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影评

14875431
  • BN6X4Y3
    2022/8/5 22:31:28
    Dogme 95:Why 1995?

    ‘There is also another reason, which may actually apply to Danish film and me, and which is very much a product of Danish film culture. I think that i

    ‘There is also another reason, which may actually apply to Danish film and me, and which is very much a product of Danish film culture. I think that it has been very hard to liberate oneself from a film convention that possesses many qualities, but which in many ways envelopes you and weighs you down. Thomas Vinterbergsaid this in an interview about Festen, he talked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y set the Dogme rules. I believethe born of Dogme 95 is not an coincidence. It is kind of rebellion and dark humor. Iwant to talked about this and explain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omas Vinterberg’s words.

    14558845
  • 2022/5/1 9:15:06
    家宴

    一场在丹麦地方富绅海吉豪宅中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是为了庆祝他六十岁大寿而筹办的。他的儿子与媳妇、女友与男友,还有几位亲友齐聚一堂为他庆生。不过原来该是融洽的热闹的晚宴,却笼罩着诡异的气氛,仿佛海吉两周前自杀身亡的女儿阴魂犹在。岂知早逝女孩的双胞兄弟击杯起身发言,控诉父亲乱伦并谋杀亲生女儿,引爆了席间的争议对立。而在此状况下,这群人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一场在丹麦地方富绅海吉豪宅中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是为了庆祝他六十岁大寿而筹办的。他的儿子与媳妇、女友与男友,还有几位亲友齐聚一堂为他庆生。不过原来该是融洽的热闹的晚宴,却笼罩着诡异的气氛,仿佛海吉两周前自杀身亡的女儿阴魂犹在。岂知早逝女孩的双胞兄弟击杯起身发言,控诉父亲乱伦并谋杀亲生女儿,引爆了席间的争议对立。而在此状况下,这群人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详细】
    14370187
  • Evelynnn
    2022/1/11 19:50:43
    Film Blog of Festen (1998)
    ‘I don’t think so. Looking at American society, I’m sur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families living on the surface, not thinking of what’s be
    ‘I don’t think so. Looking at American society, I’m sur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families living on the surface, not thinking of what’s behind the facade. And that’s the topic of the film. There’s also a huge amount of Child abuse in American. At Cannes, many French journalists had to stop their interviews because they were crying. The reason that people say this is very Danish is explained by the rituals which we follow thoroughly in the film. The themes of the film are universal, although it doesn’t sound very humble to say that. ’
    14134786
  • 木头47
    2020/9/3 0:29:22
    观后感:民主内涵和民主形式的统一

    之前看过拉斯冯后面的作品,与早期道格码95也不一样,所以这算是我完整看的第一部了。p.s.道格玛的资源是真的难找,要不就是稀碎,死种子,要不就是没字幕。

    总的来说跟我想象的还是不一样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看了才知道戏剧张力很强的,虽然手法是纪实的,但剧情也是够硬核的。

    有评论说这剧情老套

    之前看过拉斯冯后面的作品,与早期道格码95也不一样,所以这算是我完整看的第一部了。p.s.道格玛的资源是真的难找,要不就是稀碎,死种子,要不就是没字幕。

    总的来说跟我想象的还是不一样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看了才知道戏剧张力很强的,虽然手法是纪实的,但剧情也是够硬核的。

    有评论说这剧情老套,对我来说还好。印象比较深的是九号秘事第一集,故事内容也是差不多,但结构差很多,家宴更高级一点。九号里把这个核心故事当做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奇观化的故事来呈现,满足观众的对家族密辛的偷窥欲,当真相暴露出来之后,故事戛然而止,观众更多是揣摩受害者的心理,回顾这种震惊带来的满足感。

    而家宴更高一筹,作为社会动物的人,在一场关系复杂的宴会中,每个人的动机,心理都发展的很清楚和自然,这样除了受害者,还有了其他丰满的人物。

    一个人面兽心的父亲,即使恶行在众人面前被揭穿,他仍能面不改色,试图说服和哄骗儿子,几次揭穿后他的反应都是递进的关系,从众人的反应也能看出他作为一个大资本家和父权形象的坚不可摧的特点。

    小女儿的形象还好,可以想象她整个弧光的完成过程,由沉默到发声,她的仍具有善良的本质。

    比较有意思的是小儿子的形象,从狠狠维护家族也就是他爹的荣誉到把他爹揍的满地找牙,肤浅一点说他还算是正义,但我又觉得他是被父权深深驯服的代表,殴打父亲的行为更大的动力是他心中父亲形象的崩塌给他带来的心理上的刺激,可以想象他的生活和思想都是以他爹的力量所塑造的,他是几个孩子里对他父亲依赖最深的,前面也多次渲染他精分的暴躁和卑躬屈膝,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有恋父或者说充满崇拜的倾向,当他开始知道父亲的真正道德品质的时候他是不信的,当他相信的时候就开始了崩溃,某种程度对他来说是一种自我摧毁。但另一方面,父亲倒塌之上他终于得以建立他自己真正的父权形象,早餐时的他已经焕然一新啦。(还有他长的好像郭京飞啊)

    母亲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她一方面是被父亲压制的,是附庸,另一种层面上又是帮凶,是男女不对等权利下的畸形产物。看着父亲被小儿子赶下餐桌那副样子实际是有些惨的,当时我就在想,大反派已经溃败认错了,但其迫害深远的影响是无可挽回的,不止是受害者的伤害,还有对他妻子造成的心理畸形,比他本身还要持久。

    另外,这个纪实拍摄的手法也是爱了,节奏性的镜头节奏性的剪辑其实都很精致。最绝的是这个画质。这个画质的垃圾程度让人有一种间离感,它真实地然你觉得这不是电影,真实地就像是自己拍的,反过来它又是一部电影。本质上是电影不能被高清镜头所规定,dv是最民主的载体,说的没毛病。因此再结合故事的只主要内容,大儿子几次努力推翻父亲霸权的民主斗争,形式和内容就一致了。

    【详细】
    128441286
  • 小野泥石流
    2019/5/13 23:44:50
    这是一个坦白的演讲,它的名字叫作:当爸爸洗澡的时候
    10178166
  • 海豚??
    2018/12/14 22:40:07
    影评

    又是一个发生在聚会中的变故的电影故事。一夜之间,地覆天翻。

    又或者什么都没变,丑恶的人还是那么丑恶,无辜的人受过的伤害也无法被当作从未发生。

    这部电影,在我的片单里是少有的。我很少看北欧的电影,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它们的电影风格应该是平实又兼深邃,又像是遥远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在深蓝的夜空中。夜空也不是太过暗黑,就是单纯的色调,简单地悬挂在我们地眼

    又是一个发生在聚会中的变故的电影故事。一夜之间,地覆天翻。

    又或者什么都没变,丑恶的人还是那么丑恶,无辜的人受过的伤害也无法被当作从未发生。

    这部电影,在我的片单里是少有的。我很少看北欧的电影,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它们的电影风格应该是平实又兼深邃,又像是遥远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在深蓝的夜空中。夜空也不是太过暗黑,就是单纯的色调,简单地悬挂在我们地眼中。这一次的观影体验,正是这样的。

    记得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关于胶卷和数码相机在电影中的运用,它们各有各的拥趸,而这部影片正是在摄影机发展过程中首次被用于电影拍摄的影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部影片,今天,是我首次看这部影片。

    影片的展开平铺直叙,孩子们从各地赶回家,参加父亲举办的60岁的生日宴会。兄弟妹三人相处融洽,你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当然,不妥之处不在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在于父亲与孩子们之间。并且,当我看到Christian和父亲会面的情节时,我甚至一度认为父亲更偏爱Christian一些,相对于父亲将Micheal排除在宴会名单之列。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我才渐渐发现Micheal仅仅是莽撞而已,而Christian才是有故事的人。之后宴会上,Christian一次次地尝试把所有事实讲诉给宾客们,却都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尝试后,Christian甚至都试图放弃。但是Christian地朋友们(酒店的工作人员)支持他,他才继续坚持,并且在酒店侍者的帮助下,让所有的宾客相信他所说的故事不是他臆想中的,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Christian非常无助,在所有人不信任他的时候,在所有人保持冷漠的态度选择性的相信着自己的偏见的时候,他就好像是落入河水的一颗石子,推着他前进的是一股默默涌起的浪和自己双胞胎妹妹死亡事件对自己的打击。Christian的所有尝试均无果,最后揭开它们父亲真面目的还是Linda的遗书。但是奇怪的是,事实被揭发了,父亲恼羞成怒了,宾客们却没有我期待的反映,只是默默地面面相觑。反而是Micheal在夜里找到父亲,发泄一般的对他拳打脚踢。

    关于宴会上众人对Christian揭发事件的反应,我想提一下。首先讲到Micheal。这是一个十分具有个人色彩的角色,自私、莽撞、大男子主义、无知且简单、重情义。他对家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从不了解哥哥姐姐所遭受的厄运,因此他不信任Christian,只觉得是Christian脑子出了毛病。于是他的做法很简单,将Christian轰出去,让他无法再回到宴会上,并且在每次推搡中都说这是他哥不能太伤害他。并且在真相被确认后,他的脸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震惊。Micheal角色的性格十分突出,易怒的性格,鲜明的红色。Helene知道一切真相,但是并不支持Christian的曝光行为。她曾经质问Christian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似乎一直在试图维护家族的形象,维持宴会的平稳进行。她一次次的的想要逃避。最终,Linda的信回到了她的手上,并由Helene的口被念出。Helene的角色十分脆弱,她试图维护表面的平静,但深感无力之后只能选择哭泣,从他人的安慰中逐渐站立起来,直面现实大厦之倾覆。她的颜色是绿色。另外Christian则是蓝色。不过他也并非是一直忧郁的,在事情解决之后,他的人生也开始有了亮色,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关于宾客们所担任的角色,大概就是冷眼旁观的群众吧。它们随着引导而大喜大怒,随着引导而且歌且舞。

    故事地讲述从Christian回来途中偶遇Micheal开始讲述,接着便是众人等待晚宴的开始。兄弟妹三人的画面平行剪切,但是画面的组合令人疑惑。众人没有对晚宴的期待,反而是各有各的心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终又有了一个新的角色,自杀身亡的Christian的双胞胎妹妹。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晚宴上,并随着Christian的晕倒,陡然变得平稳。晚宴的戏份是很值得细究的。各位主要角色的演技也十分专业。画面镜头的摇晃似乎更增添了我们心情的复杂。拍摄的角度也时时变化,距离也时而偏远时而靠近。特写的部分是我们审视角色内心的部分;来自角落的目光则给予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感觉。另外,电影似乎很会抓人眼球,不仅来自于情节的发展上,也来自于画面的组接上,比如上一秒是Christian低沉的画面,下一帧便是宾客开怀的画面。

    【详细】
    98271845
  • 简蛮cl
    2018/5/13 4:17:48
    超字数的短评

    孩子

    第一次看dogma很新颖,有的时候镜头放得很低又跟得很近。大儿子幼时被性侵,现在他难以定心于一个女人。小儿子儿时被忽视、远送他乡(没经历过性侵或许也经历过家暴),现在他粗鲁暴躁。

    大女儿需要服用药物,不断说想回家,说明她不把自己生长的酒店当家;她的母亲见她男朋友时说“nice to

    孩子

    第一次看dogma很新颖,有的时候镜头放得很低又跟得很近。大儿子幼时被性侵,现在他难以定心于一个女人。小儿子儿时被忽视、远送他乡(没经历过性侵或许也经历过家暴),现在他粗鲁暴躁。

    大女儿需要服用药物,不断说想回家,说明她不把自己生长的酒店当家;她的母亲见她男朋友时说“nice to see you back”而女儿说那是别人,说明她带过不止一个黑人男友回家;在宴会上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唱了歧视黑人的歌—— 或许女儿有的是一种反向的种族歧视,她交黑人男友是因为她受不了她家,她家是白人至上的、让她厌恶的白人家庭。

    父母

    最后父亲终于道歉了,可是他真的忏悔了吗?我看不出他感到很懊悔,虽然我也不知道感到抱歉的人看起来应该是怎样。所以,他的一句道歉,是屈服于道德还是屈服于暴力?小儿子已是个成年男人,把父亲揍倒在地,把母亲惊得花容失色。

    母亲是不在乎的,只想维持和平的假象。宾客们也是不在意这整件事的。大儿子宣布秘密后,母亲很轻易地就能让宾客平静下来;看到父亲和母亲入场吃早餐,宾客们也继续聊着天,在父亲起身让大家安静前没有任何反应。对那个秘密的震惊是需要演出来的,但演完后又需要一个台阶下,母亲就总能发话给宾客一个台阶下,让他们回到冷漠的原样。

    社会群体

    那么,如果孩子们的精神问题是源于父亲和母亲,父亲和母亲的问题又是源于哪里?尽头在哪?

    (超字数短评……这不是影评,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提出一些问题)

    【详细】
    9363788
  • 小柠檬
    2017/10/14 20:42:57
    dogma 1号

    对于冯疯子一直抱着敬畏的态度,对托马斯的了解则甚少,然后私以为既然已是同学又一起发起了dogma95,那也是“不疯魔不成活”类型了

    手持摄影是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晃动镜头带来的真实感更添加了生活气氛。在庆祝欢愉的表象下,暗涌着资产阶级富豪名门望族的不堪肮脏,一个父亲猥亵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这个问题比那些所有挂上未解之谜的问题还让人费解。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

    对于冯疯子一直抱着敬畏的态度,对托马斯的了解则甚少,然后私以为既然已是同学又一起发起了dogma95,那也是“不疯魔不成活”类型了

    手持摄影是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晃动镜头带来的真实感更添加了生活气氛。在庆祝欢愉的表象下,暗涌着资产阶级富豪名门望族的不堪肮脏,一个父亲猥亵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这个问题比那些所有挂上未解之谜的问题还让人费解。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善的不是么?可是至今这样的事情也依旧在发生。只能,希望你好。

    【详细】
    8865234
  • 君归有期
    2017/4/5 22:31:52
    喜欢对于Micheal的塑造
    可能因为各种剧和电影看多了剧本并没有太大惊喜,但这个导演表达人性的方式和成果令人瞠目,相对更喜欢《狩猎》一些,因为很少看到儿童和成年世界的碰撞吧。
     《家宴》佩服小儿子Micheal的塑造,觉得他是才是最依赖这个家族的“繁荣”的,第一次是他在路上见到哥哥开始表现出的激动甚至骄傲、“抛弃妻子”载着哥哥回家,就觉得是一个对长兄和家族有崇拜情节的“浪子”。这里的细节描写是后来Michea
    可能因为各种剧和电影看多了剧本并没有太大惊喜,但这个导演表达人性的方式和成果令人瞠目,相对更喜欢《狩猎》一些,因为很少看到儿童和成年世界的碰撞吧。
     《家宴》佩服小儿子Micheal的塑造,觉得他是才是最依赖这个家族的“繁荣”的,第一次是他在路上见到哥哥开始表现出的激动甚至骄傲、“抛弃妻子”载着哥哥回家,就觉得是一个对长兄和家族有崇拜情节的“浪子”。这里的细节描写是后来Micheal几次态度转变的伏笔。
      第二次是他找不到鞋子对老婆发脾气说怎么能穿那双黄色旧鞋去见父亲,从这里看得出Micheal对于父亲的尊重,在父亲眼里他是个总是闹事的小屁孩,他担心父亲不再重视他。第二天一早他爸到他房间叫他五分钟之后到客厅,Micheal在路上边提裤子边狂奔,穿越人群(打着人头233)提好裤子穿好鞋期间还摔了一跤,然后站在父亲门前毕恭毕敬。这是他无比想获得认可的心态描写。
      第三次在晚宴上christian(这名字跟一个教授名字一样老让我想起被ddl支配的日子)几次揭露父亲强奸他和双胞胎姐妹Linda的事情,Micheal相信父母说的大哥在胡说,在大家都低头假装看风景的时候他作为小儿子起身把向来在家中受到家人认可的大哥推了出去,要知道这次家宴Micheal自己还是大哥担保才得以进家门没被赶出去的……在外面Micheal打了Christian,还跟其他人说不要用棍子因为这是他哥,Micheal内心超在意家人啊。
      第四次是Helen被迫读出Linda的遗书之后真相大白,姐姐确实因无法忍受父亲强奸而自杀,这里还体现出双胞胎兄妹之间的情感balabala可能血缘越近真的越相爱吧。Micheal半夜喝醉跑去敲门,嘴里还喊着“是你们的小儿子Micheal”,侧面描写了从小被宠而后又被送出去读书再后来又一直没被父母很好认可的各种辛酸过往。在他爸妈门口痛扁父亲一顿,另一边他的两个哥哥姐姐正抱在一起相拥而舞。这里Micheal站在了死去的被辱的姐姐一边,完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对曾经崇敬的父亲的惩罚。
      看到这里觉得,可能真的,一起成长经历同样年纪的所有事物的兄弟姐妹,会比跟父母更亲近。毕竟他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共同的岁月、共同的身份在家庭中的地位。当兄弟姐妹受欺负的时候,哪怕你是父母,都是不能容忍的?当然只是在这个案例里,如果换成是兄弟姐妹大逆不道谋害父母什么的(比如那部《下一个就是你》),也照样会被惩罚。只是突然想起来“这一生父母的陪伴只是一段,子女的陪伴更少之又少,陪你最久的还是你的兄弟姐妹和你的爱人。”时间真是 一种无可违逆的存在。
      最后一次,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吃饭,他们仍然是一家。父亲走进来说完了抱歉,Micheal说,那么请你出去,让我们好好吃饭。父亲走出大门,门里似乎仍是从前的样子,我们一起嬉笑玩耍,大人们,让他们一边去吧。
      或许Micheal的心里突然释然,再也不需要讨好父母来肯定自己了。

    2017.4.5
    总得来说喜欢这个导演
    【详细】
    84601330
  • 蔚清
    2016/11/12 17:33:29
    牛逼剧本与丹麦民族
    这部片子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就一个结尾已经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helen读完信证实了父亲的罪行后,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接下来是麻木的宾主两散还是父亲的忏悔?结果是小儿子深夜痛打父亲,以暴制暴看得我分外心塞。他维护的至高的家庭尊严被父亲毁于一旦,单纯的他只会使用拳头。(观影当中真担心他会××他父亲,事实证明我想多了)然后天亮了,christian邀请女友一同离开了,似乎变得明媚起来了,揭开
    这部片子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就一个结尾已经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helen读完信证实了父亲的罪行后,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接下来是麻木的宾主两散还是父亲的忏悔?结果是小儿子深夜痛打父亲,以暴制暴看得我分外心塞。他维护的至高的家庭尊严被父亲毁于一旦,单纯的他只会使用拳头。(观影当中真担心他会××他父亲,事实证明我想多了)然后天亮了,christian邀请女友一同离开了,似乎变得明媚起来了,揭开一个秘密让自己得到救赎不再拒人千里。然后父亲和母亲款款而来,父亲在影片的结尾头一次于众人前发声了,他没有痛哭流涕在被小儿子请求离开现场时也没有吹鼻子瞪眼,他淡淡地说,我知道自己做了不可原谅的事他还夸赞大儿子的顽强斗争。他可能有一丝后悔之意但我并不觉得十分强烈,我感受到的只是他对丛林生存法则的认同与遵守,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将孤独将被排挤至死,不做一丝抗争,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宴席。对妻子的拒绝一同离开他也表现得相当淡定,你可以说他变态到发指,但他也修炼成精了。他就像即将枯死的草,苟延残喘着在上层社会能呆多久就尽力多呆一些时日,然后审判他的日子来临时,他用一种惊人的自持与冷静,全盘承受。
    就这样,他被排挤了。宾客们仍旧絮絮叨叨一脸麻木,他们是看客他们不激烈地发表成见,他们用冷漠用默许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们依循的是社会的主流声音,他们团结一致一致排外,包括在小儿子的鼓动下唱起种族歧视之歌,听得我浑身发冷。
    还有母亲,不说了这就是一个自私至极的女性,一心维护着自己的体面与虚浮的美好表象,只要人们不戳穿她自我构筑的美梦,她就能继续自我欺骗地活下去。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看了迈克尔布斯的《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一书,他描写的丹麦人和这部影片中映射的丹麦人实在是高度重合。看似自由松散随意的宴会充斥大量的繁文缛节;看似包容接纳一切实则骨子里最排外(从母亲弟弟众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可见一斑);还有很会否认,通过否认来保护自己。爸爸和大儿子说我忘记这件事了,双方都明白着呢,可是爸爸就是通过否认来维护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是,否认事实才能自我保全全身而退。。迈克尔在书中说到,历史的屈辱让丹麦人选择性遗忘与忽视,从而养成了名族习性。丹麦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土,可是在经历的一系列不平等条款竞争后,在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统治之后,它渐渐学会收敛自身,“失于外而得于内”,它变得不喜斗争爱好安逸,斗争可没给它带来过什么好处;它的国民很少讨论德国,仿佛不存在这个国家一样,人们不需要提醒自己那段过去不光彩的历史,而且似乎只有不提,自己的名族独立性才能显现出来。得于内的表现是同仇敌忾,一致平等,一致排外,民族纳粹主义已不可视而不见。
    但是当然啦,这不妨碍他们是最幸福的国家,拥有最幸福的人民,这种自我满足感,随着年度幸福指数的评估而节节攀升。而我,从对北欧拥有无限热情的小姑娘,到生出感慨,还是立足脚下这片土地抛弃幻想才行。
    噢,这部我觉得这部完全不亚于狩猎,相反,这绝妙的剧情走向我觉得是在狩猎之上的,剪辑得让人紧张感一直在线丝毫不沉闷,惊鸿一瞥的导演厉害了!
    【详细】
    81681291
  • 阿左林
    2016/10/12 23:32:17
    好?坏?
           有些电影我可以保持理智,有些电影我的情绪代入感很强。这无关乎电影的好坏,全凭个人。
           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当最后父亲离开桌子时我这样反问自己。甚至有人评论母亲也是坏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有一些
           有些电影我可以保持理智,有些电影我的情绪代入感很强。这无关乎电影的好坏,全凭个人。
           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当最后父亲离开桌子时我这样反问自己。甚至有人评论母亲也是坏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有一些标准让我们去评判。我们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不好。而猥亵亲身孩子在我们看来实在恶心,那会不会有另一个维度,这一切确实的存在,而我们会像接受同性恋一样接受它。存在必定事出有因。
    【详细】
    8127286
  • 耳东某
    2016/8/14 12:08:21
    杯盏交错的体面之恶
    托马斯·温特伯格最著名的作品该是[狩猎]了,那里有注定要留在影史的麦斯·米科尔森的一个回眸镜头,那个眼神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它们随着眼泪滑下去,是因为对托马斯·温特伯格最著名的作品该是[狩猎]了,那里有注定要留在影史的麦斯·米科尔森的一个回眸镜头,那个眼神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它们随着眼泪滑下去,是因为对人性荒蛮森林的无奈之感。在[家宴]中,同样是Dogma 95标志性的手持,朴素到几乎晃动不稳整场的镜头,又为我们讲了一个真实与谎言在人性森林中相互厮杀的故事。

    1.开场的暗流涌动
    开幕远景镜头给的是起起伏伏的路面,接电话的主角Christian说道,他要做的事“将会引起震惊”。同时又说道“我希望还能生活在这里,但这不可能了”。接着就是场面极其混乱的兄弟相逢,弟弟冲动地让老婆孩子步行前往宴会地点,自己则载着久未蒙面的哥哥Christian,与刚打照面时那句“该死,那是我哥哥”,形成鲜明对照。到达时,弟弟Michael意外地被父亲阻拦在自家旅馆之外,Christian出面将其留下,兄弟俩见到妹妹Helene,三人一碰头就为一个“难堪的葬礼”吵起架来,随后哥哥又被父亲Helge神秘兮兮的单独叫走。剧情给出兄妹三人,连同陆续到来的其他宾客一起,是来参加Helge六十岁生日宴会的。在不着边际的开玩笑和询问近况后,父亲最后紧张地看着儿子,胆怯地问他“能否讲一下你姐姐的事,因为我不敢说”。十分钟的剧情,每个人都带着悬念出场,Christian那件“震惊的事”是什么,Michael为何会被阻拦在外,Helene嘴中的“那个葬礼”是谁的葬礼,Helge提到的女儿是谁,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2.一张纸条
    剧情马上给出了答案,“那个葬礼”是Helge另一个女儿Linda的,因为Helene要住在旅馆的一个房间内,而这个被白布罩满家具的屋子,是她姐姐“幽灵出没的地方”——Linda在这间房的浴缸中自杀了。Helene意外地看到墙上有姐姐留下的箭头,她和酒店管家Lars最后在天花板上的吊灯里面发现了一张纸条。在读纸条的过程中,一系列镜头切换极其精彩,在Helene的泪水,Christian杯中的酒和他房间内女仆Pia浸入浴缸内的水之间相互闪回,后者很明显在影射姐姐Linda之死,也就是纸条的内容。然而读完信的Helene却意料的大喊一声,对着找不到北的Lars说“这纸条是空的,我演的吓到你了吧。”纸条很明显不是空的,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她又在掩饰什么?

    3.长子演讲的全剧高潮
    第30分钟,长子Christian为父亲的生日致贺词,这个一直郁郁寡欢,远走巴黎,不肯接手父亲旅馆生意,且没有女朋友的大儿子,看起来既是父亲的爱,也是父亲的痛。他准备了两个演讲稿,这点很有意思,用了希区柯克喜爱的MacGuffin,也就是一个永远没有下文的道具,父亲选择让他读绿色那稿,所以黄的里面有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与村上春树崇拜的“契诃夫的枪”不同,这里的枪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射。
    在Christian令人震惊的致辞中,我们解惑了以上的所有谜题,那个葬礼的主角,Christian的孪生姐姐Linda,是因为忍受不了父亲Helge的性侵而自杀的。更令人迷惑的是整个宴会的氛围,人们在尴尬的沉默之后,仍旧选择了体面地维持气氛,为Helge父亲那个愚蠢地笑话大笑鼓掌。[家宴]另一个出彩的地方是精彩的群戏,对祖父笑话尴尬的冷笑的Helene,告诉了观众,上文提到的纸条是“契诃夫之枪”。
    因为人们反映冷漠,Christian愤而出走,在儿时好友的鼓励下又回去,此时健忘的祖父又讲了第二遍那个笑话,正是接着长子出走时那段讲的。两个套圈的故事压缩了时间,仿佛在Christian走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接着母亲Else开始说自己儿子小时候总生活在幻觉中,意在暗示之前的控诉是胡说,然而Christian还是做了第二段控诉,这次直接说父亲是凶手。全剧在正好一半的时间点上,进入了高潮。

    4.契诃夫之枪的击响
    客人陷入了慌乱,但由于Christian好友做的手脚,车钥匙被没收回不去家,于是又都回到宴会地点,神奇的是,大家又都杯盏交错有说有笑,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Christian与拒不相信事实的弟弟Michael在外面扭打,此时屋内又是另一番光景,Helge的妈妈一遍又一遍给儿子唱歌。最后哥哥被制服,拴在树林的一棵树上,在真实与谎言的相互狩猎中,真实掉入了陷阱。
    Helene带回的黑人男友遭到所有人的歧视,她让Pia拿药,后者发现了藏在药瓶的纸条,也就是那把“契诃夫之枪”,此时Christian挣脱了捆绑回到举行宴会的旅馆,将Pia给他的纸条递给妹妹Helene,后者当众读出了真相,那是死去的姐姐Linda对父亲同样的控诉。
    扳机扣动,真相揭晓。

    5.保住面子还是追求真相
    [家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但是刻画的面对真相的人们非常复杂。父亲Helge在几次听到儿子控诉时,都正襟危坐,汗也不流,身为一个成功人士,他自信自己可以化解这次危机,他单独与儿子交谈,甚至威胁要告诉大家Christian和Linda暧昧的关系,以及他对其他女人无感的原因。母亲Else也完全站在面子这一方,她甚至目睹过丈夫对儿女的暴行,然后选择了沉默和撒谎粉饰。父母两人最后都因为顾全面子而完全丧失了面子,一个被冲动的次子暴打,只能在自己的宴会早餐时选择离席;另一个在丈夫被打时,披头散发跪在儿女面前求助,丝毫没有以前的端庄。Helene也是想保全体面的,她最开始就想隐瞒那封信,对客人说“别相信我哥哥说的话”,然而父母的作为,以及男友受辱彻底击溃了她,现实生活中那个体面的宫殿渐渐崩塌,她无奈去抱紧了那根叫真相的柱子。最终,在人性的,一切都在互相狩猎的原始森林中,真相取得了胜利。
    【详细】
  • 80422497
  • carina
    2016/4/3 14:58:31
    《家宴》:人性丑恶之下的麻木群像
    1995年,巴黎,两个丹麦人花了不到一小时,写出一份影响一代电影人的重要文件。他们主张电影回归原始,注重剧本、表演和主题,并摒弃特效的应用,将电影制作的核心由工作室交还给导演,让导演回到艺术家的位置上进行创作。这个文件就是如今影迷中无人不知的《道格玛95》宣言,那两个丹麦人,不说你也知道是托马斯·温特伯格与拉斯·冯提尔(不知道的请装作知道,谢谢XD)。

    《家宴》是“道格玛95”运动的
    1995年,巴黎,两个丹麦人花了不到一小时,写出一份影响一代电影人的重要文件。他们主张电影回归原始,注重剧本、表演和主题,并摒弃特效的应用,将电影制作的核心由工作室交还给导演,让导演回到艺术家的位置上进行创作。这个文件就是如今影迷中无人不知的《道格玛95》宣言,那两个丹麦人,不说你也知道是托马斯·温特伯格与拉斯·冯提尔(不知道的请装作知道,谢谢XD)。

    《家宴》是“道格玛95”运动的第一部作品,一举摘下1998年戛纳评审团奖,显示出该运动伊始的野心和冲劲儿。根据《道格玛95》的“十诫”,影片拍摄必须采用35毫米胶片,摄像机必须手持,任何晃动或手持所能达到的稳定程度都是被允许的,且不能采用特殊打光。所以《家宴》在视觉上容易让人感到不适,但这种不适却恰恰帮助导演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氛围。富有的生意人海格在自家经营的旅馆举办庆贺六十大寿的家宴,家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海格共有四个孩子,其中长子克里斯蒂安的双胞胎妹妹琳达在家宴前一个月自杀身亡。小女儿海伦循着儿时做游戏的线索找到了琳达留下的自杀遗言,读后却惊慌失措,匆匆把遗言藏了起来,为影片留了一个伏笔。

    家宴刚进行不久,克里斯蒂安在祝词中控诉父亲在儿时对自己和妹妹琳达进行性侵犯,席间一片哗然。讽刺的是,这片哗然很快转为“平静”,众人又回到了宴席的杯酒啜饮。克里斯蒂安再次站起来控诉父亲的性变态行为导致了妹妹的自杀。座上宾们面面相觑,似乎终于有些坐不住了,但因为找不到车钥匙,又一个个回到了宴席。一项项往年的仪式被重复进行,似乎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这场“必要”的家宴。

    故事中的冲突不断,但影片至此的戏剧冲突还停留在刻画人物性格和交代故事背景的层面,场景也局限在私下的人物对话。第一次大爆发是母亲艾尔斯和长子之间的针锋相对,她指责克里斯蒂安“过分活跃”的童年想象力,影射他满嘴胡言,对父亲的控诉根本不值得相信。克里斯蒂安反唇相讥,原来母亲在目睹当年父亲的性侵犯时却没有保护孩子,而是转身离开做了“帮凶”。长子终于被愤怒的次子给撵了出去,镜头一转回到家宴,却是老祖母在唱着赞歌。这个家族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后却道德沦丧,人人身上都散发着腐烂却不自知的气息,最叫人恐惧的就是那种面对丑恶真相的极端冷漠和麻木不仁。

    影片最为讽刺的一段群戏出现在迈克尔与小女儿海伦的黑人男友起冲突之后,迈克尔让众人和他一起演唱一首严重歧视黑人的歌曲,宾客中竟没有一人反对,甚至将其当成一种娱乐,唱得肆无忌惮。这一幕看得人胆战心惊,并很难不想起鲁迅描绘的国人看革命者被杀头的场景。那把杀人的刀虽然在刽子手手上,但围观的人手上都沾着血。影片的对话绝大部分为丹麦语,但致敬酒词人却不时夹杂几句德语,加之这个家庭中扭曲的道德观,很容易让人猜想这个家庭是否有一定的纳粹背景。

    除却在群戏上的出色处理,导演在对于“父权”的刻画上也注入了很多心思。在一个父权至上的家庭里,儿子容易将父亲作为偶像,来自于父亲的肯定会延伸为衡量自己人生的标准。次子迈克尔生性暴躁粗鲁,因为在学业和事业上的不成功而得不到父亲的肯定,但愈得不到肯定的结果就是姿态愈发犬儒。当长子屡次在家宴上撕破父亲虚伪的脸面时,迈克尔选择了用暴力去维护父亲的颜面。直到海伦读出琳达留下的遗书揭露无法逃避的真相时,他对父亲拳打脚踢,反映出的是人在信仰丧失时候的终极溃败和病态极权种下的恶果。这种“父权至上”在整个家庭中蔓延成了极端的“男权”。母亲在看到孩子被丈夫性侵时转身离开,显得残酷冷漠。影片并没有过多交代父母亲之间的相处模式,但从迈克尔对妻子米特的态度中可管中窥豹。从夫妻互动的几段场景来看,米特的角色可以是一个保姆(整理行李和带孩子)、一个性工作者(解决丈夫的生理需求)或一个陪衬(在整个家宴中的沉默不语),但却看不到一个妻子应该得到的呵护和平等。

    《家宴》为长达十年的“道格玛95”电影运动开了一个好头,其在剧本上的出色发挥、摄影器材的朴素应用和演员的出色演出都遵循了“道格玛95”的电影精神,区区一百分钟的片长却记录了诸多人性的挣扎,并留下了相当的道德思考。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因为此片而扬名立万,但他下一部在精神内核和拍摄手法上皆有所成就的影片则是十四年之后的《狩猎》(2012)了。但从《家宴》到《狩猎》,温特伯格从没有停止过对道德的拷问。当一件恶行发生,与他人一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起责难并不困难,选择麻木不仁甚至更容易。但当这责难的枪口对准自己时,谁又能够全身而退呢?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图片1><图片2>
    【详细】
    78381985
  • 阔啦
    2015/11/27 6:40:54
    卑微胆小的他说出真相,那个恶魔般的父亲和被毁坏的心灵依旧永远折磨他
           从Christian开口说出父亲的秘密,直到被弟弟赶出去,母亲当着客人的面侮辱和嘲讽Christian时,Helene明明知道事情真相还要置身事外,我开始哭,一直停不下来,好难过,发生了这么可怕的事情,亲人竟然不鼓励和安慰他,只有几个服务生愿意去相信和帮助他。来宾一个个都没有什么表情,惊讶同情愤怒?直到最后早餐桌还
           从Christian开口说出父亲的秘密,直到被弟弟赶出去,母亲当着客人的面侮辱和嘲讽Christian时,Helene明明知道事情真相还要置身事外,我开始哭,一直停不下来,好难过,发生了这么可怕的事情,亲人竟然不鼓励和安慰他,只有几个服务生愿意去相信和帮助他。来宾一个个都没有什么表情,惊讶同情愤怒?直到最后早餐桌还是熙熙攘攘的说话声。
           最后Christian那空洞无助的眼神太虐我,即便一切都大白天下,曾经懦弱胆小的自已勇敢说出秘密,父亲是否会接受惩罚,对他曾经造成的伤害和妹妹的死极伤痛会跟着他一辈子,我想只有他如他孪生妹妹一样结束自已才是真的解脱吧。
           
    【详细】
    7672412
  • 圆首的秘书
    2013/11/20 16:30:14
    家宴 Festen, 1998
    很久没看过这么粗糙霸道凌厉惊人的电影了。摇摆、极端、扣人心弦,作为“道格玛95”宣言范围内的首部作品,《家宴》无疑是整个运动当中的扛鼎之作。“道格玛95”,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影界的摇滚”,离经叛道、桀骜不羁,不仅为北欧电影,更为手持摄像机在赛璐珞的地盘里圈出了一席之地,而自从有了这种新的拍摄设备和技法的出现,电影甚至走进了一个新的纪元。
    如此宣称的目的在于说明,对这样一部处处藏有隐秘和玄
    很久没看过这么粗糙霸道凌厉惊人的电影了。摇摆、极端、扣人心弦,作为“道格玛95”宣言范围内的首部作品,《家宴》无疑是整个运动当中的扛鼎之作。“道格玛95”,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影界的摇滚”,离经叛道、桀骜不羁,不仅为北欧电影,更为手持摄像机在赛璐珞的地盘里圈出了一席之地,而自从有了这种新的拍摄设备和技法的出现,电影甚至走进了一个新的纪元。
    如此宣称的目的在于说明,对这样一部处处藏有隐秘和玄机的电影来说,摄影显然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混乱的家庭和潜藏的秘密,这样的内核与DV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手持摄像所导致的摇摆和晃动,一方面营造出正在对家庭聚会的全部过程进行影像记录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潜伏于剧情之内的种种躁动和不安。正常视角在影片当中简直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仰视、俯视和窥视。这种看似十分随意、反常的视角营造出监视和偷窥的效果,很多时候更加凸显了人物内心种种细微的变化。虽然全片画质粗糙甚至色调都不能达到统一,但我们也许并不能将之称为“瑕”,因为这些元素在我看来正是一种天然的安排,它与粗犷的剪辑和演员无比自然的表演一道形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风格,从而使全片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可以说,这种技法的运用既是拍摄设备的要求,也是电影本身的要求。
    好吧,废话如许,下面抛开那些个渐欲迷人眼的名词不谈。父亲要过六十大寿,一众人等前来祝寿。三个子女率先赶到(老大已死),老二是儿子,沉默寡言;老三是女儿,性格开朗;老四也是儿子,暴躁粗野。三家各行其线,纷繁复杂;一番前戏之后,巨大排场的家宴如期而至。长子克里斯丁敲响酒杯,首先致辞;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看上去温文尔雅、不善言辞的克里斯丁却在祝酒的时候不合时宜地爆料了一个惊天秘密:几个月前他的姐姐、父亲的大女儿的死正是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强奸。由是,影片气氛陡变,从欢乐转为尴尬、紧张,直至冲突爆发。大儿子克里斯丁势单力孤,眼看就要被当成精神病,局势却又在老三发现的一封信之中逆转。
    诚然,从概念上说,冷峻做派之中的残酷,衣冠其表下的禽兽,不久之前仍然威严的父权现在轰然倒地,留下的是一片信仰和价值的狼藉。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伤痛、北欧对等级和威严的保守倾向和男权主义作风在片中展露无遗。不过如果更进一步看,这些大背景固然有其深刻的意义,但也都并非本片实际的重点所在;重点其实很小,恰在于母亲在家宴上对克里斯丁所说的一句话:“自己道歉不算是耻辱。”这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显然,克里斯丁和父亲都不会轻易向对方乃至整个家庭致歉,因为前者的道歉意味着一个人的性命和真相从此湮没,后者的忏悔则会直接导致晚节不保,导致一世的名声和权威彻底被摧毁。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必须坚守,虽然原因各不相同。在颇具风度的忍耐之后,克里斯丁的父亲和母亲忍无可忍,终于分别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即称克里斯丁是个疯子,小时候就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这无疑是一招狠棋。“疯子”二字不仅摧毁了一切真相,而且还把自己将要得到的、名声上的惩罚转嫁到了自己儿子身上;更有甚者,亲生父母竟然把自己儿子作为常人所应具有的表明自己观点的权利也都悉数销毁了。疯子永远无法自证其清白,说你是疯子,你便就成为疯子了;你不可以说自己不是疯子,因为疯子都是这么说的。任何看似荒谬的借口都能致病,而一旦借口放在疯子身上,借口就足以变成“理由”,而越是足够权威,越是人数够多,克里斯丁就越无法自证其不疯。于是,克里斯丁就无可奈何地陷入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死循环里:想证明姐姐的死与父亲的强奸有关,就得证明自己的话可信;想证明自己可信就得证明自己不是疯子;而想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得证明姐姐的死与父亲的强奸确实有关。好在克里斯丁绝非孤军奋战,他的朋友们自始至终都给了他莫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并且在紧要关头非常偶然地帮了克里斯丁一把,最终居然将死循环当中劈开,使问题迎刃而解。
    世上真相和权威所做的斗争千千万,可没有一个是轻易就能解决的。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正义和真相似乎总是徘徊在垂死的边缘,理智、欲望和激情并不总能在一个人的灵魂当中和平共处,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也总能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美其名曰为“坚守”的事情。人们极力挣扎、维护,无所不用其极,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和正义的疯子划清界限;中间这个界限,想来想去,无非就是一张“面子”,还有脸皮之下那一堆怎么也不愿示人的垃圾。也许我们可以将父亲描述为一只气球,它里面本来充满了气,无论味道如何,还都鼓鼓囊囊;随着那层皮到处漏气,人们开始闻到味道,球体也开始逐渐萎缩;直到最后,气球周围臭气熏天,气球本身已经不复往日模样,一张干瘪的、布满皱纹的脸才终于在人们面前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家宴》也许就是一个寓言,其背后所隐藏的普适各处的明争暗斗和艰难困苦、其中心所昭示的无聊但凶猛的维护与质朴而讷言的追求之间的对抗,可以说是富含深意的。影片最后,姐姐的亡灵终于得到宽慰并与克里斯丁紧紧相拥,父亲如母亲所说,终于“不算耻辱”地承认了自己的耻辱,财产、辉煌、荣誉等等也被人们饭桌上的窸窣耳语腐蚀净尽。克里斯丁望向父亲,紧皱眉头,看上去似乎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生身父亲带来的后果。
    可怜,不可怜?原谅,不原谅?克里斯丁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疑问之中。只有接向父亲背影的克里斯丁的目光能够解释一切,可这道目光,却也随着父亲的远去逐渐消失了。
    说到这里,让我们返回头去再说说宣言。有人说,“道格玛95”的影响力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消失殆尽。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也许作为组织的“道格玛95”早就消失了,这点毋庸置疑,但它的影响,恐怕从未、也再也不可能消失了。事实上,它已经深深地溶进了电影史,嵌入了所有重视故事和表演的电影学派。一天人们终于发现,原来“道格玛95”并不是拉斯?冯?提尔和托马斯?温特伯格的呓语,它流淌在每个人的血管之中,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悸动。
    【详细】
    64212467
  • 哈哈怪
    2013/10/26 7:36:55
    Here's to the man who killed my sister.
    199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三等奖)。Dogme95一号作品。
    丹麦导演Thomas Vinterberg根据广播里听到的一则故事自编自导。中心是揭家丑。这个丑不一般,是关于猥亵儿童且近亲乱伦;揭发者很特殊,是家里的长子、受害者本人。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事情虽然过去多年,但长子在双胞胎姐姐自杀后终于无法自已,于父亲60岁生日之际毅然揭露其禽兽行为。影片讲述了长子如何艰难的让众人相信
    199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三等奖)。Dogme95一号作品。
    丹麦导演Thomas Vinterberg根据广播里听到的一则故事自编自导。中心是揭家丑。这个丑不一般,是关于猥亵儿童且近亲乱伦;揭发者很特殊,是家里的长子、受害者本人。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事情虽然过去多年,但长子在双胞胎姐姐自杀后终于无法自已,于父亲60岁生日之际毅然揭露其禽兽行为。影片讲述了长子如何艰难的让众人相信这一惊天丑闻,并着重刻画了每个人在得知秘密前后的言行对比。情节的戏剧化很强,但很难说有什么深意;或许从风波过后两对情侣如释重负的翩然起舞来看,导演对长子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当然本片也聚焦了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现象,以及社会对这种犯罪的零容忍。类似的题材导演在十几年后的《The Hunt》中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因此后来被多次改编为话剧),再加上Dogme95中无旁白无配乐无特效手持摄影等要求,都给演员留下了很大发挥空间。片中,孤独执着的大儿子、任性暴躁的小儿子、崩溃边缘的女儿、深藏不露的父亲、助纣为虐的母亲、都给人留下较深印象。尤其是小儿子,之前一副败家子的模样,中间因不能相信而与最要好的哥哥反目,等真相大白后又替观众痛扁了禽兽父亲,并拒绝原谅。他的一系列举动看似不合逻辑,却符合他冲动的个性和家族荣誉至上的信条。宾客的反应相对平淡,除了一度闹着要走,但发现钥匙找不着居然就作罢了,处理的多少有些草率。对于旁观者角度的剖析,导演也将在《The Hunt》中完成。
    写本片影评,就不得不提到Dogme95。这是在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一场庆祝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周年的国际会议上,两位丹麦中年导演Thomas Vinterberg和Lars von Trier发起的一场运动。背景是人们在反思现代电影应何去何从,初衷是抵触好莱坞大成本大制作的商业化模式,结果是提出了拍电影的10项清规戒律,鼓励人们遵守。两位导演首先分别以身作则的各拍了一部电影(其实也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照他们的说法,导演自己有最终解释权),本片就是第一部、也是反响最好的一部dogma95电影。后面陆续有世界各国的响应者遵照宣言内容拍了两百多部电影,由Dogme95委员会审核后列入名册。这项运动在业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返璞归真,有人说作茧自缚,有人说有创意,有人说大退步。我的看法是,它在倡导低成本真实性生活化等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参与电影制作,从而推动电影全民化的发展;但它的主张过于激进和苛刻,十条里每一条都不易做到(具体内容请参见维基百科词条),更何况一起来。电影的娱乐功能不可忽视,而且教条主义终究不是好事。如果把现在的好莱坞比作唯利是图的万恶的资本主义,那么这项运动就好像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事实上两位导演本人也仅各拍过那一部Dogme95,后来就该干嘛干嘛去了。这项运动在十年后正式结束,盖棺定论的说,这只是电影史上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风潮而已。
    对于Thomas Vinterberg来说,本片是他扬名国际之作,在丹麦国内则包揽Bodil奖和Robert奖的最佳电影(这两个奖当时都还没有设最佳导演奖,而且按Dogme95的规定,导演不能署名,所以本片在IMDB中导演栏是空缺)。不过Thomas随后就找不着状态了,连拍烂片,直到2010年后才缓过劲。
    【详细】
    63551412
  • 帕拉
    2013/6/15 19:04:01
    人性的深渊,残酷的剖白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鲁迅
    人性善恶论,如同蛋生鸡鸡生蛋般的争论得喋喋不休,却总是没有公认的结果。不管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如何思辨阐述吆喝,善恶就一念之间,人性的抉择总没有那么光明磊落。
    当天朝还在为《天注定》是否如期上映持怀疑态度,对《无人区》无限期延映,《天浴》《老井》《活着》等遭遇禁片待遇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却用电影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的丑恶一面,揭开了表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鲁迅
    人性善恶论,如同蛋生鸡鸡生蛋般的争论得喋喋不休,却总是没有公认的结果。不管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如何思辨阐述吆喝,善恶就一念之间,人性的抉择总没有那么光明磊落。
    当天朝还在为《天注定》是否如期上映持怀疑态度,对《无人区》无限期延映,《天浴》《老井》《活着》等遭遇禁片待遇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却用电影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的丑恶一面,揭开了表面光鲜下的血肉模糊,这本就不是人性的拷问,只是想让观者看到社会与人的黑暗侧面,这种剖白固然残酷,却是跨过这道深渊至关重要的手术。
    谈到人性,过于沉重。但是只有看到了伤痕,才能对症下药,等待结痂之后继续前行。看了几部电影很有感触,不管是影片的艺术价值还是引起的人性思考都值得跟大家一起分享。

    家丑外扬
    “家丑”永远是一个敏感词,何况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庆典》(另译为《家变》)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表面风光无限的大家族的惊爆丑闻。导演将深藏于家庭内部的人性恶劣行径揭示在众人面前,迎接这一惊天逆转的是观者的瞠目结舌。
    一家之主父亲的60大寿,三个儿女从各地各怀目的赶了回来。与以往的奢华盛宴不同,这次大女儿的自杀而死让这次的聚会暗流汹涌,一触即发。在给寿星老爸说祝词的时候,乖乖的大儿子克里斯汀却一语道破父亲的猥琐之事。在场嘉宾完全搞不清状况,这是玩笑,可是玩笑开大了吧?不是玩笑,那得是多大的丑闻,父亲竟猥亵自己的两个孩子。宴会一下子冰冷了,客人懵了。弟弟极力维护父亲的威严与家族荣誉将哥哥赶出家门,妹妹虽然发现了姐姐自杀的真正原因,抑制不住哭泣的泪水,也终究是隐瞒事实。作为母亲,从来就知道丈夫的肮脏行为,却不为所动,对孩子不闻不问,对丈夫放任纵容,维护家庭一派祥和的气氛,努力做一个完美的贵妇才是她的目标吧,看到这我连唾弃都觉得苍白,这是母性吗?这是人性吗?
    影片探讨了上流社会奢靡的生活状态以及疏离的人际关系。有聚会大家都来参加,但有几个人带来了真正的祝福,聚会的目的可能是攀龙附凤,可能是卖弄风情,聚会成了欲望与金钱的代名词。当听到主人家丑闻时,众人只是置之度外,风波平息后,又继续狂欢,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就像罪恶从来没有降临过人间,这是享乐主义的上流社会投影。本片的群戏堪称经典,生活化的表演,听到几次的惊人言语的反应都惊艳影坛。
    可能大家没听说过《家族庆典》,但一定知晓《狩猎》,两部作品都出自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之手,同样是探讨人性的作品,但显然《家族庆典》与《狩猎》的拍摄手法上有很大差别。这里不得不提到Dogma 95(链接),Dogma95又或Dogme95,译为“道格玛95”。道格玛95是一场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托马斯·温特伯格,克里斯汀·莱文等于1995年发起的电影运动,该运动被称为道格玛95共同体,其目标是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和后期制作修改及其它发明的自由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为进一步实现该目标,冯·提尔和温特伯格发展出了道格玛电影必须遵循的十条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纯洁誓言。
    《家族庆典》是第一部Dogma 95作品,是1998年的戛纳评审团大奖得主。时光和豆瓣的评分都不算太高,我却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也许是遵循“Dogma 95”十诫的原因,影片的效果完全的返璞归真,不经雕琢的生活化表达也使电影更贴近真实现状,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手持摄影的晃动的镜头,有身临其境之感,把焦躁不安的气质完全展现。
     
    部分人的民主
    “民主”多么响亮的词汇,然而当偏见占据上风,民主也就成了强势力量恃强凌弱的护身符。始终忘不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当一切真相大白后,一群白人评审团竟然依旧认为无辜的黑人有罪。
    孩子作为这个故事的亲历者与讲述者,目睹了这个略显残忍的故事。这是一个对黑人带有绝对偏见的国家与年代,黑人天生就是卑贱的,是无耻下流的。普通的黑人尚且遭到趾高气昂的白人的压迫,更别论被指范强奸罪的黑人。白人律师作为黑人的辩护人,也遭到了一众白人的黒眼,尤其是原告方的冷嘲热讽,恶言相向,甚至唾沫星子,孩子的安危也受到威胁。当律师辩论完后,空旷的的法庭反衬出他的孤独与落寞,律师的儿子吉姆目睹了这一切,目睹了这太不符合逻辑太不符合法律太过黑暗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回到家他哭了,不只是为父亲无功的劳碌与承受,也是为他道德世界的倒塌。
    所谓民主的国家,民主却只是白人的民主,当偏见根深蒂固,那种人性扭曲完全的暴露在观者面前,令人不寒而栗。对黑人的围追堵截,恶意侮辱,直至将其逼入绝境。最可耻的是白人女性在圣经面前发誓后,却信口雌黄,即使事实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她还是一口咬定是黑人的犯罪,因为白人引诱黑人必定会遭致众人的讥讽,她没有勇气承担坦白的后果,却将黑人推至深渊。这场审判,白人似乎取得了胜利,却是人性的失败,民主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时代的失败。
    电影中的英雄的律师形象由好莱坞绅士代表格里高利·派克饰演,那场长达九分多钟的法庭辩护戏,激昂的台词更像是他的肺腑之言,全无表演痕迹,这一幕征服了我,不管是派克炉火纯青的表演,还是激昂正义又略带祈求的发言都震得我有一股流泪的冲动。
    《杀死一只知更鸟》改编自普利策奖得主哈柏·李的同名小说,这是一部前面看来略显沉闷,但是很快会渐入佳境的电影。它有一股神奇的吸引力,不管是强烈戏剧张力,还是格里高利·派克的表演都制造了异常的影片质感。影片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抽丝剥茧,其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对时代的质疑的勇气,使这部风格老派的电影焕发了别样的光彩。在电影里,“知更鸟”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它象征着那些面临邪恶力量威胁的善良人性。

    孩子、流言能杀人
    提到孩子我们理所当然的想到纯真,然而在这个泛信息化的时代,天使般的孩子也变得不可捉摸,曾经天真烂漫的孩子,曾经不讲谎话的孩子似乎在离我们远去。《狩猎》中幼稚园的小女孩一席谎言,打碎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也摧毁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孩子总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当一个孩子指认一个成年男人对自己有性侵害行为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相信孩子。影片中的男主角卢卡斯就遭遇了如此境遇。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知他的为人极好,在邻里同事间口碑也不错。奈何本可以一笑置之的谎言,却弄得无辜的他百口莫辩。本来是一个小女孩生气时编造的谎言,像个雪球般越滚越大,受到了邻里,同事,警察,媒体等等的社会关注,然后谎言变成了真实。
    影片中,在平静祥和的气氛总是会发生惊魂事件,就像是这个世界不容忍美好,一出现温情就要打破。受到污蔑的男主角卢卡斯好不容易与儿子相会,在厨房敞开心扉交谈的时候,破窗而入的子弹,将从狱中释放回家后的卢卡斯的希冀打破。还有,雨夜中死掉的小狗是情感的爆发点,对小狗的埋葬更像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好事物的埋葬。另外,影片结尾处本应该是个善意的结局,可是毫无预兆的来了另外一枪,这就是人性的狩猎,当你成为猎物就必然要接受死亡,你不死,猎人会继续攻击。
    影片中的几场戏具有极大的震颤威力,教堂里那气愤的,无辜的,控诉的,沮丧的,绝望的,鄙视的眼神,我想观看了影片的观众都不会轻易忘记。教堂里说谎的小女孩在唱颂歌,底下一众人在祷告,而无辜的人儿却有郁结于心的说不出来痛苦,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人性讽刺。
    看来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备受戛纳亲睐,第二次参赛的他的作品倍受赞扬,本片主演麦德斯·米科尔森也因为完美的表演登顶戛纳影帝。

    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一直被称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者,而《告白》里折射出来的青少年犯罪,以及消极的处世态度未免让人对未来灰心。这部电影接触的较早,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觉得寒冷刺骨的电影,当时的心灵震颤层度可想而知。
    影片《告白》以女教师风平浪静的讲诉自己女儿被班里两个同学杀害的来龙去脉开端,随着情节的推进,可以想象她当时看似平淡无波表面下的惊涛骇浪。她说可以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是在他们刚喝的牛奶里加了艾滋病人的血液,于是乎加速了一连串的悲剧的发生。本以为老师终究是善意的,受到伤害的老师报复后离开学校会使事件告于段落,没想到老师竟是整个杀戮事件的幕后黑手。影片就是这样给了我一次次希望,然而又一次次浇灭我的希望,甚至影片的结束都没有放弃这个模式,让我耿耿不能释怀。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温暖,学校老师的指导,以及社会的呵护。然而如今的世界,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的家庭千千万,为人师表的老师也不是个个都正人君子,社会道德更是出现滑坡的迹象。家庭温暖的缺失,教育的不作为,社会的坏现象,这一切都是青少年悲观情绪和犯罪行为的诱因。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外界的引导至关重要,作为人类社会的未来,真心希望他们在阳光下成长。
    《告白》虐心程度超过我之前观看金惠子主演《母亲》的感受,是一部比恐怖片更令人心颤的影片。至少《母亲》中有强大母爱关怀,而《告白》中却是彻骨的寒冷。观影过程中,想努力搜寻哪怕丝丝的温暖,却始终一无所获,影片结尾希冀着能有一丝转机,尘埃落定之时却来一句:“开玩笑的。”泼了一身冷水。这一情节颇似《狩猎》的最后一枪,同样具有反思人性的作用。
    得力于原作小说推理的缜密性,本片的情节处理十分出彩。虽不知《告白》一片导演的意图是否是一意孤行的挖掘人心的险恶,但是滴水不漏的剧情,巧妙绝伦的构思,聪明的电影画面的运用,确实值得电影人顶礼膜拜。

    电影反映生活,电影里的残酷人性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关于人性的追问,永远不会停止,但我还是相信人性本善。毕竟,人类是一个进步的向上的群体。
    【详细】
    60773989
  • 芷宁
    2009/12/10 1:08:45
    《家变》:撕破体面家庭的遮羞布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9日)
       当年,丹麦电影《家变(Festen)》在公映之际,曾引发一些人士的讨论——“家丑该不该外扬”,现在看来,这种讨论有点无聊,不是该不该公开的问题,而是对不同性质的家丑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家丑已上升到社会事件范畴,造成精神创伤,如片中所述,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丑,它是一种禁忌,一种伤害,至少造成两个孩子的心理阴影,如果受害者愿意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9日)
       当年,丹麦电影《家变(Festen)》在公映之际,曾引发一些人士的讨论——“家丑该不该外扬”,现在看来,这种讨论有点无聊,不是该不该公开的问题,而是对不同性质的家丑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家丑已上升到社会事件范畴,造成精神创伤,如片中所述,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丑,它是一种禁忌,一种伤害,至少造成两个孩子的心理阴影,如果受害者愿意,这样的“家丑”外扬也无妨,至少这样能打破其道貌岸然豪华安逸的表象。
       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精神病医生主张公开揭露家庭隐秘,以使患者敞开心扉放下重负,其中代表者当属法国精神病医生弗朗索瓦·道勒托。当然这种揭露隐秘真相的代价很昂贵,至少揭开了一层伤疤,让当事者难免阵痛。影片《家变》里,富豪家的长子克里斯丁之所以要自爆家丑,大抵是源于未能对自杀的双胞胎姐姐尽到保护的遗憾。
       本片编剧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一直很崇拜伯格曼,号称拍摄这部影片的主要灵感就来自于《范妮与亚历山大》。《家变》的剧情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由于它是一部Dogme电影,在手法拍摄上遵守了Dogme95的所谓“十诫”,虽然对于Dogme95“十诫”里的部分条款持不同意见,如Dogme影片“不可使用配乐,除非在拍摄时播放”,但不可否认,这部影史上第一部Dogme影片还是具有相当可看性的。
       该片长于对人物的拿捏刻画,通过聚焦他们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将其遭遇突变时的内心变化一点点细致外显。大段的室内群戏也很出色,镜头调度流畅生动,灵活自如,没有表面化的场景,整体渗透着一种真实感。略带冷寂氤氲的色调画面以及餐桌旁的热闹欢庆,反而令影片散发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滋味,就像丑闻一旦曝光,所带来的百味杂陈一样。
       影片伊始着墨于前来祝寿的富豪家的两个孩子,安静的长子克里斯汀、嚣张的小儿子迈克尔,这种对比算是一种伏笔,当很多人认为拖家带口的暴脾气小儿子会给老父的60岁生日宴惹麻烦时,真正“出状况”的恰恰是看上去安静稳妥的单身长子,他在致辞时沉着地道出了家庭丑闻、他的“出格”让一贯高贵体面的父母措手不及,令前来道贺的亲友们懵了。
       餐桌是这次“欢庆”中最重要的场景,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地点,看上去老实可靠的长子一再在他的餐位上,说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即便被弟弟等人扔出大门,扔到树林里,甚至绑缚起来,他也要回到餐桌边为争相“奋斗”,将父母的种种应激补救无情击碎。当妹妹海伦娜不得不当众读出姐姐的遗书时,人们顿时理解了他缘何如此有韧性,也理解了他至今单身的缘由,还理解了他为何远去巴黎发展事业。
       较之大哥,暴戾的迈克尔原是这次宴会不受欢迎的对象,因为他在以前的聚会上酒后犯混,这让他在事业有成名声显赫的父亲面前显得狼狈而局促。在哥哥爆料后,迈克尔认为大哥疯了,他选择捍卫父亲,将“胡言乱语”的哥赶了出去,在他眼里,父亲是有尊严的,家族是荣耀的。可当遗书被宣读时,迈克尔蒙了,深夜,愤怒的小儿子哭着痛扁了老父,因为老父毁了他的世界,欺骗了他的敬畏。第二天的早餐,父亲出席并致歉,迈克尔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父亲,并请他老人家离开,此时的迈克尔在父亲面前终于挺直了腰杆。
       海伦娜一到家就在姐姐曾住过的房间里找到了童年游戏的标记,于是她发现了遗书。此时,影片通过一串剪辑镜头来表现一种眩惑慌乱和错杂,如海伦娜看信时的表情、潜在浴缸里的女仆等等。随着海伦娜愕然的一声,她收起了信,显然她想隐瞒家丑,在宴会上说大哥和大家开了个玩笑,可当女仆发现了被她藏起的信,她不得不当众读出后,她反而释然了。夜里,海伦娜和大哥等四人在餐厅的烛光下舞得很High,克里斯丁也仿佛终于获得了解脱。
       比之罪魁祸首、直接导致子女心理阴影和自杀而亡的父亲,个人对母亲这个角色更感兴趣。片中的母亲谈吐得体,衣着优雅,发型高贵,保养得很好,俨然真正贵妇的形象,是那种不惜一切也要维护上流社会的体面和荣耀的女人。她曾目睹丈夫如何对待双胞胎,但她选择了沉默,就当一切没发生过。长子在丈夫生日宴上爆料后,她又试图掩盖补救,一番关于子女成长的话,听上去感人,实则混账,为了掩盖,她不惜诬陷长子有妄想症。虚伪的优雅,无耻的体面,好一个贵妇。
       影片又译为《家族庆典》、《那一个晚上》,的确,那一个晚上的“家族庆典”很热闹,一个表面光鲜的家庭被彻底撕破了遮羞布,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示人。客人们在经受了这一番不安和惊讶之后,以后该有相当的谈资了。现实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秘密,只是有大小之分罢了,有的家丑无伤大雅,有的则直击禁忌,有时候,伤疤总要揭一揭,家庭成员才能藉此喘口气,继续活下去。
    (该影评博客http://nicolew.blog.hexun.com/41781570_d.html
    【详细】
    28352231
  • heidi
    2006/3/20 18:35:23
    那一个晚上
     Festen是世界上第一部Dogme电影,由丹麦导演Thomas Vinterberg执导。关于Dogme准则,喜欢电影的人应该多少都知道一点吧~~个人对那几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的规定不怎么喜欢,Dogme电影我也只看过Festen一部,但我得说,这是我非常非常推崇的电影。

    先说说故事吧,某地望族的一家之主(且称其为父亲)要过60大寿,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寿,在异地的儿女们(
     Festen是世界上第一部Dogme电影,由丹麦导演Thomas Vinterberg执导。关于Dogme准则,喜欢电影的人应该多少都知道一点吧~~个人对那几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的规定不怎么喜欢,Dogme电影我也只看过Festen一部,但我得说,这是我非常非常推崇的电影。

    先说说故事吧,某地望族的一家之主(且称其为父亲)要过60大寿,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寿,在异地的儿女们(大儿子Christian,小儿子 Michael,女儿Helene,Christian还有一孪生姐姐,但不久前自杀了)纷纷回家,一副欢乐的景象。但宴席上Christian却意外地揭露了一个秘密:父亲小时候对他和孪生姐姐长期进行性侵犯。于是,和睦的假象如破镜般被砸了个粉碎,而同时仆人们暗地里造反,藏起了客人们的车钥匙,给这幕活剧的上演留下观众,事情越来越不可收拾……



    看完片子,第一反应是“WHOA!”,第二反应是震撼,第三反应是一种自危式的恐惧。每个家庭都有它自己的秘密,这种秘密不止是秘密,而是禁忌。未必是电影里那家人那般不堪,却一样致命,会让任何和美的景象脆弱的不堪一击。这实在让我的心变得灰暗起来,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我自己的家也是。一旦真相揭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激化,每个人的真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开来。回到电影里的这家人,Dogme的原始拍摄手法残酷地毫不留情地刻画了家中每个人的表现,通过一个个细微之处,一步步地剥开了精心掩饰的外衣,露出了内心。

    Christian

    Christian刚出场的时候很安静沉稳,甚至有点木讷。无论是对热情的弟弟,还是暗恋他的女佣,都是一副没什么表情的样子。Christian 在法国开了一家餐馆,事业有成的他是父亲的骄傲,在父亲面前他还是个温顺的儿子。一切在那个餐桌上改变了,他用开玩笑的口气让父亲选两个信封,父亲选了个 “真话”的信封(实际上无论选哪个都是“真话”),于是,Christian用一种平静又紧张急促的语气宣读了那段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话。之后的他,变了个人似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撕破父母的在客人面前的掩饰补救,即使被几个人架着扔出家门,丢到树林里也不罢手,锲而不舍地揭开了最后的真相:妹妹正是因为童年受侵犯的阴影而自杀的。Christian像一壶正在加热的水,从冷到温再到沸腾,最后把一切都弄的滚烫,他的血在烧着,他的家庭也在烧着。和妹妹一样,Christian也有阴影,这种憋在心里痛楚使他没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他心里的,是自卑或是一种自我放逐的感情。妹妹的死唤起了他改变命运的勇气~~他没有参加妹妹的葬礼,但他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妹妹的爱。任何东西积累了久了,一旦爆发结果一定是惊人的,这就是Christian。

    Michael

    Michael是个不受宠爱却又很想被爱的孩子。一出场,他和哥哥Christia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性格开朗爽快,也很火暴。Michael 看上去很俗气,开了个又脏又小的饭馆,对老婆一言不合就开骂,开着辆小破车,拖家带口地跑来祝寿(实际上也是来寻求经济支持的),却连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几件。父亲不想见他,管家瞧不起他,就连以前的情人——家里的佣人也会当面大骂他,怎么看他都很失败。但Michael其实却是最听话的儿子,他持有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那种很传统的价值观,崇尚父权,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家庭自豪,他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骂姐姐的黑人男友是“猴子”,痛打以前的情人,甚至把哥哥当仇人一样的揪出去。觉得Michael真的很单纯,他想的很简单,这个家是他仅有的骄傲,在这里他是一个主人(虽然别人未必这么看),他有责任保全他的面子,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他不相信哥哥的话。当证明事实的铁证摆在他面前后,Michael的行为同样让人吃惊。夜深人静时,当人们以为一切归于平静了,他在打自己的父亲。他哭着,叫着,像一个受了骗的小孩,最后摊倒在地上,好象整个世界都完了一样。想想那个为了进家门和管家吵翻天的他,站在门口希望父亲见一面的忐忑不安的他,不知为什么,自己也有了种心碎的感觉。



    Helene

    Helene是个律师,在大家眼里她是个乖巧的女儿。的确,她看上去是挺无忧无虑的,在旧家发现了去世的姐姐留下的童年游戏的记号,便当场很有兴致的玩了起来。但她也有她的心事,她不敢把自己交了个黑人男友的事告诉家人,Michael的表现就说明了问题:“我不想让猴子进我的家门。于是, Helene的不安变成了愤怒,她一反常态,歇斯底里地和Michael撕打了起来,大骂他是个纳粹。还有,后来Helene读着姐姐的遗书,相比平静的 Christian和震惊的Michael,她哭的泣不成声,她是个很性情的女孩,为了爱的人战斗,为了爱的人哭泣,如此而已。(其实我对Helene没什么研究,也许得再看一遍才能得出更多的感受吧)

    父亲

    父亲的态度很让我意外,从外表上看,他的情绪一直没有太大的起伏,不像许多片子里演的那样吹胡子瞪眼什么的~~他就这么看着Christian揭开他最痛的一个伤疤,看着家庭的荣耀就此化为乌有。我可以在他脸上看到他的心,不表现出来不代表没有感觉。他是很难过的,难过在这样的日子里,提到了这样的事;他也是内疚的,内疚自己对孩子犯的过错,内疚女儿的死,内疚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污点;我想他更是感到一种轻松的,从此不用再受心灵的折磨。父亲很像一个等待处决的犯人,安然接受所有的惩罚。结尾,Michael很有礼貌地请父亲出去,父亲楞了一下,摇摇晃晃地走出了门,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他也只是一个老人而已。

    客人

    客人在里面扮演的角色颇滑稽,这堆人熙熙攘攘地来,把房子整的热热闹闹的,他们见证了这个家庭秘密的公开,却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照旧向父亲祝贺,照旧吃蛋糕,照旧快活地跳舞,可谁又知道他们离开这里后会说些什么呢?

    片子结束的时候,客人们在餐厅吃早餐,Christian决定和那个爱他的女佣一起走,Helene依然和黑人男友一起,把父亲请出家的 Michael开始有了一家之主的味道。一场庆祝(庆祝就是Festen的意思),一次揭秘之后,所有人的生活有了或新或不变的轨道。生活还要继续,尽管留下的是一片狼籍。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脆弱的,爱可能是伤害,一直以来的坚持可能是个错误,大力气的维护可能是徒劳,就像这片子里的人们。突然,此刻我想做的是检视我的生活。
    【详细】
    1032274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