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6620
  • 野游寺
    2021/8/11 20:10:06
    王兵的视角:未经裁剪的混沌生活

    还是王兵熟悉的视角:低矮,中景刚刚把人物框入,正面但不直接和人物进行交流,而只是记录。摄影机仿佛隐形一般,人物在镜头前自动各行其是。

    但王兵的纪录片风格绝非简单的机位即可概括,而取决于导演的观念。许多纪录片都寻求“理解”某一事件和人物,因此做的则是事无巨细地铺陈、展现、阐释,力求提供清晰的背景,并通过前期剧本撰写以及后期剪辑

    还是王兵熟悉的视角:低矮,中景刚刚把人物框入,正面但不直接和人物进行交流,而只是记录。摄影机仿佛隐形一般,人物在镜头前自动各行其是。

    但王兵的纪录片风格绝非简单的机位即可概括,而取决于导演的观念。许多纪录片都寻求“理解”某一事件和人物,因此做的则是事无巨细地铺陈、展现、阐释,力求提供清晰的背景,并通过前期剧本撰写以及后期剪辑,通过剪裁素材,整理出强因果逻辑的线索。看完记录片后,观众似乎从理性或知性上更为理解了拍摄对象。

    但王兵不论《铁西区》还是《三姊妹》似乎都没有“理解--解释”这样的打算。铁西区第二部里人物活在纷乱而多变的情感生活中,总是活在当前的境况,看起来并不知道特别要做什么。而三姊妹、洗羊塘中呈现的人物生活也是如此:三姊妹赶着动物游走在天地之中,她们经历的事件,诸如受伤、吵闹、等待土豆,既非程式化过的日常,也无法被整理进某一系列因果相关的事件,从而成为叙事。

    没有因果推断,观众就无法从逻辑上理解这些人物的动机、行为模式、思想。同时,王兵选择的生活片段,无论是喂猪、喂狗、烧土豆、赶猪、在河边昏睡,原本都不需要思想与动机。人们只是自动、自然地做这些事。

    除了事件,剪辑的选择也加强了这种风格:最少量的信息;模糊的地点与时间;不经说明地切换地点;不主动像人物发问“你怎么想”;等等。

    具体分野可以对比《小飙与狗》与《三姊妹》的风格不同。前者对小飙提供了诸多信息,我们知道他父母外出打工、他转学过多次,他与狗很有感情,但是对现实也有自己的无奈(“狗饿了怎么办”,“那就饿着呗”)。特别地,周浩在放学路上问小飙是否会记恨父母:纪录片想知道人物怎么想,在此基础上,我们理解到小飙是一个善良的人。与此相比,有关三姊妹的信息与想法,纪录片提供的相当少。换言之,传统塑造人物解释人物的戏剧元素对王兵来说并不太重要。

    如此,由于导演拒绝解释、不愿意寻求解释,开篇三姊妹在野地中游走便具有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而铁西区中那些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小买部中的种种不知前因后果的争吵、聊天,也提醒着人们一种原生生活的质感:可以说,王兵镜头下呈现的生活是混沌的,块状的。人物的性格、心理动机、家庭背景都无需说明与解释,他们只是一头雾水地生活于其中。

    【详细】
    137881067
  • 姑墨
    2020/9/19 22:51:34
    光秃的山,贫穷的人

    云南山区的一个村庄。三个女孩——穿着性别不明的衣服,不修边幅,通过标题我知道他们的性别——挤在一间泥屋中,家中空空荡荡,看不见一样用电的机器,不过十岁的女孩不得不照顾着两个更小的妹妹,当她背起一筐看起来不重的土豆的时候,腰明显沉了沉,步伐缓慢。跟随着她的步伐走出这间泥屋,举目四望都是一样的房屋,水汽充足的大山中看不见前方的路,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人们操着我听不太懂

    云南山区的一个村庄。三个女孩——穿着性别不明的衣服,不修边幅,通过标题我知道他们的性别——挤在一间泥屋中,家中空空荡荡,看不见一样用电的机器,不过十岁的女孩不得不照顾着两个更小的妹妹,当她背起一筐看起来不重的土豆的时候,腰明显沉了沉,步伐缓慢。跟随着她的步伐走出这间泥屋,举目四望都是一样的房屋,水汽充足的大山中看不见前方的路,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人们操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肩背早已被土豆压弯了腰。他们为什么那么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光秃秃的大山,我明白了。生育的欲望造就了超出古代平原承受能力的人口,这些人本应该被历史的浪潮吞没,不留一点水花。但土豆,土豆救了他们,带着土豆这种耐寒的食物他们可以在山中过着农居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勉强活得下去。山中没有战火和苛捐杂役过得比平原上四处逃难的人也不算差。但命运的代价是沉重的,土豆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产量匮乏,越来越多的人口逼着他们开垦了更多的地,直到山变得光秃秃的,没有树的山又拿什么来供养人呢?倘若没有时代的进步,他们不得不往更深的山里搬迁,破坏更多的环境,最后和大山互相耗尽生命。你以为我说的仅仅是大山的故事吗?我说的是清朝末年全中国的故事。土豆的传入带来的人口爆炸,超出了农业社会的承载力,可大清,一个农业国,无法将人口转入工业。所以人们砍光山上的树,用尽土地最后一丝肥力,来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各地的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了。在驯服植物的前夕,以打猎为生的人类已经将草原上的大型动物弄得濒临灭绝,导致自己的生存出现了大问题;在开展工业的前夕,种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导致的恶性循环已经初见端倪。放弃先进的科技回到原始生活是决然不可能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再回到女孩这边的村庄,扶贫异地搬迁的政策才是对她们最有利的,读书接受教育才能摆脱祖辈命运的循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原生家庭的悲剧也不是不能克服。

    可以看的出,zf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女孩家有电有水,只是省钱不愿意开。后面叔叔也拿出过手机,明显是有信号的。但是对于她们最好的,还是异地搬迁。

    至于这个村庄,最好就是交给自然,退耕还林,去恢复它曾经的美貌。

    【详细】
    12871964
  • Meimei Han
    2020/9/17 21:14:54
    非常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看

    还是非常震撼的,2017年的时候去过云南,也去过比较边远的地区,我以为我已经见到了真正的贫穷,我自己就是大西北的大山里出来的,我们那里当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本来小时候以为我们那里已经够穷了,真的。知道17年去云南才被真正震惊到了,怎么说呢,就是,到处都是山,不好修路,当地人的传统思维里也不存在说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还有

    还是非常震撼的,2017年的时候去过云南,也去过比较边远的地区,我以为我已经见到了真正的贫穷,我自己就是大西北的大山里出来的,我们那里当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本来小时候以为我们那里已经够穷了,真的。知道17年去云南才被真正震惊到了,怎么说呢,就是,到处都是山,不好修路,当地人的传统思维里也不存在说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还有少数男性居家吸毒。那里风景真的特别没人,有一些外地人去那里开青旅,餐厅,当地人却沦为被外地人打工,还可以看到很多女性背上背着小孩,手里还带着两个。直到看了这部记实电影,才又刷新了我对贫穷的认知。

    看完之后,重新审视我们现在身边的生活,我们或许在城市中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包围,外卖,快消,网购。。。 或许我们稍微想一想,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见过的那些艰难的生活。甚至现在,这种可怕的贫穷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不管你在大都市还是山沟里。导演王兵看似简单不经意粗糙的可能大多数时候是手持的摄影手法,却真的很厉害。就那么赤裸裸的把小女孩的眼睛放在镜头前, 头发干枯凌乱,就好像拿着手机随便拍个人,但是看着就想哭,心里窝的慌。导演太牛逼了! 本来还停留在贾樟柯,现在为我自己找到了又一个纪实导演而开心。决定去看王导其他的电影。顺便推荐一个看电影的网站:mubi.上面有好多不错的电影。

    【详细】
    12869609
  • Vent
    2020/2/27 0:28:28
    《三姊妹》,难以感知的自然影像

    默片时代影像的光芒黯然失色,彩色宽银幕似乎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那个电影天才辈出的年代,巴赞用河流入海冲击层比喻电影,电影的侵蚀回旋,引发着电影内部的变化,以及戏剧小说绘画建筑的些许变化。彼时,电影的未来时态,如巴赞虽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倒置,形式受到着题材的严格制约。而此时,《三姊妹》,王兵的影像,悄然触碰到了另一扇窗子,影像已完全脱去形式的外衣,直裸裸地,只剩下坚定的影像序列。

    默片时代影像的光芒黯然失色,彩色宽银幕似乎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那个电影天才辈出的年代,巴赞用河流入海冲击层比喻电影,电影的侵蚀回旋,引发着电影内部的变化,以及戏剧小说绘画建筑的些许变化。彼时,电影的未来时态,如巴赞虽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倒置,形式受到着题材的严格制约。而此时,《三姊妹》,王兵的影像,悄然触碰到了另一扇窗子,影像已完全脱去形式的外衣,直裸裸地,只剩下坚定的影像序列。

    当三姊妹们看向镜头那一刻,我不能准确的思考这一动作的意义。在黑暗的屋子里,三姊妹围绕在饭桌上,注视着锅里的食物,或是游走在人畜共存的院子中,他们坦然自若,荧幕前的我觉得诧异,却无头绪。那一时刻,是影像的最为纯洁的时刻,脱离于任何视角。任何观影经验都无法清楚的概括这一画面的源头,能够感知的是这一事实本身。任何一个画面,都无法被清楚地阐释,于是,任何关于人物的讨论都会偏颇。况且,影片从一开始就直接置入其中,牢牢地置身于人物当中,几乎没有空镜头,更没有费心费力的戏剧性的波动。

    【详细】
    12304440
  • 般若
    2019/3/4 0:09:00
    ??

    生我之地若斯、长我之地若斯、亡我之地若斯。挑柴捡粪、放猪牧羊,冷湿之衣裹我身,糠劣之食充我腹,污泥浊水曜我孤魂、霉潮肉虱伴我同眠。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我夹抱着你,从这个山头爬往另一个山头,我们眼望前方只顾走,沿坡的牛粪再无人捡拾,我只是觉着,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镜头,我只是觉着,我们走不出那个勾勒我们生命的长镜头。起风了,我只是觉着、那风里冰冰凉凉。

    生我之地若斯、长我之地若斯、亡我之地若斯。挑柴捡粪、放猪牧羊,冷湿之衣裹我身,糠劣之食充我腹,污泥浊水曜我孤魂、霉潮肉虱伴我同眠。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我夹抱着你,从这个山头爬往另一个山头,我们眼望前方只顾走,沿坡的牛粪再无人捡拾,我只是觉着,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镜头,我只是觉着,我们走不出那个勾勒我们生命的长镜头。起风了,我只是觉着、那风里冰冰凉凉。

    【详细】
    10020181
  • 猫under太阳
    2017/10/14 20:48:48
    那个镜头太熟悉
    我坐在电脑前,听不懂说什么,没有中文字幕。
    好像我离她们很远,但是,雾蒙蒙的草地上,姐姐给妹妹捉跳蚤的镜头,我太熟悉了。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尤其那个用指甲掐的镜头太熟悉,因为跳蚤是捏不死的,得用指甲掐,隐约记得在老家老房子的门口,我妈给我捉过,那时候根本没意识到什么。再后来长大,经历很多,家里情况好很多,现在爸妈和哥嫂住在新房的房子里,小侄女可以任性的天天吃零食。
    她们家是一大堆的土
    我坐在电脑前,听不懂说什么,没有中文字幕。
    好像我离她们很远,但是,雾蒙蒙的草地上,姐姐给妹妹捉跳蚤的镜头,我太熟悉了。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尤其那个用指甲掐的镜头太熟悉,因为跳蚤是捏不死的,得用指甲掐,隐约记得在老家老房子的门口,我妈给我捉过,那时候根本没意识到什么。再后来长大,经历很多,家里情况好很多,现在爸妈和哥嫂住在新房的房子里,小侄女可以任性的天天吃零食。
    她们家是一大堆的土豆放在门后,记得初三的时候,爸妈都上班,哥哥高一住校,我中午回家时间要先骑自行车半小时,来回一小时,午饭是爸妈早上留在锅里,我有一阵子就是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

    后来我努力摆脱那些,家族聚会,妈妈总愿意提及以前,亲戚给过的旧衣服,给过的帮助,可是我很不愿意,期初应该是青春期的自尊心,现在是我的自卑。很多人说,困难是一时的,以后会好起来的。是的,现在好起来了。我在外的时候几乎不吃面条,因为我妈做的面条永远的烂乎乎的,里面放了韭菜,韭菜在地里,一茬一茬,一茬一茬,我讨厌面条,但是直到现在,我妈也只是以为我不喜欢面。小时候晚饭,爸妈会买大饼,因为最便宜,所以我一直喜欢吃包子,可以自己选的时候,一定要带陷包子,直到去了西安,发现包子配凉菜太咸了,还是馒头合适。

    贫穷给我的自卑,敏感,自私,胆小,嫉妒,现在全在影响我,我拼命的改变自己,我以为改变很多就意味着我会开心,会很好,但直到现在,稍微一点都会把我拉回那些记忆。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摆脱这些,更多可能,我应该是妥协这个自己不喜欢的自己活下去。
    【详细】
    8865674
  • 游侠一笑
    2017/10/5 21:08:13
    生活的本真,中国的良心
    王兵导演可以称得上良心导演,真实地纪录这个时代、还原过去,在这个功利的年代,还有几人做到?张艺谋等人早已堕落,即使贾樟柯也是以赚钱为第一目标,原先拍电影的理想与坚持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

    其实没什么剧情可言,就是真实纪录一段时间里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动人之处就在于真实,原生态。最深印象的有两样,一是自来水,有这个用是很幸福的了,我乡下,粤西化外之地,80年代末还在用井水,现在还
    王兵导演可以称得上良心导演,真实地纪录这个时代、还原过去,在这个功利的年代,还有几人做到?张艺谋等人早已堕落,即使贾樟柯也是以赚钱为第一目标,原先拍电影的理想与坚持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

    其实没什么剧情可言,就是真实纪录一段时间里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动人之处就在于真实,原生态。最深印象的有两样,一是自来水,有这个用是很幸福的了,我乡下,粤西化外之地,80年代末还在用井水,现在还在喝自家打的井水(其实已经不能喝,有条件的都是买桶装水做饭,井水只拿来洗澡洗衣服),另外,我们乡下也有很多泥房,不过现下没人住了。还有一样是解放鞋,想当年,在乡下我也穿过,除了冬天穿解放鞋,夏天有凉鞋和人字拖,此外就是赤脚了,当然水鞋我们家也是有的,有鞋穿已经比较幸运了。

    终年雾罩,是不是有点穿越到帝都的感觉?不过这深山的大雾可是清新之物,负离子满满的。

    不知道是导演春秋笔法了,还是自然日常就是如此,三个小朋友的脸上难得有笑容。印象中,童年在粤西乡下穷山村的我,小伙伴们虽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日常可是玩闹过得很开心的。爸爸看来倒挺乐观的。大姐披的那“外套”像是麻袋。最后的最后,难得看到了潺潺流水。

    PS:很想看《夹边沟》。那段历史或许10年内都无法再被公开提及了吧?怀念6年前。
    【详细】
    8848564
  • 把噗
    2017/2/4 20:08:23
    《三姊妹》:多元感知的可能性

    请先让我援引九苍老师(九只苍蝇撞墙)的一句短评来开始这篇评论——《三姐妹》“前三分之一超过了王兵所有前作”。之所以援引这句,不是我对九苍老师的直觉迷之相信,而是我个人其实也有相似的观感:《三姐妹》开始那几个场景确实让人惊讶,如果真要找个词来形容的话,“前所未有”恐怕最为合适。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应说在一部完整作品中,是不该出现前后断裂这种现象的。尤其对王兵这样单枪匹马始终以同种方

    请先让我援引九苍老师(九只苍蝇撞墙)的一句短评来开始这篇评论——《三姐妹》“前三分之一超过了王兵所有前作”。之所以援引这句,不是我对九苍老师的直觉迷之相信,而是我个人其实也有相似的观感:《三姐妹》开始那几个场景确实让人惊讶,如果真要找个词来形容的话,“前所未有”恐怕最为合适。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应说在一部完整作品中,是不该出现前后断裂这种现象的。尤其对王兵这样单枪匹马始终以同种方式完成作品的导演来说,恐怕更是如此。看来,问题不在于导演(或摄制)。原因得在其他方面找找。

    《三姐妹》一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只有三姐妹而已,后面才逐渐加进了其他人物:照顾她们的婶婶,年老的爷爷,外出务工归来的父亲,带回的阿姨……这些人物清一色都是成人。在这里,我们可能探知到了问题的关键。转变之所以发生,也许正是因为成人进入了镜头(首先是婶婶的出现)。

    孩子与成人,代表着两类不同的感知方式。如果说成年人代表着一种普遍、受制于经验、已然发展完善的感知方式,那么孩子则代表着更为弱化的、还尚在发展中的感知方式。他们更少受经验影响,对外部世界更为开放。我们可以说,正是“时间”积聚的经验对孩子的影响弱于成人。

    但人物的感知方式对影像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你简单地把影像看成是被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时,自然会如是想。这没错,错就错在忘记了影像要生效得先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因而,影像在构成上的任何变化其实无时无刻都在牵制着观众的观感。

    当画面中只有孩子的时候,观众遭遇到一种感知失效的情境。他们发现孩子不是在与他们相似的方式(即运用经验)感知这个世界。这种反差对于云南深山里的孩子来说,显得更甚。与世隔绝的生活现状使得她们的感知比在一个在普通家庭成长的孩子显得更为虚弱、更为自然。也就是说,受到后天文化上的影响更少。

    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在《三姐妹》开始的那些场景中感到自然的原因,那种旁观的无人视角实则与小女孩的感知是一体的,摄影机以相类似的方式感知着镜头前的人物与环境。同样不该忘记的是王兵自身能够让摄影机如若无人的“高超”能力,这使得他可以毫不介入地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纪录下来。

    待至后来,大人们进入了镜头,他们所随身携带的感知方式便盖过了孩子的感知方式。整部作品就与其它同类的纪录片没有多大差别了。这也许就是九苍老师所说的影片后三分之二实则再次落回了窠臼。值得引申的是,王兵一直在拍摄此类具有“反常”感知能力的人物:《无名者》中的自食其力者,《疯爱》中的精神病人……这也许是“非介入”政治的最佳姿态。

    【详细】
    83371097
  • aurorum
    2014/5/24 4:58:37
    吃土豆的人

    12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看《吃土豆的人》原作,画面上一家子围坐桌边手捧土豆,土豆上冒着热气。那个当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印刷版无法清晰表现的蒸汽,有俗世的热度,把你拉到那个场景里。王兵的影像,大概也有这种效果。片子的视角其实够散,只捡“贫穷”来说。一个80户人家的小村,与世隔绝。母亲因为贫穷逃跑,父亲因为贫穷出村打工。只有小孩对穷还没有大概念,雨鞋磨破了脚用糖纸糊住伤口,觉得好玩,还笑得

    12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看《吃土豆的人》原作,画面上一家子围坐桌边手捧土豆,土豆上冒着热气。那个当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印刷版无法清晰表现的蒸汽,有俗世的热度,把你拉到那个场景里。王兵的影像,大概也有这种效果。片子的视角其实够散,只捡“贫穷”来说。一个80户人家的小村,与世隔绝。母亲因为贫穷逃跑,父亲因为贫穷出村打工。只有小孩对穷还没有大概念,雨鞋磨破了脚用糖纸糊住伤口,觉得好玩,还笑得开心。饭通常是大家子一起吃的,饭多菜少。父亲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姐姐难得去自家田里砍了一颗菜,算加餐。他第二次回来的时候,带了个女人,女人自己有一个孩子。父亲掌勺煮面,边加盐边说“这真是最后一点了”,女人过来,用手把面条最后一根捞进锅里。后来大家吃饭,女人说,“我真的饿死了”,她的女儿这时候在边上添饭。之后有一段,这“家”五个女人在门口互相捉身上的跳蚤,三姐妹里比较小的姑娘跟新来的女孩打闹,这中年女人立马护着自己孩子,对她拳脚相加,那发狠的模样有兽性。想来这个凑合成的“家”(只能算是集体,不能叫家),其实只是多了两张吃饭的嘴,贫穷让人的关系变得够涩。除了亲戚,情都变成物质交换。包括父亲跟大哥吃饭的时候聊起的,孩子的妈,大哥说,你看能不能带个1000块钱把她带回来。带得回来么,连孩子都不要的娘,空留小孩在山上喊,“不要我了么,猪也不要了么。”小孩停了停,回过头来看了一下摄像机,很短的一眼,然后又转头看对面的山。所以这样一个环境下,温饱尚愁,根本没心享受所谓法制福利。你要给农村人口医保,每个人每年收10块钱,村里的老人说交不起,何必拿吃饭钱换看不见的福利(顺口说一句,在法国,没有收入的人是可以申请免费医保的,其他欧洲国家没有具体了解,但相信也有类似政策)。幸好片子里讲的只是贫穷,没有讲到饥饿。中国农村家庭的好处是,再怎么穷,一大家人拉拉扯扯,这边破了那边补,差不多物质生活还是可以维系下去。但如果真有一天这种平衡奔溃了,王兵他自己在记者问到“怎么看吃人的极限生存状态”的时候说,他觉得吃人没有任何错。“那只是人们从一种道德的伦理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去吃我们的同类。但是在某一个时刻他并不是恶意地伤害他人,为了活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觉得无可非议。” 你看片子里其实有点这种意味。家庭大宴,长辈宰了猪,把肉一勺一勺兜进汤里,画面外有女人说,这是只漂亮的牲口啊。这样的一种生存处境,一点点亲手喂养长大的动物,最终宰了进了自己的嘴巴,换来一句感慨。一个天天吃肉的场外观众,大概也是听听就过了。拍这本片子的时候王兵碰到一个父亲带两个孩子,在4坪的“房子”里住,他顺便拍下来,但没有办法剪进《三姐妹》里。这次pombidou以未剪辑素材的方式公映,取名《父与子》,法国记者问了两个问题:1. 你为什么特别选这三个人来拍?当然一定不只是他们的物质条件让你感兴趣而来拍摄的王兵: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想拍。我想拍当代中国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虚伪的体制下,经济的发展,掩盖了数百万人物质跟精神的贫穷。2. 您不觉得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存在某种“美”么?没什么漂亮的好看的,纪录片表达的,是生存体验。支持王兵的实诚跟直接,这本片子其实看得压抑,我想王兵表达到位了。

    【详细】
    66791339
  • 凌子
    2014/4/26 9:02:10
    纯真与莽荒的界限
    在巴黎街头偶遇的一家小小影院门口悬挂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背影,一片无边际的草原,一个大大的“Yunnan”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想着同为云南人怎么也能懂个半分吧,却没想到整部电影下来,所有方言只懂了30%。
    台词不多,大部分场景里,三个女孩只是默默的做着粗活,放羊,砍柴,烧水,煮饭,喂猪。。。。。我悲伤的看着她们麻木的表情,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叹着壮丽自然风光的大背景与她
    在巴黎街头偶遇的一家小小影院门口悬挂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背影,一片无边际的草原,一个大大的“Yunnan”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想着同为云南人怎么也能懂个半分吧,却没想到整部电影下来,所有方言只懂了30%。
    台词不多,大部分场景里,三个女孩只是默默的做着粗活,放羊,砍柴,烧水,煮饭,喂猪。。。。。我悲伤的看着她们麻木的表情,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叹着壮丽自然风光的大背景与她们几近莽荒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直到影片中段,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进城,接下来的镜头便集中在大女儿的留守生活上,她继续面无表情的砍柴烧水做饭干农活。一幕,阳光照进小屋的一角,大女儿坐在阴影里,慢慢的撕下土豆的皮,热气不断从手中冒出,她就这样慢慢的咀嚼着。 突然,我发现自己有多么可笑,原来从一开始我就带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悲悯的目光去审视她们的生活,浑然未觉自己的无知。
    导演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未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他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她们的生活并将它展示到公众面前。女孩们没有苦难,没有委屈,她们只不过过着她们日常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虽莽荒却存在着现代社会里早已失去了的那份纯真。
    回到镜头里的那片美丽的高山上的草原,孩子们无所顾忌的跌滚在泥土里,自由地奔跑在狂风里,安静淡然的望着这个她们眼里的纯粹世界。
    【详细】
    6648571
  • best_C_ever
    2013/5/13 20:29:19
    我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这次去798 UCCA看的三姊妹的首映,还有王兵导演的见面会,感受到了的是纪录片的震撼。喜欢故事电影的我是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处于机缘巧合看到了《三姊妹》,153分钟的现场,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却让我觉得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吧。
        三个姐妹在山区,每天做的事情便是放羊,放猪,摘些松子,吃的饭除了土
        这次去798 UCCA看的三姊妹的首映,还有王兵导演的见面会,感受到了的是纪录片的震撼。喜欢故事电影的我是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处于机缘巧合看到了《三姊妹》,153分钟的现场,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却让我觉得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吧。
        三个姐妹在山区,每天做的事情便是放羊,放猪,摘些松子,吃的饭除了土豆白菜就是土豆白菜。大姐英英相比粉粉和小珍要承担更多的重量。在艰苦条件下,睡觉也是在潮湿的被子里入睡,穿的鞋子已经破的划伤了脚。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不会想象到这样的农村。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也不会想象到还有这样的姑娘。

        三个姐妹不怎么说话,眼神里却诉说着很多。
        
        大概没有电视的话她们会活的轻松一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不会让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是如此,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快乐一些。

        会不会在那些个山坡上拾粪的时候,风也温柔起来。
    【详细】
    5953588
  • 水怪
    2013/5/11 23:02:42
    洗羊塘天然生长记
    回洗羊塘祭奠《神史》作者孙世祥同三位主人公的巧遇,便迅疾催生了作品的制作计划,后续邀及黄文海、李沛峰等好友,延续王兵一贯的个体户制作方式,拍摄大概历时两个月,从近180多个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出了目前153分钟的成品。近期作品所及之电影节,均呈“所向披靡”之势,相继拿下了包括201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2012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金气球(此二者均为剧情、纪录单元一同评选)、以及迪拜、里斯本等纪录片单
    回洗羊塘祭奠《神史》作者孙世祥同三位主人公的巧遇,便迅疾催生了作品的制作计划,后续邀及黄文海、李沛峰等好友,延续王兵一贯的个体户制作方式,拍摄大概历时两个月,从近180多个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出了目前153分钟的成品。近期作品所及之电影节,均呈“所向披靡”之势,相继拿下了包括201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2012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金气球(此二者均为剧情、纪录单元一同评选)、以及迪拜、里斯本等纪录片单元最佳。

    作品以村落里三姊妹的为拍摄中心,再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劳作成为其中的最核心部分。围绕劈材、生火、煮食、吃饭这些最为原始而基础的环节,三姊妹之间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协同与分工。母亲离去,父亲在外务工,不时也可去爷爷或伯母家吃饭看电视。还有一些学校或村落宗族的伙伴,相互之间言语也不多,甚至还有零散的小纠葛。镜头一瞥,在老三的声音提醒中,三姊妹惊喜地发现爸爸归来,但似乎除了多几个拥抱以及撒娇的场景之外,三姊妹的劳作生活也并未因此减退,短暂的相聚时刻以爸爸带着老二老三外出打工为一段落,留守的尕英便只能更加单独地继续着上学与劳作交替的日常生活。同所谓现代人印象中每天拿着Ipad玩各种APP游戏的2000后甚至2005后相对应,他们以近乎荒蛮原始的方式呈现了另一类可能的境况。在三姊妹的生存图景里,作品也同样很好地捕捉了它的背景音,电视里各种广告及电视剧同其屏幕外主人公世界的对比,同样显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魔幻性。

    若是从社会学上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等具象话题来谈论这个作品,固然有它迫切的现实政治意义。不过作为之前缔造过《铁西区》《和凤鸣》《夹边沟》《无名者》等作品的王兵来讲,除却这些后期发散的媒体报道属性以外,电影作品还有它更难得的纯真质朴层面。在生存境况如此艰难的场景里,三姊妹镜头前除却旁观者“视之为的苦难”以外,似乎还有着她们内在更核心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与浪漫”:嬉戏撒娇的随地而倒、泥土屋外的苍茫大地,共同作息的鸡牛羊马驴等,除却“苦难”的视角以外,他们有着另外天然而自由的气息。重新审视作品的观看者与被观看着之间的平等关系,似乎也是这个作品在传播时更加重要的应有之义。

    同样关于类似现实感主题的作品,也不难联想到2011年季丹的《危巢》,静观的视角与方法,则与和渊《阿仆达的守候》也颇为接近。所谓的纪录片伦理问题在当下成熟的纪录片创作者群体身上显然早已以各自不同的介入方式跨过。抛弃最为基础的公共媒介属性,他们在纪录片的电影语言及观念方面都建构着更为本真精准而又个体多元的独创性。山风、树林、大地、土豆、污泥、鸡猫牛羊驴等,在作品里也以极其重要的存在感、镜头感参与着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王兵以其更本真的视角描绘了另一种苦难与诗意共栖的童年时光。

    另外作品最后除却威尼斯153分钟版,Arte还做了一个电视短版。Arte电视短版里,增添了唯一一段摄像机外在世界同三姊妹的交谈场景,在我看来,是其短版里最为突兀的一段;同样在故事的剪辑和构架方面,Arte版里则增添了父亲在昆明务工的部分段落,这一部分在153分钟的导演版里则被削去。Arte版可能在作者性与电视性上在寻求某种平衡,而导演版则更加凸显了作者对于三姊妹以及其童年生活的核心观察及展示诉求。导演版中在主人公的校园场景、村落的公共事务方面同样给予了重要的笔墨。Arte版简练于展示,也很棒;导演版则有着主人公人物状态更为丰富的细节支撑,更加完满。
    【详细】
    59491447
  • 苏眠
    2012/9/10 8:58:24
    朴实的景观纪录片
    这次王兵带来的同样是纪录片,《三姊妹》,影片讲述年幼的“三姊妹”生活在云南一个叫洗羊塘的穷苦村子,平静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重担让人无法不去质疑现实,而孩子们的平静又给人朴素的感动。

      据王兵所说,影片实际拍摄时间大概就一个来月,但是因为分了三次拍,所以持续了大概有四个月时间。而王兵拍这个纪录片的契机,是王兵有个朋友,是一个作家,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2009年的时候王兵本来是去看看
    这次王兵带来的同样是纪录片,《三姊妹》,影片讲述年幼的“三姊妹”生活在云南一个叫洗羊塘的穷苦村子,平静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重担让人无法不去质疑现实,而孩子们的平静又给人朴素的感动。

      据王兵所说,影片实际拍摄时间大概就一个来月,但是因为分了三次拍,所以持续了大概有四个月时间。而王兵拍这个纪录片的契机,是王兵有个朋友,是一个作家,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2009年的时候王兵本来是去看看他的母亲还有去给他上坟烧点纸,然后路过这个村庄看见这三个孩子就在路边趴着玩,就跟她们聊天,然后就去她们家。她们家真是一贫如洗,当时停留了只有一个来小时,很快就下山离开了。那三个孩子印象特别深,可以短时间拍一个记录片。于是就拍出来了。
    【详细】
    557931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