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影评

93192572
  • 苍衣社
    2018/4/25 12:02:06
    这部年度国产佳片马上下映,可惜你连名字都没听过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真故电影(ID:zhengudianying)

    对影迷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真故君觉得,是一部好电影都快下映了,而很多人却连它的名字都没听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首日排片只有0.7%,接下来的几天更是低到0.3%。

    低得惨不忍睹。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真故电影(ID:zhengudianying)

    对影迷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真故君觉得,是一部好电影都快下映了,而很多人却连它的名字都没听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首日排片只有0.7%,接下来的几天更是低到0.3%。

    低得惨不忍睹。

    9317342
  • 罗宾汉
    2018/4/24 0:13:38
    幽默与生活化描绘瓦解掉故事的沉重感

    导演鹏飞曾作为蔡明亮的助理导演合作过多部影片如《脸》和《郊游》,不过这部新作里却少见蔡明亮的影响,尽管还是有几个固定机位的静默长镜头。鹏飞镜头下的人物充满了灵气与生活气息,与蔡氏电影里沉默寡言的角色有着天壤之别。显然地,导演的风格更像是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日常化,用琐碎的生活片段拼凑还原出一个云南傣族乡村小镇的模样。从开篇的民族舞蹈,到神秘的请神仪式,再用上清新脱俗的配乐,

    导演鹏飞曾作为蔡明亮的助理导演合作过多部影片如《脸》和《郊游》,不过这部新作里却少见蔡明亮的影响,尽管还是有几个固定机位的静默长镜头。鹏飞镜头下的人物充满了灵气与生活气息,与蔡氏电影里沉默寡言的角色有着天壤之别。显然地,导演的风格更像是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日常化,用琐碎的生活片段拼凑还原出一个云南傣族乡村小镇的模样。从开篇的民族舞蹈,到神秘的请神仪式,再用上清新脱俗的配乐,无疑都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这毕竟只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掌控力远不及刚提到的两位日本大师,叙事太过碎片化,难以用一个人物或线索统领起来。母女关系的演变貌似贯穿整个故事,发展到中段却转移到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更遑论还有诸如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乡村与城市化的利弊等,这些众多抢眼的素材在影片里此起彼伏,蜻蜓点水般的处理导致主题过于涣散而失去焦点。

    令人欣慰的是,国产片里的留守儿童题材终于不用摆出凄凄惨惨的苦脸,或者阴郁消极的姿态去招徕观众,反而换上一副乐观轻松的口吻进行叙事。出其不意的幽默与流畅的生活感不断瓦解掉故事里的沉重感,令此类反映现实的故事有了新的呈现角度,这也算是导演的风格化标签。而影片中关于传统与现代,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思考,跟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那部《奇迹》十分相似,尤其是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有一个发生在山洞里的超现实意味场景。不过相比起《奇迹》那个梦幻十足的结尾,《米花之味》的神秘气息不够浓烈,没能充分利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如果结尾处理得再飘逸一点,会更有鲜明的作者风格。

    【详细】
    9315676
  • 木子荨
    2018/4/22 22:59:27
    《米花之味》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问题?

    《米花之味》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电影。这并不是对它的批评,只是说,它并没有试图在影像中谈论什么宏大的命题,也不尝试去隐藏些什么供人发掘。它用一种安详平静的姿态,把它的所有呈现在了影像表层。

    观影现场有位观众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这部电影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这确实是一种行外的说法,不过倒不无道理。电影中大量画面确实很简单,信息量极少,你所见的便是导演想表达的,完全不用去担心错过了

    《米花之味》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电影。这并不是对它的批评,只是说,它并没有试图在影像中谈论什么宏大的命题,也不尝试去隐藏些什么供人发掘。它用一种安详平静的姿态,把它的所有呈现在了影像表层。

    观影现场有位观众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这部电影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这确实是一种行外的说法,不过倒不无道理。电影中大量画面确实很简单,信息量极少,你所见的便是导演想表达的,完全不用去担心错过了什么细节。这是年轻导演很少会做的事情,他们大多数选择了“藏”,而鹏飞导演选择了“放”,这尤其不容易。

    9313420
  • 松球
    2018/4/22 22:25:11
    模仿大于开创却两者相得益彰的电影

    写在前头

    现在很多电影公众号或者电影影评对一部电影会进行大量的剧透,或者对一些镜头语言进行解读。而这些内容,对于还未看过那部电影的观众,我个人不建议去看。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看过影评解读再去看电影会严重影响电影的观影质感。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说回电影,整体而言,《米花之味》

    写在前头

    现在很多电影公众号或者电影影评对一部电影会进行大量的剧透,或者对一些镜头语言进行解读。而这些内容,对于还未看过那部电影的观众,我个人不建议去看。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看过影评解读再去看电影会严重影响电影的观影质感。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说回电影,整体而言,《米花之味》的质量非常不错。没看过的建议去看看这一部排片很少的电影。(所以,没看过的影迷们就此停住阅读吧)

    这部电影的导演鹏飞并不忌讳自己在电影中“模仿”的风格,从有关鹏飞导演的采访中就可以看到导演对一些日本导演非常的喜爱。所以,从电影开头的特写那一段,就能看浓厚的日系电影感觉来,加上配乐是铃木庆一,整部电影的日系风格是国内电影中少见的。同时这样的风格也是非常具有活力的,这种活力在国内电影风格相对成熟稳定的体系下无疑是极好的。这和我看《大佛普拉斯》后对台湾电影的活力赞叹是一样的。(台湾电影看的不多,但从看《一页台北》时,我就觉得台湾电影还是一直有活力。同时,现在广为传播日本电影走下坡路的论调,我也一直不敢苟同)

    这种活力虽然是建立与导演潜移默化对一些导演的模仿,但放在本土环境中,对于故事的构建却是极好的:日系电影那种人情世故的平淡,配合精美的画面和音乐,会悄然的融入观众的心中;而本土故事中对于女性、留守儿童和信仰等问题,以谐趣克制手法处理,“隐”而不发,增加了立意的深度。这两者结合,便相得益彰。

    具体来说,日系风格多在特写镜头的时长和转换以及背景音乐等,熟悉日本电影的影迷都很熟悉。其中还有很多小桥段也很类似日本电影,比如喃杭同学大嘴上下车那段,总感觉是像极了北野武的手法(所以,新电影就要先看而后读影评,不然观影过程中可能会出戏跳戏)。而克制的处理,以女主夜寻喃杭,最后在网吧外等了一夜。以及喃杭好友死去,女主和喃杭在台阶前穿鞋时的对话,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处理手法的存在。特别是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导演用很小的一段平淡的转过,很克制不煽情。

    至于电影想要表达东西,也因为这种偏日系的风格和克制的做法,变的有些散。有些人可能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总会觉得电影看完,得不到明确的主旨。这可能是被现在的一些商业电影养出了刁口味。其实,这种风格的电影更多的是在观影过程中将要表达的东西像日常感悟一样,由观众在观影中接受。这种感悟不是明确而刻意,而是平常且主观。一如是枝裕和一些电影的做法。

    而这些表达的方式,注定会有一些观众不喜欢。

    综合来看,这部电影虽然不错,但属于一部模仿大于开创的电影,不过两者的结合确可以相得益彰。毕竟这只是鹏飞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很希望鹏飞导演可以走出一条自己风格的道路。

    【详细】
    93131195
  • 仙人喵喵
    2018/4/22 19:12:22
    大于140字的短评

    6分/目前的评分有些过誉,关注傣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母亲和女儿之间问题的呈现仅停留在表面,母亲自觉留在家乡对这个家庭没有什么用,却从未试图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英泽的角色更像一个旁观者,作为主角本身的矛盾和挣扎都不明显,女儿偷窃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原本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机会,却一笔带过,母亲一直在抱怨女儿有许多毛病却只是停留在抱怨而已,一个小例子,开头母亲放在副驾

    6分/目前的评分有些过誉,关注傣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母亲和女儿之间问题的呈现仅停留在表面,母亲自觉留在家乡对这个家庭没有什么用,却从未试图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英泽的角色更像一个旁观者,作为主角本身的矛盾和挣扎都不明显,女儿偷窃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原本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机会,却一笔带过,母亲一直在抱怨女儿有许多毛病却只是停留在抱怨而已,一个小例子,开头母亲放在副驾驶上的饼干是散乱地拆开的却说是带给女儿吃的??女儿吃了饼干之后母亲又反过来抱怨(大概也是反映了母女相处的一种真相)/可怕的调色和生硬的表演更是减分/最让我感动的居然是喃杭和喃湘露这两个被大人认定为是问题小孩的两个少女最后一次见面商量着喃湘露病好之后一起去偷老师的摩托车钥匙/结尾在石佛前跳舞很美(水中倒影尤其是),但这样的和解仍停留在意象而非真正理解彼此的内心。

    【详细】
    9312385
  • tankry
    2018/4/21 23:23:01
    米花之味——就像气泡溶解在汽水中

    想推荐一下<米花之味>。

    想推荐一下<米花之味>。

    9311198
  • 刘喜根
    2018/4/20 10:58:15
    《米花之味》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可以是一个轻盈的社会议题

    电影《米花之味》今天在大陆上映。几天前,我在北京电影节展映活动中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后有点担心。

    倒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地担心票房。我想,用这种云淡风轻的叙述方式来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也许会引起习惯悲情叙事的中国观众的一些不适?

    映后,在散场的人群中我听到了零星的质疑。回家看豆瓣影评,发现果然有人在杭州的展映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部电影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否避重就轻了?

    电影《米花之味》今天在大陆上映。几天前,我在北京电影节展映活动中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后有点担心。

    倒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地担心票房。我想,用这种云淡风轻的叙述方式来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也许会引起习惯悲情叙事的中国观众的一些不适?

    映后,在散场的人群中我听到了零星的质疑。回家看豆瓣影评,发现果然有人在杭州的展映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部电影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否避重就轻了?

    并没有避重就轻。其实啊,是我们习惯了用沉重的眼神,去看待一切自己不熟悉的话题。

    9307452
  • 艾晨
    2018/4/18 19:23:14
    《米花之味》散记

    By艾晨

    在天山电影院看了《米花之味》的路演。电影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平淡淡,看着确实有点米花的味道。导演说米花在傣族里寓意团圆、祈福,电影里的“米花”当然另有所指,点题就是片中神婆那句“你们在地里加了什么,米花味道都变不好了”(大意)。理解这个“变”,我想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一开始我觉得叶喃(电影女主角)演得很生涩很拘谨,以为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加上留守

    By艾晨

    在天山电影院看了《米花之味》的路演。电影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平淡淡,看着确实有点米花的味道。导演说米花在傣族里寓意团圆、祈福,电影里的“米花”当然另有所指,点题就是片中神婆那句“你们在地里加了什么,米花味道都变不好了”(大意)。理解这个“变”,我想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一开始我觉得叶喃(电影女主角)演得很生涩很拘谨,以为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加上留守儿童题材,这种既熟悉又生疏的感觉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各种生活琐事接踵而来,叶喃的这种生涩和拘谨反而显得更真实。

    关于这点,可以参考《杰出公民》,所谓的“回不去的乡愁”,叶喃回家吃饭时,说每天念着想着的就是这个,但是真吃到的时候却不是那个味;女儿以前可爱懂事,现在也各种叛逆不听话;邻居不再淳朴,反而各种八卦、诋毁……一切的一切,都让她觉得无力。

    此外,女儿与妈妈,老人与年轻人,飞机与泥路,城里与山里,发展与守旧,片中充满了各种尴尬和对立。有的人习惯了“村里”的生活状态(比如那些老人),有的人尝试去接近“城里”的生活状态(比如说发展旅游业、太阳能那几位),有的人则两边的状态都经历又都想逃离(比如女主),还有的人则处于选择的阶段,比如女儿,她不懂“村里”和“城里”有什么区别,对她又意味着什么。她任性地行使着这个年纪的权利,因为这是父母不在家带她、老人在家不懂带的结果,做错了她说她要“和外公呆一辈子”,却又好奇地问妈妈“城里是什么样的”。

    电影开场买鸡蛋那一幕,叶喃当时的眼神是“饶有兴致”的那种,觉得眼前的小女孩很有趣;但是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当她决定开车回城里的时候,再次在路上看到卖鸡蛋的小女孩,却眼睛一酸,快要哭了。前后两个镜头的对比,不只是说明叶喃“恍然大悟”,也是要让观众看到,村子里这么多留守儿童,包括卖鸡蛋的小女孩、自己的女儿,都是叶喃这样出去城市的父母造成的。

    当然电影主题的东西见仁见智,《米花之味》最精彩的地方是丰富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让电影变得异常可爱。

    PS:以下涉及剧透,不过没太多关系。

    叶喃给女儿买了好多吃的,第二天上学路上,四个小孩一前一后走在路上(后面又进来第五个人),这一幕应该是在致敬“abbey road”,导演你说对不对?

    93051148
  • 天行健
    2018/4/13 23:52:26
    众神逃离

    开心的看到了《米花之味》的路演。还未正式在电影院上映,已经耳闻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的电影终于不用再自黑。云南的很多地方,真的很适合拍成影片。背景不用调光,民俗比较独特,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不一定非得抹黑自己,展示原初的中国。作为有幸观影的我来说,及时写下我一点点思考。影片女人开着车,在一望无际大农田上驰骋,车轮渐起一阵烟尘。那时我知道,这影片讲的现代工业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我曾经谈过

    开心的看到了《米花之味》的路演。还未正式在电影院上映,已经耳闻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的电影终于不用再自黑。云南的很多地方,真的很适合拍成影片。背景不用调光,民俗比较独特,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不一定非得抹黑自己,展示原初的中国。作为有幸观影的我来说,及时写下我一点点思考。影片女人开着车,在一望无际大农田上驰骋,车轮渐起一阵烟尘。那时我知道,这影片讲的现代工业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我曾经谈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一座座空城问题。而此片,讲的是信仰。工业化看似驱魅,实际是打破一切信仰后人无畏无惧的可怕 。我百度了一下临沧,有傣族,有佤族,他们要么信佛教,要么信基督教,要么信原始宗教。人一旦无所敬畏,就会胆大包天,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是可怕的。他们的信仰变成了金钱,一切皆以利益为转移。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小女孩去寺庙偷钱花,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现代人太急功近利了,因此不能明辨哪些是应该得到的,哪些是偏得的。人是渺小的,他自己可以跳出种群世俗的怪圈,跳不出自己命运的怪圈。一旦出了问题,有想临时抱佛脚。神灵已经被工业文明吓跑,被附体的老太婆说“我不知道你们往土地里放了些什么,米酒和米花的味道都不对了。”结尾的山洞寻佛,那墙壁上的影子,好似穿越千年的笔画,几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不就是这样虔诚地活过来的吗?那舞蹈是沟通天人的舞,刹那间有光。影片看到女主角跳舞那段我是很感动的,那墙壁上的影子和音乐,唤起共鸣,人性本来是恶的,唯有神性让我们高尚。影片仅提出社会弊端问题,从传播的角度,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片方做到了。但却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学术也一直争论不休。我曾经焦虑地问过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从哲学层面上,人类在火山爆发之前可以做些什么?难道就这样束手待毙吗?张教授说了很多,我讲之概括为做好自己。

    【详细】
    9294767
  • 西南季风
    2018/4/12 12:39:17
    浮躁中寻求宁静

    在西南大学光大礼堂观看的路演场。

    虞吉老师观影前特地提起《芳华》、《无问西东》,将此归纳为“严肃文艺片”;《米花之味》跳出政治话题,将“严肃”化为“教导”,在浮躁的环境中呼吁缺失的宁静。认识中有一个规律:越是离城市偏远的地方越容易存在纯净的景象。影片中,不论风景还是信物,即使是人物冲突,也不会释放出耀眼的火花。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多的是以舞蹈为途径圆梦的人,《米花

    在西南大学光大礼堂观看的路演场。

    虞吉老师观影前特地提起《芳华》、《无问西东》,将此归纳为“严肃文艺片”;《米花之味》跳出政治话题,将“严肃”化为“教导”,在浮躁的环境中呼吁缺失的宁静。认识中有一个规律:越是离城市偏远的地方越容易存在纯净的景象。影片中,不论风景还是信物,即使是人物冲突,也不会释放出耀眼的火花。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多的是以舞蹈为途径圆梦的人,《米花之味》则借此弥合母女情感的“裂痕”。我们也许更需要学习的是一种“搁置”能力,因为我们太容易纠缠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再多,只要面对佛像,一支舞蹈便可以暂时放下干戈。然而这样的能力,我们却常在缺少勾心斗角的“偏远”地方才能看见,它们模式化地被我们定型在那些“小众”的区域,因此我们更加向往能给心灵带来洗礼的地方。《米花之味》正是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向往西藏这样神圣的地方、因何“神圣”的原因。

    【详细】
    9290398
  • 黑人
    2017/11/13 21:33:15
    被英泽圈粉

    这已经是第二次看米花之味了,这次注意到特别多的细节,很有趣,无论是从导,到编,再到摄影和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最想说说表演,女主的表演非常纯熟稳重。高级的电影表演方式不需要大开大合,真正厉害的是面部和肢体细微变化的处理,尤其是眼神。这点她完成得出色,表演方式是绝对的亮点,跟那些俗气的电视肥皂剧表演或者很多艺校出来匠气的套路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电影就觉得女主气质不一般,

    这已经是第二次看米花之味了,这次注意到特别多的细节,很有趣,无论是从导,到编,再到摄影和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最想说说表演,女主的表演非常纯熟稳重。高级的电影表演方式不需要大开大合,真正厉害的是面部和肢体细微变化的处理,尤其是眼神。这点她完成得出色,表演方式是绝对的亮点,跟那些俗气的电视肥皂剧表演或者很多艺校出来匠气的套路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电影就觉得女主气质不一般,美得高级。后来看报道以及主创的映后交流才知道女主是北京人,而且十几岁开始就在海外读书。本科竟然是伦敦政经的!感叹的同时,也惊讶她能把这样一个和她本身环境天差地别的角色完成得这么好。补充一句,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才26岁,能够表现出一个母亲的质感,实属不易。

    完全被圈粉!如今烂片还有垃圾演员泛滥的电影市场太需要新的血液。为英泽打call!

    【详细】
    8922380
  • 导筒directube
    2017/10/30 18:26:13
    导筒×鹏飞:《米花之味》后还拍云南,想让北野武和李康生一起出演
    导筒×鹏飞:《米花之味》后还拍云南,想让北野武和李康生一起出演

    米花之味,彩云之南

    导筒专访
    ×
    鹏飞

    《米花之味》是鹏飞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鹏飞的处女作《地下香》同样入围过“威尼斯日”单元,并获得了由欧洲和地中海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单元最高奖:最佳影片“fedeora”奖。

    《米花之味》聚焦中
    导筒×鹏飞:《米花之味》后还拍云南,想让北野武和李康生一起出演

    米花之味,彩云之南

    导筒专访
    ×
    鹏飞

    《米花之味》是鹏飞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鹏飞的处女作《地下香》同样入围过“威尼斯日”单元,并获得了由欧洲和地中海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单元最高奖:最佳影片“fedeora”奖。

    《米花之味》聚焦中国云南的偏远边境地带,讲述由英泽饰演的母亲从外地务工返回故乡,重新开始与女儿共处的山村生活。与《地下香》关注导演成长所在的北京不同,《米花之味》是鹏飞深入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通过一年多的实地生活来寻找剧本灵感,并在当地启用大量非职业演员拍摄完成。



    此次鹏飞导演接受【导筒】2个多小时的长访,回顾了电影生涯中诸多特殊而有趣的经历,详细讲述了如何在大学阶段就进入洪尚秀,蔡明亮等名导的剧组,成为导演后个人作品又合作到陈博文,廖本榕,铃木庆一等海内外诸多幕后大师,以及解决片场的各类困难,如何进行跨国合作,以及对于长时间实地生活式的创作的思考等等。

    《米花之味》与今年的新片《石头》、《笨鸟》、《嘉年华》等片都选择了关注青少年群体,而《米花》也在留守儿童问题等上,给出了写实独到的表达。



    采访全文

    导筒:
    导演你好,首先想了解下你在法国学电影的经历,包括之前为什么会去到法国?开始是怎样培养出对电影的兴趣的,你说过对香港电影非常钟爱。

    鹏飞:
    对电影的兴趣,包括香港电影,我结合在一起说。小时候我和我姥爷一块住,也就跟我的舅舅他们一块住,那个时候比较流行港片,因为改革开放有几年了,港台很多录像带进到大陆,我舅舅他们就几乎是每天去租录像带,就在我们家旁边,是我上学的路上。所以有时候他们也让我顺道去还带子,还一个带子,再换一个回来,比如把昨天的成龙的换掉,把周星驰的换回来,或者把《英雄本色》换掉,把《双龙会》换过来。

    88951037
  • 不散
    2017/9/17 15:15:17
    不给中国“抹黑”,也能拍出令人惊喜的华语电影

    不散完美记者 | 蜉蝣哪吒男

    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

    不散完美记者 | 蜉蝣哪吒男

    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

    拍摄当下中国的哪一面会最触动你的心?

    过去,人们总批评中国电影是靠“卖惨”来获取外国人的同情,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讲述中国人生存现状的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才真正具有竞争力。然而青年导演的作品往往会陷入“为了吐槽而吐槽”的恶性循环,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先摆出“揭露”的姿态,题材大于讲述,立场大于情感,反而拍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正在举行的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一部“特殊”的中国电影,取得了不错的上座率和评价,它叫《米花之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秉持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表彰过《秋菊打官司》《三峡好人》《站台》等表现中国现实的作品,那么《米花之味》呈现的是怎样的中国现实呢?

    881875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