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影评

8932594
  • 木卫二
    2017/11/18 22:36:35
    车轮滚滚下的弃儿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片刻不停的上映节奏,看起来是想要复刻文艺犯罪片《白日焰火》在柏林之后的商业成功。

    除了《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让绝大多数人,想起韩国的《杀人回忆》。导演自述说,还有西班牙的《沼泽地》以及其他犯罪电影。在我看来,《暴雪将至》复刻了一个湖南小城的90年代末风情,围绕厂区而起的小城低调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片刻不停的上映节奏,看起来是想要复刻文艺犯罪片《白日焰火》在柏林之后的商业成功。

    除了《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让绝大多数人,想起韩国的《杀人回忆》。导演自述说,还有西班牙的《沼泽地》以及其他犯罪电影。在我看来,《暴雪将至》复刻了一个湖南小城的90年代末风情,围绕厂区而起的小城低调热闹,人民生活波澜不惊,却总感觉有股气候变化要到来。

    频繁且无果的凶杀案与没有点明的集体恐慌,与如今大开倒车的时代不谋而合。不断下坠的人物,身陷在泥潭沼泽,或从高处突然坠落,强吻上了中国的周遭现实。所以,它大概真不是一个找凶手的悬疑快感或侦探破案的故事。再不然像白银案那样,找到凶手又如何……那不过变成了一块时代的铭牌,还有一位又一位无名氏的墓碑啊。

    当江一燕邀段奕宏共舞,二人深情相拥着小城二月般的身体温暖时,透过理发店的霓虹灯牌,可以看到三厂汇合处的小街晦暗,空无一人。那些灯光之下的谲黑,却潜伏着无限杀机的寒意,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将主人公扑倒在地,痛快解决。

    这个观影感触,并不是来自我的胡思乱想。以摄影起家的导演董越,对全片摄影美术的把关,营造了统一的视觉风格。调色出来的阴冷冬天,雨不仅下不停,雨量也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多。这套风格最出彩的,是在拍摄追击犯人时,高大的钢铁锅炉和机械的传送架梁上,一团大红色正在肆意地跳舞着。周围是死灰般的冰冷无物,黑色阴郁,霸占了整个画面。

    许多人会认为,《暴雪将至》学了大半场的《杀人回忆》,最后却一头抛弃——如此一番折腾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到底是拍得有多牛X。

    可不是么,连环的强奸杀人,杀人犯会回到他得意的地方,烟囱林立气势惊人的钢铁冶炼工厂……这些都与韩国犯罪片里的背景风物如此相近,就差跳出一个锅炉工。

    找不到凶手的高明处理,似乎变成了《杀人回忆》后犯罪片导演们无法破解的新世纪谜题。《暴雪将至》把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多处出现的上帝视角。这样的处理容易遭致非议,却也不失为避开审查麻烦的妙招。

    无论把余国伟,看做是螺丝钉警察的巧妙化身,还是把他充当做工厂建筑的时代守卫,我们还必须看到,电影里的犯罪凶杀,简直没有影响到小城市民与工厂工人的正常运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上班工作,依然井然有序。与那些人头攒动的画面相比,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大桥之下的残忍恐怖犯罪,似乎变成了组成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供予第一个乌龙嫌疑人,充当八卦谈资。

    如此解释说明,不是为了给《暴雪将至》找借口搪塞,而是说,类似凶杀案,无论悬而未决的常态,还是催促神探的诞生,它们一直在中国社会发生,譬如今天就爆出一则新闻报道:“青岛城阳灭门案,遇害者均遭捆绑缠胶带”。

    全片表演都高度紧绷精神紧张的段奕宏,令人觉得孤独又可怜。

    多余的余,还有国伟的名字,似乎说明了他或父辈,渴望与共和国的命运生死与共。但正如那些想姓赵,最终遭遇无情真相的,发现自己不过是用来电鱼的一列电池组,或者一滩电解液。

    全程不在状态的江一燕,令人难堪。据说版本删减调整(135min→118min),造成了她来路不明,高潮爆发又不到位。

    凶杀案戛然而止,跳进二人情感僵局时,电影悄然转移到另外一个普通的家庭残杀案件中。它似乎说明,与强奸杀人相比,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家毁人亡的惨剧同步发生。与此同时,身为劳动模范的余国伟,被工厂无情淘汰,清扫在铁门之外(这一场戏拍得并不好)。

    导演的诉求,无疑是准确的:那是一个所有人都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对号入座的,当然是国企下岗工人。但《暴雪将至》突然搭上了一段情感戏,导致余国伟变成了一个没有性需求的恋尸癖爱好者,陷入魔怔。这个不属于厂子,不属于POLICE,不属于时代的老派作风编外人物,一心想着抗洪救灾抢险立功保护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果敢人物,最终以疯狂的自毁,求一个宣泄心安。

    电影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那个没有面孔的罪犯,再扣上大时代(1997年)和大厂子(隐晦下岗)的变更,但显然来不及了。车简单粗暴无理的飞车解决方式,还有安静围观爆破的摆拍造作收尾,完全是凭空而来的兀自抒情。

    再到把玩似真似假回忆,往事消失无影踪的喂狗老人(英文字幕之前把保卫科翻译成dog),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因为犯罪内核消失后,瞻仰巨大建筑的缅怀情感,总归是生硬的(乱入《钢的琴》)。

    死于车轮子的罪犯,死于火车轮子上的燕子,还有停在了巴士车轮上的余国伟。余国伟是个编外人物,不属于事业体制,甚至不受工人欢迎(徒弟遗言)。老警察不喜欢南方,自认不属于这个地方。徒弟和舞女同样没有亲人,看似浮萍般自由,电影抽掉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来去自如,不受限制,只有浓墨般的重工业背景板,几乎挂住了每一个场景,呼之欲出。就连凶手,最后也落了个尸体无人认领——他真的存在过吗?而在两次搬演模拟/犯罪行凶的过程中,被心魔击溃的余国伟也把自己变成了罪犯,最后成了一个拿到二代身份证,却落得巴士熄火,暴雪降至。一条无处可去的畸零老狗。

    集体主义的消失,带来了个人的崩溃。个人的崩溃,引发了剧中唯一场的家庭伦理惨剧。不难发现,剧中人物拥护集体,渴望归属,荣誉感强烈,最后结局惨淡。而那个因猥亵妇女留下前科的年轻人,何尝就不是那个压抑时代的受害者。一切罪责,都是莫须有的。

    89312593
  • 不心冰
    2017/11/17 20:04:22
    难懂吗?“暴雪”是时代的“风潮”与“挽歌”
    高能预警!前方严重剧透!没看影片的请不要看这篇影评。

    【1997年是什么?】
    1997年,对我来说还是记忆模糊的时光。只记得街对面的工厂区,每到傍晚会有一片片深压压的工人骑着自行车的出来,他们穿着藏青色的工服,饭盆叮叮当当的发出愉快的声音,车把上挂着从厂区里买的大白馒头,略显焦急的冲回家给家人准备晚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都消失不见了。曾经威严的、又高又大的
    高能预警!前方严重剧透!没看影片的请不要看这篇影评。

    【1997年是什么?】
    1997年,对我来说还是记忆模糊的时光。只记得街对面的工厂区,每到傍晚会有一片片深压压的工人骑着自行车的出来,他们穿着藏青色的工服,饭盆叮叮当当的发出愉快的声音,车把上挂着从厂区里买的大白馒头,略显焦急的冲回家给家人准备晚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都消失不见了。曾经威严的、又高又大的厂房,一下子空空荡荡,像是一个个阴凉的吸人洞穴。我从来都不敢走上前。

    偶尔家人聚会的席间,隐约听到爸爸妈妈的哥哥姐姐们说起的都是“下岗”、“内退”、“买断”这些我无法理解的陌生词汇,还有夹杂其间的“1万块”、“2万块”。

    不久后的春晚,小品演员黄宏喊了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刘欢老师唱的《从头再来》也传遍大街小巷——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往往那些真正承受时代痛苦的人,没机会说些什么。

    【所谓的“故事”】
    《暴雪将至》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这样的年代里——1997年。
    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从头再来》中所唱的一个“有心”“有梦”的小人物。

    “神探“余国伟,一个工厂中的保卫科科长,这个身份说起来很微妙。他在讲究效益的“工厂”中,却在一个没有效益的保卫科里,他可以拿着警棍、别着手铐去审视与拷打每一个工人,他却又不是警察。他在这样的夹缝中努力活着,所以他对“体制内”是那么的向往。
    转到体制内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要么以保安的身份与工厂的效益部门一决高下被认可——成为一个被表彰的“劳动模范”,要么像轴承厂的老马被警察系统破格录取。不论哪个方向,都是被国家认可,被更多人认可,这是他对“体制内”的向往,对“权利”的追求。

    而通往这条“体制内”的手段,就是他所拥有的“神探”技能。
    所以当有一起女工人被害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是那么兴奋,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来了!破了这个“连环女尸”杀人案,就能转到体制内了。他兴奋的冲进现场,颠颠地跑着说“放下电话就来了,没耽误什么事吧”。其后的日子里,他开始慢慢使用他的破案方法:蹲点——因为笃定犯人喜欢故地重游;摸线索——去灯光球场找那个女人调情聊天;甚至不惜钓鱼执法——放上钥匙作为线索,使用他最擅长的“眼力”,下班时段站在工厂门口就能看出来谁干了坏事。
    案件终于有了眉目,并与“凶手”在火车间、工厂区,上演一场生死追逐。“余神探”险些被凶手勒死。徒弟不幸在追击中死亡。案件到这里,再一次失去了线索。

    当他看到妓女“燕子”的照片时,又有了新的思路。警察老张说“这些死了的女工,都有些相似之处”,看那清纯甜美的燕子与它们多么相似!警察老张还说“他(指凶手)喜欢出现在这条老街”。余神探赶紧租下老街“小香港”的理发店,暗中观察着燕子的一举一动。他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信誓坦坦的对燕子说“我要保护你”。
    “我要保护你”……燕子望着这个有点优秀有点木讷的保卫科科长,她以为这是爱情。而当她发现日记,发现自己只是“余神探”诱饵的时候,脆弱的燕子再次选择自杀,用她能实现的最决绝的方式。

    一切都失控了。
    大雪要来了,工厂要倒闭了,案件没有线索了,最爱的女人永远的离开了……
    余神探悲愤、余神探失望、余神探不知道该如何去触碰到体制内,他所梦想的一切都没有了。
    他将怒气撒到“他以为的凶手”身上,一下、一下、又一下,打到血肉模糊。
    警察说“他疯了”。
    他是疯了。难道他还剩什么了吗?
    什么都没有了。

    一晃10年,他从牢狱中出来。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不见了。他老了。
    “你叫什么?”
    “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岸的伟。”
    “姓什么??”
    “余,多余的余”。
    10年过去,他成为了那个“多余的余”。

    而这时,他才知道一切不过是一场徒劳,真凶早已受到老天的惩罚。
    暴雪终于飘然而至。

    【何为“暴雪将至”?】
    片名《暴雪将至》,字面意思:“暴雪,将至未至”。有一场雪,将会到来。

    这“暴雪”,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天气——
    电影开头广播中的背景音在提醒一场“大雪”的到来。故事改编自连环杀人案——白银案。而现实中的1997年的湖南,确实有一场将要到来的“寒潮”,在雪来之前,始终是绵绵不断的冰雨,推迟了10年,于2008年湖南发生严重冰灾。因此全片仿佛被“泡”在了雨中。虚构的精彩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商业电影修饰上艺术化的表达,使《暴雪将至》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味道。

    这“暴雪”,另一方面是指“时代的风潮”——
    非常意象化的表达。“时代的风潮”,就像风雪一样飘忽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才会来。在电影中代表了90年代突然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原本稳定的工厂受到了这场‘风潮’的动摇,工人纷纷下岗回家。余国伟不是一个人,他是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个,他和所有人一起在工厂的门口,期待着被点名重新“上岗”,他渴望回到安稳的体制内。
    在这场风暴中,可以看到工人们的众生相:有去灯光球场找乐子的,他们的苦闷无处发泄,只能回到最原始的性欲中解决;有在筒子楼里杀掉妻子的,还无辜的说“我不是故意的”(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独特的产物,大家密密麻麻整齐划一的住在一个个格子中,非常压抑,再加上时代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人岌岌可危),在惶惶不安中丧失人性,连最心爱的妻子都可以杀害。所有人仿佛一夜之间都“变了性”。

    “暴雪”不仅仅是风潮,更是“挽歌”。唱给那些所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
    他们是时代的经历者,更是国家转型的牺牲品。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90年代的连环杀人案格外多。影片《暴雪将至》就是改编自“白银案”。同样的时代背景、无辜的女尸、神秘的凶手,以及“无意中被抓获”的结局(白银案的凶手落网,是因为他亲戚的dna因贪污案被录入库,于是警方在家族dna中筛查。非常的“无意”)。

    【两场“雪”的寓意】
    除了片名的“雪”,“雪”也在影片中,被戏剧化的使用。
    电影中出现了两场意味深长的“雪”:一场下在余国伟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突然下起的“棉花雪”,一场下在余国伟了解一切真相的时候,真正的大雪终于来了。这两场“雪”都充满了偶发性和幻想感,有着虚实间互相撕扯的感觉。董越导演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实与虚幻其实很巧妙,有时候现实比虚幻更戏剧,更有反讽意味。”
    架在这两场雪之间的,是余国伟重回故地,老人说的话“不可能,保卫科没效益,厂里没给过保卫科劳模,1997年谁还有心思评劳模”,两三句话,四两拨千斤般的让所有人动摇。劳模“棉花雪”的戏份,究竟有没有发生过?是余国伟记错了?还是老人记错了?
    其实这根本不重要了,在这一瞬间,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陷入各种思考,而我想,这或许才是导演真正的用意与野心所在——“反思”与“颠覆”。

    导演精心颠覆了此前架构的故事。这故事有三层:第一层,是追凶的故事。第二层,是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挣扎。第三层,是人与真相之间的距离。在现实的空间里,下雪的播报是一种声音符号,里面藏着不安的情绪。而真的下雪以后,反而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因为‘雪’出现在了它不应该出现的地方。荒诞入侵现实,让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让我不禁的思考。思考的层次,随电影从表及里,更从具象转到抽象。

    【“雨”“雪”“铁”独特犯罪风格】
    大多数的犯罪片,都会选择“雪”作为意象的表达元素。冷冰冰的“雪”,是一种“无情”,犯罪案件的发生通常是“冷漠的人性”,同时雪的覆盖能力,又能为犯罪过程增加阻力,增添影视戏剧化。
    最经典的有《冰血暴》,白雪皑皑,凶手“汽车销售经理”把想要吞掉的金钱藏在雪中。雪里藏的,是人性的贪婪。《白日焰火》这个发生在“冰城”哈尔滨的故事原本就带着肃杀的气氛。这里的“雪”有清冷孤寂的感觉,也衬出了两位主角之间挣扎的情感纠葛。近期大火的犯罪类型网剧《无证之罪》,在开篇就出现了一个被封在雪中的受害者,加上凶手别称“雪人”,让这部剧中的“雪”透着危险的气息。

    而《暴雪将至》更多用到的是“雨”。雨是“雪”的前兆。余国伟最接近凶手的那场工厂追逐戏,始终发生在雨里,但它终究不是雪,他也终于没有触碰到真相。所以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雪才会翩然而至。“雨”的渲染力,加上“雪”的动荡感,与工厂“铁”的元素,造就了《暴雪将至》独特的“冷”的犯罪片气质。是目前中国犯罪片中所没有的(我记忆中没有,欢迎大家补充)。

    所以当有人把《暴雪将至》评价为“低配版的《白日焰火》“的时候,我无法苟同。这部影片的电影语言运用、视听语言表达、故事层次呈现、及立意,都要比《白日焰火》高级很多。段奕宏与廖凡,一个是东京影帝,一个是柏林影帝,按理说不分伯仲,但我还是认为段奕宏比廖凡演的更有细节及更丰富的层次。段奕宏给我留下了两个非常深刻的设计:一个是“劳模戏”段奕宏他的脸皮竟然在颤抖,有效传达了一种过度兴奋的窒息感;另一个是,全片他不停的在拉皮衣,这个小细节真的太像90年代时我爸30多岁的样子了。

    【真相,神来一笔】
    故事的真相是,真凶早就被车撞死了,而且被撞了2次。就像余国伟说的“好多事情都是有定数的”。
    第一次被撞,会有一种无意性。但第二次的被撞,就暗含有一种必然性。全片如此“上帝视角”,暗含一种“天意”+“命的感觉”。我真的要为导演打电话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高级。
    《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看完以后还在微博上开玩笑说“我不剧透,这电影讲的是‘苍天饶过谁’”,我看完这句话哈哈乐了半天。(忻钰坤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国内导演之一。)
    其实在西方电影中,一直遵从着“善恶终有报”(Be Sure your sin will find you out)的原则,不论多么强大的势力和狡猾的手段,终究逃不出法律公正的制裁。在《灵数23》(The Nember23)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虽然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记忆可以选择性的把不好的回忆埋葬,沃尔特?斯派格在13年前犯下的罪行仍旧再次找上了他,有些血债总是要偿还的。更为经典的《七宗罪》的结尾同样是横来一笔。(不好意思,这小段是从别处摘来的,写到这我有点累了)

    【算是个收尾】
    我是真心喜欢这部电影的。现在人都那么忙碌,如果我不喜欢又何必浪费时间来写它。
    我们每次说起犯罪片都是韩国多么牛逼牛逼,有《杀人回忆》《追击者》,我们也喜欢看美国犯罪片,因为它“又商业又好看”,我们边看别国作品边生气,不断埋怨“为什么中国拍不出来这样的影片?”。
    我觉得《暴雪将至》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国产犯罪片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来说。虽然不是个满分犯罪片,但它是一种进步的存在。像这种电影,只有更多的人看到了,思考了,观众的审美都上去了,电影才会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好看。
    当我们仅仅用刺激、紧凑、快又爽这些标准来衡量所有电影,是对电影的亵渎,还是对自己的亵渎?
    像这两年出现的忻钰坤、刁亦男,都是非常好的中国电影新生力量。像《余罪》《无证之罪》《白夜追凶》也都是好的作品。他们聚焦于中国当下社会,各有各的犯罪特色,每个都是独特的。是一种希望。
    还是给中国电影多些鼓励吧。
    【详细】
    89294772
  • 惨绿青年y
    2017/11/17 17:40:00
    生活在经验里 直到大厦崩塌
    我向来很喜欢那些讲述工厂生活的作品,无论是路内的小说《少年巴比伦》,亦或者是今天的这部《暴雪将至》。用小人物的故事描绘出时代的变迁是最能把人代入其中的。而在九十年代,工厂里发生的一切就是小人物生活的全部。
     
    民警:叫什么?
    余国伟:余国伟。剩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民警:姓什么?
    余国伟:余,余下的余。
     
    97年余国伟在接受完
    我向来很喜欢那些讲述工厂生活的作品,无论是路内的小说《少年巴比伦》,亦或者是今天的这部《暴雪将至》。用小人物的故事描绘出时代的变迁是最能把人代入其中的。而在九十年代,工厂里发生的一切就是小人物生活的全部。
     
    民警:叫什么?
    余国伟:余国伟。剩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民警:姓什么?
    余国伟:余,余下的余。
     
    97年余国伟在接受完表彰的时候和保卫科的同事们一起喝酒,同事劝余国伟像轴承厂的老马一样上调到公安局去。余国伟嘴上说着去什么去,我在这就挺好的,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但其实上调到公安局,做一名民警的愿望已经在余国伟的心中发了芽。他只是不说而已。
     
    于是余国伟拼了命也要破了连环杀人案,希望以此作为上调的资本。被民警警告自己掌握好自己的位置,不要越位时也丝毫没有放弃。在暴雨的追逐中,就差一点点就抓到了凶手,凶手留下一只鞋跑掉。在追逐的过程中耽误了送徒弟去医院的最佳时机,徒弟触电身亡。
     
    燕子说自己想离开这里,去香港开一个理发店。这样自己的手艺也能用得上。余国伟没有说话,隔天去三厂交汇的一条街,工人们称为“小香港”的地方给燕子盘了一个理发店。”“爱人啊,我只能给你这一方天地”。而“小香港”正是前几名遇害者共同出现过的地方。余国伟心里也有拿燕子当诱饵的想法。余国伟过于自负,像是他在被燕子发现有这个想法,质问他:“你这个想法多久了?”的时候他的回答:“我能保护你”时那样。燕子以为的“小香港”,一定程度上是余国伟的“狩猎场”。燕子倒身一跃坠入“呜呜呜呜”的铁轨。终于离开了这个她一直想离开的地方。
     
    至此,余国伟的生活彻底崩塌,无路可退。他仅凭那只凶手遗留下来的鞋与一名无辜的人的脚适配就将其定罪。余国伟将这名无辜的人带到此前的凶杀案发现场,用厂里配给他的武器电棍敲死了这个无辜的人。
     
    张局逮捕余国伟的时候说: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这是第二次张局说这句话,第一次是在一个杀妻案里,工厂没效益,失业几年毫无收入的男人因为口角杀了自己的妻子,张局对着这个男人第一次说了这句话。
     
    这些生活在97年的钢厂工人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他们只知道97年的暴雪将至,暴雨绵延不停,整个城市被暴雨笼罩,一片朦胧。工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时代变革的网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知道,仍是每天准时到工厂报到,不管有没有活儿干。下班之后喝酒,去灯光球场跳交际舞,生活在过去几十年的经验里。
     
    张局有退休离开这里的想法,他一直都不喜欢这里,退休后却因病也没有离开。燕子想离开这里,却最终倒在铁轨上。余国伟从来都没想过离开这里,他只想做他的“神探”,却在08年出狱之后坐上了离开的客车。而,暴雪终于落了下来。但其实,在97年他幻想的颁奖典礼上,棉花早已化作这场暴雪落在了他的头上。而剩下的更多的小人物,被时代的洪流冲出这座内陆小城,冲向更为发达的远方。
     
    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真正的凶手是谁,我们只知道真凶死于一场意外车祸。而这个车祸就发生在余国伟追逐真凶,真凶逃脱,跳下公路之后。是的,真凶是谁并不重要,余国伟的生活永远不可能因为抓住真凶而回到最初。
     
    这让我想起来我之前听人讲过的一个发生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的故事。小县城里有一个自行车厂,在九几年因为效益不好花钱买断了很多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的工龄,让他们自谋出路。那些工人拿到这笔买断工龄的钱的时候,纷纷买了最新款的摩托车。生产了一辈子自行车的工人用他们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钱买了奢侈的摩托车。自行车厂下岗工人们倚靠在摩托车上抽烟聊天,是那个时代最荒诞最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惨绿青年y,诚心祝福你,挨得到新天地。
    【详细】
    89291634
  • 2666
    2017/11/17 16:35:13
    这个冬天有很多雨水,是为了等待暴雪“终至”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今年华语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是第一,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的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段奕宏才凭此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整个电影看下来,实至名归。

    很明显,《暴雪将至》属于类型片里的文艺片。悬疑是主线,扑朔迷离的案情背景下,被连环杀人猥亵妇女的阴霾笼罩的让人觉得压抑的工业小镇里,上演了一段“救人者最后杀人”的“杀人回忆”。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今年华语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是第一,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的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段奕宏才凭此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整个电影看下来,实至名归。

    很明显,《暴雪将至》属于类型片里的文艺片。悬疑是主线,扑朔迷离的案情背景下,被连环杀人猥亵妇女的阴霾笼罩的让人觉得压抑的工业小镇里,上演了一段“救人者最后杀人”的“杀人回忆”。

    余国伟的“余”,是剩余的“余”,多余的“余”。这大概是十年监狱生涯让他不自觉悟到的一点对自己的认知。

    但是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背部后脑勺特写一样,我们只能看到真相的一半。很自然联想到《一一》里的洋洋,“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所以我要拍下来给你看啊。”

    看不到的、深藏在心底的是什么?

    那是想让心爱的女人留下来的愿望,那是自己从“余神探”到劳模的名声满足,那是自己的正义,那是自己的好奇,那是自己的守护,那是自己的“爱”和“怕”。

    这是97年的冬天,工业重镇上发生的多起荒野谜踪事件。多个女人抛尸荒野,死状惨烈,经查是同一个神秘的凶手所为。97年是香港回归的一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下的一年,是巨大变化的一年。

    燕子想离开这里去心心念念的香港开一家理发店,老余秘而不宣的愿望无非是想让她留下来,害怕她成为凶手下一个目标,也是为了早点达成愿望,遂私自“侦查”,将最繁华的三条街的交叉路口,号称“小香港”的那家理发店盘下来,企图给她一个“家”,企图将凶手“引蛇出洞”。

    他蛰伏等待,和以前穿着无异于别人的雨衣,在大街上迅速被人潮挤过,迅速被雨水拍打过的迷惘无奈和愤懑不同,这次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当找到的嫌犯那张脸第一次正面出现时,其实我就暗自觉得他不是了。

    其实还是很有“套路”的叙事,后面顺理成章。由于冲动,错认嫌犯,凭只有一只41码到处都合适的鞋的物证,凭他多次光顾燕子的理发店,和在街上对女人多看两眼等,就一口咬定他是凶手。

    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杀人的直接动机。

    导演很聪明,或者说,剪辑很聪明。将老余和燕子在高架桥上的那一段拆分成了两段叙事。中间的时间给了老余杀人。

    燕子,可以看出是喜欢红色的姑娘,总是一身红衣,她向往热烈的都市生活。她是个神秘的女人,不知道来历,胳膊上的疤痕肯定藏了不少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无意中发现老余的“侦查”活动后的另一种“爱”与“怕”,长久的哭泣,她可能追求的是一种平静,一种稳定的美好。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爱的背后的复杂性,如从来不曾停过的雨水,如看不透的黑夜,如在桥上俯瞰小镇那绵延不知伸向何方的铁路线,如下一个未知不明的受害者。

    “希望在哪里呢?”

    “我知道你的愿望了,你是想让我留下来对吧。”聪明的女孩,说着她坐在了桥墩上看着下面。

    她会不会跳下去呢?我想。这个动作太像要跳下去的准备动作了。

    接着,镜头一转,老余把嫌犯拖到荒野,愤怒杀人。有目击证人的一场杀人事件,乌云笼罩的天空下,墨绿色的雨衣,远景里几乎和真正的凶手一样“残忍”的施暴的老余。

    结局可想而知,杀人就是有罪。

    这时,被抓的老余抬头看看天空。仿佛看到最后和燕子在桥上,燕子最后笑着看着他,然后一头倒地。

    那是真的。

    作为观众的我,猜测也对了。

    知道我想到了哪部电影?嗯,就是同样有段奕宏的那部电影。一个叫李缇的姑娘也是那样看着郭晓冬,然后一头倒地;一个叫余虹的姑娘在昏倒后医生问名字,她说自己姓余,多余的“余”。

    多么像啊。

    总是灰暗的色调的97年,不辨来处却知归途,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留在此地的燕子,锒铛入狱的老余,不知去处的真凶,大批下岗的工人们。电影里的其他和主线无关的案子,如丈夫杀害妻子,也是那个变化的年代,一切暗流涌动,人心惶惶下的一个缩影。

    你在那些巨大的职工家属楼上抬眼望去,你看那一身身一模一样的雨衣,那将帽子带上就看不清楚谁是谁的雨衣下,掩藏了多少秘密,多少无奈,多少害怕,多少冤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有多少人在行走,就有多少故事。

    十年后。出狱的老余,即将爆破彻底拆掉的老工厂,已患疑似痴呆的警队老张。

    老张病前给他留的东西,在那么薄的一张纸片上,陈旧的新闻报道,那么轻的一个真相。

    真凶已死,车祸而亡。

    诡谲的是,他被人祸“绳之以法”的时刻,他提早离开,他的几秒缺席,他的不在场的时刻,恰恰是一场错过。

    这就是反转。这就是真相。电影里最有戏剧性的地方就在这里。

    后来我看见了阳光。在老余在肇事者家里听到真相后外面屋子里照进来的阳光。

    这个时候,他可能才真正明白自己当年杀死自以为是的凶手后老张的那句潜台词:凶手马上可以查出来了,你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做多余的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多余?

    “我,为什么这么多余?”这一定是老余最想问的。

    他最后去了那座老工厂当年颁奖的那个台子,早已物是人非。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正应了燕子死前说的“梦”。不该发生的,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最后一切的一切,随着工厂爆破而倒塌。那些“浮城谜事”,那些怅然若失,那些无奈,那些悲剧,都可以荡然无存了,一切都消解于这个巨大变化浪潮的时代。

    大概也只有重新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但是回家路上当汽车出故障,发动机迟迟发不起来,就像故事的最开始,自己的摩托坏了,警察的车坏了一样,往事重现。

    这时,窗外,终于下雪了。

    为什么我会说“终于”,因为97年的冬天,已经有了很多雨了。片名“暴雪将至”的这个“将”字,真是等了很久,有十年那么长。

    冬天多雨,很反常;冬天下雪才是正道。

    这里,广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不断的天气预报做环境渲染,以及另外的广播里三次传来像是学校里运动进行曲的声音,暗示背景,烘托人物感情。

    暴雪终至,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仿佛暴雪终至后,就是晴天,就是希望,就是光明。

    虽然,那曾经似飞雪从工厂小礼堂天花板上飘下的飞絮已不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终究会过去,那些“错过”的爱恨已消失。

    这里是湖南。这是2008年。和现实背景的结合,那年受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还是有希望的吧?”

    “还会有希望吗?”

    这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也是导演最想问我们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短评写不下才写了长评。

    【详细】
  • 89292817
  • 盘子
    2017/11/17 0:42:45
    如果回到1997年

    2008年,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这个帖子已经是天涯最知

    2008年,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这个帖子已经是天涯最知名的帖子之一。

    我不知道董越导演是否看过这个帖子,巧合的是,故事的起点是1997,故事在影片中的终点是2008——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是无论1997还是2008,都是这个国家、民族,都是太多个体难忘的年份。

    关于影片的气质、讲故事的方式,已经有不少人说过了。而影片打动我的是在时代洪流里英雄梦闪耀又破碎、小人物挺立又跌落。

    如果能够回到1997,会不会有人去告诉余国伟:不要在凶案上再纠结,去彻底的无私的爱你身边的燕子。

    1997年的余国伟会听劝吗?

    好几年前我曾经说:短片里,尤其学生作业里总是急于完成对一个人“转变”的描述,和解是符合观众和电影节期待的结局,但其实好的作品里——那些流传到现在别的叙事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打死都不改这一身臭毛病”。

    余国伟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打死都没有改掉自己身上那一点理想和心机的混合。这是很多人的平常命运,是从1997-2008,又从2008到现在,是那么多个体都用了最大的气力去主导人生,却慢慢走进时代的洪流,变成越来越像的,面目模糊的群体。

    余国伟在他们中间,迄今不过五十出头,希望每一个他过得好!

    【详细】
    8928718
  • Kazu
    2017/11/14 5:20:44
    这是一次向时代的发问

    很久没有写影评,这次因着许多喜爱之情写下这一些字。以下含剧透电影有多条的线索和不同视角,所以只选择了从杜源老师饰演的配角张队三次发问来写一点自己的理解,完全不能涵盖导演所负的全部野心与内涵,若有机会,再以别的线索展开。电影里作为正经体制内的老警长张队,在全片问了三个问题。(也许更多但我可能没记住)第一次,他问“现在究竟是怎么了?”。贯穿整部电影的连环杀人案中,出现一个

    很久没有写影评,这次因着许多喜爱之情写下这一些字。以下含剧透电影有多条的线索和不同视角,所以只选择了从杜源老师饰演的配角张队三次发问来写一点自己的理解,完全不能涵盖导演所负的全部野心与内涵,若有机会,再以别的线索展开。电影里作为正经体制内的老警长张队,在全片问了三个问题。(也许更多但我可能没记住)第一次,他问“现在究竟是怎么了?”。贯穿整部电影的连环杀人案中,出现一个“状况外”的小案,偏偏在整部影片中用镜却最为血腥暴力。筒子楼的某一户人家破旧的墙壁上溅满血迹,妻子横死家中,丈夫因长期失业情绪不稳精神失常,数刀捅死自己的妻子。张队站在筒子楼的走廊向下看,失业下岗的其他许多工人站在楼下神情木然。筒子楼是7、80年代中国单位制下企事业单位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而建给职工的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由于同质化在90年代末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开始瓦解,这种千人一楼一社区的环境给个体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劳动环境的改变使得每一个习惯于“单位管一切”的城市工人被这种看似突然的变化打了个措手不及,曾经即使放弃继续念书机会也要进的厂子、做的工人,一夜之间朝不保夕。时代蜕变的阵痛反映在个体身上时,往往就意味着怪诞离奇的故事的发生。所以男人困于失业的压力和周遭低沉绝望的氛围,执刀行凶。张队似是不解,此时的他也像一个跳脱于故事外的人,在看着眼前一列火车行驶在麻木荒谬的轨道上,他不解,为什么好好的人活成了这样。所以张队问的是环境的变化。第二次是他问余国伟“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余国伟把自己认定的嫌疑人宋军打个半死被当成疯子抓了起来,他作为一个前保卫科科长,失业后仍然没有放下对这个案子的追索。他自始至终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显而易见,余国伟查案的动机和白日焰火里的廖凡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余国伟的行为是带有更浓厚的社会内涵和时代背景的,他身处在一个国企大厂子中不增效益不受重视的保卫科,却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科长,手执警棍 腰缠锁拷, 随时暴力执法 强制拘人,这种矛盾自始至终在他身上隐隐存在。在单位制背景下的他需要一种组织上的肯定,而由于他的工作职责本身不能给厂子带来效应,所以他的行为趋向于靠近与自己职责更相近的警察组织,通过完成警察的任务从而获得工厂领导的肯定。这也就是他一开始积极行动的动机了。而后来他下岗了,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案子。除了他是个“神探”,他的徒弟因此而死,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这个人物,他存在的价值找不到一种认可评价的标准了。燕子想去香港,余国伟没有正面答复,因为一个常年浸泡在组织里的人,是根本无法迅速的脱离“单位”存活的,没有组织和等级的骨撑着,他精神上找不到自己的意义。20世纪末中国的转型,也是异质化的过程。人们在时代风雨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依靠,统一的安定的依附的东西破碎了,她们却因为所处的阶层与位置而无法远瞻眺望到自己的未来。因而余国伟选择了继续,并最终因此而爆发,失去燕子重伤宋军困入囚牢。所以张队问的是人们内心的依靠。第三个问题,是张队对着广播和窗外的雨水叹问“今年冬天是怎么了?雨水这么多 ”暴雪将至无疑是潮湿的,它的雨仿佛未曾停歇过。从影片开头保卫科科长老余穿着干净整洁的皮衣开着摩托行走在雨后的泥泞里,到披着黑色雨衣的工人从工厂那扇铁门蠕动而出,老余的徒弟摔在滂沱大雨中脑出血死亡,再到后来乌云下工人远远望着工厂的爆破拆除。雪却仅仅下了两次,一次是在老余的劳模奖下了“假雪”,另一次是影片结尾08年老余出狱得知真相后遇见的那次南方雪灾。假雪因冤未雪,因内心所依仗的荣光早已破败而不自知,因余国伟即使跳舞情动也要在红毛衣外套皮衣,与燕子的红始终隔一层他所求的肯定与体面。那个冬天呐,却一场雪迟迟不下,仅下着没完没了的令人烦闷的雨水。雨水湿黏,火气受了潮便成了郁气,同时它又掩盖着痕迹阻碍着视线。所以,后来这场雪。即是沉冤得雪的雪,真相终于大白。是啮雪餐毡的雪,你看那些麻木而卑微的人。还是冰雪消融的雪,一切如梦似幻,伤疤结好了曾经一切认为重要的意义都不再有了。是昼消积雪,夜涌狂澜的雪,时光在一点一点积累着蜕变,终于,大厦倾颓。所以张队第三次问的是未知的未来。如果说,有我不太喜欢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董越导演没有去讨好观众的一点。大概就是电影太过灰冷色调了,特别是当我写下这些字之后,竟然找不到亮色与暖意,包括我在这里还不曾提过的女人们。作为个人的角度我始终相信,不同时代的阵痛滋生出不同的怪诞离奇,但人在面对时代所产生了“无力感”的同时,也有一些坚定暖意。作为个人期待着暖色,但作为电影,这样一部冷静沉郁的作品,他已经将故事讲得很好了。

    说实在的,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感觉是导演个人的存在感压过了段奕宏老师的存在感,风格和气质很突出。段奕宏在这部电影里的演绎拿到影帝实至名归,并且意外的发现江一燕真的是一张电影脸,惊喜。宋军扮演者的外在形象给人印象非常深。如果说期待,我希望今后看到导演手下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记录,更希望看见一点回答与前路。——————————————————————

    很少写影评,看电影也不多,纯属个人见解,拒绝ky。

    很高兴这篇影评里的理解得到导演的认可

    【详细】
    89222156
  • 克尔维特
    2017/10/30 0:46:59
    你想咋地
    本文完全是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千万别看。


    作为处女作,《暴雪将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它“终于”以明确到近乎直白的剧情设计道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你想咋地(你到底想要什么)。
    以九十年代经济转型以及工人下岗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在近几年也算出了不少佳作。尤其是在《铁西区》这种近乎无法超越的珠玉在前,无论叙事角度挑选的再巧妙,都很难再能有所突破。因此,本片没
    本文完全是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千万别看。


    作为处女作,《暴雪将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它“终于”以明确到近乎直白的剧情设计道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你想咋地(你到底想要什么)。
    以九十年代经济转型以及工人下岗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在近几年也算出了不少佳作。尤其是在《铁西区》这种近乎无法超越的珠玉在前,无论叙事角度挑选的再巧妙,都很难再能有所突破。因此,本片没有把重笔下在社会矛盾上面,而把它作为推动主角行动动力的重要一环,是颇为高明的选择。这也更能使我们清晰地分析主角变态心理的形成以及欲望的模式。
    余国伟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他非但不与同事同流合污,并且视荣誉为自己的生命,整个影片都可以说是他的一场“荣誉之梦”。但同时,他又“假装“自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过是为了达成自身目标的一个权宜之策。由此,当年轻警察不屑一顾地说出”摆正你自己的位置”时,命运其实在那一刻就早已注定。也正是因为这样,余国伟的梦想,可以说不是由他本人所决定的,而是在诸般压力下他不得不追求这一注定会毁灭自己的欲望。
    这也是燕子“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这句话毫无意义的原因。因为显而易见:余国伟的梦想正是余国伟存在的唯一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余国伟为何能很轻易的和在灯光球场的陌生女人亲热却无法回应燕子的热情(必须说明,余国伟在这一点上和《白日焰火》中廖凡的角色绝对不同)。余国伟是依赖着凶手的存在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凶手是赋予了余国伟存在价值的神,燕子自然就是献给神的祭品,这也正符合了她妓女的身份。而陌生女人的“我不是为了这个”使她变得过于强大,也就不可能去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在余国伟身上(因为她本来就没有梦想,也根本不需要有),同时,她也自然拥有了嘲笑余国伟的资格。
    影片中另外一个被梦想所累的重要人物是刑警老张。老张本人的“丰功伟绩”(影片里段奕宏用的词忘了...)是余国伟本人梦想的目的因,老张的“回故乡安享晚年”可以称作是余国伟“梦想之后的梦想”。然而,老张本人也同样未能实现这一愿望。恐怕老张也正是在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老家之后,才终于彻底理解了余国伟,也就有了影片结局的真相大白。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天气作为梦想与现实反差的意象,并使得其最终与影片外的真实世界接轨。所谓的雪,不正是更冷的雨而已嘛。
    【详细】
    889399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