家皆大欢喜”。

    这一点,在申元浩的机智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这一点,让他的机医二扑了,第三季直接流产。故事中的人物没有冲突,没有缺点,也就自然被剥夺了成长的空间,以及自我成长的独特性。

    在胡同中的人,医院里的职员,还有监狱中的罪犯,他们的心路几乎并无二致。让几个医生变成几名其他公司的职员、或者医学生、普通大学生,我相信他们想要组乐队还是要忙里偷闲。让一群罪犯变成一群员高中生、住集体宿舍的公司职员,来一个机智校园/公司生活,似乎也毫不违和。

    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程度,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偶像剧。校园偶像剧里都还有个能搞出事来的恶毒配角来推动剧情,申剧中的恶人甚至完全成了衬托一众出厂即顶配的主角们的背景板。结果就是一整部剧下来,从头到尾都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没完没了毫无意义地来回重复:“好人们真好,心也好,命也好,实力也好,好人们好就是真的好”。

    就算心地再善良,实力再优秀,在社会上的经历也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才是真是的人生。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没有人出生即顶配,任何进步都是用痛苦换来的。像这种出场自带光环、不需要自我成长就能走到最后的电视剧,只能是主角开了金手指的二流爽剧。

    新手律师英宇,借助编剧的金手指,在前二十分钟之内成功收服律所所有相关职员,在日后的剧情中作为团宠左右拼杀,依靠同行衬托,头顶光环解开一个个毫无悬念的案件,成为所谓的顶级律所的中流砥柱。这样的设定,恕我有些吃不动。

    在这种强行温情的语境下,再耐心的细节堆砌,再细致的演员演技,也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毕竟,缺乏真正个性化的世界观和自恰的人物成长路线做基础,所谓的拍摄细节和演员演技基本不体现导演和编剧的创作功力,那充其量只能算与创作无关的匠人精神。

    申元浩和1988的成功,让韩剧尝到了这种廉价的、没有高潮、缺乏冲突的温情爽剧模式的甜头。

    不过,温情让观众入坑,没有厚度的温情也很难不让人快速下头。往后的韩剧想要突破这层创作舒适圈,在之前已有的创作高度上更上一层楼,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

    22.07.31更新

    我不是经常上豆瓣,今天上来发现居然有挺多人关注这篇影评,在下深感荣幸??

    所以顺便更新,回复几个我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的质疑~

    1. 对于商业剧不必构建冲突的质疑:

    怎么说呢,我觉得作品商业价值的高低,完全掩盖不了它艺术价值有限的事实。更何况,商业剧也不是没有更加厚重的作品,单看之前更加成功的韩剧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说实话,因为自己不感兴趣,就说人物逻辑和艺术价值不重要,把是否解压当作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而用“没有必要”也“没人关心”来否定我这种视角的讨论,我觉得这样说挺没道理也挺霸道的。

    有人看剧就是为了解压,而我更偏向于边看边想,这完全是个人需求偏好。所以我尝试从我关注的视角去评价这部剧的bug,和你不关心它艺术价值高低,貌似并不矛盾吧?

    不同人关心的视角本来就是不同的。看评论区就能发现,也有人是喜欢借助影视作品代入思考的,虽然可能大多数都和我一样,不是从业人员,不完全专业,但也愿意去讨论艺术手法。所以以偏概全地说大多数人看剧都不思考背后逻辑,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说,我比较抵触所谓的「普通观众焦点」的说法。我觉得大家都一样是普通观众吧?我也好像也并不算什么特殊观众啊??打着「尊重」之名行不尊重之实的各位,实在让我有些看不懂了。我虽然不喜欢对线式的一一反驳,不等于我看不懂阴阳怪气啊。

    如果仅仅看法和你不同,而就要在潜台词里被打上【太挑剔】的【异类】标签,受到各种奇怪的侮辱和攻击,那这部剧仅剩的一些意义--告诉我们尊重不同--岂不是也被抹杀了?

    2. 对于所谓的好故事不应该有冲突,有冲突就会狗血的问题:

    热知识,真正的好故事,就是从戏剧冲突中来的。没有冲突就没所谓好故事。没冲突就像是流水账,平铺直叙缺乏戏剧张力。可以说本剧有的就是这种流水账特质。必须要澄清的是,狗血是说塑造的冲突低劣、不合逻辑,我觉得这和没有戏剧冲突完全是两回事。冲突设置不高明不算成功的好故事,戏剧性不足也同样不能算,两者并不矛盾。换句话说,狗血的确不能与高质有效的戏剧冲突相提并论,但也同样不能用狗血给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挡箭牌。

    看到不少评论指责我的设想很土,我觉得咱既然都是观剧达人,大可不必睁着眼睛说瞎话吧。且不说古早的、非韩国的,就说前不久的Move to heaven,里面不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降落伞空降遗物整理公司引发的故事吗?只不过他空降的资本不在于有真金白银钱,而在于和小男主之间曲折但独一无二的血缘关系--他是唯一在世的亲人。这其实也不过是降落伞类型某种变体而已。只要编剧功力了得,把人物设定得巧妙合理,观众自然吃得下。怎么会土嘛~

    毕竟艺术的本质,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各种偏见产生误解冲突,之后在双方努力下逐渐化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呈现。我还真想不出来哪一部优质作品不是这样展开的。如果一定要说我设想的冲突是套用了哪部剧的情节,那我大概套用了所有好剧共同的情节吧。

    3. 对于剧情设定的理解:

    说女主是全方位第一,这我可就要笑了。。咱评价的时候可别双标哦。

    评论有说到,旋转门情节是为她后来进门数数做铺垫的。如果说她因为进了几次旋转门,就开始害怕公司内部所有的门,那我很难不怀疑她的智商有问题。可是,稍微关注一下自闭症谱系中的分类就能知道,女主患的是沟通能力低、但智商高的自闭症类型。可剧中的她连旋转门和双开门都分不清,莫名降智,和高智商人设相冲,这难道不是剧情bug吗?符合她全方位第一的设定吗?

    (根据最新评论更正:女主数数是因为上学时候被80过。不过个人觉得这也不影响结论。我觉得高智商的人,初中经历过80,她也许一辈子会都对「人」有戒心,但是不至于经历了高中大学,到了上班的时候怕「门」。连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懂,好像还是有点太降智了。)

    而在工作能力方面,剧情设定她就是沟通存在障碍的。沟通能力又是律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就算不存在歧视,她在这方面也理应接受比普通律师更多的磨炼,才能达到差不多的水平。走马上任怎么也说不过去。换个角度说,如果女主连沟通方面都比常人优秀了,那请问设定为自闭症的意义何在呢?是为了告诉大家,自闭症的沟通能力也可以比普通人还好?这科学吗?

    4. 对于人性:

    有人说,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时候,人总是适当善意的。这点我十分认同。但是问题是,如果认为剧中女主没有危害到其他人的利益,这个想法本身就太天真了。

    精英阶层的一大特点,就是永远保有一种莫名的社会优越感。接触过法律圈就会知道,这个圈子就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圈。他们那种中产阶级的布尔乔亚式思维,决定了他们十分热衷于在心中自主规定社会强弱秩序。而他们对于弱者的关怀,只有在弱者处于劣势的时候才会呈现出来。这份关怀其中暗含的,就是他们对于本阶层的优越感。

    在剧中,这样一大群精英之中,突然进来了一个行为古怪思维跳脱的异类,成为了他们同阶层的一份子。那么,这个进入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被看做一种对他们的社会边界的侵犯。因为这严重破坏了他们自认为强的心理边界。

    换句话说,他们一看到这位非常律师,会马上在心中响起警报:怎么回事?我们是精英的群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混进来?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圈子里,岂不是拉低了我们这个圈子高大上的精英形象?

    面对这样的侵犯,这个群体一定会排斥异类以保障自己的心理防线。而他们在和女主的交往中逐渐“破防”的过程,本来也应该是本剧的一大看点。剧中这种集体无动于衷,毫无波澜的温情职场剧走向,至少我个人看来,是无法令人信服的。5. 最后,我之所以写这个影评,是因为这部剧从立意来讲多少有些可取之处。我的初衷,是希望未来的作品能够更深入、更真实地让大家理解少数群体,进而思考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加实际可行的帮助。

    所以,我的很多评价,都是在尝试探讨如何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的某种可能。要问我的很多设想是不是最优解?我觉得这肯定不用说啦。我一个外行,怎么能赶上专业编剧呢?我吐槽的原因,是因为觉得现在的逻辑水平都赶不上我这个外行的想法。

    我相信这类作品的设定初衷绝不是为了说明,自闭症不需要任何社会的耐心帮助和理解,就能做到比普通人更好。但是反观这部剧,呈现出来的却除了开挂还是开挂。女主的工作过程中没有真正深刻的误解也没有真正棘手的困难,有的都是三两句话可以化解的纸老虎。可是,如果自闭症们真的有这么优秀的生存条件,那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关怀什么呢?

    -----

    22.08.21

    实在是服了某些所谓的剧粉了,我甚至搞不清你们到底是剧粉还是剧黑。这部剧有没有社会意义?我觉得激起讨论就算是有。但是它能够吸引到的粉丝真的是和剧本身一样让我大跌眼镜。评论区骂猪的,讽刺我自以为是井底之蛙的,以及抱团喝倒彩的,你们确定不是在给这剧招黑吗?

    试问这部剧的积极意义是什么?难道不是在试图告诉你们要尊重异类吗?怎么写一个和你们意见不同的剧评,就开始人身攻击了?剧里面因为你们女儿和别人不一样而欺负她的反派,你们是怎么评价的来着?

    真是不好意思,需要提醒你们一下,你们现在就在做和剧中反派一样的事。

    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明白一点:异类之所以为异类,并不是真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之所以「显得」不同,是因为我们已经在拿着「大多数」作为参照系和他们比照了。没有对比,就没什么所谓的同与不同。所谓异类,不过是每个人心中自己规定了「自己」的边界,进而规定了边界外的「异己」。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没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也就没有人心中没有「异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加宽容,努力去正视每个人背后的心酸,尽可能去消除自我边界,消除心中的「异己」误区。所以真诚奉劝恶评们,不用总是高高在上地自认为看得最懂。我们看法不同,不过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同一部剧的一体两面而已。不存在谁的说法更对,没必要阴阳怪气,好不好?

    另外,说实话我自己的性格有点类似于好多人提到的谢耳朵。所以,作为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异类,我的确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编剧对社会异类(非贬义)的浪漫化有多么让人不舒服。

    社会异类也有对生存的渴望。他们和任何一个人普通人一样,也都一样渴望得到周遭的认可。所以那些被你们称为可爱的动作,对于一个真正的异类来说,可能是他想做又不想做的纠结、想改又改不掉的痛苦。你的一个不经意的笑容,你一个随随便便的不耐烦的表情,在对于努力融入他人的异类眼里,都是一把刀子,狠狠地割在他们存有无限不安的心上。

    把他人的痛苦浪漫化,就好像你闺蜜把你刚刚失恋的痛彻心扉(注意:并不是你已经满血复活云淡风轻了之后,而是在你还刻骨铭心伤心欲绝的时候),轻描淡写地当做谈资讲给别人听。亲眼目睹那一刻,看到朋友把你想要忘记爱人却无能,想要追回旧爱却无法的苦楚,像一个浪漫故事一样若无其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你会觉得温馨吗?

    当然不会。轮到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这种所谓的浪漫化处理方式,只会让你觉得你的感受从根本上被忽视了,你被别人当成了一个笑话!因为你希望得到的呼应是,哪怕一句话不说,却对你的感受给予发自内心的正视。什么叫「正视」?正视是说,虽然我可能不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你的想法,但我知道,你也是一个合理存在的人,你的想法基于你的生活,它一定有迹可循;它对你而言,就和我的想法对我而言一样,也具有合理性。

    用不明所以且不容置疑的“可爱”来定义对方的行为,并不是一句夸赞,而是对对方的痛苦做出的最恶毒的亵渎。因为它看起来充满善意,却全然不基于对你痛苦的理解之上。这话对于说话人而言,也许是自认为充满善意的,可对于听话人而言,却是毫无真情实感到令人可怕。它甚至比一句虚伪的客套话更加令人感到无力。因为它建立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共情之上,进而让你的试图辩驳,都变成了对所谓的善意的曲解。

    它用看起来最充满善意的方式,彻底抹杀掉了你试图沟通的所有努力。用自以为是的态度,让你感受到无尽的恶意与凉薄,让彼此相互理解的最后一点可能性,都消耗殆尽。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接触过、经历着自闭的人,往往会说这部剧完全没有促进沟通,反而加深了彼此理解的鸿沟。

    所以看到这部剧后来的走向,我觉得说它消费少数群体一点不过分。且不说编剧对自闭症的理解连皮毛都算不上,刻画出的女主表征在重度和轻型自闭之间反复横跳。就说少数群体受歧视的问题本身吧,距离解决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这边就先安排上这种隔靴搔痒的电视剧了?

    所以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它所谓的积极意义,有是有,但我还真看不到太多。因为它虽然能引发讨论,却并没有能力将讨论引导上合理的方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能在这部电视剧下看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论。其实这种分化和割裂很难不让人思考,为什么一部旨在促进理解的电视剧,却把「自闭相关群体」和「无关群体」完全隔绝在了两个阵营,让后者无视前者的真实经历,反而拒绝倾听前者的真心倾诉,对不认可所谓「可爱」的言论加以讨伐辱骂?

    比如我这里就有最生动的例子。请看我这篇剧评下的评论。这算得上与本剧最直接相关了吧?各位恶评剧粉,你们电视也看过了,还自认为比谁都看得明白了,认为自己心中充满善意了,所以,受到感化了吗?如果真被感化了还会对我这个异类的剧评毫无尊重恶意满满吗?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大恶意呢?

    我可以给各位提供两个思路:第一,你们根本没看懂剧里所谓的包容;第二,这剧压根就没告诉你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包容。

    哦,当然,也有可能你们明明啥都懂,但调皮的你们偏偏要玩高级黑。

    面对负面评价,这部剧的剧粉的话术出奇地一致:

    “实际什么样重要吗?我们觉得可爱和赏心悦目就够了。我们更多关注了、努力做到不歧视了不就很好了?”

    格格不入并不赏心悦目,它往往因为歧视而显得满目疮痍。

    所以这话本身就是悖论。

    倘若我们所有的表达,出发点都是「我们」,倘若我们仅仅用「我们」自以为存在却压根不合理的标准(可爱)去衡量和理解自闭症,那我们关注带来的只会是更加深刻的误解、更加困难的沟通。

    那么,歧视怎么可能不随之加重?

    当「我们」自以为是的理解,让他们原本就铺满荆棘的生活,迎来更多猎奇的侧目的时候,当「我们」自以为是的呵护,给他们原本就无处安放的内心带来更多压力的时候,

    由这部剧错误的描绘和歪曲的导向引来的,我们的关注,积极意义又何在?

    在少数群体试图沟通时,最让他们无助的莫过于,你开始一面以自以为懂为由张开了原本闭着的嘴巴,一面以你不关心为由捂上了原本打开的耳朵,并为这种全新的状态自我感动和满足。

    所以,我还想再问你一次,这部剧到底是促进了理解,还是在加深了隔阂?

    【详细】
    1449810671
  • 柏邦妮
    2013/5/13 8:47:49
    一直写而已。
    一直写而已。

    昨天观《他们在岛屿写作:背海的人》,关于台湾老作家王文兴。此人早成盛名,之后自创语法文字,小说遂艰涩不能读。耗七八年写成长篇,《背海的人》。如今老矣,还在写长篇,已写七八年,预计十年完成,他笑说,也知道人间事一切都不能预计。也要自己活得到十年吧。

    纪录片是散点式,寻找关键词,拼凑成一个大致的印象。我以为是一种尊重。晚辈对长辈的,“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你,我只能
    一直写而已。

    昨天观《他们在岛屿写作:背海的人》,关于台湾老作家王文兴。此人早成盛名,之后自创语法文字,小说遂艰涩不能读。耗七八年写成长篇,《背海的人》。如今老矣,还在写长篇,已写七八年,预计十年完成,他笑说,也知道人间事一切都不能预计。也要自己活得到十年吧。

    纪录片是散点式,寻找关键词,拼凑成一个大致的印象。我以为是一种尊重。晚辈对长辈的,“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你,我只能纪录下我眼中当下的你”,那种温和的尊重。也像是印象派作画,点出斑驳的色彩,色彩之上还是色彩。色彩和色彩叠加,慢慢的也有了轮廓。人的轮廓。

    每天写三十五个字。在家里辟出极小一个角落,如牢笼,作为写作室。那不是书房,因为没有书。岂但没有书,也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没有美食,没有旅行,没有子女。我想,大概也不允许有爱情。并非不爱不懂,他很懂,中西方的音乐绘画电影都相当懂,爱现代设计,爱珠宝,也爱天然草木,爱猛兽。他戒掉了一切生趣,将光芒收拢在心里。做一件事,写作。

    他敲击书桌,攥笔如顽童,砸,凿,拍打,撕毁。观之如癫狂,但神情冷静。他是先将想写的内容形成韵律,录成音谱,然后再一一对应,找出准确的文字。思想到文字,是一层转译,他觉得不够,要两层三层的转译。过程越复杂,时间越漫长,文字越考究。如此每日三十五字。

    如是艰难,为了戒去文字的平熟流畅。
    宁拙勿巧,宁生勿熟,宁重勿轻,宁脏勿洁。

    他说写长篇要求一贯之。一贯之习性,一贯之节奏,一贯之气息。也就是说,要将生活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他还说,长篇小说,当然是写百态。这两者矛盾吗?生活蜷缩到小小的一间囚室,怎么见百态?因为,世间有百态,一个家,一种生活,一个人,一颗心,也有百态。一粒米,一颗光,一缕尘埃,也有百态。

    老爷子的神态很有趣。像一颗老龟,缩在壳中,久久徐徐探头出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好刺激,露出洋洋的欢喜。他在壳中凿字。在自己的壳里,用自己的骨牙,凿字。消耗得血肉枯竭,所以文字才能如筋如骨,难嚼难咽。

    写作的方式,也是写作的一部分。
    写作的传说,也是写作的一部分。

    有人写作如同酒神,纵情挥洒,有人写作如苦行僧,刺血写经。在我看来,本质是相同的。

    一直写而已。

    死而后己。





    【详细】
    59521014
  • SydneyCarton
    2011/7/16 14:26:01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
         四颗星,半颗是鼓励分。
        《钢的琴》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别致的一部:从豆瓣ers汹涌的追捧来看,它似乎应该算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它又少有华语“艺术片”惯有的晦涩与“文艺范儿”;如果从它其中大量包袱来看,它似乎又容易被归类到院线上常见的小成本喜剧中,但此类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辑和
         四颗星,半颗是鼓励分。
        《钢的琴》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别致的一部:从豆瓣ers汹涌的追捧来看,它似乎应该算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它又少有华语“艺术片”惯有的晦涩与“文艺范儿”;如果从它其中大量包袱来看,它似乎又容易被归类到院线上常见的小成本喜剧中,但此类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辑和情绪上的躁动,它又不沾;它被评论为“有库斯图里卡式的魔幻感”,但你所见到的都是寻常生活中场景,只是它从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去观察。它的瑕疵很多,而且明目张胆地显露在你面前,明显到缺憾都成了风格——例如被无数人包括我诟病的浓得化不开的配乐,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两分钟转三场戏时能换三次BGM的它,残都残得个性十足。
         《钢的琴》最大的问题有三处。第一是剧本上的。它的包袱与单场戏写得非常好,用流行的说法,叫“接地气”。但串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到衔接有问题。除了忽明忽隐的主线剧情,它更像是把好几场独立可成的戏用“钢琴”这根绳子绑在了一起,其实彼此的黏合并不牢靠。这种割裂感在后2/3部分更加强烈,尤其是一场靠音乐与写意表现的硬转,让人不禁为它惋惜。这里除了之前导演张猛提到的资金问题外,在整体的构思上对全盘打算恐怕有些欠考虑了。这也影响了导演意图的传达,从小“钢琴”到大“烟囱”,更多只是以人物身份作为纽带,引起一点观众的联想,但表现上仍然是割裂的。第二是影像上的,仁直和桃桃林林都提到过,说好听点叫镜头语言统一,说难听点就叫单一了。缓慢的平移、拉出、上下摇拍出的中景、全景是很漂亮,正九十度的切换是很工整,但不是每个场景这样做最好。即便要表达出一种有些悲天悯人的观察,也不必总是这样。第三就是被提过最多的音乐了。用得满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样做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前后配乐会靠得比较近,为了不打架,必须及时掐掉。所以,第二次看的时候,好几场音乐起来时,由于情绪被带动了,我没觉得太不适,但音乐仿佛电台节目中那样戛然而止时,我反而觉得有点失落。但正如第一段讲的,这些缺憾就像男人身上的伤疤,你可以觉得难看,也可以读出沧桑。这种沧桑让我深深惋惜:现在的样子或许不赖,但本来可以更美。
          它的风格非常杂糅,统一在怀旧的情绪下。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强烈的冲击把氛围铺垫上了。以对称(片头夫妻对话)、夸张的弧线(追逐胖头)和黄金分割形成的构图风格,使它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美感,不像是说故事,倒成了直接从往事中抠取的老照片。叙事则在长镜带着诗性的写实(陈桂林的纸板钢琴),和小品式的夸张贫嘴(借钱)间怪异而和睦地推进着,时而在自嘲中显得卑微,时而又被强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强的场景搞得崇高到突兀。如果说《建党伟业》里angelababy脸上突如其来的光象征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那么雪花中射向陈桂林的白光,以及后面一场分别打到陈桂林和淑贤头上的红光和蓝光(?记不清了),就是导演发出的幕间提示:既象征着“钢琴”计划的两个节点,也在舞台上拎出了两个现实中卑微失败者的可贵灵魂。直到几声闷响,烟雾把所有角色吞没,大幕其实已经拉下了。
         《钢的琴》骨子里有一点契诃夫喜剧的味道。虽然契诃夫的人物不可能会具有如此强的行动力,但在他们荒唐得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同时,你根本不忍心去嘲讽他们。弥漫在戏中的是淡淡的忧伤。正因此,它在时代精神表达上的缺憾才让人倍感惋惜。
         说完了片子,讲点题外话。其实按照豆瓣ers平时异常苛刻的绝对艺术标准,《钢的琴》和《魁拔》还谈不上是部杰作,可为什么还要大声疾呼呢?其实,中国的影迷是很宽容的,不要看平时挖苦起院线片个顶个的毒舌,真要遇到一部稍有诚意稍上水准的电影,大家就很知足很喜出望外了。从我自己来说,我的想法是很自私的:如果这样的电影能够在票房上过得稍微风光一点,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影院中欣赏到它们。我不指望能为它增添多少票房,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拿到投资、登陆影院。所以,推荐它不代表它完美,相反,如果有更多人来和它较真,来给它挑刺,这部电影才能真的火热起来。从今天的上座来看,它的票房颇为堪忧。这里不谈什么“中国电影的责任”之类的大话了,就是为了咱们自己:想看好电影,你得用脚投票。
    【详细】
    50251895
  • 木事心菲
    2018/7/21 14:32:17
    如果你能重返二十岁,你最想干什么

    老号封了,开了个信号来了

    最近剧荒,百无聊赖之下,点开了这个电视剧,看之前一直觉得是烂片,看了两集以后觉得,哎呦,还不错哦

    女主演技还不错,他之前的作品我都没看过,这部剧里表现的还不错,有那么几个瞬间,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姥姥的样子,无心的演技,我一直都比较认可的

    主角的演技可以给个及格偏高的分数,当然,还有有点小瑕疵的

    但这部剧不得不说的是配角

    老号封了,开了个信号来了

    最近剧荒,百无聊赖之下,点开了这个电视剧,看之前一直觉得是烂片,看了两集以后觉得,哎呦,还不错哦

    女主演技还不错,他之前的作品我都没看过,这部剧里表现的还不错,有那么几个瞬间,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姥姥的样子,无心的演技,我一直都比较认可的

    主角的演技可以给个及格偏高的分数,当然,还有有点小瑕疵的

    但这部剧不得不说的是配角,尤其是闺蜜大妈,演技太像样了,看到她就想笑

    评价里有大批人士,开局就DISS电视剧版第一季奶奶道德绑架逼年轻人让座,不如电影版,连歌都是抄袭电影版的,我这里要说句公道话了

    电影一开场奶奶就在公交上道德绑架,孙子喜欢奶奶了,怎么没看你们DISS电影版了,还有照搬歌,你们是不是没看过韩版的,电影版几乎照办了韩版的全部,怎么没看你们DISS了,黑子们请不要为黑而黑

    我看到了第二十四集,起码笑点很多,有逻辑BUG,但作为一步小成本电视剧,能做到这个地步,还是可以了

    现在的网友真是一届比一届挑剔了

    扣一星,扣给了音乐编舞,舞台效果,这点真实忍不了了

    另外说一句,每一集我都在期待谭老师,嘿嘿

    胡冰卿演技确实没有杨子珊好,但已经让人看到了进步,继续加油

    【详细】
    9532570
  • 查理
    2022/2/7 11:37:02
    罗伊为什么要和悍匪养父反目?

    14199214
  • 迎风
    2022/7/25 20:29:33
    导演兼编剧,融梗融了一堆,白白浪费这么一个题材

    首先是接上一部

    在看第一部的时候,10集都是按照神话传说里的钟无艳来写的剧本,女主选人也看的出,神似梅艳芳,剧情也是郑秀文梅艳芳张柏芝那部《钟无艳》电影,几乎没差别。。乃至直接编写出了黎山老母,还安了六公主的身份。。

    首先是接上一部

    在看第一部的时候,10集都是按照神话传说里的钟无艳来写的剧本,女主选人也看的出,神似梅艳芳,剧情也是郑秀文梅艳芳张柏芝那部《钟无艳》电影,几乎没差别。。乃至直接编写出了黎山老母,还安了六公主的身份。。

    然后,结尾给来了个狸猫换太子,这是跳到了包青天么??

    接到第二部

    我虽然就看了一个开头,好家伙,直接就开启清宫剧的宫斗了。。就神话里的钟无艳,别说知道孩子被换了,就算真生了个妖怪,在神话里这算啥?封神榜的哪吒,殷十娘直接生了一个肉球,李靖把她怎么样了么?她还不是成天往外跑去看孩子去。。

    齐王居然有能力把钟无艳关起来,她还不反抗,整天在宫里练武,孩子就不要了?神话里的描写,钟无艳可比李元霸都猛十倍的那种。。

    编剧水平太差,既然第一部给的悬念是孩子丢了,那第二部直接以孩子的视角,来写个哪吒那样的逆袭崛起不就好了。。

    如果要写成清宫模板,那第一部就别弄神话。前后矛盾的有些过了。。

    这种大杂烩似的融梗是什么情况??

    看剧情简介,因为孩子的事,钟一直和齐王有隔阂,然后扣题,来个破镜重圆。人物性格,不能说南辕北辙,只能说毫无关系。。那个跪在钟无艳面前的齐王,站起来了??

    我是真不知道该用什么心态看这部剧了。。只能默默记住这个导演,他拍的东西,以后都尽量避雷了。。

    最后,替那些演员感到可惜,牛老师,黄梦莹,任东霖。只能说,他们这回选错剧本了,被人坑了。。

    【详细】
    14535947
  • 好像是这样的
    2022/8/6 22:38:06
    说一下第三季前两集最讽刺的地方

    我等了三年,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看了两集,接着就是满满的失望。剧中的讽刺不到点子上,单看故事也是俗套。沈剑心变了…变得跟普通的大侠没什么两样了。通篇我只横竖看出两个字,资本。再加两个字,套路。

    人物的设置,情节的设置等等等等,都是流水线而已,皮是沈剑心没错,但是内核是普通的龙傲天小说。

    我等了三年,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看了两集,接着就是满满的失望。剧中的讽刺不到点子上,单看故事也是俗套。沈剑心变了…变得跟普通的大侠没什么两样了。通篇我只横竖看出两个字,资本。再加两个字,套路。

    人物的设置,情节的设置等等等等,都是流水线而已,皮是沈剑心没错,但是内核是普通的龙傲天小说。

    我记得前几季这部剧一点也不热门,跟同期的《伍六七》根本没法比,我看长安番外篇的时候,记得b站评论顶多就几百个而已,而现在每集都 有几千个评论。就但是不知道现在是营销?还是现在的人实在没东西看?还是怎么样,这部剧似乎突然就火了。

    剧里提到了沈剑心的粉圈,沈剑心的脑残粉,然而剧外,我看到了这部剧的粉圈。b站9.8的高分,1.2万人评分,应该能赚很多钱吧。只能说,沈剑心变了,这部剧也变了。

    很遗憾,江湖不见。

    【详细】
  • 1456046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