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9617
  • keanee
    2018/8/25 19:12:36
    对片中几个细节的想法

    很喜欢这部剧的题材和人物背景设定,虽然讲灵魂身体互换的日剧也不少,但是像这部剧一样去讨论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应该不是很多吧,而且剧的节奏相当喜欢,我认为的缺点就最后再说吧……

    有些剧中的小细节一直看没什么人讨论,就想抛一下


    很喜欢这部剧的题材和人物背景设定,虽然讲灵魂身体互换的日剧也不少,但是像这部剧一样去讨论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应该不是很多吧,而且剧的节奏相当喜欢,我认为的缺点就最后再说吧……

    有些剧中的小细节一直看没什么人讨论,就想抛一下


    【详细】
    9615159
  • 兔叽
    2019/7/31 19:14:40
    不出彩

    能看出来导演想要把把互联网大佬的众生群像浓缩在电影里,人物的个性也都十分鲜明,但感觉好像有点舞台化了,台词表演都有点浮夸,剪辑有点乱回忆和现在分不清。拼搏的情怀还是有的就是演技有点用力过猛了,不过也有可能是为了符合影片整体的浮夸风格。优点也有,服化道还是不错的符合时代背景,起码不会出戏。电影看下来最出彩让我印象深的是楚振辉说打败仗的时候他作为连长要带领战士突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保全战士。这

    能看出来导演想要把把互联网大佬的众生群像浓缩在电影里,人物的个性也都十分鲜明,但感觉好像有点舞台化了,台词表演都有点浮夸,剪辑有点乱回忆和现在分不清。拼搏的情怀还是有的就是演技有点用力过猛了,不过也有可能是为了符合影片整体的浮夸风格。优点也有,服化道还是不错的符合时代背景,起码不会出戏。电影看下来最出彩让我印象深的是楚振辉说打败仗的时候他作为连长要带领战士突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保全战士。这点感动了一下我。最后,搜了一下影片拍摄的进程是很短的只有两个月,所以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普普通通没有硬伤也不会出彩的影片。

    【详细】
    10359274
  • CosmoCandy
    2018/11/27 17:00:50
    关于极权主义的记忆:世界在下沉,他们在狂欢。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抗,如何维持尊严与理想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身为作家如果不能加入作家协会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抗,如何维持尊严与理想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身为作家如果不能加入作家协会,便不能正式发表作品,也就意味着作家并不“存在”。

    这样的悖谬在那个政治逐渐高压的时代普遍存在,而青年作家多甫拉托夫的悲剧也由此开始。渴望得到官方(甚至是梦里的勃列日涅夫本人)承认与写出心目中好文学的矛盾作为线索贯穿影片,短短四天的线性叙事里,导演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勾勒出一个深陷自我认知矛盾与创作悖论的年轻苏联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电影开场不久,便以一场调度精湛的长镜头室内戏,不露痕迹地显示了导演功底。多甫拉托夫和他同样不得志的作家/艺术家同侪们聚会,长达五分钟流畅自如的一镜到底,为我们徐徐展现一副七十年代苏联地下文学图景。大家觥筹交错,高声谈论着文学与艺术,暖黄色调的运用更帮助渲染出令人陶醉的梦幻氛围,恍惚间让你以为身处20年代的巴黎蒙马特。

    可这样的热闹与温暖也只能持续五分钟,屋外寒风肆虐而沉闷压抑的世界,才是他们日复一日必须忍受的真实生活。

    下一个镜头,从聚会出来,多甫拉托夫和他的诗人朋友布罗茨基散步,谈论到作家流亡的问题,小有名望且已遭受多年打压的布罗茨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们只有一个祖国,不是吗?”

    讽刺的是,影片临近尾声时打出字幕——“迫于当局压力,布罗茨基被迫离开了苏联”,这位当代最伟大的俄语诗人之一,最终客死他乡。这两个当年在雪夜里谈话的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终其一生以母语写作,恐怕从未想过自己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这让我想到在同一个时代苏联老大哥手下的“小弟”捷克斯洛伐克,也有两位著名作家遭遇了类似的命运——犹太裔作家伊凡·克里玛,以及我们更熟悉的米兰·昆德拉。

    「布拉格之春」后,米兰·昆德拉大肆批评苏联行径,他的作品很快就被禁止在捷克出版。1975年,昆德拉流亡法国,后来成为法国公民,在那里享受能自由出版自己作品的权利。在远离故乡的同时,他也渐渐远离政治,拒绝将自己的小说视为“政治作品”,尽管我们都对《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生活在别处》的政治隐喻十分熟悉。而同为作家的伊凡·克里玛那时在伦敦,他回到国内并坚持留下来,之后整整二十年生活艰难,被迫当工人谋生。他拒绝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教职邀请,但在苏联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又无法真正当个作家,所有作品被迫沦为“地下文学”。几十年后,克里玛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自己当年的决定——“对于作家而言,流放是一种致命的决定,因为你失去了和自己语言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和社会的联系。”

    而选择坚守故乡和写作的多甫拉托夫,在1971年的那个冬天,发现熟悉的文学语言正在逐渐“陌生化”。报社总编要求他的文章要“正能量”,要出现“英雄和反派”,多甫拉托夫的回应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但这种选择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式英雄主义,在当权者眼里显然不合时宜。

    多甫拉托夫日复一日做着荒诞的梦,可醒来比做梦还要糟糕。

    同样看不到出版希望的青年作家,在杂志社割腕自杀;靠黑市贸易赚钱为生的好友,死在了无辜士兵的车轮下;他自己则因为写不出编辑要的那种文章被解雇,拒绝了“写烂诗”的要求,带着最后一丝自尊转身离开。只有在梦里,他才能够淡定地直面最高领袖勃列日涅夫,他才敢把手握“生杀大权”的泌尿科大夫骂个狗血淋头。就像在《1984》里,男主角温斯顿只有在写秘密日记的时候,才敢宣泄自己真实的情感,对周遭的一切提出质疑。

    那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熬的冬天。

    一群怀抱理想的文学青年和艺术家,出版的机会遥遥无期。最可怕的事情大概是“温水煮青蛙” ,日复一日地忍受失望,一点点磨蚀掉闪着激情的心灵。

    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可以反抗,可以对酒当歌,在聚会上朗读诗作然后把自己灌醉,忘记明天将是新的却又毫无新意的一天。可是一个月呢?一年呢?往后更久更久的日子呢?

    他们如何对抗数倍于他们本身的力量,继续过着孤独且不被认可的生活,并在这样的生活里保持创作的自觉?

    好在,看似无望的生活里,导演日耳曼仍为我们埋了一线关于善良人性的伏笔,我想这才是他拍摄这部回溯故乡历史伤痛的影片最大的用意所在。

    失意至极的多甫拉托夫,却有幸拥有一帮真心相交的朋友和家人。他身边的这些同样过不好自己人生的人,都发自内心地理解且支持他,也在尽最大努力帮助他。

    影片末尾,多甫拉托夫蹲在地上,脸上是无奈的神情,“一切还是那么乏味,那么可怕,而且没有尽头”。想到小说可能永无出版机会,多甫拉托夫痛苦地皱起眉头,前妻列娜蹲下来轻柔地安慰他,“你没做错”。她温柔而固执地一遍遍重复,“我们会熬过去的”。

    我记得一个镜头,多甫拉托夫抱着睡眼惺忪的女儿,告诉他的“战友”布罗茨基,“我从八岁起就决心当一个作家”。在文学失落的年代,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依然要坚持写作。

    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被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是为了战胜这种毁灭。写作是为了否定死亡,而它采取了如此众多不同的形式,其中每一种都将现实、人类尊严、受难、挑战和真诚在它手中泯灭。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

    其他的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时代的沉沦。

    在杂志社工作的女孩子,因为杂志社把不用的投稿当废纸卖掉而气得偷偷抹眼泪;落魄的艺术家好友们,随便找个什么地方就开始弹起吉他,开起派对。

    另一场令我印象极深的戏,是多甫拉托夫前去采访一位工人诗人库兹涅佐夫,在昏暗的地下隧道里,他以一种极力维持着自尊的方式,谈起自己破灭的爱情,但随后的镜头却无关这位工人诗人,而是他的工友们挖出了二十五年前被炸死在这里的儿童们的尸骨。在全速下沉、人人自危的世界里,最普通的工人依然会为二战时被纳粹炸死的孩子们痛哭失声。这样闪光的人性,令我肃然起敬。

    导演阿列克谢·日耳曼此番首次与《修女艾达》和《冷战》摄影指导卢卡斯·扎尔合作,为《多甫拉托夫》贡献了极具水准的视听语言。

    缓慢游走的镜头常常贴近人物尤其是主角的脸,在脸部的特写里,我们凝视着多甫拉托夫面无表情的脸,而他凝视着面无表情的现实。浅景深特写镜头将多弗拉托夫与周遭的人群拉出距离,强烈的疏离感油然而生。绝大多数时间,多甫拉托夫就没好好听人说过话,无论是杂志社的编辑、上流社会手握权力的泌尿科医生,还是自己的前妻、暧昧不清的情人或分别多年的异性好友,他的脸上总是一副游离而无谓的神情,回应也总是寥寥数语甚至沉默,他只习惯在文字里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影片将七十年代苏联压抑、忧郁的氛围营造得相当成功,刻意调低对比度的画面像在苍白的现实上笼罩了一层柔雾,更让人看不清未来在何处。整部片子的色调都是泛白的,尤其是多甫拉托夫做的几个梦,几乎就是白茫茫一片,像是对当时“白色恐怖”的遥相呼应,每个人都被困在这片看得见摸不着的白色迷雾之中。长镜头造就的克制缓慢的影片节奏和大面积的白色色调的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权力对个人生活的钳制和几近窒息的环境,又不至于太过。

    这样如迷雾般清冷忧郁的氛围,令人联想起以长镜头美学闻名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 但比起压抑到令人喘不过气的《鲸鱼马戏团》,《多甫拉托夫》的“忧郁”气质被穿插其中的爵士乐和苏联文学笑话“消解”不少,“生命之轻”究竟不是不可承受。

    只是,布罗茨基、昆德拉和克里玛都活着看到了庞大体制的坍塌和个人境遇的改变,一切都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只有多甫拉托夫,1990年在纽约去世,一年后苏联解体,在那之后不久,俄罗斯官方正式认可了他的作家身份和文学价值,并冠以“伟大”二字纪念。但他没等到这些。多甫拉托夫好像永远还是那个忧郁的、在列宁格勒大街上游荡的年轻人,手里紧紧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自尊,脆弱,易怒,天真,才华横溢,还有点醉醺醺的。

    影片以一个富有诗意而不失幽默的俯视镜头结尾——多甫拉托夫爬上车顶坐着, 比路面上任何人坐得都高,小汽车缓缓驶过雪地,他向四周张望。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是一位得到万众爱戴的明星,是自己文学国度里的国王

    【详细】
    97873671
  • niuniu
    2009/6/22 15:19:14
    恶搞版倚天
       绝对恶搞,笑料不断。

       胖子版的张三丰,红十字会的华山二老,有够雷的。。。。。

       发觉蝠王原来这么可爱,受伤吐血了,对着灭绝来一句:“看什么看,血喝多了吐掉点不行啊!”还有他去拿倚天剑的摸样,笑喷了~

       不过话说回来,感
       绝对恶搞,笑料不断。

       胖子版的张三丰,红十字会的华山二老,有够雷的。。。。。

       发觉蝠王原来这么可爱,受伤吐血了,对着灭绝来一句:“看什么看,血喝多了吐掉点不行啊!”还有他去拿倚天剑的摸样,笑喷了~

       不过话说回来,感觉李连杰版的张无忌似乎更正气一点,虽然纯粹运气好。不喜欢黎姿演的周芷若,太妖了,让人讨厌。印象最深的还是张敏,雪白的脸,雪白的装束,充满邪气和任性,尤具郡主风度,经典!邱淑贞版的小昭好象最深得人心,评论看下来,人人都喜欢她,确实也是不错。

        很期待续篇,可惜据说因为当时票房问题,没钱投资没下文了,可惜啊,总之,这部算是外传吧,有点颠覆,有点恶搞,有点雷人,值得一看!
    【详细】
    2087414
  • 野次小峥嵘
    2017/6/5 18:12:32
    请不要因为被删就抵制优秀且有厚度的影片!
    伟大的探险家,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文明,伟大的人类,伟大的梦想。

    片头的狩猎就流露出地道的英伦气息;男主为了家族荣誉踏上冒险之旅;妻子的爱与送别;征途的险恶与发现文明的欣喜;凯旋后被皇家学院与民众的不信任;再次踏上征途;与印第安文明的友好碰触;被同伴陷害,人性的阴暗;不得已返程后与儿子的冲突;战争;与儿子一起踏上征途;被土著抓住,”灵魂安歇“;妻子的守候与坚强……

    有人说
    伟大的探险家,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文明,伟大的人类,伟大的梦想。

    片头的狩猎就流露出地道的英伦气息;男主为了家族荣誉踏上冒险之旅;妻子的爱与送别;征途的险恶与发现文明的欣喜;凯旋后被皇家学院与民众的不信任;再次踏上征途;与印第安文明的友好碰触;被同伴陷害,人性的阴暗;不得已返程后与儿子的冲突;战争;与儿子一起踏上征途;被土著抓住,”灵魂安歇“;妻子的守候与坚强……

    有人说卡司弱,但我认为主演都非常非常给力啊。从肢体动作到每一个眼神,极其专业。话说我最后才认出来可爱忠诚的亨利是我们吸血鬼帕丁森演的~
    总之,地道的伦敦腔,有厚度的表演。

    从前不理解探险和考古的意义,小时候读鲁冰逊是当读书笔记的任务完成,背哥伦布的航海图也是为了考试,可今天观完影片却非常动容并有了些理解。

    现代社会的我们,用用谷歌,整个星球上的地点都能确定。出门用GPS,再也不存在未知的路和领域(我指的是大部分)。但影片中,十八世纪的世界里文明最发达的国度,他们的世界地图仍有一些板块是未知的,有一些异域文明是神秘的。所以,具有高学识与胆识的探险家出征了。他们牺牲了青春与天伦之乐,冒生命之险发现了其他文明的存在,他们为此激动澎湃,却还得背负不被大家信任与承认的压力。

    还有女主的眼泪和笑容,坚强与柔情,独立与修养。最后她出门走入雨林的镜头太让人动容了。虽然影片没有催泪元素,但给人留下了久久的感动与理想的力量。

    最后,这是一部至少值得8星的电影。那些因为被删减所以抵制影片并给一星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要删减的需求是局子提出来的,但操刀cut的仍然是迷失Z城的团队啊!虽然我也觉得第一次进亚马逊的段落有些短,但整部电影的剧情仍是完整的,影片是优秀而有厚度的!

    再强调一遍,影片是非常优秀而有厚度的!
    【详细】
    8583795
  • 邱小石
    2019/8/6 16:35:47
    把你的隐私交出来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政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详细】
    103781116
  • 子衿
    2019/5/23 17:31:25
    堪称吴刚演技大赏(有更新)

    首先实名反对说吴刚用力过猛的评论。李维民这个角色太难演了,比李达康难演多了。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他的设定和侯亮平几乎一样:上级单位调来查案的行动总指挥、在当地有故旧但对方嫌疑重大(祁同伟/马云波)、非常确定调查方向(山水庄园/塔寨),需要做的只是一步步试探有嫌疑的人并布局收网。如果平着演,往伟光正去演,侯亮平是什么效果大家都看到了。

    对演员来说这应该是最不好发挥的角色,大部分时候

    首先实名反对说吴刚用力过猛的评论。李维民这个角色太难演了,比李达康难演多了。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他的设定和侯亮平几乎一样:上级单位调来查案的行动总指挥、在当地有故旧但对方嫌疑重大(祁同伟/马云波)、非常确定调查方向(山水庄园/塔寨),需要做的只是一步步试探有嫌疑的人并布局收网。如果平着演,往伟光正去演,侯亮平是什么效果大家都看到了。

    对演员来说这应该是最不好发挥的角色,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承担推动剧情的功能性任务。他不可能有成长,也很难有悬念感、戏剧性。戏眼不在他身上。就跟人义里引发最多讨论的李达康和祁同伟一样,破冰中最好的人设其实是蔡永强和马云波,观众一定会对这样善恶难辨的角色更感兴趣。

    并且还和侯亮平不同,级别和位置所限,李维民的戏基本没什么动作,要么是打电话,要么是开会,甚至都没有大量的台词。换了一个一般的演员来演,很可能就是背台词、走过场,表演一下老谋深算和成竹在胸,完事。这样的角色我们在以前的刑侦剧里见过太多了。

    但吴刚在极其有限的发挥空间里,把一个扁平人物演成了圆形人物。这就是非常惊人的功力了。

    他给李维民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性格:脾气暴躁。李维民基层刑侦出身,这个设定完全没问题,家里有长辈干刑侦的基本都能体会。很多过场戏因为他的这个设定,一下子活了起来。比如他跟赵嘉良通电话,每次都会有剧烈的情绪起伏,让只是传达信息的对话都非常好看。

    更重要的是,这点其实中和了剧情要求他呈现的深沉的一面,让人物更有层次,也更有戏剧性。一味的深沉会失于单调,但暴躁和深沉相间,老谋深算地审完陈珂的弟弟,立刻发脾气砸了刑侦大队的信息板,节奏感立马就出来了。甚至他和李飞的父子情深,光是欣赏、关切、护犊子,也落了俗套。但他暴躁地甩掉李飞给他选的潮服,转眼又去偷偷把衣服买了回来,这就很有层次了。包括一些小细节上,比如给李飞上药,前一秒还满是心疼,后一秒因为李飞的不耐烦,翻脸去揪他耳朵,揪完又继续皱着眉头上药,这样演出来远比单一的情绪贯穿始终更有观赏性。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设置是李维民的眼镜。

    原型案雷霆扫毒的几个指挥都没有眼镜,按我们一般对公安高层的印象,也很少见到有人戴眼镜,而李维民在剧中换了几副不同边框的眼镜,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演员自己给人物增加的设计。这样一个设计对人物基调的确立也是奠基性的。

    李维民的城府和威严,很多时候都能通过镜片后眼神不同层次的变化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审讯戏里,光源打在镜片上,他有距离感的审视,似笑非笑的眼神,太符合老谋深算的布局者形象了。

    101971275
  • 新一柯南
    2020/10/6 16:02:46
    评论
    Derry Girls主角虽然多但是个个性格鲜明,在一起的化学反应也很奇妙,可以说是缺一不可。比如我很喜欢的Michelle,这部剧前几集的剧情推动全靠这位大姐一直闯祸;还有最聪明也是最胆小的Clare,编剧通过她传达了不少想法,提升了整部剧的深度。不得不说一下James,编剧在一群少... &n
    Derry Girls主角虽然多但是个个性格鲜明,在一起的化学反应也很奇妙,可以说是缺一不可。比如我很喜欢的Michelle,这部剧前几集的剧情推动全靠这位大姐一直闯祸;还有最聪明也是最胆小的Clare,编剧通过她传达了不少想法,提升了整部剧的深度。不得不说一下James,编剧在一群少...  (展开)
    【详细】
    12897229
  • 朝暮雪
    2020/10/19 23:08:54
    把苏文谦和池铁城的对决拍好比什么都强。

    《瞄准》前6集的确拍得不错,尤其是欧阳湘灵“审讯”苏文谦那段。

    黄轩的演技很多人都夸过了,我就不赘述了。

    但从第7集开始,也就是叶冠英被灭口之后,剧情明显变得拖沓了起来,直到演了16集了都没什么重大进展,越来越有高开低走的嫌疑。

    其实苏文谦在几十

    《瞄准》前6集的确拍得不错,尤其是欧阳湘灵“审讯”苏文谦那段。

    黄轩的演技很多人都夸过了,我就不赘述了。

    但从第7集开始,也就是叶冠英被灭口之后,剧情明显变得拖沓了起来,直到演了16集了都没什么重大进展,越来越有高开低走的嫌疑。

    其实苏文谦在几十米开外用弹弓打中叶冠英,而且木鱼在飞行途中还不翻滚,始终向前,这点都问题不大,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技能,是他的金手指,只要他没让子弹拐弯我们都可以接受。

    但是他逃出公安局那段就有点开挂了。

    他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上的曹必达的车?他是怎么做到开门、关门不发出声音的?又是怎么做到躲在汽车后排不被发现的?

    1292457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