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影评

8694201
  • ˙?˙
    2017/7/23 19:33:29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的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的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详细】
  • 8689324
  • 墨里写繁花
    2017/4/5 15:22:10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而这,都再与你无关了。

    周冬雨自带的文艺气质,林更新的颜,都展现了一部青春片的配置。至今我还是不喜欢林一,从那个雨夜周小栀和他的对话。林一不值得周小栀对他那么好。可是如果我们是周小栀,恐怕也会如她一般义无反顾吧,毕竟青春里的爱情,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受伤就不知道停止。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而这,都再与你无关了。

    周冬雨自带的文艺气质,林更新的颜,都展现了一部青春片的配置。至今我还是不喜欢林一,从那个雨夜周小栀和他的对话。林一不值得周小栀对他那么好。可是如果我们是周小栀,恐怕也会如她一般义无反顾吧,毕竟青春里的爱情,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受伤就不知道停止。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而这,都再与你无关了。

    【详细】
    8460182
  • 不要不开心哦
    2017/4/4 18:31:52
    致我们曾经拥有的爱情和青春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 ... ..”:当周小栀穿着婚纱站在教堂里的那一刻,她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现实总是让我们纷纷错过,留下的却是痛苦的回忆,多么希望林一在教堂里的那一幕想象变为现实,牵着她的手一起跨出殿堂,摆脱世俗和麻木的人生,去怀抱儿时属于我们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个十年,隔断了千丝万缕,时间禁不住考验,过去的美好化作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 ... ..”:当周小栀穿着婚纱站在教堂里的那一刻,她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现实总是让我们纷纷错过,留下的却是痛苦的回忆,多么希望林一在教堂里的那一幕想象变为现实,牵着她的手一起跨出殿堂,摆脱世俗和麻木的人生,去怀抱儿时属于我们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个十年,隔断了千丝万缕,时间禁不住考验,过去的美好化作了闪耀的繁星只能让我们遥望,那些曾经的许诺给了我们可以笑着去梦的理由,虽然想哭却又感觉到甜。林一对周小栀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去一个只有我们俩个人的地方。”而小栀和林一这对曾经的时间情侣,用相处时刻搭造了一个5201314的浪漫时光童话,这些点滴的纯粹在那个真空的年代里迸发出的火热和激情,到现在看来仅仅是一场甜蜜的梦,深藏且铭记!明天的你是否还会留恋过往时光?那份守护在心底的纯真又是否被现实继承?两个人眼光对视的那一刻,我想所有观众都在脑海中闪回电影中他们的那些经历和承诺,这就是宿命,相爱的两个人最终却不能够在一起,记忆并不等于真相。“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跟我在一起... ... ... ..”:影片在回顾俩人儿时学堂生活的时候,无论是道具、音乐还是各种场景,浮光掠影把我们带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共鸣。大白兔奶糖、小孔眼镜、口琴、486电脑、录音机,贴纸条游戏等等这些元素让我们想起了自己过去的青涩年华。小虎队的歌曲《爱》,那首《we are the champion》,老狼的《同桌的你》曾经让我们激昂的曲调,此刻只有陶醉在那份熟悉的感动中。在电影中高考、911事件、游行、非典、驻南大使馆被炸等新闻事件历历在目,这些潜在的“三维空间”结合观影人的心理是很容易让观众触动和接受的。偷录女生宿舍,考试耳机作弊,与情敌互殴,逃避管理员的追赶,早恋被处分,旅馆开房等等这些情节的运用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过去。语言对话也真挚坦诚,林一嘶喊的那句“你做我女朋友,我就跟你走”,周小栀雨中哭诉一句“我永远都不想离开你。”听似平淡的对话却触动了我们内心的灵魂。童年就是那么简单和纯真,以至于让我们在这个丢失的年代去无限期的缅怀。“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 ... ..”:为什么对于很多青春类电影总是要和出国留学联系起来呢?我想可能是要运用距离和时间的反差来深刻诠释情感的变迁,这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学涯生活太短暂,因为那时候有了太多的美好和快乐,即使痛苦也是收获,他让我们学会了经历,也知道该如何挽救和珍惜,毕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垫脚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演练,所以今后无论它如何成为你的梦,醒来后的你终归会笑看人生。对于剧情发展到林一出国就业有了自己的妻,与小栀一别就是十年光景,而她也有了未婚夫的时候,我还是对编剧有些异议的,首先这部分叙述非常的短,剧情发展是一带而过。其次,对于两个人十年一直没有联络以至于各自身边发生着不同变化的诠释太牵强,很容易让观众一下子就猜到了结局。落入了青春类电影的俗套中。也许导演是为了突出光阴荏苒的效应,也许是为了观众精心打造一个高期望之后的反差效应,总之与精细的学涯时代描述相比,似乎少了点什么,味道也突然变了。“谁娶了多愁伤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 ... ..”:电影是想夸大一个与周小栀蛮不般配的男主角形象,甚至于让他的个性表现太过鲜明而让观影人一下子萌生反感,虽然没有交代他们的相识过程,但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林一在婚礼现场的心里挣扎最后没有打破宁静,最终也没有逃过聚散无常的人生世事,也许爱情真的只能在回忆里得到完整。林一在美国的妻子以及小栀的丈夫都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个人,酒后的那些话道出了两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小栀也一直试图联系并且关注着林一在美国生活的一点一滴,甚至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超市都被她熟悉的挂在嘴边,而林一也一直珍藏着他最珍贵的一份感情,可能这就是有缘无份,我们总把最庸俗最肤浅的信誓旦旦当作今生无悔的海誓山盟,当现实让我们认识到一切的时候,那个被错过的季节就永远不会再浮现。林一和小栀的爱情比起那些只向往而没有经历过的人已经显得非常完美,幸福也不仅仅是要一个结果来验证,在追忆中感受,在遗憾中收场,电影过后的反思,就像电影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两段奔跑的场景一样,我们要超脱世俗,打破常规,自由自在,闯出心中的那片海,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

    【详细】
    84581905
  • 一觉年华秋梦醉
    2015/12/9 18:50:03
    我的同桌不这样
    这部电影,是从那首著名的《同桌的你》引申出去的,类似的,还有《栀子花开》《外婆的澎湖湾》,一首流传已久的歌曲,似乎一定有什么故事,也似乎一定要把它拍成电影,才算圆满。
    于是我开始期待李春波的《小芳》,郑智化的《水手》,李琛的《窗外》。

    翻看最近几年关于青春的电影,大都串联了95年至今的所有大事件:千禧年、大使馆被炸、911、申奥、非典,真是换几个主角,就能拼一部青春回忆影片;同
    这部电影,是从那首著名的《同桌的你》引申出去的,类似的,还有《栀子花开》《外婆的澎湖湾》,一首流传已久的歌曲,似乎一定有什么故事,也似乎一定要把它拍成电影,才算圆满。
    于是我开始期待李春波的《小芳》,郑智化的《水手》,李琛的《窗外》。

    翻看最近几年关于青春的电影,大都串联了95年至今的所有大事件:千禧年、大使馆被炸、911、申奥、非典,真是换几个主角,就能拼一部青春回忆影片;同时还有的就是不变的桥段:单车、高考、打架、流产、出国、父母棒打鸳鸯,我连说“俗”的兴趣都没有了。

    可我们的青春真的就是这样吗?
    高中时,同桌的你,
    每天放晚自习之后,骑着单车,远远的跟着我回家
    圣诞节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张带圣诞老人的贺卡(没署名)
    我生日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张张信哲的专辑(没留言,除了画了一个傻丫头在傻笑)
    情人节那天,在我的抽屉里放一盒金帝巧克力(依然没署名)
    文理分科的时候,通过我的闺蜜(那个年代叫好朋友)打听我读什么
    高三每一次放榜的时候,站在文科班的榜单前,数着我的排名
    但一直到高考前,我才知道你是谁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漫不经心的问我准备报考哪所学校

    上大学之后
    一起上课、一起图书馆自习、一起吃饭、一起吵架
    一起那啥啥,也没见过有几个真的去流产的
    也有人想来插一杠子,有想当第三者的,也有想棒打鸳鸯的
    日子吵吵闹闹,哭哭笑笑而过
    找工作的时候,已经不包分配了
    多半有一个去考了研究生,另一个工作供着
    都工作的也不管好赖工作,两个人也还是往一起凑的
    要出国的,也只能挥泪再见,再也不见

    在一起了
    一起租房、一起买房、还贷、买车、结婚、生子

    我们的青春,再次回忆起来,也真的是平淡
    故事永远是别人的精彩,鞋子合不合脚真的只有自己知道。

    同桌的你,只是在同学聚会的时候
    那个让女生会想去精心打扮的借口
    那个让男生想多喝2杯起哄自嘲的噱头

    谁的人生里,没有那个借了一块橡皮的同桌的你呢。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会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详细】
    76851349
  • 夏了夏天
    2015/11/20 20:47:07
    我们的青春不是复写纸写出的故事
          不知是复制“那年”,还是我们的青春都是复写纸写出的故事··········

          又一次撩拨起过往青春时代的记忆。学生时期的冲动无虑和步入社会后的艰难度日对比强烈。冰凉现实的无奈也改变不了初恋情怀的刻骨持久。总有一群少年为友情疯狂。最残酷的结局也最
          不知是复制“那年”,还是我们的青春都是复写纸写出的故事··········

          又一次撩拨起过往青春时代的记忆。学生时期的冲动无虑和步入社会后的艰难度日对比强烈。冰凉现实的无奈也改变不了初恋情怀的刻骨持久。总有一群少年为友情疯狂。最残酷的结局也最真实。剧情以外,主角演技青涩,多处细节掌控偏差,还需磨练。且片中人流、大出血等狗血情节绝非正常人青春所必需的

        沿着《那些年》开拓的青春题材路,剧作结构都多少有些参考,现在与过去的穿插、现实与想象的对比都是常见手法。没啥惊喜,算是工整地讲小故事。通过直接交代年代事件来引发怀旧情绪,少了时代细节的刻画,同时女配的性格塑造相比男配似乎被忽略了。导演功力还是主要体现在MV般的视觉表现力上。

        有段子有亮点,甚至能说有风格,但是整体结构一塌糊涂,细节上又完全无视真实性。但是有两个段落还是值得称道的,一个是片头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一个是片尾的抢婚幻想。

        所谓青春并不是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确切的说法是:有人觉得你好看,觉得你美好,那你就有个很棒的青春——感谢一直陪伴我身边的人。
    【详细】
    7665636
  • 少数豪
    2014/7/12 18:03:01
    别打着“青春”“同桌”的牌坊圈钱了!!!
    烂片,这他妈也叫忆青春?还是我的青春太过疯狂?这逼玩意丝毫没把老狼那首《同桌的你》拍出来,还非要生拉硬拽用这歌,结果搭在一起完全就是两个次元的东西,更稳稳的衬托片子low,所有音乐歌曲都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凌晨屋顶那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严重跑题,我跟你因同桌相识,然后一见钟情,然后就至于跨越一二十年的虐恋?这样的话压根同不同桌都无所谓吧?我上课外补习班看上一姑娘照样能续上这个剧情。什么叫同
    烂片,这他妈也叫忆青春?还是我的青春太过疯狂?这逼玩意丝毫没把老狼那首《同桌的你》拍出来,还非要生拉硬拽用这歌,结果搭在一起完全就是两个次元的东西,更稳稳的衬托片子low,所有音乐歌曲都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凌晨屋顶那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严重跑题,我跟你因同桌相识,然后一见钟情,然后就至于跨越一二十年的虐恋?这样的话压根同不同桌都无所谓吧?我上课外补习班看上一姑娘照样能续上这个剧情。什么叫同桌的你?就是上天赐予的良机让我和你坐在了一起,我可能之前就喜欢你,你可能之前就喜欢我,我可能之前不喜欢你,你可能之前不喜欢我,我可能之前很烦你,你可能之前很烦我,结果我们就是坐在一起了,这是事实,很难改变,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可能充满刺激充满甜蜜充满意外也可能充满狗血,但是一切最后都会因为毕业而画上句号,多年后不论我俩什么关系,相见之后我俩互相都会骂对方一句傻逼,掐对方胳膊肘下面的肉,把身边的面包当做橡皮掰成两半拽到对方脸上,然后露出已经沧桑的笑容,这个过程才叫同桌的你,不是他妈的这逼玩意里呈现的一个过场!青春的特点之一“暴动的荷尔蒙”完全没体现出来,不真实,还没创意!这种东西居然还能小席卷票房!导演和编剧都该死妈!
    【详细】
    6737510
  • 李小白の生活馆
    2014/6/25 23:25:02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6月14号的时候,王力宏来鸟巢了。
    2012年的这个时候王力宏在鸟巢开始自己巡回演唱会,2014年的时候,结束这一圈演唱会。
    2009年的时候王力宏在工体有场演唱会。
    自从2009年我换了名字、身份、学校之后,再也没人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王力宏。

    2008年的时候初恋女友痴迷王力宏,她会拉着我听,她会说,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在一次联欢会上唱王力宏很难听,她记恨了他很久,然
    6月14号的时候,王力宏来鸟巢了。
    2012年的这个时候王力宏在鸟巢开始自己巡回演唱会,2014年的时候,结束这一圈演唱会。
    2009年的时候王力宏在工体有场演唱会。
    自从2009年我换了名字、身份、学校之后,再也没人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王力宏。

    2008年的时候初恋女友痴迷王力宏,她会拉着我听,她会说,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在一次联欢会上唱王力宏很难听,她记恨了他很久,然而唱歌从来五音不全的我,在KTV的时候坚持唱完了《你是我心里的一首歌》,她却一直紧紧的抱着我。
    分手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不爱她,不是因为我出轨,不是因为我如何如何,而是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父母反对我和不门当户对的她在一起,以断了我的所有资金包括学费相威胁。那时,我辞职继续读书,没有工作,最后一次约会,口袋里只有20块钱。
    我说,约好,莫失莫忘。她说,好。

    2009年-2014年,5年,我换了3任女朋友,第一任3年,第二任3个月,第三任至今。
    她们都喜欢王力宏,她们也都知道我喜欢,但是她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
    2009年-2014年,5年,她已经结婚,生女,女儿今年三周岁。
    认识我俩的至今还有联系的朋友说,谁都知道她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老公,大概只是因为相貌像我。

    2009年那场工体演唱会,我刚刚跳槽换了行业工作第二个月,工资800,我给当时的女朋友买了一张280的票,在东直门的七天定了200的酒店,加上从天津往返的城际票以及打车吃饭,一个周末花去了我全部的工资。
    第二年我们就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她在报纸上给我留言,好好珍惜现在的她吧。我不知道我们是如何熬过了煎熬的三年。三年后,我工作终有起色,她每日因为我穷、丑而嫌弃我,最终演变成撕逼大战一地鸡毛后终于分手。
    3个月的胡逼恋情不用多说。
    终于工作事业不再让人担心,然而恋爱对象尽管合适,但依然不是门当户对的选择,却终于要在明年或者后年面临结婚。
    然后2014年,我终于一天工资就可以买一张内场VIP的时候,我和现女友去看了王力宏。
    终究,王力宏还是没有唱我和初恋一起唱过的歌——《两个人不等于我们》《你不在》《爱错》

    有的时候,我总在想,世界上的事情大概都是这样,
    就好像说你在打麻将的时候因为想要胡清一色而放弃了胡屁胡,当你最后等了很多圈终于发现你胡不了清一色的时候,假如胡了屁胡还好,更多的时候就只是给人点炮。
    就好像说你在等公交的时候来了一辆人特别多的车你没有上,当你发现等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别的车的时候,假如又来一辆人多的车还好,更多的时候你只是错过了末班车。
    那本李心洁林宥嘉的有声图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
    “你永远不知道,这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你也永远不会在发生时知道,这将对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例如,遇到一个人,改变了一段人生。”

    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加了初恋的微信,有过聊天,谁也不曾说起过去的一点点的事情。
    我会去丽江、海南、厦门的时候给很多人写明信片,包括她,我的朋友圈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哪里的抹茶更好吃,哪里的日料更好吃。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畅想着有一天有钱了,一起去丽江、海南、厦门,然而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我一个人去的,假装不是一个人一样。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说要把全国所有好吃的抹茶都吃个遍,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跑去芳草地、天阶、颐堤港去替她尝试各种各样的抹茶。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最喜欢去的就是日本料理,但是那时候真的吃不起,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去吃日本料理,假装她也能尝到一样。

    看同桌的你的时候,我看哭了,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步无敌烂的片子,然而没有人知道,故事里,上演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
    2011年4月18日,我在豆瓣里盖了一个楼,印象里被回帖几十页,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曾经幻想了无数次抢婚的情节,然而过去的就只能过去了。

    她知道我去听了王力宏,在王力宏唱起“蝴蝶眨几次眼睛”的时候,我手机一直等着录其中的一段唱词: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
    我解释不能说放任你哭泣
    你的泪滴想倾盆大雨 碎落满地
    在心里惊醒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很小心
    可现在你看不见的高空里
    多的是 你不知道的事

    然后我发给了她,她回复我:我知道。
    【详细】
    67161850
  • 楚飞君
    2014/5/3 10:01:53
    拒了北大去了厦大申Stanford不留备校最后去当奶茶婊的智商拙计的同桌的你
    今天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大家吃完饭想找点乐子。有同学提议说,我们去看《同桌的你》吧。我说,别看,那是豆瓣三分片。该同学说,我看过一遍,就是冲着豆瓣三分片去的。

    于是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新中关的地下二层。

    在拿票的时候,我看到了屏幕上的预告片。出来以后,我觉得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一句话概括这部片子就是:试图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做一个混合,然
    今天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大家吃完饭想找点乐子。有同学提议说,我们去看《同桌的你》吧。我说,别看,那是豆瓣三分片。该同学说,我看过一遍,就是冲着豆瓣三分片去的。

    于是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新中关的地下二层。

    在拿票的时候,我看到了屏幕上的预告片。出来以后,我觉得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一句话概括这部片子就是:试图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做一个混合,然而却搅出来了一坨屎。

    开头,几个地标性建筑的镜头显示出这是纽约,然后男主用各种具体的生活细节介绍自己,”早餐都要米其林七星餐厅“,”开加长型limo上班“,有没有《小时代》开头的”既视感“?

    大学室友合伙做社交平台网站,正逢互联网创业第一轮大潮,前景似乎无限美好。男主做社交网站的点子来自于舍友找不到女朋友的困境,是不是有点《社交网络》的味道?

    大学生活啊爱情啊毕业啊现实选择啊,你有没有嗅到《致青春》的气息?

    并不是说这些元素是《小时代》《中国合伙人》或者《致青春》各自独有的,也不是说《同桌的你》用了这些元素就是抄袭和模仿。如果能融合得好,能用这些东西使得故事的内核更加坚实完满,那么这些都没问题。

    但问题是,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什么?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男女主角中学同桌,男主保护女主,互生情愫。高考中,女主为了和男主在一起,放弃了北大而考入了厦大(我不想吐槽这个桥段),两人在大学里成了那男女朋友,期间经历了吃醋、堕胎等几个过程,毕业的时候男主去了美国,女主没能去成,约好一年以后去,结果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没去,于是二人分手。十年后男主回国参加了女主的婚礼,在婚礼上幻想抢婚,最后怂了。

    故事的时间跨度为20年,在这20年中,男女主在谈情说爱的同时经历了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2001年”911”事件、2003年非典等重大事件。片子似乎想要借这些历史事件展现男主女主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然而你可以发现,这些片段加得十分牵强,甚至于使得整个片子都变得充满了奇怪的味道。

    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此时引起国人一片愤慨,这也是我记忆中除了2013年钓鱼岛热潮之前最后一场合法的大游行。然而这部片子里,男主听到新闻后的幻想景象中,枪支、军服和同学的表情更像是一场狂欢,似乎这一事件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男主号召游行,而临近高考的同学都不愿意去,于是男主一个人去参加街上的游行,而女主去劝男主回去,男主趁机以“做我女朋友”要挟。而整场游行在电影中处理得像是一场暴动,警察面无表情地挡在使馆门口,像是镇压。而男女主被游行的人群挤得似乎快要失散了,男主赶紧去牵住了女主的手。这个镜头酷似近年来各种民国片里男女主在乱军乱民中拼命相望。于是,一场爱国的游行,变成了暴民的盲动,变成了成全男女主的条件。我不知道导演是想借这样的处理传达怎样的信号?男主一腔国族愤慨,被女主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而女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她的目标,是斯坦福大学。

    在高中积极参与游行的男主,到了大学,主要时间是在泡妞、打牌和捣鼓一个“社交网站”,并且这个社交网站的创意似乎还层层传递,启发了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高中搞政治,大学想创业,横批:时代步伐。然而这种创业的叙事更像是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先前比你阔”,似乎在说,社交网站是中国人先发明的,你们不过是剽了我们的点子,我们的男主要不是为了把妹,早就把大旗插到纳斯达克了。你可以很清晰地嗅到那种意淫过后面巾纸团里散发出的石楠花气息。

    2001年“911”事件的处理更是扯淡。影片里插入了“911”事件中大楼倒塌的真实影像,然而长达10秒的镜头过后,是女主坐在厕所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什么奇怪的剪辑逻辑?阳具形状的大楼伴随着悲烈的BGM倒塌,然后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象征着女主对于美国的幻想的幻灭,还是女主对于男性的幻想的幻灭?然而这种幻灭丝毫没有在情节线上发生作用,女主去堕胎以后虽然和男主闹别扭,然而在非典时又死心塌地地跑回去了。

    2003年“非典”时期的剧情也不知道是哪个没有脑子的编剧加进去的,男主所在的宿舍楼有人发烧,于是整个楼被隔离,女主担心男主,于是就和男主的哥们和自己的姐们去救男主出来。男主女主隔窗告白后,大家在医护人员和保安的追逐下从楼里跑了出来。对于这个情节,稍有智商的人都会想吐槽却吐不出来,因为这群人实在太无脑了。瘟疫时期隔离疑似病患的合理措施变成了对自由与爱情的囚禁,无视常识试图跑出隔离区的行为被处理的像是胜利大逃亡,背景居然还配上了《We are the champion》,并且在最后男主的抢婚幻想中还成为了参照的回忆。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这段情节,只能说,这是对观众智商、社会常识的一种侮辱,更是对非典记忆的一种侮辱。11年前,我们是如何充满恐惧而又坚强地面对疾病天灾,整个社会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对于重大流行疾病的应急措施,”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艰苦努力,在《同桌的你》这里变成了一个笑话。

    在历史记忆的层面,《同桌的你》显示出了一种暧昧的态度,而在故事的主线,也就是男女主角的情感方面,这部片子同样不知所云。观众无法理解片子究竟想表达一种怎样的爱情观。是青梅竹马不敌时间侵蚀么?然而”时间“没有被表现出来,女主这一秒还爱得深沉,下一秒就打电话说分手了,时间和距离对于爱情的伤害丝毫没有表现,”十年“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那么,是想说爱情不敌现实么?是想说权钱逼人放弃爱情么?也没表现出来。女主最后结婚对象似乎很势利,然而他的傲慢与粗鄙来得毫无缘由,更像是为了黑而黑,一直在龇牙咧嘴大秀颜艺。而现实对于爱情的阻力,更是毫无展现,女主说自己申请两三年也去不了斯坦福,想去美国也过不了签证,而她料想男主是不会回国的。我看到这里只想说,卧槽,去不了斯坦福你可以试试稍微低一点的学校啊,你爱男主爱得那么深沉,Top100也可以先将就着,后面的事情以后再说啊,而且去美国的旅游签证那么难么?你们都爱得这样深了,先结了婚然后申探亲的签证不行么?如果女主这一切都不是借口,那么只能说明,她的智商真的不适合去斯坦福,北大没要她真是明智的选择,不然说不定她还会申到哥大下面什么奇怪的女子学院,然后跟国内一家知名电商的老板在一起。

    男女主的情感线如果需要一个合理解决,就必须把2003年男主去了美国后的十年里发生的故事写出来,然而前面初中高中和大学里各种白烂的情节已经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而这部一看就是想借”同桌的你“这种噱头来骗怀旧钱的片子又不可能分成上下集来卖,所以在最后男女主醉后痛哭着相互倾诉的时候,我忍不住露出了恶意的笑容。

    说到这里,女主的斯坦福情结真是来得奇怪去得奇怪。从初中开始就一直说要去斯坦福,女主父亲也一直相信女主的理想。但是为什么是斯坦福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啊,除了斯坦福就不去,哪怕去不了美国没法跟心爱的男主在一起,也不换个志愿?这种执念完全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这个片子黑了四所大学:北大,厦大,斯坦福,还有清华大学。还黑了一些职业:城管、农业科学研究者、码农、金融男。在最后的婚宴上,你可以看到女主的结婚对象是如何无情地鄙视这些职业的,以及在男主进入大学时片子的旁白是如何对这些专业进行无情的歪曲的。编剧是傻逼,真的,导演也是。

    最后,这部片子的名字应该叫做:《拒了北大去了厦大申Stanford不留备校最后去当奶茶婊的智商拙计的同桌的你》
    【详细】
    66563132
  • 1921
    2014/4/27 0:35:22
    为了最后一个镜头拍了一个多小时。
    这个片看到最后我才明白,什么斯坦福啊,人人网啊,我去你去不去我不去你去不去啊,我根本就不想去美国你别再给我打电话了啊全是为了最后那个周冬雨说我愿意时候F5低头一笑的镜头拍的。
    一个为了分手而分手的故事。

    给我印象挺深的有三点,一个是曾经不怎么说话的那个同学现在成了酒桌上的话唠,张嘴就要代表大家说几句。还有我们是冠军的两次剪辑和那个赶紧拆开带上的口罩。


    下面
    这个片看到最后我才明白,什么斯坦福啊,人人网啊,我去你去不去我不去你去不去啊,我根本就不想去美国你别再给我打电话了啊全是为了最后那个周冬雨说我愿意时候F5低头一笑的镜头拍的。
    一个为了分手而分手的故事。

    给我印象挺深的有三点,一个是曾经不怎么说话的那个同学现在成了酒桌上的话唠,张嘴就要代表大家说几句。还有我们是冠军的两次剪辑和那个赶紧拆开带上的口罩。


    下面的吐槽有点乱,因为这个片各种插叙倒叙都乱套了。
    所以,这么作都没被退学真的好吗!看的我真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玻璃都让女主的细胳膊一个手电锤砸碎了居然只是一个MV似的慢镜头而不是一瞬间满脸血!我看着老大一块玻璃冲着男主就去了下个镜头却是一个玻璃碴子满天飞的画面!一群人闹成这样还没被退学!危及生命伤及无辜破坏公共财产居然只是全校通报批评!我不服!凭什么我们学校帮忙做个弊都被开除了!不服!
    高中你说转文就转文啊!转文你学计算机啊!
    厦大出来的当城管去了!不活了!
    徒手窃听的美音小胖哥酿蜜去了!我这学还上个屁啊!
    女方父亲真是知书达理宽容大度!
    那个几分钟几分钟哥哥来哥哥去的也有槽要吐,懒得讲了。男主这对象搞得好心塞,为了凑出5211314你那顿奶都白喝了。
    你们白酒拿红酒杯喝红酒拿白酒杯喝看得我好难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片一定要有打飞机的镜头!别管你来自哪里!就是得撸一管!
    女主这个跟踪狂!男主去了美国也逃不过她的眼睛!
    你还怕他不回来!他混成什么逼样了你不都知道了吗!
    男主你急什么!等牧师说完在座的有不愿意的吗!这句台词之后再放歌啊!
    男主怎么混蛋了啊!他没打你一巴掌就不错了!
    你们就算回去了赶上那俩签证官你也拿不到签证!
    这个片谁剪的,快砍了吧。我同学去了快20分钟的厕所一回来居然还看得懂。
    F5的嘴一点也没变。
    周冬雨真是清新,但是看你顶着这张脸这又打胎又结婚的浑身不习惯啊。

    而且这个片里的人真是说断片就断片。
    用男主到了米国混的挺差的来体现现实和曾经梦想的差距。可当初你那个牛逼哄哄的网站这件事说掀过去就掀过去了?不是都上线了吗?
    女主去斯坦福这事也是,不是说一块去吗,男主去美国不都是因为女主吗,offer还没下来先让男主走了是怎么回事。
    20分钟以内男主柔顺的洗了个澡露了个凸肚就多快好省的打了一个实炮,转过眼继续几分钟几分钟,跑个厕所来回就要以同学相称。
    扯上娃基本就要分手,我以为女主爸爸得怎么收拾这混小子一顿,结果就是扔电梯完事了。
    女主问你怎么不去看我啊!男主说我去了啊!我想呦喝小伙子够实在啊老丈人的话你是一句没听。可然后呢!然后为什么我没看见你啊女主怎么不问就直接we're done了!我以为这是男主的台词啊!接着男主居然问Why啊!这谁写的台词啊!和刚刚打孩子那点是俩人写的吧!事先商量商量啊!
    然后男主被隔离的时候俩人就又和好了。孩子不孩子的都跟喝多了的那天的事似的,谁都不记得了。和好还不算完,都要去美利坚搞一扇向南的窗户了。
    都穷成这逼样了还管朝向呢!

    最后说那个我愿意的镜头。
    现在的青春片没有一个是能老老实实在一起的,搞得大家对校园恋情都要绝望的透透的了。
    当初那个那些年,多少还是能找到点共鸣的。年轻的感情就是脆弱,更何况那俩主角也没真正在一起过。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点小事不和,又都倔,就不再联系了。
    可这个斯坦福失败了两次拒签就你别再给我打电话了是怎么回事。美国不像你们后花园似的你们说去就去,但是也不至于零几年的时候两次拒签就去不了了啊。全美不止斯坦福一所学校,再说你男票又在扭腰,你费半天劲去什么旧金山啊。我没申上斯坦福,我又被拒签了。轰轰烈烈的搞了这些年的对象这么句话都说不出口,我要是男主酒桌的时候听见这话都要抄瓶子上了,还谁都不欠谁的,晃了他这一下子还不欠。可能是最后为了让这个原因更站得住脚,就又来了那句台词,我要不去了你还去吗。男主说去。
    我心说了去个屁啊你到底是因为什么一直不回来啊这搬家速度其实你干的是房屋中介吧!还有你那网站到底怎么样了!舍友都给起了名了马渣渣都造了原来砸了电脑还能把网站都砸没了!好捉急!
    我和朋友自打知道了这个分手理由就全然无法理解朋友圈那几个说看哭了!引起了共鸣!的人了。

    青春蹉跎,我们终于还是被现实和时间击倒,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导演你就想说↑是吧!这个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想到解决方法的现实真是孔武有力男主女主连厦门医院一扇大玻璃和若干警员大夫都打败了居然输给了签证!女主快去找成东青老师吧看看他能不能帮助你!

    最后要真是抢婚了还好。最起码不会浪费了女主婚纱底下的运动鞋也不会成为一个放弃北大的厦大优等生终于还是嫁给土大款的故事。搞得那个女主让男主替她保管红盒子的情节也像是带着早就不想跟你处了!你个臭屌丝!的意味。
    顺便看到周冬雨那个老公我脑子里一下子蹦出扬子的脸是怎么回事。


    跑了这么多题,其实看到男主坐上飞机就差不多想到会有这个镜头。这种以回忆青春为题的片子就是不会善始善终。所有的校园恋情都要被一个土大款终结,曾经再美好也抵不过酒店的包间和上市的公司。

    呸!






    Ps.看了看大家的影评,都觉得这个片子完全没有扣题。虽然连歌词里谁把你的长发盘起的长发都没做到但是我觉得多少还是提了点的,没有那么跑偏。一是因为不扣题的电影太多了,这种情况下的不扣一对比都不值一提。二是最近扣题的电影太多了,不能指望它像美国队长啊超凡蜘蛛侠啊里约大冒险啊一样扣是吧。
    所以,对比真是让我们的要求越来越低。
    【详细】
    66492417
  • 从嘉
    2014/4/26 23:16:40
    你要习惯这世界对你说不
    这片子我给两星,一星给男主角的脸,一星给甩起京片子比北京人还溜的老外。

    剩下的部分,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脑残山寨版的《那些年》+《色即是空》。注意,最像《色即是空》的,倒不是床戏,而是老套的青春片式笑料。

    片尾在致敬《中国合伙人》吗?但是抱歉,这片子的年代感跟《合伙人》没法比,2000年的时候女主角就穿着韩版宽毛衣裙,带着大围巾跟男主角跨年,不看背景中的霓虹灯,你会以为
    这片子我给两星,一星给男主角的脸,一星给甩起京片子比北京人还溜的老外。

    剩下的部分,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脑残山寨版的《那些年》+《色即是空》。注意,最像《色即是空》的,倒不是床戏,而是老套的青春片式笑料。

    片尾在致敬《中国合伙人》吗?但是抱歉,这片子的年代感跟《合伙人》没法比,2000年的时候女主角就穿着韩版宽毛衣裙,带着大围巾跟男主角跨年,不看背景中的霓虹灯,你会以为他们在跨2015年。

    还有,为什么所有青春片里,都是成绩好的女生莫名其妙考试失手/混得不好,学渣加屌丝男主,都多多少少有点逆袭的味道?

    比如《那些年》,沈佳宜明明应该成为名校精英,却大考失手只好做个平凡的老师;《合伙人》里杜鹃明明比黄晓明高,比黄晓明英语好,比黄晓明抢先登陆美利坚,最后也不过在美国嫁人了事,不像黄晓明那么风生水起;《同桌的你》更是不可忍,学渣顺利出国定居,学霸加女神只得困在大陆还所嫁非人,一句“我们败给了现实”就完了?

    而说起这句“我们败给了现实”,这简直是本剧最大的糟点和神逻辑。因为这句话,编剧大人您写得再辛苦,再热爱我美丽的母校,对不起,您只能得零分。

    林更新走进机场,周冬雨转身哭的时候,我以为她有什么不得已——身患重病啦,家里发生大事啦,经济问题啦,导致她已经知道自己绝不可能出去。可是没有嘛,十年之后再问原因,也不过是申请斯坦福没成功,签证两次被拒而已。我就不明白了,2005年左右,签证有过两次被拒的经验,就代表着出国无望吗?不能再次申请吗?申请不到斯坦福,不能申请其他学校吗?且不说你的真爱在那里,就算为了你从小到大的梦想,你能做的努力和争取就只有这些?一次两次不成功,就说“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我只能认为这片子其实是在黑北京人的。你看,北京的漂亮姑娘,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以为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的大门总是向她开放,就像帅哥总是爱着她,为她挨打淋雨背处分。她不知道,她故意失手考上的那个二流学校,好多人要考两年三年才考得进,更多的人考了两年三年还是考不进。考两年才进的,我的好友里就有两个,一个和我做了四年舍友,另一个现在坐在我身边,看一个哭着说“我们败给现实”的小公主,在COSPLAY《十八春》里的顾曼桢,说着“我们回不去了”,哀叹那个被拒两次所以一切都毁了的青春。

    而那个坐在我身边的,考了两次厦大的姑娘,毕业时也打算出国,第一年没申请上,第二年申到了,又出了波折,本来到手的OFFER又没了,只好去工作。可是她最近还在到处面试,她说,要换一份赚钱多一点的工作,为出国存钱。

    对了,她们家有五个子女,爹妈没有多少文化,不会给她寄外国名校的资料,甚至不一定有足够的资金供她出去念,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出国的念头,因为,那是她的理想。

    我顿时觉得不应该是我们坐在这里消费青春片,而是应该让她演个励志片给这个从小就要上斯坦福的公主看,告诉她,要习惯这个世界对你说“NO”,而你依然要对梦想说“YES”。

    还有,即使真的不能去美国,你就不能跟男主角好好沟通这个事,商量一下是分手呢还是让男朋友回来?不做足够的努力,不做足够的沟通,因为被拒两次就放弃爱情、放弃梦想,一边在网上追踪前男友的一切,一边跟现男友勉强维持貌合神离的关系,想要的不争取,不想要的不放弃,我怎么觉得不是你败给现实而是现实败给你啊?我要是现实,一定会对你说“你赢了,我特么的没法给你更好的结局了,爱怎么着怎么着,where cold where you stay!”
    【详细】
    66491497
  • NZ-Claire
    2014/4/26 21:46:08
    同桌的你个毛线啊
    吐得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被很喜欢周冬雨的小姐妹拉去看的,看的还是24号的首映+见面会。

    就连哭点很低的她也忍不住吐槽本来准备好眼泪和纸巾的,但电影就像一个个简短的MV拼凑出来般,完全没有哭点。写影评都是浪费时间,但看到另一个关系还挺好的小姐妹说它不错,一下子就郁闷了。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电影上出现分歧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下我的不完全槽点:

    1.从电影的题
    吐得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被很喜欢周冬雨的小姐妹拉去看的,看的还是24号的首映+见面会。

    就连哭点很低的她也忍不住吐槽本来准备好眼泪和纸巾的,但电影就像一个个简短的MV拼凑出来般,完全没有哭点。写影评都是浪费时间,但看到另一个关系还挺好的小姐妹说它不错,一下子就郁闷了。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电影上出现分歧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下我的不完全槽点:

    1.从电影的题目开始说:这跟同桌的你有个毛线关系啊,就一开始初中的他们是同桌,后面完全扯不到!!本来还期待一些同桌之间的趣事的,完全没有!为什么不干脆叫同校的你,同世界的你呢!

    2. 剧情还能再老套又扯淡嘛???找不到什么共鸣:欺负女同学,帮着打架?我们那时候都是同桌最欺负你了; 堕胎? 有几个女生会在那时就那样了;一起考上大学就当你女朋友,最土的激励方式了!后来什么当几分钟的女朋友,我是男朋友早就不干了,你他妈爱谈不谈,装什么小清新吊人胃口(话说在那几分钟就能怀上?);因为拒签分手,你上不了斯坦福不能上其他大学吗?想在一起怎么就像隔着银河一样难了呢,明明没有小三和父母的阻碍啊;大白兔奶糖,铁皮青蛙,非典,911,有种刻意安排来提醒一起经历的岁月,每点浅尝而止,事件与事件之间无任何联系。特别是非典那段,扯死了,是拿非典在开玩笑嘛?911和那个外国演员,和电影有毛线关系,去掉也不会影响剧情。

    3.男女主角,长得就那样儿吧,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都不知道有什么好喜欢的,更不知道感情是如何递进升华的,男主就靠一副死皮烂脸的样儿追女神,也太好追了吧,一点都不感人!前一秒因为堕胎吵架,后一秒又爱得死去活来抗击非典去了!完全不交代剧情,突然得都失忆了吗?把观众当猴耍哇!!配角一个个的就更没有鲜明个性了,全打酱油。那么苍白的感情故事,在同类型的青春片里,那些年和致青春妥妥得甩它几条街了!!

    4.结尾的重逢,就呵呵了。女主是情报局的么,身在中国却能监视男主的一举一动,爱得那么深切了,还不想法子去美国?十年时间,一次次申请,就那么难嘛?好吧,就算女主因为签证心灰意冷,但电影根本就没去着重地刻画,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在拼凑,凑到98分钟,再来个人生残酷又现实的主题,以为这样就有多深刻了么。

    总之,借着同桌的你之名抒发美好青春却产生不了任何的共鸣,浪费了观众本来累积好迸发的情绪,实在可气啊。
    【详细】
    66491017
  • MILKLIM
    2014/4/26 2:06:12
    如果我伸出手,你愿意跟我走吗?
    就像《致青春》里说的那样,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7点50分走进影厅,黑暗中看见密密麻麻的手机亮光,大满场,无论内容如何,作为青春题材的又一部影片,至少是赢在了怀念上。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会从灯光摄像结构等等内行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能感受的只有影片的内容,影片本身是欢乐是忧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看的人一起进入你的情绪里。《同桌的你》确实不能给我完
    就像《致青春》里说的那样,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7点50分走进影厅,黑暗中看见密密麻麻的手机亮光,大满场,无论内容如何,作为青春题材的又一部影片,至少是赢在了怀念上。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会从灯光摄像结构等等内行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能感受的只有影片的内容,影片本身是欢乐是忧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看的人一起进入你的情绪里。《同桌的你》确实不能给我完完全全的情绪带入,有一点感伤的情怀却又没有十分饱满的人物情感,两个主角虽是十分的干净明亮,却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很难入戏,直白点说看点都在预告里。加上很多情节让我觉得不那么实际,比如男生不顾老师家长的阻挠搬着桌子赖在文科班,比如男生从文科考不到60到进厦大,比如女生申请斯坦福失利男生轻松拿到offer,比如女生最后竟选择那么一个浅薄自大的人结婚,又比如男生一向视女生为终点,疼着宠着,却在得知女生怀孕时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反应。这些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存在,只是同时出现在一起总会觉得怪。看完全片回过头倒觉得像是轻喜剧,特别是满场的观众同时被刺到笑点一起嬉骂大笑时。

    整部影片以男生的视角为主线,从第一次见到女生,为她打架,再到高中男生死乞白赖拼死拼活跟女生进到一个班,最后女生放弃北大来到男生在的大学,才开始了真正恋爱。比起大学里所谓的修成正果,我更爱小时候懵懵懂懂不顾一切的疼爱与追求,不管你回不回应,我都要对你好,你被人欺负我就揍他,你脚崴了我就扛你,你要拍照我就去借相机,别人不借抢我也要抢来,你去哪我也要跟你一起走到哪,我只想你开心,哪怕生气吃醋我也只是想跟你在一起。真是简单粗暴呵,却不经意让我们看到最真的温柔。

    拼尽全力又小心翼翼。

    年轻的美好往往伴着伤害而来,两情相悦,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对方,谁都没想过会怀孕,女生问男生怎么办,男生沉默,也许因为紧张也许因为害怕,他竟反问女生应该怎么办。女生往往是感性的,恋爱中的女生更甚,她爱你她就愿意为你做一切,哪怕是给你生下孩子。男生跟女生本来就是两个星球的生物,事后女生问男生,如果当初生下孩子,你愿意吗。男生认为这已经过去的事情再提又有什么意义。对啊,本来就是已经过去并且也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你有没有想过女生为什么要问这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就像周晓栀说的她已经不确定了。只要你说个愿意,她就会相信你的在乎,会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陪在她身边。男生无意识的回避让本来身体就受到巨大伤害的女生开始怀疑。

    非典隔离救了这感情。很多时候,看起来不好的事情真不一定就有多糟。就像片中俩人闹的别扭也抵不过对对方生命的挂念。本来已经闹脾气分手,女生担心男生为了不让他受到潜在病毒的感染,爬着梯子到男生的病房窗外,要带他离开医院,男生怕女生被感染不肯开窗,女生操起手电筒就砸破了玻璃。

    向男生伸出手。

    年轻的爱情真好,什么都不去算计,不会去想你有没有钱、车和房子,只要我喜欢你,我的命都交在你手里。

    俩人和好如初,为了女生的梦想一起努力。无奈俩人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一向优秀的女生被拒,男生倒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带着期待努力,等着女生的到来。女生一次又一次的申签,一次又一次的被拒。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女生最后选择了放弃,可能就像她说的吧,能试的她都试了,她到不了男生身在的远方,又不能自私地叫男生回来,除了记下男生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爱吃的每一道菜,幻想男生住着的带向南窗子的房里他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场景外,她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不是不爱了,真的只是不确定了。

    直到女生婚礼,男生上前的一句我不同意,接着便是同未婚夫两队人的喧闹厮打,一如十年前在医院里他们的奋不顾身。一如十年前,女生对他伸出手那般,他向女孩伸出了手,当女孩紧握住的一刹,影厅里传来的一阵掌声。可惜掌声未落,镜头再一次把我们拉回现实,幸福的画面只是幻想,任凭男生心里如何翻腾激荡,他都只能坐在亲友席上祝他最爱的女孩幸福,都只能在看着梦中的婚礼变为现实,看着另一个男人抢走他所有的戏份,女孩却不变地说着我愿意。

    回头看自己抑或身边的朋友,陪你走上梦中婚礼的依旧是你最初最爱最珍惜的他吗。

    男生想着,如果我伸出手,你愿意跟我走吗。

    女生笑了,如果我跟你走,你愿意伸出手吗。

    只可惜时间让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偏执不再奋不顾身不再有爱有够。

    时间让我们学会控制,学会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微笑看最爱的你,对别人讲出,我愿意。
    【详细】
    66481913
  • 嘤嘤嘤的树树
    2014/4/25 23:30:16
    用心的跟风之作
    【一.《同桌的你》效果显然是合格的】

    下午和人聊完事,没事溜达进电影院,发现上了这个新片。

    最开始是为了吃爆米花耗点等吃饭,因此没有做过高期待,但是总觉得比看“惊情400年,许三多抡井盖”有趣吧,可能是因为放低了预期,觉得《同桌的你》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场观赏价值——我看的是下午场,朝阳门悠唐,观众不算太多,二十来人,多是一身香气,穿着端庄的大龄女白领,还
    【一.《同桌的你》效果显然是合格的】

    下午和人聊完事,没事溜达进电影院,发现上了这个新片。

    最开始是为了吃爆米花耗点等吃饭,因此没有做过高期待,但是总觉得比看“惊情400年,许三多抡井盖”有趣吧,可能是因为放低了预期,觉得《同桌的你》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场观赏价值——我看的是下午场,朝阳门悠唐,观众不算太多,二十来人,多是一身香气,穿着端庄的大龄女白领,还有几个估计和我一样耗点的三十来岁商务男大哥。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校园生活剧情中,观众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能达到津津有味拍烂大腿相视一笑的现场效果。而到了结束处的苦情三十分钟,当幻想破灭的时刻来临,影院里哭声弥漫开来,从女孩的抽泣,到中年大叔不好意思的揉眼睛,最后索性一群人老泪纵横。我旁边姐们嚎啕大哭,我生生借出去一包面巾纸,就差把爆米花给她安慰一下了。由此可见,至少在北京地区,对于80后观众来说,影片还是极具感染力的。

    当然了,我个人在北京上的中小学,因此对故事的前半部非常熟悉,自然容易看进电影里,但是对于普遍性的全国观众来说,可能我有一点乐观了。

    【二.有一些优点值得肯定】

    主要还是谈谈剧情处理,先说说优点吧,角色的设定没出大问题,演员和情节结合紧密,在国内小鲜肉演员匮乏的情况下,本片演员搭配得当,桥段处理至少是合格的,提升了电影的效果。主次问题处理也还算不错,男女主角突出,配角的层次鲜明,既有乐趣,又不抢戏,也是值得肯定的。

    而追求时代感也是《同桌的你》一大特色,把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线的合并处理,显然增强了故事的整体脉络和可信性,尤其对于80后这波人来说,眼保健操,911,非典,奥运会,这些东西让观众倍感亲切,自然会代入自身的切实体验,增强了对剧情的主动参与感。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些东西造作,一个人一个想法吧,反美游行和非典和故事主线算是形成了关联,可惜911没能和女主角去不成美国挂上钩。

    主要值得肯定的是,创作者调动观众情绪的技术显然是获得了美国电影的真传,故事严格按照卖鸡的故事曲线理论,打一巴掌,给两甜枣,让观众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把那些没有关联的段子连缀在一起,节奏也缓急得当。还算出彩的是结尾的处理,“悲—喜—悲”的衔接,让观众刚刚破涕为笑又转入怅然落失,大喜大悲之间,一颗强力的催泪弹。

    所以归结起来,《同桌的你》表演效果,时代感,情绪控制都是合格的。当然这标准不一定很高,基本和票价相符合吧。

    【三.关于剧情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感性夸了几句,也得理性说说问题。按照剧情类别来划分,这类故事应该属于小情节电影,既要注重细节,也要注重内在统一的情怀。现在的剧情上,桥段和序列都是合格的,但是一旦放到幕结构和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瑕疵。

    大胆说几句,至于情节的败笔,我认为主要在四个地方。

    首先是故事的中段,恋爱中的人物关系转变不够清晰,也没能很好的承上启下,例如“怀孕”,“群架处分”,现在仅仅是没有关联的“残酷青春”碎片,最后却没有直接影响到爱情主线以及人物的最终际遇,实在是有些可惜。假设稍作改动,例如为争女孩的缘故男孩打架被开除,又因为男孩和怀孕的缘故女孩没去成美国,这样加强前后的因果,让爱情段落和所谓人生命运能够有呼应。最后影片的完结,一定会让观众唏嘘很多。但凡让人唏嘘的悲剧,一定要展现人物和命运搏斗而又无可奈何,而不是像本片中这种莫名奇妙混完蛋了。

    第二个是人物的主动性不强,在故事的前30分钟显然是有主动性的,换班,泡妞,发奋图强。但是到了中后部分,男主角基本是在借着惯性游荡,毫无主动性可言。比如怀孕的段落,如果他的缺乏关心是因为拼命赚钱或者赎罪或者其他积极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被女方家长踢了一脚,人物显然会更招观众喜欢的。到了美国后的剧情也断裂的较为混沌,如果能稍加交代一点,也能让故事前后看上去更加完整。这也和故事时间背景有关,高老师作为一个60后可能会觉得,去美国是极其牛逼的一件事,但是80后90后看来却是稀松平常了。为了照顾80后观众,却忘了在这件事上与时俱进。

    另一个败笔可能是具体的段落处理,倒数二十分钟的毕业饭局一场戏,基本上是很失败的,谁愿意听你假大空的人生感言,除了符号化的表现下身份差异,就是男女苦情大告白,显得做作而流于表面化。这场戏完全可以和教堂合并,在一个场景内做足起承转合,比如一面婚礼举行一面两人叙旧,产生场内的变化和戏剧张力,而不是一到关键就切切切,显然能把情绪推得更极致。

    此外,电影难免犯了这种跨度戏和段子戏常犯的错误,写丢了一些内容。比如男女双方的家长,电影前半段看似是个阻力,最后不了了之,假设能够和主线增强一点半点的联系,可能会让电影的效果更加出众吧。比如在怀孕的段落,家长既然已经出来了,其实是可以把情节做得更巧,与中学请家长也产生照应的。写丢的还包括“去美国”这个点,这可是女主角的第一句话,也是男主角的最终归宿,更改变了他们的爱情走向,还能涉及到两人家庭背景从而让人物更立体,四重功效与一身竟然被潦草的一笔带过,可惜啊。还有一个很可惜的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去一个只有两人的地方”,这显然是在渗透主题情怀的暗示啊,结尾竟然落在了两人真的逃婚的幻觉上,其实完全可以落在男主角最后的叨逼叨里,比如“真正只有两人的地方,就是彼此回忆里”,这种如同《合伙人》里“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一样好的催泪包袱给扔了,也有点可惜。

    【四.整体评价和建议】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同桌的你》呢?我觉得这要结合档期来看,假设《同桌的你》如果能早上个一年半载,可能口碑会更好,观众看着也会更加新鲜,毕竟在《那些年》《致青春》《合伙人》三个片子出现后的一年多,本片的大部分噱头已经不新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本片本身就有模仿的嫌疑,所以现在沦为一个用心的“跟风之作”的定位,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总而言之,高晓松也算是个能人,从20年前的《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到10几年前支离破碎的《那时花开》,一晃人生二十年,还在吃着青春饭,可能这都要归功于高老师长的太难看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和遗憾,正是没有的才想要珍惜,青春献给长得好看的人吧。

    Ps:本片千万别情侣去看,看完以后肯定会上演刨根问底的不愉快,别说我没提醒啊。
    【详细】
    66482665
  • 马马也
    2014/4/25 14:36:59
    就这,还敢叫怀念青春!你丫也配!
    还好,我的青春没有这么无聊。
    《同桌的你》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把80前的过去20年笼统的讲述了一遍,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开房、堕胎、兄弟、女人、情敌、出国、分手、结婚、怀念青春……
    没错,这些确实都是我们过的日子,电影里有的这些,和没有的那些,确实能够让我们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但是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挤得满满当
    还好,我的青春没有这么无聊。
    《同桌的你》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把80前的过去20年笼统的讲述了一遍,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开房、堕胎、兄弟、女人、情敌、出国、分手、结婚、怀念青春……
    没错,这些确实都是我们过的日子,电影里有的这些,和没有的那些,确实能够让我们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但是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挤得满满当当的集装箱,根本没有留给观众感同身受的空间,当导演和编剧指着这些老旧的玩意儿,告诉观众,你瞧,这就是80后们曾经的生活。看,那时的他们竟然还干过这样的事情。
    抱歉,我们真的不需要你来提醒,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是活在一百年之后的新新人类,更不是外星人,真的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们,80后的青春曾经是什么样的。
    也许我们是到了可以怀旧的年纪,这些东西,和那些标志性的事件确实值得怀念,但这些东西之所以值得去追忆,是因为它们和一些人有关,那些人对我们来说无比的重要,他们是伙伴、是恋人、是老师、是偶像、亦或是某个擦肩而过的脸庞,他们才是我们青春记忆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曾经的那些过往,事件、物品,只有和他们相互关联时才值得我们去怀恋。我们的青春是由与这些人的相聚和离别而组成的。不是铁皮青蛙、不是非典、不是911、更不是某些感怀过往慨叹和重温旧梦的煽情。
    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对于我们来说,青春是告别,而不是煽情。

    《同桌的你》这部特别容易让人出戏,影片中,事件与事件之间毫无关联,前一秒中还处于堕胎手术的生死时刻,下一秒立刻烟消云散。电影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就好像是得了失忆症,根本不记得前一秒发生了什么。前一晚刚刚迈过了禁忌的界限,第二天却依然还在讨论每天能当几分钟的男女朋友。这种单纯甚至透漏着那么一点儿诗意。前面刚刚因堕胎而大出血,女孩指责男孩不负责,转过天来两个人就开始商量着要一起奋发努力奔向大美利坚。
    每当遇到这种出戏的时刻,脑海中总会想起《心动》这部电影的结尾,张艾嘉从盒子里拿出那些天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都写着许久之前的某个日期,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写着;“这就是我想你的日子,把它全送给你。” 影片的这一刻让观众的所有情绪都得到了释放。而在《同桌的你》中始终等不到任何情绪的累积和释放,剧情一次又一次的从半山腰跌倒谷底,让人无所适从。
    当然,《同桌的你》中也有一场机场告别的苦情戏,这也是这部电影中唯一一点儿能够让人有那么点儿感觉的戏份,只不过就连这么一点点儿的情绪,也都被后来的久别重逢,大吐苦水,给毁掉了。
    在人家婚礼的和新娘子互述衷肠,真是史上最奇葩的剧情。
    能够看得出,导演和编剧的着力点是这20年中的事件,并想通过这些事件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而并非扎扎实实的叙事而塑造人物形象。不得承认,在电影中看到那些熟悉的过往,如非典、美国大使馆前面的游行、911等事件,这些事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观众的某些情绪,但是因为缺少故事的支撑,这些情绪在总是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把其投像何处,于是只能是一片茫然。
    这部电影之所以无法让人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是人物根本立不起来。要说《同桌的你》中的男女主角,要个性没个性,要长相没长相,可能有点儿偏激。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女主角如此羸弱,根本不具备女神的任何一种特征,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小学生的扮相,哪怕稍微投入一点儿立刻就会有一种欺负未成年少女的错觉,尤其是那个背部全裸的镜头,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男主角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除了仅有的那么点儿土气,没有任何个性。这样的角色设置到是平易近人,可惜你平易近人给谁看呢。好好不起来,坏也坏不起来,这男主角实在是没啥看头。
    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更是马马虎虎。就这,有什么可相互喜欢呢,有什么可怀恋的呢,最最平常的恋爱故事都有比电影里演的这些精彩的段落。你们两个在一起,没有任何的障碍,家长不反对、情敌也同意。那就好好在一起呗,就一个签证没办成,最后分手了,这有什么可惜的呢。去美国的方法多了,要么是不想去,要么是根本就不想在一起,两种都不值得可怜,这有什么好哭诉的呢?谁能对这种事情感同身受。
    别说台湾小清新了,赵薇的《致青春》都能甩这部电影10条街。
    如果男生的女神都是这么容易就能搞定,那么女神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该办都办了,你丫还怀念个屁呀!
    对于一部青春片来说,最大的失败就是没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不管是累积情绪,还是堆积事件,最重要的你得把故事讲好。
    没有故事的青春怎么能算是青春呢。
    把这么苍白的青春拍成电影。您留着在家自己欣赏吧!
    【详细】
    66471959
  • 唐书钰
    2014/4/25 9:14:45
    单薄的爱情用不着抱怨现实
        《同桌的你》的最后林一坐在教堂里,幻想着新郎新娘交换誓言时自己以一首“同桌的你”砸场子,音乐响起的是当年他对周小栀的定情歌曲,使用的工具却是录音机,再没有了唇齿呼吸间内心的悸动,只卖弄回忆所刻意的讨好,也许熟悉的曲调还记得,吹奏的乐谱却忘记了,那才叫真正的回不去了。
       电影《同桌的你》延续的还是80后的怀旧情结
        《同桌的你》的最后林一坐在教堂里,幻想着新郎新娘交换誓言时自己以一首“同桌的你”砸场子,音乐响起的是当年他对周小栀的定情歌曲,使用的工具却是录音机,再没有了唇齿呼吸间内心的悸动,只卖弄回忆所刻意的讨好,也许熟悉的曲调还记得,吹奏的乐谱却忘记了,那才叫真正的回不去了。
       电影《同桌的你》延续的还是80后的怀旧情结,可喜的一点是它甩掉了内地惯有的简单粗暴的怀旧手法,抛弃了单纯以经典歌曲和粗糙玩具的画面来唤醒观众回忆的手段,转而以恋爱这种更加浪漫的方式加以演绎。虽然主演周冬雨和林更新坐在一起时感觉完全不是一个画风,仍然以一个狂野一个清纯的学生路线,粗暴地将一整段80后的青春激情整体放送出来。
       电影的剪辑还是颇费了些功夫的,将当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和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多重事件的重叠去推动人生的进程,又用多种画面的剪辑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情也可谓棋高一着。无论是典型事件在小人物身上迸发出的激情,还是随机的小事在故事中埋下的伏笔惊喜都使得《同桌的你》变成了那么一部还算不错的怀旧电影。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同桌的你》并没有试图以最直接的情感介入的方式去冲击两位主角的人生。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顺遂的好像林一在片头吹嘘下的美国生活一样,只是在结尾处骤然变了调。电影的精彩势必需要艺术的冲突,没有了外力的介入,《同桌的你》中所有的矛盾引爆点都只能在主角身上寻找可能性。爱情片的女主角“无往而不作”,《同桌的你》中的小栀也延续了这样的“个性”,只是无论是小栀的分钟男友理论还是她之后毅然决然的放手都不能让人信服,电影的后半段就此走向了另一种混乱。创作者精心炮制出的一个“5201314”的梗,看似铺陈在电影的各个角落,却实际上从没有从主角的口中说出过。爱这个字很单薄,但不说出口就一定是厚重吗?其实也未必。
        在我看来,《同桌的你》的爱情是有些浅淡的,浅到两个人只消感动自己足以。一个具体的表现在电影中二人关系的跳跃上,从牵手跨越到上床,又从堕胎再次越到牵手和好,一切的过度都显得颇为生硬。两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彼此要在一起上,从没有考虑过哪怕一种别的可能性——上大学要在一起,去美国要在一起,这样捆绑式的爱情其实并不用现实这个巨大的齿轮加以压制,仅仅分隔两地就足以将其毁灭。林一和周小栀的分手真正只是因为输给了现实吗?其实也不尽然,他们只是输给了自己,两个怯懦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年轻人,只有拥抱才能飞翔,分离就只会坠落——一个自尊的绝不挽留,一个自私的不会回头,所谓被现实压垮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激情过后的虚无。
        任何成功的青春电影,其根基一定不能是单一的爱情,所有的创作者都必须试图在懵懂的男女之情外找到平衡点,《那些年》里讲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中国合伙人》讲的是梦想。《同桌的你》也试图以青春的朝气加以平衡,只是无论是同学间的友谊还是大学里的梦想都没有足以支撑起主角爱情长跑力量。电影尝试了许多巧思来平衡剧情的走向,设置了比较出彩的室友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带活了电影的气氛,但这些情节也大多游离于整体的剧情之外,终究只能成为青春的边角料。
    十年以后,曾经一起疯狂过的人都逐渐暗淡,只在依靠酒精的力量时才能谈笑风生,忆往昔峥嵘岁月,这样深沉的设定似乎在说明现实的残酷,和赵薇在《致青春》中将步出社会的郑微设计的黑衣包身是有异曲同工的。当青春终结,《同桌的你》也迅速地滑向了终点。只是作为一部回忆电影,《同桌的你》最后也没有做到好聚好散,实在遗憾。周小栀选择了一个被刻意安排的平庸之辈,她的内心从没忘记过林一,两人却再也回不去了。这就是很多青春电影的通病,无法像是《中国合伙人》里程冬青和初恋平静的相逢,或是《那些年》里沈佳宜和柯景腾相视的微笑,好像只有心痛的分离才能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这选择其实是在最后为观众又补了一枪——不论青春曾经有多么的刻骨,如今尽只有沉默无奈,这个结局对于一部拥有着黄金般璀璨回忆的怀旧电影而言,实在是有些遗憾了。
    【详细】
    66471783
  • 我不是江湖骗子
    2014/4/24 15:27:28
    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每一个坚信着永远跟未来叫板的英雄,都是烈士。

    还没有老去就缅怀青春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

    而《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

    每一个坚信着永远跟未来叫板的英雄,都是烈士。

    还没有老去就缅怀青春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

    而《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

    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

    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

    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同桌的你》刚开始有些类似台湾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把一个时代的少年成长浓缩于一个校园,在一个体制大背景下演绎属于青春的小感情,高晓松显然是把他所能想到的关于青春的细节都杂糅进影片,一见倾心妹子、做多少分钟情人、窃听女生宿舍、开房复习四级、堕胎、洋学生浴室群架、离国后分离,并把握时间点切入入美大使馆游行、911、非典等。

    高密度叙事,明快狂欢,却舍弃《毕业生》式逃婚,沉重煽情。

    在这个青春题材已然泛滥的市场,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哼着你熟悉的曲调、讲着你经历过的年少,其中总会有一些镜头精准地戳中泪腺,照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猝不及防。

    周冬雨最好的一场戏是十年后的酒席,她烫着成熟的发型,故作姿态地拿出女主人的架势,却在林更新一句话之后全面崩溃。

    她抬起头,咬着唇,一滴泪就恰到好处砸在观众的心上,砸得生疼。像心疼曾经的自己,像心疼初恋的那个女生,像心疼一个蹲在街边哭泣的初中生。记得她哭着说,林一,我们谁都没有错,我们谁也不欠谁。

    对啊,谁也不欠谁。多少曾经以位永远的感情最后败给了时间,但最后我们也都可以释然,因为在纯粹感情这场博弈里,我们始终势均力敌,即使每一步都走错,至少每个人都问心无愧,爱过。林一曾经不懂责任伤害过周小栀,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周小栀为两人描摹的未来蓝图到最后却因为挫折而放弃,只留林一独自漂洋过海。

    十年之后,他收到她的婚礼请柬。最动人心魄是林一在婚礼上臆想出的奔跑,与十年前两人逃离非典楼一样把青春彰显得流光溢彩,手上牵着最爱,身后是兄弟相助拦住所有阻碍,当象征囚禁的大门被再次重重关上,仿佛前途又是有你有我还有光。

    但是,故事的最后是她面对神父在教堂承诺:“我愿意”,他坐在观众席只是握紧了手里的口琴。高晓松不再年轻了啊,我们都不再年轻了。

    其实故事最好的结局就该是这样吧,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让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就只住在回忆里吧。因为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详细】
    66461454
  • 梦里诗书
    2014/4/22 13:24:55
    “大杂烩”的青春剩宴
     文/梦里诗书

          曾几何时一曲忆往昔青春的歌谣《同桌的你》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令人难忘的经典名曲,时隔近二十载,一部同名电影,不求故事多么的完美,期许的只是一段纯美忆往昔的爱情,但在一个全民至娱的年代,这些许的期待却已然成为一种奢求。


        
     文/梦里诗书

          曾几何时一曲忆往昔青春的歌谣《同桌的你》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令人难忘的经典名曲,时隔近二十载,一部同名电影,不求故事多么的完美,期许的只是一段纯美忆往昔的爱情,但在一个全民至娱的年代,这些许的期待却已然成为一种奢求。


          缘何对于这部电影这般的失望?谁不曾拥有过往的青葱岁月,似乎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些许的影子,但问题的根源便在于此,整部电影的成片给我的感受电影一直在奉行拿来主义,对于诸多经典电影元素的复刻和对时下网络恶搞元素的借鉴,让《同桌的你》更像一盘一锅搅的大杂烩,什么都有但同样什么味也品不出来,这样对青春的恶搞或许能博人一笑,可这般的电影却近乎没有丝毫独立的观点和风格,如同速食的洋快餐般毫无养分,例如电影将诸多时代事件融入于这部横跨二十年的电影中,可惜导演郭帆与高晓松不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同桌的你》同样不是《阿甘正传》,电影中大事件的融入本是一种让电影更具时代感经典表现手法,但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电影,《同桌的你》过多的将不恰当且牵强的时代大事件强切在电影之中,不但无法使观众找到这种时代的代入感,更使整部电影显得尤为的做作弄人。


          由《那些年》起,一股青春怀旧的电影热潮如同多年热情不减的抗日神剧般开始泛滥起来,这其中不乏例如《中国合伙人》般较为成功的作品,但更多的电影为了达到电影卖点的噱头开始胡乱的往电影里添油加醋的制造所谓的看点,早孕,开房,舞弊等一系列狗血的看点,生硬的植入到电影作品之中,《同桌的你》将近乎所有的青春典型事件照搬照套的复刻,二个小时二十年时间的跨恒,使得整部电影不仅欠缺阶段性真挚细腻的情感描绘,更给人一种电影在不断的赶片,每一个看点都想要做到,但每一看点却又都是浅尝辄止,浮于表象,缺乏对人物心灵的刻画,这样的赶片造噱头不外呼就是博取不同观众同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但个人拙见这样密集的做法适得其反,不仅让观众从整体成片上找不到认同感,更使电影整体的剧情完成度上遭到了破坏,令人不禁想问这样“大杂烩”式的青春又是谁的过往?


          一部真正的青春爱情电影在我眼中因当如同《怦然心动》《侧耳倾听》那般,虽有着现实的无奈,但却能让人心中涌动一股暖流,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远比一堆狗血噱头的拼凑更能动人心弦。这是我期望一同那首带着青涩与甜蜜的歌在这部同名电影所能做到的,而并非一场“大杂烩”的青春剩宴。(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详细】
    6644117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