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主旨乃是响应关于长江经济带和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全面洋溢着积极豪迈乐观开放的精神面貌,与央视很多纪录片都有种共同的性格。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纪录片来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热爱与信心。属于宏大叙事的一种。
距离《话说长江》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拍摄的技术当然有了飞速的进步,但纪录片中的内容也越来越狭窄了,如果说《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希望用大篇幅来讲述长江从上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主旨乃是响应关于长江经济带和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全面洋溢着积极豪迈乐观开放的精神面貌,与央视很多纪录片都有种共同的性格。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纪录片来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热爱与信心。属于宏大叙事的一种。
距离《话说长江》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拍摄的技术当然有了飞速的进步,但纪录片中的内容也越来越狭窄了,如果说《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希望用大篇幅来讲述长江从上到下的整体脉络(但因为长江流域太过于庞大,他们也不得不尽量多选取有代表性的点),《长江之恋》就是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去叙述“新时代”的长江。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紧张的关系是否可以轻松地解决,这还需要历史去考验。本片中多体现我们为了经济保护投入了很多,但丝毫没提为了整治武汉的江滩、为了全面禁止捕捞而牺牲的渔民、为了保护环境而关停的大量企业,给一些个体的生存造成了什么样的巨大困难,我不禁去思考这宏大叙事的背后。
在结构上,本片也比较散乱,尽管也有一个从上到下的脉络,但选取的点很散很乱,有时候在说到下面的又回到上面去,为了升华结尾,引入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事物,这些都不一而足了。主题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总体上思想性不够。
———浅析纪录片《长江之恋》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横跨着辽阔的华夏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纪录片《长江之恋》通过对源头的追溯,全景式地记录着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在对中华文明足迹的探寻中,呈现出大国自信和责任担当。
中国的大国形
———浅析纪录片《长江之恋》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横跨着辽阔的华夏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纪录片《长江之恋》通过对源头的追溯,全景式地记录着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在对中华文明足迹的探寻中,呈现出大国自信和责任担当。
中国的大国形象以宏观的镜头语言呈现于观众眼帘,展现出文化自信。镜头是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在《长江之恋》中采用航拍、4K等顶尖技术,通过大远景、空镜头等高空环绕镜头,在展示我国已掌握高端摄影技术的同时,表现出长江流域的广阔无垠和蜿蜒绵长,如石鼓镇的九曲回肠、虎跳峡的图案及险峻等等皆是长江的真实映射,河即是中国人民形象的外化,跨越艰难险阻不断前行,正如当今时代的中国人奋勇拼搏的精神。且在鸟瞰的镜头中,长江贯穿了崇山峻岭即又象征着中国包罗万象、心胸宽广的包容性。这些开放包容、勇往直前的中国形象蕴藏在镜头语言中,以镜头语言讲述着长江故事,谱写着宏达的中国故事。
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在丰富纪录片表达效果的同时,体现出人文关怀。《长江之恋》是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两部大型纪录长江的纪录片的创新之作。在纪录片特点上,从单一的注重真实感的基础上趋向娱乐化和故事化,在记录长江真实状况的同时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改变了这类纪录片一贯的宣教意识强烈、声画剥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在纪录片《长江之恋》中,融入保护候鸟的故事、湿地保护的故事、河流治理的故事等等在反映长江流域生态状况的同时展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从理性和感性上传达给观众更为深刻的印象和感受。纪录片《长江之恋》的叙事风格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受众的观看体验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使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达到寓理于事、寓理于画的效果。
人物的选取直观地将长江现状表现出来,呼吁人们对长江生态的保护。在纪录片《长江之恋》中穿插着许多专家学者的访谈以及普通人对长江的保护故事,真实及有力地介绍了当下的长江的状况,也表现出对于长江的关注度之高。不仅如此,纪录片截取了各种小人物、平民人物对长江流域生态的保护,生动地诠释着“长江之恋”,以及在他们质朴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母亲河的拳拳之心。纪录片《长江之恋》由远及近地更加贴合普罗大众的展现出更为强烈的对于长江这条母亲河生态环境的忧虑,倡导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
追溯人类漫长的足迹,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发生和崛起,无一不是在大江大河边枝开叶蔓,长江孕育着华夏大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文明,诉说着一个华夏母亲对孩子的爱恋,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的赤诚之心。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亿年前,长江从唐古拉山发源,自西向东汇入东海,蜿蜒万里,惊涛澎湃,孕育了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的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唤起我们对于母亲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亿年前,长江从唐古拉山发源,自西向东汇入东海,蜿蜒万里,惊涛澎湃,孕育了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的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唤起我们对于母亲河的呵护。
01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清
长江涵养着占国土面积1/5的沿江生态,带给沿岸4亿人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大招商”“大开发”给长江生态系统敲响阵阵警钟:化工围江成势、工业废水偷排、非法码头林立、非法采砂泛滥、河湖湿地萎缩……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据统计 长江经济带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农田、森林、草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减少,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湖泊萎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长江需要医治的地方并不少。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大保护”的概念大约可以追溯到这次座谈会上。长江大保护也是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而提出来急需完成的一项严峻的任务。
其实,关于长江的保护,很早就开始了。一些非政府组织一直在默默关注。
为了保护这条中国的母亲河,在过去30年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长江流域陆续开展了100多个保护项目,总计资金投入3500万美元。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他们推动建立了66个野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全球71%的野生大熊猫和57%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保护。
同时,他们还推动长江中下游40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湿地保护网络,164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WWF积极倡导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河湖生态,确保饮水安全和环境流。其推动建立的长江论坛,为政府、国际组织、学术机构提供讨论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平台。
为了我们的生命长江,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四方奔走。这部纪录片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我们更要保护长江。长江大保护,刻不容缓!
#豆狸推荐#长江之恋 | 纪录/中国大陆饮一瓢水 尝一尝她的滋味母亲河生生不息以雄伟气魄磅礴之姿孕育守护万千生灵鲜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儿女们心怀万般情感辗转万里全拍摄只为记录她的美感念千百年来的深情推荐指数:??????刘丽婷总导演董洁心、董玲俐、刘玮、张艳芬、王向韬、史嘉年执导
#豆狸推荐#长江之恋 | 纪录/中国大陆饮一瓢水 尝一尝她的滋味母亲河生生不息以雄伟气魄磅礴之姿孕育守护万千生灵鲜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儿女们心怀万般情感辗转万里全拍摄只为记录她的美感念千百年来的深情推荐指数:??????刘丽婷总导演董洁心、董玲俐、刘玮、张艳芬、王向韬、史嘉年执导
长江,雄伟壮阔,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终于承受不住无休无止的严重污染,她悲哀地病倒了!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湖北长江流域河流保护的新闻,而其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有的是开一条船,到附近的水库、河流中捡捡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或者其他杂物;还有的是拿一个袋子,在水域附近的草地上捡垃圾,以及其他被人随手抛弃的废弃物品。这些保护措施对不对?
长江,雄伟壮阔,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终于承受不住无休无止的严重污染,她悲哀地病倒了!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湖北长江流域河流保护的新闻,而其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有的是开一条船,到附近的水库、河流中捡捡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或者其他杂物;还有的是拿一个袋子,在水域附近的草地上捡垃圾,以及其他被人随手抛弃的废弃物品。这些保护措施对不对?当然不能说不对,但却是指标不治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真正要做好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找到真正的病根,才能真正根治!长江水域的污染,除了上游排泄下来的污染物外,主要在于两岸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支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必须做好各大支流水系的环境保护和治理。首先,最重要的污染是工业污染,不仅仅包括长江两岸,长江流域所有支流经过的县市都要进行环保排查,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必须进行迁移或者关停,从而减少直至控制工业污染源。另外,还有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目前很多地方还不达标,必须加强管控,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生活污水对长江的污染。
其次是农村的污染。农村对于长江支流的水源污染也是日渐加重,主要分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垃圾直接往河流里倾倒,比如一些日常生活废弃物,以及一些死鸡死猪等,经常可以在河流中看到。第二是农业化肥等化学物品污染,由于农家肥的使用逐渐减少,化肥的使用日渐频繁,而那些农业废水都是直接往河流、沟渠中排放,最终造成了化学物品的污染。第三是随着特色农业的兴起,农村出现了很多养殖户,而这些养殖户所产生的废水、垃圾都是排放到附近河流中,从而使河水臭气熏天,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这样的纪录片希望能够唤醒更多的国人能够重视对于长江的保护,我们不能再以透支未来的做法去追求经济发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顾玉亮见到我们的第一件事,是查看工作证和记者证。
“找我的人太多了,见谅啊”。他一边笑呵呵地为我们倒茶,一边用手机认真地拍下了证件。
友善客气但谨慎小心,上海人的特点在顾玉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一旦聊起和水有关的话题,他立即滔滔不绝,言无不尽,毕竟他与水打了三十八年的交道。 这三十八年中的十五年,他都在验证一个大胆的设想:把长江入海口的好水,引入上海的寻常百姓家
顾玉亮见到我们的第一件事,是查看工作证和记者证。
“找我的人太多了,见谅啊”。他一边笑呵呵地为我们倒茶,一边用手机认真地拍下了证件。
友善客气但谨慎小心,上海人的特点在顾玉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一旦聊起和水有关的话题,他立即滔滔不绝,言无不尽,毕竟他与水打了三十八年的交道。 这三十八年中的十五年,他都在验证一个大胆的设想:把长江入海口的好水,引入上海的寻常百姓家。
“总有人要来宣传青草沙,但我不希望那些商业化的媒体来宣传它,” 这位青草沙工程原工程师对这个他视为“女儿”的水源地倍加呵护。
青草沙水源地的确很低调。它已经运转了八年,但我身边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喝的水来自青草沙。事实上,今天上海超过半数的人喝的水,都来自这个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水库。
第一次见何大明,他二话不说便带我们去巡湖,在一个航标附近把船停住,指着远处不时出没于水面的江豚让我们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江豚,有点小激动,但是因为太远,拍得不是很清楚。
何大明在当地算是一位知名环保人士,过去也是渔民,也做过不少非法捕捞的事情。真正让他转变的,是发生在2003年的一件事情。一对江豚母子在他承包的水域被渔网缠住了,江豚是哺乳动物,需要浮到水面用气孔和肺呼吸空
第一次见何大明,他二话不说便带我们去巡湖,在一个航标附近把船停住,指着远处不时出没于水面的江豚让我们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江豚,有点小激动,但是因为太远,拍得不是很清楚。
何大明在当地算是一位知名环保人士,过去也是渔民,也做过不少非法捕捞的事情。真正让他转变的,是发生在2003年的一件事情。一对江豚母子在他承包的水域被渔网缠住了,江豚是哺乳动物,需要浮到水面用气孔和肺呼吸空气。当时小江豚被渔网缠住,可能是因为挣扎,没了力气,开始下沉。江豚妈妈则在它身下用嘴死死地反复向上顶,好让它呼吸。何大明跳下水解开了渔网,“小江豚约有80公分长,身上被渔网勒出了几道血痕,命悬一线。大江豚身长约1.2米,嘴巴已经顶得发白,流出了血,看样子已经顶了一个晚上。”何大明在解救小江豚的时候,江豚妈妈一直在身边不肯离开。这一幕让何大明的内心产生了无比的震撼,原来动物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便踏上了漫漫而又艰辛的环保之路,再也没有回头过。
第二次见何大明,是两个月之后了。他正光着膀子在船底下潜水,一问旁人才知是绳子不小心缠到螺旋桨了。他不时地浮出水面换气,深吸一口又潜下去,两个小时了,他还在船底捣鼓。那个时候是六月初,水还是有点凉的,虽然何大明水性极好,但旁人都替他担心。一位在他船上负责烧饭的阿姨一直抹眼泪,问了她才知道,如果请人帮忙解决需要八百块钱,何会长不舍得花这个钱。
他们太缺钱了!光每次出船的油钱都要几百块,再加上其它的一些支出,一个月下来保守估计都得将近万元。目前他们只有政府的一些补贴,及一些民间组织的赞助,何大明他们必须得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因为时长的原因,在片子里我这些东西没有讲。另外,还有何大明和他儿子两人之间的故事。其实何大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的是他的儿子,过去因为自己做了环保,何大明和他的队员们经常受到“渔霸”等黑势力的人身威胁,他们的家庭也受到了牵累。何大明对我说,自己就没有好好陪儿子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然后我就问他儿子有没有埋怨过父亲,他儿子一句话把我感动到了,“我对老爸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次巡湖的时候,以前是站在船头,现在是船长,他开船的时候特别精神,感觉在洞庭湖里面他就是掌控者,开着船,就可以随心所欲,他熟悉这片水域,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悉这里的一切,我觉得他站在船头或者坐上驾驶室的时候,在我心中是特别伟大的。”
如今,何大明的儿子在大学毕业后,也和他父亲一样,做起了环保。我非常看好这位年轻人。
在鄱阳湖边,我还遇到了一位让我非常敬重的老人,人称“候鸟医生”的李春如。他对鸟那是真爱,毫无作秀感。他给我讲了很多他和鸟之间的故事,有一次,他收治了一只几乎快要死的小白鹤,在候鸟医院住了83天,给治好了。老人给它取名“小白”,因为朝夕相处,鸟和人之间感情深厚,“我去巡湖,我在前面走,它在后面走,有时候飞到我前面,有时候在我两肩晃,我讲话,它唱歌,跟着跳舞,非常好。”
小白痊愈后,要往北飞了,鸟和人告别时都是充满了不舍。小白走后,老人还写了不少诗以表思念之情,“盼小白、想小白,思念之心总切切,望君早来旧时地,重叙旧,解我相思结”。第二年,小白果然来找他了。一天上午,李春如在湖畔高呼“小白”,刹那间只见湖里低空飞来一只鸟,落在他跟前。“鸟通人性,它知恩。如果不知恩,它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了,所以我说鸟比人好,鸟比人真诚,感情是真实的。”说起这些,老人眼睛湿润了。
所以你会发现,他是真的把鸟看作人了,他对待鸟就像对待人一样,甚至更真诚和纯粹。但是因为片子的关系,老人和“小白”的故事我也没能放进去。
“长江之恋”是一个很大的主题,要讲的内容真的是很多很多,我这第四集是专门讲淡水湖的,几个大湖都要讲到,比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渔民转型、禁渔要讲,候鸟保护、湿地保护要讲,稻作起源、绿色生态农业也不能缺吧,太湖边的河长制起源的故事好像更重要了……所以对我来说,如何取舍是相当困难的。不过我内心还是有一个标准的,那就是既然要讲故事,那一定要讲透,讲细,浮光掠影或浅尝辄止是不行的。
所以“长江之恋”又是一个单一的主题,我的理解是,我这一集要诉说平凡人守护长江的大爱故事。长江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河,都是在为子孙后代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一点平凡的努力,都是连通着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
2019年9月14日
在接到纪录片《长江之恋》拍摄任务的时候,我正好在读一本书,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中有一段是作者提到自己出国留学时,奶奶给他包了一包乡土,水土不服时可以给饭菜里放些。
这段描述令我印象深刻,生与斯,长于斯。这孕育着生命和情爱的乡土,在出生之日起,便早早的融入我们的骨血之中,不能割离,我也越发的想去探寻我们的根。纪录片《长江之恋》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探寻是谁哺育了我们先人的生
在接到纪录片《长江之恋》拍摄任务的时候,我正好在读一本书,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中有一段是作者提到自己出国留学时,奶奶给他包了一包乡土,水土不服时可以给饭菜里放些。
这段描述令我印象深刻,生与斯,长于斯。这孕育着生命和情爱的乡土,在出生之日起,便早早的融入我们的骨血之中,不能割离,我也越发的想去探寻我们的根。纪录片《长江之恋》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探寻是谁哺育了我们先人的生命和文明,我们又是以怎样的姿态予以回报的。
2019年的5月,我们一路摄制组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踏上了《长江之恋》的拍摄和探寻之路。
上海骤然入秋了,这一年的秋风秋雨倒是没有愁煞人,大抵是因为工作真是可以让你没有时间伤春悲秋。从5月赴川到此时此刻,是一年的三分之一了,如果用帧来计算的话,那已经是一道我算不清楚的数学题了。
将近一个月的拍摄,可数的文字总是写不出很多时刻、人物和故事。这里的只字片语,都只是为了记住。
上海骤然入秋了,这一年的秋风秋雨倒是没有愁煞人,大抵是因为工作真是可以让你没有时间伤春悲秋。从5月赴川到此时此刻,是一年的三分之一了,如果用帧来计算的话,那已经是一道我算不清楚的数学题了。
将近一个月的拍摄,可数的文字总是写不出很多时刻、人物和故事。这里的只字片语,都只是为了记住。
第一次听到《长江之恋》这个项目是在青海西宁。彼时是今年二月下旬,我之前参与的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即将在青海卫视播出,西宁举办的开机仪式邀请了我们几位主创和台里的领导,听到《长江之恋》这个项目正是在开机仪式之后的饭桌上。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个项目时间也太紧张了。要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此大体量的系列纪录片通常从策划到播出,基本上都是要两三年的时间。而这个项目为
第一次听到《长江之恋》这个项目是在青海西宁。彼时是今年二月下旬,我之前参与的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即将在青海卫视播出,西宁举办的开机仪式邀请了我们几位主创和台里的领导,听到《长江之恋》这个项目正是在开机仪式之后的饭桌上。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个项目时间也太紧张了。要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此大体量的系列纪录片通常从策划到播出,基本上都是要两三年的时间。而这个项目为了赶上献礼今年建国七十周年,要在十一左右播出,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半年多。
当时这个项目的制作团队并没有定下来。饭桌上,我心中暗暗为即将要承担这个项目的团队忧心了一小下。然而毕竟事不关己,何况纪录片界能人异士众多,无须我来杞人忧天。于是,稍一思量就抛开这小小的忧心,继续埋头大吃。
再次听到这一项目的名字,是接到需要参加这个项目的通知,当时我正在杭州返回上海的火车上。我家小朋友此时一周岁不到,修完产假恢复上班后,我无法继续全天照顾孩子,只能把她寄养在杭州父母家里,每个周末回去看她。本来打算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尽量让自己空闲一点,多点时间陪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天南海北到处跑了。
然而世事不由人。
《长江之恋》一共六集,我分配到的是第一集,这也就意味着等待我的又将是高原和出差。
当时已经是三月份了。搜集资料、做PPT汇报、写拍摄计划、前期联络,又花去了一个月时间,等到正式出发的时候,是4月22日。而当时初步定下第一集播出的时间是8月23日,也就是说,所有的工作要在四个月里完成,拍摄的地点涉及青海、云南、贵州三个省,人物故事多达10个。这是我十几年从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我记得出发时频道领导来欢送,知道大家拍摄时间紧张,可能没多少时间睡觉,每个摄制组送了一兜子咖啡。由于没时间前期踩点,和拍摄对象的沟通仅靠电话或者当地台同事的间接联络,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出发时我提着咖啡心中十分忐忑。
拍摄的第一站是位于云南丽江的长江第一湾石鼓镇。飞机在经停长沙时,出了机械故障。我们摄制组一行在长沙机场滞留了六个多小时,等到达丽江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
在长江第一湾,我们的拍摄对象是当地林工站的站长和朝明。和站长四十岁不到,皮肤黝黑、言辞腼腆。第一天见面之后,我跟和站长约第二天去站上的拍摄时间,当问及他几点上班时,他憨憨一笑:“我们没有上班时间,我们住在站上。”
我忍不住八卦:“那您夫人、孩子呢?”
“老婆在下面几十公里外另一个镇上工作,小孩在丽江老丈人家。”
原来是三地分居,跟家人经常要一两个月才能团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