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史影评

132851134
  • 瞎画郭
    2021/1/7 23:37:28
    弱也比没有好

    显然这是一个纯女性化视角的电影,从这一点上来说非常的纯粹。就独立电影而言是很有意义的。要说参照的话,只能是在这些年新出女性主题的电影中去找。个人觉得对标《春潮》是合适的。但是在叙事上肯定是不及《春潮》的。两部影片都清晰的阐释了母女关系的这种主题。避无可避的房间,避无可避的母女亲密关系。而且都有一个不懂事,完全任性自私的母亲。两个母亲作对比的话,一个是自私

    显然这是一个纯女性化视角的电影,从这一点上来说非常的纯粹。就独立电影而言是很有意义的。要说参照的话,只能是在这些年新出女性主题的电影中去找。个人觉得对标《春潮》是合适的。但是在叙事上肯定是不及《春潮》的。两部影片都清晰的阐释了母女关系的这种主题。避无可避的房间,避无可避的母女亲密关系。而且都有一个不懂事,完全任性自私的母亲。两个母亲作对比的话,一个是自私的社区集体主义出身的母亲,一个是自私的文艺青年母亲。总之,都没有好妈。但是相对比而言,《春潮》的设定更加感人一些,就是妈本身不正常,女儿却坚持做个正常人。而本片的设定之所以有资格对标《春潮》,就是她拍出了有一个什么德行的妈,就有一个什么德行的女儿这一历史规律。这也是理所当然事实。

    片中的女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所以习惯伤害别人和自己,那个好男朋友他是不可能一起过的,她理解不了他这个善良男友的任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脉广阔的事业,还有钱。然后自己作妖跟人家分了,他妈也得帮着赖别人。“他离过两次婚,一定有问题。”

    这对母女自己永远是没有问题的。两个人人品都极差,想霸占爷爷的房子。都没朋友,两个人的闺蜜也都不怎么涨脸,也都是合情合理。而主线是母女俩的相爱相杀,那更不用说,正所谓奴使奴累死奴,女性才最知道如何伤害女性。而电影里两个人也都是不停地吃,这种不停地满足口腹之欲,一是代表着很多的隐喻属性,一是暗示两个人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非常的匮乏。显示出无尽的饥渴。

    最后两个人都是本能的尖酸刻薄,本能的都很坏,生活带给她们的是尖酸刻薄,她们也都统统反馈给这个世界。

    【详细】
    13120794
  • 人心.
    2020/8/30 11:24:43
    “家庭”

    “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黑洞,在这里,“爱”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呈现,城市中的景观成为居住在其中的两个女人上演相爱相杀大戏的小剧场。这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因为它将一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习惯的残忍直接抛上了大银幕。在主流影像中,很少看见如此苦涩又生猛的情绪表达。当“母爱”被文学作品反复称颂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时候,《柔情史》仿佛则似

    “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黑洞,在这里,“爱”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呈现,城市中的景观成为居住在其中的两个女人上演相爱相杀大戏的小剧场。这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因为它将一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习惯的残忍直接抛上了大银幕。在主流影像中,很少看见如此苦涩又生猛的情绪表达。当“母爱”被文学作品反复称颂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时候,《柔情史》仿佛则似一篇出自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影像檄文,提请观众另一种形态的亲子关系的存在。

    【详细】
    12837243
  • Adieudusk
    2020/4/12 11:45:52
    要真实不要漂亮

    多倫多朋友拉起的中國(紀錄片)電影觀影會第一次活動。我們看了楊明明導演、主演的《柔情史》。租住在東四一個破舊四合院裡單親家庭的母女,兩個人之間凶狠暴力,但是每次總會妥協,互相諒解容忍。兩人都把寫作當作認真的事,之外就是想辦法從一個老爺子那裡哄到繼承遺產(房子)的遺囑。兩人都有不中用或者不靠譜的朋友。都是真性情,也都有很冷很狠的一面,但說到底,都是很真實能動真情的人。女孩大概

    多倫多朋友拉起的中國(紀錄片)電影觀影會第一次活動。我們看了楊明明導演、主演的《柔情史》。租住在東四一個破舊四合院裡單親家庭的母女,兩個人之間凶狠暴力,但是每次總會妥協,互相諒解容忍。兩人都把寫作當作認真的事,之外就是想辦法從一個老爺子那裡哄到繼承遺產(房子)的遺囑。兩人都有不中用或者不靠譜的朋友。都是真性情,也都有很冷很狠的一面,但說到底,都是很真實能動真情的人。女孩大概是天生看透虛假討厭虛假,毫不容忍。所以她總是不要漂亮,要真實;所以她會對門衛老頭狗仗人勢的使壞不低頭。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她跟他媽說,她的那些男朋友都太好了,也就都太假了!說得太好了。她那個露面的男朋友,表現得耐心體貼,會買討人歡心的玩具等等(我們觀影會後幾個女的都喊叫也想買那塑料桶那瘦臉器等等,估計淘寶買的),沒事還自言自語幾句法語——可就是假,那種文藝風流的假!這點這個女孩讓我佩服,冷臉不買賬這種假,我還要常常對這種假裝不知道看不穿!

    影片中到處都是人之間的凶狠暴力算計,太熟悉的中國氣息,但是又有打太極又有妥協和互相哄。然而如果有選擇,可能這母女也不想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觀影會中有人說這是北京人的那種惡狠狠,我說上海是另外一種,不這麼表面激烈,歇斯底里也會是一樣的,算計也會更精緻。房子左右家庭生活其實80年代就開始了,或許更早?

    母女爭吵中一個核心話題是孝順。女兒敢頂嘴嘲諷一句媽,媽就沒臉面了就鬧死鬧活;但是女兒其實也是孝順的,要給媽養老,要說世上只有媽好。其實還是傳統扭曲後的形態。生存條件和社會風氣變了,但是人的情感結構倫理結構似乎還是舊的。

    這部電影拍得這麼真實,層次豐富,難得可貴。80後有這麼厲害心理這麼強大的女導演,很贊。

    【详细】
    12497752
  • 未知的秋田犬
    2019/6/27 11:57:31
    我和我的母亲

    看完柔情使后,心里的那片固执的湖泊波动震颤。

    剧中的母亲很像我的母亲,天真又市井,怯懦又自以为是,清冷又孤单。

    并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喜欢和被喜欢已经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我无数次怕自己变成着这样,又无法去做出新的改变。

    剧中的母亲像极了我的母亲,自以为是生活经验就像主导你的一切。

    我的母亲不懂的东西就像剧情最后母亲找寻回家的路一

    看完柔情使后,心里的那片固执的湖泊波动震颤。

    剧中的母亲很像我的母亲,天真又市井,怯懦又自以为是,清冷又孤单。

    并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喜欢和被喜欢已经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我无数次怕自己变成着这样,又无法去做出新的改变。

    剧中的母亲像极了我的母亲,自以为是生活经验就像主导你的一切。

    我的母亲不懂的东西就像剧情最后母亲找寻回家的路一样,她同样也会在孩子面前充当智者。

    我的母亲像极了剧中的母亲,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不够好,会叽叽喳喳的说些她自己理解的孩子的优秀。

    也许,是我和弟弟说的太少。

    就像剧中一样,我们的生活有无数次的摩擦,不是和母亲不和,是和时代压抑下的性格的变化。

    我的母亲就像很多母亲一样,把所有的都给孩子。用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辛苦让我无数次的生气。

    剧中的那句:你用你的牺牲换来我的内疚。

    我的母亲用每顿吃剩菜来换回我和弟弟的良心不安。每次都会为此争吵,虽觉得这样并不好,已经无法改变母亲的习惯。

    我们互相爱着,但又无法和平的对待。

    剧中的最后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完,我说完就不说了。

    每次吵架都不会等对方说完,是争吵的常态。我一直在想,等母亲说完,争吵会少很多。

    我一直以为我和母亲之间存在一个沟通渠道的线。等我去发现。

    就像女主说的,你无法改变这个年纪的母亲,也无法期待母亲的自我改变,你也无法改变现在的你。

    你要接受这样的母亲,毕竟,柔情和无望是爱的双重含义。

    【详细】
    10268715
  • 陈好康
    2019/5/30 2:27:42
    代际传递下的女性贫困纪实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代际传递下的女性贫困纪实

    青年导演杨明明的处女长片《柔情史》在去年游历过各大电影节之后,终于来到院线银幕跟国内观众见面。新作延续了她对青年女性生活的关注,从友情层面向亲情进阶,将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代际传递下的女性贫困纪实

    青年导演杨明明的处女长片《柔情史》在去年游历过各大电影节之后,终于来到院线银幕跟国内观众见面。新作延续了她对青年女性生活的关注,从友情层面向亲情进阶,将一对母女复杂的爱恨关系放置在一个窄狭空间中行进着演化着,让观众如照镜般直面最真实却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代际关系问题。

    影片选定的独特空间——北京二环内胡同里一间雨天会漏水的廉租平房——成为了这种“中式女性贫困”故事发生的最佳场所。房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和餐厅,一包牛奶要喝得一滴不剩,一锅羊蝎子要留着分成两顿,洗衣机放在廊院里甩干时摇晃得需要一个人全力摁住,住在这里的人们还在使用夜壶。导演用极大的耐心向我们展现了这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从事无巨细的衣食住行到各自的工作与爱情,在看似闲散的叙事节奏里,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三种食物为章节,勾勒出一幅当代都市中低层女性的生活肖像。

    《柔情史》试图通过一些讨巧的视听手段(声画对位、快速横摇、环境声混响)摆脱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感,但为了表现这对“文青”母女的姿态,在人物对话中加入了很多非日常的台词,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中,同时讨论着文艺创作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所以,在影像的创作意图上,导演一方面想让影像看上去没那么乏味、低级,一方面又倾向于保留、还原生活的纪实感。这使得成片时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被拉近,它的切入点极其细微,姿态也很低,人们就像在看自己的家庭日常实录一样(有映后的观众笑言:导演在自己家装了监控摄像头)。

    而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除了所呈现的生活细节和母女感情羁绊以外,它还展现了很多国产同类型电影里,没有正面涉及到的“女性贫困”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轻女性贫困。


    【详细】
    10211869
  • 子戈
    2019/5/18 11:54:21
    哪里是私电影?明明是撕电影

    10187173
  • 一条
    2018/12/29 8:43:53
    中国式母女关系的写照,柔情与无望同时发生
  • George
    2018/7/23 9:29:15
    真实而丑陋

    本片把中国人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控制。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对女儿实际上是一种束缚和调教。盆子要怎么放、喝奶要怎么喝、找男人要怎么找,母亲以为自己在爱女儿,实际在控制女儿。

    发泄。母女二人分别谈恋爱的阶段,两人尚能交流。可二人分别失恋之后,母亲开始把母女间的小冲突上升为“不孝顺”,实际上都是潜意识里为失恋之苦寻找发泄的渠道。把自己的失意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

    本片把中国人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控制。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对女儿实际上是一种束缚和调教。盆子要怎么放、喝奶要怎么喝、找男人要怎么找,母亲以为自己在爱女儿,实际在控制女儿。

    发泄。母女二人分别谈恋爱的阶段,两人尚能交流。可二人分别失恋之后,母亲开始把母女间的小冲突上升为“不孝顺”,实际上都是潜意识里为失恋之苦寻找发泄的渠道。把自己的失意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

    猜忌。中国人最喜欢把自己想得非常好,把别人想得非常坏。比如母亲明明贪图爷爷的遗产,却对自己的贪心视而不见,还一再强调自己照顾爷爷“大半辈子”的功劳,甚至职责爷爷故意装病,折腾她。

    算计。母女二人修表后,对价格和修表人的心态进行了一番自鸣得意的算计。那种得意,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欺欺人。电影后段,母女二人互相夸赞对方的才华,而当母亲想要把才华“变现”的时候,女儿却当头一棒,直接告诉母亲她的才华并不“值钱”。

    不懂装懂。一事无成的中年人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子女的时候,大概最有价值感吧。母亲给女儿讲“如何挑瓜”,头头是道,可她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咚咚咚”,什么是“噗噗噗”。母亲说“中年男人不能要”,仿佛已经从自身惨痛爱情经历中变成了权威。那口气,仿佛田野调查,阅尽千帆

    拿钱衡量运气。母女迷路后需要打车,于是认为自己的“抠门”遭到了报应,算来算去,好运气就是“省钱”,恨不得空手套白狼;遭报应就是“花钱”,放血也只好默默接受。

    从别人的不幸来寻找慰藉。母女两人前一天还为爷爷不接电话而吐槽,直呼命运不公。第二天却从一则新闻里找到了安慰。原来新闻报道有一个老人天天去坐公交车,结果死在了车上。母亲于是“顿悟”:咱家老爷子还是不错滴!

    电影结尾,以公交车司机的视角来了个长镜头,配合女儿画外音读诗,那首诗,藏了多少劣根性:见不得别人好、嫉妒、市侩……都在里面。我感到了深深的恶意。

    9535999
  • 导筒directube
    2018/7/19 23:19:02
    导筒x杨明明:女性,守住自己的领地

    上影节专访

    上影节专访

    9529234
  • bloom
    2018/6/23 1:07:36
    她张牙舞爪地创造了一个连罗兰·巴特都迷恋的情境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的开头描绘了清晨乡村、微雨码头两个情境,细说了那种神不守舍、惆怅恍惚、不由自主、带有轻生念头的感觉,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柔情”。

    《柔情史》里的一些段落,譬如当镜头从胡同窗外盯着自导自演的女郎趴在屋里时,这种“柔情”变得清晰可观,将人物与观众纳入其中。电影里的发疯和神经质,恰恰成了柔情情境里,对粗粝现实更不堪耐受的感知。

    青年才女杨明明执导的这部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的开头描绘了清晨乡村、微雨码头两个情境,细说了那种神不守舍、惆怅恍惚、不由自主、带有轻生念头的感觉,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柔情”。

    《柔情史》里的一些段落,譬如当镜头从胡同窗外盯着自导自演的女郎趴在屋里时,这种“柔情”变得清晰可观,将人物与观众纳入其中。电影里的发疯和神经质,恰恰成了柔情情境里,对粗粝现实更不堪耐受的感知。

    青年才女杨明明执导的这部电影,在柏林全景单元首次亮相,而后拿下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火鸟大奖与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不断,最终将内地首映安排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这个关于北京核心——胡同的故事走向了世界。

    相比于影片在评论体系中收获的赞誉,《柔情史》网络打分上反映的观众缘分却不算太好。这一方面揭示了影片存在的争议特性,正如人们有多喜欢“柔情史”这个名字,人们就有多厌烦它不柔和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影片在艺术探索方面的潜在价值——豆瓣7分的艺术电影,往往才是更好,或者说,更值得关注的。

    《柔情史》无可置疑的是它的,或者说她的作者性。杨明明自编自导这部影片,并且自演了一个在他人看来与其本人高度相似的人物——一个风风火火、神经兮兮的影视编剧、北京女孩。DV式的影像质感、大胆大量的人物细部特写、讨论美与真实性的台词,乃至对母女紧张关系栩栩如生的描摹刻画,都赋予了影片某种“私电影”的特征。

    但它三段式的清晰结构、明显经过精细安排的整齐节奏以及出于对布列松喜爱的跳跃动作剪辑,又将影像从散漫纪录风格中“救”了回来,更全面地展示了困守于北京胡同迷宫空间中的一种个体生活,并且彰显了创作者在公共性上的思考与意图。当下北京的城市生活也全景铺开,而它作为现代都市、中国首都,经常出现在网剧和塑料都市片的雄奇景观基本略去不见,只在少数几个点上以救护车外长安街、胡同前景后怪异建筑之类形式显现,似乎暗示胡同和旧城景是被选择的,外面有一个更焦虑复杂、另立规则的世界。

    名为柔情史,讲述的却是一小段柔情丧失的当代生活。这三个字确实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反叛又体谅地点出了创作的焦点。它以自由散漫的艺术家创作,大胆狂放的电影语言,关心额头青筋、皮肤色斑和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沟通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狂躁氛围压抑状态,显露出了相当完整的新浪潮精神和在当下独立青年作品中已经少见的强劲表达欲望。

    反叛是最关键的,反抗也体现在从形式、情节、人物动机的方方面面。令人心生不喜的表情与心理,恰恰是我们平日里避而不见的。可能令人疼惜、共情乃至雅韵抒发的,则是镜头必须忽略回避的。所以日常世故里的龃龉心思被放到最大,而依恋爱欲里的柔肠愁心被一笔带过。

    即使少谈些家国大事和延伸意涵,《柔情史》在对主角母女的塑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杨明明的表演存在一定的瑕疵(虽然我们也难以确定其他演员是否能够还原这个角色身上躁动又脆弱的张力),但饰演母亲一角的耐安却如有神助,在彻底破坏自我形象之后,创造出了一个比真实还真实、彻底衰颓却仍有本真魅力的文艺女老年。如果要找出一个同类型的角色,或许算得上《立春》里的王彩玲,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扮丑则是戏剧腔和奇观化的。

    作为青年影人,杨明明的一大亮点是相对全能的创作经验。导演系出身,与郭月(路边野餐)搭档完成的短片《女导演》崭露头角,更进一步走入关注视野则是作为剪辑参与《长江图》。这一次,《柔情史》公认的强项则在于编剧,杨明明富于文学性因而略失口语感的台词,在这对母女的特写对冲中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以咒骂和哭诉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某一类型的母女关系。

    从采访里看来,她没有过于强调自己女性创作的身份与立场,但《柔情史》当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电影。相互依偎的母女关系,也可以被更抽象地理解为女性的镜像,与更多的女性电影一脉相承。譬如捷克新浪潮旗手维拉·希蒂洛娃与她的代表作《雏菊》、金熊奖得主伊尔蒂科·茵叶蒂的处女作《我的二十世纪》,名字还要大气、风格更加大胆的后者恰巧也将作为评委及其评委作品在上海影城与中国观众见面。

    相信如果有电影节将这几部作品组合放映,观众可以咂摸出很大分量有趣又哀愁的滋味。杨明明在“Girls Always Happy”标题下讲述女孩永不快乐的故事,与前人创作复调沟通。当性别的议题出现,我们需要一些声音不断重复,越来越大声,因为状况仍无改变,无论是在性别间,还是在个体与权力间。《柔情史》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自然活力被压抑的苦闷。相比于《长江图》,此种苦闷有了更先进和更自然的,对女性的理解作为支撑。

    电影评论里频繁出现的“诗意”二字不太适合用来描述这部影片,尽管故事里也不断提到了诗,甚至以一首诗歌来作为结尾。有趣的是,这是一首和今天男性导演“诗电影”截然不同的诗歌,文辞简单、内容日常、态度尖刻,和电影一样,完完全全地去情调化。

    《柔情史》想说的话多了,真实观念下视觉弱了,某种程度损害了全片的电影感。但配合这首诗歌的长镜头,在最后创造了自己的节奏,它化身为一辆夜班客车,将我们载往它被框死的目的地。但我们知道有两位不愿示弱的女性和我们一起,站在镜头的后面,张牙舞爪。在这一切的冲突之后,我们感到有一些迷茫、饱足和更多的轻生念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再次来到了罗兰·巴特的柔情时刻。

    【详细】
    94482235
  • Leon Wang
    2018/3/5 13:12:26
    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
    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影评中提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认为两部影片都讲述了“母子/女相爱相杀”的故事,无独有偶,法国Spideo影评人也提到了《柔情史》和《我杀了我妈妈》的相似性,并认为
    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影评中提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认为两部影片都讲述了“母子/女相爱相杀”的故事,无独有偶,法国Spideo影评人也提到了《柔情史》和《我杀了我妈妈》的相似性,并认为该片在杨明明“精细雕琢”下显得十分迷人,称赞这部处女作的导演技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剪辑与声音设计充满精妙的心思,并且“用出乎意料的跳切与令人不安的音乐的使用,打破电影常规”。
    【详细】
    9202287
  • Heidyroyal Tea
    2018/2/18 9:37:36
    《SCREEN》杂志评论:中国版《伯德小姐》

    本文为国际著名电影杂志《银幕》(SCREEN)在《柔情史》柏林电影节首映后为其撰写的评论。

    原文作者 | SARAH WARD翻译 | GlueYoung

    如果将萨克拉门托的底层中产阶级换成北京的胡同老百姓,那么《柔情史》则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伯德小姐》,电影展现出爱恨交织却又坚不可摧的母女关系中所有的起起伏伏。编剧、导演、剪辑师和演员心中似乎都隐匿着一

    本文为国际著名电影杂志《银幕》(SCREEN)在《柔情史》柏林电影节首映后为其撰写的评论。

    原文作者 | SARAH WARD翻译 | GlueYoung

    如果将萨克拉门托的底层中产阶级换成北京的胡同老百姓,那么《柔情史》则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伯德小姐》,电影展现出爱恨交织却又坚不可摧的母女关系中所有的起起伏伏。编剧、导演、剪辑师和演员心中似乎都隐匿着一处黑色漩涡,这漩涡不加修饰地吞没了所有的温暖与柔情,时不时发出一阵阴郁却有点好笑的咕噜声。

    “世上唯一还不清的债就是母爱。”

    《柔情史》毫无畏惧地探索亲子关系中的不融洽,并且得益于两位主演精到细腻的表演,电影将日常冲突生动地表现出来。杨明明和耐安从婚姻吵到钱,从钱吵到餐桌礼仪,而也恰是这吵闹使《柔情史》愈发精彩迷人。

    然而,这部电影虽然充分彰显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初执导筒的导演的不俗能力,但是丰满的人物和敏锐的洞察力却难以与叙事主旨相匹,因此影片的影响力极有可能局限于电影节。

    片中最明显的无疑是二十多岁的编剧小雾和她的单身母亲各自的绝望,她们深陷生活与事业的双重泥潭,将自己心里的不快抛掷给对方。母女间的怨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雾无法原谅母亲以前做出的决定,怨她让一笔不菲的拆迁费打了水漂。而母亲也从来没落下任何一个批评小雾的机会。如此的针尖对麦芒使小雾发出“世上唯一还不清的债就是母爱。”的悲叹。

    影片深谙亲子相处之道,上一秒可能还不共戴天,下一秒就可能相拥入怀。有两种情形能让这对母女暂时偃旗息鼓,平时不可遏止的狂怒到饭桌上变成了涓涓细流,再不然也只有外公的在场才能压下她们的互撕炽焰。

    母女的每次交流都让观者感慨她们是那么的相像,即使两位当事人都不愿承认,而这种相像不仅限于她们共有的创作追求和遇人不淑上。《柔情史》的爱情线稍欠说服力,小雾和离异电影教授纠缠不清,母亲对刚离异的宝刚突然来电,不顺遂的感情生活更是加强了两人的联系和对彼此的依赖。

    杨明明本人就是和她的母亲在片中的环境长大的,这也就解释了《柔情史》中氤氲的艺术模仿生活之感。电影模仿的不光是母女关系,还细致地描绘了家的角角落落,邻里邻居的生活气。鲜活的摄影也为电影增色不少,摄影机跟随骑着滑板车的小雾在大街小巷随心所欲地横冲直撞,让胡同老巷也熠熠发光。盘桓在日常场景的镜头像眼波流转,喜爱之情尽显,直接剖开电影内核:你我的爱与憎往往是为一物。

    91601238
  • 云隐MLI
    2018/2/17 1:17:09
    求生欲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柏林版本感觉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母亲,女儿。两个自诩文艺工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的贫穷生活。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柏林版本感觉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母亲,女儿。两个自诩文艺工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的贫穷生活。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体力活;死了算了。以代表着贫乏生活中的奢侈食物的名称分成看似平行的章节:牛奶,羊蝎子,瓜。实则有着一条时间线来讲述故事。母女做的一次次抉择,和一次次关系破裂又重新联手共同生活。相依为命的她们,除了彼此,世间其他的事物与情感都不值一提。有点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的的“才华”除了他人的夸赞,片子当中始终没有真正展现母女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影片最终,女儿写抗战剧的大纲钱暂时“拯救“且麻醉了她们的生活,但这大概离她们的梦想还远得多,但起码是她们第一选择的底线:用自己的文字换成了钱。观看这个电影的人一定会笑,但内心一定是酸楚的。人会笑,是因为他人的痛苦。反观景框之外,大多文字工作者将来面临的就是庸碌的生活。留在自己对艺术的依恋里,自己脑内产生的多巴胺,能幸福一秒是一秒。醒来总要去寻找明天的馒头。

    【详细】
    915655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