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共眠影评

12979202
  • Squanchy
    2022/4/6 0:53:03
    看了这季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看了个啥

    这一季真的平庸,除去开头结尾,开头拿下岛上警长,结尾帕斯尚尔毒气战一扫前五集的压抑,中间几集就纯纯地走过场,女儿死的铺垫不足,finn六季了没一点长进被踢出去也算是为他好,Billy家族会议的反常表现暴露的略显刻意,前几季给Micheal和gina这么多铺垫结果这季压根儿就没他俩啥事儿,Micheal自从去了美国是越活越窝囊,最后窝窝囊囊地死了还不知道被带了绿帽,只能说polly演员的去世确

    这一季真的平庸,除去开头结尾,开头拿下岛上警长,结尾帕斯尚尔毒气战一扫前五集的压抑,中间几集就纯纯地走过场,女儿死的铺垫不足,finn六季了没一点长进被踢出去也算是为他好,Billy家族会议的反常表现暴露的略显刻意,前几季给Micheal和gina这么多铺垫结果这季压根儿就没他俩啥事儿,Micheal自从去了美国是越活越窝囊,最后窝窝囊囊地死了还不知道被带了绿帽,只能说polly演员的去世确实对剧情深度打击巨大,好在结局编剧圆的还算凑合,借仆人之手烧掉了承载过去回忆的马车和相片,从此Tommy人马合一所向披靡,不列颠超人他回来了,大电影的话看埋坑说不定是finn带着法西斯回来报仇或者Micheal复活也说不好

    【详细】
    14320315
  • 舜壹
    2014/12/5 10:16:41
    从时辰未到到唯有业随身-电影《大只佬》中的佛教因果律探析
    早前轰动全城的龚如心遗产诉讼官司宣判后,获判胜诉的华懋集团召开记者会。席间有人向华懋代表龚仁心先生提了一道罕见而有趣的问题:「是否觉得天有眼?」。龚先生听后想了一想,回答道:「可以这样说,这都是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
    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包含了颇为珍贵的一些文化记号。笔者无意对诉讼作任何分析和评价,但龚先生的回答,令笔者想起七年前香港一出罕有地以佛教因果
    早前轰动全城的龚如心遗产诉讼官司宣判后,获判胜诉的华懋集团召开记者会。席间有人向华懋代表龚仁心先生提了一道罕见而有趣的问题:「是否觉得天有眼?」。龚先生听后想了一想,回答道:「可以这样说,这都是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
    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包含了颇为珍贵的一些文化记号。笔者无意对诉讼作任何分析和评价,但龚先生的回答,令笔者想起七年前香港一出罕有地以佛教因果内容为主题、包含了相近因果讯息内容的电影《大只佬》。
     
    1. 从《大只佬》谈起
     
    《大只佬》2003年上映,在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最佳电影、最佳编剧等殊荣,是香港一出饶有成就的佛教电影。故事的主角大只佬「了因」当时35岁,在30岁前曾是五台山石窟寺的武僧,当年因为一个名叫孙果的逃犯,无故把自己的好友小翠杀死,孙果杀了人后潜藏山中,了因盛怒难消,决心报仇,於是到山上穷寻孙果。直到山峪断崖无法跨越,盛怒下乱棍打树,却错手击毙一只小鸟。他惊愕之下,坐在小鸟旁,思考了七日七夜。七日七夜过后,他突然得到看见因果的神通力。他看到鸟儿的前世今生,又认为自己已无法再做和尚,於是脱下袈裟,离山还俗。还俗之后,他过著生活毫不检点的生活,自甘堕落,以「享受」人生。直至有一次,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女警李凤仪。李凤仪前世是一个杀了很多人的日本士兵,但她今世却乐於助人,品性善良。了因眼看李凤仪背后的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意识到她即将受苦死亡,踌躇之间决定尝试出手相救,以将李凤仪的命运改变。可是,经过两次努力的营救后,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兵影像仍然出现,大只佬终向命运低头,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后,扬言自力有限,无法改变因果的内容。

    李凤仪知悉后无法接受事实,沉沦数天后重新振作,并深信自己无法逃离命运的法规和困限中,故而她希望珍惜自己必死的机会,去帮助了因引诱孙果出来,以解开了因一直以来的心结。最后,李凤仪上山找孙果,结果被杀,头颅被割掉,挂在树上,了因知悉后上山寻找李凤仪,在日本兵影像的重现下,成功找到李凤仪的尸身和头颅,头颅出现后,镜头对焦了了因的痛苦呼喊反应,了因再次因盛怒乱棍打树,更执意要杀死孙果。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了因,并与自己有一番跳跃在回忆和现实时空间的对话,对话中段两人更大打出手。直到了因拿起断木,大喝一声,要杀死对方之际,他心中念头一闪,突然觉悟,呆了片刻,并扔开断木,盘膝而坐。
    然后,两人再次对话,对话完毕,对方消失。镜头这时再显示了因拨开树枝看李凤仪头颅的一幕,了因继而展露微笑,脱下俗衣,换上破袍,留山等待孙果。五年后,了因与孙果相遇,他并没有把孙果杀死,反而趋前向他拥抱包容,并把他带下山,自己则穿上新的袈裟,重做和尚,至此便告剧终。
      

        曾经有不少学生,看完此片后,认为「看不明白结尾部分」、「结尾部分过於抽象」、「剧情不合情理」等,他们看完一次《大只佬》,未必能即时领会电影要带出的讯息,亦难以即时察觉戏中呈现的佛教因果特色,对於要从错踪复杂的剧情中处理深邃哲理的他们而言,这种困难是无可厚非的。但假如就这样判断这出戏最大的重心再於凸出「怨怨相报何时了」、「要了断因果」等主旨的话,未免流於表面。要知,有深度的电影岂止看一次可白,假如我们多花一点时间,静心、深入一点观察剧情的发展,以及每段情节所表达的背后动机,就会了解到创作者如何运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佛教抽象的概念。


    笔者认为,此戏用了很短的时间,辐射出最少两项佛教因果理论中的重要命题,那就是因果与宿命的关系,以及念的重要。
     
    2. 因果与宿命的关系
     
    要先讨论因果与宿命的关系,可从龚先生的话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国自古深入民心的一种单纯因果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中,因和果的关系,受到道德制约,两者存在此有彼有的相依关系。在佛教的「四种缘起说」出现之前,中国人已经普遍相信一种单纯的善恶因果报应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第79章:「天道无亲,常予善人。」都强调行善可得天佑的道理。

    表面上,这种想法能够从根本上公道地计算和分配到每人的回报所得,然而,假如一个好人,不幸发生了意外失去生命,这种简单的因果论就会立即失去支持。诚然,善有苦报、恶有乐报的现象,自古以来更是常见之事,那么,作善未得祥,或作恶未受殃,甚至「积善而致庆」、「积恶而殃集」的情形,可以如何解释?中国人以固有的思想传统,并吸纳了佛教业感缘起论、一切有部的四缘六因五果系统的基本内容,有智慧地加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这种「未熟观」,把善恶因果观的不足完善起来。东晋的慧远 (334-416)提出〈三报论〉(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明确指出业报分为今生做今生受的「现报」、来生受的「生报」,及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才受的「后报」,系统地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迟与来早」的意义统整起来。
    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而言,这种说法固然可以作为际遇不公的解释,但我们再把焦点扩阔一点勘察,会发现这些说法,似乎只单纯地从「因-果」的时间关系上著力,并没有处理到两者内容是否存在必然性与关连性的问题。因为假如「因-果」两者的内容存有必然性的话,那么它很容易就会堕入宿命论的困限之中,例如电影里。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论是「宿命意识」的一种演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假如前生所作导致今生必然会受某种特定报应的话,那么修行的价值就会受到严厉挑战,难以解释后天旨於灭苦而依之修行的法道的意义,不合符佛教强调修道灭苦的根本精神。
    对於因果的时间关系,《大只佬》一戏当然有所展示,例如警犬前生为追杀犬只的男孩、印度师兄弟的多世积怨,同为今生显报;而对於因果内容的关连,它同样有所处理。何以见得?我们不妨从了因「出家-还俗-出家」的行为中,推断一下他的心理变化,以找出答案。


    2.1了因的「出家-还俗」
     
    了因当天把小鸟打死后,看到因果,然后还俗。他看到甚么?为何还俗?这在电影的最末部份,与心魔互相质问中交代出来。心魔问他,看到因果之后,他做了甚么?了因回答:「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再也做不了和尚」随后他反问心魔,也就是另一面的自己。心魔回答:「看到小鸟前生所作事,为何轮回做畜生,为何给我打死,该死!看到小翠前生做了甚么,该死!看到孙果前生做了甚么,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原来了因在树下的七日七夜间,不但看到因果,也凭藉这种神通,看到小鸟、小翠和孙果前生所发生的事。他把他们今生的际遇比配前生的经历,然后发现因果是公平的,不偏不倚。但是,对白中的「知道…应该」是重要文字,隐含著了因对因果现象的一种潜在评价,那就是人力无法脱离因果运作的支配,连果报的发生,包括其如何发生和发生了甚么内容,都是根据前生所作而「应该」出现的,所以,前生你杀了甲君,今生不论任何情况,你都会被甲君杀死。既然如此,前生所作,今生所受,互有借还,似乎真是公道的。
    这么说,他因乱棍打树而误杀小鸟,也是命定的了。既然如此,继续修行只会让他活在「无法为小翠报仇,亦无作用於为小鸟忏悔」的拘囿之中,自然不会有任何意义,因果是公道的,公道得我们不能用自力作出任何影响,所以,他作出了决定:「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也不能做和尚」。
    然后,了因还俗,还俗后五年间,他干了甚么事?这从李凤仪在警局与了因对话中交代了:「你今年三十五岁,三十四岁扮宝药党行骗,三十三岁扮乞丐行乞,三十一岁在地盘做黑市劳工。」而了因当时的身份,更是男妓暨脱衣舞男,从「向佛」到「卖淫」这种极端生活模式的转变,必然是缘自外物对自心心态的深切冲击所致:那小鸟无论如何都会死,所有事物都是注定的,任凭你干过好事或坏事,这因果关系都不会改变。即使他继续修行,他的一生都已经注定了,世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就在因果循环的设定中公平地运作。
    他看到被枪杀警犬的前生、他看到印度兄弟的前生,更加相信因果内容受到命定的绝对支配,在这个阶段中,了因深深相信因果等同宿命。

    在电影中其中一幕,亦能看到他这种心态的端倪。有一次,他受召提供性服务,在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赤裸裸地站在窗台前吸著烟,思量著李凤仪的前生今世,他深深相信因果力量的不可改变,但内心的善念促使他突破心理困限,决定向李凤仪伸出援手。这一幕,他轻轻地叹说一句「只此一次」,正式向冲击因果,踏出第一步。

    於是,了因再次偷渡到香港,向李凤仪展示自己的神通力,并讹称想借助这种力量拯救即将遇害的警员。李凤仪接受并提供协作,可惜的是,了因在大战印度人和勇擒飞天擒蟧后,虽然救回李凤仪一命,但日本兵的影像仍然出现在李凤仪背后,这一刻,他意识到因果等同宿命的这种原理,实在无法透过人力去作出任何改变。

    正当李凤仪以女朋友的身份握著了因的手,甜蜜地以为一切危机经已解决时,了因突然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并强调「不会再做任何事」,因为「做甚么也不会有用」。李凤仪不明白也不愿接受事实,了因表示,「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还谓「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这是因果法则。」前一句点出了佛教的「无我观」,不同世有不同的自我感,个人主体有不断变化的连续性,但不代表有一个「自我」的灵魂在跳跃,正如寄居蟹的肉身(我们的精神生命体,即佛教所称之「业」)从甲壳去到乙壳,而甲壳却不等如乙壳,只是由业变化和生成的暂居体,两者间的连系只是一种精神生命上的业力。显然,了因此时对因果内容发生的必然性,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他终究认为,人力始终无法影响业力的运作,无论他救李凤仪多少次,都无法改变李凤仪必遭恶报的命运。

    李凤仪知道自己前生是杀人无数的日本兵时,无法接受自己要承受前生种下的苦果,因而感到极不合理,极不公道。佛教的因果观,当然不止於这么单纯,亦非完全以今生为起点视角,去评量今生所得是否公平。不过,未真正了因的了因,只冷冷地向李凤仪说,「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做不了和尚」,向命运低头,向因果低头。

    后来,了因与文、武师父在大排档吃饭时,讨论起李凤仪。过程中,了因突然生发一种灵思,就是如今善良的李凤仪,一直在做善事,这是否意味著,她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人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么?文师父认同了因的这种想法,了因突然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无能力改变命运,但至少李凤仪正在努力,因此,他心中的结得以暂时解开。
     
    2.2了因的「还俗-出家」及「一念相应」
     
    因为有神通,看到因果的了因,一直深信前世因种出今世果,前世种了恶业,一生一世也无法弥补,还有可能继续带给下一世。他并不肯定一个人善良能否为自己改造命运。可是,这时候看通的不是了因,反而是李凤仪。李凤仪认为,人终究一死,既然要死,为何不好好地把握当下我们仍能自主完成的事?於是她跑到孙果匿藏的山上,引来孙果的谋杀。孙果的确把李凤仪杀死,并把她的头颅挂到树上,尸身则埋在黄土之下。了因得知消息,赶到山上,拉出李凤仪的无头尸身,了因激动万分,高声哭喊。正当他竭力寻找她的头颅之际,了因再一次看见日本兵的影像在旁边的树上出现。他知道李凤仪的头颅应该被挂在这处,便趋前拨开树枝,看到她的头颅,了因有何反应?相信看过此剧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了因更形激动,并再乱棍打树,喊著要杀孙果。可是,我却认为,了因的反应是,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平静,而且看著李凤仪头颅,展露微笑,一刹那间,他觉悟了。

    是吗?剧情真是这样吗?

    观众可以思考一下,电影中了因表面上拨开两次树枝看到李凤仪的头颅,但事实上只是一次,这是编导一种特别的表达手法。在「第一次」时,事实上那一刻他并没有看到孙果,更没有跑上山与自己的心魔对话,只是他在一刹那间,应於一念,一念间,短暂而充满矛盾、激动、变化、自觉、复杂的境界,突然变得澄明,「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正是顿然开悟、刹那一念相应之脱胎换骨状态。那么,如何知道了因只看过一次李凤仪的头颅?大家不妨看看,了因与心魔互相攻击时,他的脸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但「第二次」看李凤仪头颅后发出微笑时的脸皮,却是与刚寻找完李凤仪尸身时只有轻微污秽的脸皮吻合,这就证明,了因的脸根本没有流血,有流血的所在场域的活动,是乃正处「念」间,是「念」在发生作用。就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原来由他「第一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激动开始,直到他「第二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平静为止,这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内容,是编导对他刹那间一念相应的具体描述,都是「念」的一种具体展现。不单如此,笔者认为,这个「念」字更是贯穿整出电影的「戏眼」,这将在稍后分析。

    好了,把这些部分都给厘清后,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了因究竟「明白了」甚么。这既是了因最后留山等待孙果的动因,也是他「还俗-出家」决定的根源,更是全剧要交代的因果内容的最高层次。

    结尾留白永远是成功电影用以画龙点睛的方法。显然,编导对《大只佬》所下的功夫,实在匪浅。我们无法在剧中找到了因「悟」的答案,但既然留白,想像和讨论空间多了,我们何妨大胆估计一下答案以满足我们的渴望?


    事实上,这一出戏,由始至终,纠缠在了因「悟」与「不悟」间,都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因果的真切了解与否。上面已分析过,由他打死小鸟、盘坐树下七日七夜开始,他已深信因果等同於命定,人力无法改变因果律的支配。虽然他曾期待李凤仪以今生的善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最终也死於非命。观众可能会问,这不也印证了因果律等同於命定论么?结局李凤仪不仍然要死?不错,可是,从了因与心魔对话之中,点出了他觉悟的端倪:「如是因,如是果,昨日因结成今日果,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佛,只著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在这番说话中,了因醒悟了「当下种因」的重要,也就是佛家所说「重业轻报」的一种指导理念。
    「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一句指出,人力的确无法抗衡因果律中业报生成的力量,但这并不代表因果律就等同於宿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抗衡、突破业报力量,过去所作所为,已成历史,不可能改变。可以改变的,是过去历史聚合而成的宿业,在今生发生的作用,我们如何去调整自己加以面对,如何操作当下我们可以操作的一切心境、活动、决定、反应和期望,以对待这种宿业?因果循环的系统中,一件事的发生,绝非单一的原因所导致,由於此生彼生的无常原理,因果不能被量化,也不能被质化,众多因加以无量缘,引发出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并不就永远地停留为一个结果,它同时将会是未来结果的其中之因,如是,因果相依相承,环环而扣,却又无分彼此。那么,过去宿业既已发生,我们自然没有力量去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事,但今天我们著力於当下所做,即便今生生发上世苦果,至少我们已调整、装备好今生的一切,能较消极、放弃一切的态度来得积极,果若真要受报,所承受的苦痛亦必然较小。
    就以李凤仪为例,她前生是日本兵,残杀中国人成性,罪大恶极,人人皆愤而切齿,论因果,他今生该没有轮回做人的资格,不过,既然他今生做人,并成为李凤仪,也就是说这个日本人在前生多世,大概又是善良的人,尺度上仍有做人的本钱,这或是一种定业。李凤仪虽然善良,但今生的李凤仪不就可以把日本兵罪大滔天的恶业泯除,她仍然要惨死,只是,因为了因的介入,李凤仪由原本给印度人杀死,变成给飞天擒捞害死,再变成给孙果杀害,她的死已由没有价值的普通被杀变成有意义的遭受遇害,这不就是人力在因果律所设定的困限中,发挥了自身最大的影响力吗?她的善良驱使她从不明不白的惨死中,变成坦然的面对生命、促成了因觉悟的牺牲,那今生积下的这股业力,不就在人力的干预中改变了向度吗?李凤仪的死的时间、地点、形式及意义,都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改变,令大只佬体会到,即使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今天的果未必要完全归咎从前所种下的因。因果之间仍存在一些变数,而这些变数就是由今天的修为而形成,足以调整最终果报的生成内容。也就是说,人力不能改变发生过的历史,但能够左右业报生成的影响,当下种的因,重点在於它拥有不可思议的承前启后作用。顿时,了因对因果律有一种新的观感,个人努力的因素有助调整过去种下业报的招受程度,因果律给了因的启示,至此达到明朗:今天我们生活在世,不该为过去而苦,也不应为将来而忧,乃是要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悟在当下。因果业报,就是要我们在当下中活出一种真生命,活出属於自己生命里的真如。

    因果律,也就在这种实相的演绎中,成功脱离宿命论的误区,提取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了因」之所以有这个法号,正正就是了因了解因果的过程。了因当日虽然看到因果,但却未了因果,无法在因果论上确立正信。反而因为自己看到因果而无条件肯定了自己对因果的看法,执於无法再出家修行。从心魔一战的对话中,他把当日正反两面看法和盘托出,就是这一次的体会,了因明白到他从前自以为理解的因果律,原来并不透彻。在大彻大悟之后,他决定再次出家继续他的修行。了因与孙果,「了解因果」与「承受酸果」,这对极端名字的设计,不是偶然,都是编导刻意向观众提示角色命名原因之所在。


    2. 「唯有业随身」
     
    在大乘唯识系统中,决定业报的异熟生与异熟果(即第八识),支配了招感果报的内容。我们知道,无论早期佛教或大乘佛教,对业都有种类的划分。就实践形式而言,可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主要是人类种种心态和行为的归类,再配合十恶而应用和诠释。就性质而言,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指的是不善不恶、无意生发之业因,这类业因具有较多的道德元素。就体性而言,可分为「共业」和「独业」,也就是众生共通或独自所造之业因,能招感自己和他人受报之业。就效度而言,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定业」即「决定之业」,而非「注定之业」,它指当我们立心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是善是恶,也会引发我们将来招感果报,强调的是一种「有心为之」而足以引发「果报」的业因。也就是说,因果律的运作程式是「既定」的,但果报的内容并不是「注定」的,仍要视乎我们在「决定」的前提下所做的种种行为,而招感哪些相应的果报。或者我们会问,「定业」必招果报,这不是「注定」吗?不错,定业具有必然性,好像你一拳打在物件上,必然受到物件的回击。然而,这并不表示你一定会感受痛楚,或必然感受哪一种痛楚,原因要视乎你这一拳打在甚么物件上。显然,打在凹凸不平的石上,回击力所造成的痛楚,比打在平墙上倍大很多,打在平墙上,又比打在海绵上更形痛楚。而假如打在沙包上,不但未必感到痛楚,而且还可能生起快感,甚而变成一种可以练成强健体魄的乐趣。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打在沙包上」的动作,理解为「作善事」的比喻。当然,感受的痛与不痛,物件质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物件是否牢牢系固、出拳的姿势是否正确、出拳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外在环境的干预,甚至你出拳一刻的心理状态,都决定著你受到物件反动的不同结果。而即使受到物件反动,痛苦的出现亦未必是即时的,可以是逐渐的,可以是后来才生并发症,亦可以由始至终完全没有痛楚,这视乎业的性质和程度。由是,出拳会让物件有反动,是既定的,但物件如何反动,却不是注定的,业果的生成,究竟受到我们当下的决定、心识形态、修行精神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在佛教因果律的道德层面而言,恶业必招苦果,善业必招乐果。在大乘《法华文句记》卷10里,甚而强调「定业亦能转」,认为「心不犹豫,发愿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得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而速证无上菩提。」表明众生所作「定业」,假如属性太恶,如日本兵,则李凤仪难以逃避苦报。但若发愿净信修行,则会得佛菩萨之力去扭转。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宗教为本位,是力求连「定业」里的既定性也给削弱的一种想法。
    「不定业」的意思正与「定业」相反,指「非决定之业」,即造成一件事前,并没有立心的思量与考虑,甚至和「无记业」的性质相近,是「无心而为之」。例如电影中李凤仪开枪误杀警犬,非有意为之,故果报较轻,因果律的运作原则既非「既定」,果报的内容亦非「注定」。因此,「不定业」并不存在「既定」的元素,反而是「受果不定」,业因性质较为依赖於自主选择所为。所以,这种「不定业」的作成可能未必招感结果,或招感结果的时间仍不肯定。由於「不定业」的造业者并没有经过立心思量和考虑,故它为业报运作程式提供很高的自由度,「不定业」中所蕴合的不肯定性和不稳定性,却更加凸显了「一念」的重要,同时由於不定业包含很多可能的结果,促使修行实践、为良行善的价值得以合理地提高。
    就以《大只佬》中的印度兄长为例,他前生给师弟暗算而丧命,折射出今生再与这个师弟结缘结怨的命运。今生因为种种缘故,他迁怒於师弟,并矢志将他杀死。事实上,由他与师弟结识、交往、交恶直到厮杀,每一阶段的决定,都是在「不定业」的环境下发生的。例如他们交恶后,他因事生发杀害之念,便假扮外卖送递员闯进师弟看守的工厂大厦犯案。这一刻,其师弟纵有被杀之定业,但师兄却无杀人之定业,杀人与否,是不定的,完全取决於他当下一念的决定。结果,他选择把师弟活活的打死了,但两人的仇怨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反而再度升华成宿世的定业:两人再次种下恶因,并延续累积前生的宿业,带到下一生继续缠绕。
    原来,杀人者以为杀人是仇恨的终结,在佛教而言,这反而是宿世仇恨的延续。
    在仍取决於个人当下决定的不定业场域下,师兄选择杀害师弟、警察(四眼仔),并因张警官穷追猛打的迁怒,选择继续杀戮行为,这些行为的决定完全是可以选择和避免的,但他为妄念所蔽,无法醒觉,最终被打至重伤,继而被抓,更险些被张警官怒杀,这个结局,完全是他在种种不定业的关次中,一次又一次累积出来的现报,最终必须承受顺现定业之结局――他无法再获得选择的机会。
    对此,其实早在佛陀时代,便已有记载。《盐喻经》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东晋僧伽提婆译:《盐喻经》,《中阿含经》卷第三,《大藏经》,第一册,页433a-434a。)
     
    经文指出,假如我们不作善业,不修身不持戒,就好像把盐投在少量水中,盐的咸度会过浓,饮而难咽。相反,假如我们修心发慧,就如把盐投在恒河中,却饮之无味。这个例子,既凸出修行的重要,同时令因果律成功地脱离宿命论的拘囿。以行善修身为水,以盐为过去之恶业,以饮水为所作业报,三者互为因果,亦互相影响,笔者将这种比喻称为「稀释论」。
    在佛教中,「宿命」称为「宿住」,「宿住」是一种过去生命受报差别的总称,指的是已发生之历史事实,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不定业的原则下,它并不必然地导致未来的特定内容的发生。可以说,宿命在业力推动下,会为下世塑造定业。但各人的宿命不同,定业便不同,命运也就殊异,这就是电影中李凤仪所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道理(原文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出自《龙舒增广净土文》)。但不定业和后天人为努力,加上偶然性环境因素的影响,左右了果报出现的内容,这就表明了「因果具有既定性但不具注定性」的原则。
    对此,今天我们去理解,当然不必一定要出家剃度才能增加这种「盛盐之水」的份量,但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立身修心,以善为旨,其实已具「稀释」作用了。重点在於我们如何拿捏我们的人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和地狱其实是同一个地方,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去取舍自己的抉择,这都决定著我们身处场域的最终性质。
    综上而言,可以见到佛教对实修的效用能产生的变化,持肯定态度。
     
    3. 善恶苦乐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
     
    在大学中与学生讨论《大只佬》和佛教因果律的特色,很多学生都很有思辨力,他们用「善恶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去质疑佛教因果论说的客观性。事实上,佛教对於业报和因果律之论调,长期以来掺入「善恶」元素,这些元素背后乃依据人类的心理动机而展现。「善恶之因」和「苦乐的报」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前者受道德价值支配,依社会变化而调整;后者是一种感受的认知反应,随个人感官而殊异。不过,原则上「主观性」与「因果现象」并没有冲突。我们知道,感知现实的程式是「感受→定义」,我们是先有了感受才为这种感受选取一个词语来定义。那么,苦乐的感受是确切存在的,只是两者在定义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业报运作焦点始终集中於感受而不在定义,都是在身、口、意背后的心识层面上起作用。「定义」对感受性的内容并没有左右的能力,举例说,甲君今生是非不分,喜欢胡乱挖苦别人,宿业久积,下世假如轮回为人,报应身上未必同样给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挖苦,因为两者(上生被挖苦者和今生的甲君)对这种行为的「苦感」未必相同,故可能今生乙君会因失言而惹上官非,或遭到口舌之祸…等等。那就是说,即使善恶、苦乐的本质乃因人而异,但因果现象只会倾向循感受去追纵报应,善恶、苦乐的不同定义,对於一个人受报的方法和当下的感受,并不具支配与附从关系,因此,苦乐的主观性与业性,两者不存有冲突。
    从这推断,无论用质化角度去剖析因果律,抑或用量化角度去评量业报关系,都似乎无法完全把因果律的不可思议本质描述出来。这就正如上述我所举的例子,当我一拳击在石墙上,因为拳击的力度和石墙的硬度,在刹那间产生了回击力,回击到我拳上,造成痛楚感受,这与力学的行动和反应(Action and Reaction)的原理相似。纵然我们可从力学角度去衡量行动力度有多大,亦可计算反应力度有多大,但我们不能以量和质这两方面,精确说出我们感觉痛楚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只能透过「程度的描述」去缩窄形容的范围,如说「痛」、「很痛」、「极痛」、「刺痛」。但这些都无法让人准确拿捏到「痛」所处的位置和真切感受,只有拳击者自己知道,正如禅宗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一样,是一种自然感受的法则,不存在可以计算的效用。佛教所强调的因果业报,实际上就是以这种义涵为起点的。
    顺带一提,佛教以「自作自得」阐述因果的运行法则,到了中国后,经过中土志怪小说的宣传后,这种色彩已为「业力祸及他人」的思想所取代。后来三言两拍的流传(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典型因果篇章),更让民众了解这一套经过中国化的因果观念,亦让具有「业力祸及他人」色彩的中国因果观更加流行於民间。而《大只佬》一戏,表现的是却「自作自得」的因果特色,可以说更贴近於因果的早期面貌。
     
    4. 九十刹那与一念
     
    以下引用上文的例子谈谈「念」的概念:我们打了一拳出去,这个动作虽然会引发很多不同结果,但回溯缘起,这一记出拳的背后,却是由我们的「念」操作主导的。佛教所说的「十恶」、「三毒」、「三业」等行为果报的发生,实际上也源於这一「念」。事实上,全剧对於这个「念」字,一直有细心的塑造,而且暗扣不放。何以见得?我们可以分别从电影中角色的「对白」和「行为」两方面探讨。
    角色的「对白」:
    「一念之间,人命在你手」李凤仪转身擎枪时了因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因回答张警官问题时说。
    「我是你心中的佛,恶念的你是如斯可怕。」戏末了因与心魔激战,「两人」在这个「念」的景观中,盘膝而坐,并进行的对话。对话中,了因心中的「恶念」从身上抽离,并呈现在他面前。他意识到因果的重点在於当下。在当下一念中,要么海阔天空,要么堕进地狱。以上四处,正是电影接力点出「一念」的戏眼所在。
    至於电影里哪些情节体现了「一念」之重要?实际上是很多的。例如:(一)了因当年见小翠被杀,镜头捕捉了他激动哭喊的表情,这时候的了因,眼神充满杀意,内心动了杀念,这一杀念,也促成他后来错手把小鸟杀死的后果;(二)印度师兄与师弟结怨,触起杀念,把师弟杀死,中途更增添了杀死警员四眼仔的恶业,最终被捕,并承受杀伤多人的果报,故延续了来生承受苦报的顺次业。可见,种种的事情也因其一念起动而生成;(三)张警官对印度犯人一直恨之入骨,了因制服印度人后,张警官见之,瞋恚之执生起杀念,一时忘记自己身分,执起炮枪欲将之了断,却被了因一手挡著,就在刹那间,张警官杀念顿灭,如忘忽忆,清醒过来;(四)了因看到李凤仪头颅,在瞋恚与觉悟之间,进入一念之境,始觉与本觉随即相应,战胜心魔而达到开悟等等。以上所引的例子,都是电影对「念」的描划情节。
    在佛教中,「念」有心念的意思,亦作时间单位,借指瞬速的时间:一刹那为1/75秒,速度如电似火。而念,则由90刹那构成。计算之下,一念生发的时间只为1.2秒。每一刹那都包含色相、感受、觉知、意向、意识的变动和生灭,每一念都产生无数可能的结果。所以说,一切唯心造,念就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决定作用,当下种的因,根源就在当下生灭的念,说到底,其重点乃在於我们如何操作、能否操作。
    这也是我常常跟学生说,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定,就算做决定,也千万不要立即落实。原因是,很多时,我们在杂念缠绕时,所做的决定都会是意气之事,都会是错误的。知乎此,即使我们不能临崖勒马,让自己消除瞋恚,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处瞋恚之时不宜作任何决定,这压根儿也能有效减低做错事的可能。
     
    5. 余论
     
    5.1 一脉相承的因果律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年慧远〈三报论〉(334-416)云:「现报者,善恶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又云:「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 明代冯梦龙(1574-1646)《喻世明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直到今天龚仁心先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我们见到,中国传统的因果思维自古至今总是一脉相承的。佛教传入后,其核心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增加了人为力量的元素,变相增加中国因果律的内在积极意义。《大只佬》拿捏这个抽象的核心思想,用一百分钟精要地表达,就佛教电影而言,其表现已是十分难得。
     
    5.2 续集的可能
    《大只佬》到最后了因觉悟而重归佛门,做到真正「了因」,这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然而,假於要为《大只佬》构思续集,可以进一步把「业力」的概念形象化,更加凸显「所造之业必於现世或来世招感相应之结果,但这结果并非有特定内容的指向」的命题。可以考虑让觉悟后的了因获得「视看一念未来两路」的神通,比前更进一步,此亦不为过。张警官、教师(汤宝如) 都是可资继续叙述的角色,主题亦可放在印度兄弟的关系上,例如印度兄在狱中因事而死,其与师弟再度轮回为人,并在信任与出卖之间再度纠缠,了因因种种因素而再涉入他们的旋涡之中,最后把两人的恩怨化解,真正救赎他们於无间地狱之中,等等。
     
    5.3 电影内容与佛教相关的元素
    最后简单谈谈电影内容与佛教微妙对应的一些元素,估计这些元素是编导刻意贯注的。此中包括(一)了因和孙果的名字,附有电影主题的说名,也具有构思者的暗示;(二)印度兄弟来自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三)了因三十岁前是和尚,二十九岁因看到因果而还俗,佛陀二十九岁因四游感悟而出家;(四)了因因观鸟而看到因果,佛陀小时候於农祭中同样因看到飞鸟吃虫而悟通无常;(五)了因坐於树下七日七夜,佛陀亦曾坐於毕鋍罗树七日七夜并成就觉悟;(六)了因迷悟之间与心魔战斗,佛陀树下冥想亦与摩罗对抗;(七)从计算而言,了因第三十岁至第三十五岁这六年间,属於「看到因果但未了因果」的还俗期,佛陀在同样的年龄阶段,进行了苦行生活。
    当然,对应未必要做到内容一致,但多少有些点缀的心思,增加耐人寻味的果效。
    【详细】
    722513379
  • susuk
    2019/8/29 0:42:21
    放些截图

    一些截图 当作是回顾

    “我只是艰难前行而已/向前/永远向前”

    “我永远不想为自己作出的电影而感到羞愧/永远不想为没尝试某件事而后悔/尝试之后失败更好”

    ”我希望电影展示出世界的美丽/未被注意到过的美丽”

    依旧爱他

    龙猫/千与千寻 已经在影院重映了

    我期待着他全部作品的重映

    之前的作品太经典了

    一些截图 当作是回顾

    “我只是艰难前行而已/向前/永远向前”

    “我永远不想为自己作出的电影而感到羞愧/永远不想为没尝试某件事而后悔/尝试之后失败更好”

    ”我希望电影展示出世界的美丽/未被注意到过的美丽”

    依旧爱他

    龙猫/千与千寻 已经在影院重映了

    我期待着他全部作品的重映

    之前的作品太经典了

    每一帧都很治愈 很美好

    希望能够在大荧幕上看到他们

    (最想看到哈儿的移动城堡!)

    10447420
  • 易速利
    2020/7/17 10:28:18
    天鹅想吃牛蛙肉
    喜剧《全民追女王》(Long Shot, 2019)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牛蛙想吃天鹅肉的故事,而是一个天鹅想吃牛蛙肉的故事。Charlize Theron扮演的国务卿将超级模特般的外形、气质与奥尔布莱特的大脑有机整合,整个人生唯一的闪失就是执意选择布鲁克林社区报纸被解雇的记者作为自己演讲词的... &
    喜剧《全民追女王》(Long Shot, 2019)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牛蛙想吃天鹅肉的故事,而是一个天鹅想吃牛蛙肉的故事。Charlize Theron扮演的国务卿将超级模特般的外形、气质与奥尔布莱特的大脑有机整合,整个人生唯一的闪失就是执意选择布鲁克林社区报纸被解雇的记者作为自己演讲词的...  (展开)
    【详细】
    12732230
  • Fatin
    2021/11/29 20:22:06
    不是科幻片,本质还是在讨论人类社会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部片被低估了……

    也许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期待科幻大片、异星特效什么的,但本质上,它讨论的是在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包含了很多现实的隐喻、讽刺和折射。

    这部电影中的新星球环境设定非常温和,在一众外星科幻片中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部片被低估了……

    也许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期待科幻大片、异星特效什么的,但本质上,它讨论的是在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包含了很多现实的隐喻、讽刺和折射。

    这部电影中的新星球环境设定非常温和,在一众外星科幻片中显得尤为新颖:没有过分凶残的外星生物,有着温和舒适的气候环境,唯独,到达这个星球上以后会自动附加“被读心”debuff,且仅仅只有男性会得到这个debuff,女性没有任何影响。

    这个设定很妙,一下子把人类生存的矛盾聚焦起来:没有强大的外敌需要统一战线对抗,生存条件并不恶劣不会消耗太多精力,而人类的精力一旦过剩,当然就只能放在内斗上面了,而且仅针对男性的debuff天然就树立了性别对立的条件。


    【详细】
    14029456
  • 天堂中的沙罗树
    2011/4/25 3:29:52
    最后一刻子弹,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我真是不明白了,这么烂的片子,为什么电视台从ccav到各地方台播了又播?这部片子到底哪里好?
    现在时间下半夜3点,辽宁台还在播这个片子,我实在是受不了才来发这个评论:从作者,到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如果你们真的打仗,你们要是有子弹,就自己留着吧!!!

    我喜欢军旅题材的影片,顺嘴说,从小我看的是《少年特工队》,“手握冲锋枪身坐迷彩装,今天的红领巾明天的特种兵……”这就是歌词,当时
    我真是不明白了,这么烂的片子,为什么电视台从ccav到各地方台播了又播?这部片子到底哪里好?
    现在时间下半夜3点,辽宁台还在播这个片子,我实在是受不了才来发这个评论:从作者,到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如果你们真的打仗,你们要是有子弹,就自己留着吧!!!

    我喜欢军旅题材的影片,顺嘴说,从小我看的是《少年特工队》,“手握冲锋枪身坐迷彩装,今天的红领巾明天的特种兵……”这就是歌词,当时对这个片子简直是迷的神魂颠倒,现在才发现,这是国际社会严厉禁止的童子军,他们把战场当什么了?那是杀人不眨眼的地方,还派孩子上,还是侦察兵?!!

    然后是《和平年代》这个片子还算说的过去,然后十年,十年的军旅烂片啊,我终于迎来了《士兵突击》,这才是军旅片的巅峰,至于多巅多峰我就不用讲了。

    然后便是这个片子,前些日子报纸上还将此片同突击作比较,拿三多和小庄作比较,说都是讲了年轻人在部队成才的故事,都是当代年轻人的励志大片,这简直就是对突击对木木的侮辱!

    你见过部队中那么多人傻笑?弄得自己很憨厚,结果就是李亚鹏演郭靖——不是憨厚,是傻!
    你见过部队中特种兵选拔这么简单,选完明年还能再来,外加一句“反正没事,过来玩玩呗!”我靠!我他妈听了想杀人!
    你看过一个特种兵小队,为了救一个孩子放弃绞杀1000人的作战任务?好吧,救孩子还能说得过去,那么为了救一条宠物狗,放弃引爆雷区炸弹,这说得过去吗?当我看着那孩子连眼泪都没有,冲着女武警哼哼“我要小宝,我就要小宝”,我真想给他一巴掌。当我看着特种兵全体出动去救一条狗时,我他妈的想给这个剧组一巴掌!!——真他妈的爱民如子啊!!!
    当我看见那个女主角那一副苦瓜脸,还在最后演一个未成年少女,一个劲地喊“小庄哥哥,救我”,我他妈的要吐了!!!
    当我看见演习期间大家都配演习弹,司令部却配实弹,还把小庄同志给打了,司令只是平静地说“混蛋,谁叫你开枪的?快,去看看伤了没有~~”我他妈的真想掐死这个司令官!
    当我看到雷克明同志孤身闯越南部队,杀人越货炸弹药库,来无影去无踪比兰博还兰博时,我真觉得我开了眼了!!!!

    我真是服了自己了,居然可以看完这部片子,更佩服自己居然能看这部片子看好几遍,最佩服的是自己他妈的居然在大半夜花这么长的时间写这么一片骂人的稿子!!!!

    我是特种兵啊!你真是中国军旅片中的一支奇葩!!!烂到如此居然会有如此多的评价说你好!!!
    刘猛导演,求您了,您拿一挺机枪把观众,特别是突迷们突突了吧,我们实在是受不了这片子的侮辱了!!对了,别忘了,求你了,把最后一刻子弹留给你自己啊!!!!!!
    【详细】
    49211127
  • 喵咪戴戒指
    2022/4/30 23:03:31
    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翻出来一条很多年前的朋友圈。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翻出来一条很多年前的朋友圈。

    14369225
  • 王坤
    2022/11/19 1:02:46
    励志的北漂

    #您好,北京 非常励志的一部电影!要看一定要看到结束!不然,只会觉是一个悲剧!最后的点点,所有的事情才开始有转机!坚持,终有所获!剧情方面,电影讲述的是好几个故事,没有明确的主角,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人物之间没有特殊的联系,却在某些时刻,有某种特殊的关联,特殊的鼓励!整体上,除却故事的结尾,故事情节是偏沉重的,现状是残酷的,创业是艰辛的,但是,却也正是因为某些人,生活中

    #您好,北京 非常励志的一部电影!要看一定要看到结束!不然,只会觉是一个悲剧!最后的点点,所有的事情才开始有转机!坚持,终有所获!剧情方面,电影讲述的是好几个故事,没有明确的主角,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人物之间没有特殊的联系,却在某些时刻,有某种特殊的关联,特殊的鼓励!整体上,除却故事的结尾,故事情节是偏沉重的,现状是残酷的,创业是艰辛的,但是,却也正是因为某些人,生活中,还是存在着温暖,可爱的温柔刀,超级令人羡慕恩爱夫妻,痛摔吉他的父亲,等等,都充满了点滴感动!画面方面,大部分页面都是挺不错的,就是偶尔有些画面,比较晃,有点晕,其他的倒是还好!虽然平凡,但却又不简单!演技方面,每个人的特色都非常的鲜明,每个年龄阶段,也非常的有特色,虽然有些巧合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确实是有巧,才可以成书!超级值得一看的电影!超羡慕那一对相互理解的夫妻,真羡慕这样的爱情!鉴于整体的电影氛围,电影更适合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或许是新的一课,或许是新的鼓励吧!?? 推荐?? 演技?? 画面??闪光点

    【详细】
    14769463
  • 宝珞
    2013/8/12 0:51:39
    暖——人一定要靠自己
    这是部2003年的老片子了,周日闲来无事,去百老汇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莫言获奖的缘故,这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电影又一次重映。
    虽然获了奖,但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却不如同样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红高粱》那样震撼。
    看完电影才明白,暖——不过是村子里漂亮姑娘的名字。
    长的好看,也和男娃一般念书,唯一走出这大山的机会可能就是考上大学。但是漂亮姑娘往往还有第二种甚至是第N种选择
    这是部2003年的老片子了,周日闲来无事,去百老汇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莫言获奖的缘故,这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电影又一次重映。
    虽然获了奖,但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却不如同样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红高粱》那样震撼。
    看完电影才明白,暖——不过是村子里漂亮姑娘的名字。
    长的好看,也和男娃一般念书,唯一走出这大山的机会可能就是考上大学。但是漂亮姑娘往往还有第二种甚至是第N种选择。例如,相亲去嫁个省城里的好人家。再比如戏唱得好,去考一个省剧团的铁饭碗也一样离开。
    只是,暖的运气似乎总时差了那么一点点。
    省剧团驻演的时候,一下子在少女的心里荡起涟漪。似乎每个剧团里都有个英俊的小武生。也总是能在下乡驻演的时候和村子里的漂亮姑娘发生点若有似无的回忆。
    小武生也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在他走的时候没有勇气带暖一起走。我们后来在暖的追忆和拒绝中才知道,原来他还承诺了更多。
    “等(剧团)有招生指标了,我就回来接你……”
    “暖,我一定会回来……”
    就这样,轻飘飘地承诺,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小武生离开了。而暖却能够轻易放弃县剧团来招生的机会,甚至是连试都懒得一试,只因为那个承诺带她走的人来自省剧团、。
    学习,自然是因为看戏给耽误了,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井和考上了大学,那是这个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村送他上大学的盛况至今还历历在目。忘却的记忆里,似乎只有暖吧。
    对了,有两件事忘了交代一下,小武生走后,井和在和暖的一次荡秋千时同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井和考上大学了,所以他对暖表白了;而另一件事是在井和表白的瞬间,秋千断了,两个人从飞翔的秋千上摔了下来。
    暖摔断了腿,奇怪的是送她去看病的竟是一直欺负她的哑巴……井和呢?片子中并没有交代,我们只能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同样也因为摔伤行动不便罢。
    在井和走的时候,在他看来,他和暖的关系已经公开化了,他甚至不仅对暖承诺,也对暖的父亲提出了承诺,而走过的桥比他走的路还多的暖的父亲,只是笑了笑,让他别说孩子话。
    而这时的暖,瘸了腿的暖,已经觉得自己配不上井和了,所以她对连信封信纸都准备好的井和说,“如果你连着来三封信我还不回,你就把我忘了吧。”
    井和走了,同样也给暖留下了许诺,他还以为自己和小武生不一样,以为自己的承诺更有效。
    然而讽刺的是,他十年后因为老师的嘱托才回乡,他似乎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里,其实他心知他是回避着暖。他甚至给自己找了无数个理由:是的,暖在他上大学后再没有给他回信;是的,有一次回乡时,听说暖已经去了省城相亲。他想,暖一定嫁到省城去了。
    于是,井和便也心安理得地娶妻生子,成为乡亲们眼睛里那个和镇长说得上话的人,只是,临走的时候,他又碰见了暖。
    他拿暖曾经说过三封信的话安慰自己,但是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不过看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他写给暖的第一封信,暖撕了,没有回;但是后面的信,也许根本就没有到暖的手里。是哑巴撕了。
    他还知道也许不知道,暖去相亲的人家也许因为她跛脚,虽然看到照片很喜欢她,虽然一再邀请她去省城玩,但是就是不跟她提结婚这件事。
    于是暖回了家,那个一心想跳出大山外的漂亮姑娘暖,最终仍是回家了,暖——嫁给了哑巴。
    十年之后再见暖的井和什么话也不会说,或许是也不能说,只是艰涩地说,如果有什么事,一定要去北京找他。他承诺要带暖的孩子去坐火车,要等她长大,接她去北京上大学。只是,这样的承诺,暖还会信么?
    影片的旁白,力图让我们相信,井和会兑现他的承诺,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暖还相信么?我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深觉这承诺的苍白与无力。
    其实每个人都无错,特别是这个影片所处的那个年代。暖自恃美丽,以为能改变人生
    只是她忽略了,或者她从来就不曾明白:人——只能靠自己。
    所以,一次又一次,她放弃自己可以争取到的看似卑微的机会,寄希望于虚无的承诺。可以说,走到这一步的暖初看会被同情,但更多的可能是无语。也许,这部电影唯一改变的人生就是演员郭晓冬(片中男主角井和的扮演者),一个山村里走出的孩子,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也从此走上了更为宽广的演艺之路。
    戏里戏外的人生,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详细】
    62091778
  • Codeplay0314
    2020/12/4 9:17:17
    小记

    才发现之前完全没有认真听这张专辑,只是草草地“泛听”。看了纪录片才发现每首歌立意这么高。例如epiphany多线程包含了疫情和泰勒斯的家族历史两个主题,cardigan, august, betty从三个人的角度写下了一个三角关系,还有很多歌从不同人的视角和非常小的点切入……folklore是她第一张不是写自己的故事的专辑,而站在各种各样人的立场讲各种各样

    才发现之前完全没有认真听这张专辑,只是草草地“泛听”。看了纪录片才发现每首歌立意这么高。例如epiphany多线程包含了疫情和泰勒斯的家族历史两个主题,cardigan, august, betty从三个人的角度写下了一个三角关系,还有很多歌从不同人的视角和非常小的点切入……folklore是她第一张不是写自己的故事的专辑,而站在各种各样人的立场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到这里我才明白专辑名“folklore”的真正含义。

    作词上绝对达到了泰勒斯的巅峰,其深度也不是一般的创作者能企及的。之前泰勒斯的词作给人的感觉是,细腻,能引起共鸣,story-telling一流。而folklore则是在此基础上把诗意和思考发挥到了极致。在讲别人的故事同时,能够完全以第一人称代入地将每一点细小的情感捕捉并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第一次被一个流行歌手的思想高度震撼到,泰勒斯现在说起话来也是文气邹邹。她在纪录片说了,她每天都要看书和看电影,并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这可能也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也说明真的要多看书多看电影,有积累才有输出。(但是我现在太忙了??

    【详细】
    13030542
  • 细腿luna没有P
    2021/10/31 23:24:23
    快跑!!这不是爱情!!

    《东北恋哥》的观后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如果只作为一部单纯的影视娱乐产品来看《东》可能不差,有笑点有泪点;可如果以女性视角去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很让人心理不适。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景,我真的只想对女性朋友们大喊:快跑!!这不是爱情!

    《东》这部作品翻拍自2017年台湾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可以说是相当忠

    《东北恋哥》的观后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如果只作为一部单纯的影视娱乐产品来看《东》可能不差,有笑点有泪点;可如果以女性视角去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很让人心理不适。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景,我真的只想对女性朋友们大喊:快跑!!这不是爱情!

    《东》这部作品翻拍自2017年台湾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可以说是相当忠实了“原作”,而《东》的主创人员也许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又是翻拍自2014年的韩国电影《当男人恋爱时》。为了更好的比对,我也去看了台版和韩版。我想搞明白2014年这个最初的原版为什么没有引起不适反而还收获了大量好评。

    观影之后我个人的感受是:除了主演黄政民的表演和演员本身个人魅力弱化了“不浪混混”人设(韩版演员阵容强大,随便一个配角都是熟面孔的演技派,自然也带动流量,从侧面在观众心理上建立更多好感);更重要的是原版的叙事手法(在正序叙事中插入回忆,更为明确的为观众阐释了主人公转变的起因和心理过程)极大的弱化和规避了这个人物的负面形象,最终将人物修正为一个浪子回头自我救赎的悲剧正面形象,强调和突出人物身上“善良”这个闪光点并以悲剧的戏剧冲突烘托,最终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可以说是相当聪明和讨巧的方法。

    可反观《东》,成也忠实2014年“原作”,败也忠实。随着剧情的推动迫使观众不得不更多将关注点放在男主那些看似“笨拙的,善良的浪漫”上,可这些行为但凡放在现实生活中那都叫做骚扰!威胁!违法!剧中女主的心理变化真可谓是情感PUA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科书一般的展示。而这种不友好的观影感受更是在影片结尾冲到了顶点,姑娘被迫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要给人家“善意的”配一个爹?!伺候你一个还不够,你死后还要跟你家消耗?!儿媳妇这个称呼真的大可不必了,我只想说求求了,放过这个可怜的姑娘吧!!

    三部电影过后,我不由的感叹叙事手法对人心理的影响,一点点的变化都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从2014到2017,再到2021,这个题材拍了三遍,不论影片成功与否还是希望这种价值观的输出还是别再出现了。

    补充:韩原版人物的性格统一,一直都是个有良心的混混,重点在混混(混混的处事手法对人对事对感情,没有卑微更像是没有教养的儿童似的天真和冲动)。并且“良心”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各种细节中体现的(多为侧面描写并且在符合他混混人设下展现的。比如:追债与追求的过程多是在女主工作单位外进行的,最大程度上保全女主的颜面。)。

    《东》中男主时常精分(混混气息很模糊,时不时展现出卑微这种情绪,可能是为了表现这个人物的纯情,可惜太留于表面);强烈的男性视角看待感情,极强的自我感动(可以说《东》将“好女怕缠男”这句话达发挥到了极致。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使想要在现实中实现这句话,第一,最起码女生是不讨厌这个追求者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第二,追求者的“缠”不是真的纠缠。可《东》中男主天天在女主工作单位的“示好”真的可以理解为爱和合理的追求么?我想在现实中恐怕不行。男主在剧中对待感情持有的“有付出必有回报”的思维方式也相当的直男可怕),并且《东》中男主的“善良”全都是很直白的强行植入给观众的,而不是观众从主角的行为举止体会来的(由剧中人物口述,比如:由二条说出的“心太软”,由小弟们说出的“我这哥最仗义了”,当着女主面献血等,即便是开场第一幕的菜场追债,韩原版也是只有男主和被追债人的二人对手戏,而不是像翻拍中的在大庭广众下的“表演”)。其次比较两剧,《东》中女主的存在感极低,没有鲜明的情绪表达(可能是被要求演绎一个冰山美人)可这种设置非常不合情理,在所谓追求的过程中女主仅有的那些表演(大部分时间只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实在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转变,无法为后期想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打下坚实基础。最重要的是剧中关于减轻债务的偿还方式在原版中是由女主提出的,包括:一起吃饭,聊天,甚至是肉偿(这个韩原版中的肉偿依旧是符合混混的处事讨债方式的,此时女主的屈服依旧是不带任何恋爱情感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碍于国内的审核制度删改可以理解,但《东》中改编为由男主提出“假处对象”而且是当着女主众多同事的面上提出这种抵偿方式就有些变相威胁和猥琐的意味)。

    最后再吐槽一下电影的海报,四个男人,就连出场不多的被追债人都能在海报中占有一席之位,男主更是放大比例占据C位。这不是翻拍的爱情故事么?又不是翻拍《东北古惑仔》,那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呢?加之海报上大大的《东北恋哥》的标题和“日久见哥心”的宣传语,充斥着浓烈的自恋气息。说到底这就是一部以男性视角揣摩所谓“爱情”的电影,自大自恋自我感动的潜意识充斥在这部电影里。当然韩原版本身也具有这些糟粕,但精心的剧本打磨,巧妙的叙事手法,演员演技发挥等将这个糟粕故事修正了,虽然《东》中演员也是用心揣摩人物并表现了不差的演技,可奈何整个电影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并在糟粕中又加入了一些不友好的原创桥段,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详细】
    13965221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