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影评

142521612
  • 王俊俊
    2022/1/13 14:33:26
    如何在疏离的现代社会里留存一丝温情

    14138173
  • 悉卡夫达多
    2022/1/10 9:45:35
    治愈了我的带娃焦虑

    人是孤岛,耐心的观察,倾听,沟通是链接孤岛间的桥,不管倾听还是诉说,双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闷片。却通过黑白影像,将沟通的意义带入到了某种禅意般的深度。

    电影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男人为了拍纪录片去纽约,他不得不带上自己的小侄子。男人因沟通和亲情带来的变化,并没有被镜头大书特书,而是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

    起初,男主被侄子问

    人是孤岛,耐心的观察,倾听,沟通是链接孤岛间的桥,不管倾听还是诉说,双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闷片。却通过黑白影像,将沟通的意义带入到了某种禅意般的深度。

    电影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男人为了拍纪录片去纽约,他不得不带上自己的小侄子。男人因沟通和亲情带来的变化,并没有被镜头大书特书,而是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

    起初,男主被侄子问到“既然爱,为什么不愿意结婚?”“既然是姐弟,为什么断了联系?”时,舅舅是回避的,他会说,“我的答案真的重要吗?压根没人愿意了解我怎么想吧。”

    这世上一旦多出一份倾听的力量,无论是大人或孩子,都会有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吧。

    那些被采访的孩子们,在给出答案,并被采访倾听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尊重。

    就如前天日记里提到的问题,我到底要怎么应对粘人的孩子?

    尊重很重要。通过耐心,平等不遮掩的倾听与回答。

    侄子年龄很小,却有颗成熟的老灵魂。

    他的成熟在于,他总能问一些舅舅无法回答的问题。他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怎么疏导;他也知道怎么真诚的认识自己和对待亲密关系。

    某种程度上,他的成熟来自于那种至纯的真诚,以至于当他忧郁,或撒娇起来,会让人想到b612的小王子。

    可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的成熟背后是一颗敏感,安全感缺失的心。他的母亲总忙于生活惯性,忽视他的感受。他的父亲有躁郁症,这导致他总处于一种过度自我保护之中。他幻想自己是个孤儿,他总是独立又不可控。

    就像其中令人崩溃的一幕,舅舅订好了机票要带着他离开那个城市,可他不愿意,骗舅舅自己躲进了厕所,逼着舅舅不得不退票。

    现实就是这样,无论大人或孩子,都要面临随时发生的意外,孤独,不可测,不可控的事情,而你能做的就如同片名那样《comeon comeon》,加油,加油!

    或面对每次脱线意外,人都会跳出属于自己的安全岛,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伤心,悲伤,害怕等,再正常不过,要允许存在。

    退票的意外怎么了,和妹妹关系搞僵怎么了,离别怎么了,分手怎么了,隔离怎么了,粘人的孩子又怎么了,崩溃了,难过了,抑郁了,烦躁了又能怎样呢?

    这一切都太正常了,毕竟意外是常态,脱离安全岛的不安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必修课啊。

    接受它,拥抱他,不用自责,就算自责,就算逃避了,也无所谓的。

    【详细】
    141311054
  • sonomo
    2022/1/5 11:31:13
    很值得为人父母者观看

    美国新片《呼朋引伴》是一部涉及与小盆友交流和关系的影片,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很值得为人父母者观看。小朋友需要父母的爱与呵护,但是更需要大人们关注他们眼中和心灵中的世界,更需要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更需要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和大胆表达自己。影片故事主要在杰西小朋友和他的老妈以及舅舅3人之间展开,由于舅舅是播客,因此,主要通过对话在家人之间的交流和采访小朋友来表现思想内

    美国新片《呼朋引伴》是一部涉及与小盆友交流和关系的影片,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很值得为人父母者观看。小朋友需要父母的爱与呵护,但是更需要大人们关注他们眼中和心灵中的世界,更需要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更需要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和大胆表达自己。影片故事主要在杰西小朋友和他的老妈以及舅舅3人之间展开,由于舅舅是播客,因此,主要通过对话在家人之间的交流和采访小朋友来表现思想内涵,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显得更接近真实。影片在美国底特律、洛杉矶、纽约、新奥尔良等地采访青少年们,片中的很多采访对话中小朋友直抒胸臆的想法,真值得大人们重视和思考。底特律和新奥尔良还没有去过,倒是一直很想去的。

    14119483
  • Sasha
    2021/12/15 15:31:58
    “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故事通过郁郁寡欢的男主Johnny和外甥的相处,以及男主对青少年们关于人生的采访,两条线相互穿插支持,展开了一场对人生的讨论(巧的是跟早上刚看完的《我的姐姐》主线设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这部的处理和完成度就高太多了)

    男主Johnny代表着我们这些已经在生活中迷失的大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分辨自

    故事通过郁郁寡欢的男主Johnny和外甥的相处,以及男主对青少年们关于人生的采访,两条线相互穿插支持,展开了一场对人生的讨论(巧的是跟早上刚看完的《我的姐姐》主线设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这部的处理和完成度就高太多了)

    男主Johnny代表着我们这些已经在生活中迷失的大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分辨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在姐姐因姐夫心理问题而离开时,他接下来照顾外甥的人物,从几天到几个礼拜。通过和外甥的相处,他逐渐也建立起了诚实面对自己的所有情绪的能力,并真正成长为一个“没有丢失生活真谛”的成年人。

    电影最聪明也是最诗意的地方则在第二条线,对孩子们的真实采访:孩子才是拥有人生真谛的人,对于生活对于爱对于孤独的理解,句句见血。而我们成年人越活越束缚,活成了个精神和情感上的残疾人,却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要去教育他们。全片主旨用圣经的一句话描述,最清楚不过:马太福音18:3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除剧本外,导演视听语言更是运用自如,Robbie Ryan的摄影没得说,一向自然又高级,大小两演员演技也是牛逼到不行,加上剪辑配乐,真的是场享受。

    更难得的是,相比其他很多类似抽象又宏大的主题,导演把深度、韵味和真挚的平衡把握的特别好,没有炫技,也没有要给世界展现“我掌握了世界真谛”(像是Benedetta和Mother!都有这毛病,反而影响了观感)。总之,今年最爱。

    【详细】
    14068737
  • booky
    2021/12/8 2:16:05
    多希望家长都能看一看这部电影

    结尾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大吼I am not fine!是点睛之笔了吧。自己也跟着放松心情、舒了口气。小演员演技很自然,举止很真实,很符合纪录片的气质。即使中间在去纽约之前有点平淡快要睡着,但我喜欢这片子温情的角度,去观察大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Joh

    结尾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大吼I am not fine!是点睛之笔了吧。自己也跟着放松心情、舒了口气。小演员演技很自然,举止很真实,很符合纪录片的气质。即使中间在去纽约之前有点平淡快要睡着,但我喜欢这片子温情的角度,去观察大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Johnny舅舅在便利店因为担心孩子安全而没控制住大吼、斥责别乱跑,与孩子母亲电话里一句“我不太能照顾好Jesse,得把他送回去”,是他们天大的委屈。想起我还是个小学生时,和大我五岁的表姐关系最好,住得也近,周末有空便要一起玩,去郊外放风筝、踏青,或是在家里玩鬼捉人的游戏…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短发,因为妈妈嫌长发打理麻烦,占用学习时间。有一次和表姐一起去乡下,我先进房间睡、酝酿睡意还没睡着的时候,听到表姐在客厅跟妈妈聊天拿我打趣:那么点儿头发还一定要别个发夹,好搞笑啊…我躲在被窝里就哭出来了——没想到最亲的表姐这样“嘲笑”我,顿时心里产生裂痕、自卑…其实长大以后回想,一点也不值得难过和生气,甚至自己也觉得小时候那么短发还要臭美有点逗,真的是很小一件事,也没有嘲笑不必自卑!可是孩子就容易放大,即使孩子不是大人生活的全部,可亲人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作为大人,大概也很多人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感受吧。

    孩子也想有拒绝的权利,被采访的时候说,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也不善于表达,想要跟着舅舅继续旅行、不想回家,偏偏不说,居然是去机场路上假装内急结果关自己在厕所让舅舅拿他没办法。和孩子相处,我绝对比不上Johnny的十分之一,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发脾气以后马上就后悔、意识到自己吓着了Jesse,甚至还肯道歉。然后就再也没有对孩子大发脾气。也许是因为他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因为工作内容是采访孩子们的想法,所以更懂得尊重吧!

    除了舅舅外甥二人的相处,片中孩子们采访中的真实回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有好多想法,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远比我们想得要丰富。

    整个厅除了自己和同伴以外,就剩几对白发长者??????????,这年头年轻人都不看文艺纪录片了吗…不顾票房也要拍出情怀,多给一个星。

    【详细】
    140521008
  • Batz
    2021/11/25 17:21:49
    三座城市

    舅舅和外甥一起待过的三座城市,也对应了两个人关系的三个阶段。

    洛杉矶是外甥的主场,是外甥的生活所在。舅舅要接送他上下学,但是舅舅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在洛杉矶的时候,舅舅以为自己只是带两天孩子,处处都迁就着他。带他去海边玩,让他用自己的设备,甚至是周六一大早外甥大声放音乐,舅舅也只能请他把声音调低一点。

    舅舅和外甥一起待过的三座城市,也对应了两个人关系的三个阶段。

    洛杉矶是外甥的主场,是外甥的生活所在。舅舅要接送他上下学,但是舅舅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在洛杉矶的时候,舅舅以为自己只是带两天孩子,处处都迁就着他。带他去海边玩,让他用自己的设备,甚至是周六一大早外甥大声放音乐,舅舅也只能请他把声音调低一点。

    纽约是舅舅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到了纽约,舅舅自己的生活与外甥的生活就开始有了碰撞。舅舅要一边处理工作上的事,一边照顾外甥的起居,而外甥依然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所以纽约也是两个人起冲突的地方。外甥第二次走丢的桥段正是表现了这一点:舅舅在打工作电话,没空听外甥讲话;而外甥因此不高兴,自己一个人跑掉了,事后还责怪说是舅舅搞丢了自己。而当舅舅发现自己无法与外甥相处的时候,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外甥送回洛杉矶,送回外甥的地盘。

    新奥尔良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地方。在新奥尔良,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外甥开始关心舅舅,甚至主动参与了舅舅的采访(在洛杉矶与纽约他都拒绝了)。舅舅也开始耐下性子教外甥如何面对、表达自己的感情。

    【详细】
  • 14019541
  • 你好忧愁
    2021/10/29 11:53:03
    迈克·米尔斯的家庭论文

    原发表于《陀螺电影》

    迈克·米尔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有关于自己的家庭。《初学者》讲的是他晚年出柜的老爸,《二十世纪女人》讲的是他单身独立抚养自己的老妈。今年的新作《呼朋引伴》(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翻译并不准确,C’ mon, C’ mon应该直译《来吧,来吧》)则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讲儿子。

    原发表于《陀螺电影》

    迈克·米尔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有关于自己的家庭。《初学者》讲的是他晚年出柜的老爸,《二十世纪女人》讲的是他单身独立抚养自己的老妈。今年的新作《呼朋引伴》(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翻译并不准确,C’ mon, C’ mon应该直译《来吧,来吧》)则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讲儿子。

    在《呼朋引伴》里,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录音师强尼因为其妹妹的家庭原因,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小侄子杰西。尽管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自米尔斯给儿子讲故事的一次经历,但他很聪明地并没有直接塑造一个父子情的故事,而是虚构了一个和孩子并不熟但又因为机缘巧合不得不照顾自己侄子但舅舅形象。通过这样的处理,在这两个”熟悉的陌生“角色相互了解,相互熟识的过程中,观众也得以跟着了解角色,精巧而自然。

    作为一个编导一体的创作者,迈克·米尔斯最大的才能是他能把极度私人的记忆和体验转化成非常学术性的论文电影(essay film),但与此同时不丧失其真挚的情感内核。在《二十世纪女人》里,小男主试图通过阅读女性主义论文来了解母亲,在这部电影里,米尔斯也没有固步自封在私人的家庭生活上,而是安排了强尼去采访美国各个城市的小朋友的桥段。

    因此,一时之间,这个电影突然变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记录着真实的平凡小朋友们认真而天马行空地谈论各种话题,从环保到未来,从家庭到社会,从种族歧视到城市兴衰...这些情节虽然和主线剧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给这部极度私人化的电影更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社会性以及学术性的探讨,米尔斯才没有想其他人私人化的作者导演一样,落入被诟病“自我重复”的窠臼。

    除此之外,黑白摄影让《呼朋引伴》在视觉上也多了一份新意。尽管这是一部很多台词但没有什么情节的论文电影,但是由于强尼的职业,观众会跟着主角一起游走于美国东西两岸,南北之间。迈尔斯的镜头很精确地捕捉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让城市们也成了影片中的额角色。毕竟,看着华金·菲尼克斯带着小孩穿梭在曼哈顿中国城,聊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整个电影都保持着这般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节奏。只有到了结尾,两人注定要分开,孩子注定要回到父母身边时,观众才会猛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如此深陷在两人的亲情和友谊之中了。

    【详细】
  • 139601075
  • 2021/8/16 9:57:52
    美国版菊次郎的夏天,and more

    机缘巧合,2021年8月10日在纽约的AMC (林肯中心) 看了C'mon C'mon试映。看电影的时候也并没有做笔记,所以情节,细节会有偏差。但还是想尝试从我自己的角度大概写点文字,以此纪念我的,菊次郎的,Jonny的夏天。

    故事极简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孩子,一个

    机缘巧合,2021年8月10日在纽约的AMC (林肯中心) 看了C'mon C'mon试映。看电影的时候也并没有做笔记,所以情节,细节会有偏差。但还是想尝试从我自己的角度大概写点文字,以此纪念我的,菊次郎的,Jonny的夏天。

    故事极简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孩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叔叔。孩子是一个独孤的孩子,爸爸因为情绪问题(精神疾病)被强制隔离。母亲是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思想的孩子。叔叔是一个复杂的叔叔,未婚,职业是用播客-热爱倾听孩子和世界的声音。电影讲述了这个叔叔带着这个孩子去纽约玩耍 - 在这过程中 - 解开了这三个人的心结。

    电影整体的思想非常像菊次郎的夏天,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电影里,这三人之间充斥着那种成年人之间非常深刻的爱,恨,与矛盾(即使其中一个是孩子)。在东方文化,这些感情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会通过行为解决(妈妈喊你吃饭了)。但在西方文化中(特指电影中),他们会十分直接,露骨得对话(妈妈会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袒露心扉得与孩子道歉,沟通)。电影从矛盾开始,以和解结尾。

    电影目前是黑白的。在试映后的问卷中,他们还问了黑白是否合适等问题。不排除之后会改。

    城市背景是纽约。

    三个主角的演技都爆裂,情绪处理都是恰到好处。

    机缘如何巧合

    一个同事偶然提到自己有4张C'mon C'mon试映的票,然后热情满满的4个人就在放映前一周决定一起去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试映,外加地点在林肯中心,所以额外期待。然而在电影放映前两小时,鸽子们渐渐表明身份。最后在电影开始前一小时,经过一番犹豫,单我一人从城市的最东边,穿过中央公园,在一个31度的夏天傍晚,走去了西边的电影院。

    我本以为此试映想必逼格很高。然而坐下后,就被前排400斤重的黑人大哥那无法名状的廉价香水劝退。当时晚上7点,我还没吃晚饭,心中有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但电影还是够硬核,硬是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90分钟。

    核心情节简介

    孩子和叔叔的矛盾

    一. 在孩子家,一个周六的早晨,妈妈出门了。叔叔被巨大的声音吵醒,成年人那暴躁又隐忍的味道,在他身上淋漓尽致。他下楼看到是孩子在那放着音乐。孩子总喜欢吵闹,大人渴望安静。他暴躁,但又小心得与孩子交涉。那脆弱的平衡,仿佛他的自尊随时都会被打破,释放他心中的怒火。孩子显然不想照顾他的情绪,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的交流,更是让人屏住呼吸。但最终孩子调低了音量,一场矛盾,露出尖尖角,又下去了。

    二. 在纽约的一家生活用品店铺里。孩子想要买一个会唱歌的牙刷,欢欢乐乐,吵吵闹闹。但叔叔明显讨厌这种发出毫无意义噪音的东西,拒绝了他。随后叔叔就在店铺里随便走了走,就找不到孩子了。他从淡定到慌张,步伐加快各处寻找,那种成年人的淡定转而变成‘坏事了’的心态表演的很赞。就在他焦急到顶点时,孩子从角落跳了出来吓他。他那一瞬间的惊吓后,有那么半瞬间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愤怒。他愤怒作为成年人被玩弄,愤怒自己差点丢了这个孩子,愤怒孩子给自己带来那种焦虑感。随后,他想要送孩子回家,不想再相处。

    三. 叔叔决定提前把孩子送回家,他收拾了孩子的行李,打的去了机场的路。路上孩子说肚子疼,叔叔实在没办法,于是他们在

    四. 纽约繁忙的大街上,叔叔在通话工作上的事,孩子在一边走,边上是形形色色,匆匆忙忙的纽约人。叔叔的脚步随着工作的电话慢慢停了下来,孩子被人流带走了。叔叔突然发现(演帝开始表演了)孩子不见了,慌张得,顺着人流跑,逆着人流跑(非常真实),大声呼叫,无济于事。他就这么焦急的找着,这时候孩子逆着人流跑回来了,哭了,内心十分委屈。他以为,叔叔不要他了,抛弃他了。他跑进了一个公交车,生着闷气。叔叔跟着进去,摸摸安慰。

    孩子和妈妈的矛盾

    妈妈被生活琐事所困,还要照顾一个小孩,一个问东问西,非常有想法的小孩。时不时,也就不耐烦,偶尔也就独裁一下。孩子不满妈妈时不时的独裁,认为自己没有被尊重和理解。妈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

    妈妈和叔叔的矛盾

    他们的矛盾与他们去世的妈妈有关,具体的情节没看明白。电影一直回放他们妈妈在病床的片段,叔叔在妈妈身边,孩子的妈妈躲在另一个房间。

    他们的和解

    孩子以为叔叔在路上抛弃他了,十分难过和生气。回家后,叔叔给孩子妈妈打电话,询问如何让孩子原谅他。这时候妈妈给出了一套十分成熟,标着1,2,3的攻略。很明显,妈妈曾经无数次用着同样的办法与孩子沟通。就这样,三个人各自都曾经存在的矛盾,在一个晚上,大家一起沟通,和解。

    关于孩子的思考

    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小孩的画面,总是需要父母,或者老人追着喂饭。有事无事就大哭。即使18岁成年人,也被大人当作小孩。大人们从小用 “哄”,“骗”,“吓” 来控制/保护小孩。但也不全是这样。我有见过在伦敦郊区研究所EBI带着2,3岁小孩上班的研究人员,小孩非常安静。我也在LA的一个超市遇到过一个大概初中的孩子,非常自信得体的问我这个陌生人借一下滑板遛一遛,然后1分钟后还给了我。小孩大抵出生时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大人与他们的互动。我们是继续把孩子当成一辈子的巨婴,还是从小平等,互相理解?这之间的度,具体的操作,是需要每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或是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思考的。

    菊次郎的夏天,孩子和大人都得到了和解,但他们并没有沟通,只是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在这部美式的作品,孩子和大人平等对话,宣泄,最后和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也非常的明显。

    写在最后

    电影结束后,明亮又闷热的城市已然天黑,并泼着雨点。一场电影,恍如隔世。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难的。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总能让人想起一些人,而那个人,有时候隔着半个地球,也会发来关心。人与人之间,偶尔的关心,理解,大概是可以得到的。但更难的是,在我们无意识的做事,按部就班生活的时候,也能理所当然的去理解身边的朋友,家人。在我们走在起起伏伏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一直被人理解和善待。

    一个夏天的雨夜纽约,大抵该是如此。

    【详细】
    13800307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