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57201
  • 追风筝的人
    2017/1/15 17:59:23
    你们的世界观怎么了

    不知道现在人们的审美都怎么了,这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你们说假?那我告诉你们,至少中国军人流过的血是真的,受过的伤是真的,做出的牺牲是真的,他们的家人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是真的!是,你们懂电影,你们会标新立异,你们只需动动手而已,你们只需动动手就否定他们全部的意义吗?不要和我谈艺术,也不要和我说你们只关注影片本身而不是针对中国军人,因为这个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或者偶尔在自

    不知道现在人们的审美都怎么了,这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你们说假?那我告诉你们,至少中国军人流过的血是真的,受过的伤是真的,做出的牺牲是真的,他们的家人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是真的!是,你们懂电影,你们会标新立异,你们只需动动手而已,你们只需动动手就否定他们全部的意义吗?不要和我谈艺术,也不要和我说你们只关注影片本身而不是针对中国军人,因为这个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或者偶尔在自己安逸温饱的时候想到他们!因为艺术需要温度,需要灵魂!需要我们把镜头能偶尔对准他们,而不只是帝王将相,儿女情长!!一直有豆瓣,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被热评改变了世界观!

    【详细】
    8294303
  • 致远君
    2019/10/23 13:29:05
    近年来尺度最大的金熊奖

    实验纪录方式在运用到电影中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他能够将创作者的主观视角完全化解在冷静的审视中。罗马尼亚导演阿迪娜·平蒂列描述自己的电影是“处在故事片、纪录片与视觉艺术的边缘地带”,《不要碰我》给人的观感就像是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来回跳跃,有一种新奇的观影感受。

    《不要碰我》是这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今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下了金熊奖和最佳长片处女作两项大奖,但是却成为本

    实验纪录方式在运用到电影中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他能够将创作者的主观视角完全化解在冷静的审视中。罗马尼亚导演阿迪娜·平蒂列描述自己的电影是“处在故事片、纪录片与视觉艺术的边缘地带”,《不要碰我》给人的观感就像是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来回跳跃,有一种新奇的观影感受。

    《不要碰我》是这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今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下了金熊奖和最佳长片处女作两项大奖,但是却成为本届金熊奖争议最大的电影。《综艺》杂志和《好莱坞报道》力挺本片,推崇备至。然而以《Screendaily》和英国《卫报》为首的另一波影评人却声称“

    浅薄愚蠢的金熊奖得主《不要碰我》是柏林节的灾难;阿迪娜·平蒂列这部毫无幽默感的笨拙的论文纪录片证明柏林就是一个表彰无趣和毫无价值的电影节。”

    事实上,本届金熊奖放弃了评分最高但政治意味明显的《多甫拉托夫》而给了《不要碰我》,已经可以看出柏林国际电影节在影片评审标准上的祈求突破和多样化。毕竟,柏林电影节在冷战期间是长期作为一边向另一边输出价值观的文化渠道之一的,但柏林作为一个艺术电影节,也会寻求突破。因此,从近两年金熊奖的选择上看,柏林有意的在避开诸如前两年的《海上火焰》、《罗马环城高速》等政治意味浓郁的影片,选择了《肉与灵》、《不要碰我》这样的电影。

    抛开这些因素来看本届金熊奖的归宿,独特性依旧是《不要碰我》夺目胜出的主要因素。

    阿迪娜平蒂列自己说“通过高度个人化的视觉风格、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实验,对人类的心理进行毫不妥协的探索成为罗马尼亚新电影中的独特风景”。这句话最好的解释了电影的创作动力,就是解读人类心理的。而不同的是,它披上了一层大尺度的外衣,这也是电影令人乍舌的最大原因。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个很长的长镜头,镜头从一个赤裸的男性身体上轻轻滑过,带着急促的呼吸声和女性的呻吟。片中大量的对于弟弟和咪咪的直给镜头也是毫不避讳,甚至都不打一个码。她在道德与尊重身体本能之间,选择了尊重身体的本性。这种选择,有意的造就了电影的性冷淡风格。

    阿迪娜的镜头对准的是一群特别的人群,有的有亲密关系恐惧症,有的对性行为无比排斥,还有人喜欢SM和窒息高潮。她通过对这些人的治疗,去探究他们生命的秘密,解码他们各自的心灵密码。阿迪娜在旁边架起摄影机,以一个旁观的视角去观察、剖析这些现象本来的本质,这就造成了影片的纪录片既视感。

    这种纪录片既视感跳进了亲密关系中,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观众既像是身在其中,又像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去看自己,冷静的观察别人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接触到如劳拉这样的“亲密关系恐惧症”患者,她们对于亲密接触无比排斥甚至于厌倦。在心理学上,这种亲密关系恐惧症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些是童年经历,而有些是情感伤害,这些伤害都是不可逆的,但又可以被缓解。于是就有了摄影机的介入,观察者时时都处于一种第三方视角,而被观察者,也都是时刻感觉自己在被观察着。

    但在有些场景中,阿迪娜又在刻意的弱化这种摄影机的存在。比如在片中最激烈的一场SM大表演中,摄影机就代表了人眼的位置。身患脱毛症的护工图多尔跟踪前女友来到,地下SM俱乐部,瞠目结舌的看到了女友体验窒息高潮的全过程。我相信带来的震撼,不只是给这个男人,也同样的带给了观众。我们在观看了一场性解放的盛宴的之后,也在被导演引领着去思考“为什么有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高潮”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讲,每一种方式,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在《不要碰我》中,我们抛开法理,去独立的观察每一个个体的情感构建方式。我们发现,每一个人的情感构建方式都是如此的不同,而触觉是多么奇妙的东西。

    当然亲密关系不都是敌对的。导演的镜头并没有局限在亲密关系带来的痛苦中,否则便无法表现出亲密关系的对于人类的意义所在。四肢发育不全者克里斯蒂安在旷日持久的亲密接触中,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亲密关系带给人的巨大改变。

    在通常的纪录片形式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形成了两种不一样的视角。纪录片的导演,必须是冷静的。但在《不要碰我》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在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在电影的中间,我们看到了导演与劳拉在交换视角,一个从审视者换为被观察者,另一个从被观察者被换到了摄影机后面。这种视角的转换,造成了一种仿佛观众也被换到了被观察者的位置的感觉,进而审视别人之后,以同样的道理来剖析自己。

    她通过一个全面地展现,铺陈了亲密关系在人生活中的种种,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又将亲密关系的温度化解在了性冷淡的画风中。既有冷静的观察,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这正是《不要碰我》带给观众的奇特感受。

    与去年的《肉与灵》一样,金熊奖给这部电影,也看到了金熊奖在意识形态之外,对于艺术、对于生活、对于人的关照。这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也最应该去看的电影。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详细】
    105932117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