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河影评

149461720
  • 韦肃
    2016/2/18 17:03:08
    六小龄童与葛优拼演技,如此《过年》才够味!
    赶正月十五前,推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过年电影,忘记糟糕的《过年好》,看看接地气的《过年》如何过年?

    年,对于中国人太重要了,不然也不会有上亿数量的人口迁徙,这在整个地球上都是罕见的。每年非洲草原上的角马迁徙够震撼吧,但中国人的春运估计会把角马吓得变成小绵羊。过年,意味着回家,在外的游子不管混得好坏,临近年关都有一颗归乡的心。就这样,《过年》的故事从大年三十的早晨开始,外出打工的父亲坐着
    赶正月十五前,推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过年电影,忘记糟糕的《过年好》,看看接地气的《过年》如何过年?

    年,对于中国人太重要了,不然也不会有上亿数量的人口迁徙,这在整个地球上都是罕见的。每年非洲草原上的角马迁徙够震撼吧,但中国人的春运估计会把角马吓得变成小绵羊。过年,意味着回家,在外的游子不管混得好坏,临近年关都有一颗归乡的心。就这样,《过年》的故事从大年三十的早晨开始,外出打工的父亲坐着雪橇回到中国北方的某个村落,而年长八岁的母亲已等候多时。

    好的电影该怎样拍?《过年》给出了答案,寥寥几个镜头、短短几句对话,便把农民工、童养媳、下海、小三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展示给观众。一对夫妇、三儿两女、一个长孙,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儿孙满堂大致如此,只是表面的和谐其实暗流涌动,母亲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却不见儿孙前来,原来去年发生过一场家庭内战,镜子上的裂缝便是证明。当然,儿孙终究是会来拜年的,而让一家人重聚的东西,除了亲情,大概就只有父亲在外打工赚来的钱了。

    《过年》最大的亮点属于六小龄童老师,原来我们的“大圣”也如此窝囊过,最大的彩蛋来自《西游记》,当妻管严的“大圣”抱着自己的儿子,指着眼前的社火演员说“看,孙悟空”时,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明白导演的心思。

    至于葛优饰演的大女婿,已初现未来冯氏喜剧中葛大爷的风采,一句“把所有不愉快留在九零年”冷幽默十足。作为电影里最爱搬弄是非的角色,葛优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痴汉形象。

    窝囊的大儿子、彪悍的大儿媳,懦弱的大女儿、坑蒙拐骗的大女婿,研究生二儿子、高干家的二儿媳,离家出走的二女儿、踏实能干的二女婿,游手好闲的小儿子、同样游手好闲的小儿媳,大家庭里的五小家,儿孙满堂的表面下是合家照也挽救不了的矛盾激化。

    终于,在大年初一吃火锅的时候,小儿子募捐结婚的方式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线,父亲拿出自己挣来的钱做成最后的压轴大菜,搞大别人肚子的大女婿被人找上门,加上之前调戏小儿媳的事,葛大爷就这样被梁天美美地揍了一顿。而我们的“大圣”也在茅台酒的作用下,上演了现代版的大闹天宫,最后,盘子摔了、桌子掀了、镜子砸了,只是这次是彻彻底底的砸碎了。一桌团圆饭、一地乱鸡毛,破碎的不止是镜子,还有老两口的心,影片结尾老两口坐着雪橇离开了家,伴随着腾格尔粗犷的歌声和悲怆的歌词,老两口消失在远方。

    《过年》的经典之处在于足够接地气,接地气的台词、接地气的场景、接地气的剧情,没有刻意渲染过年的心灵鸡汤,因为很多时候,过年的团圆本就是一次炫耀的聚会,同时还夹在着压抑许久的怒火,借着过年、借着酒劲,刚好发泄出来。一片狼藉之后,导演还是给观众留下了希望,二女儿和二女婿的存在,便是证明。

    看完《过年》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25年前,我们就拍出了如此经典的喜剧片,忧的是25年后我们已经很少想起喜剧的真正含义。如今很多所谓的喜剧片除了恶搞、除了扮丑、除了低俗,还有什么?幽默与讽刺始终是不分家的,懂得幽默的人一定是智慧的,戴着镣铐跳出牛掰的舞蹈,才是真正的牛掰,就像《宇宙牌香烟》,笑过之后,是赤裸裸的讽刺。
    【详细】
    77791315
  • 小肚皮
    2021/5/6 19:40:09
    IP衍生新作,值得肯定的后浪

    盗墓是个让人兴趣高昂的题材,其作品赋予人们无限想象力。书中有言:“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摸金派的不传之秘。说道盗墓经典之作,不得不提的就是天下霸唱的《摸金玦之守护人》系列。它简直不能更好看:诡奇、神秘、惊险、夺宝、东方特色、想象力爆棚!《摸金玦之守护人》IP太过有名,其原著粉对书中描绘的机关、奇景、包怪兽,甚至对整个地下世界探宝的曲折离奇历程,

    盗墓是个让人兴趣高昂的题材,其作品赋予人们无限想象力。书中有言:“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摸金派的不传之秘。说道盗墓经典之作,不得不提的就是天下霸唱的《摸金玦之守护人》系列。它简直不能更好看:诡奇、神秘、惊险、夺宝、东方特色、想象力爆棚!《摸金玦之守护人》IP太过有名,其原著粉对书中描绘的机关、奇景、包怪兽,甚至对整个地下世界探宝的曲折离奇历程,都了然于心。这意味着它必须原汁原味打造出书中奇观世界,想必这也是大部分原著粉最翘首以盼的部分。主角们越来越接近真相,一路升级打怪,让人不断产生观影欲望,欲一窥究竟。从导演的风格来说,导演钱永强有前作《天龙八部》《倩女幽魂》等。这不禁让人期待:《摸金玦之守护人》会如何继承导演气质,如何展现精彩的剧情。但从整个《摸金玦之守护人》IP看,我们无疑会发现市场往往充斥了不同的胡八一,不同的王胖子,不同的探险风格……这些或多或少,造成了对整体IP的撕裂。像《星球大战》系列IP,衍生品繁多,包括漫画、电影、电视剧、游戏,文学等等,但都是原创者卢卡斯影业IP监督整个IP的美学风格,这样不容易走偏。只能说“形象与形象之间不会打架,也不会相互抵消。”不过,畅销文学IP的电影化,在中国最近一二十年才慢慢在电影业界兴起的新生事物。乐观地说,未来的文学IP的电影化改编会越来越成体系,越来越有规矩。无疑电影《摸金玦之守护人》也会对后来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总要“一代新人胜前人”,么么哒。

    【详细】
    13529651
  • 青莲飘香
    2013/8/25 14:27:54
    守着整屋子粮食却饿死的科学家
    当年听到这个故事很震撼,说的是因为基因改造,很多农作物都失去了某些抗病能力,就像1840~1860因为土豆病,导致欧洲大量人饥恶死亡,仅爱尔兰就死了70万人。农作物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病,就需要从最原始的种子里提取基因才有救。几位科学家在收集了一屋子种子的房子里饿死,就是为了让后人有种子可用。

    在陈华顺的身上,我依稀看到那几位科学家的影子。他伤害儿子的心,伤害他自己的手,都是因为他有更长
    当年听到这个故事很震撼,说的是因为基因改造,很多农作物都失去了某些抗病能力,就像1840~1860因为土豆病,导致欧洲大量人饥恶死亡,仅爱尔兰就死了70万人。农作物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病,就需要从最原始的种子里提取基因才有救。几位科学家在收集了一屋子种子的房子里饿死,就是为了让后人有种子可用。

    在陈华顺的身上,我依稀看到那几位科学家的影子。他伤害儿子的心,伤害他自己的手,都是因为他有更长远的见识。他没法控制阿寺的暴虐,就不敢教他咏春。他也许太笨,无法预见到阿寺后来的转变,但是他的心绝对是想对阿寺对咏春好。

    叶问也是的,心思如果用在怎么过日子保住家产上,不要成天为邻里出头,也用不着老是入狱受苦。可是叶问从小就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问东问西,所以才会成长为宗师。他的确不像林青山那么机灵,但他是大智若愚。说起来,这种人物形象不容易讨好,看完整部剧,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永成到佛山找他二人重逢时他一层又一层的表情,还有他一口喝掉稀饭说“我吃完了不用菜”这种细节。看郑嘉颖演戏,从眼神、表情和动作来慢慢分析人物是一大乐趣。郑版叶问让我老想起一个朋友,他来自农村,真算不上机灵,就像叶问傻傻的,照说做起生意来必输无疑,可真怪,每当有人要整他,都有天助般。比如好几次碰到骗子要他签合同,他的车半路就坏了,或生病了,反正合同签不成,然后无意中就发现骗子的把戏了。叶问的运气也这么好,反正跌跌撞撞到最后,输掉的不是他。

    很多对白很多思考,虽是在那个年代背景下,可是现在人也可以借鉴的,对于家国的抉择,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永不过时的。我觉得这部剧的立意很深刻,也许就是如此,增加了沉重感,少了娱乐感,让一些人不容易接受吧?

    让一个没有武功底子的人演武林宗师,是要担风险的。好在郑嘉颖演过《铁马寻桥》《拳王》,都是高手,所以演技上没问题。只是对于喜欢看李连杰功夫的我来说,武戏上是弱了些。

    韩雪的张永成比我期待的要好,很有性格,内外皆美。跟叶问的真情和跟林青山的周璇都有看头,有内涵有层次。我当然喜欢看她跟郑嘉颖的对手戏,两人到后面部分比前面更默契更入戏,让荧幕外的我随着他们情绪变化而起伏。我最不能容忍不投入的做戏,最喜欢看很投入的戏,叶问里的对手戏让我很喜欢。

    我自己还非常喜欢里面的音乐插曲,觉得很励志,词曲都好。
    【详细】
    6245996
  • 静道空
    2013/3/20 19:28:48
    受不起的沉重
    这部戏,太沉重了。高贵的品质,总被低贱肆意践踏,几乎贯穿整部戏,让人不忍心看,太没人情味,有些残酷。人如果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不得累死呀!象巧妈和她大女儿这样的人,家里有一个就受不了,这样一个女人,是要害几代人的。无情至此,她却还有大篇大篇的理论,自私到无脸在地步。家,是最不能讲理的地方,它是情的禺所,情没了,家就没了。荷花无情,这个家早就没了,可是,偏偏这个家,摇摇晃晃,它总不垮。这让人看得不太
    这部戏,太沉重了。高贵的品质,总被低贱肆意践踏,几乎贯穿整部戏,让人不忍心看,太没人情味,有些残酷。人如果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不得累死呀!象巧妈和她大女儿这样的人,家里有一个就受不了,这样一个女人,是要害几代人的。无情至此,她却还有大篇大篇的理论,自私到无脸在地步。家,是最不能讲理的地方,它是情的禺所,情没了,家就没了。荷花无情,这个家早就没了,可是,偏偏这个家,摇摇晃晃,它总不垮。这让人看得不太舒服。
    结尾部分,张显人性处,处理得有些急,不太自然。

    好的地方是,这个世上,确实有这样的人,也有很多人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泥土气还算得真实。
    【详细】
    5816281
  • hollyin
    2005/11/12 20:49:49
    传说中的立体解构主义?
    整部片子感觉最深的大概就是画面和语言,感到跟以前看过很多片子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一个个水的画面,来分解了整部片子.这让我想起看<大话西游>的时候,看到至尊宝每次在看到水后所呈现的另一个空间的分隔,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象鸡毛一样飞>中的利用一次次把鞋子掉在水里,而分割的情节,一直都不是很明白所谓的立体解构主义,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利用某一个重复的场景,把不同的时空、人物及情节连接起来。反正看东西都是自己琢
    整部片子感觉最深的大概就是画面和语言,感到跟以前看过很多片子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一个个水的画面,来分解了整部片子.这让我想起看<大话西游>的时候,看到至尊宝每次在看到水后所呈现的另一个空间的分隔,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象鸡毛一样飞>中的利用一次次把鞋子掉在水里,而分割的情节,一直都不是很明白所谓的立体解构主义,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利用某一个重复的场景,把不同的时空、人物及情节连接起来。反正看东西都是自己琢磨,呵呵~希望有高人指点指点!
    【详细】
    1010215
  • 靠谱
    2013/12/6 20:42:10
    现代萧峰在抗日
    说到追的剧是《打狗棍》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因为据了解,其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作为一个20多岁的文人,非往这堆儿里扎。。。。。。年八辈追一回剧就70集,周末过去了才看完一半。本还想上班了哪有心情再追剧。不过天助我也, 大雪又休了两天,终于追完了。
    我觉得戴天理就是现代萧峰。同样是丐帮帮主,同样义薄云天又都特别轴,同样生在外敌来侵的年代,同样结拜兄弟,同样和绝世好女人谈恋爱。这不就是一部
    说到追的剧是《打狗棍》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因为据了解,其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作为一个20多岁的文人,非往这堆儿里扎。。。。。。年八辈追一回剧就70集,周末过去了才看完一半。本还想上班了哪有心情再追剧。不过天助我也, 大雪又休了两天,终于追完了。
    我觉得戴天理就是现代萧峰。同样是丐帮帮主,同样义薄云天又都特别轴,同样生在外敌来侵的年代,同样结拜兄弟,同样和绝世好女人谈恋爱。这不就是一部讲述萧峰在穿越后怎样抗日的剧吗?说到抗日,日本人刚进热河的时候,戴天理带着杆子帮的兄弟打了几场游击战,打死了鬼子几十人。然后害死了纯爷们娘炮老二婶及其土匪弟兄100多人。接着在其坚决听信坚决坑他的那图鲁的话后害死杆子帮的人300多号。一晃六七年隐居深山后,又主动把白金柜接来,害死一心只为他活的财神,本剧最聪明最会告状的巴瑞德,爱挑事的受气包裁缝和一众共产党人。走出深山,去给刑场上的女儿办婚礼。本打算办完婚礼就跟着女儿一起去了,结果活到最后终于灭了独臂哑徒小日本和克妻怒汉那图鲁。
    抗日一共八年,在深山待了六年。除了开始打死了几十个日本人,后来都是在他的积极奔走下,把剧中所有的好人都害死了。怪不得日本人心心念念要找他出来,有他在,杀好人得省多少事呀。对他好言相劝从来都不听,什么方梦乔、那图鲁的话一说一个准。用自己英雄的想法来想坏人,问题是坏人根本就不是那么想的。作为他的亲人朋友一定会为他万分骄傲、无比光荣。但他英雄的名是建立在亲朋好友的鲜血上的。在财神们死后他悲情地喊:“为什么兄弟们走在我前头呀!”废话!你是男主角当然都死到你前头了。不然按照正常逻辑正常概率正常运气,你第一集就死了。
    白金柜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人,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站在他的角度想他也挺委屈的。就是想消消停停地过日子,可因为戴天理总是让他生命受到威胁,生活永无宁日,而且此人当初还不肯将若男嫁给他。可是他忘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的理想生活是奢望。没有国就没有家。如果生在现在,他也许还是个事业有成且爱老婆爱孩子的好人呢。生在战争年代,自己身上所有的人性恶都暴露了,怪只怪生不逢时吧。
    马九千在这戏里真是魅力四射呀,看来男人的魅力主要来自内在的品格。他在《铁梨花》里的相貌和这里的没什么差别,但品格为人性情却是天壤之别。同样一张脸,一个给人感觉顶天立地、气贯山河,顶着亮瞎众人双眼的咋弄都不死的男二号光环,别人一个手榴弹炸飞立马挂,他在机关枪大炮双重进攻下也安然无恙得可以来回溜达;一个看着就猥琐,听他说话就恶心。
    我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没有不赞叹老二婶的。这个角色太有戏了,太逗了。他再一次让我相信男人的魅力主要来自内在的品格。即使是傲娇娘炮终身不举,有一颗纯爷们的心,也是中华好男儿。
    老二婶、戴天理都是可以框入中国电视剧橱窗里的人物(虽然戴天理在数据中经不起推敲,但他的民族精神是毋庸置疑的。)秀儿也应是中国电视剧里数得上的好老婆。漂亮、温柔、贤惠、明理、懂事。。。。。。集中国女人所有美德于一身,简直就是民国版的刘慧芳。不仅出嫁即后妈,在听说老公对不住前女友后毫不犹豫地提出接前女友进门自己做小。为了传宗接代,拿自己的命换女儿的命。这样的好媳妇如果不早死,怎么成全女一号和男一号的晚年生活呀?秀儿在比较自己和格格的时候说自己的体格壮实。秀儿都是自己的体格壮实了,我这身板子就不说话了。格格要早生个一二百年肯定比剧里滋润多了。她和白金柜,一个生的太晚,一个生的又太早。
    剧到建国就结束了,我非常为剧中所有人物的后人担心。建国后的三十年他们的日子无疑是悲惨的。那格格光名字就能给她带来灾难。那么多的英雄“右倾”“文革”的时候自杀了。战争时他们认为抗敌救国成功了便国泰民安。当拼死救国后发现日子比战争时都不如,希望就碎了吧。
    【详细】
    64501577
  • 饺子
    2010/1/26 16:25:10
    迟来的洗礼——《最后的武士》
    很惭愧,《最后的武士》03年就出来了,而我是今天才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毫无疑问,我再次感到国产大片写故事和教化人的能力太差了。

     

    从故事本身来说,其实《最后的武士》的故事背景和中国洋务运动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结果不同罢了。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日本天皇为了使国家迈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对内部保守势力进
    很惭愧,《最后的武士》03年就出来了,而我是今天才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毫无疑问,我再次感到国产大片写故事和教化人的能力太差了。

     

    从故事本身来说,其实《最后的武士》的故事背景和中国洋务运动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结果不同罢了。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日本天皇为了使国家迈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对内部保守势力进行清剿的过程。故事中,保守的武士首领胜木,和中国清末的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一样,是非常抵制天皇的新政的。他们破坏铁路,拒绝使用新式武器。无疑,从历史的潮流发展来看,他们是落后的,而且必然会被淘汰的。

     

    不过,导演却把批判的眼光对准了天皇....

     

    影片中,导演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Tom Cruise在日本小村庄中的见闻,展现了整个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日本的传统。

     

    其实,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人们会为这帮武士可惜....因为如果他们拿起枪,他们绝对是最优秀的日本皇军。但是为什么他们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剑?

     

    Tom Cruise在最后面见天皇的时候给出了回答。

     

    当他呈上阵亡的胜木使用的宝剑时说:He hoped that you would remember the ancestors who held this sword and what they died for.当天皇问及胜木how he died,而Tom Cruise却告诉天皇how he lived.

     

    正如天皇感触之言:I have dreamed of a unified Japan,of a country strong and independent and modern.And now ,we have railroads,and cannons,western clothing.But 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or where we come from....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胜木是如何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努力去了解其他文明。他守旧,但是绝不自我封闭。很显然,他不是一个中国式的传统卫道士。

     

    当他的传统文明被西方世界暴力中断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该何去何从,他虽然不知道,但是却一直在探索,虽然最终被时代抛弃,但是至少使得传统文明得以延续。

     

    当影片最后日本西式皇军集体对着他的尸体下跪时,我们可以感到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从盔甲中渗出,侵入了每一件西式军服的心中,这就是文化的延续....

     

    中国也何尝不曾面临这样的场面。在一场场政治革新,社会革新,文化革新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守旧老人在守旧的同时开眼看世界的姿态。最终守旧老人死了,传统也就这样被抹杀了....

     

    当我们再庆祝我们实行了各种现代化时,可能我们已经忘了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想想当今中国人精神的苍白,美好的传统精神自我更新能力完全丧失。我们现在只能捧起千年之前的文字依葫芦画瓢,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喧嚣之后,至于我们画的什么,没有谁知道.....
    【详细】
    29571546
  • Yumeji
    2019/5/6 0:19:46
    洗地归洗地,请不要来碰瓷本格推理

    魔幻现实,改编剧除了人名什么都想改,原创剧除了人名什么都不想改。

    【新加了不少东西,欢迎看过的再看看后面新加的】

    【选了四篇文章,一方面洗的时候涉及到推理部分,另一方也比较有槽点容易嘲讽,学某些人疯狂洗神夏柿子偏要找软的捏:1、“半个推理粉和神夏剧粉有话要说”(截至2019年5月14日23:30,688有用52没用);2、“科普一下侦探小说中的那些通用的套路和模式”(

    魔幻现实,改编剧除了人名什么都想改,原创剧除了人名什么都不想改。

    【新加了不少东西,欢迎看过的再看看后面新加的】

    【选了四篇文章,一方面洗的时候涉及到推理部分,另一方也比较有槽点容易嘲讽,学某些人疯狂洗神夏柿子偏要找软的捏:1、“半个推理粉和神夏剧粉有话要说”(截至2019年5月14日23:30,688有用52没用);2、“科普一下侦探小说中的那些通用的套路和模式”(截至2019年5月14日23:31,59有用8没用);3、“【搬运 已授权 微删改】抄袭?不存在的”(截至2019年5月14日23:33,1092有用188没用,话说我还挺想和这位所谓的“太太”交流一下看看“她”到底有没有看过爱伦坡);4、“鉴抄需科学 跟风要动脑”(截至2019年5月14日23:35,40有用29没用)】

    闲的没事干,念头又不通达,干脆就再来嘲讽一趟“推理粉”

    第一篇要嘲讽的文章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30933/

    以下为该文章要受嘲讽的内容:

    喜欢看侦探小说,看的比较杂,本格也好、演绎也好、变格也好,都看,从Arthur Conan Doyle的A Study in Scarlet,The Sign of Four到Agatha Christie的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Death on the Nile到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斜屋犯罪,再到东野圭吾的没有凶手的杀人夜、怪人们、那时候的是谁。看的不算多,但自认为算半个侦探小说迷。
    影视剧也看,柯南、福尔摩斯、神探夏洛克都翻过来覆过去看了很多遍。国产侦探剧看的很少,普遍来说一来案子质量太差经不起细究,二来服化道像过家家没诚意,三来剧情过于拖沓节奏太慢。很多朋友推荐说最近上了个还不错的国产侦探剧,微博上一搜,铺天盖地的说在抄袭神探夏洛克,基于好奇抄了有多少点开了这部侦探剧,一口气看了八集,只想说两个字,真香!
    作为侦探小说迷和剧粉并不认为这部剧和抄袭有什么关系。推理有本格、社会、变格、演绎、新本格、硬汉推理等众多派别,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套路。就说说神夏和绅探这两部剧吧
    1.派别不同:
    神探夏洛克属于演绎推理。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神夏里大大小小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严格遵守了演绎推理的套路。
    绅探属于本格推理。本格推理的剧情更集中,矛盾冲突更尖锐,也更能勾勒一个推理能力卓越的侦探形象。本格推理的乐趣在于“推理”本身,擅长氛围的营造,观众的参与感强,可以跟着主人公根据现有的线索推理谁是凶手。

    1、将本格、变格、演绎并列: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在这个被“推理粉”并列表述的几个词后面都加上“推理”二字,即本格推理、变格推理、演绎推理。

    众所周知(或者也可以据百度百科所知),演绎推理只是一种推理方法,我们可以说这本推理小说里的侦探运用了演绎推理,而不能说侦探运用了本格推理。如果非要强行说演绎推理除了方法外,还具有小说类别的含义,可自行百度“本格(派)推理小说”、“变格(派)推理小说”和“演绎(派)推理小说”,无需多言。

    2、强行用血字、四签名、尼罗河和东快的英文名,其实这在该篇文章的装逼意图不是很明显,关于这一点会在嘲讽后一篇文章的时候重点提及。

    3、谈论自己喜欢看侦探小说的时候列举东野圭吾三本豆瓣不足7.0的小说。虽然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畅销君,也经常黑他写言情小说的,但畅销君都能不足7.0的小说,那是真的差劲。不巧,我又发现豆瓣搜不到《那时候的是谁》,百度一看不得了啊,原来这刚好就是某个日剧的百度百科介绍,完美一一对应,更不巧的是,这本搜不到的小说实际上国内2017年才出版,名字叫《那时的某人》,这看的到底是小说还是日剧?这年头看几本烂大街的小说,加一本诡计被多次抄袭的小说,加一本作案手法过于夸张超脱现实以至于被畅销君讽刺过并轻易被泄底的小说,再看个收视率不高的日剧,这就敢自认算半个侦探小说迷了?

    101592225
  • Romainroll
    2022/12/3 13:10:01
    存权力,灭人欲

    历史剧是创作者对历史的一种个人解读,导演截取了康熙朝治理黄河这段故事,拍出了封建王朝中权力运行的真相。

    相较于一直在河道上兢兢业业、栉风沐雨十几年,人格始终如一的靳辅、陈潢来说,在权力中心的康熙戏份更多,转变更大,也更好地展现了权力的逻辑。

    三十四集中,孝庄皇太后自知大限已到,在宫殿中

    历史剧是创作者对历史的一种个人解读,导演截取了康熙朝治理黄河这段故事,拍出了封建王朝中权力运行的真相。

    相较于一直在河道上兢兢业业、栉风沐雨十几年,人格始终如一的靳辅、陈潢来说,在权力中心的康熙戏份更多,转变更大,也更好地展现了权力的逻辑。

    三十四集中,孝庄皇太后自知大限已到,在宫殿中,盛装大扮,正襟危坐,完成最高权力的交接仪式,为了大清基业能千秋万代,她殷殷嘱托康熙帝王之术。孝庄主要说了两点,一个是告诫康熙,继承人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是靠自己流血搏杀到最后、最凶狠的狼,才能当做狼王,才有能力保护群狼。二是针对群臣的驾驭,她说流水不腐,人才到处都是,摧残一波,还会有新的一波填补上,皇帝不能因顾念旧情而让大臣长期处于高位,必须保持其流动,才能让他们时刻惶恐,不敢懈怠,更不敢合伙针对皇帝,群臣流动,与其能力无关、人品无关,仅仅在于其必须保持流动。两条背后都有一个思想,就是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必须消灭自己作为人的过多思想情感,只有人性被权力异化,才能成为权力本身。

    以此为节点,康熙完成了一次蜕变,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康熙十五年,黄河大决,运河运行不畅,直接影响了平三藩的战略物资运输,大清危机四伏,甚至有倾覆的危险,此时的康熙权威还未完全建立,用孝庄的话说,别人看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小孩子。除了外敌,最主要的政治对手是满清勋贵集团,他经常被以伊桑啊为代表的索党怼的哑口无言。同时,此刻他还是个热血青年,真诚、热情,他招揽有能力的汉臣,可以对高士奇因欣赏而特殊拔擢,一日七迁;可以因为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向孝庄撒娇,要内帑治河;可以对靳辅、陈潢这样的专业人才推心置腹,君臣一心,以至于经常感动得靳辅老泪纵横。

    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死后,早已平三藩、收复台湾的他,获得了极大权威,用明珠的话说,就是已经成为了真神。然而康熙也逐渐褪掉自己的人性,变得冷血,虚伪,刚愎自用,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维护“皇上圣明”四个字不受质疑。在索额图边境谈判被困之时,他选择不派重兵救援,任其自求多福。他开始践行孝庄提出的第二条帝王法则,把群臣流动这柄权力之刃第一个砍向明珠。针对治河之争,对于反对自己主张的靳辅、陈潢,他先下旨,后私信,一直想要对方服软认错,以维护自己的权威,然而对方坚持原则软硬不吃。他随即任用徐乾学这样的小人为枪,要把查抄家产不过五两的靳辅、陈潢打成贪腐明党,最终,一个革职,一个囚禁至死,有治国理财之能的明珠被贬官,不再重用,而高士奇也从奇才被定性成了小贼,佟国维、张廷玉替代二人上位,南书房大臣三换其二,群臣完成了第一次大流动。

    康熙一直很喜欢流眼泪,前期对靳辅推心置腹地流泪,让后者愿意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后来他也经常对所有要任用的重臣流泪,同样让对方以为自己收到了特别的重视。流泪变成了帝王心术的一种表演,康熙沉浸在爱臣之明君的人设之中。讽刺的是,在最后一集,身心疲惫的靳辅面对康熙的流泪表演已经彻底麻木了。

    剧中对围绕在康熙这个权力中心的群臣像也刻画得格外耐人寻味。索额图心里全是满清勋贵的利益,表面为国尽忠,内心时刻盘算着控制河督位置,好做自家生意,后期甚至为了扶持更有利于自己的太子上位,直接参与篡逆。明珠在朝堂上上下其手,但同时也算治国理财之能手,对于大阿哥之事也是尽力规劝,同时他是相信君臣人情的,否则也不至于感叹出“连靳辅陈潢这样的人都能被罢黜,谁还来当忠臣”的话语,当被康熙抛弃后,他面对曾经十几年朝夕相处,而如今擦肩而过的不白其一眼的康熙,眼神充满了错愕与幻灭。于振甲号称要作圣人,追求道德完美,然而他除了清廉一无是处,前有为一县不顾大局,导致黄河决堤祸害三省,后有改变靳辅、陈潢治河政策,导致黄河再次七省泛滥。徐乾学是个标准的能力不足,但深谙官场潜规则的老官僚,以十万亩水田做敲门砖考上了探花郎,随后到处投奔效忠,差事屡屡办砸,最后却因为揣摩到皇上要清除党争的意图平布青云,甘愿做陷害兄弟的帮凶,可谓毫无道德可言。靳辅、陈潢在其中像是一种异类,他们时刻把治河和百姓放在第一位,不惜抗旨不遵,陈潢甚至直接喊出了,黄河不是皇上的黄河,是天下人的黄河,他也因此冒犯了天威,最后被幽闭至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皇帝到百官,人人把圣人训挂在嘴边,背后却时刻践行着“君为贵,社稷次之,民最轻”的权力至上原则。两江总督阿席熙私自扣押赈灾银两,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公然对上来讨要银两的靳辅说,银子怎么能发给穷人,治民就像管理牲畜,成熟一波就要收割一波,谁不听话,就打死几个,他们也就老实了。被革职的靳辅找索额图,让其劝说皇上不要更改治河政策,索额图说,你管这闲事干什么,再说,黄河再次泛滥,不正好证明你才是对的,至于多一些灾民又有什么关系。康熙执意挖下河,对于靳辅抗旨,私下召见靳辅,声称五万亩良田不算什么,他最在意的是靳辅抗旨导致皇帝权威被冒犯,被天下人看了笑话,而后他任用听话但治河无术的于振甲,导致黄河再次更严重的泛滥,康熙却对后者依旧信任有加,每年拨远超靳辅、陈潢时期的经费400万两,给他收拾烂摊子,等于振甲按照靳辅、陈潢之策重塑河道之后,康熙甚至不忘得意洋洋邀请靳辅来观看成果,以表示自己眼光卓绝,不管任用谁做河督,只要按照他的旨意来办,都能治理好黄河,可惜被于振甲实话实说当场打脸。而真正践行“民为贵”思想的只有靳辅、陈潢二人而已。

    权力是巨大的,它可以轻易彻底改变小人物的命运, 索额图因为徐乾学的十万亩水田而让其成为探花;明珠因高士奇提前交卷认定其轻浮,直接把卷子涂污作废掉;号称爱民如子的康熙也为了维护自己权威,罢黜专业治水人才,导致黄河再度泛滥,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权力又是渺小的,有时甚至像个笑话,康熙要借淤田案打压明珠党,最后却查到最大买家是太子,明珠得知后直接笑到戏谑康熙为康老三,高士奇也吐槽,总不能因为你是皇帝就说什么都对吧。黄河更是不给康熙面子,你敢挖下河,我就立马泛滥给你看。

    电视剧最后,年迈的康熙来到河神庙,看着被自己罢黜的靳辅、陈潢已被老百姓当做河神般供奉,得到了他一生追求但都没有得到圣名,不知又会作何感想。毕竟,中华民族能像黄河一样源远流长,主要靠的并不是所谓明君贤相,而是无数个靳辅、陈潢,他们理应流芳百世,而权力本身并不值得颂扬。

    【详细】
    14796280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