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影评

1435872597
  • dac
    2017/5/19 8:58:10
    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没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尼采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详细】
    8549519
  • Wendy??
    2016/2/19 4:20:01
    我想说说格尔达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五体投地但也肃然起敬。那才是真爱啊,是真的爱啊!!!
    影片开始没有多久格尔达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时她用粗犷的嗓音高声一句He is the top one 当时就给我了一个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边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汉子的级别形象。格尔达和丈夫同为画家,自己的事业却远不如丈夫艾纳,艾纳帮她介绍关系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让格尔达的尊严受挫而乱发脾气,和丈夫的温柔相待产生很大对比,还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细节中都让人觉得她太过强势,当她在给一个男人画肖像时几句对白便体现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和在当时我管是觉得像她这样的女人好作啊!!当宴会上艾纳谈起他们相识相连的过程,和晚些在卧室和丈夫调情时,你便会发现格尔达是一个开放,野性,主动还有点风骚的人(此处褒义),我又在想这个女人还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点嫉妒。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纳帮她做模特而出发了内心深处女性的一面,因此宴会结束那晚格尔达发现丈夫穿着自己的睡衣时,虽然开始有点惊讶但紧接着就是完美转换了男人模式来临幸艾纳,或许她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说一般的女人可不会像她一样表现的如此自然大胆。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这是否是与她身为一个艺术画家有关,但就我的人而言她应该是那种新女性。
    后来质的飞跃开始了!!艾纳扮演的莉莉形象给格尔达带来了灵感,从此她的事业如虹,而莉莉却将艾纳渐渐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识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机感,单论她给丈夫化妆教他女性动作和体态时,她就已经很前卫勇敢了。不过当她第一次见到莉莉亲吻一个男人时,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纳,她内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惊惶失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直到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事情会变成这样,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来,他没有选择离开或者放弃而是再一次维护自己的爱情,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女人太坚强,她对莉莉不离不弃,见到艾纳不能变成莉莉时的痛苦,而妥协,可她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即便后来在法国追求者向她表态,可她还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诚度十足,虽然她内心明白那最后一丝希望其实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纳在她的心里,对艾纳的爱是不变的。也正因为如此,艾纳最终决定做变性手术时,她最终为了爱人而放手,内心却感觉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般,像是亲手送丈夫去了断头台一般痛苦。而那之后她的爱不再仅仅是针对艾纳,也对莉莉,她的爱是对于这整个人的是对于这个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爱不再是有边框的,只要自己的爱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或许她早就猜到了结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强化身心,莉莉最终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声,她坚持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他没有换来丈夫的回归也没有等来莉莉的重生。但是她又如释重负,丝巾飞向天际时,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莉莉离去时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牵挂和遗憾了。
    总之我的文笔不好,观察能力也极为有限,但是格尔达真的很让我感动。她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起伏,面临了太多选择,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对,最后还有个大大的成全。格尔达是个美丽而又刚柔并存的女子。
    【详细】
    77791510
  • 千千她妈
    2016/2/1 1:15:44
    低级的导演趣味

    汤姆霍珀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著名导演,不喜欢他是从《国王的演讲》得了奥斯卡开始,我是挺芬奇《社交网络》的,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社交网络》更胜一筹。之所以对汤姆霍珀是不喜欢而没沦落到讨厌是因为我还挺喜欢《悲惨世界》的,但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丹麦女孩》真的很难看,难看到我坚持看完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好,我想看个究竟。究竟是小雀斑演得好所以大家说影

    汤姆霍珀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著名导演,不喜欢他是从《国王的演讲》得了奥斯卡开始,我是挺芬奇《社交网络》的,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社交网络》更胜一筹。之所以对汤姆霍珀是不喜欢而没沦落到讨厌是因为我还挺喜欢《悲惨世界》的,但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丹麦女孩》真的很难看,难看到我坚持看完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好,我想看个究竟。究竟是小雀斑演得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摄影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小本来客串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tm眼睛多瞎才能说这片好!讨厌汤姆霍珀不是没有原因的,我认为他是个功利心太强的导演。他的导演能力大概就是《国王的演讲》那种水平,配合上牛逼的美术和摄影还有演员最后是能鼓捣出一个不过不失的煽情片儿的。当他碰上《悲惨世界》这种超级经典的时候效果就会好一些,但碰上《丹麦女孩》这种有深度的题材时就比较悲催了。也就是说他导演符合普世价值的影片时尚还可圈可点,但导演惊世骇俗的有争议的题材时其肤浅就暴露出来了。你敢说你真的理解艾纳和格蕾塔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两人的游戏我懂,但艾纳第一次在舞会当着妻子的面跟男人接吻你真的懂?艾纳没事就在家说自己是莉莉你真的懂?艾纳第一次变性手术之后还和妻子躺在一张床上睡就隔着一个帘子你真的懂?我不想继续举例了,反正我几乎从头到尾都不懂。小雀斑演技是牛逼,牛逼到第一个眼神我就被他震住然后反复感叹这真是个天才,但是他的演技全程都跟所有其他人脱节,只有在他独角戏的时候气氛才对,一旦画面里出现其他人我就觉得他们演的不是一个电影。要么小雀斑是戏霸,要么就是导演出了问题。tm我的小本是来搞笑的么?为毛要来演那个令人尴尬的角色?演不了主角咱们可以不演啊,何必呢!我等粉丝看你那么尴尬那么不走心真是心都碎了啊!性别倒错这类题材一般有两种主题:一是我也是人,除了性别混淆以外我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二是我天生与众不同,我要勇于追求这不同。我通常认为真正的同性恋会倾向于第一种主题,而假同性恋或者同性恋题材的看客们会倾向于第二种主题。所谓的假同性恋就是自以为自己是同性恋的娘炮,毕竟现在同性恋已经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还请各位娘炮手下留情,不要再用自身行动污蔑同性恋了。这里还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卡罗尔》,《卡》明显属于第一种主题,我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除了俩主角都是女的以外我真没觉得这跟其他爱情故事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卡》在我心中评价很高的原因,终于有影片不再用同性恋的特殊性作为噱头,而是认认真真的讲一个同性恋的爱情故事。我不需要看多么惨烈的内心纠葛,我只需要看到她们紧张地互相接近,努力地挑逗对方,认真而笨拙地相爱,我就知道这份感情有多么来之不易,这种举动有多么惊世骇俗,这两个人有多么奋不顾身。所以在我看来真的只有同性恋导演才能真正把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包括李安,《断背山》牛逼,好看,那是因为他很清楚地想要把电影做成第一种题材,但想要做成和真正做成还是有区别的。李安那么细腻的导演手法高超的人都做不到,何况汤姆霍珀这种人才呢。(当然汤姆霍珀还算人才,不是庸才)《丹麦女孩》属于第二种主题,但是他的人物实在太片面,立不住。一个角色可以有缺点,只要他是复杂的多面的,那么他的缺点观众也可以接受;但如果这个角色不仅有缺点而且还单薄,那么这个角色就会变得讨人厌,如果这个讨人厌的角色偏偏是主角,那这就是个悲剧了。弹幕里无数次有人发觉得男主太自私了巴拉巴拉,我觉得这是导演造成的。艾纳不是自己主动发现自己性别有问题的,某种程度上算是他妻子引导的;艾纳不是立刻变成莉莉的,他竭力拖延了一阵子,后来也为了格蕾塔接受了各种不靠谱的治疗;当他变成莉莉的时候他甚至连自己最爱的绘画也放弃了因为他想真正做一个女人;他坚持尽快做第二项手术是因为他想借此解放格蕾塔;最有利的证据就是他二次手术前的痛哭,足以证明他的纠结。但是仅凭观感很难得出这一结论。片中的所有感情线我都不太明白,上学时候有次拍作业老师点评我时用了一个词叫“比划”,我非常赞同。所谓“比划”即是所有应该有的你看似都有了,所有应该做的你看似都做了,但只是照猫画虎而已,没有深入,没有刻画,只是走马观花过了一遍。后来我发现“比划”真的很难改,因为我甚至不知道哪个地方我错了,我似乎都做到了,但又什么都没做到。片中艾纳和格蕾塔应该是相爱很深的,表现方式就是开篇时候他们形影不离人人称羡夜夜打炮,难道不觉得敷衍吗?后来倒是多少显现出来一点了,因为即使艾纳变成那个鬼样子格蕾塔都不出轨甚至还跟他在一起并且时不时还表露出对艾纳的不甘心,但这是整个影片的容量啊,要是连这点都表现不出来那说得过去吗?格蕾塔跟那个代理商,韩剧的套路都出来了我也是醉了。艾纳跟小本,那是什么玩意?真的不是出来开玩笑的吗?艾纳跟代理商,这部分几乎就没说。感情戏不清不楚也就罢了,艾纳本人对性别倒错这件事的态度和转变呢?就反复让小雀斑在那对着镜子对着观众搔首弄姿的就完了吗?这真的不仅仅是没拍出来的问题了,这是一种对观众的误导!同性恋不是矫情逼,导演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淫当做事实再三地拍出来,这明显是非同性恋对于同性恋的臆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反正这几段真的一点都不美,挺脏的。真正吸引人的是艾纳和格蕾塔之间的感情,艾纳对格蕾塔需要,有愧疚,需要是叫格蕾塔陪他手术,度过虚弱,愧疚在电影里仅仅表现为莉莉在格蕾塔针锋相对时眨眼睛闪烁的强颜欢笑。真正吸引人的是格蕾塔对艾纳的爱和理解,以及由于太爱而造成的不理解。我爱你所以我支持你变性,但我看见你就会想起以前,想起以前那个我爱的人,我知道你不是他了,但事实是你就是他,你是从他变来的,你们拥有同一副身躯。这太绝望了,就跟所有爱情故事里有人变心了一样,你还是你,但其实你不是了。这是格蕾塔永远走不出来的困惑,这也是艾纳不再画画的原因,是艾纳一定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的原因,这才是最打动人的部分。艾纳上火车临走前给格蕾塔的那一吻我差点哭了,因为那是艾纳以艾纳的身份对格蕾塔的告别,格蕾塔在那一刻心里想到了什么?她大概没想到艾纳会突然吻她吧,更没想到艾纳会亲她的嘴,那一瞬间的错愕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对往昔岁月和真挚爱情的全部依恋,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真实的触觉。难道不想奋力地抓住这最后一吻吗?难道不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磨人的梦吗?难道不觉得在热烈的渴望之后浑身被浇了一大桶冰水吗?真正吸引人的是艾纳发现自己性别倒错后的反应,是早知如此?是错愕震惊?是难以置信?是心怀愧疚?真正吸引人的是格蕾塔对艾纳坚定的爱之后又爱上了别人,这也许并不是对艾纳的背叛,而是对格蕾塔自己的背叛。格蕾塔不许自己忘记艾纳,所以她不许自己爱上别人。看着莉莉既是对艾纳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的折磨,格蕾塔需要折磨自己产生的痛苦来铭记艾纳。以后有兴趣继续补充吧,没写的时候还没感觉这片子这么差,真是越写越惨不忍睹啊。不过小雀斑确实是天才演员,虽然在本片中呈现一种诡异的状态,但毫不掩盖他会用自己的全部来演戏这一事实,只不过我觉得表演的度尚需把握,他的问题不像别人,别人是演不出来,他是演得太出来了。

    【详细】
    77562906
  • 叶洲
    2016/1/18 9:11:46
    形神兼备背后的遗憾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除了变性的话题性,本片的另一焦点便是去年的影帝Eddie Redmayne在本片中的表现。一个男演员,要演好一个女性角色(看了上面那段你应该明白这是女性角色),同时为自己的男性躯壳而痛苦,以及对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渴望。他确实做到了形神兼备。对妻子的丝裙的摩挲,涂上口红那一刻的满足,面对镜子顾影自怜,然后悲哀地隐藏自己的器官,以及最后心愿已了的满足。这些着力的表演点自不必说,更见功力的是,在每时每刻的眼神里的渴求,眨眼中的羞涩,走路坐姿的举手投足,也算是把方法派发挥到极致了。小李被熊啃豁出去了,小雀斑的成果似乎更反映在了“演技”上。当然,奥斯卡并不只看演技,去年得了,除非是天神下凡,今年还是让给别人吧。

    7739743
  • 这位公子
    2016/1/8 10:49:49
    我就是想吐槽,懒得给名字取名字了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枪。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
    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
    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枪。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
    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
    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电影最重要的任务——讲故事,他却好像总是没什么才华。
    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iner发现自己的真实渴望,然后逐渐明白接受,继而开始追求。但电影里对这一过程的刻画却严重缺乏,Einer几乎一夜之间醒来就下定决心要从直男变成直女了。这是电影最大败笔,明明前一秒还是能跟老婆调情上床的直男,怎么突然之间就这么娘炮了?完全没感受到他的挣扎,觉得就是一个隐藏了很久的Gay决定出柜。
    他老婆更是莫名其妙,换做任何一个正常女人,面对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丈夫突然要去变性做女人,都会接受不了。其实片中也有这样的情节,Gerda反反复复要求停止这个“蠢游戏,”但她后来突然又转而坚定支持自己的丈夫,同样,没有任何足够有说服力的转折。
    总之,这部片子唯一值得赞颂的就是小雀斑的演技,决定做女人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渴望爱情,千娇百媚的小女人。甚至让我担心,演完这个电影,小雀斑会不会被掰弯?但我开始想这些,说明对我来说,整个故事仍然不够动人。没感受到做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只是一个异装癖的哀怨与不甘心。
    【详细】
    7726691
  • 雨二厶
    2016/1/4 10:37:00
    从国王的演讲到丹麦女孩——汤姆·霍珀的男权癌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种视角。现在是唯权/钱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我赌五毛,如果汤姆·霍珀拍女王绝对拍不出来《国王的演讲》的效果。

    <图片1>

    悲惨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来就是旧时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几乎看不出来。观众们记住芳汀那张楚楚可怜的小脸就够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热衷直男视角的导演居然拍了跨性别题材的电影!或许是导演本身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然而,我宁愿汤姆·霍珀去拍维京海盗也不要去拍跨性别题材。影片全程就像《国王的演讲》一样,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对“他”的各种帮助和奉献,没有展现Gerda的内心世界,尤其是Einer变性时Gerda的内心演变,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一部分,导演居然不带而过了!

    如果演员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变性抛弃柔弱妻子。你看,即使历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到了汤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绎出一个牺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本身跨性别的故事受众就小,能够接受此类故事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汤姆·霍珀恰好惹怒了这部分人。《丹麦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详细】
    7719784
  • 有只骗子
    2016/1/4 0:06:51
    原来丹麦除了曲奇,还盛产好老婆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老套路就能有所突破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重看了一次去年的《万物理论》。然而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并不能这样随意污蔑James Marsh,毕竟《丹麦女孩》明显更差,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Lily是如何出现的。在电影中,Lily是Einar某天顶替Gerda的模特,当他触摸到丝袜和裙子的时候唤醒过来了的。这个转变特别特别特别的突兀。几分钟前才特意花了好些长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夫妻相爱相惜、鱼水甚欢,到这里一下子碰个女人衣服就变性了,这真是令人感觉太奇怪太无法理解,前后铺垫得牛头不对马嘴。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抱着求知(吐槽)心我去翻了亚马逊The Danish Girl的小说页,里面的第一章就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做了一些处理了。原文如下:

    “…she’d tell her female subjects—as Einar once overheard upon returning to the apartment ’s door at the top of the dark stairs—about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He takes it so very personally. But I never blame him,” she’d say, and Einar would imagine her pushing her hair behind her ears.”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当然书中也针对穿上女装这件事交代了许多Einar的心里挣扎,而并非像电影中的“好啊”穿上了以后boom一声炸出来个Lily的。这里点三万个白眼。

    还有对于Gerda的塑造,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小学英语”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将Gerda写成一个无私无畏的好老婆,脸谱化一个事实上比Einar还要复杂还要丰富得多的角色,简直是剧本的一个大灾难,是犯罪。首先,Gerda是一个遇上Lily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Einar对他代理人交代过Gerda一直都在画人像,但是一直都没有画到对的人。可是当她发现了Einar/Lily之后,瞬间好像得到了灵魂,Lily就是她的缪斯。执笔之人假如对他所画无爱,如何感染他人如何能赋予画作以灵魂?就凭这点我就敢说这个角色绝对没有被充分挖掘。本子如果落在对的人的手里,Gerda之于Einar分分钟能像Carol之于Therese一样充满可能。

    对于小雀斑,不想说太多。在LGBT中,如果说LGB都是有群众基础的话,那Transgender本来就是一个受众面极小的群体。一个难以具备共鸣心和同理心基础的角色要切实打动人,绝对不是靠一笑带过“任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笑”的场景的。只能说目前的小雀斑还不具备出演这种兼需广度深度的角色,还需多多磨砺。至于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帝嘛,我觉得纯粹是因为幸运碰上个电影小年。纵观历届影帝,什么Matthew McConaughey, Daniel Day Lewis, Colin Firth等等,哪一个不是爆他八条村?加之今年是一个连剧本都稀烂的角色,想用一个这么平面模特靠美色蝉联,不怎么有戏。噢,还不说竞争名单还有拼命三十郎小李子,还有熊。

    当然,电影还是有些许亮点。初期当Gerda对Einar请求让Lily消失的时候,Einar闪着泪花说了一句“我在尝试”的那个瞬间,确实非常真实感人。后来当Einar在巴黎偷偷去看偷窥秀的时候,那一场戏是整个电影里对Einar刻画得最为深刻的部分,和表演女郎的无声互动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打动人的地方。

    可惜,这和一部好作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点浪费本子,浪费料子,尤其是Alicia Vikander,鉴于她就这样的设定却交出了一个如此质量上乘的Gerda。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一边看的时候脑子还是不禁在想,天啊如果这是芬奇的镜头,Jared Leto演Einar,会是什么效果。

    还有,下次请不要叫普京来客串这么久。
    【详细】
    77192042
  • leee_托福你个小
    2016/1/2 23:15:02
    被辜负的GERDA
    第一次在豆瓣写
    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
    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
    那么,一切都好说了。【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
    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
    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
    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

    第一次在豆瓣写
    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
    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
    那么,一切都好说了。【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
    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
    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
    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

    一股子百合味

    GERDA本人的作品我也看了,先锋大胆,表现女性的情欲,以及两个女人的春宫图
    在那个年代,可以画出这种作品,想必是敢于表达情欲的勇敢女性
    怎么想,都觉得LILI的转变和GERDA有密切关系
    怎么想,都感觉是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和女人恋爱的百合故事
    可惜TH导演,把点放在LILI的转变,LILI的勇敢【一股子LGBT运动味】
    但终究勇敢的
    是GERDA,伟大的,也是GERDA
    HANS 说了一句【我一生爱的人屈指可数,而你占了两个】

    这句本因gerda说出



    只是希望, 将来的某一天,这个片被翻拍,还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大家一个真实的GERDA


    【觉得我的假设过分的,想喷就喷】
    【详细】
    7717562
  • 画瞳
    2015/12/31 9:53:07
    糊掉的丹麦女孩
          跨性别话题于电影其实完全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小众大众,大牌演员,大牌导演都有涉足跨性别话题的电影,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且年代跨度也不小,所以这部丹麦女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我实在是很无语。好吧,一个新近人气导演,一个新科影帝,从影子都没有就开始锁定各种关注,事实上也因为这样的关注度让一个本来很有看头的故事糊掉了,真心可惜。
          跨性别话题于电影其实完全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小众大众,大牌演员,大牌导演都有涉足跨性别话题的电影,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且年代跨度也不小,所以这部丹麦女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我实在是很无语。好吧,一个新近人气导演,一个新科影帝,从影子都没有就开始锁定各种关注,事实上也因为这样的关注度让一个本来很有看头的故事糊掉了,真心可惜。
          我其实挺喜欢电影的色调,明亮,浓稠,华丽,慵懒,非常符合欧洲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格调。但是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抹而过,小雀斑各种美嗒美嗒美美嗒,然后~~~就没然后了。艾纳为什么穿女装了就发现自己的女性内在呢,格尔达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格尔达作为一个文青,30年代欧洲的lady gaga的心情又是怎么变化的,这到底是姐妹,情人,闺蜜还是什么玩意。艾纳和格尔达双方的性取向是怎么流动的。作为世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她是如何经历的,她如何适应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如果对应身边的所有人,怎么又会近乎于偏执得要去做进一步可以说是高度实验性的手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小雀斑的羞答答里面糊掉了,以至于我都觉得小雀斑的表演流于表面,做作得紧,其实后来想想,这是剧本的错,因为我们不懂啊。
          我发现看过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是对格尔达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导演有兴趣发掘一下这位画过好多情欲画作,尤其是拉拉情欲画作的女性画家的一切一切,这次不要再糊掉了,一个就够了。
    【详细】
    7713713
  • momo
    2015/12/27 16:03:23
    男权主义者拍摄的跨性别电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详细】
    7707680
  • MayaDey
    2015/12/26 15:24:43
    我也许不是个好观众?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
     
    I 莉莉·艾尔伯

    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
     
    I 莉莉·艾尔伯

    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其实本身是长这样的
    <图片1>

    1904年,韦格纳与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婚后有时会扮成女装,为妻子作模特,自称为莉莉·艾尔伯。(“艾尔伯”是她家乡的一条河)
    电影里详细拍了关于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经历。
    <图片2>

    1912年,她的妻子因为以她为模特的画作被邀请到巴黎开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尔伯随后逐渐抛弃男性的人格,开始以女性身份生活。1930年,艾尔伯到德国接受了一系列性别重置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将卵巢移植到体内,然而这次卵巢移植却以失败告终。她在手术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别,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绘画事业,名字也改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写下的回忆录。

     
    II 莉莉·小雀斑·艾尔伯

    小雀斑终于从正常演残疾到男人演女人啦!Hooray!
    西方表演体系主要是两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对对对,东方还有个咱们梅兰芳大大呢……)斯派讲究的是让观众浑然不觉,能够模糊演员和实际人物的界限,观众笑是因为人物笑,哭是因为人物哭,一句话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员和人物的彻底分离,甚至需要观众也非常明白这一点,那么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观众自己的,因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显得感情是真实自己的。小雀斑毫无疑问的属于前者,我跟戏剧学的小伙伴们很激烈地讨论过《万物理论》里霍金残了之后究竟靠特技多还是靠演技多,总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极了。
    但是这次小雀斑的演技让我有点一头雾水。我觉得很难使用出一个合格观众的终极大绝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译为“设身处地”,本来是一种理性上能够把对方的情况考虑周全的心理。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囵而论为“可怜你”。电影对于社会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训练的每个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象角色的同时,以后的为人处世里也多一份想象对方。
    所以……对!是我没做好!我没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尔伯的哭点。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都好辛苦,基本上从头到尾饱含热泪。戈尔达是因为委屈哭还是心疼莉莉哭?莉莉是因为实现梦想开心哭还是甚至真尼玛手术好疼哭?演员并没有太多让人诟病的,我觉得编剧是有些问题。台词都不在点上,造成台词累赘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情感爆发点的铺垫。观众没办法直接大脑接收讯息,而是要耗费脑子去猜猜猜……
    小雀斑从头到尾让人被惊艳的一场戏大概是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装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个工作室,他脱得精光(还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剧透一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的一趴——卧槽是真的大啊!)然后把阴茎藏到腿之间,模仿女人的下体。
    <图片3>

    这是同一幕中的一张截图,网上并找不到让我惊艳的那个表情

    他当时的表演……准确、精炼,仿佛能够一道闪电就把观众拽进莉莉·艾尔伯的身体里。只有绝对自恋的忍能在审视自己的身体时有这种客观的“抽离感”,那表情并不是流俗的“啊我是个女人多好”,而是一种高雅的“看,莉莉的身体多美。”

     
    III 戈尔达·艾丽西亚·戈特利布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忽略了戈尔达·戈特利布的作品里对于女同性恋主题的涉猎甚至执着。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长这样:
    <图片4>



    或这样:
    <图片5>



    实际上,这张我认为就是电影里莉莉去做手术时戈尔达画的那张线条图最后的样子,但是电影里没有展现全图。
    后来她画的莉莉·艾尔伯是这样的:
    <图片6>



    或这样的:
    77052126
  • VC泡腾片儿
    2015/12/25 19:04:39
    真爱并非艺术品。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
    Alicia真的很棒。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多让人心酸。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他真正为自己而活。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Eddie去年拿过奖了,今年应该是没希望了。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下Alicia。

    PS:本老师出场之后我实在没忍住,一直笑到他的戏份结束。
    【详细】
    77042147
  • 小玄儿
    2015/12/20 15:03:20
    自然的美丽,如诗如画——北美新片《丹麦女孩》漫谈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关于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听起来艰辛痛苦,但是导演:汤姆.霍伯,在开篇的处理上,用丹麦的郊外风景铺满镜头画面,开阔的海岸、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带领人们一览男主角艾纳的家乡。最后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画面:艾纳家乡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着光秃秃的五株小树。这里是艾纳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儿的童年记忆,是停滞不前的不断回望,也是画家艾纳的内心图景和灵感来源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关于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听起来艰辛痛苦,但是导演:汤姆.霍伯,在开篇的处理上,用丹麦的郊外风景铺满镜头画面,开阔的海岸、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带领人们一览男主角艾纳的家乡。最后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画面:艾纳家乡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着光秃秃的五株小树。这里是艾纳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儿的童年记忆,是停滞不前的不断回望,也是画家艾纳的内心图景和灵感来源。<图片2>一首悲情的叙事诗导演:汤姆.霍伯说,这部影片人物的物理改变,要简单于人物内心的转变。这意味着,故事的逻辑成为了第一要素,也注定了导演的故事,要从预先铺垫开始,再起承转折,之后经历质变,再到尾声结束,这也引来一些外媒对影片讲故事的方式略显平庸的诟病。不过通篇看下来,导演似乎并没有把心思和时间,花在讲故事的方式和出其不意的效果上。而是在试图用影像,一路带领观众,理解感受那些自然的美,其中包括了丹麦原生态的风光、哥本哈根的小镇生活、男主角艾纳的真诚勇敢、女主角格尔达的坚强可爱。造物主是公平的,生物、动物和人类,都是同样的美丽,那些与生俱来的美,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人类的天性也是一样,女人的天性令丈夫艾纳在转变过程中,经历痛苦,却也绽放美丽。这一切都是悄然发生的,就像自然界的四季变换,斗转星移。妻子格尔达发现并目睹了这一切,她感受到了丈夫的魅力,超越性别,她成就了艾纳做莉莉的心愿。而导演只是把这个过程,事无巨细的呈现出来,真诚、动人,无所谓出挑的手法、意外的转折,无关于他人的偏见与排挤,更重在于个体的灵魂,经历自我怀疑、慌乱不安、找回自我的心灵旅程。这样的内心戏,通过艾纳的行为语言,妻子格尔达的回应,外界帮助的寻求,不断的演变推进。影片的节奏犹如驶出港口的帆船,不断在海面上摇曳,直到确定了航线,决心永不返航,向着彼岸勇敢前行后,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和风暴,观众们陪着角色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经历并感受,同样期待着抵达彼岸的那一天。<图片3>已经有这两部成名作《国王的演讲》和《悲惨世界》的导演:汤姆.霍伯,曾一再说,自己很看重故事,伟大的故事经久不衰,呈现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整部两小时的《丹麦女孩》看下来,即便是落入传统的套路,他也全不在意。影片由丹麦风景开始,亦回归同样的风景结束,让艾纳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变成了妻子格尔达的无限追忆,在艾纳童年玩伴汉斯的陪同下,格尔达终于见到了之前丈夫不断作画的湖边风景,走上了山巅,看到了广阔的海湾和壮丽的山崖,那一条丝巾的飘走,似乎是格尔达刻意忽略的,这是莉莉送她的礼物,她希望莉莉可以在风中自由的飞翔,即便是下辈子也好。高级的布光场景与服化整部影片,无疑是一首悲情的诗歌,风景如画,很多室内布景和道具,都参考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油画,来进行场景复原。由于夫妻两人的职业都是画家,他们房间的画室,透着明亮的自然光,这使得影片的内景和外景,近乎都是偏白色的光亮,不加重事物本身的色彩,而是还原自然的状态。这样朴素泛白的室内,人物的服装从女性的宽松睡袍、到精致裙装,都是牙白、草绿、灰蓝、深棕,附着暗花图纹,形成一种美术上的高级灰色调,干净雅致。<图片5>这次的服装师,仍是与导演在《悲惨世界》中合作过的Paco Delgado,使得由埃迪.雷德梅恩饰演的前后两个反差巨大的人物,在女性着装一面,并不令人觉得妖艳。1926年的丹麦上流社会,艺术家们的沙龙和酒会上,既有光鲜的女郎,也有得体的绅士,然而从莉莉第一次的女装亮相开始,她的服装从不艳丽夺目,却同样散发着女性的魅力,深色的面料,细小的蕾丝,加上埃迪.雷德梅恩自身女性角色的揣摩转换,自然的流露出人物的美感,即便将略显高大的莉莉放在女人堆里,她的状态依然是可爱的,是依偎在格尔达身旁的羞怯女伴。<图片6>人物内心的起承转折相对的,影片中莉莉的妆容却是艳丽的,本人肤色偏白的埃迪.雷德梅恩,在从丈夫艾纳向莉莉转变时,需要用化妆来掩饰自己的男性面容,凸显自己的女性身份。眼线的勾勒,红唇的涂抹,一举一动,都是艾纳的享受,似乎之前他手握画笔的技艺,都是为了给莉莉上装而练习,第一次就可以画出细腻圆润的线条,毫不偏离的唇际线,这一次不再是帆布上同样的风景画,而是完美的呈现出自己的美。影片同样通过这一桥段,梳理艾纳演变的内心逻辑,自从莉莉拿起了眉笔和唇膏,艾纳就永远放下了画笔。影片还特意安排了格尔达央求莉莉,希望她拿起画笔创作,而莉莉却说,她想不起童年的风景了,不想再做画家,只想做个女人。这时艾纳已经起身离开了,莉莉则大步向前,拥有了新的生活,她开始写作,书写自己心情。<图片7>关于这里主创们曾提到,原型人物在日记里,就是这样的记述自己的心情和经历,也是这样,不断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而在妻子格尔达来讲,需要同样的理解过程。观众们也是一样,在那个医学领域不够健全,同性伴侣也不被接受的年代,艾纳的问题显得很特殊。必须在精神领域、同性爱慕和性格认知三个问题间,区别开来。所以,影片中有很多对白,是帮助观众和角色一起,建立共同认知的。虽然起初的模特装扮,异装癖好,都可以初见女性心理显露的端倪,但是在于妻子格尔达来讲,她无法理解在丈夫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最开始艾纳的回答是,他也不知道,只是有的时候,身体里的人不是他。这时他还没有确认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当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遮掩住男性特征的身体,令他看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个自己本该有的样子。此时,他认识到自己应该是女人。在这之后,面对妻子的质问,他回答,莉莉是我的梦,她一直在那里。而妻子格尔达也本能的意识到,丈夫不是人格分裂,而是从头到尾他和她都是一个人,只是她装在了错误的身体里。这也是为什么她可以握着丈夫的手,对医生说:“我也相信(他是一个女人)。”的原因。如导演说述,格尔达很聪明,之后一下子就意识到了。

    76972595
  • 虫虫下
    2015/12/13 17:58:27
    精致包装下的主旋律爱情故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确实是做足了噱头,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是近期总能让观众高潮迭起的LGBT题材(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几年突然间大家就像赶潮流似的扑向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公共场合大声谈论宣告支持,好像在极力标榜自己的平等自由博爱...有些用力过猛,显得稍稍莫名其妙且可笑),预告片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流动煽情的音乐,小雀斑主演又是女装登场立马引一大票人猛增期待大开他会不会一人拿下奥最佳男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确实是做足了噱头,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是近期总能让观众高潮迭起的LGBT题材(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几年突然间大家就像赶潮流似的扑向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公共场合大声谈论宣告支持,好像在极力标榜自己的平等自由博爱...有些用力过猛,显得稍稍莫名其妙且可笑),预告片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流动煽情的音乐,小雀斑主演又是女装登场立马引一大票人猛增期待大开他会不会一人拿下奥最佳男女主的玩笑。不管是哪个原因,总之我也是这帮被吸引的人之一,进场前心里还满怀期待的乐呵着,可是看完后我真是像被喂了屎一样满脸这都是些啥的走出影院默默佩服导演讲这破烂故事都能讲两小时的强大功力。其实前半段故事还算差强人意,看小雀斑面部抽搐的激动喜悦,酷炫的换装play还有两个人蹬蹬蹬的出门上街开趴体还是挺开心的。但是,突然就莫名其妙起来了啊。gerda作为一切事件的作始佣者,作为一个想得出让丈夫穿女装当自己女模特这种疯狂主意,乐于带着lili逛街试衣服玩耍,画的都是些性感奔放黄色小插画(这点影片没怎么展现)的帅气随性的艺术家,为什么在见到lili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激动焦虑生气难过的像个恋爱中小心眼又麻烦的高中女生啊?einar发现自己开始习惯于扮作女人搔首弄姿爱上了变成lili的感受,gerda便开始了哭哭啼啼满脸认真的“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个游戏啊”淋着雨冲回家歇斯底里的冲着lili哭吼“可以让einar出来吗我想要我的丈夫”。可是大姐,一开始要玩这个所谓游戏的是你啊,一开始这么无所顾忌的培养einar这兴趣爱好的人是你啊,一开始喜欢lili的也是你啊,你怎么能说变就变啊,说让lili消失就消失啊。这里想说的是在真实世界中gerda,einar,lili三人间有趣的三角关系确实存在,但他们的角色对调了,gerda会对einar说让lili出来吧,因为相较腼腆的einar gerda似乎对外向活泼的lili更加欲罢不能。编剧做的这个改动直接改变了gerda这个人物的性格,使她的所有行动都极其生硬别扭且莫名其妙,也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掩藏在变性人这个略显“边缘”题材下的主旋律爱情故事,gerda爱einar,爱的忠贞,坚定,不顾一切,死去活来,所以她才在他(她)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时那么气急败坏,所以她才在开始hans向自己求爱时那么惊慌失措可怜兮兮的祈求lili变回einar,所以即使是最后她又突然温柔的陪伴在lili身边支持她变性手术也不显得那么突兀了,因为这他妈都是因为她的爱啊,深切到只要他开心他幸福怎么都没关系的爱啊。我真是很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个有趣又伤感的故事改编的这样生硬且故作悲伤。我期待的明明是两个疯狂的艺术家搞出这么一大堆状况后,genar越发喜欢lili,einar也在成为lili时容光焕发,可是虽然有开心,但两人都与周围环境那么格格不入,无法忽视的孤独和无奈。再加上渐渐无法负担的昂贵变性手术费用和艺术上的失意,矛盾渐积。后来两人的婚姻被丹麦国王废止,并没有哭死哭活的不愿分离与悲痛欲绝,因为两人都各自有了新的伴侣,很潇洒的再见离开(可能并没那么潇洒)。谁说爱情故事就一定要从一而终永不分离忠贞不屈。最后的最后lili在移植子宫手术的第二天因为排异反应去世,genar闻讯悲伤无法自已并当场决绝的和丈夫离了婚。此后郁郁寡欢在酒精中度过余生。这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尽管故事轰轰烈烈但最后却是随处发生平淡绝望的悲剧,而不是gerda紧握lili的手痛哭流涕的刻意痕迹。其实前面对这部电影的批判或许有点太重,因为期望过高了。抛却期待,说实话这是一部极其“工整”的片子,精致的画面,考究的服饰,恰当的音乐,除却有几部分背景音乐太过饱满压过画面令人有些消化不良。演员的表演也都规规矩矩,不值得批评但也没能让我眼前一亮,只是小雀斑一路哭哭啼啼的表演反反复复让人看的实在乏味,但这也不完全是演员的锅。也许本就不该指望一个工工整整,有着奥斯卡主流气质的导演把一个不那么主流不那么工整甚至不那么“正常”的故事拍的多惊艳漂亮深入人心吧。

    【详细】
    76891684
  • SingLesinger
    2015/12/5 8:23:47
    仅是一幅严谨漂亮的油画
    布景是美的。造型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
    布景是美的。造型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m Hooper在借Eddie Redmayne之口,反复问那句"Am I beautiful?"
    But the story deserves so much more than only being beautiful.

    -------------华丽的分割线-------------
    update:
    看片前特意没有读任何关于真实故事的东西。

    看完了怒写上面,然后读了一些日记和相关真实故事的文章,觉得Einar/Lily更像是双重人格,Einar最后被Lily压倒。而Lily就是一个追求浮华和美丽的人。(说Lily是双重人格一定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

    这样来看影片负责貌美如花的切入点也算是功德圆满。

    【详细】
    7681552
  • 谋杀游戏机
    2015/9/7 13:00:20
    小雀斑变性记:奥斯卡男神女神都是他!
    当地时间9月5日上午,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的《丹麦女孩》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了世界首映。该片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提前锁定了下届奥斯卡的入围名额。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的黄金组合,再加上表现变性人从懵懂、迷茫到大胆作出改变的话题性题材,都让人把最高心理预期押宝在这
    当地时间9月5日上午,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的《丹麦女孩》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了世界首映。该片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提前锁定了下届奥斯卡的入围名额。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的黄金组合,再加上表现变性人从懵懂、迷茫到大胆作出改变的话题性题材,都让人把最高心理预期押宝在这部电影上面。

    从观影结束后全场的热烈掌声可以看到,《丹麦女孩》不负期待。剧本、摄影、布景、服装、配乐,各方面都精致典雅得如同男主角那些价值不菲的油画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小雀斑再次演技爆发!难道这个年仅33岁的伦敦小伙子,难道连奥斯卡影帝都要卫冕嘛?集男神女神于一身,还让不让别人活啦!

      小雀斑是怎么“变性”的?
      觉醒、变装、变性三步走,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

    先轻剧透一下这个史上真实存在的、世界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在《丹麦女孩》里,男女主角小雀斑和维坎德饰演一对十分恩爱的画家夫妻,小雀斑画风景,维坎德画人像。无奈小雀斑都办了个展,维坎德却连画都卖不出去,但是两人感情一直亲密无间,每天都要XXOO。

    有一天,维坎德跳芭蕾舞的闺蜜放了她鸽子,没能按时来做模特,维坎德画了一大半的肖像又急着交,灵机一动就拉来天生丽质的丈夫套上丝袜和芭蕾舞鞋,抱着芭蕾舞裙做了一回替身。小雀斑心里某个尘封已久的大门砰一声就打开了,他开始沉浸在变装的美妙感觉中无法自拔。天真的维坎德干脆带着男扮女装的老公去参加舞会,结果遇到了能把腐女掰直、把直男变弯的本·卫肖。这下,小雀斑身体里女版自己“莉莉”觉醒过来,并且越来越强大。维坎德以“莉莉”为主角的画作意外走红,她便不断让丈夫继续扮女模特。

    小雀斑开始陷入懵懂、兴奋、迷茫、无助交织的复杂情感状态中,他被迫向很多医生求助,都被看作不正常。维坎德得知丈夫执意想做女人后也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一直对他不离不弃。他们听说有医生能做变性手术,但是风险很大。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下,小雀斑勇敢地迈向真实的自己,他说,手术麻醉那天,他做了一生最美的梦。

    结局就不说了,比较催泪,但也比较欣慰。

      微妙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
      小雀斑、维坎德双双露点,推动剧情不低俗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短短五年时间就产出三部如此细腻精致、情感动人的作品,不得不说43岁的英国导演汤姆·霍珀也是年轻有为。除了叙事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摄影和美术依旧精美绝伦之外,《丹麦女孩》对于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堪称传神,很多轻描淡写的细节都耐人寻味。

    比如,男主角在发现自己内在是女性之前,其实已经有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他比一般男人阴柔的一面:他身形纤瘦,手指细长,不自觉喜欢轻纱绸缎衣物的质感,偶然会瞥见妻子脱掉长筒靴、舞女们穿上黑丝袜;看见妻子乱扔在地上的内衣会小心地叠起来,结婚六年却生不出孩子,只能养一只小狗作伴。当他第一次意外被要求穿上不合脚的芭蕾舞鞋和破了洞的旧丝袜时,他偷偷摩挲着舞裙柔软的边沿,嘴角微微抽动,如少女启蒙般羞耻又兴奋。他冲进空无一人的舞团更衣室,疯狂地撕扯掉所有的衣服,在镜子里第一次认真欣赏自己美丽的S曲线胴体,就像自己跟自己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交合。

    难得的是,片中不仅小雀斑的内心层次丰富,维坎德的角色也很丰满,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慧、忠贞、开明大义的女人形象。雷德梅恩和维坎德在片中双双大尺度露点,但这些镜头不是噱头,存在合理而美丽。赤身裸体的妻子从后面抱住偷偷穿着女性丝绸睡衣的丈夫,以及小雀斑在镜中试探性地藏起男性生殖器,都是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细节。

      那么问题来了:
      小雀斑会在奥斯卡两连胜吗?

    变装角色存在于整个电影史中,比同志角色更普遍,也更容易被赋予低廉的喜剧意味;变性角色也越来越多出现在酷儿电影中,与整个时代对LGBT的认知进步有关,很多变性角色的演员本身就是变性人。很多著名男演员都挑战过变装/变性角色,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李·佩斯、杰瑞德·莱托、希里安·墨菲,这类角色确实得奖率很高。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小雀斑会在奥斯卡连庄,连续两年拿下影帝吗?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要看对手实力如何。史上倒真有人连续两年拿影帝,一个是斯宾塞·屈塞,一个是汤姆·汉克斯。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窈窕淑男》获奥斯卡提名时,也真有人认真讨论过应该把他划分进影帝还是影后。无论结果如何,小雀斑的天赋和努力已经不需要再多一座小金人来证明,对于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丹麦女孩》只会是他未来无数精彩作品之一。
    【详细】
    75932268
  • willamette
    2015/5/12 20:50:09
    可能是一篇剧透
    【可以删掉‘可能’】电影上映前写的:
         
      磨磨蹭蹭了大半年,终于把《The Danish Girl》的原著读完。在看书的过程中,电影也一直有进展,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啦。【update 已经上映啦】【已经看过 添加一些观后的东西吧】
          
    【可以删掉‘可能’】电影上映前写的:
         
      磨磨蹭蹭了大半年,终于把《The Danish Girl》的原著读完。在看书的过程中,电影也一直有进展,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啦。【update 已经上映啦】【已经看过 添加一些观后的东西吧】
          
           一直在关注imdb上的演员表,几位主演的角色也定了,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简直不停地脑补画面!而且真的有好几个超让我这个Eddie粉激动的关键情节啊!!虽然不知道导演会怎样拍,也不知道会对原著改编多少。。。

          《The Danish Girl》是根据真人真事儿改编,个人觉得除了主线,作者自己YY了不少情节,挺多很戏剧化的情节吧。大致的故事网上都有,但书中还有很多挺特别的!

           很喜欢电影的卡司,直接结合几个主演把书中的情节小小地剧透一下吧!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英文水平也比较有限,可能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对或者表达不太准确,而且前半本书看得比较早而且不细致,有些记不太清了,欢迎指正!

    先来演员表 (有些人物的名字和原著不太一样,就按这个啦)
    Alicia Vikander——Gerda Wegener
    Amber Heard——Oola
    Eddie Redmayne——Einar Wegener / Lili Elbe
    Matthias Schoenaerts——Hans Axgil
    Ben Whishaw——Henrik

    开始唠叨

           雀斑扮演的Einar和Alicia扮演的Gerda是一对住在哥本哈根的画家夫妇,还是师生恋之后结婚那种。Gerda本来让俩人的好友 歌剧歌手Anna当模特画画,但Anna有事儿,于是Gerda就求自己的丈夫也就是Einar穿女装帮忙当下模特。原书中的Anna我猜测就是电影里Oola,身份也变成了芭蕾舞演员,因为原书中没有Oola这个角色,但她还挺重要的,猜测就是Amber扮演的这个。【电影里好像没啥关系,就是让Einar帮个忙,Gerda的画一直不受看好,她还挺受挫】

           Einar后来就喜欢上扮女装,中间又blablabla各种事儿。一次Einar扮成女装也就是Lili参加了个舞会,遇到了同是画家的Henrik,对!就是小本!俩人就有点勾搭上,没事儿去溜溜弯弯,可能还搂搂抱抱亲亲吧!!但是Gerda知道后心理不舒服,觉得Einar 你还是我丈夫,而且你是在骗Henrik,所以就劝Lili不要和Henrik接触了,于是俩人也就暂时断了联系。【恩,第一次见就勾搭上了,就亲了,预告里那段,Gerda就看到了,Henrik应该是当时就看出来是Einar了,就是知道他是男的】

           修奈尔扮演的Hans是Einar的儿时好友(PS.个人觉得修奈尔很符合书中Hans的形象!!演员表还没定下角色时就觉得修奈尔是Hans!) 俩人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甚至有点点BL的感觉,俩人还玩过类似过家家的游戏(应该是,一个扮男的一个扮女的,结果被Hans爸爸捉住!)后来长大就没怎么见过。Hans在Henrik的情节后又出现了,重新联系了Einar夫妇,但Einar一直没见他,只以Lili的身份见过他,还骗他说自己是Einar的妹妹。(骗发小很不靠谱。。。)【是在巴黎遇到了Hans,提到了两人小时候的故事,Hans说Einar扮女孩太美,自己忍不住亲了他】

           blablabla 为了艺术发展吧,夫妇俩人搬去了巴黎。在巴黎Lili活得更自在了。略过些心理变化什么的。。。 Gerda画了很多Lili的画,挺火的,Hans又是搞艺术品的,就帮她卖画。Hans还和Gerda小小地暧昧了。。。

          再后面就是Einar决定做变性手术了,是去德国的德累斯顿做的,Gerda很支持他,不忍心他痛苦。第一次是自己去的,手术完了Gerda去陪“她”。医生还告诉Gerda,在手术时发现Lili身体里有未发育的卵 巢。。。应该就是说Einar/Lili天生就是个双性人?!【电影没提这些内容,电影还简单演了去看其他几个医生的故事,书中也有这部分】

           做完第一次手术,她俩就回哥本哈根了,还一起生活。Lili在逛街的时候又遇到了Henrik!!俩人就fall in love了!Henrik一直表示,我不在乎你怎么怎么样啊,我一直都知道啊,我爱的就是你啊。。俩人还定了终身。同时呢,Gerda也决定要开始自己新生活,就真的和Hans在一起了。。。Hans其实是一直对Gerda和Einar帮助很大,很关心他们俩,Gerda的心理波动很强烈,他也一直安慰她那样。【俩人是经常一起,但并没有真正在一起吧,Henrik其实喜欢的是男版的Einar】

           Henrik因为有画展什么的事儿先去了纽约,让Lili之后去找他,说要在纽约结婚!Lili不死心,想生孩子,非要做第二次手术,Gerda这次就不支持她了。Gerda和Hans回了Gerda的加州老家(Gerda是美国人),她俩这部分就没了。最后是Gerda的亲弟弟,书中的Carlisle ,陪Lili去的德国做的第二次手术,结果如真实中的人物。。。但书中没有明写Lili's death,但是讲了第二次手术失败了。Lili生命的最后,是Carlisle和Anna(她去德国演出)陪在她身边的。【电影的结局是死在手术后,Gerda陪着身边】

           原著大概就是这样吧。特别让我这个脑残粉激动的就是雀斑和他的男神小本最后还真的算是 在!一!起!了!嗷嗷嗷嗷。。。修奈尔的角色内容应该是第三重的,也是很期待!

           但书中分量不小的Carlisle,电影的演员表里没有出现这个角色,不知道是改名了,还是删掉了。他一直挺帮助姐姐和Einar的,还从美国来到欧洲帮助她俩,带Einar去看病,最后Lili的手术也是他一直陪在床前。

           书中还讲了不少Gerda之前的故事,她之前有个丈夫,但是死了。书中对回忆和内心的描写还挺多的,没记太清,也就不多说了。

           好吧,大概就是这么多。不知道电影会拍成什么样,但想到Eddie和小本这一对已经很满足了呐呐!!!继续等吧!

    【电影看完后的个人吐槽】
    ·虽然很喜欢小本,但他和雀斑实在没有任何化学反应!!!看着很是尴尬,尤其是变成Lily后,雀斑穿个小高跟就比小本高出不少,电影院大家都笑场了。。。
    ·电影摄影什么的很美,但剧情感觉深度不是很足,非常碎片化,角色塑造得也不是很立体。演员们都很不错。雀斑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和老婆都很喜欢Matthias,这片里马蹄也是男性光辉哈哈!虽然角色挺酱油
    ·不太喜欢雀斑的服装,个人觉得都好老气,妆容也没有怎么遮雀斑,皮肤确实不太好唉。。。雀斑确实很拼,也是他的最大尺度了。。。看得特心疼雀斑,演这个很不容易,比去年霍金更赞
    【详细】
    7470352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