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710216
  • 小千
    2014/8/3 23:38:25
    【访谈】为遗忘者记忆:杨立州
    为遗忘者记忆:杨立州

    台湾纪录片导演、作品包括金马最佳纪录片《奇迹的夏天》、获诸多奖项的《打火兄弟》《我爱(080) 》《老西门》《飘浪之女》《新宿驿,东口以东》,还有广受好评的《青春拉拉队》《征服北极》《水蜜桃阿嬷》等。

     ■《被遗忘的时光》:
      一部以关怀失智老人为主的纪录片,用温暖的表现手法,呈现失智老人真实、可爱的一面,也呈现儿女和义工周围人们
    为遗忘者记忆:杨立州

    台湾纪录片导演、作品包括金马最佳纪录片《奇迹的夏天》、获诸多奖项的《打火兄弟》《我爱(080) 》《老西门》《飘浪之女》《新宿驿,东口以东》,还有广受好评的《青春拉拉队》《征服北极》《水蜜桃阿嬷》等。

     ■《被遗忘的时光》:
      一部以关怀失智老人为主的纪录片,用温暖的表现手法,呈现失智老人真实、可爱的一面,也呈现儿女和义工周围人们的温情人性。一部纪录“遗忘”与“记得”的故事,悲喜交织,关于错置的情感与拼贴的记忆,而在那段被遗忘的时光,每个老人都有自己最深刻的记忆。

     ■拍摄全过程:
      我们组成一个最小但可行的工作团队,只有四个人:我,摄影师,录音师,制片人。拍摄空间单纯,就在养老院。但也会调整工作环境。养老院比较暗,我们将整个楼层的灯光换掉,每个房间也换上。又用了3、4天,让老人们熟悉这个光度。第二是心理的环境,我们找了一个没有任何养老院痕迹的咖啡馆,那样有压力的时候就可以躲到里面去。
      接下来便是试拍,一次两次,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也为了调整与检讨各方问题。然后我撰写计划书,只有一页纸,说明这是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还有它的基本的人物设置,告诉我的同事我在表达什么。但是这个计划书不能挡住新的变化,它只是一个粘土,可以加入或者挖掉。但它里面也包含了掌控的几个点,因为一部纪录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讲清楚那几个点就好了。
      在器材选择上,我们选尽可能专业的器材,因为是体能劳动,不希望被不方便的器材限制。现在的机器画面都做得差不多,所以不要忽视声音,声音效果很重要。在初步撒网阶段,20多个老人我们都会去拍,但是重要的是收网,在差不多背景的角色中筛选。导演对人物都很舍不得,所以要有一个强势的制片来取舍,就像我的剪辑师会贴上“舍得”两字在他的电脑旁一样。收网时注重角色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说明这种疾病是公平的。我还有个小本,随时记下感受,这样最后能看到当时的感受与想法。
      拍摄期间,导演的工作不是去驱动故事的发展,而是要有能力去描述,去翻译成观众能看懂的内容。拍摄时也必须有团队的概念,我不是说我决定拍不怕,而是问应该怎么办。我们会有讨论,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让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虽然剪辑师、配乐师看起来与过程无关,但是我也会把他们拉到现场,因为他们必须知道现场怎么样。拍摄是每个人的事,不是只有导演的事。而摄影师应该为后续的剪辑做好准备,收音也是一样。拍摄完成后,摄影和收音还会工作十几分钟,去拍摄相应的画面和收环境音。
      拍摄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被遗忘的时光》最初的方向是错的。我去拍遗忘的东西,但是破碎断裂。这样拍了一年,有一天我们想片名时,我想用《时光》,而制片人说用《遗忘的时光》,我们甚至唱起了蔡琴的歌。接下来两天我想到,我过去拍不下去,是因为我拍错了,遗忘不会单独存在,它有一个反向叫记得。所以接下来我去拍“记得”,一切也顺利起来。然而到剪辑的时候,我才知道,不是遗忘,也不是记得,而是中间的忘不了。
      剪辑是很重要的二度创作。剪辑时,我会跟剪辑师一起思考。有时是描述,告诉他我想要的方向。如果导演是第一创作,剪辑师第二创作。剪辑师会整理出一个事件表,《被遗忘的时光》有120个事件。我将它们读熟,并将事件表归纳成事件群,便开始写影片的剪辑结构。时序有时会做一些调整,但是不会有太大误差。因为诚实的观点很重要。
      
     ■纪录片的位置:
      位置是决定一部动人记录片的重要方面。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拍关于女劳工的故事,他不想让资方在片中说话,因为他们本有太多的机会说话。这就是他的位置。另外一个例子,是以前我在纪录片课上看小川绅介的《牧野村千年物语》。看的时候我睡着了,等醒来也完全没有阅读跟联系上的问题,因为镜头就没变过,一直是老头和老妇人在沉默地种稻子。我想撑撑看他到底种多久。这时他的背景是暗绿色的山,云从后面很慢地飘过来,老农夫突然抬头看着那个云,看了30秒,缓缓地说了一句:秋天到了。太太也抬起头,没看她丈夫,看着云。那一刻,我突然被触动,也感到,秋天到了。不是因为寒冷,而是我进入那个气氛了。我想,它吸引我的原因,是因为摄影师的那个高度和位置,让我觉得好像站在了跟农夫一样的位置,那一刻我好像也站在烂泥土里。作为一个观众,我好像与被摄者在同一个位置。所以,如何经营我们故事所在的位置很重要。
      我们对纪录片主客观的质疑,都是在形式上,真实是无法被掌握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我能掌握,就是我必须很诚实,必须诚实地将自己看到感受到的转化成影像和故事。比较纪录片的构成是一连贯的被剪辑的过程,只有一个东西我HOLD得住,就是诚实。这样我发现局限和枷锁被我打开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好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更自由的创作想法就可以被导入了。比如《被遗忘的时光》中,我用了很多动画。比如一个老先生说太太走丢,他去家乐福找她。如果是过去,我可能去实拍,但是我觉得他的称述不是只有那个空间,而有情感的东西,而那个情感的真诚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决定用动画来表达那种抽象的情感真实。我找来动画师,说我想到我小时候的经历,我小学时母亲帮我要到一个气球,我没抓紧,它就飘走了。对于一个小男孩,那种失去的感觉好强烈,而且我知道我永远没法抓到这颗气球,便在路边哭泣。而当这个丈夫发现妻子走丢后,他的感觉和小男孩失去气球是一样的。所以他做了一个动画,老太太像气球一样飘走。这个东西不是真实的,或者,不是那种所谓的眼见为凭的真实,但对我而言,心理状态的真实更重要。
    【详细】
    67912331
  • 绿毛水怪
    2019/1/4 15:11:00
    《大黄蜂》拍成《哈士奇》,美国王思聪可以考虑回家继承耐克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变形金刚》自从1988年把动画版引入中国以后,成为很多中国小朋友的童年回忆。我小时候不看《变形金刚》,身边也有很多人在谈论什么“汽车人变身”、“擎天柱”、“霸天虎”,后来甚至大黄蜂同款跑车都火了。在我那个年代,哪个小朋友家里没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都不好意思出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变形金刚》自从1988年把动画版引入中国以后,成为很多中国小朋友的童年回忆。我小时候不看《变形金刚》,身边也有很多人在谈论什么“汽车人变身”、“擎天柱”、“霸天虎”,后来甚至大黄蜂同款跑车都火了。在我那个年代,哪个小朋友家里没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都不好意思出来...  (展开)
    【详细】
    9871254
  • ??寇。
    2019/9/24 3:14:45
    《童话之庭》读后感与反思

    《童话之庭》讲了什么?

    是怎样的故事颠覆三观?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吗?

    女孩是一个普通的,偏执的十五岁少女。如何偏执呢。

    将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当真。在别人发出威胁的时候就做出反抗。在别人要求其答应条件就答应其要求的时候,无论是付出生命或者任何代价也会去完成。在被人攻击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反击,在事情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将他纠正过来。

    这样的人会写出优秀的

    《童话之庭》讲了什么?

    是怎样的故事颠覆三观?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吗?

    女孩是一个普通的,偏执的十五岁少女。如何偏执呢。

    将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当真。在别人发出威胁的时候就做出反抗。在别人要求其答应条件就答应其要求的时候,无论是付出生命或者任何代价也会去完成。在被人攻击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反击,在事情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将他纠正过来。

    这样的人会写出优秀的小说来吗?

    这样的人真实存在吗?

    这样的人做的对吗?

    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在别人威胁你的时候,就去掰断别人的手指,如果在别人。如果别人打了你,就去回击。如果不想看到一个人死在自己面前,就用死在他面前来告诉他这样做不好。

    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我这显然是不对的。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暴力可以制止暴力,如果拳头可以改变不公,如果巴掌可以让人清醒,如果利器可以纠正错误。如果话筒可以打碎世界的黑暗面。如果可以的话。

    如果威胁生命可以让人信守承诺。如果付之生命可以让人找回生念。

    为了一朵花而死去,是值得的吗?

    后面的问题是。

    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人吗?

    世界这么大总会有这样的人吧。但是真的能活到十五岁吗?在这个并不属于她的世界。

    她不属于这个世界,这里太复杂了,而她像个动物。

    那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自己说过的话不算数,为什么要对自己并不尊敬的人鞠躬,为什么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又为什么想做的事情而不去做。

    因为失去信念放弃自己的生命和想改变别人的信念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区别吗?

    这样的人会写出优秀的故事吗。这个问题好像不重要了。

    或许这么讲荒诞不经,这一切只是童话故事。那么这应该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童话就是人们编造的,驱散痛苦和黑暗,坚持正义和善良,所能建造的最美好的世界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小偷家族》的时候也没有给满分评价的我想要给满分。大概是这则童话更让我对世界产生疑惑,对规则产生疑问,更不能理解故事的含义。

    或许是这种让人一直想思考下去的故事,让我觉得更加喜欢。

    这样直接纯粹坚持的人,能融入这个世界吗,能改变这个世界吗,会被这个世界改变吗?

    会活下去吗。

    会有苦恼吗,也会有困惑吗。

    过的很幸福吧。

    【详细】
    105251064
  • 毕大费
    2011/4/18 10:19:02
    『战国』的穿越与歪曲
    按:本文与电影《战国》有关,也无关。

     

    一、被毁坏的材质

    好电影常常让人惊叹到无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夸起。坏电影亦如此,面对漏洞百出的情节和人物,你同样会陷入无语,不知道从哪里启动批评。

    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战国》,不由想起家乡一句话:拎起来不象粽子,塌下来不象糍粑。这句话往往形容一件事物非常不成器,简直糟透了。

    整个
    按:本文与电影《战国》有关,也无关。

     

    一、被毁坏的材质

    好电影常常让人惊叹到无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夸起。坏电影亦如此,面对漏洞百出的情节和人物,你同样会陷入无语,不知道从哪里启动批评。

    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战国》,不由想起家乡一句话:拎起来不象粽子,塌下来不象糍粑。这句话往往形容一件事物非常不成器,简直糟透了。

    整个观影过程都十分艰难,如同是旁观一个末流厨子展示手艺,用着鱼翅海参这样的珍贵食材,却又胡乱地烹了白菜豆腐,急得在一旁转圈、挠头、跺脚、咬牙切齿、七窍生烟、肝肠寸断,到底是无可奈何。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我完全有理由不看、不说、不写此文,但是没办法,战国时代是我特别喜欢、特别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始终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始终保持非常浓郁的兴趣。有关这个时代的任意一个碎片,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鱼翅海参。

    这种悖论心理,热爱中国足球的人都能够知道。

    二、关于主角的选角

    孙红雷是本片男一号,出演孙膑。

    我曾经看过一些孙红雷主演的影视剧,他的演技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差,关键是他的脸长得非常黑社会,有股子凶相,有股子狠劲,有股子杀气,该表情非常符合当下弱肉强食的时代精神,满足了很多观众内心最深处那种好勇斗狠的潜在欲望。大概是这些原因,近些年他一直很火。

    然而,在我看来,孙红雷显然不适合演孙膑。尤其他披散着长发出场时,鼓着眼泡,面部浮肿,实在有点纵欲过度的样子。如果一定要披散长发,最好能找一个面部清癯之人。当然,现在说这些太晚了,只是遗憾于导演的审美,难道他非常欣赏这种纵欲过度的表情?

    了解孙膑与庞涓故事的人都清楚,庞涓将孙膑弄残后,孙膑为了逃脱魔掌,故意装疯卖傻。本片的这部分情节显然是尊重了史实。问题出在孙膑神智健全之时,应该说从影片一开始,孙红雷所扮演的孙膑就展示着又疯又傻的表情,由头至尾,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表情不动摇。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他是如何装疯的,你见过一个疯子在装疯吗?

    也许可以认为,孙红雷的这种疯傻气是因为剧情需要,是被故事安排好的,与他本人演技无关。

    那么,我可以告诉导演和编剧,孙膑作为战国的士阶层,在当时以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为构成的社会等级中,士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后来清王朝的破落八旗子弟,所谓倒驴不倒架,他们是最特殊、最自由、最独立的一群,虽家道中落而风骨犹存,他们构成了时代最独特风景――战国士风。战国后期,齐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位名叫冯谖的士,穷得破衣褴缕,还要在腰间扎一根草绳,上面吊一把宝剑,常常弹剑而歌,这才是战国时代士的核心精神,是孙膑的疯傻气所能表现的吗?

    另外,孙红雷那撮修剪得异常整齐的小胡子,总令人想起美国三四十年代诸如《魂断蓝桥》等电影的那些男主角。难以想象,战国时期此种须型的来由,究竟是战国时期的剃须刀很给力,还是战国时期的美容师很给力?

    三、恶俗的武侠花边
    本节的批评,并非单独针对本片。

    有些想法,从看了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

    现在的很多电影,无论何种类型,爱情片也好,伦理片也罢,但凡有了打斗,一律要加一些武侠的花边――就是用威亚将演员吊起来,勾踢连环,显得锐不可当。

    这些镜头,美则美矣,让人如何取信?本片中,屡次看到齐国大将军田忌之女夕儿,在没有助跑没有动作准备的情况下,平地跃起,突然发力,一个飞腿,便踢翻一干人,其动作之疾之美之准之狠,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这些武侠镜头是在武侠片中看到,并不奇怪,因为影片类型早就规定好的,观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那些武林高手可以在空中飘来飘去,飞花摘叶,俱可伤人。

    问题就出在影片类型上,你的影片既然定位了历史片,或者说战争片吧,总之,是描述了世俗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童话,那么,就必须遵循世俗的经验,你见过谁能做到平地起跳,又腾空两周半,然后横向飞行吗?就算受过训练的人也做不到,这是科学,是规律。

    请问,战国时代的夕儿,是如何克服地球重力的?能量又是如何在瞬间聚焦与爆发的?无论从物理还是化学的层面,都无法解释。就算是一枚弹道导演,也需要点火、发射与升空的过程。

    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怪吴宇森,他尽管促进了暴力美学的重大发展,但却没有滥用。而现在的导演们则显得用之过滥,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都要植入一段武侠的花边,作为炫耀的重要手段,以为通过如此处理,该场面会显得相当牛皮,却不知道观众早已经见多识广,根本不信你那一套。

    所谓暴力美学,依然是遵循了美的规律。美的实质,必将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来体现,过度即变成了虚假。如今,我反而怀念过去的影片中一拳一脚的打斗方式,那种情状,才最接近于真实。

    四、恶俗的爱情桥段
    本节的批评,同样不单独针对本片。

    现在无论什么类型的影片,都会附带一个爱情故事,如同商场里的买一送一。这个爱情故事要么成为影片的价值核心,要么是草绳灰线,将整个故事串缀到一起。好像除了面向农村介绍养猪种菜的科教影片,都会这么做。

    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做菜特别喜欢用胡萝卜,各种菜肴里都会放几片,一次,有人对他说,某某菜里就不要放吧,他奇怪地问,那还怎么做?

    所谓“戏不够,感情凑”,说到底,是导演和编剧创作力的退化与丧失。一个有想象力与创作力的导演,决不会为影片限定某种素材。放眼国际影坛,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

    退一步讲,即使要在影片中穿插感情戏,也有高下之分,此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循的案例,比如《乱世佳人》、《泰坦尼克》,不但有一段旷世的爱情,而且有一个浮华流动的外部世界,彼此互相演绎,终成经典。

    而《战国》的爱情,则不小心走了另一个极端。其中的人物角色凌乱、性格含糊、变化暧昧,比如前面所说的夕儿,与齐王、庞涓、孙膑似乎都有一腿,这是什么情况?

    特别记得有一段夕儿与孙膑的感情戏,明明是配乐有了――那种煽情的曲调;人物有了――一男一女,准确地说是孤男寡女;道具有了――催情的泪、煽情的爱、殉情的剑;语言也有了――诸如哥哥想妹泪花流啊泪花流……什么什么的,但我就是没法感动。

    我想了半天总算弄明白怎么回事。好比一个人,五官长的都齐全,要鼻子有鼻子,要眼睛有眼睛,但是对于五官如何组合,显然需要高超技巧,组合好了会变成李冰冰,而组合得不好,那就成了凤姐。

    五、一些战国历史知识的勘误

    孙膑之名:历史上孙膑的真实姓名不详,所谓“膑”,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即剔去膝盖骨,这一点在影片中已有展示,孙膑因受此刑而得名。现代有人考证墨子之所以叫做墨子,可能也是受过面部刺字的墨刑。因此,影片一开始就叫他为孙膑,是极不正确的,况且,吴镇宇所饰演的庞涓还亲昵地称孙膑为“膑”,每次都会叫得我心里一哆嗦,眼前忽然就浮出一块血淋淋的膝盖骨。

    孙膑拜将:影片中有一节专门描述孙膑拜将,而据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也就是说,真实的孙膑辞将未受,显然比影片中的孙膑要低调得多,主动放弃了至少是正部级的职务。

    孙膑的发型:影片中孙膑的发型经常是披散的,儒非儒,道非道,让人不解。记得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便有一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头散发(被发)好比现在的光脚穿西装,是非常不文明,很不符合八荣八耻。而孔子时代是公元前4世纪,比孙膑早100多年,便树立了这样的荣耻观,难道到了孙膑时代,反而退化了?另一方面,古人对帽子向来重视,成人的标志是在20岁时行冠礼,也就是正式戴上帽子。为什么要让成年的孙膑披头散发呢?

    关于火药:庞涓的妹妹婉儿自杀那场戏里,她拿着火把钻进草堆,忽然传来爆炸声,接着便是火光四溅的爆炸场景,不知道爆炸物是什么?火药吗,而火药的发明,差不多到了公元9世纪的唐朝,当时是公元前三世纪,难道婉儿钻进的地方,还埋藏了天然气或者石油?

    关于战争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绝对少不了兵车。一辆兵车的编制应该包括3人,一名射箭的“车左”,一名执戈(或矛)的“车右”,一名驾驭战车的“御者”,后面是几十名步兵,基本是现代坦克与步军配合的战队。可惜,这样的场景在影片所见极少,即便有,也是孤零零一二辆兵车,甚至还有贵为将领的夕儿亲自驾车的场景。那不是战国,说他们是唐宋元明清都行,但就不是战国。

    六、结束的话
    尽管有很多影评家们都在赞美《战国》,但据我所知,有些所谓的“影评家”,从来都不对自己的言论负任何责任,他们在每部新片上映时都会行使赞美义务,早在赞美以前,他们就已经与发行商暗递秋波,眉来眼去。

    他们或许以为,赞美不需要成本,还能有收益,这当然很好。但他们显然搞错了,在计算成本时,没有将自己的道德廉耻计算在内。

    以我的眼光看,这部影片是失败的。细节决定成败,无数蹩脚的细节叠加到一起,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鸡不能因为身上粘了一根漂亮的翎子,就据此认定自己已经变成了凤凰。

    同样的道理,你不能将一个鞋拔子竖在头顶上,弄出一个怪异发型,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战国。

    那不是战国,那还是鞋拔子。安放位置的不同,改变不了鞋拔子的现代分子结构。

    (全文完)


    提示:本文为鱼战楚原创,谢绝转载引用,侵权必究。媒体刊发请事先邮件联系
    【详细】
    49124023
  • sitemap