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9621
  • 林下之风
    2013/3/19 11:35:30
    阴谋与爱情之四 比花还美
    谢绝转载 谢绝引用

    那年冬天起风了 阴谋与爱情
    第四篇(8-9)比花还美

    生来就拥有财富与美貌也是一种实力,让人无法迫视的实力,只是这种实力并非后天努力得来,而是得自先天,世人往往对此心态复杂,或羡慕,或嫉妒,或漠视,不愿承认这是一种实力,更不肯尊重这种实力存在的价值罢了。

    可是对于韩剧编剧来说,不描写这类人物简直是不可能的,按照韩剧第二定律,剧
    谢绝转载 谢绝引用

    那年冬天起风了 阴谋与爱情
    第四篇(8-9)比花还美

    生来就拥有财富与美貌也是一种实力,让人无法迫视的实力,只是这种实力并非后天努力得来,而是得自先天,世人往往对此心态复杂,或羡慕,或嫉妒,或漠视,不愿承认这是一种实力,更不肯尊重这种实力存在的价值罢了。

    可是对于韩剧编剧来说,不描写这类人物简直是不可能的,按照韩剧第二定律,剧情没有爱情,没有财阀家庭情节,就如同是剧本没有眼睛,就如韩剧【电视剧帝王】中制作人安东尼所说的那样:

    -快~剧本里一定要有!来点儿爱情的,再来点儿财阀~

    在韩剧剧情中必须有描绘主人公美貌与财富的细节,还有他们的爱情纠葛,若是没有,那就不太可能是好看的故事,也不太容易被观众认可。所以,在这样的现在,被认证为“语言炼金师”的卢京熙编剧也不能免俗,非但不能不写,还得写得精彩好看,好看到让人无法移开视线;所以,在2013年的现在,卢熙京编剧在【那年冬天起风了】一剧中对财阀出身女子的描写,已经刷新了自身关于财阀家女子的描写纪录,创造了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人物。

    前次作品中如此深刻细致刻划坐拥亿万家财的富家女子,还是在多年前的精品韩剧【我们真的爱过吗】一剧中,自私任性又渴望真爱的玹秀时而让人叹息,时而让人微笑,而盲女吴英这个角色后天因病失明,因此更加敏感自尊,也更加聪明倔强,惹人怜爱,她与假扮哥哥前来,意图骗取钱财的吴树一定会发生爱情,在本质上他们都渴望爱情,渴望温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渴望真诚,一旦有这样的人在眼前,爱意就会一天一点滋长,区别只在看似是明眼人的吴树装作看不到,却在面对吴英的每一刻心跳不已,双目失明的吴英早已开始了自己的爱情,她看似浑然不知,却对称呼为哥哥的男子做着对待爱人才会有的事,自然自在,且理直气壮。按照她的说法,静静微笑再慢慢靠近,给对方额角轻轻一吻,然后悄声说:

    -对哥哥都是这么做的吧?

    面前被印上一吻的吴树却不能只能将她当作妹妹,因为这是恋人之间才会有的浪漫举动,现实中的兄妹往往不这么做,就好像镇成对妹妹那样,兄妹俩为小事拌嘴,打架,甚至打起来都没事,只要哥哥服个软,给点儿零用钱,再说几句好话,那就没事了,遇事嘱咐几句,气起来骂几句都没事,就是没见他们有如此深情的拥吻,因为这是对深爱的人才会有的举动,不是手足兄妹会要对方做出的事。

    对于这个事实,吴英完全不了解,因为她从六岁之后就没有了与哥哥相处的经历,最近一次去找哥哥还没找到,只是被一个耐心为她念信的人说的话所打动:

    -听好,信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

    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

    -如果没有那个人,我是不会相信哥哥原来一直爱着我,牵挂我的事。

    原来,就在那个时候,就在吴英无法亲眼目睹兄长吴守生命最后时刻的时候,吴树与吴英的缘分就已经注定,她是因为寻找亲情和守护而来,而吴树必须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伙伴死去做出弥补,早在那位还在世之时,他就已不知不觉承担了这份责任。

    对于这个事实,吴树完全了解,可若是一个以行骗为生的人一旦牵绊于这样的感情与缘分,就无法前进,更无法达到目的,也就意味着无法存活下去,因为他要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也更可怕,他身边有那么多想跟着他活下去,要钱的人,还有那么多想要他性命的人,他又如何能够懈怠?可就是这样,他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狂跳的心。正因为如此,站在盲女吴英身边,他心跳却隐忍的表情更为动人。如此说来,第八第九两集里最让人难忘的情景也就不难确定:

    他最开心最幸福的一刻最难忘,她对他最甜美的笑靥最难忘。

    深爱着吴树哥哥的吴英为了给哥哥庆祝生日,特地去百货商店给他买了礼物,为的是与哥哥一起度过他的生日,哪怕购买途中突然发病,疼到冷汗直冒,几近失去意识,也不要职员通知身边的人,只让哥哥一个人照顾她,虽然她还不知道她想要送出礼物的人早已死去,骨灰被洒在他们一起玩耍的那条江里。深爱这吴英的吴树其实是以爱着吴英的男子的心意乐于陪她一起度过这个生日,所以他温柔地拥住想要独自一人做蛋糕的吴英,怕她急于单独完成会切到手指。

    被人从身后拥住,以充满爱意的心,握住手掌,再拿起餐刀,一同感受奶油的香气,樱桃肉的甜美是怎样的感觉呢?

    只要看看盲女吴英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明白了,她不知道她在开始一生一次的爱情旅程,他却知道他在开始此生绝无仅有的心跳体验,因为猎人在狩猎时不能去看猎物的眼睛,否则就会心软,功亏一篑,他就是个例子,虽然如此,他却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

    直到清早起身,看到杯底的咖啡痕迹,吴树才明白那个蛋糕究竟是为谁而做,原来是吴英忍受着不便,只想要哥哥度过一个有心意又特别的生日,才会这么努力完成的作品。对于一个被抛弃的人,生日意味着什么,他也不知道,他只是知道自己是个从骨子里就虚空的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人,没有爱,或者说在遇到吴英之前,无法真切地体会爱情,正因为如此,面对真实的感情和责任时,他才想要猛地挥开,这才铸成大错;在遇到吴英之后,他才开始明白原来承担责任,负担爱情也是一种幸福,这感觉如此美好深刻,只是过去他从来都不知道。

    最美的一幕是哪里?

    当然是他和她,他们在山顶一起倾听风声的样子。吴英给哥哥的礼物是无处不在的铃声,她以盲人的触感,选择了抚摸起来触感舒服的铃铛手链,是希望只要哥哥在的时候,就能让她知道,哥哥的讯息是清脆动人的铃声带着感动而来,而吴树哥哥给吴英的礼物却是最难忘的风声。为什么上山的路会这么辛苦?

    那是自然给前来吹风观景的人予以的必要考验。若是没有这样的辛苦,此后见到的美景又怎会难忘。正因为辛苦,所以难忘。所以在零下数十度的低温下,被哥哥拉着,套了好几双袜子,冒着危险,握着哥哥的手,坐了那么久的缆车之后,吴英才感受到了那份辛苦,因为看不到路,被吴树背着爬了好久的山路,她才听到了此生难忘的声音:

    那年冬天起风了,无处不在的风声如风铃声的脆响那样动人,叮铃叮铃在耳边响起,就这样一直响啊响,只要想起冬天起风的日子,美妙的声音就在耳边萦绕不散。

    原来,这就是礼物,是他和她两个人的礼物:

    灰蓝的天幕下,山顶雪压的树丛之间,与眼盲心却不盲的美丽的她一起倾听的起风的冬天,就是吴树送给吴英和他自己的礼物。

    因为太忧伤太美丽,所以这一幕教人难忘。爱情不是从这里开始,而是从这里逐渐茁壮。这样的他们也会吵架,也会有争执吗?有,当然有。因为那个总是适时出现的护身符,那颗药本是武哲因为惩罚的本意,丢给吴树的药丸,是吴树在心情压抑时对吴英说起的能直接免除痛苦的药,被吴英看成了能去天堂的路标,正因为这样,在她知道了这颗药竟然是动物安乐死的药丸,才会这么伤心气愤。

    咦?吴英这看不见的丫头不是一直都嚷嚷要去死,还说着写了遗书,把全部财产留给吴树的话,天天地闹着要去死吗?为什么闹着要吃药,哥哥把胶囊里的药粒给倒了,她却悄悄收起来,还要去化验,临了不给一个好脸,还气哭了,不让哥哥靠近,她到底怎么了?

    说要死,就真的想去死吗,也许自杀仅是一时冲动,在大部分时候,吴英比任何人都想要活下来,在此之前,她一直都认为吴树哥哥理解自己的这份心意,虽然竭力阻止自己想要去死,他是理解她心情的人,那一颗药丸,竟然是动物安乐死的药,就算去死,吴英也不希望是这样卑下没有尊严,她甚至认为死在亲人手里比死在王秘书手里更值得庆幸。

    或者,去死也仅仅只是吴英不时和亲人还有自己玩的心理小游戏,这样敏感脆弱聪明的她比任何人都想要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正因为她意识到确诊脑部肿瘤就有可能被隔离在医院里治疗,在哥哥待在韩国的日子里再也不能见面,才会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抵制入院检查。倔强的她,想要的只是和哥哥以各种方式多待一会儿。因为如此气愤的心,吴英已经是第二次在寒风里对哥哥挥舞盲杖,而那本是用来探路的工具,并非用来泄愤的器具。

    除了吴英的委屈气愤和伤心,吴树的危机还不仅于此,还有心怀占有欲却说这就是爱情的素拉。在这世上,有各式各样的爱情,吴英的爱情是默默付出还有隐藏心意,吴树的爱情是假语真情的守护,包容与付出,镇成的爱情是常伴左右,无时不在,熙善的爱情是无处不在的热情与在意,可是素拉的爱情却是追逐与充满心机的占有。这本来就是危险的走钢丝,可是素拉一直都认为这是自己的高明之处,至少不被对方认同也应该被理解,遗憾的是她的心机告白得到只是那一句:

    -你以为我会听你的吗?我会这么做吗?!

    愤怒的吴树甚至发了从未有过的脾气,在她面前掀翻了看守所的长桌,从那时开始,素拉就该知道自己想要完全占有的爱情已经结束了,可是她却从来不甘心,不甘心就此结束,不甘心被利用,不甘心成为消遣的替代品。因为这样复杂的心意,面对李明浩本部长的质询,她才会以看尽世情女子的心做了机智的回应,宁可失去广告合约,也不要再次失去接近吴树的机会。

    分析到这里,素拉面对财团前来询问的人们撒谎的理由已经非常清楚了,她知道她暂时压下了这个问题,就会引来吴树再度前来,她也的确如愿,只是如愿的方式太让人惊讶了,来找她的吴树甚至不多做解释,只是要到了她的手机,拨通了金社长的电话,告诉他:

    -欠你的那七十八亿,我会还的,可是她总是这样找来,这样可以吗?看好自己的爱人!

    直到那一刻,素拉才明白自己就是个笑话,原来吴树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甚至没有在意过她的感受。她的心机安排更让自己成了无法靠近的人,就算是这样,她也要利用手中仅有的牌,为的是找一个翻身的可能性。

    爱着吴英的人,会为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以在寒冷的晚上,因为担心她的安全,追逐而来的吴树会一手拍翻一个打手,手上鲜血直流也毫不在意,无所畏惧的神情吓退了众人,爱着吴树的人,会为他的心意纠结在纠结,误会再误会,委屈再委屈,因为她还不知道,爱情已经轻叩她的心。这样牵动人心的故事会如何发展下去,预知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详细】
    58154211
  • Kill tcyxzmy
    2019/1/8 1:15:46
    《惠特尼》——一个影像中的美国梦兴衰

    人物传记型纪录片,尤其是女性人物传记纪录片一直是纪录片界引人关注的焦点。区别于目前市面上诸多的女性传记纪录片中更愿意有选择地通过纪录片制作者的视角主观展示和塑造的部分女性近乎扁平化的符号式形象,曾因《九月的某一天》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荣誉的凯文·麦克唐纳导演的叙述享有“美国甜心”美誉的著名黑人巨星惠特尼·休斯顿生平的年度新作《惠特尼》一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收集了大量客观向的

    人物传记型纪录片,尤其是女性人物传记纪录片一直是纪录片界引人关注的焦点。区别于目前市面上诸多的女性传记纪录片中更愿意有选择地通过纪录片制作者的视角主观展示和塑造的部分女性近乎扁平化的符号式形象,曾因《九月的某一天》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荣誉的凯文·麦克唐纳导演的叙述享有“美国甜心”美誉的著名黑人巨星惠特尼·休斯顿生平的年度新作《惠特尼》一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收集了大量客观向的影像素材内容以进行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与剪辑。由于惠特尼·休斯顿成长、生活的时代适逢电视影像、影像病毒式传播化、私人便携式影像纪录流行化的时代,乃是一个十足的影像爆炸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样的纪录片制作者更多地素材整合空间与想象力的可能,而后者在任何意义上对于纪录片的制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地,在如此影像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们对于像惠特尼·休斯顿这样一位女性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基于影像在各个途径传播的过程。但是本质上,人们通过其认知、了解到的惠特尼·休斯顿的各式形象及其随岁月与环境改变而带来的主观与客观变化,也都是通过影像制作与传播者主观、片面地选择甚至歪曲后再进行传播乃至二次传播的。尤其是作为这样一位出生卑微、生于60年代美国种族矛盾多事之秋的黑人女艺人来说,她能够如何地突破肤色、环境的桎梏几乎一夜之间成为那个年代“美国梦”的象征,她也就能够被大众与影像捧起的浮华所淹没乃至迷失从而跌落下神坛。

    但确切地来说,无论是作为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制作者还是哪怕仅仅一名普通外人来看待惠特尼本人在这时代浪潮中的起起伏伏,集中聚焦与讨论的关注点和信息却依旧只能来源于那一个又一个跨越时间的影像之中。这是人物传记纪录片乃至所有影像艺术一直面对的难题,即如何通过影像尽可能地展示和塑造人物形象,尤其以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为甚。

    如果说前文提及的诸如导演选择性地展示与连接影像素材仅仅是体现导演或剪辑本身的意识的话,那么在全片中并不多见的惠特尼·休斯顿直接面对面的采访谈话内容理应在本纪录片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不同于家庭私影像片段中惠特尼那或活泼自如、或慵懒不羁的神态举止,公众镜头下的惠特尼·休斯顿只能在采访中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的本性。这诚然是惠特尼作为一名女性、尤其是一名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主流世界里可以预见到的各色掣肘之一,但归根究竟,惠特尼从小生长的环境与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其日后八九十年代大红大紫、被一代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奉为“美国梦”偶像的环境与大众意识形态的截然不同乃至脱节是造成她后来迷失自我、放纵对女儿教育的根本原因。惠特尼事业与经济上的成功不能掩盖其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种种的无谓内耗,这对于一个出身传统天主教教育熏陶的黑人女性的内在摧毁力是巨大的。她能够无时不刻地将对上帝的旨意与爱挂在嘴边,但往往现实中却不知如何真正地践行。

    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里曾对当今的影像输出“大加指责,认为它麻痹了观众的想象力”;“麻痹了观众的判断力,以致观众不再能够区分‘感知’和‘想象’、现实和虚构”,并进一步指出文化工业“越是能够成功地凭借技术制造出与现实客体相像的复制品,它就越能使人轻易相信外部世界只是电影所展现世界的简单延伸”(斯蒂格勒《技术和时间3——意识犹如电影1》)。毫无疑问,当代哲学家们的这些鲜明观点在侧面也表明了如惠特尼·休斯顿作为第一批影像爆炸时代诞生的超级巨星兴衰的必然性乃至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惠特尼及普罗大众间所共有的由于外部影像爆炸输入而对其健全认知、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与危害;反之而言,也尤其能够启发像纪录片、人物传记这样特殊体裁的影像作品来探索如何真正完整地表现人物、事件与时间。

    由于影像工业的批量化、流水线式制作、产出与影响,使得在处理纪录片所需影像素材的时候往往容易令人陷入素材同质化、堆砌化的围城之中。尤其对于人物生平这样的内容,人物成长的时间流必然会与其他人群(包括同时代的观众人群)的成长时间流产生交集,从而极易形成潜在的重复。

    作为第一名黑人女性被贴上普世“美国梦”情感寄托标签的影像时代巨星来说,借助有声活动图像、电视直播、电影等等使其家喻户晓的影像技术,从根源上讲其目的还是为了所谓“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的图形化输出而服务。而此时惠特尼本人的所谓女性意识也好,独立意识也罢,无论惠特尼是否为其时代女性形象的代表或被代表,在好莱坞浩浩荡荡的娱乐产业丛林法则下都显得形单影只,甚至时常孤立无援。这也是惠特尼·休斯顿一生的真实写照。悲哀的是,即使是所谓“客观”的纪录片,如同一般叙事影片一样,往往也仅是一个强调电影制作者与观众意识相互“重合”的时间客体。斯人已逝,关于惠特尼真正的心路历程与饱满形象,可能我们从未也不能再从电影中领略得到了。

    自決

    2019.1.8

    【详细】
    9881204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